吟遊問俠之吟遊:遊的精神文化史論

吟遊問俠之吟遊:遊的精神文化史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龔鵬程
图书标签:
  • 吟游诗人
  • 吟游文学
  • 骑士文学
  • 中世纪文学
  • 文化史
  • 精神史
  • 游吟文化
  • 文学史
  • 中世纪文化
  • 欧洲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代大儒 國學大師龔鵬程
  從多方角度闡釋歷史上「遊」的精神文化
  「遊」不僅在政治經濟及社會政策上產生過重要作用
  也影響華人的處世態度與精神動態

  遊蕩無度、居無定所的遊民
  身在法令外,縱逸常不禁的遊俠
  遊食諸侯,是追求能施展抱負的機會
  周遊天下,是跨越空間的限制,向世界無限拓展
  「遊」的精神是極富饒有味的
  其實,我們忘了,我們也有逍遙遊的精神
  也有四海為家、優遊槃樂的那一面

  過去,我們老是喜歡把中國描繪成一座大農莊,它是黏著於鄉土的,人與人的關係是凝定的,勤儉勞作即其日常生活,安土重遷即為其人生態度,故精神上趨於保守,傷離別、嗟淪謫、哀流亡、嘆遷貶,而自安於其以禮俗宗法維繫之田園鄉土社會。

  但是,中國古代也不是一個凝固穩定的鄉土社會,而是充滿了各類遊人流民以及遊之活動的世界。這些遊人及遊的活動,顯示了中國文化中非常豐富的精神狀態;居者與遊者之間的辯証關係,則更是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

  這本書,就是想把遊的精神文化這一面呈豁出來。

  我的人格與精神狀態本近於遊者。莊子〈逍遙游〉一文正是我治學入機之處。其後從遊於師友之門,戰浴於學問之海,論遊俠、好嬉遊、同情政治社會文化上的流亡流浪者,都使得我對遊之精神文化史的討論,有些自我辯護的意味。我當然不否認我研究遊的問題,本來就是為著要了解自己甚或說明自己。但我也覺得:正因為我是遊者,所以才能洞察中國歷史上複雜的遊的現象,才能掌握遊的精神狀態。--龔鵬程

  本書深度討論「遊」這個觀念。以各個不同角度、不同方式來說明「遊」是在什麼具體生活場域中生長出來,又是如何與具體的人文活動相關。在作者的描述中,「遊」不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是一個客觀的思辨物,它體現於遊戲、遊旅、遊藝、遊心、遊觀、遊學、遊仙等各種活動中,也與社會上的遊民、遊士、遊俠、流氓、遊娼等等人士有關。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吟遊問俠之吟遊:遊的精神文化史論》的图书的简介,这份简介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内容,并且力求详尽,旨在描述一本与该主题无关的、具有独立价值的学术著作。 --- 图书简介: 书名: 《地质构造与深源地震的耦合机制研究:以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为例》 作者: 李建明 教授,王晓华 博士 出版社: 寰宇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ISBN: 978-7-5199-0883-1 页数: 780页 定价: 198.00 元 --- 内容概要: 《地质构造与深源地震的耦合机制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地球深部动力学的前沿性专著。本书系统梳理了过去三十年来,尤其是在过去十年中,全球范围内针对俯冲带深部过程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旨在构建一个更为精确、多尺度的地幔-岩石圈相互作用模型。本书核心关注点在于解析深源地震(深度超过70公里)的成因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如何反过来影响板块边界的长期构造演化和区域应力场分布。 第一部分:俯冲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重塑 本部分首先从全球板块运动学的宏观视角出发,对当前主要的俯冲带体系(如日本海沟、安第斯山脉东缘、马里亚纳海沟)的几何形态和运动速率进行了高精度的三维建模。作者利用最新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甚低频地震(VLF-Seismic)数据,量化了俯冲板片在不同深度(200km、410km、660km间断面附近)的拖曳力(Slab Pull)和耦合程度。重点讨论了“板片卷曲”(Slab Rollback)和“板片撕裂”(Slab Tear)现象对上覆地壳应力场的影响,并引入了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数值模拟,以验证传统刚性俯冲模型在处理非均质地幔环境时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深源地震的物理机制探索 本书的理论核心集中在对深源地震起源的争议性理论的深入探讨。作者并未简单地停留在“相变诱发脆性破裂”或“超塑性流变”的争论中,而是提出了一个“多尺度应力集中模型”(Multi-scale Stress Concentration Model)。该模型结合了高温高压(HTHP)实验岩石学成果和天然地震学观测数据,详细论证了在俯冲板片内部,含水矿物脱水作用(如蛇纹石化过程中的水释放)如何改变局部岩石的粘滞性,进而促进了在高压低温区域的应力快速积累和瞬时释放。书中专门辟章分析了某些特定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深源慢地震(Slow Earthquakes)现象,并将其归因于粘滞性变形到脆性破裂之间的过渡带行为。 第三部分:深源活动与区域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本书的实践意义体现在对深源活动与浅表地质灾害之间潜在耦合关系的挖掘上。作者通过对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安达曼俯冲带的长期监测数据分析,发现深达数百公里的地幔对流和热异常(由深源活动间接指示)可能与浅源大地震的孕育时间窗存在非线性关联。书中引入了“深部热通量扰动系数”(Deep Thermal Flux Perturbation Coefficient, DTFPC),用以量化深部过程对地壳岩石圈稳定性的长期影响。这部分内容对于评估特定海沟邻近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特别是对超深源地震(>600km)的潜在地质效应(如火山活动异常)提供了新的评估框架。 第四部分:深部探测的新技术与未来展望 在方法论层面,本书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深部地球物理探测领域取得的重大技术进步,包括:分布式声波传感(DAS)技术在俯冲带监测中的应用、新型高精度拉曼光谱仪在模拟地幔环境下的应用,以及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数百万条地震波形数据进行反演,以期识别出过去被忽略的微小断层结构。作者最后总结了未来十年内,深源地球物理研究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科学问题,强调了多学科交叉(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在揭示地球深部运作机制中的不可替代性。 本书特色: 本书的显著特点在于其深度和广度。它不仅是地震学和构造地质学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书,也为地球科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学习范本。书中包含大量的原创性三维模型图、高分辨率地震层析成像图以及复杂的数值模拟结果,使得抽象的深部过程能够被直观地理解。全书行文严谨,论证充分,代表了当前国际上对俯冲带深部动力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之一。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龔鵬程


  1956年生於台北,為當代著名學者和思想家。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曾獲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等職,現為山東大學講席教授、美國龔鵬程基金會主席。曾任中華武俠文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歷史文學學會理事長等職。旅行講學兩岸三地,博涉九流,辦有大學、出版社、雜誌社、書院,並規劃城市建設、主題園區等。著有《文人階層史論》、《經典與生活》、《唐代思潮》、《龔鵬程四十自述》、《文學與美學》、《知識與愛情》、《中國文學批評史論》等百八十部作品。
 

图书目录

編 序   人文的感應,友情的見證  陳曉林   
自 序   定光古佛今又來   龔鵬程 
弁 言   遊的課題  龔鵬程       
 
第一章  引論:鄉土中國?
一、社會現象的理解   
二、研究方法的檢析   
三、倫理關係的認知   
 
第二章  居與遊互動的社會
一、居民與游民 
二、虛民與實戶 
三、遊居之典型 
四、歷史的轉變 
五、漢代的遊民 
 
第三章  旅遊者的心理         
一、旅行者的精神分析         
二、旅遊的超越解脫義         
三、自我轉化的歷程   
四、航向上帝的海洋   
五、在而不在的存在   
 
第四章  遷移者的性別         
一、女子的遷居 
二、男人的行旅 
 
第五章  遊樂者與場域         
一、樂遊園         
二、遊戲的人     
三、遊戲的社會 
 
第六章  遊觀中的自然         
一、觀與見:怎樣看自然?           
二、仰觀俯察與極目遠眺     
三、藝術中的自然       
四、觀的文化傳統       
五、對自然的消解       
 
第七章  遊歷者的記錄         
一、遊的中國文學史   
二、晚明的小品遊記   
三、居人的神遊臥遊   
四、普陀行記     
五、人生誤旅     
 
第八章  遊的文學與社會    
一、詩的超越性與社會性     
二、本土化的迷思:文學與社會  
三、星馬華文報的政治社會史分析         
四、中華文化與文學的世界觀       
五、「散居中國」及其文學           
六、中國傳統觀念中的西方           
 
第九章  餘論:關於遊的研究及其聯想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自序

定光古佛今又來
龔鵬程


  一、羊頭燉之已爛,挑燈說劍未央

  晚清楊守敬以書名天下,友朋來往,筆札亦多妙趣。如梁鼎芬一短簡云:「燉羊頭已爛,不攜小真書手卷來,不得吃也。」詩人周棄子先生外祖母就是楊氏女兒,故後來看見此柬,不禁感歎「承平文宴,脯醊風流。神往前賢,心傷世變,不止妙墨劫灰之可為太息也!」

  周棄公之嘆,當然與他們那一輩師友棄其鄉里、流散入台有關。但當年楊守敬、梁鼎芬等人的詩酒文墨之樂,台灣未必不能繼承。棄公自己在東坡生日時與友人劇談,便曾說:「清班台省夙迴翔,載酒江湖亦敢狂。直以友朋為性命,豈因才略掩文章……」。

  當時他們一批輾轉入台的學仕文人,迴翔於故土和島嶼,歌哭於清班和江湖,正如此詩所云。大難之後,友朋尤親。我和陳曉林兄即在此時,因緣際會,輒與作歡,羊頭燉之已爛,挑燈說劍未央。

  後來少年子弟江湖老,前輩師友漸漸消散,幸而陪著我們的共樂同袍卻始終不曾離去。

  從前孫悟空怕闖禍,連累了師父,所以起誓說「絕不敢提起師父,只說是我自家會的便罷!」希臘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也說自己不是誰的學生,辯證法皆出於自己的探討。

  我非老孫,豈敢說此違心之語?我的本領,都憑師友。早期的,是前文所述周棄公一類人,後來仰賴同行同業則愈來愈多。相信許多人也是如此。

  但道遠而歧、術用而紛,靠知識專業或職業維繫下來的友誼,往往經不起消磨,因為人事變遷,知識專業和職業也隨之屢變。所以我還需要另一群非親、非故、非同鄉、非同行、非同業、也無任何利益交換的朋友。

  不必噓寒問暖,不必引經據典,也不用家長里短,更不須以國破家亡、新愁舊怨來藉口。我鴻飛冥冥,他們也天南地北,擔簦異路,事業各別,彼此不能長聚。但想到王維形容古遊俠:「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遊俠多少年。相逢意氣為君飲,繫馬高樓垂柳邊」,或李白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時,我馬上就會遇到他們了。

  我是靠曉林兄跟他們聚起來的,非儒非墨,蓋近於俠乎?飲於山巔水涯,必以缺一人為憾。

  今年我將返台,曉林說疫後久不見矣,應大集慶祝以補憾。乃輯編了我論儒道佛三教、論遊、論俠、論武、論飲食,以及在大陸十年間的遊記,合為十本,諸友贊助,共為紀念。

  二、定光古佛今又來

  我的感動是不消說的。但在此刻,正猶豫著,欲說感謝之辭還是休說為好呢,忽然想起從前恰好日本有位和尚就叫一休。

  一休出身本也高貴,父親是後小松天皇,母親是藤原照子。可惜父母不合,照子逃出宮廷,生下了他。所以一休之名,意思大約同於「也罷」。

  也罷之人,行止不免狂亂,狎妓縱酒,無所不為。「夜夜鴛鴦禪榻被,風流私語一身閑」「美人雲雨愛河深,樓子老禪樓上吟」。本應為名教所訶,不料竟暴得大名。晚年自稱「忍辱仙人常不經,菩提果滿已圓成。拔無因果任孤陋,一個盲人引眾盲」,也不知是自詡還是自傷。

  我曾看過一休自己寫的「一個盲人引眾盲」書法條幅,拍賣價格三十八萬八。

  其實此語是用典,早期丹霞天然、大慧宗杲等禪師都說過這等話。

  大慧宗杲尤其是臨濟宗楊岐派高僧,與富季申,張九成等友善,積極參政。秦檜恐其議己,竟褫奪他僧籍,刺配衡陽。不料入城前夕「太守及市民皆夢定光佛入城,明日杲至」。所以百姓赴從者萬餘人,都說是定光佛降世。

  一休寫這句詩,雖謙稱自己只是一盲導引眾盲,但心中不會沒有大慧宗杲這段故事,也不會不知道佛教自家的忍辱仙人故事。

  我們學者文人,大抵皆如一休,乃時代之棄嬰。或苟全性命於亂世、或詩酒婦人以自晦、或議政干時以賈禍、或膺淡泊寧靜之空名、或蒙盲以導盲之譏誚,誰能僥倖有定光古佛之譽望哉?

  詩曰:我亦定光佛,曾燃七寶燈,煮字三千萬,塊然土木僧。感激唯舊友,冰塍曾偕登,又觀雲中道,稽首謝鯤鵬。

  三、莽蒼歲月,大海洄瀾

  回首當年,我還年輕時,時代倒真是站在我們這邊的。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曾經講得豪氣干雲:「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

  大概那時民國肇建,少年中國遂給了少年無窮底氣,故歌聲嘹亮若此。隨後毛澤東、方東美、王光祈都參加了的「少年中國學會」顯然即繼其風而起者,五四運動期間的北大「新青年」也是,但少年很快就成青年了。

  青年都做了些什麼?壯烈者,如十萬青年十萬軍;陷於盲動者,如學潮不斷,趕老師、趕校長;到台灣以後,馮滬祥雖然還在寫著《青年與國運》,青年其實已對國運無從措手。

  不只台灣如此。年輕的美國,才剛剛以年輕氣盛自誇,看不起老大腐朽的中國和英國;卻很快,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青年就成了垮掉的一代(或稱疲憊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然後是性解放、搖滾樂、衣衫襤褸、反戰和躺平。青年成了國家的對立面。

  台灣不是美國,青年的氣焰張揚不起來,學潮都壓住了,時代也不一樣。一九四九年大批中壯老年學者來台,「新青年」只成為期待,老專家和中壯學者文化人才是主力。

  張其昀、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等在辦學;臺靜農、魏建功、洪炎秋、何欣等在台大、國語日報社;林尹、魯實先在師大;故宮、中研院、中央圖書館也是大老雲集。出版界,如王雲五的商務、劉國瑞的學生書局、劉紹唐的《傳記文學》等等更是。台灣及港澳新馬緬越各地不願附從紅旗之青年,乃亦因緣際會,群聚於此。

  青年得前輩調護引導,甚或可以詩酒相從,無疑是幸運的。那些年,雖然李敖一直悻悻然喊著老人應該交棒,可實際上老輩愛才、獎掖青年,佳話頗多。

  那時,美國流行大師為青年開設大一通識課程,台灣也頗從風。像我大一參加國學營,方東美先生居然親臨授課,大氣磅礡、渾淪浩瀚,令人難忘。

  台北以外地區,隱士素儒,教化一方者也不罕見。友人王財貴,於師專畢業後去鄉間實習,聽聞當地有掌牧民先生,常指導鄉人讀書。財貴好奇,也跟著去看看。掌先生一問才知,除教科書外他並沒讀過任何古籍,於是才教他讀經之法。如今財貴在大陸推動兒童讀經,成果斐然,皆掌先生之賜也。

  我最近在花蓮,地方人士也常與我談到當年老儒駱香林成立說頑精舍、奇萊吟社,編《洄瀾同人集》的事。花蓮青年受其裁成鼓舞者甚多。近年風氣澆薄,一說起五六十年代,好似白色恐怖之外,這些激揚文運、少長咸集的事都不值一提了。我對此,是深不以為然的。

  四、出入三教,以實濟虛

  當然,論斷老蔣在台功過,非我小文所能為。但相對於大陸之文化大革命、破四舊,老蔣主推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無論如何,都是裨益千秋的大事,我自己亦深獲其益。

  首先是潘重規、周何先生等所編語文課本,加上以四書為主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對於國人之文化教養,植基甚厚。大陸至今引進、仿擬不斷,便足以見其價值。

  我父立逑公,江西吉安(古名廬陵)人。鄉邦素以「文章節義」自許,崇拜歐陽修、文天祥。明正德年間,廬陵知縣王陽明又在當地青原山講學,嘉靖年間且在六祖惠能弟子行思的道場(淨居寺)旁創青原會館,並於附近安福、泰和、永豐、吉水、新建、南城等地廣設書院。一時人才稱勝,故黃宗羲說:「姚江之學,惟江右為得其傳。」

  我生長雖在台灣,但廬陵父老很早就教會我歐陽文章、文山節義、陽明心學了。入學後,對於國語文課程植本立基之教自然也就少習若天成。

  學校對我很滿意,要不就勸我跳級,不必浪費時間;要不就鼓勵我自學,免得在校淘氣;要不則留著我,派去各種國語文競賽(作文、閱讀、朗誦、演講、書法)得獎。我則樂於以此為保護傘,可以雖在校而嬉遊浪蕩為俠客行。老師輩憫其憨直,看了也只是笑笑。

  其實那時已漸入魔道,不只是行為上練武、鬥狠、打架、爭地盤,更是從台灣武術秘笈漸漸搜羅到了香港《當代武壇》之類;從神打,進而講求神術神方如《秘術一千種》《萬法歸宗》之類江湖術士的奇門道法,續命、起魂、入陰、養鬼、圓光、降神、修禪等等,差點還要去台北南懷瑾的十方叢林。

  我家世傳之學,本來瞧不起這類江湖道術。伯父乾升公出身國立中正大學,可算新派知識份子。離開大陸時,與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大真人在韶關相遇,一時莫逆,竟爾結拜入台。天師後來主持政府冊封之嗣漢天師府,伯父翊贊甚力,而道法本諸易學易圖,從不講怪力亂神。即使後來以風水揚名,所用亦不過江西楊救貧、賴布衣之法。堂兄龔群後來輔佐天師多年,以符法精湛見稱,但大抵也是如此。

  所以這時隱然覺得不妙,武人李小龍又猝死了,我則考上了大學,改弦更張,正當其時。乃下定決心由正道上去探微掘隱,闡發儒、道、佛的奧秘。

  除了努力聽講,還要氾濫群書,充分利用淡江大學舊藏。其次是擔心遊騎散漫無歸,每年都要自訂功課,寫成稿本。大一是註解《莊子》,大二寫《謝宣城詩研究》,大三是《古學微論》,總說儒、道、名、法、墨、與陰陽,大四又寫了《近代詩家與詩派》。一年義理考據、一年詞章,交替而行。

  五十年來,總是如此,縱橫求索,文學史、思想史、文化史、藝術史、社會史,什麼論題都要研究。每年不少於七十萬字,不徐不急,盈科而後進。

  思想當然逐年遞有進境,範圍也愈來愈為廣袤,精勤博大,學界少有其比。古人常惋惜才子多半沒學問,因為揮灑其才即足以驚世了。享此才名,就懶得在書卷裡打熬氣力。這是才子的虛名和危險,所以我要下滿堅實工夫,不敢懈怠。

  五、遊者不拘墟、百家不通竅

  「我用我自己的流浪,換一個在你心裡放馬的地方,像那遊牧的人們一樣,把寂寞憂傷都奔到天上。」

  讀書人何嘗不如此?他們雖只在書齋裡坐破蒲團,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可總是自以為在書中流浪,尋找適合墾牧的地方。而學者思想流浪之處,也希望能成讀者心裡放馬馳騁的草原。

  可是,流浪的歌者並不曉得學者所謂浪跡、放馬只是飾詞。守著地盤的專家哪需博學?田連阡陌,就耕不過來了,更何須草原連天?糊口學林,亦不能如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或如老子之為博大真人,只須簡單扼要、旗幟鮮明,便於品牌行銷即可。

  此等專家,莊子就不滿了:「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

  我當年既註莊子,自然就不肯再做一曲之士,想要博通載籍,「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內聖外王,能到不能到,不曉得,但立志當然如此。

  我如此博、大、高、遠,迥異於一般學人,源頭雖皆本於孔子;入機,也就是方法和方法論卻無疑來自莊子。我自稱能「以逍遙遊為養生主」,當然也是從莊子那兒學來。

  無論莊子孔子,所說道術當然沒能包括後世佛教道教,但論析判查他們的方法,我覺得可與研究古代道術一以貫之,也要通、博、美、備,不受某宗某派某時代之限。像道教,我傳承的是正一,但全真、金丹南北東西中也都講,辦「中華道教學院」時,於符籙、練養、文獻、科儀等更沒少傳授。佛教,我生長台中市,最盛的是李炳南居士的蓮社,但我沒參加,研究佛教仍從般若學六家七宗開始,空有雙輪,加上唯識和禪宗,原原本本。

  後來我把這些三教論衡的文章稱為新論、新思、新解。是因為「三教講論」形成制度,是在唐高祖時期。每年祭孔後,邀請儒學祭酒、道教大法師、佛教大和尚一齊商兌義理。可是此等論辯,成果有限,甚至增添了誤解和火氣,原因在於沒一個人真能同時懂三教,所以爭來辯去,不免出主入奴、雞同鴨講,唯我乃期一洗舊觀,再開新局。

  換言之,傳統整齊貫通了,自然就能脈絡井井,洞明諸家聚訟之癥結,並打開新思想的空間。

  六、遊居四野,以義合天

  想這樣,不只須要搏極群書,也得遊半天下(這次特輯中《時光倒影》、《龍行於野》、《遊必有方》即是我一部分遊記)。

  因爲學與遊不是一般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分列關係。《論語》第一句話「學而時習之」就強調學本身就該時時練習熟習。朱子解習字為「鳥數飛也」。可見學本來就有實踐性,人不斷學,猶如鳥不斷飛。《莊子.逍遙遊》開頭大鵬小鳥那一大段,即是從《論語》這兒化出。

  遊即是學,學在遊中,故孔子「從心所欲,不踰矩」,就是消遙遊,學與遊是二而一的。學,依文獻、耳目見聞和思慮省查;遊就加上了貼地的人類學、鄉土志工夫,以及遊屐中偶得的機緣。

  機緣屬於天,不可能以計劃、調查得之,而要靠我的性氣、人緣,「以人合天」庶幾得之。

  所謂性氣、人緣等說不清楚的條件,古人常統稱為俠氣。俠,很難從階級屬性、行為類型或是非善惡去辨認,但其共同點是「挾」,其人皆有俠氣,能聚眾。聚眾當然也可憑權、錢、勢,但涉及俠和遊,卻還有個「義」的性質需要考量。

  義是什麼?我有次說自己寫書,有點俠義心腸。古詩《獨漉篇》云: 「雄劍掛壁,時時龍鳴。不斷犀象,繡澀苔生。」在我看,中國文化現今就彷彿這柄原是神兵利器,可以斬犀斷象的寶劍,無端遭了冷落,瑟縮在牆角裡生苔長蘚。美人落難、明珠蒙塵,皆是世上大不堪之事,我遂深懷出而搭救之心。

  這不就是義嗎?見義勇為;義不帝秦;義憤填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說的都是這個。

  而這種義,有美國羅爾斯《正義論》或我國一般政治社會學者如陳喬見《義的譜系:中國古代的正義與公共傳統》之類所不能含括者,即是俠的精神。

  俠有不軌於正義者,但正義不彰,俠者恥之,俠又是人間正義的持守者。凡事有可為、當為、不能不為,則俠客出焉,不出不足以為俠。學者的毛病,是書卷氣太重而人氣多半不足,所以要張天義、行俠道以振作之。這次特輯中《吟遊:遊的精神文化史論》、《大俠:俠的精神文化史論》、《武藝:俠的武術功法叢談》,即是例證。

  七、集思,也集喜怒哀樂

  我如此學、如此思、如此俠遊不已,當然成書數百種、交友無量數。此中是要有真正實踐工夫的,如人飲水。書要寫、酒要喝,一字一思,千折百轉,不是昏沉懵懂即可花開見佛。一人一緣,覯面相親,不是僅有「人類」、「人民」、「同胞」、「民主」等大詞就能歃血心傾。

  歷年同學、同事,與我一同闖蕩社會,辦報、辦學、辦雜誌、辦活動之同懷友生,乃因此幾乎人人皆有可憶之處。

  其中最特別的,當然是與這套書直接相關的陳曉林、吳安安、黃滈權、龔明湘、古凌、林鍾朝權、張正諸位。曉林與我,文字骨肉,俠情尤為我所敬重。擅張鐵網之珊瑚,收輯神州欲散之文心;心光無量,又能傳將盡未盡之燈。黑白有集,宗風不替。他和安安、滈權等時日相聚,輒常邀我,或竟與我同其沆瀣。如我遠去新疆特克斯辦周易大會武林大會,他們也鷹揚草原,隨至雪山;明湘號召於台灣東北角觀海嘗鮮,我等亦簇湧而聚……,實踐並體驗著我這特輯中《食趣:飲饌叢談》的趣味。此時,定光佛亦跳牆過來矣!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友道裹人,未嘗不能如詩。故我的學、思、俠、遊,朋友們也最能欣賞。現在大家一起玩玩,把它印出來,也為時代添些光彩罷!

  壬寅虎兒年,龔鵬程寫於泰山、倫敦、花蓮旅次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自己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作者对于“游”这个主题的解读,跳脱出了地理上的位移,而更侧重于一种内在的精神流浪与追寻。书中对不同文化符号的梳理和串联,展现出一种宏大叙事的格局,却又不失对个体命运的关怀。那些关于理想、关于自由、关于如何在世俗洪流中坚守本心的论述,深深地触动了我。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诗意的表达,它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梳理,变成了一场充满韵律感的思想漫步。文字如同音乐,时而激昂澎湃,时而低沉婉转,引领着读者的情绪起伏。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重新审视自身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的动力。

评分

这部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古老的图书馆,空气中弥漫着纸张和尘土混合的独特气味。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他就是那个在历史长河中穿梭的吟游诗人,用他那充满魅力的嗓音,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控,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精神面貌。整本书读下来,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对“侠”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武功高强,更是对道义和精神追求的一种执着。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辞藻华丽而不失庄重,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然后怅然若失地合上书页,久久不能平静。这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传统文化中的“漂泊”与“坚守”。作者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每一步的推导都建立在扎实的考据之上,但最终呈现出来的却是如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多年积累的学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那种“在路上”的精神状态的描绘,它不是简单的流浪,而是一种带着明确目的地的文化使命感。这种对“道”的执着追求,使得全书的基调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现代的思辨性。对于那些渴望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精神锚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能帮你慢下来,去思考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而不是被眼前的喧嚣所裹挟。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刻板说教,而是以一种更具文学性和故事性的方式展开叙述。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带领读者一同去探索和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探讨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挑战。我喜欢作者在关键节点上引入的那些鲜活的例子,它们像是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了晦涩的理论,使得复杂的文化现象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尤其是书中对一些边缘人物和被遗忘的传统文化的关注,让我看到了作者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学养。这种对“冷门”知识的热情,使得全书充满了探索的惊喜。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作品,它成功地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散文的流畅性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成熟老练,读起来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静与力量感。作者的行文如同老茶,初品略显平淡,细品之下,回甘无穷,韵味悠长。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复杂概念的拆解能力,他能用最朴素的词汇,阐述出最深刻的哲理,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令人叹服。整本书仿佛是一部精心编织的挂毯,每一个章节都是一根精美的丝线,它们相互交织,最终构成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精神文化图景。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细细琢磨某些句子,因为它们如同警句般掷地有声。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体会的书,它不会急于让你“懂”,而是引导你慢慢“悟”。对于任何一个对文化史或精神探索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都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精神食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