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一點耍廢的勇氣:你的存在,永遠值得被愛!翻轉厭世負能量,休息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隨書贈自我關懷小卡】(三款隨機出貨)

給我一點耍廢的勇氣:你的存在,永遠值得被愛!翻轉厭世負能量,休息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隨書贈自我關懷小卡】(三款隨機出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雅涵
图书标签:
  • 自我关怀
  • 情绪疗愈
  • 积极心理学
  • 摆脱焦虑
  • 悦己
  • 人生指南
  • 随书赠品
  • 治愈系
  • 轻阅读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情緒大爆炸,人際多煩惱,未來好迷茫……
就算厭世氛圍環繞,你依然有能力看見生活的美好!
 
  ★找不到自己的優點,不如接受「我就爛」?
  ★放假總是睡整天,是懶散還是心太累?
  ★我可以憂鬱很久很久嗎?我會有變好的一天嗎?
 
  你的存在,永遠值得被愛!
  翻轉厭世負能量,休息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輕聲告訴自己:「我是尊貴、有價值、被愛的。」
  甩開世界給你的習得無助感,抓住幸福的積極可能!
 
  【暖心隨書贈】歡樂心理師的自我關懷小卡(三款隨機出貨)
  超可愛手繪插畫+心理師暖心小語,懂得自我照顧,自然閃閃發光!
 
  ◇「休息整天也好」──Feed the Need to Veg Out! 一天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就夠了。整天沒動也很好,那叫休息
 
  ◇「主角閃亮登場」──I am Precious, Honored, Be Loved. 你是生命的主角,念對台詞很重要。你有屬於你的美好劇本
 
  ◇「不怕厭世怪獸」──You Can Turn Your Life Around. 告訴自己「我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你就能擁有翻轉厭世的力量
 
  ◤當厭世成為日常,請為自己搭建名為「歡樂」的燈塔
  大環境不好,厭世蔚為風潮,讓你只想巴著「小確幸」不放。其實厭世感的存在,源自生活帶給我們的「習得性無助」。能夠習得無助,自然也有辦法「習得樂觀」,透過心理學重塑「信念、渴望與行動」,你會看見翻轉人生的可能!
  
  ✽信念:看見美好的能力,自我照顧的基石
  ✽渴望:開啟行動的契機,感染夥伴的熱情
  ✽行動:帶來改變的努力,引領他人的火炬
  
  結合信念、渴望與行動,我們就能學會自我照顧,同時也關照他人,建立起阿德勒所說的「共同體感覺」(人類最終幸福的目標),搭建起一座名為「歡樂」的燈塔!
 
  ◤接納深陷無力感的自己,用「耍廢」的勇氣找回美好的可能性
  「我好累喔~」大概是厭世代青年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種「累」往往不是出於身體,而是心,因為太常處在壓力狀態中,或者忘了照顧自己的需求。
 
  如果你察覺自己也有心累的狀況,請告訴自己:此刻我們需要的不只是休息,更要學會接納自己的無力。雅涵心理師為你提供多種解方,從寬慰自己的話語到實際行動的方法,透過勇敢「耍廢」,讓自己充分休息,進而開啟更積極的行動,營造屬於自己的美好可能!
 
  耍廢其實不廢,只要耍得對,不只令人稱羨,更可以藉此機會讓自己充飽電,為下一段美好預做準備!掌握幾個原則,你也能擁有耍廢的勇氣──
 
  ✽一天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就夠了
  ✽整天沒動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叫做休息
  ✽大方跟人分享你今天做的最有意義的事
  ✽讓人羨慕你的耍廢,你會發現不一樣的價值
 
  【翻轉你與自己的對話,你會看見不一樣的可能性!】
  ✓儘管世界並不總如我們預期,我們仍然可以選擇,並非全然被動。
  ✓「我是尊貴、有價值、被愛的」,把這句話時刻放在心上,開啟美好的正向循環!
  ✓輕聲告訴自己:「辛苦了,你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慢慢來,你可以的。」這是釋放壓抑感受的鑰匙。
  ✓情緒沒有什麼可不可以,沒有什麼對與錯,也不會永遠持續,當它任務完成的那一天,它自然會跟我們告別。
  ✓憤怒容易讓我們受制於人,想像自己抓著他人衣領卻反被對方拖著走的畫面,提醒自己適時放開雙手,還有更值得追求的美好正等著你。
  ✓抱怨固然是人的天性,但它也會在不知不覺之中悄悄吃掉我們擁有過的美好,為關係帶來傷痕。
  ✓嫉妒讓人停滯,羨慕使人成長。用更開闊的眼光看看自己與別人的故事,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有力量。
  ✓與其害怕做錯決定而後悔,不如把每個當下當成新的起點,用當下的選擇,改變你的未來,做一個讓未來的自己會感謝的人。
  ✓牌卡可以翻轉,眼光可以改變,你懷抱信念的眼光,會帶著你穿越不好的一切,朝向美好前進。
  ✓人不可能隨時都活力滿滿,會感覺懶散無力再正常不過,關注一下自己內心的需求,讓自己喘口氣,適時調整一下你的計劃或工作安排吧!
 
本書特色
 
  ★人氣諮商心理師的真心勵志作品,伴你走出厭世日常,打造幸福光環
  ★從情緒、人際、環境等議題切入,用最生活化的角度探討厭世代的困擾
  ★融會專業心理學理論與方法,提供讀者有趣、感動又實用的心理學解方
 
專文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序)
 
  李家雯/諮商心理師
  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歡樂好評(依姓氏筆劃排序)
 
  武敬凱/企業行銷顧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梁蓓禎/國際心教育執行長
  莊越翔/遊戲帶領專家
  黃小胖/脫口秀演員
  歐陽立中/「Life不下課」主持人
  點點心理學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蘇絢慧/諮商心理師、心理叢書作家
  Kimberley Abigail Bott/耶加教育科技執行長
關於「給予自己充分的休息,才能走得更遠」的探討 在當代社會的高速運轉下,許多人都背負著沉重的期待與壓力,追求著「更有效率」、「更具生產力」的價值觀。然而,這種無止盡的奔馳,往往導致身心俱疲,甚至在不知不覺中耗盡了內在的能量。這本探討書籍,旨在引領讀者重新審視「休息」與「停頓」的真正意義,而非將之視為一種奢侈或偷懶的行為。它強調,適度的放鬆與自我關照,是維持長期健康與高效能運轉的基石。 第一部分:重新定義「休息」的價值 許多人對於「休息」的認知,往往停留在身體層面,例如睡眠或暫時離開工作崗位。然而,這本書深入探討了心理與情感層面的休息。 1. 擺脫「忙碌崇拜」的枷鎖 社會文化中普遍存在著一種「忙碌崇拜」的心態,彷彿只有忙碌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書中透過案例分析,揭示了這種心態如何讓人陷入惡性循環:越忙碌越焦慮,越焦慮越需要用忙碌來填補內心的空虛。作者提出,真正的價值不在於你做了多少事,而在於你如何有意識地選擇度過你的時間。 2. 深度休息的層次 本書細緻地劃分了不同層次的休息: 生理休息: 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飲食與適度的運動。 心理休息: 停止過度思考、減少資訊輸入,讓大腦有機會「排毒」。這包括遠離社交媒體的轟炸,以及暫時放下那些懸而未決的待辦事項。 情感休息: 允許自己體驗和處理複雜的情緒,而不是一味壓抑或逃避。這要求我們建立安全的空間,去感受那些不那麼「正面」的情緒,如挫敗感、無力感。 精神休息: 尋找與內在價值觀的連結,從單純的「做」轉換為「存在」。這可能透過冥想、親近自然,或從事純粹帶來喜悅的活動來達成。 第二部分:如何實踐有意識的停頓 僅僅理解休息的重要性是不夠的,關鍵在於如何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本書提供了具體且可操作的策略,幫助讀者建立屬於自己的「充電儀式」。 1. 建立「邊界感」 在高度互聯的時代,劃清工作與生活的界線變得至關重要。書中建議讀者設定明確的「數位宵禁」時間,並學習如何禮貌而堅定地拒絕超出自身負荷的請求。邊界感的建立,是對自己時間和精力的主權宣示。 2. 微休息的力量 (Micro-Breaks) 並非所有休息都需要長時間的規劃。本書強調了「微休息」的累積效應。例如,在每工作一小時後,起身伸展五分鐘,或單純地望向窗外發呆兩分鐘。這些短暫的間歇,能夠有效防止專注力的耗竭,如同給予大腦定期的「系統重啟」。 3. 容許「無目的」的活動 現代人習慣將所有活動目的化,即便是休閒也必須是「有益的」——例如學一門新語言、閱讀一本工具書。本書挑戰了這種功利主義的思維,鼓勵讀者從事那些「純粹好玩」且「沒有產出壓力」的活動,例如塗鴉、聽音樂、或僅僅是發呆。這種「無目的性」的活動,恰恰是激活創造力和恢復心靈活力的關鍵。 第三部分:擁抱不完美與自我寬容 壓力的很大一部分來源於對自身的嚴苛要求。本書特別深入探討了如何與內在的批判者和平共處。 1. 區分「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 我們內心常有一個完美的標準,不斷鞭策我們去達成。然而,這種標準往往遙不可及,導致持續的自我苛責。作者教導讀者識別這些內在的批評聲音,並溫和地將其標記為「想法」,而不是「事實」。 2. 學習「自我寬恕」 休息的另一層面,是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不完美。書中探討了自我寬恕的藝術:當你做得不夠好時,試著像對待一位摯友那樣對待自己。停止對過去的失誤進行無休止的重播與懲罰,將能量導向下一步的調整與成長。 3. 將「休息」視為一種生產力工具 最終,本書的目的並非鼓勵逃避責任,而是提供一套可持續的精力管理策略。當一個人得到充分的休息,他的決策質量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增強,面對挑戰時的韌性也會更強。休息不是在阻礙前進,而是為下一次的衝刺儲備必要的燃料。它是一種積極的主動行為,旨在確保長遠的、有意義的貢獻。 透過這本書的引導,讀者將不再視休息為一種需要爭取或愧疚的行為,而是將其內化為一種對自我負責的基本承諾,從而在忙碌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步調的寧靜與力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雅涵(Waha)
 
  一個愛玩愛吃愛唱歌的歡樂心理師,曾經擔任過和中輟生搏感情的社工,喜歡用活潑彈性的方式和孩子們相處;不喜歡被限制,想挑戰自己成為一個不被專業形象框架住的人,致力將心理諮商與桌遊等相關媒材結合,讓每個人都能在歡樂的氛圍下,感受到愛與尊重。
 
  行跡遍及臺灣各個角落,曾一年環島超過十二次,在工作和玩樂中尋找平衡,期待能和每個接觸到的人說故事、談生命,一起更喜愛自己,活出美好。
 
  FB: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wahago
  IG: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wahahappygo
  Podcast:心理師的歡樂之旅
 
繪者簡介
 
抽屜's (Drawer's魂)
 
  城市裡的迷途小藥師
  沉迷植栽、畫畫、攝影、旅行
  抽屜裡收集各式各樣的日常
  
  Facebook:抽屜's @drawerHuen
  Instagram:@drawer_s_huen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耍廢有理!放空無罪!/李家雯(海蒂)
善待自己,開啟與自己的溝通/張忘形
為生活找到主導權, 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好/陳志恆

作者序 揭開厭世布幕, 看見世界給你的禮物

Prologue 厭世代深陷的心理陷阱
你是否,也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相同的事件,不同的獨白
翻轉厭世感,拿回自我的遙控器
打造幸福感的方程式
你的「一人公司」,需要美好文化

Part 1 情緒大爆炸!為什麼總被負面情緒籠罩?
我沒事、我還好、我沒感覺,真的這樣嗎?
有些事,一想起來就讓人煩躁到呼吸困難……
我可以憂鬱很久很久嗎?
他憑什麼這麼!真不想要放過他……
【專欄】感恩的練習

Part 2 生活小無聊!為什麼別人過得比我精彩?
為什麼別人總是那麼厲害又活得精彩?
放假總是睡整天,是懶散還是心累?
想當塊會呼吸的肉,我需要耍廢的勇氣……
找不到自己的優點,只能接受「我就爛」?
【專欄】迷失在網路世界的我們

Part 3 人際多煩惱!為什麼跟人相處好難好難?
距離越近越難溝通,該怎麼讓家人聽我說?
一面對人群我就好緊張,連話都說不好……
真的處不來卻又避不開,職場人際太麻煩!
別人遇到都是真愛,我遇到的都是渣男?
【專欄】新年來過招

Part 4 未來好迷茫!為什麼環境讓人缺乏希望?
出了社會找不到方向,我有追夢的可能嗎?
是我三分鐘熱度,還是工作讓人待不住?
長年低薪高房價,努力真的有意義嗎?
不想老是負能量,如何把抱怨變成力量?
【專欄】我可以怎麼相信這世界是美好的?

結語 換上愛的引擎,駛向美好人生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95928
  • 叢書系列:心靈方舟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揭開厭世布幕, 看見世界給你的禮物
 
  「為什麼你看起來總是很開心?」這問題我被問過非常多次,似乎在別人眼中,我始終是個開心的人,能有這樣的標籤,也是挺值得驕傲的。我曾開玩笑回答:「沒錯,我是歡樂的代言人,能吃能睡,如豬一般的美好。」如此大言不慚,我也真是佩服自己。只是,雖然我一直笑稱自己是快樂的胖子,但如果可以,還是想要瘦一點(比較健康啦)。所以,我想稍微修改一下這句話:「我是個歡樂的人,但我也有不歡樂的時刻;我享受在歡樂中的時刻,也在不歡樂中體驗人生;我想成為美好的代言人,但我不要求完美;我想玩出美好的人生,我想要塑造幸福的文化。厭世氛圍或許總圍繞在我們身邊,但我希望每個人都擁有翻轉厭世的能力。」
 
  「翻轉厭世」就是,當你周遭的人總在抱怨、當你的環境常常給你打擊,但你不會被這些事情牽著走;你依然會難過、會生氣、會無力,但你會有力氣去行動,去把像是布幕般遮住你目光的厭世感受給掀開來,因為你知道,把這塊布翻開後,會有個很大的禮物在等著你。
 
  那麼,要怎麼翻轉厭世呢?靠的是「信念+渴望+行動」:
 
  ●信念:看見美好的能力,自我照顧的基石
  相信周遭的環境有很多美好,相信自己的生命有很多可能,相信自己很有價值,有能力面對各式各樣的情緒狀態,可以停下來自我覺察並自我照顧。
 
  ●渴望:開啟行動的契機,感染夥伴的熱情
  覺察自己內心那些真的會讓你開心的事情,找到你的使命,並且更多地和人連結,能夠在愛與被愛的關係中,更加健康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行動:帶來改變的付出,引領他人的火炬
  擁有自己生命的掌控權,在任何狀況下都願意跨出一小步,也擁有界限,不任人擺布。可以承擔、忍受不舒服,也可以在行動的過程當中,替自己充電,並且知道:我的人生不只是這樣!
 
  厭世氛圍就像一種文化,進入其中的人不自覺就會受到影響,但你也有能力去經營自己的文化,經營你帶給周遭的獨特光環!當你懷抱信念,清楚知道「我不想要只是這樣」、相信自己的價值,你就會主動創造出屬於你的文化,帶來好的影響,彷彿鹽與光。你心中的渴望,就如同一撮鹽巴,乍看你感受不到它的分量,但它會默默溶化、漸漸融入環境之中,讓人感受到你的存在、你的影響。同樣的,你的行動會化為光,會被人看見,會照亮前行的路,讓人們有勇氣跟著向前,而你的每一步,都會慢慢引導環境與夥伴的改變。
 
  在這本書裡,我希望能以一個美好代言人的身分,來談談我們可以怎樣塑造自己的幸福光環、不再被厭世氛圍箝制,談談我們如何能讓美好沒有限制,協助你建立屬於你的信念,點燃你對美好的渴望,開啟你改變未來的行動。
 
  希望你看完這本書後,能回過頭去看看自己走過的路,並明白:「啊,原來是這樣啊。」你不再去追問或苦惱「為什麼」,而是理解過去發生的一切,是為了現在,是為了未來。於是你開始轉變方向,跟著歡樂的自己、難過的自己、放鬆玩樂的自己和有壓力的自己,一同描繪出一幅美好的未來藍圖。
 
  我很喜歡一句話:「美好的事情是回頭看才看得懂的。」而我們的生活就像是登山,當你爬呀爬的終於到了山頂,環顧四周,看著之前那辛苦蜿蜒的路,你會發現,你都懂了,哪怕說不出所以然來,但過往的迷茫、懷疑與恐懼,都已煙消雲散,心裡有的只是喜樂、希望與讚嘆。
 
王雅涵(Waha)
 
推薦序1
 
耍廢有理!放空無罪!
李家雯(海蒂)/諮商心理師
 
  身為「趴趴走的心理師」,我常被問道:「你怎麼能這麼有能量到處跑啊?」我總是笑笑說:「那你該認識另一位比我還更熱衷於全臺到處走的心理師:王雅涵(哇哈),她才是真正的『心理師歡樂之旅』啊!」
 
  我總覺自己常常像是勁量電池一樣地在執行行動心理師的工作,天天趕場,但電池也有耗盡的時候,一旦能量燒乾,我也會厭世感爆棚,使不上力。比起我這樣時高時低起伏劇烈的心境,雅涵比我更像悠遊自在的美人魚,游刃有餘地穿梭在各機關單位,充滿歡樂地透過桌遊活動,帶領大家進入心理學的世界。每每看著她的臉書粉專,我總對她的能量充沛欽羨不已。
 
  問她到底怎麼做到的?原來,她只是掌握了「翻轉厭世心態」的密碼──耍廢有理!放空無罪!能自在地踏在歡樂之旅上的祕訣,不是永保歡樂心境,而是接納自己也有不歡樂的時刻。接納之後,才有翻轉的機會!
 
  看見雅涵這本書的書名,好像在說「耍廢」有道理!事實上,她想說的是:別把耍廢當耍廢!允許生命有忙碌,也要刻意接納一切餘白,而留下的空白不是白,那是刻意沉澱自己的美好時光。莊子說的:「無用之用,是為大用!」就是這個道理。
 
  耍廢,是為了成為優化的自己。
 
  用近代的腦科學語言來說,在忙碌生活裡的刻意耍廢、放空,其實才是大腦神經元排毒、重置、去蕪存菁的重要階段。特別喜歡她在後面篇章提到的概念:有意義的耍廢,也需要一點勇氣。不論是:不要過度完美主義的,「只要一次做好一件事就好」,或是接受自己整天完全沒動也具有意義,因為那叫做「休息」。當你的「耍廢」具備意義,勇氣才能緩緩產出,生命才會一切不「廢」。
 
  真心推薦雅涵這本適合各個年齡層與身分角色閱讀的書,用平易近人的口吻與真實的案例,告訴我們:人生,可以有各種樣貌,重點不在於追問「為何我這麼廢?這麼厭世?」而是思考「我可以如何使用我的廢?翻轉我的厭世?」
 
  誠如阿德勒說的:「人生的重點不在於你擁有什麼,而是你打算怎麼處理它。」我也深信,面對書本,重點不在你讀了什麼,而是你打算怎麼用這些內容?
 
  雅涵的翻轉厭世感指南已經為你準備好了,而你,準備好帶領自己啟程了嗎?
 
推薦序2
 
善待自己,開啟與自己的溝通
張忘形/溝通表達培訓師
 
  雖然跟雅涵心理師是好友,但我當時看到這書名時,我就想:「這該不會是想要教大家怎麼躺平的一本書吧?我會不會看完沒辦法推薦啊?」
 
  但我覺得她是個很快樂的人,所以真的很想知道她是怎麼做到的。而看完之後,我也有了很多反省。我自己是一個教溝通與表達的人,但我們往往都把很多精力拿去與他人溝通,卻忘了自己與自己溝通。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我們的人生好像一定要努力向上,要當個有用的人,好像藉由這樣的過程,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
 
  看完書才發現,我們的努力與有用,可能是在潛意識中對自己的否定。我們之所以努力,不是想要有什麼追求,而是希望逃離不美好的自己。我們的「有用」,是因為我們感受到現在的自己,好像沒什麼價值。
 
  我以前聽過一個希臘神話的故事,有個被懲罰的人叫薛西弗斯,他每天都要把一顆巨石搬上山,但到山頂後,卻又會馬上掉下去,接著他又要把掉下來的石頭推上山,進行無限的輪迴。
 
  我看完後反思我的人生,我好像也用了許多力氣,但卻不快樂。我們以為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不快樂。然而我們無論變得再好,我們對自己的標準都會跟著變高,於是我們陷入永無止盡追求「好」的環節,就像薛西弗斯一樣。
 
  但畢竟,我們不是被懲罰的人,我們可以做很多調整。例如我們可以換個石頭,可以換一座山,甚至可以把它當成遊戲,或是乾脆去做其他的事情。只是,如果我們沒有看見調整的可能性,我們就會以為我們的人生就只能這樣了。
 
  所以我才覺得,這是一本跟自己溝通的書,溝通有三件事情,分別是「接受」、「看見」與「創造選擇」。
 
  我們接受還不夠好的自己,但看見自己美好的地方。我們接受別人比我們好的地方,也看見他人可能要付出的代價。我們接受生活有很多挑戰,但也看見生活給我們的很多幸福感。
 
  也因為這樣,我們能從書中的許多工具來調整信念,也許你自以為的缺點,是別人眼中的優點。也能藉此重新認識自己,原來我的情緒,背後只是因為忍耐太久了。當我們發現心中的那些真實渴望,我們就能夠改變選擇,就能夠得到不同的收穫。
 
  畢竟,當我們對自己苛刻,我們自然感受到厭世,看什麼事情都不太順眼,我們也就更容易把負面的情緒丟給他人,甚至埋怨這個世界,我們也就很難與其他人,甚至整個世界建立連結。
 
  因此,看完書後我發現雅涵心理師快樂的祕密,她說的耍廢並不是躺平,而是希望我們善待自己。當我們感受到快樂,我們自然也想分享喜悅給別人,進而能讓世界變得美好,大家也更願意與你連結。
 
  邀請你一起翻開這本書,讓我們與自己溝通,學習好好地善待自己。
 
推薦序3
 
為生活找到主導權,哪怕只有一點點也好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我的生活很忙碌,平時不是出外演講,就是在家備課、寫作,晚上和假日還要陪小孩。我太太常問我:「你有在休息嗎?」
 
  有呀!當然有。雖然我對我目前的生活形態,樂在其中,但也會有疲倦與厭煩的時刻。
 
  每天,我會為自己安排一個小確幸時刻。通常是午餐時,我會邊用餐,邊從MOD 挑選一部自己喜歡的電影觀賞。因為時間有限,通常不會一次就看完,而是分成好幾次。但那短短一小時不到的電影時光,卻是我一天之中相當期待的時刻,也是我感受到許多小確幸的時候。
 
  說穿了,倒不是電影有多好看,而是在那段時間,我可以選擇我想看到影片,而不是忙於行事曆上的既定行程,或者別人安排好的工作要求。
 
  我充分感受到,我能主導此刻的生活。
 
  英國曾經有個研究,不論白領階級和藍領階級工作者的工時都很長,壓力也很大,但白領工作者卻比藍領來得更健康,也更長壽。研究人員發現,不是因為白領工作者較為富裕,能享有較好的生活或醫療;而是,白領工作者相對於藍領工作者,在工作上有更高的自由度,去主導他的日常安排。
 
  厭世代的人們身處在許多身不由己中,忙不完的工作、存不夠的錢、煩人的社交生活、應付不完的長輩壓力,以及,每天來自社群媒體的訊息轟炸,都不斷讓你意識到:「你真是個魯蛇!」
 
  於是,除了把自己逼得很緊,你還能怎麼樣?頂多就是不斷抱怨罷了!
 
  《給我一點耍廢的勇氣》這本書,在我看來,「耍廢」的用意,其實是有意識地為自己爭取一些生活上的主導權。當你感受到,自己其實有機會支配自己的生活時,哪怕只有一點點,都會比較有希望感。
 
  我所認識的王雅涵諮商心理師,是個認真工作也認真玩耍的人。在工作上,她努力把歡樂帶給大家;在生活上,她也絕對不會虧待自己。她寫的這本好書,要獻給厭世代的人們;讓你知道,你也有能力翻轉厭世氛圍,在再多的身不由己中,也能感受到幸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注意到它附带的那个“自我关怀小卡”,虽然是随机赠送的,但这种小小的实体互动感,在电子书时代显得格外珍贵。它提供了一个可以将书本的理念具象化的媒介。我猜想,无论是卡片上的图案还是上面写着的一句话,都必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旨在成为一个随时可以被触碰、被查看的“锚点”。在那种忙碌到忘记自己是谁的瞬间,摸到那张小卡,可能比重新翻开厚厚的书本更有效率。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营销与内容结合的方式。它让“关怀”不再只是书本里的文字,而变成了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微型提醒物。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这本书的整体内容更加期待,因为它显示出作者或出版方在传递“关怀”这件事上,是多么用心良心,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深度,连周边的小物设计也充满了巧思,试图将这种“慢下来”的精神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枝末节之中。

评分

从书名中透露出的那种“翻转厌世负能量”的决心来看,这本书的基调应该是非常积极且充满力量的,但这种力量不是那种咄咄逼人的“你必须振作起来”的压迫感,而更像是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引导。我个人对那种过于煽情或过于理想化的“正能量”是比较警惕的,因为它们往往在现实的冲击下不堪一击。我更看重的是那种基于现实的、可以被实践的“软实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自己何时真正需要休息,而不是仅仅用“累了”来搪塞内心深处更深层次的倦怠或恐惧的工具。如果这本书能帮我建立一套更灵敏的内在警报系统,让我能够在“小感冒”阶段就进行自我修复,而不是等到“高烧不退”时才手忙脚乱,那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它应该提供的是一种可以融入日常的“心理维护手册”,而非一次性的“紧急救援包”。

评分

我是一个习惯于将所有事情都规划得井井有条的人,我的日程表是我的信仰,任何偏离轨道的行为都会引发我内心的巨大恐慌。因此,对于“耍废”这个概念,我内心深处是抗拒的。我常常会质疑,我今天浪费的半小时,是不是错过了可以赚更多钱、提升自己的机会?然而,这本书的描述,似乎专门针对我这种“效率至上者”的痛点下手。它没有指责我“浪费时间”,而是巧妙地重新定义了“效率”的内涵。它暗示,真正的效率,是建立在可持续性的基础之上的,而持续的透支本身就是最不经济的耗损。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新的逻辑框架,让我可以心安理得地按下“暂停键”,并且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暂停不是终点,而是为了更长远、更健康地前进所必须做的“能量储备”。这种对内在驱动力的重新校准,是我最期待从这本书中获得的宝贵收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之前,其实对“自我关怀”这个主题已经感到有点审美疲劳了。市面上太多打着这个旗号的书,内容往往是教你如何进行复杂的冥想仪式,或者如何构建一个完美的“晨间习惯”。但这本书的调性似乎截然不同,它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不需要任何复杂的仪式,只需要最朴素的“接纳”。我尤其欣赏它那种化繁为简的态度。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最缺少的不是时间,而是“被允许不完美”的许可。这本书仿佛就是这张许可证书。它不强迫你必须达到某个“高标准”的放松状态,而是鼓励你在当下这个有点凌乱、有点疲惫的自我状态下,给予自己最基本的尊重。这种“接地气”的哲学,对我来说比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指导更实用。它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做得更好”,而是如何“允许自己就这样”。这种心态的转变,比任何具体行动指南都来得重要和持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太抓人了,那种带着点俏皮又有点慵懒的感觉,一下子就击中了我这个常年处在“高速运转”状态的都市人。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正在一个项目收尾的紧要关头,整个人被各种截止日期和待办事项压得喘不过气。封面的配色和字体选择,仿佛在对我耳边低语:“嘿,慢下来一点,世界不会因为你休息五分钟就崩塌。” 这设计本身就完成了一种“治愈信号”的发送,让我忍不住想探究一下,它到底能给我带来多少“合法偷懒”的理由。我特别喜欢那种不那么严肃,但又透露出深刻洞察力的书名设计,它没有用那种空洞的口号式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日常、甚至有点戏谑的方式,点破了我们当代人对“休息”的集体焦虑。那种想要“耍废”却又被内疚感紧紧捆绑的矛盾心理,被这个书名一语道破,简直是精准打击。它不像那些心灵鸡汤书籍,上来就给你一堆必须做到的清单,而是更像一个理解你的老朋友,递给你一杯温水,告诉你:“没关系,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这种亲切感和放松感,是很多励志书籍难以企及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