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別:蔡榮章茶之書

茶之別:蔡榮章茶之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榮章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因為手搖飲的興起,讓我們愈來愈認識各種茶類,例如:青茶、紅茶、綠茶、烏龍、普洱,甚至是阿薩姆……。我們似乎愈來愈瞭解茶、貼近茶,更愛喝茶。但我們真的「懂茶」嗎?或許有人會這麼說:我隻要喝茶就好,「懂茶」根本是多此一舉。可,大傢知道嗎?

  每一種茶的茶湯顏色很不同,
  茶湯所呈現齣香氣也大相逕庭,
  有菜香、果香、木香、花香……
  這都是每種茶所代錶的不同「個性」。

  若是你能懂茶、識茶,尤其是「識茶」――認識茶的個性,你就更瞭解什麼茶適閤自己,喝起茶來會更有樂趣。

  本書《茶之別》是脫胎自颱灣茶藝之父――蔡榮章老師的著作《茶道入門三篇──製茶、識茶、泡茶》的〈識茶篇〉。本書以〈識茶篇〉為基底,再加入更多的識茶知識與方法,喝茶的人更加瞭解如何懂茶、辨茶、識茶,之後就能找到適閤自己口味的茶種,也懂得品茗的樂趣。

  本書看似是十分專業的茶藝論述,但其實內容簡潔易懂,作者蔡榮章老師想和讀者分享是品茗的最大樂趣――感性的思想解放。他舉例說明:當我們喝綠茶時,可以想像身處於一片綠油油的秧田中,富有生命力;喝到白毫烏龍,則是走進一片玫瑰花海中,豔麗芬芳;而普洱茶的境界,可能猶如置身深山古刹……等,這就是一種自由的思考想像空間。

  這種自由的創作空間,必須先從懂得茶葉品種、分類、茶湯、香氣……等,這些就是「識茶」的功課。因此,想得到品茗的樂趣,就得識茶;所以「識茶」是茶道的藝術中心思想實踐。

  《茶之別》全書就是在告訴讀者如何品茗、識茶。讓你能真正感受到喝茶的樂趣之所在!

本書特色

  1. 本書用理性與邏輯的視角來剖析對茶的識別,尊重茶的個性,不隻是要探知茶的不同個性,而且還要以那樣的心情欣賞、接納與享用它。

  2. 訓練官能鑒定能力,增進判斷茶湯的客觀性、絕不偏見的能力,加強識茶的專業能力,培養抽象思維的感知能力,是我們步入「茶湯王國」的途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榮章


  1948年生,1978年進入茶界。從學習、研究茶葉以至進入茶界,與學校教育和傢庭背景無關,純就「充實人們生活內容」這個念頭而起。

  蔡榮章認為,在茶文化復興之時,要先思考好、先討論好應該怎麼做,為茶文化發展確定位置和方嚮,纔能在原有基礎上進步。

  蔡榮章的茶道體係由經線的茶葉、茶具、茶席、茶法、茶學、茶業、茶人、

  茶會以及緯線的純茶道、茶與藝術、茶道美學、茶道內涵交織而成;他開發的事物與思想互相串連成一套縝密係統,主要研究三條脈絡即:茶與藝術、茶與茶業、茶道藝術傢與茶會,是當代茶文化復興期具有深刻影響力的現代茶道思想傢。

  目前職務:
  1.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所長2022.07.01~
  2.天福茶博物院顧問2015.05.27~
  3.天仁茶藝文化基金會執行長2004.11.13~

  經歷:
  1.漳州科技職業學院茶文化研究所所長2013.07.01~2022.06.30
  2.漳州科技職業學院教授2007.04.01~2022.06.30
  3.臺北陸羽茶藝中心創辦總經理1980~2007

  榮譽:
  2020年百名「傑齣中華茶人」(中華茶人聯誼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海峽兩岸茶業交流協會主辦)

圖書目錄

作者序

第一章  識茶的意義
一、識茶包含哪些內涵
二、識茶目的
三、識茶是「茶道」藝術性的核心

第二章   識茶與品茗
一、識茶與品茗的差異
二、從不同角度,翻來覆去地詮釋一種茶
三、尊重茶的個性

第三章   影響「識茶」正確性的因素
一、茶湯的濃度
二、泡茶的用水
三、泡茶的水溫
四、泡茶的方法
五、沖泡器的質
六、識茶者的健康狀況
七、識茶者的飲食習慣
八、識茶者的專業能力
九、識茶者的官能鑒定能力
十、識茶者判斷事物的客觀性

第四章   識茶的途徑
一、屬茶葉風格的部分
二、香,從香型的種類來解讀茶葉
三、屬茶葉質量的部分

第五章    茶葉分類名稱的形成
一、茶葉分類名稱的形成
二、因發酵程度之不同而分
三、因成茶色澤之不同而分
四、因市場需要而分
五、因採製季節之不同而分
六、因「製成品」之不同而分
七、因「成品茶」形態之不同而分

第六章、茶葉產品名稱之由來
一、茶葉產品名稱之由來
二、因產地而得名
三、因茶樹品種而得名
四、因茶湯顏色而得名
五、因典故而得名
六、因成品茶外形而得名
七、因加工的方式而得名

第七章   大類別的認識與小類別的欣賞
一、大類別中的小類別
二、茶的不定性
三、茶葉欣賞的自由創作空間

第八章    茶「商品標示」的方式
一、「規格茶」的做法
二、「標示茶」的做法

圖書序言



  「茶之別」就是識茶,是與「製茶」、「泡茶」相對應的名稱。

  識茶,除瞭用眼識,還要用口嘗、用鼻嗅、用觸感。這些對茶的認識除瞭用於市場上的買賣之外,重要的還在於享用。所以「識茶」尚包括瞭「評茶」、「賞茶」的內容。

  《茶之別》這本書是要大傢在看瞭一款茶之後,就能深知該款茶的種種,包括:它的類型與品質,接下來的「喝」隻是印證而已。這有如「相人」的本領,初看先瞭解是男是女,是嬰兒、幼童、青少年、壯年還是老年,進一步再從肌肉、膚色瞭解他的健康狀況,再從他的麵貌瞭解他的人緣,再從他的舉止、言談,瞭解他的性格與命運……等。即使不從事相命的工作,每一個人在待人處事一段時間後,也會多少具備一些這方麵的經驗。

  識茶要世界上的各種茶,包括各種不同的類型與品質,否則在相互比較時會有誤區。而且不能僅就接觸到的茶樣做判斷,還要從「茶」產生的原理與途徑瞭解起,然後以大傢常見的「成品茶」作例子,如此纔能讓大傢對該款茶有個全麵性的認識。

  本書還將「識茶」的終極目標放在「茶湯」上麵,將目標放在茶湯時,就牽涉到瞭從「成品茶」到「茶湯」的錶現手法,這會增加「識茶」上的複雜性。但如果省略掉瞭這個層麵,「茶」就隻是一件食材而已,我們享用的是「茶湯」,我們欣賞的是「茶湯」,我們從「茶道」獲取的思想、美感是大部分透過「茶湯」而來,所以我們要以「茶湯」作為「茶」這項媒體的終極錶現形態。油畫顏料不是藝術,以它完成的繪畫纔是作品;鋼琴不是音樂,以它演奏齣來的作品纔是藝術。從「成品茶」到「茶湯」要透過「泡茶」的手法,這雖然已是屬於《茶之湯》(泡茶)的領域,但在「識茶」時,我們必須理解泡茶手法會將「茶」塑造成什麼風格與怎樣品質的茶湯作品。這有如我們在「識人」時,應留意到此人所受的學校與傢庭教育,以及目前他所處環境給他的影響。

  看懂瞭茶,我們纔知道要不要以這個價格買這款茶;看懂瞭茶,我們纔知道要不要泡這款茶來喝;看懂瞭茶,我們纔知道要不要進這一款茶來賣;看懂瞭茶,我們纔知道應該怎麼對鮮葉進行加工纔能製造齣一款好茶。

  第一要看懂的是「這是什麼茶」。是綠茶、烏龍茶、紅茶,還是普洱茶;再進一步再探究是黃茶、白茶、渥堆茶、陳化茶、焙火的熟火烏龍,還是未經焙火的清香型茶葉。這是茶葉的大類別,也是喝茶、泡茶首先要辨別清楚的方嚮。

  第二要看懂的是「茶乾」的品質,沒有在一定品質之上的茶葉是不值得泡來喝的,因為不但沒有「品茗」的意義,喝瞭也對身體沒有什麼益處。「品質等第」從茶葉外觀的色澤、老嫩,揉撚、焙火,以及它散發齣來的氣息是可以知道的。

  第三要看懂的是茶湯。也就是喝瞭好不好喝,但這個與該茶的品質不是那麼容易判斷,要學習識茶,否則會因為「不識貨」而錯估瞭一款茶的身價。我們曾經泡瞭兩桶茶放在車站廣場讓經過的人飲用,並請他們填寫一張問捲,結果優良品質的那一桶茶並沒有得到絕對的支持,但是交給一批懂茶的人,品質好壞卻是絕對的,喜好度也隻有少數的例外。從「茶湯」看品質是依賴口、鼻對「香、味」的識別能力,從「茶乾”」看品質是依賴眼睛對「色、形」的理解能力。

  第四要看懂的是這泡茶泡好瞭沒有。是用什麼水泡的;是用什麼材質的壺具泡的;是使用瞭怎樣的茶水比例(也就是置茶量);使用瞭怎樣的水溫;浸泡瞭多少時間;倒茶的時候,有沒有把茶湯倒乾;直接持壺倒茶入杯時,有沒有把每一杯的濃度調得平均;泡茶者對茶葉的理解度如何;泡茶者的泡茶能力如何……,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茶湯的品質。要懂得這壺茶的品質,必須這些因素都忠實於該壺茶葉“客觀品質”的呈現,不是可以把茶湯泡得比茶葉的實際品質更好,也不是把茶葉的品質拉瞭下來。

  第五要看懂的是不受外界的影響。別人說好喝,就加瞭一分,別人說這是某個單位比賽的冠軍茶,就加瞭兩分,別人說這是三十年的老茶,就加瞭三分,別人說這茶很有茶氣,喝進肚子裡會帶動某條經絡的運轉,就加瞭四分。沒錯,這些都是影響茶葉品質高下的因素,但如果自己對茶沒有足夠的認識,就隻有依賴別人的說法來判斷。

  本書依照上述思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瞭解茶葉的類型、瞭解茶葉的品質,但是沒有強調不同族群、不同個性的人對各種茶類的喜好度,作者希望喝茶的人對各種類別的茶葉無好惡之心,多多設法接觸它們,找齣它們製作得到位時的品相,然後自己泡好它、享用它。

蔡榮章
2022年12月14日於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

 

圖書試讀

茶葉產品名稱之由來
 
當我們不知道這是什麼茶,反而會更認真地體會它的各種色香味,因為很想知道到底是什麼茶。如果已經知道瞭茶名,反正我喝的就是某某綠茶、某某岩茶,所以不假思索地就喝瞭。但是當我們不知道這是什麼茶時,就要很仔細地看、仔細地喝瞭,我們瞭解這款茶,事實上不是經過茶名而來的,是經過你看到茶湯的顏色等等:你知道這是綠茶,因為它是偏綠的,知道這是紅茶,因為它是偏紅的。我們憑著茶的顏色知道瞭它的大類別,我們又從它的香氣知道它的小類別,好像看到的是有點偏綠,但聞起來不是蔬菜型的香,而是有點花朶的香,就會直覺到已經不是不發酵茶瞭,雖然還是很綠,但應該已經是輕度發酵,而且已經不再是芽茶類瞭,因為如果是芽茶又是綠茶,應該是接近割草皮的香、菠菜用開水燙過的香,如果已經不是那種香,而是進入到瞭果實的香,我會相信它已經不是採嫩芽嫩葉而是採較成熟葉製造的,判斷它不是綠茶。喝的時候,它又顯現特殊的品種風味,好像是鐵觀音茶樹的品種做的,還顯得比較粗獷的風格,所以我體會到瞭它是採成熟葉製成的茶。如果發酵不是很重,但茶湯是淺褐色的,我們很快地就會感覺到它的一股溫暖感,我們意識到它是焙瞭一點火。如果我們看到的茶湯是很鮮豔的紅色,我們知道這是一款重發酵茶,它是沒有焙火的。
 
我們是不是要很瞭解茶的製作工藝,纔有辦法瞭解那麼多茶葉顯現的現象呢?不是的,我們剛纔說的這些感官的認知是一般人都能夠理解的,瞭不起就隻是講不齣比較專業性的用語而已,但是很容易體會齣是比較接近自然風味,還是離自然風味比較遠,這也就是焙火與發酵對茶葉產生的作用。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