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茶之別」就是識茶,是與「製茶」、「泡茶」相對應的名稱。
識茶,除瞭用眼識,還要用口嘗、用鼻嗅、用觸感。這些對茶的認識除瞭用於市場上的買賣之外,重要的還在於享用。所以「識茶」尚包括瞭「評茶」、「賞茶」的內容。
《茶之別》這本書是要大傢在看瞭一款茶之後,就能深知該款茶的種種,包括:它的類型與品質,接下來的「喝」隻是印證而已。這有如「相人」的本領,初看先瞭解是男是女,是嬰兒、幼童、青少年、壯年還是老年,進一步再從肌肉、膚色瞭解他的健康狀況,再從他的麵貌瞭解他的人緣,再從他的舉止、言談,瞭解他的性格與命運……等。即使不從事相命的工作,每一個人在待人處事一段時間後,也會多少具備一些這方麵的經驗。
識茶要世界上的各種茶,包括各種不同的類型與品質,否則在相互比較時會有誤區。而且不能僅就接觸到的茶樣做判斷,還要從「茶」產生的原理與途徑瞭解起,然後以大傢常見的「成品茶」作例子,如此纔能讓大傢對該款茶有個全麵性的認識。
本書還將「識茶」的終極目標放在「茶湯」上麵,將目標放在茶湯時,就牽涉到瞭從「成品茶」到「茶湯」的錶現手法,這會增加「識茶」上的複雜性。但如果省略掉瞭這個層麵,「茶」就隻是一件食材而已,我們享用的是「茶湯」,我們欣賞的是「茶湯」,我們從「茶道」獲取的思想、美感是大部分透過「茶湯」而來,所以我們要以「茶湯」作為「茶」這項媒體的終極錶現形態。油畫顏料不是藝術,以它完成的繪畫纔是作品;鋼琴不是音樂,以它演奏齣來的作品纔是藝術。從「成品茶」到「茶湯」要透過「泡茶」的手法,這雖然已是屬於《茶之湯》(泡茶)的領域,但在「識茶」時,我們必須理解泡茶手法會將「茶」塑造成什麼風格與怎樣品質的茶湯作品。這有如我們在「識人」時,應留意到此人所受的學校與傢庭教育,以及目前他所處環境給他的影響。
看懂瞭茶,我們纔知道要不要以這個價格買這款茶;看懂瞭茶,我們纔知道要不要泡這款茶來喝;看懂瞭茶,我們纔知道要不要進這一款茶來賣;看懂瞭茶,我們纔知道應該怎麼對鮮葉進行加工纔能製造齣一款好茶。
第一要看懂的是「這是什麼茶」。是綠茶、烏龍茶、紅茶,還是普洱茶;再進一步再探究是黃茶、白茶、渥堆茶、陳化茶、焙火的熟火烏龍,還是未經焙火的清香型茶葉。這是茶葉的大類別,也是喝茶、泡茶首先要辨別清楚的方嚮。
第二要看懂的是「茶乾」的品質,沒有在一定品質之上的茶葉是不值得泡來喝的,因為不但沒有「品茗」的意義,喝瞭也對身體沒有什麼益處。「品質等第」從茶葉外觀的色澤、老嫩,揉撚、焙火,以及它散發齣來的氣息是可以知道的。
第三要看懂的是茶湯。也就是喝瞭好不好喝,但這個與該茶的品質不是那麼容易判斷,要學習識茶,否則會因為「不識貨」而錯估瞭一款茶的身價。我們曾經泡瞭兩桶茶放在車站廣場讓經過的人飲用,並請他們填寫一張問捲,結果優良品質的那一桶茶並沒有得到絕對的支持,但是交給一批懂茶的人,品質好壞卻是絕對的,喜好度也隻有少數的例外。從「茶湯」看品質是依賴口、鼻對「香、味」的識別能力,從「茶乾”」看品質是依賴眼睛對「色、形」的理解能力。
第四要看懂的是這泡茶泡好瞭沒有。是用什麼水泡的;是用什麼材質的壺具泡的;是使用瞭怎樣的茶水比例(也就是置茶量);使用瞭怎樣的水溫;浸泡瞭多少時間;倒茶的時候,有沒有把茶湯倒乾;直接持壺倒茶入杯時,有沒有把每一杯的濃度調得平均;泡茶者對茶葉的理解度如何;泡茶者的泡茶能力如何……,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茶湯的品質。要懂得這壺茶的品質,必須這些因素都忠實於該壺茶葉“客觀品質”的呈現,不是可以把茶湯泡得比茶葉的實際品質更好,也不是把茶葉的品質拉瞭下來。
第五要看懂的是不受外界的影響。別人說好喝,就加瞭一分,別人說這是某個單位比賽的冠軍茶,就加瞭兩分,別人說這是三十年的老茶,就加瞭三分,別人說這茶很有茶氣,喝進肚子裡會帶動某條經絡的運轉,就加瞭四分。沒錯,這些都是影響茶葉品質高下的因素,但如果自己對茶沒有足夠的認識,就隻有依賴別人的說法來判斷。
本書依照上述思路,從各種不同的角度瞭解茶葉的類型、瞭解茶葉的品質,但是沒有強調不同族群、不同個性的人對各種茶類的喜好度,作者希望喝茶的人對各種類別的茶葉無好惡之心,多多設法接觸它們,找齣它們製作得到位時的品相,然後自己泡好它、享用它。
蔡榮章
2022年12月14日於蔡榮章茶道思想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