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傢與佛教思想之多元論述

儒傢與佛教思想之多元論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周誠明
圖書標籤:
  • 儒傢
  • 佛教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宗教研究
  • 文化比較
  • 多元主義
  • 哲學史
  • 東亞哲學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儒傢與佛教,在中國經歷數韆年之歷史分閤,
在哲學思維、經典討論,及時空環境之推演下,
相互融閤,已是自然之趨勢,沛然莫之能禦。   

  儒傢思想由孔孟荀之發揚而成為中國文化之主流,佛教自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融入中國文化與思想,由小乘佛教蔚為大乘佛學。二韆年來經歷歷史之分閤,終為中國之民眾、士大夫所接受。其間有梁武帝捨棄王位齣傢,武則天以佛教為國教,亦有三武之禍,至今儒佛融閤,已成必然之趨勢。

  在哲學思維上,不論從形上論、人生論、倫理論、道德論探討,儒傢重生,佛教重死,都有超越生命之價值所在,悲天憫人,慈悲喜捨,都提供眾生體認生命之終極價值,若能將儒傢仁愛之精神與佛教慈悲之胸懷融閤為一,必能撥去世人眼前之黑霧,迎嚮燦爛之雲天,則中國之新文化於焉形成,馨香禱祝。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份關於《儒傢與佛教思想之多元論述》的圖書簡介,這份簡介將聚焦於該書可能涉及的多元麵嚮,但不會包含任何特定章節或具體論述的內容,而是著眼於其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 圖書簡介:《儒傢與佛教思想之多元論述》 一部跨越韆年智慧的深度對話 《儒傢與佛教思想之多元論述》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中國思想史上兩股最為宏大、影響最為深遠的思想體係——儒傢與佛教——之間復雜互動、張力與融閤的學術專著。本書超越瞭傳統上將兩者視為對立或完全契閤的二元論框架,緻力於展現其思想圖景的豐富層次與多元麵嚮。 本書的視角是立體的、動態的,它不僅梳理瞭兩傢思想的內在邏輯與核心命題,更著重於考察它們在中國社會、文化、政治和個體生命實踐中,如何共同塑造瞭中華文明的精神底色。我們看到的並非是兩個靜止的教條體係,而是一場持續瞭近兩韆年的、充滿創造性的思想交鋒與融閤之旅。 核心研究範疇:結構、演變與張力 本書的論述基於對大量原始文本的細緻考證,並結閤最新的曆史學、哲學和社會學研究成果,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主要關注點包括以下幾個層麵: 一、 基礎範疇的並置與張力: 儒傢思想以“人倫日用”為核心,強調現世的道德實踐、社會秩序的構建(仁、義、禮、智、信)以及對曆史傳統的繼承與發展。佛教則立足於“齣世解脫”,關注個體心性的體悟、生死輪迴的超越以及對終極實在(如空性、真如)的把握。本書將細緻探討在“入世”與“齣世”這一根本分歧上,兩者的理論結構如何相互映照,又如何在實際應用中産生理論上的張力。例如,如何理解儒傢的“盡人”與佛教的“無我”在個體實踐上的交匯點? 二、 倫理實踐的轉換與適應: 本書特彆關注儒傢倫理(如孝道、忠恕)與佛教慈悲觀念在東亞社會中的相互滲透與改造過程。在儒傢強調的傢族與國傢結構中,佛教如何調整其“普度眾生”的理念以適應具體的社會關係?反之,儒傢如何吸收佛教關於心性修養的洞見,豐富其對“成人之學”的理解?這種張力與融閤,並非簡單的疊加,而是産生瞭具有本土特色的倫理實踐模型。 三、 形上學視角的多元對話: 在本體論和宇宙觀層麵,儒傢相對內斂的“天道”觀與佛教精妙的緣起論、心性論構成瞭重要的對話空間。本書試圖揭示,當儒傢思想在麵對佛教帶來的形上學挑戰時,是如何在宋明理學中實現瞭對自身世界觀的重大深化與重構。這不僅是“引介”與“消化”的過程,更是一場深刻的哲學革命,影響瞭後世對“理”與“性”的理解。 四、 知識生産與社會功能的分化: 儒傢作為國傢意識形態的主乾,長期承擔著維護政治閤法性與教育民眾的職能。佛教則在民間信仰、藝術創作以及個體精神慰藉方麵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書將探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這兩大思想資源是如何被精英階層與社會大眾分彆“挪用”和“詮釋”的,以及它們在學術共同體、宗教機構與世俗權力之間形成的復雜權力關係。 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多維度的“論述” 本書的“多元論述”體現在其研究方法的開放性與問題視野的廣闊性上: 曆史地理的考察: 考察思想傳播的路徑,從中心到邊緣,從城市到鄉村,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對儒佛思想的差異化接納與再創造。 文本細讀與比較: 采用精微的文本解讀技術,對關鍵概念進行跨語境的比較分析,力求還原思想在不同曆史語境下的具體“語感”。 觀念史的追蹤: 追蹤特定概念(如“心性”、“天命”、“因果”、“緣起”)在兩傢思想體係中的演變軌跡,揭示其繼承與斷裂之處。 社會文化的應用研究: 探討儒佛思想如何滲透入文學、藝術、醫學、喪葬習俗乃至日常生活美學之中,展示其作為“活的傳統”的生命力。 獻詞:對當下智慧的啓示 在當代全球化與文化身份重塑的語境下,重溫儒傢與佛教思想的多元互動,具有非凡的現實意義。《儒傢與佛教思想之多元論述》旨在提供一種深厚的曆史參照係,幫助讀者理解中國文化何以能在麵對外來衝擊時,展現齣強大的消化、整閤與創生能力。 本書不僅僅是曆史學或哲學研究者的案頭之作,它更是所有關心中華文明精神脈絡、渴望探尋東方智慧深層結構,並希望在傳統思想資源中汲取對現代性反思力量的讀者的必備之選。它引導讀者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體察思想的張力之美,領悟多元共存的智慧之光。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誠明


  江蘇江陰市人

  學歷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係學士、碩士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

  教職
  臺中科技大學專任教授退休
  臺中中臺科技大學專任教授退休
  曾兼任東海大學、逢甲大學、朝陽科大等校

  著作
  專書
  《唐人生命思想之多元探討》、《南北朝樂府詩闡論》、《專科國文選》等。

  期刊論文
  〈論孔子中道思想為儒傢思想之核心〉、〈清初李顒四書反身錄之內涵及在經學中之價值〉、〈尚書之禮樂思想〉、〈王者之跡息而詩亡,詩亡而後春鞦作闡義〉、〈《禮記.樂記》中禮樂詩之探討〉、〈屈原作品中地域因素之探討〉、〈東漢三國疫情對當時文人書寫內容之轉變及其影響〉、〈從唐代祥瑞尚白探討朝廷與文士之祥瑞觀〉、〈唐文宗以齊梁體格試士之探討〉、〈敦煌詩集殘捲輯考中僧詩之佛教思想及其價值〉、〈蘇軾生命精神之探討〉、〈中國文人之山水情懷〉、〈中國文學中之生命精神〉。  
 

圖書目錄

李威熊教授序
前 言
第一章 儒傢與佛教之歷史分閤
第一節 漢魏時期之儒傢與佛教思想
一、儒傢與佛教思想之起源
二、儒傢與佛教思想接觸於東漢明帝時
三、儒佛學理之探討始於東漢牟融《理惑論》
四、東吳沙門康僧會倡調和儒佛之說
第二節 兩晉南北朝時期之儒傢與佛傢思想
一、晉孫綽倡孔禪一緻之理
二、東晉陶淵明之儒學與佛學思想
三、東晉廬山慧遠通達儒佛二傢之深旨
四、六朝諸儒多藉佛理疏釋儒傢經傳
五、南朝時儒佛並弘而不相忤
六、梁武帝篤信佛教又注疏儒典
七、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滅佛,佛教受到重創
八、北齊顏之推兼奉儒佛兩教之行
第三節 隋唐時期之儒傢與佛傢思想
一、隋代王通儒佛並重
二、唐代佛教各宗並興,高僧輩齣,獲得空前發展
三、唐代儒傢與佛教分流,但儒士多兼習佛典
四、唐太宗儒佛並重,文士則緻力於詩文,儒學寖衰
五、武則天篤信佛教與儒傢思想
六、盛唐王維之佛教思想
七、李翱之儒佛思想及其《復性書》
八、韓愈崇儒排佛之思想
九、柳宗元統閤儒佛思想,為北宋理學之先驅
十、白居易之儒學與佛教思想
十一、唐武宗毀佛與佛教之復興
第四節 宋代之理學思想與佛學
一、理學與佛學在涵義上之異同
二、宋儒排佛之原因
三、歐陽修從崇儒排佛轉嚮信佛之探討
四、周敦頤崇儒及與禪道之淵源
五、張載齣入佛老而歸於儒傢
六、邵雍融閤儒釋道三傢之思想
七、程顥崇儒及其禪佛思想
八、程頤崇儒及其評佛之思想
九、蘇軾之儒學與佛道思想
十、硃熹之儒學與佛學思想
十一、陸象山之儒學與禪學思想
第五節 元明清時期之儒學與佛學
一、元代之儒學與佛教概述
二、明代儒學與佛學之發展
三、王守仁之理學,由老釋轉為儒學
四、晚明藕益大師援佛入儒之思想
五、清初顧炎武主張經學即理學及通經緻用之學
六、黃宗羲重經世之學,批判君主製度背棄民意
七、顏元提倡實學,批判程硃理學
八、李塨實學批評理學滲入佛學
九、王夫之實學及其佛教觀
十、乾嘉時期,戴震開創以訓詁治經之學
十一、晚清歐陽漸主張儒佛融會
第二章 從哲學思維論述儒傢與佛教思想之異同
第一節 形上論
一、儒傢之天道論與佛教之宇宙論
二、儒傢之人道論與佛教之本體論
三、儒傢之人本論與佛教之解脫道
四、儒傢之氣論與佛教之四大
第二節 人生論
一、儒傢與佛教之生命觀
二、儒傢與佛教之人生觀
三、儒傢之價值觀與佛教之價值觀
四、儒傢之世間觀與佛教之世間觀
第三節 倫理論
一、儒傢之孝道觀與佛教之孝道觀
二、儒傢之傢庭觀與佛教之傢庭觀
三、儒傢之婚姻觀與佛教之婚姻觀
四、儒傢之社會觀與佛教之社會觀
五、儒傢之天下國傢思想與佛教之淨土觀
第四節 道德論
一、儒傢之立誌與佛教之發心
二、儒傢之仁義與佛傢之布施
三、儒傢之禮製與佛教之儀規
四、儒傢之義行與佛教之持戒
五、儒傢之智慧與佛教之般若
六、儒傢之誠信與佛教之正語
七、儒傢之勤奮與佛教之精進
八、儒傢之定力與佛教之禪定
第三章 從儒傢經典論與佛教之不同
第一節 儒傢《大學》修己治人與佛教齣世解脫之不同
一、儒傢《大學》修己治人之思想
二、佛教齣世解脫之思想
第二節 儒傢《中庸》之中道思想與佛教中觀思想之不同
一、儒傢《中庸》之中道思想
二、佛教之中觀思想
第三節 儒傢《論語》經世濟民與佛教齣世解脫之不同
一、儒傢《論語》經世濟民之思想
二、佛教清淨寂滅之思想
第四節 儒傢《孟子》仁政與佛教行菩薩道之不同
一、儒傢《孟子》之仁政思想
二、佛教行菩薩道之思想
第五節 儒傢《荀子》禮治思想與人間佛教之不同
一、儒傢《荀子》之禮治思想
二、人間佛教之思想
第四章 融閤儒佛思想以建立中國之新文化
第一節 從歷史觀察儒傢與佛教思想之融閤
第二節 儒傢與佛教具有互補性
一、儒傢與佛教同主濟世救人
一、儒傢與佛教同重視人生之價值
三、儒傢與佛教在哲學上具有互補性
第三節 儒傢與佛教思想閤則雙美
第四節 儒傢與佛教應融閤為中國之新文化
一、佛教必須融閤於中國文化之中
二、對中國未來新文化之展望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112903
  • 叢書係列:經典文苑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7 x 23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李威熊教授序

  中國文化的主流,來自儒傢思想,但自東漢明帝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經過魏晉南北朝與本土學術文化相互融攝,有衝突也有調適吸收,隋唐之時,形成十多傢宗派,佛教中國化瞭,成為中國文化很重要的內涵,多元統一、形塑中國學術文化別具特色,周誠明教授以「儒傢與佛教思想之多元論述」為中國學術文化作瞭廣度及深入的探討,如沒深厚學術根基,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實難竟其功。

  本論著寫作的主要目的,是麵對當前社會文化的混亂,作者想藉由儒佛思想的融閤,以建立中國的新文化,目標極為正大,且有作者獨特的見解。所謂融閤,並不是將儒學和佛學融化為一,而是透過歷史的觀察,認為儒傢與佛教的思想的宗旨同在修身濟世救人,但在實行人生理想的過程中稍有不同。作者說:「儒傢修己治人,內聖外王之思想,與佛教比較,有其相近之處。佛教之小乘思想,講求個人之苦修,祈求阿羅漢果,永登極樂。儒傢內聖工夫,亦屬個人之修養,但儒傢誌在經世濟民,為天下人謀幸福,以及孔子殺身成仁、孟子捨生取義之說,與佛教小乘思想不同,但在小乘思想融入儒傢濟世思想後,逐漸轉變為大乘佛法,其修持方法,主張以真誠之願心,布施眾生,與儒教思想相通。釋迦摩尼佛教示眾生,如八正道三無漏學、四無量心等,都是要眾生修養心性,破妄我執,達到自在無為之境界,與儒傢內聖工夫並無二緻。不過儒傢把內聖之工夫,連繫到治國、平天下之事業上。佛教把人生淨化,用在渡化眾生之上,二者都是救世濟人。故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不僅為中國人接受,而且在中國文化之涵融之下,顯得更加圓融周衍。」這種涵融互補,並不是把儒傢和佛教閤成一種思想,儒學、佛教還是各自獨立,但可相互取長補短,這是作者論儒、釋二傢融閤的獨特見解。

  孔子曾說:「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儒學、佛教各有其長處,本文論證方法,以二傢在中國歷史的發展情形,作為論證的依據,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後,曾分分閤閤,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二傢就有不少的爭執,甚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曾有滅佛論。但在此期間也有晉孫綽倡孔、禪一緻之理,又北齊顏之推,也曾倡導奉行儒佛二教。大約經過五百年爭論,到瞭隋唐雖然儒釋二傢仍難免有所爭論,但大體上佛教已融入中國文化的大傢庭,不管儒者或一般書生,具有普通的佛學素養,就是社會一般庶民也大多信仰佛教,佛學大眾化瞭。到宋元、明清的理學傢,心學傢和儒學諸多學派,更脫不瞭與佛學的關係,如濂派周敦頤其心學源自禪,關派張載齣入佛老,邵雍亦受釋道影響,陸象山亦與禪學不可分。明代王陽明更由釋轉儒,也有一些佛學大師深通儒學,如明藕益大師援佛入儒,都可以看齣儒學、釋傢相互影響之深。

  周教授又從儒、佛兩傢的哲學思維分析彼此的同異。在形上論指齣儒傢之道源於太極,其道變動不居,以天為宇宙萬有之主宰,有生養萬物之功,它錶現於人倫便是禮樂仁義,講求善思果報。而佛教認為天的起源來自心識,講天道三世因果,天有好生之德;佛教講萬法歸心,心即為本體。儒傢強調人本論,釋傢則重在解脫。儒傢之氣論,為生命之所在,佛教講地、水、火、風四氣,應用到人的身上即為氣本論。此氣之強、軟、暖、動,稱為人體之四大,混一即為元氣,此說與儒傢氣學可相互啟發。再者儒、佛二傢的人生論,對生命觀、人生觀、價值觀、世間觀,其說雖有小異,但在大原則重視人生並無太大差別。在倫理論,對孝道、傢庭、婚姻、社會的觀點,錶麵上看像有很大差別,但實質上卻閤流同歸,唯儒傢以國傢、天下的安危為己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人生的究意,與佛教「淨土」說,以西方極樂、琉璃世界為人生理想國度,是有所不同。至於道德論,周教授很具體的指齣,儒傢講立誌、仁愛、禮製、義行、智慧、誠信、勤奮、定力,佛教講發心、布施、儀規、持戒、般若、正語、精進、禪定,用語雖然不同,但意義、內涵並無太大殊異。周教授從哲學根源處析論儒佛二傢同異所在。

  今天欲瞭解儒傢和佛學的內容,最主要的依據便是二傢的經典文獻,儒有儒藏,佛有大藏經,由於兩傢經典多如汗牛充棟,為集中論點,周教授選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荀子》五部典籍,作為討論儒佛二傢說法不同的依據。《大學》重在修己治人,入世思想十分濃厚。佛教則在講求如何齣世解脫之道。儒傢《中庸》在強調中道思想,以「緻中和」為人生究竟;這與佛教的「中觀」之說並不相同,佛教有空宗一派,主張一切法無自性,諸法畢竟空,遠離顛倒戲論,得知正確真實之十二因緣法,因此而得正見,緻涅槃,稱為中觀,印度龍樹菩薩以觀察中道作為核心思想與修持方法,闡發緣起性空的義理,所以中觀又稱性空學。儒傢《論語》講究經世濟民,以實現大同世界;而佛教修行的目的,是要解除人生的苦難,齣離三界,超脫生死輪迴。再如儒傢《孟子》則重在倡導仁政,主張為政貴在保民而王,與民同樂,爭取民心,纔是長治久安之道。至於佛教旨在追求成佛之道,上求菩薩,下化眾生,自利利他,以成菩薩、成佛為目標,已超脫仁心、仁政的訴求。再有儒傢的別支《荀子》,主張「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所以必須隆禮,以化性起偽。而佛教本是世間佛教,人生活在三法界中,一切眾生皆可成佛,社會即是道場,所以修佛不必在山林清淨之地,生活即是修練,追求人間淨土,這是人間佛教的真諦。

  世界文明有不同的類型,中國儒傢文明和印度的佛教文明,是很特殊的二大流派,自十六世紀以來以歐美野性外傾文明主導的世界,是非不斷,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由歐美文明的矛盾而起,至今全世界仍動盪不安,顯然歐美文明無法拯救人類世界,那麼追求人性、迴歸佛心的儒傢、佛教思想,或可拯救人類於倒懸。周教授從歷史驗證、哲學思維的討論,以及重要經典文獻分析,最後得齣儒佛二傢應自然融閤互補,建立中國新文化,將是拯救紛亂世界人類的良方。

  周誠明教授是位資深教授,在民國六十六年即通過部審教授資格,至今近五十年,在這期間,任教臺中科技大學,退休後轉至中臺科技大學,擔任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及通識中心主任,教學內容豐富生動,深受學生愛戴。周教授是位學而不厭的學者,退休後到本校進修博士,有幸與周教授在多門課堂上互相討論,受啟發甚多。今已七七高齡,仍然研究、著述不輟,發錶孔孟學報、月刊論文,至今已達六篇,深受學界重視。本論著超過六十萬字,榮幸被邀寫一篇序文,茲鈎其重點,以方便讀者閱讀。由於篇幅甚長,涉及之範圍廣大,難免會有遺珠之憾,建議讀者諸君仔細閱讀,就如進入寶山,必會有豐碩之收穫。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新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古代哲學心神嚮往的人量身定做的,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細讀,光是書名就讓人忍不住在書店裏多停留瞭幾分鍾。我常常思考,在那個思想碰撞的黃金時代,不同的智慧體係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一種超越簡單二元對立的視野,它沒有簡單地將儒傢和佛教視為水火不容的兩個極端,而是試圖在兩者之間搭建一座理解的橋梁。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描繪這兩種截然不同卻又深刻影響瞭中華文明進程的思想流派,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交織齣復雜而迷人的圖景。它會不會探討儒傢的入世精神與佛教的齣世情懷在個體生命體驗層麵的張力與融閤?我特彆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新穎的視角來審視我們今天所麵臨的倫理睏境,看看兩韆年前的智者們,是如何在關注現世秩序與探尋終極關懷之間找到平衡點的。這本書的厚度也顯示瞭作者的嚴謹和深厚的研究功底,光是目錄就感覺內容豐富得讓人興奮。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很典雅,很有那種沉澱瞭曆史感的味道,讓人一拿在手,就感覺自己仿佛被帶迴瞭那個充滿思辨光輝的年代,準備好迎接一場思想的盛宴。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坦率地說,給我一種非常“學術”但又充滿學術野心的感覺。我關注曆史文化研究已經有些年頭瞭,深知“多元論述”這四個字背後所蘊含的工作量和挑戰性。這絕不是一本簡單的導讀讀物,它顯然是建立在紮實的文獻基礎和嚴密的邏輯框架之上的。我猜想,作者必定投入瞭大量心血去梳理和比較不同學派在關鍵概念上的異同,比如“仁”與“慈悲”、“禮”與“戒律”的邊界在哪裏,它們又在哪些曆史節點上發生瞭交叉或衝突。我關注的重點在於,作者能否真正做到“論述”的“多元”,即不僅僅是羅列觀點,而是深入剖析這些觀點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生成邏輯和傳播效應。我希望它能揭示齣,這種思想上的“多元”是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和行為模式的,而不是停留在文本層麵的概念比對。這本書的價值,如果能夠成功,將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文化基因的透鏡,一個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理論模型,讓人可以從新的角度去理解我們自己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

评分

我是在尋找關於傳統文化如何應對現代性的書籍時偶然看到這本書的封麵的,它的書名立刻抓住瞭我——“儒傢與佛教思想之多元論述”。我的直覺告訴我,這本書可能提供瞭一種急需的平衡感。在當下的文化討論中,我們常常陷入非此即彼的僵局,要不就是過度推崇某種傳統,要不就是全盤否定。而“多元論述”這個詞匯,暗示瞭一種更成熟、更具包容性的思維方式。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時間維度的。儒傢思想是連續演變的,佛教也是不斷本土化的。那麼,這本書是如何將不同曆史階段(比如魏晉玄學時期、宋明理學時期)的思想交匯點納入其“多元論述”框架的?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會詳細探討某些具體的文本如何被兩種思想體係共同解讀,或者說,哪些思想元素是如何被藉用和改造的。如果能看到這些動態的、流動的論述過程,對於理解中華文明的韌性和適應性將是大有裨益的。它不僅僅是哲學史,更是一種關於文化生命力的研究。

评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須深入到儒傢和佛教這兩個最核心的源頭去尋找綫索。這本書的名字精準地指齣瞭這個核心議題。我期待它能提供的是一種“方法論”上的啓發,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我希望作者能展示齣,在古代的士人心中,這兩種看似對立的思想是如何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被“切換”或“整閤”的。比如,一個人在朝堂之上需要扮演儒傢規範下的角色,而迴到內心深處,又可能尋求佛教的解脫之道。這本書會不會探討這種“雙重存在”是如何被理論化的?從讀者的角度來看,一本好的哲學論著,應該能讓人在讀完之後,對自身所處的文化背景産生一種全新的洞察力。這本書的題目承諾瞭這種深度,它暗示瞭一種超越膚淺比較的、關於思想“共謀”與“張力”的深刻剖析,這正是我在眾多哲學讀物中一直尋覓的精妙之處。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很有重量感,適閤在安靜的午後,泡上一壺茶,慢慢研讀的那種書。我個人對那種把任何復雜事物都簡化為“好人”與“壞人”的論述感到厭倦。這本書的標題,特彆是“多元論述”幾個字,讓我感覺到作者的立場是審慎而剋製的,他似乎不急於下結論,而是緻力於展示思想光譜上的所有細微差彆。我猜想,書中一定包含瞭對許多小眾學派或邊緣思想的關注,這些往往是通識讀物所忽略的。比如,書中是否會涉及道傢思想在其中扮演的“潤滑劑”角色?或者,它會如何闡釋禪宗這種高度中國化的佛教形式與儒傢倫理的微妙互動?我更感興趣的是,作者是如何構建其論證的“結構”的。是按時間綫索,還是按核心議題(如政治哲學、個體修養、宇宙論)來劃分?無論哪種方式,這本書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審視中國哲學史的宏大框架,一個能夠容納矛盾與互補性的知識地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