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藝術

說話的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郁
图书标签:
  • 沟通技巧
  • 演讲技巧
  • 人际关系
  • 口才
  • 表达能力
  • 说服力
  • 影响力
  • 心理学
  • 自我提升
  • 职场技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本書將會讓你以後的談吐,贏得他人的好感,使你成為更受歡迎的人物。

  說話不但是一種溝通的工具,也是一種技能、一種藝術。通過良好的口才,一個人在社會上的人際關係中會成為一個主角、一個靈魂人物,不相識的人可以熟識起來,長期形成的隔閡可以消失,甚至公司之間,社團之間,國家之間的矛盾,有時也可以通過它得到解決。

  然而,在人際交往中並非每個人都深諳此中深義。有的人說話輕車熟駕,能閃爍出真知灼見,並由此給人以精明、睿智之感;有的人要麼處於無話可聊、無人可談的尷尬之境,要麼跟老和尚念經似的索然無味、催人入睡;還有的人言語運用不當、囉囉嗦嗦地沒完沒了,既影響說話效果,又影響自己的社交形象,甚至導致交際失敗。

  口才最差的人可能就是喋喋不休的人。但現實生活中,這種人大多還認為自己口才一流。殊不知,言語的精貴之處在精不在多,抓住要表達的東西的精髓,把話說到點子上,把力量用在關鍵問題上,往往能達到一招制勝的效果。

  因此,我們說即使你是一個人才,也須要有口才。

  一九八八年美國總統競選,民主黨在選民中造成了布希是「毫無自我主張」的這一印象。在交談時,民主黨人總愛用挖苦的口氣問:「布希在哪裡?」這個問題該如何回答才恰到好處呢?布希的競選顧問、老資格政治公關專家艾爾斯,為布希設計了一個回答:「布希在家裡,同夫人芭芭拉在一起,這有錯嗎?」

  艾爾斯為布希設計的回答頗具藝術性,為布希的政治家風度增添了不少光彩,這就是口才的力量。試想,如果你在社交場上遭到別人挖苦時,就馬上給對方以迎頭痛擊,那將產生什麼效果呢?也許你自認為是勝利者,可在別人眼裡,你卻是一個心胸狹窄、不善言辭的人。反之,在任何場合,擁有良好的口才的人總是能贏得他人的好感,獲得眾多的支持和理解。擁有良好的口才,我們便有一筆受益終身的無價之寶。

  本書從實用的角度出發,用事例說話,融理論指導性與實際可操作性於一爐,語言精妙,文字洗煉,告訴你怎樣提高說話能力,讓你成為一個魅力十足的人物。
《沉默的密码:非语言沟通的深度解析》 一、 导论:超越言语的疆域 人类的交流,如同冰山一角,水面上可见的部分往往只是言语的堆砌。然而,真正驱动信息传递、影响人际互动的,是那潜藏在水面之下的庞大结构——非语言沟通。本书《沉默的密码:非语言沟通的深度解析》,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片广阔而微妙的领域。我们不再满足于“听懂”对方说了什么,而是致力于“读懂”他们如何表达、为何沉默,以及身体每一个细微的颤动所蕴含的真实意图。 本书的撰写,是基于对人类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神经科学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的交叉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与提炼。它并非一本简单的肢体语言速查手册,而是一部旨在重塑我们对“交流”这一概念认知的理论与实践指南。我们将挑战根深蒂固的“语言至上”的观念,揭示非语言信号在塑造印象、建立信任、乃至影响决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二、 身体的剧场:姿势、动态与空间布局 交流的剧场,首先是身体本身。我们的姿态、移动和静止,无时无刻不在向外界广播着信息。 1. 体态与姿势的语言学: 我们将详细剖析身体支撑系统(支撑、倾斜、僵硬或放松)如何反映个体的权力感、自信心与接纳度。例如,开放式姿态(手臂不交叉、身体朝向对方)传递的是邀请与真诚;而封闭式姿态(双臂抱胸、身体后仰)则常被解读为防御或抗拒。本书将引入“姿势传染”的概念,探讨群体中姿态同步如何促进归属感和共识的形成。我们还会区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得体姿势”的差异化定义,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文化误读。 2. 动态的节奏:动作与手势的编排: 手势是言语的放大器,也是沉默的替代品。本书将非语言手势系统划分为“指示性手势”(指向物体或方向)、“表征性手势”(模仿动作或形状)和“调节性手势”(控制对话流程)。深入研究米开朗基罗和德斯蒙德·莫里斯等人的理论,区分“通用手势”与“文化特定手势”的界限。特别地,本书将分析“自我安抚性手势”(如触摸头发、搓揉颈部)的心理学意义,它们往往是内心压力或焦虑的泄露口。 3. 空间距离的界限:普洛克塞米克斯(Proxemics)的科学: 爱德华·霍尔提出的空间距离理论,是理解人际关系的基石。我们将详细阐述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这四个象限,及其在不同情境(如谈判、约会、公共演讲)下的动态调整。了解这些无形的“气泡”如何被侵犯或维护,是掌握社交主动权的关键。我们还将探讨“环境设计”如何通过空间布局(如圆形会议桌与矩形会议桌)潜移默化地影响权力分配与合作效率。 三、 眼睛的契约:凝视的力量与视线管理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其信息量远超我们的想象。对视线的研究是识别真诚与欺骗、兴趣与厌倦的核心路径。 1. 凝视的强度与持续时间: 凝视时长是判断人际关系亲密度的重要指标。我们将分析“社会凝视”(短暂的、礼貌的接触)与“侵犯性凝视”(长时间的、不移开的注视)之间的区别。在不同社会情境下,适当的目光接触是表达尊重和参与的标志。然而,过度的凝视会引发对抗感。 2. 瞳孔的无声表达: 本书将引入生理学视角,讨论瞳孔扩张与收缩(受兴趣、情绪唤起和光线影响)在非语言沟通中的作用。虽然难以直接控制,但对瞳孔变化的敏感度,能让人捕捉到对方潜在的兴奋或抗拒信号。 3. 视线转移的模式: 解读一个人何时、何地、如何转移视线,能揭示其认知负荷与情绪状态。例如,在试图回忆信息时,视线向上或向侧面移动的模式,与试图编造谎言时视线刻意回避或不自然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四、 面部的微表情与情绪的解码 面部是情绪最直接的展示平台,其复杂性在于“微表情”的短暂性与“掩饰性”的操纵性。 1. 普拉切克的情绪轮与面部表达: 我们将借鉴保罗·艾克曼的七种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讶、轻蔑)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性。重点在于辨识这些情绪在面部肌肉群上的细微变化,如眼轮匝肌的收缩(真笑)与颧大肌的提拉(假笑)之间的区别。 2. 微表情的捕获与解读: 微表情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半秒,是潜意识情绪的真实流露,极难伪装。本书提供了一系列视觉训练方法,帮助读者提升对这些转瞬即逝信号的识别能力,特别是在高压谈判或冲突情境中,微表情往往是判断对方真实底线的关键。 3. 面部标记与非语言操纵: 探讨人们如何通过“表演性微笑”或“刻意中立”的面孔来管理自身形象。理解这些面部信号的“积极性”或“消极性”,有助于区分表象与内在感受。 五、 语音的调性:副语言(Paralanguage)的深度挖掘 “你怎么说的”往往比“你说了什么”更重要。副语言研究的焦点在于声音的非词汇元素。 1. 音高、音量与语速的权力地图: 音高变化体现情绪的激动程度;音量控制影响信息的权威性与侵略性;而语速则与自信心和信息密度直接相关。例如,在陈述重要观点时,适当放慢语速并使用较低的音调,能显著增强信息的可信度。 2. 停顿、填充词与沉默的艺术: “嗯”、“啊”、“那个”等填充词的频率反映了个人的准备程度与口头流畅性。而停顿(Pause)则是一种强大的修辞工具。我们不仅分析无意义的停顿(通常是认知停顿),更着重于策略性停顿——它能引导听众的注意力,增强戏剧效果,并为说话者争取思考时间。沉默并非沟通的真空,而是包含了拒绝、思考、抗议或尊重的丰富语义场。 六、 触觉与嗅觉:被忽视的沟通渠道 虽然触觉和嗅觉在日常交流中受到的社会规范限制较多,但它们的影响力却是原始而深刻的。 1. 触觉(Haptics):接触的力量与禁区: 从有力的握手到不经意的肩膀轻拍,触碰能迅速建立或破坏亲密关系。本书将分析触觉在权力转移、安慰以及建立团队凝聚力中的作用,同时强调不同文化中对“身体接触边界”的严格界定,避免无意中的冒犯。 2. 嗅觉(Olfactics):气味与记忆的连接: 虽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嗅觉对情绪和记忆的即时触发作用不容忽视。本书将探讨工作场所的气味管理以及个体“体味”在建立第一印象中所扮演的生物本能角色。 七、 跨文化语境下的非语言差异 非语言信号并非普适的自然法则,而是深深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一个在西方文化中代表肯定的手势,在东方可能意味着极大的侮辱。本书将对比高语境文化(如东亚)与低语境文化(如北美、德国)在非语言表达上的倾向性差异,强调“文化敏感性”在有效沟通中的不可替代性。 八、 整合与实践:将洞察力转化为行动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技能。我们将提供一套系统的“非语言情境分析模型”,帮助读者在接收到多种混杂的信号时,能够快速进行交叉验证,识别核心信息。通过案例分析与角色扮演练习,读者将学会如何: 自我监测: 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发出的信号。 环境适应: 根据场合调整自己的空间与姿态。 共情解码: 结合语言内容与非语言线索,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 《沉默的密码》是一把钥匙,它开启了通往更深层次理解人性的门径。掌握了这些“沉默的密码”,你将不再是语言的奴隶,而是交流的真正驾驭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1章 圓場:如何化解尷尬場面
1‧潮漲七里三分,潮落五里三分
2‧製造幽默的氣氛
3‧強調事件的合理性
4‧反向去思考
5‧把原來的概念和意義引申
6‧把事件加以善意理解
7‧換一個角度來看它

第2章 感謝:一定要「說」出來
1‧感謝的作用
2‧表達感謝的方法

第3章 道歉:不僅僅是認錯
1‧勇於認錯能提升你的形象
2‧可怕的是不承認錯誤
3‧自己批評自己
4‧道歉的好處
5‧你會道歉嗎?

第4章 應變:對付突發事件的能力
1‧耐心與人周旋
2‧巧妙地隨機應變
3‧巧妙應對別人的羞辱
4‧巧妙應對語言傷害
5‧女友生氣時的應對方法

第5章 禮貌:優雅的談吐討人喜歡
1‧「三思」而後言
2‧因為少說了一句話
3‧得體地使用敬語和謙詞
4‧客氣而不要過分客套

第6章 提問:讓對方說得更多
1‧提問的四大作用
2‧提問的技巧
3‧提問的尺度
4‧看清對方,問得適宜
5‧問的太多惹人煩
6‧一次提出兩個問題
7‧只給對方一個選擇
8‧讓對方說「是」
9‧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問法
10‧問句類型舉例

第7章 自嘲:自己笑自己最安全
1‧羞辱別人是降低自己的人格
2‧自嘲最安全
3‧自嘲能產生七大積極效果
4‧用自嘲揭露自己的短處

第8章 新朋友:怎樣和陌生人說話
1‧跟初交者一見如故
2‧讓陌生人和你說話
3‧讓陌生人親近並認同
4‧讓陌生人和你有共同的利益
5‧與陌生人交談的方法

第9章 友誼:朋友的基礎是互惠雙贏
1‧交一位忠誠的朋友
2‧交友也要分等級
3‧交友要優勢互補
4‧和指責你的人交朋友
5‧真誠對待朋友

第10章 職場之道:與上司的相處之道
1‧不同上級,區別對待
2‧上司面前這些話不能說
3‧用迂迴戰術向上司表達見解
4‧只提建議,不提意見
5‧遇上司批評,要說悔改之詞
6‧學會委婉提出問題

第11章 職場之道:人比資產更重要
1‧信任是最好的激勵
2‧充分尊重你的下屬
3‧批評不要過度
4‧積極引導,讓下屬說實話

第12章 職場之道:獲得同事的通力合作
1‧不要在同事面前炫耀自己
2‧用尊重的口吻與「老資格」交談
3‧守住你的祕密
4‧為什麼你被同事孤立了
5‧如何獲得同事的合作
6‧和同事溝通的三種語言

第13章 協作:求人辦事,則有求必應
1‧請人辦事說話有講究
2‧沒話找話的藝術
3‧對症下藥的藝術
4‧軟磨硬泡的藝術
5‧怎樣利用身邊的關係
6‧辦事交談七忌

第14章 面試:在與面試官的語言博奕中取勝
1‧勇於推銷自己
2‧如何出奇制勝
3‧如何介紹自己
4‧面試應答七種絕技
5‧面試常見難題分析
6‧成功面試四要素

第15章 談判:用語言贏得一場沒有煙硝的戰爭
1‧察言觀色有技巧
2‧擺脫危局要出奇制勝
3‧靈活應變要巧妙讓步
4‧婉言相拒要善於說「不」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21545
  • 叢書系列:布拉格文庫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符号学表达,尤其关注那些被日常忽略的肢体语言。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尽管内容上似乎是在探讨较为宏大的叙事结构,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对非语言信息传递的深刻洞察力,真的让我醍醐灌顶。比如,它对“沉默”在特定语境下所承载的重量的分析,简直精妙绝伦。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文化差异如何形塑人们对“停顿”的解读——在某个东方文化中被视为谦逊的标志,在另一个西方文化中可能被解读为犹豫不决。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分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在国际交流中可能产生的误判。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透镜,不再是简单地听取语言表层信息,而是去解码那些潜藏在动作、眼神、甚至是呼吸频率中的复杂信息流。这种对“幕后交流”的揭示,对我个人的认知升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远超出了我对一本讲述基础沟通技巧的书籍的预期。

评分

从叙事结构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处理手法极具实验性,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学术论著的刻板印象。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线性铺陈,而是采用了碎片化、跳跃式的叙事节奏,仿佛是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下记录下的思绪片段的集合。一开始阅读时,这种跳跃感确实让人有些抓不住头绪,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然而,一旦进入作者设定的“思维迷宫”,你会发现每一个看似独立的片段,其实都与其他部分有着微妙的、隐形的联系。这种结构更贴近人类大脑的真实运作方式——联想、突发奇想、记忆的闪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例证时那种毫不拖泥带水的精准性,一个短短的引言,可能就足以支撑起后面好几页的哲学思辨。这种“少即是多”的表达策略,迫使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主动去填补论证中的空白,从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使得知识的吸收过程变成了一场智力上的探险。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找到一些能帮助我改善在公开演讲中紧张情绪的方法。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提供的帮助路径更为根本和深远。它并没有直接给出“深呼吸”、“眼神接触”这类操作层面的技巧,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对“恐惧”和“自我认知”的解构上。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我们对外在评价的过度敏感是如何扭曲了我们真实的表达意愿。它引导我思考,如果演讲者首先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并愿意将每一次公开场合视为一次纯粹的“信息交换”而非“审判”,那么紧张感自然会消退。这种从心理基础入手,而非只关注表面技巧的论述方式,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它不是教你如何更好地“表演”,而是教你如何更真实、更坦然地“存在”于那个被众人注视的瞬间,这种深刻的心理指导,远比任何速成秘籍都更有价值和持久性。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冷峻的诗意”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既有哲学思辨的严密逻辑,又不失文学描写的细腻质感。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语都进行了千锤百炼,绝不使用任何冗余的形容词或陈词滥调。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关于“说服的边界”时,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将语言的每一次输出比作在结冰的湖面上行走,每一步都需要精确计算重量和落点,稍有不慎便会功亏一篑。这种用词的精准度和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极其冷静、客观的实验环境中,观察着人类互动最微妙的机制。它没有刻意去迎合大众口味,语言的门槛稍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词汇积累和抽象思维能力。但正是这种对语言纯粹性的坚持,使得这本书的论点拥有了经久不衰的力量,它更像是对“表达”这一行为本身的深沉致敬,而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封面纸张,配上烫金的标题字体,透露出一种沉稳而又不失格调的韵味。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光是看着就觉得心情愉悦。拿到手里的时候,能感觉到纸张的厚度和韧性,翻页时没有那种廉价的“沙沙”声,而是带着一种皮革般的温润质感,这在当今这个追求快速迭代的出版市场中,实属难得。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号大小适中,行距疏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注意到,作者(或者说编者)似乎对面料的选择也花了不少心思,书脊的缝合处处理得非常精细,让人联想到那些手工制作的古籍,充满了匠人精神。这种对物理实体的极致追求,无疑为阅读体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甚至会特意在光线充足的时候,摩挲一下书脊上的纹理,感受那种细腻的触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期珍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制作者对“阅读”这件事本身应有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