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心理師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彈性,陪你在育兒的路上好好照顧自己

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心理師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彈性,陪你在育兒的路上好好照顧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鈺茹
图书标签:
  • 育儿
  • 亲子关系
  • 情绪管理
  • 儿童心理学
  • 心理健康
  • 情绪弹性
  • 自我关怀
  • 父母成长
  • 安全感
  • 依恋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弄得你也崩潰爆炸、無比心累?
暖心心理師帶你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與情緒的關聯,
教你透過各式媒材打造親子的「安全基地」,
幫助你解決育兒痛點,療癒疲憊的身心!


獨立教育工作者/找路教育工作室 林劭璚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陳信昭
國際沙遊治療學會認證沙遊治療師 陳碧玲
美國舞蹈治療證照委員會註冊與認證督導級舞蹈治療師(BC-DMT) 楊琇玲
青平台董事長 鄭麗君
戲劇治療工作者 蘇慶元
――有感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希望孩子擁有好EQ,就從「建立安全感」開始!

以下場景,身為家長的你是否也感到似曾相識?

˙孩子每次哭鬧起來總是驚天動地、沒完沒了?
˙孩子在學校動不動就跟同學爆發口角或肢體衝突?
˙孩子遇到一些小挫折就沮喪崩潰,失去活力?……
˙老師一直告孩子的狀,可是我已經試過很多方法都沒用,怎麼辦?
˙我們的孩子為何這麼難搞,都不像我們以前一樣聽話好教?……

碰到上述狀況,你是否常懷疑究竟是自己的教養方式有問題,還是孩子的發展出了狀況?想培養孩子的情緒彈性、抗壓性,就需要引導孩子感受身心平靜的好處,也需要家長本身的穩定情緒支持。
擁有心理學、舞蹈治療專業背景的Susu老師,整理濃縮十餘年和孩子與家長互動的經驗,教你透過親子可以一起在家做的肢體遊戲、塗鴉創作、繪本桌遊、呼吸練習……,帶孩子覺察身體與情緒的連結,達成建立孩子安全感、提升情緒穩定度與彈性的目的。此外,也提供家長自我照顧的實用技巧與解決孩子情緒問題的聰明撇步,幫你在育兒的路上穩住自己,成為自己與孩子的「安全基地」!

好評推薦:
作者用溫暖的文字、豐富的舉例、實用的方法、有趣的遊戲,連結身體和心理,帶你辨識自己跟孩子的情緒,學習用聲音和動作回應情緒,從感受中調節情緒,增進關係的品質。
――獨立教育工作者/找路教育工作室 林劭璚

作者把多年來的學習及實踐結果產出成值得家長擁有的一本好書,也甚至是兒童心理專業人員應該在書架上擺放、需要時拿來作為實務參考的一本絕佳工具書籍。
――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 陳信昭

作者將兒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等學理知識,以清晰的架構、深入淺出的描述,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身體與情緒的關係,並教導父母如何去回應孩子身體所散發的訊息。章節中羅列的遊戲和活動不但恰如其分地連結了理論,其淺顯易懂的做法更能幫助父母在家輕鬆運用,對於那些有教養焦慮的父母無疑是一本能安定其情緒的寶典。
――國際沙遊治療學會認證沙遊治療師 陳碧玲

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要滋養自己和孩子的安全基地的朋友們!讓我們把生命中所體會到的愛與關懷灌注在身體經驗裡,成為陪伴自己和孩子們一輩子的寶藏。
――美國舞蹈治療證照委員會註冊與認證督導級舞蹈治療師(BC-DMT) 楊琇玲
 
好的,这里为您呈现一本假想的、与您提供的书名主题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力求自然流畅。 --- 书名:《失落的星图:塞壬群岛的航海日志与远古文明的秘密》 作者: [佚名] 装帧: 精装,内含手工绘制的地图复刻页与天文观测图 页数: 约680页 出版社: 寰宇探险家学会/ 蓝鲸出版社联合出版 ---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跨越了历史、地理、天文学与失落文明的宏伟史诗,是对人类求知欲与探索精神的致敬。 《失落的星图:塞壬群岛的航海日志与远古文明的秘密》并非一部传统的历史著作,而是一份被时间尘封的、由多重手稿、航海记录、哲学沉思与科学推演交织而成的复杂文献集合。本书的焦点集中于一个在所有主流地理志上都已被抹去的群岛——塞壬群岛(The Siren Isles),以及围绕它展开的一段关于“光之航行者”文明的追寻。 第一部分:雾中航线与日记的重构 (The Foggy Routes and Journal Reconstruction) 全书的引子始于一艘二十世纪初搁浅于南大西洋的幽灵船“奥德修斯号”的船舱残骸中发现的木制密封箱。箱内主要包含了三类资料: 1. 船长埃利亚斯·范德堡的航海日志(1898-1905): 范德堡是一位痴迷于古典神话和非主流星象观测的荷兰航海家。他的日志详尽记录了他如何根据一份据称源自中世纪阿拉伯商人的残破羊皮卷,试图定位传说中的塞壬群岛。日志中的笔触由最初的浪漫主义激情,逐渐转变为对超越已知物理规律的现象的敬畏与恐惧。他详细描绘了在特定时间窗口内,指南针失灵、星辰位置异常的诡异海域。 2. 天文学家卡尔·冯·哈根的观测笔记: 哈根是范德堡的资助者。他的部分手稿是纯粹的科学记录,记录了对某些恒星运动规律的“非开普勒式”的解读。他坚信,古代文明可能掌握了不同的、基于地平线以下的“深空”导航系统。这些笔记中穿插着手绘的、结构极其复杂的观测图表,暗示着一个与现代天球模型不符的宇宙观。 3. 草药师与语言学家的残篇: 这是最令人困惑的部分。记录显示范德堡的船员中有一名精通地方方言的语言学家,他试图解读在群岛某处发现的刻有奇怪符号的陶片。这些碎片化的记录揭示了对某种“声音的几何学”的描述,以及当地人对“光”作为一种可塑性物质的信仰。 本书的开篇部分,便是对这些零散资料进行交叉比对和真伪鉴定的过程。作者投入了极大的篇幅,试图还原这些日志的真实航线,并分析为何所有官方记录中都找不到塞壬群岛的痕迹——它们是被故意抹去,还是处于一种光学或时间上的“漂移”状态? 第二部分:塞壬的遗迹:光之航行者的崛起与沉寂 (The Siren Ruins: Rise and Fall of the Light Navigators) 在对前人资料的梳理后,本书的核心转向对“光之航行者”(The Luminary Navigators)这一假想文明的重建。作者结合考古学、神话学和比较宗教学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理论:塞壬群岛的居民并非依靠磁场或风力航行,而是依赖于对特定波长光线的操控,这让他们能够“锚定”在时空中的特定节点。 建筑学的谜团: 书中详细分析了从遗址残片中拼凑出的“反射结构”的描述。这些结构被认为能够捕捉和聚焦来自特定星体(而非太阳)的光芒,作为能源或导航信号。我们得以一窥他们如何利用高纯度水晶和某种未知合金来构建这些“光之灯塔”。 非线性时间观: 最具颠覆性的是对该文明哲学观的探讨。他们似乎不将时间视为单一线性流程,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可以被精确计算和“跳跃”的维度。书中引用了部分被翻译的陶片铭文,揭示了他们如何使用“星图”来规划跨越漫长年代的“任务”,而非仅仅是地理上的远航。 大寂静: 文明是如何终结的?日志暗示,一次“过于雄心勃勃的星图校准”可能导致了灾难。范德堡的记录中反复提到,在岛屿中心,存在一个“完美的黑洞般的静止点”,那里的光线被彻底吸收,而这也是群岛从地图上消失的时刻。作者推测,这可能是一场涉及维度稳定性的技术事故。 第三部分:现代回响与星图的重现 (Modern Echoes and the Re-Emergence of the Star Chart) 在深入探究历史的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塞壬群岛效应”在当代科学中的微小回响。作者追溯了二战后,某些深海勘测项目和秘密空间物理实验中出现的“不可解释的能量波动”报告,并将其与范德堡的观测数据进行比对。 本书的最终部分,聚焦于对“星图”本身的解读。这不再是地球上的星座图,而是一份三维时空坐标系统。作者团队通过复杂的计算机建模,试图在当代的天文数据中“回溯”出塞壬群岛可能存在的坐标范围。 这是一次挑战所有已知边界的探险。它迫使读者重新审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对星空的理解,以及我们作为探索者在面对未知时的谦卑与狂妄。准备好进入一个真实存在过,但已不属于我们这个时间维度的世界。 --- 读者评价精选(虚构):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怀疑我所依赖的导航系统是否真的那么可靠。” ——《地理学季刊》 “作者将严谨的文献考证与令人毛骨悚然的悬念完美结合,这是一部教科书级的‘不可能的历史’。” ——《考古学评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鈺茹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 College舞蹈治療碩士畢。
曾任新北市私立種籽親子實驗小學教師、高雄市教育局學生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高雄醫學大學諮商輔導組兼任心理師。現為自由工作者,經營FB粉專「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
小時候最愛把被子披在身上,假裝自己是唱歌仔戲的,或是會飛的外星人。長大後因緣際會從當記者變成當老師,並從接觸現代舞等各種身體工作中開拓自己的視野。希望能更了解小孩/青少年的心理而去念舞蹈治療,才發現,是再次認識那個披被子、假裝會飛的小孩。
深深覺得人不管幾歲,都有一顆愛玩的心,希望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好好地玩。

專業資歷和訓練: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2298號)
.青少年性諮商專業訓練課程結業(荷光專業性諮商中心ST 201)
.夏邦發展動作Level 1-3結業(夏邦發展動作協會日本分會)
.凱氏心理動作分析(Kestenberg Movement Profile)訓練結業(德國EZETTHERA治療中心)
.生態心理學專業進修結業(英國Schumacher College)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與孩子一同練習調節情緒,建立親子好關係/林劭璚
推薦序 理論與方法兼備的實用育兒指南/陳信昭
推薦序 身體――承載情緒與轉化的容器/陳碧玲
推薦序 心靈的愛,身體也會記得/楊琇玲
自 序 初心與願景

前 言、培養孩子的心理彈性,從身體開始
孩子情緒失控,背後的意思是「我需要你的關注與幫忙」
身心穩定了,才能學習和成長
打造你和孩子的安全基地

Chapter 1、建立安全基地
從身體感受開始
「同頻」,讓孩子覺得被看見、被理解
護持的環境與安全基地
如何建立孩子的安全感
    利用感官傳遞安全感
    家長的身體是孩子的安全基地
    打造實體安全基地
(Column)給家長的自我照顧練習之一:用身體感受開始照顧自己

Chapter 2、認識情緒,促進孩子的心理發展
情緒與身體
鏡像神經元,協助我們互相同理、了解
與照顧者的互動會影響孩子的情緒
理解孩子未能說出口的情緒訊息
    視線與表情
    肢體動作
當孩子的鏡子,協助孩子理解非語言訊息,增進同理心
回應與發展息息相關
    用「同頻」培養孩子自我調節的能力
    感受是真實的,允許孩子自由感受
    用孩子懂的語言跟方式協助孩子學習
(Column)給家長的自我照顧練習之二:找一個自己的安全基地

Chapter 3、教孩子掌握情緒的密碼
協助孩子從身體感受中培養調節情緒的能力
    體感遊戲
學習辨識情緒與身體感受
    顏色
    圖卡/牌卡
    桌遊
    繪本
(Column)給家長的自我照顧練習之三:練習找出合適的自我照顧計畫

Chapter 4、與孩子一起玩,提升孩子的情緒彈性
孩子的肢體動作與自我發展
    第一階段:嬰兒期
    第二階段:幼兒期
    第三階段:學齡前期
    第四階段:學齡期
    動作的變化會牽動心理感受
肢體動作遊戲
    照鏡子遊戲
    速度、力道/強度遊戲
    空間探索遊戲
(Column)給家長的自我照顧練習之四:從動作中覺察自我、抒發情緒

Chapter 5、跟孩子一同感受「休息」的重要
擺脫情緒劫持,從身體開始
如何處理壓力反應
休息的重要
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玩
幫助孩子練習放鬆、培養洞察力的遊戲
(Column)給家長的自我照顧練習之五:用呼吸開啟休息、療癒的空間˙嘆/呼口氣,更放鬆˙做呼吸練習時可能會遇到的狀況

結語
致謝

附錄1、孩子狀況篇
狀況1:孩子情緒失控時,怎麼辦?
狀況2:趕著出門或進行重要事情時,孩子正好情緒失控
狀況3:孩子很愛生氣,常跟手足或同學起衝突
狀況4:孩子怕黑
狀況5:孩子常尿床
狀況6:孩子愛說謊
狀況7:孩子拒學、拒絕離開家裡

附錄2、家長觀念篇
觀念1:「不打不成器」迷思
觀念2:我覺得孩子很煩,不知該如何接納與稱讚孩子
觀念3:孩子失控或與孩子對峙時,可以這樣安撫自己
觀念4:適時用幽默感調劑育兒疲累
觀念5:爸爸要當媽媽的支持者

附錄3、當老師說孩子需要評估時,怎麼辦?
幼兒的發展問題或學習需求評估
    早期療癒評估/兒童發展聯合評估
    學校的特殊教育資源
孩子上小學時,如何與學校成為合作夥伴?
其他參考資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4985
  • 叢書系列:商周教育館
  • 規格:平裝 / 224頁 / 21 x 15 x 1.35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99歲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與孩子一同練習調節情緒,建立親子好關係
――獨立教育工作者/找路教育工作室 林劭璚

在實踐自由的時代,要如何了解孩子的獨特,拆除成見,保持彈性,同時面對衝突,共同探索與建立界線,讓界線成為涵容的工具,一直是所有家庭照顧者、教育工作者、甚至市民的挑戰。鈺茹用溫暖的文字、豐富的舉例、實用的方法、有趣的遊戲,連結身體和心理,帶你辨識自己跟孩子的情緒,學習用聲音和動作回應情緒,從感受中調節情緒,增進關係的品質。

就像越過一道白色長橋,穿過蒼鬱防風林,和朋友來到沙灘,你們對著海吐露心事,它回予一波又一波澄澈——這是我住在台南期間,最常和鈺茹相約的場景,也是《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給我的深刻觸動:眼前的浪潮,構成行動的有限,也形塑了無邊風光,讓島恆常都在。


推薦序 理論與方法兼備的實用育兒指南
――陳信昭醫師

月前鈺茹私訊邀請我幫她寫的新書《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寫推薦序,還擔心造成我麻煩,我回說這種事我經常做,一點都不會困擾我,反而覺得榮幸。日前收到她寄來的初稿,迫不及待看完,心中有許多欣賞和喜悅,很高興有機會為這本書寫推薦序。

這本書值得推薦的地方有幾個:

其一,書中用一些理論和研究來說明安全基地的概念,並且教導家長如何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看過之後就會瞭解平常常看到的「同頻」「護持的環境」「涵容」「情緒訊息」「自我調節」這些字眼的意涵;
其二,書中提供從感官、身體及實體的方式建立孩子安全感的諸多遊戲類型,以及促進孩子情緒彈性的許多遊戲,同時詳細說明遊戲的用法、目的及影片連結,方法簡單容易執行,家長可以輕易上手;
其三,書中不僅僅提出照顧孩子的方法,同時也關照到家長的內在需求,教導家長如何暫停以及自我照顧,在繁忙的育兒過程中給自己一個重新出發的力量;
其四,書中用一整章的篇幅以Q&A的方式回答孩子常見問題情境的具體解套方法,這些問題是過去幾年在演講、工作坊及實務工作中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作者融會了多年經驗所寫出來的心法寶典,家長在讀過之後若能細心體會並加以運用,必定能增加育兒功力數十載。

鈺茹曾在英國學習舞蹈治療,返國後在台南的自然就好心理諮商所執業多年,如今她把多年來的學習及實踐結果產出成值得家長擁有的一本好書,也甚至是兒童心理專業人員應該在書架上擺放、需要時拿來作為實務參考的一本絕佳工具書籍,特別值得祝賀。

(本文作者為:自然就好心理諮商所創辦人、臺灣精神科專科醫師、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美國ABEPSGP認證心理劇訓練師。)


推薦序 身體――承載情緒與轉化的容器
――國際沙遊治療學會認證沙遊治療師  陳碧玲

少子化世代的來臨,對於經濟、教育和社會結構都造成深遠影響,但對於兒童心理健康工作卻有正向催化的作用。願意生小孩的父母除了重視孩子的成長與教育外,兒童心理健康需求也備受關注。因此,當孩子出現適應問題時,多數的父母願意尋找心理專業人員的介入來幫助小孩和自己。這個現象有機會幫助我們的社會,在孩子早期成長中,創造一個更健全的心理環境,而非總在個體成年後再回頭去治療童年創傷帶來的影響。

處理孩子的適應問題,除了進行兒童諮商心,心理從業人員通常也會進行父母諮詢。透過提供父母心理支持與修正教養方式,來緩解父母教養的壓力。但實際上諮詢的時間常是受限的,許多有心的父母渴望能獲得更多教養知識和資源,協助他們發展良好的親子關係,並有效解決孩子的問題。

鈺茹心理師的新書《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正是為這些願意為孩子成長付出心力的父母所撰寫的親職書。身為一名舞蹈治療師,她擅長透過身體的覺察和肢體律動來幫助個案探索自己。多年來與兒童和青少年工作所累積的豐富經驗,使她能敏銳地嗅到父母的需要,並提供適當的介入與建議。書中她將兒童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等艱澀的學理知識,以清晰的架構、深入淺出的描述,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身體與情緒的關係,並教導父母如何去回應孩子身體所散發的訊息。章節中陳羅列的遊戲和活動不但恰如其分地連結了理論,其淺顯易懂的做法更能幫助父母在家輕鬆運用,對於那些有教養焦慮的父母無疑是一本能安定其情緒的寶典。在書中除了關注孩子們的需要,鈺茹也不忘提醒父母親透過身體的覺察來自我照顧。因為當父母親身心穩定了,自然能成為孩子焦慮時的安全基石。

誠心推薦本書給正在育兒、且願意用愛與耐心陪伴孩子成長的所有父母。

(本文作者為:台南市自然就好心理諮商所總監暨諮商心理師、台灣沙遊治療學會監事、國際沙遊治療學會〔ISST〕理事會理事、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專任講師25年,已退休。)


推薦序 心靈的愛,身體也會記得
――美國舞蹈治療證照委員會註冊與認證督導級舞蹈治療師(BC-DMT) 楊琇玲

每次帶著學員透過自由舞動或身體工作進行情緒調節,身心舒緩放鬆之後,我會請他們花一點時間靜靜體會當下的整體感受,等待內在浮現的意象。當他們再度張開眼睛準備說話時,我看見他們的眼神閃耀光彩、臉部表情柔和,掛著一抹微笑,聲音輕盈溫柔。他們說,他們看見了:

 「小時候站在阿嬤身邊,看見阿嬤在佛前持香祝禱時那種安穩、被保護的感覺」;
「在老家的院子裡,跟著大夥、吃著涼涼的西瓜那種單純的喜悅」;
「躺在草地上,看著天空雲朵飄過,整個人放空、心裡無事的感覺」;
「孩子剛出生的樣子是這麼的嬌小脆弱、卻如此占滿著我的心」;
「想到原來身邊有那麼多人愛著自己」……

原來,心靈的愛,身體都記得。

「愛」以各種樣貌展現,也許是身體被餵養照料的經驗,也許是與自己內在連結的領悟,也許是在關係中被溫柔承接的時刻,當心靈觸動之時,自然回到身體經驗感受上去品嘗體會,它會喚起療癒身心的動能,源源不絕;讓我們跟最初的生命力相會,也繼續寫下新(心)的扉頁。

《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帶我們看見孩子如何從與照顧者的關係互動中,慢慢地認識了身體、情緒、自我與世界。「身體發展過程,跟形成一個人內在心理發展、自我意識感的基礎有關,也會受到照顧者的回應/互動情況影響。當孩子感受到穩定、給他安全感的回應,他們也逐漸認識與學會調節這些有時難以言明的內在感受。」

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文字梳理學術理論,輔以情境與案例說明,提供相關主題的藝術創作與肢體活動,幫助我們協助孩子建立「安全基地」,哺育著孩子的安全感與自信心,讓他們有能力也有勇氣走向外界,拓展、探索、學習與成長,也能夠回到自身滋養充電。除了文字說明之外,蘇慶元戲劇治療師示範的「夏邦發展動作」身體遊戲的影像連結,讓家長們可以看著影片跟孩子一起探索、玩耍。除此之外,作者也很貼心地分享家長如何自我照顧的態度與方法,幫助家長也回到自己的「安全基地」,再次得到支持與力量。

推薦這本書給所有想要滋養自己和孩子的安全基地的朋友們!讓我們把生命中所體會到的愛與關懷灌注在身體經驗裡,成為陪伴自己和孩子們一輩子的寶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带有一种非常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它不是那种软绵绵的安慰,而是带着专业支撑的笃定。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冲突”和“界限”问题时的态度。很多育儿书要么鼓吹无条件接纳,要么主张严格管教,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非常中庸且富有智慧的中间路线。它教会我如何去“稳住”自己,而不是被孩子的突发状况牵着鼻子走。例如,在面对青春期孩子的情绪爆发时,作者强调的“延迟回应”策略,帮助我从本能的反应(如指责或辩解)中抽离出来,给予彼此一个缓冲空间。这种“缓冲”的艺术,是书里反复强调的核心价值之一,它让亲子关系从‘反应式’转变为‘回应式’,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家里的沟通质量。这部分内容,我回头会反复研读,因为它需要持续的练习和内化。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自然,阅读体验极佳。作者擅长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阐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这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太多心理学背景的普通家长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共情失效”的瞬间,描述了一个妈妈在孩子因为玩具坏了而大哭时,自己内心翻涌的烦躁和不耐烦。作者没有批判这位母亲,反而深入分析了这种“失效”背后的原因——是我们自身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在投射。这种层层剥开我们内心防御机制的写作手法,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对待孩子态度的真正根源。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安抚孩子,更是一本引导父母进行自我疗愈的工具书。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自我对话,让我开始正视自己童年经历对现在为人父母的角色产生了多大影响,这对于构建一个真正稳定、可预测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不像我读过的其他育儿书那样,前半段是理论,后半段是技巧。它巧妙地将“养育孩子”和“照顾自己”这两个看似分离的议题,编织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特别是关于如何设定“情绪边界”的那部分内容,对我冲击很大。我以前总觉得,做一个好父母就意味着要百分之百地投入,把孩子的情绪全部揽到自己身上。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只有我自己的“情绪容器”是满的,我才能给孩子提供稳定的依靠。作者提出的那些关于如何从高强度的育儿模式中抽身,去进行“微休息”的方法,非常实用,不像其他书里提到的那样宏大和不切实际。比如,她建议在忙碌中每天给自己五分钟纯粹的放空时间,而不是非要安排一个完整的“自我关怀日”。这些细节的处理,显示出作者对现实育儿困境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温馨,那种柔和的色调和简洁的排版,一下子就给人一种很安心的感觉。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决定买来看的,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育儿书籍其实抱持着一点点怀疑,总觉得市面上太多心灵鸡汤类的东西了。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尤其是读到作者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看见孩子”的场景描述时,那种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坐在你身边,用最真诚的语气跟你分享她这些年观察到的、摸索出来的育儿智慧。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接纳不完美”的那几章,它精准地击中了当下许多父母追求“完美育儿”的焦虑点,让我们意识到,孩子的情绪波动,其实是我们生命中很自然的一部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回应,而不是急着去“修复”。这种去标签化、去病理化的视角,真的让人如释重负,感觉肩膀上的担子轻了不少,让人愿意更深入地去探索如何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行为管理上。

评分

我关注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到了“心理师”的视角,我期待看到一些不同于传统育儿专家的深度洞察。这本书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它深入挖掘了情绪背后的“依恋模式”对亲子互动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接受了一次潜意识的深度梳理。作者对“安全感”的定义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聚焦于“情绪的可预测性”和“情感的稳定链接”。书中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可供探索的后盾”的比喻,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理解到,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永远正确的榜样,而是一个在他们跌倒时,总能在原地等候,并且愿意一起面对狼狈的伙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们能够跳脱出日常琐碎的育儿焦虑,从更宏观、更长远的人生成长角度去看待每一天的亲子互动,从根本上提升了我们为人父母的“心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