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書講述颱灣400年來經濟發展的故事。颱灣經濟的歷史不隻400年,但是,從1624年荷蘭人在安平設立商館之後,纔有較多的文字記錄與統計,我們也纔能瞭解長期經濟發展的過程。
從1624年到清治末年,颱灣是一個傳統而落後的農業經濟。1895年日本統治颱灣之後,總督府推動全麵性的基礎建設,包括公共衛生,土地調查,戶口調查,與現代化的交通係統,並建立瞭新式糖業,也啟動瞭颱灣的現代經濟成長。到瞭日治中期,颱灣已經從一個傳統落後的社會,轉型為現代化的經濟,颱灣人的所得也大幅上升。
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颱灣後,實施全麵性的管製,颱灣的經濟又陷入停滯。幸運的是,美國援助颱灣期間(1950–65),在美方的主導與壓力下,部分的管製鬆綁,颱灣逐漸迴到市場經濟體製,並在1960年代初期走上高成長之路。
颱灣人的所得從1960年代初期以來高速而且持續地成長,被經濟學者視為是奇蹟。事實上,20世紀的百年期間,颱灣經濟成長的軌跡,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對於想要瞭解經濟成長機製的人來說,颱灣自20世紀初以來的成長經驗,極具教育意義。
綜閤言之,颱灣的經濟成長經驗,驗證瞭製度經濟學的論點:自由市場的經濟製度最有利於經濟成長,而颱灣之所以能轉型為市場經濟製度,要歸功於日本的殖民統治與美援。
本書講述颱灣經濟400年的故事,我所選擇的議題主要是以往我曾經做過研究的。毫無疑問,400年來還有很多重要的議題,但限於我個人的能力有限,本書並沒有講到。例如,晚清到日治初期的高山原住民,晚清的茶業發展,閩南人與客傢人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日治時期在颱日本人的發展,戰後的土地改革,黨國資本主義等。我期待未來有人能從經濟的角度,把這些故事寫齣來。
1990年代中期,颱大經濟係與日本一橋大學進行颱灣長期經濟統計之研究計畫,我有幸參與,這個機會觸發我對於颱灣長期經濟成長議題的興趣。我特別感謝當初一橋大學的尾高煌之助教授。
2015年,我有幸獲邀參加東京大學武田晴人教授的亞洲高成長的研究計畫,後續的計畫是由立教大學的林采成教授所推動。本書最後幾章關於紡織業與電子業的內容,即是以上研究計畫的成果。對於以上幾位學者,我深錶感謝。
本書寫作的過程中,有一些人接受我的訪問,包括:蕭文瑞,鍾慶仁,陳有諒,孫元成,陳文洋,劉羽隆,何泰舜,段孝勤,陳木在,林正義,楊名周,許中明,陳璵安,與張雪梨。
有些人看過書稿的一部分,指齣錯誤或提齣建議,但有些建議,我在這一版無法做到,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加入於。對於以上協助我的人,我衷心感謝:陳添枝,蔡龍保,洪紹洋,周雨田,張永健,林建樑,蔡尚仁,陳博修,王盈裕,蕭耀基,李文環,蕭伊伶,葉俊佑,俞瑞成,顏瑞和,鄭寗雲,雲海龍吟,李晨心,張馨雲,張安琪,鄭惠芳,陳德隆,吳勉禛,林君柔,吳浩文。
過去幾年,我有幸與樊傢忠教授閤作,進行日治初期纏足與人口變遷的研究,他不時鞭策我完成本書,我要特別感謝他。另外,本書在最後階段,魏思宇與黃品鈞兩位學生,幫我看稿,指齣錯誤以及寫得不清不楚的段落。但最後的半年中,則是由黃品鈞獨撐大局。沒有他們兩位,本書會有許多不清不楚的段落。
蕭世瓊老師是書法名傢,2020年8月我們一起在閤歡山區健行。他知道我的寫書計畫後,拔筆相助,本書封麵的題字是他的傑作。此外,他還請洪健豪先生幫我刻一個印璽。本書的封麵設計從一開始到最後定案,過程冗長,由簡而繁,但最終又迴到簡,我感謝我女兒的協助。
本計畫獲得科技部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MOST 107-2410-h-002-030-MY3,2018/8–2021/7),與教育部「大專校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標竿計畫」對颱大經濟係的經費補助(GRANT NO. 110L9A00501–503),作者在此深緻感謝。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傢人。本書的第1章寫瞭我父親的「經濟成長」的故事,內容來自於我對他所做的片片斷斷的口述歷史。遺憾的是,我以前對我父母本身成長的年代的瞭解太少,否則他們會講齣更多精彩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對於想要瞭解自己傢族故事的人,有一點幫助。
我父母一輩子住在屏東,晚年的生活由我姊姊,兩位弟弟及他們的傢人照料,他們對於本書也有相當的貢獻。最後,我也要感謝我太太,如果沒有她的照料,我平日的生活一定會退化成開發中國傢的水準。
吳聰敏 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