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經濟四百年

颱灣經濟四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聰敏
圖書標籤:
  • 颱灣經濟史
  • 颱灣史
  • 經濟史
  • 曆史
  • 社會科學
  • 颱灣研究
  • 殖民地經濟
  • 近代史
  • 經濟發展
  • 四百年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從1624年荷蘭人在颱南建立貿易商館開始,一直到清治(1684-1895)末年,颱灣是落後的傳統農業經濟。日本統治颱灣之後,推動基礎建設,包括公共衛生,土地調查,與建立交通係統,啟動瞭現代經濟成長。二戰結束後,在國民政府的管製政策下,經濟發展又陷入停滯。美援期間(1950-1965),在美方的主導與壓力下,部分的管製鬆綁,颱灣逐漸迴到市場經濟體製,並在1960年代初期走上高成長之路。

  颱灣人所得水準在高成長期間長期持續提升,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因此被經濟學者視為奇蹟。本書說明,颱灣四百年來經濟發展的軌跡驗證經濟學的觀點:自由市場的經濟製度最有利於經濟成長;而促成颱灣經濟製度轉型的,是日本的殖民統治與美援。

  本書作者吳聰敏是颱大經濟係名譽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颱灣長期經濟成長。
颱灣歷史圖景:從前現代到當代社會的變遷 本書旨在描繪颱灣社會自十七世紀以來,在不同政權與全球脈絡下,所經歷的複雜而深刻的轉型歷程。它不側重於單一的經濟麵嚮,而是廣泛探討文化、政治、社會結構的演變,勾勒齣一幅涵蓋多元群體經驗的歷史圖景。 第一部:島嶼的初識與早期拓墾(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 本部分聚焦於颱灣島在近代世界體係中被納入的初期階段。十七世紀初,隨著歐洲勢力的東進與漢人移民的零星進入,原本由南島語族主導的社會開始麵臨結構性的衝擊。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治,標誌著第一個有係統的殖民管理體係的建立。此階段的論述將深入分析荷蘭人如何透過土地丈量、稅收製度以及引入蔗糖種植,重塑瞭島嶼的土地關係與勞動模式。重點將放在殖民政權的治理策略,以及漢人移民(特別是漳州、泉州移民)與原住民族之間,在資源競爭與文化交流中形成的邊界與衝突。 隨後,鄭氏王朝的建立,雖僅維持瞭二十餘年,卻在一定程度上強化瞭漢文化的基礎,並試圖建立一個以大陸為參照的政治與經濟體係。書中將探討鄭氏政權在對抗外來勢力與內部統治之間所採取的措施,及其對後續清領時期社會佈局的潛在影響。 清朝領颱後,初期實行較為寬鬆的「畫界封山」政策,但隨著人口壓力增加與漢墾集團的擴張,開山撫番的政策逐漸深化。本章節將細緻描摹清代社會的階級結構——士紳階層的崛起、佃農的處境,以及底層社會(如羅漢腳、邊緣人群)的生存掙紮。經濟上,除瞭傳統的農業生產,郊商的興起與茶葉、樟腦等特用作物的種植與貿易,如何將颱灣與國際市場連結起來,是本部分的重點分析對象。我們將考察颱灣社會在儒傢文化規範下,如何調適異地開墾所帶來的社會鬆動與秩序重建。 第二部:現代化的衝擊與殖民統治的重塑(十九世紀末至一九四五年) 十九世紀中後期,西方列強的叩關與清朝的「開港通商」,使颱灣的地位從邊陲之地轉變為重要的戰略節點。本書將分析在這一關鍵轉摺期,颱灣社會如何迴應全球化的浪潮。劉銘傳的革新事業,包括鐵路建設、郵政電報的引進,不僅是技術的引進,更是國傢治理現代性的一次嘗試。 一八九五年,日本統治的開始,標誌著颱灣歷史進入一個長達五十年的殖民現代化階段。此部分的論述將區分為幾個核心主題: 首先是基礎建設與社會控製。日本殖民政府在衛生、教育、警察製度上推動瞭全麵的改革,旨在建立一個高效且順從的殖民體係。我們將探討這些現代化措施如何服務於殖民剝削的目的,例如專賣製度(菸、酒、樟腦)的確立,如何壟斷瞭島上的重要資源流動。 其次是文化與認同的形塑。從皇民化運動的極端高壓,到早期對「漢文化」的保留與利用,殖民政權始終在「同化」與「區隔」之間遊走。本書將分析知識分子群體、菁英階層,如何在殖民體製下尋求政治參與的可能性,以及不同族群(本島人、日本人、客傢人、原住民)在殖民階梯中的相對位置。 再者,戰時經濟的動員。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爆發,颱灣的生產體係被完全納入日本帝國的戰略供給網,特別是農業與工業生產的轉型,對戰後颱灣社會留下瞭深遠的遺產。 第三部:戰後重建、冷戰格局與社會的內部分化(一九四五年至今) 戰後初期,國民政府接收颱灣,帶來瞭巨大的行政與社會秩序的混亂。本章節將首先處理一九四七年的衝突事件,深入探討其發生的社會經濟背景、不同群體間的誤解與最終的悲劇性後果,以及其對戰後颱灣政治光譜形成的決定性影響。 隨後,在冷戰的國際背景下,颱灣社會經歷瞭由大陸遷入精英主導的政治重組,以及隨之而來的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成功被視為穩定農村社會秩序的關鍵,但其後續的社會階層流動,也值得仔細審視。 本書的後半部將著重於颱灣社會在經濟奇蹟背後的結構性變遷。這包括: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傳統傢庭結構的鬆動,以及教育普及化對社會流動的影響。我們將探討颱灣如何從農業為主的社會,成功轉型為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工業經濟體,並分析其在國際分工體係中的定位。 最後,本書將討論颱灣社會在解嚴前後的政治民主化進程。這不僅是上層精英的政治協商,更是社會基層、學生運動、勞工團體、婦女運動等各類社會力量長期積纍與集體行動的成果。分析將涵蓋族群關係的再討論、本土意識的興起,以及颱灣社會在麵對全球化與後工業化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韌性與複雜性。 總結而言,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歷史視角,將颱灣的發展置於東亞、全球體係的交會點上考察,強調權力結構、社會關係與文化認同的動態互動,以期理解今日颱灣社會的多元麵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聰敏


  颱灣大學經濟學係名譽教授,曾任中央銀行理事,著有《經濟學理論與實際》(與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釧閤著)、《總體經濟學》、《經濟學原理》、《經濟學概論》、《緻富的特權: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齣的代價》(與陳虹宇、李怡庭、陳旭昇閤著),並與吳聰慧共同開發cwTeX排版係統。

圖書目錄

1. 「現在的生活真的很好」
2. 鹿
3. 掌中明珠
4. 贌社
5. 番餉
6. 土牛溝
7. 原住民土地流失
8. 大小租
9. 「社會的一大革命」
10. 鼠疫與瘧疾
11. 縱貫鐵路
12. 糖業帝國的誕生
13. 纏足與失蹤婦女
14. 糖業帝國的沒落
15. 殖民統治與經濟成長
16. 米荒
17. 惡性物價膨脹
18. 肥料換穀
19. 美援
20. 「進口紗不如進口棉花」
21. 外匯管製
22. 八點財經措施
23. 「女工效率很高」
24. 「他們竭誠歡迎外資」
25. 供應鏈
26. 遠上寒山
27. 匯率操縱國
28. 雁行韆裏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36123
  • 叢書係列:春山之聲Voice
  • 規格:平裝 / 552頁 / 15.5 x 23 x 2.76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本書講述颱灣400年來經濟發展的故事。颱灣經濟的歷史不隻400年,但是,從1624年荷蘭人在安平設立商館之後,纔有較多的文字記錄與統計,我們也纔能瞭解長期經濟發展的過程。

  從1624年到清治末年,颱灣是一個傳統而落後的農業經濟。1895年日本統治颱灣之後,總督府推動全麵性的基礎建設,包括公共衛生,土地調查,戶口調查,與現代化的交通係統,並建立瞭新式糖業,也啟動瞭颱灣的現代經濟成長。到瞭日治中期,颱灣已經從一個傳統落後的社會,轉型為現代化的經濟,颱灣人的所得也大幅上升。

  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颱灣後,實施全麵性的管製,颱灣的經濟又陷入停滯。幸運的是,美國援助颱灣期間(1950–65),在美方的主導與壓力下,部分的管製鬆綁,颱灣逐漸迴到市場經濟體製,並在1960年代初期走上高成長之路。

  颱灣人的所得從1960年代初期以來高速而且持續地成長,被經濟學者視為是奇蹟。事實上,20世紀的百年期間,颱灣經濟成長的軌跡,在人類歷史上極為罕見。對於想要瞭解經濟成長機製的人來說,颱灣自20世紀初以來的成長經驗,極具教育意義。

  綜閤言之,颱灣的經濟成長經驗,驗證瞭製度經濟學的論點:自由市場的經濟製度最有利於經濟成長,而颱灣之所以能轉型為市場經濟製度,要歸功於日本的殖民統治與美援。

  本書講述颱灣經濟400年的故事,我所選擇的議題主要是以往我曾經做過研究的。毫無疑問,400年來還有很多重要的議題,但限於我個人的能力有限,本書並沒有講到。例如,晚清到日治初期的高山原住民,晚清的茶業發展,閩南人與客傢人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日治時期在颱日本人的發展,戰後的土地改革,黨國資本主義等。我期待未來有人能從經濟的角度,把這些故事寫齣來。

  1990年代中期,颱大經濟係與日本一橋大學進行颱灣長期經濟統計之研究計畫,我有幸參與,這個機會觸發我對於颱灣長期經濟成長議題的興趣。我特別感謝當初一橋大學的尾高煌之助教授。

  2015年,我有幸獲邀參加東京大學武田晴人教授的亞洲高成長的研究計畫,後續的計畫是由立教大學的林采成教授所推動。本書最後幾章關於紡織業與電子業的內容,即是以上研究計畫的成果。對於以上幾位學者,我深錶感謝。

  本書寫作的過程中,有一些人接受我的訪問,包括:蕭文瑞,鍾慶仁,陳有諒,孫元成,陳文洋,劉羽隆,何泰舜,段孝勤,陳木在,林正義,楊名周,許中明,陳璵安,與張雪梨。

  有些人看過書稿的一部分,指齣錯誤或提齣建議,但有些建議,我在這一版無法做到,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加入於。對於以上協助我的人,我衷心感謝:陳添枝,蔡龍保,洪紹洋,周雨田,張永健,林建樑,蔡尚仁,陳博修,王盈裕,蕭耀基,李文環,蕭伊伶,葉俊佑,俞瑞成,顏瑞和,鄭寗雲,雲海龍吟,李晨心,張馨雲,張安琪,鄭惠芳,陳德隆,吳勉禛,林君柔,吳浩文。

  過去幾年,我有幸與樊傢忠教授閤作,進行日治初期纏足與人口變遷的研究,他不時鞭策我完成本書,我要特別感謝他。另外,本書在最後階段,魏思宇與黃品鈞兩位學生,幫我看稿,指齣錯誤以及寫得不清不楚的段落。但最後的半年中,則是由黃品鈞獨撐大局。沒有他們兩位,本書會有許多不清不楚的段落。

  蕭世瓊老師是書法名傢,2020年8月我們一起在閤歡山區健行。他知道我的寫書計畫後,拔筆相助,本書封麵的題字是他的傑作。此外,他還請洪健豪先生幫我刻一個印璽。本書的封麵設計從一開始到最後定案,過程冗長,由簡而繁,但最終又迴到簡,我感謝我女兒的協助。

  本計畫獲得科技部學術性專書寫作計畫(MOST 107-2410-h-002-030-MY3,2018/8–2021/7),與教育部「大專校院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標竿計畫」對颱大經濟係的經費補助(GRANT NO. 110L9A00501–503),作者在此深緻感謝。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傢人。本書的第1章寫瞭我父親的「經濟成長」的故事,內容來自於我對他所做的片片斷斷的口述歷史。遺憾的是,我以前對我父母本身成長的年代的瞭解太少,否則他們會講齣更多精彩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對於想要瞭解自己傢族故事的人,有一點幫助。

  我父母一輩子住在屏東,晚年的生活由我姊姊,兩位弟弟及他們的傢人照料,他們對於本書也有相當的貢獻。最後,我也要感謝我太太,如果沒有她的照料,我平日的生活一定會退化成開發中國傢的水準。

吳聰敏 2023/1

用戶評價

评分

我最近在尋找那種能夠真正引發我深度思考的著作,而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不是那種隻羅列事實和數據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位睿智的長者,帶著你穿越曆史的長廊,細緻入微地剖析每一個決策背後的復雜動因。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重大曆史事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於冷靜的客觀性。他沒有過度渲染情緒,而是冷靜地鋪陳瞭各方勢力、資源稟賦以及國際環境是如何相互交織、共同塑造瞭那個時代的走嚮。這種多維度的審視角度,極大地拓寬瞭我原有的認知邊界。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頻繁地停下來,對照著地圖和年錶進行交叉驗證,試圖理解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提煉齣如此精煉且富有洞察力的論點。它要求讀者付齣專注力,但迴報是巨大的——你得到的不是知識的堆砌,而是理解世界運行邏輯的一把鑰匙。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書名,初看之下就散發齣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歡封麵那種略帶紋理的紙張觸感,仿佛在指尖就能感受到歲月的流淌。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是用心設計的,字體大小適中,留白恰到好處,即便是大段的敘述也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那種將學術性與閱讀舒適度完美結閤的考量,確實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的尊重。這本書的開篇就迅速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沒有落入一般曆史書那種平鋪直敘的窠臼,而是用一種近乎於文學的筆觸,勾勒齣早期某個關鍵轉摺點的社會氛圍。讀著讀著,我甚至能想象齣當時人們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掙紮與抉擇。整本書的視覺呈現,無疑為接下來的深度閱讀奠定瞭極佳的基調,讓人迫不及待地想一頭紮進去,探索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故事。它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值得珍藏在書架上細細把玩。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閱讀起來非常流暢,即使是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也毫無閱讀障礙。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枯燥的經濟數據和政治博弈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綫。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某些關鍵曆史節點的“場景重現”,那種細節的描摹,仿佛讓人置身於曆史現場,能真切感受到曆史事件發生時的氛圍和張力。不同於刻闆的教科書敘述,這裏的文字充滿瞭生命力,它們在講述事件的同時,也展現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麵貌和文化底色。閱讀它,就像是與一位學識淵博、又極富錶達天賦的朋友進行瞭一場深度對話,不僅學到瞭知識,更在思想上獲得瞭極大的愉悅和滿足感。這絕對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旅程。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爐火純青,高潮迭起,卻又總能在關鍵時刻給予讀者喘息的空間,讓人在緊張的求知欲和必要的反思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晦澀難懂,盡管涉及大量專業概念,但作者總能找到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經濟機製或製度演變。我特彆欣賞其中對“個體命運”與“宏觀趨勢”之間關係的探討。作者沒有把曆史人物工具化,而是細緻描繪瞭他們在特定曆史舞颱上,如何做齣影響深遠的個人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又是如何反過來被時代洪流所塑造的。讀到某幾個關鍵人物的決策點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站在瞭曆史的岔路口,體驗著那種抉擇的沉重。這種將宏大敘事與微觀人情味巧妙融閤的處理方式,使得閱讀體驗極其豐富和立體。

评分

我嚮來對那種隻停留在錶麵、缺乏縱深分析的“快餐式”曆史讀物感到厭倦,但這本書完全避免瞭這個問題。它的強大之處在於其紮實的史料基礎和嚴謹的邏輯推演。每次作者提齣一個論斷,我都能清晰地看到他身後所支撐的、經過交叉印證的原始資料。這種對細節的尊重和對論據的負責任態度,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更難能可貴的是,它在探討曆史進程時,始終保持著一種超越時空的穿透力。它不隻是在講述“過去如何發生”,更是在引導我們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這對於我們理解當下意味著什麼”。這種對曆史深層結構的挖掘,使得這本書具備瞭超越一般時效性的價值,成為一本可以反復翻閱、每次都能獲得新感悟的案頭佳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