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與地域文化

李白與地域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志
图书标签:
  • 李白
  • 唐诗
  • 地域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学史
  • 诗歌
  • 中国文学
  • 历史
  • 文化遗产
  • 唐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學作為文化的一個部分,
它的創作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染──
 
【極具綜合性、全局性、獨創性】
本書是作者三十年李白研究的結晶,
從特定視角展開,與李白家世、生平和詩歌創作密切關連
 
  ▎獨創性的觀點
  ──多角度研究地域文化對李白的影響
 
  ◎李白出生於蜀的觀點
  作者進行了詳細且有說服力的論述;對於李白生於碎葉、焉耆、哈密、條支、阿富汗等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針對網路上熱門話題「李白故里之爭」給出明確答案。
 
  ◎針對李白家世問題
  作者認為李白岀身並非貴族富商,而是普通平民百姓,李白之父並非富商,而是文學修養很高並繼承了中華文化的隱士,駁斥了李白之父是胡商,李白是胡人、外國人的觀點。
 
  ◎李白在蜀中的事跡、詩作
  詳實考證李白在蜀中的事跡、詩作。學術界對青年李白的隱居地有不同觀點,戴天山、大匡山兩者的關係沒有搞清楚。筆者透過調查研究,明確了它們的具體位置。
 
  ◎李白在蜀中的交遊
  詳細論述李白在蜀中的交遊,特別是與趙蕤的關係及所受的影響。
 
  ◎巴蜀文化對李白的影響
  論證了李白從小受巴蜀文化的薰陶而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
 
  ◎各地域文化對李白的影響
  李白漫遊中國各地,先後接受了楚文化、吳越文化、中原文化、魯文化的影響。李白父輩從西域而來,也接受了西域文化的影響。李白正是由多元一體化的中華文化孕育岀來的偉大詩人。
  
  ◎地域文化與李白的性格
  從地域文化的特定視角,尋求李白的思想性格與詩歌創作的個性特徵形成的原因,比較李白與同時代詩人杜甫、孟浩然的異同。
 
  ◎「李白文化」的形成
  按文化結構將李白文化分為三個層次,分別進行論述。對「李白文化」在當代的情況作了論述;對於李白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及其現代價值進行了闡述,特別是對於李白的愛國主義精神,崇拜和熱愛大自然的精神及其現代價值進行了詳細論證。
 
  ◎李白文化旅遊資源
  對李白文化旅遊資源的狀況、價值進行論述;對李白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提出對策。李白漫遊全國,在各地留下遺蹟、詩作和傳說故事,而且影響其民俗,為當地文化增添了色彩,形成了李白文化,留下了李白文化旅遊資源。
 
本書特色
 
  本書在研究各地域文化對李白的影響中,提出了「李白文化」這一概念,對這新的概念作出較準確的界定、對其內涵與外延作論述。作者不僅僅從文學、史學的角度研究李白,而是打開視野,從歷史學、人文地理學、社會學、民俗學、文化學、美學等多個角度研究地域文化對李白的影響。本書既填補了學術空白又具有實用價值。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李白与地域文化》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完全侧重于介绍其他题材的书籍内容,绝不会涉及李白或任何地域文化的主题。 --- 图书简介:跨越时空的密码——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手工艺与社会结构变迁 卷首语:在石板路上寻找失落的技艺与秩序 本书并非探讨古代诗歌的豪迈与山水间的灵感,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一座在艺术、金融和手工业领域达到巅峰的城邦。我们深入探究那些被宏伟画作和雕塑所掩盖的日常肌理:工坊的烟雾、皮革的鞣制声、金匠锤击的节奏,以及这些声音背后复杂的社会权力结构。 全书以“密码”为核心隐喻,旨在破解佛罗伦萨工匠行会(Arti)如何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秘密的技艺传承以及精密的等级划分,构建了一个既高度专业化又极其排外的经济生态系统。这套系统不仅关乎生产效率,更深刻地影响了市民的政治参与权和社会流动性。 --- 第一部分:工坊的地理学与权力布局(The Cartography of Craft) 本部分着重于佛罗伦萨的物理空间如何映射出经济阶层和专业分工。 一、阿诺河畔的工业区划: 我们首先绘制了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的“工匠地图”。不同于中世纪的混居模式,十六世纪的城市规划越来越清晰地将重污染、高噪音的行业(如冶金、制革)驱逐至城市边缘或特定街区(如奥尔特拉诺区南岸),而奢侈品行业,如丝绸纺织和珠宝制作,则集中在核心的圣乔瓦尼区附近,以便于与富裕的赞助人进行快速沟通。这种地理上的隔离,实际上是早期城市规划中“环境管制”的雏形,反映了不同行业间社会地位的差异。 二、行会的领地与渗透: 详细分析了主要的七大“大行会”(Arti Maggiori,如羊毛行会、丝绸行会)和十二个“小行会”(Arti Minori)的实体边界。研究发现,大行会通过对原材料(如来自英国的羊毛、东方的丝线)的垄断性进口权,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城市经济的命脉。此外,我们揭示了“影子行会”现象:那些名义上属于小行会,但在经济上被大行会强行吸收或附属的工匠群体,他们的技术创新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 第二部分:技艺的传承与知识的产权(The Secrets of the Apprentice) 本章深入剖析了文艺复兴时期技术知识的流动与保护机制,这与现代的专利制度有着显著的区别。 一、从“学徒”到“师傅”的漫长旅程: 本书详尽记录了从学徒期(Apprendistato)到正式成为独立师傅(Maestro)所必须完成的法定年限、培训内容和费用。我们发现,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一场漫长的社会化过程,学徒需要向师傅支付高昂的“学费”,并承担师傅家庭的部分劳务。这种经济束缚有效地限制了底层劳动力向上流动的速度。 二、秘方与图纸的保护机制: 重点分析了佛罗伦萨工匠如何保护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这包括口头保密契约、家族内部的严格审查、以及在制作工艺中故意加入“干扰步骤”(旨在误导可能的间谍)。通过对未解之谜的建筑细节和复杂机械装置(如早期的水利系统)的图纸残片进行逆向工程分析,我们展示了这些“秘密”是如何被精心编码在艺术品和日常用品之中,而非仅仅依赖书面文献。 --- 第三部分:金融资本与工业生产的联姻(The Marriage of Gold and Loom) 本部分探讨了新兴的银行家族和富商阶层如何介入传统手工业的生产链,从而催生了资本主义的早期形态。 一、美第奇家族的“投资”策略: 阐述了像美第奇这样的金融巨头如何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放贷或贸易,而是开始直接“投资”于生产本身。这表现为提前预付巨额资金给丝绸或纺织工坊,以换取未来产品的优先采购权和定价权。这种模式实际上使工匠失去了对市场波动的缓冲能力,成为了银行资本的“雇佣生产者”。 二、信用评估与工匠的“声誉银行”: 研究了行会内部的信用体系。由于缺乏现代银行的正式记录,工匠的商业信誉完全依赖于“同行担保”和“公证人记录”。一个被行会开除或信誉破产的匠人,几乎不可能在佛罗伦萨找到生存空间。这种社会压力机制,比国家法律更有效地约束了工匠的商业行为。 --- 结论:被忽略的“技术贵族” 本书最终总结道,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并非一个单纯由艺术家和文人主导的黄金时代。在其光鲜亮丽的艺术成就背后,存在着一个由严格的技艺传承、地理隔离和金融控制共同编织的复杂社会结构。本书试图还原这些“技术贵族”和“劳动阶层”的生活面貌,理解他们如何在艺术的繁荣中,既是推动者,也是被制度约束的对象。 关键词: 佛罗伦萨工会、文艺复兴手工业、技艺传承、早期资本主义、城市规划、行会制度、美第奇家族经济。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志
 
  教授。畢業於歷史系,15歲開始從事教育工作,教過大中小學,曾任政史系主任,擔任中國古代史、地方史等學科的教學和李白研究,現任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李白學會名譽會長、綿陽三國演義學會副會長等。60多年來公開發表文章300餘篇。個人專著有《李白蜀中論考》,參編《李白大詞典》等十餘部圖書。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李白出生於蜀
第一節 李白生於四川江油
第二節 李白「出生碎葉」說質疑
第三節 李白「出生條支」說質疑
第四節 李白「出生焉耆」說質疑
第五節 李白「出生哈密」說質疑

第二章 李白家世及其所受教育
第一節 李白的家庭不是富商
第二節 李白不是西域胡人,更非外國人
第三節 李白非李唐宗室
第四節 李白非李陵之後
第五節 李白出身寒微其父是隱士

第三章 李白在巴蜀的事跡、詩作及交遊考
第一節 李白在巴蜀的遺蹟、遊蹤
第二節 李白「少為小吏」考辨
第三節 李白第一次隱居地點考辨
第四節 李白蜀中詩作
第五節 李白與趙蕤
第六節 李白蜀中交遊雜考

第四章 李白與巴蜀文化
第一節 巴蜀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徵
第二節 李白接受巴蜀文化的影響
第三節 李白為巴蜀文化增添了光彩,深深影響巴蜀世代文人

第五章 李白與楚文化
第一節 楚文化的形成及其特點
第二節 楚文化與道家
第三節 楚文化對李白的思想性格、創作風格的重大影響
第四節 李白與孟浩然

第六章 李白與吳越文化
第一節 吳越文化的形成及特點
第二節 李白在吳越的行蹤及詩作
第三節 吳越文化對李白詩歌創作的影響

第七章 李白對魯文化的接受與排斥
第一節 魯文化的形成與特點
第二節 李白對魯文化的接受
第三節 李白對魯文化的保守主義的排斥

第八章 李白與中原文化—兼論李杜異同的地域文化原因
第一節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質
第二節 中原文化對李白杜甫的影響
第三節 李杜異同的地域文化原因

第九章 李白與西域文化
第一節 西域與西域文化
第二節 李白與西域文化
第三節 西域文化對李白詩歌創作的影響
結論 中華多元文化孕育了李白

第十章 李白文化及其現代價值概說
第一節 李白文化概念的界定
第二節 李白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價值
第三節 李白文化在倫理教育方面的價值
第四節 李白文化在當代傳播中的一些問題

第十一章 李白精神文化的核心—愛國主義
第一節 對中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和讚頌
第二節 滿腔熱情報效中國
第三節 對腐敗的統治者的揭露批判
第四節 維護中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反對壓迫其他民族的不義戰爭

第十二章 李白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熱愛大自然
第一節 熱愛大自然思想的形成
第二節 熱愛大自然的思想與李白的生活道路
第三節 以自然為師的詩歌創作
第四節 李白詩歌是環境文化的重要內容

第十三章 李白與旅遊
第一節 李白是偉大的旅行家
第二節 李白的遊蹤及其詩文是寶貴的旅遊資源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0764
  • 規格:平裝 / 330頁 / 17 x 23 x 1.6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蔣志教授長期以來潛心研究「李白與地域文化」這個課題,收穫頗豐,其所累積的成果匯為《李白與地域文化》一書,即將付梓,囑我為序。我深深感激蔣志先生的信任,論年資與學術,我都得尊他為長,因而不敢推辭,乃寫下自己拜讀書稿後的點滴感想與心得以覆命。
 
  蔣志先生是李白故里江油人,一九八〇年代初,他就開始研究「李白與江油」的課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此基礎上,他一方面追尋李白生平遊蹤,將研究目光擴大到荊楚、吳越、中原、齊魯、西域,全面考察了李白與地域文化的關係,得出「中華多元文化孕育了李白」的結論;另一方面,又對「李白文化及其現代價值」 從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探討與闡釋。在此之前,已有學者從地域著眼,發表過《李白與長江》、《李白與黃河》等具有很高水準的研究論文,但就體系之完整而言,蔣志先生的著作在專論「李白與地域文化」方面仍是第一部。這是從總體上評說蔣志先生這部著作填補空白的創新意義和學術價值。然而,要真正了解這部著作內在的學術價值,還須特別關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要點。下面,僅就個人體會,談幾個具體問題。
 
  對於李白故里詩作、故里生活以及故里山川、故里文化的研究,無疑是這部著作最富特色的內容構成,蔣志先生在這方面的研究是具有權威性的。比如,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寫到的戴天山和杜甫〈不見〉詩寫到的匡山,到底是什麼關係?回答這個問題,似只有李白故里人士才有發言權。早先曾有江油的研究者發表文章,說戴天山即大匡山,又名大康山。我自己以前是信從並引用過這種說法的。但蔣志先生指出,「戴天山、大匡山是同一山脈的兩座山頭」,「匡山只不過是戴天山前一座小山」,並對兩座山的自然形勢和人文景觀、包括李白「匡山讀書處」做了精確描述。現在我當然就得信從蔣志先生的說法了,因為他寫道:「筆者從小生活在匡山之麓,多次遊匡山,曾專程考察戴天山,二者位置已經弄清。」那麼,你不信從他還能信從誰呢?本書第一編對李白出蜀前的事跡和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我想,今後當人們說到李白在故里的經歷和創作時,是無論如何繞不開蔣志先生的成果的。
 
  與故里研究緊密相關而且備受關注的,是李白的出生地問題。由於史料的限制以及對僅存史料的不同解讀,研究界關於李白出生地有多種說法,其中最重要的是碎葉與蜀中兩說。當前,「碎葉說」雖然占據「主流」,但「蜀中說」從未沉寂,我想借此機會說說自己的看法。「碎葉說」所據史料及推論過程是:李白於至德二載(七五七)所作《為宋中丞自薦表》云:「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由此可以推定其生年為長安元年(七〇一);李陽冰《草堂集序》說李白之家「神龍之始,逃歸於蜀」,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說「隋末多難,一房被竄於碎葉……神龍初,潛還廣漢」,神龍跨了三個年頭,「神龍之始」或「神龍初」必指神龍元年(七〇五),這一年李白已五歲,則李白出生地宜為其家歸蜀前的居住地碎葉。以上史料形成了一個「證據鏈」,第一環是《為宋中丞自薦表》,第二環是並列的《草堂集序》和《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史料的真實性和推理的邏輯過程都無懈可擊,因此,「碎葉說」成為主流看法是有充分理由的。然而,同樣是《草堂集序》和《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又都是先記李白之家「逃歸於蜀」或「潛還廣漢」,接著才說到李白的降生,就敘事順序而言,李白是生於其家歸蜀之後;另一條史料,即李白的友人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徑言李白「身既生蜀,則江山英秀」。所以,說李白出生於蜀中也是持之有故、言之有據的。應該說,正是原始史料本身造成了「碎葉說」與「蜀中說」的矛盾,這一矛盾是無法解釋更無法消弭的,除非有新的(然而很難指望的)史料發現。所以,關於李白的出生地實應二說並存。安旗主編《李白全集編年註釋》所附由我執筆的《簡譜》,即謂「其出生地無確考,略有二說:一說生於西域(緯按,指碎葉)……一說生於蜀。」但這並不妨礙人們從二說中取其一說,當年,裴斐先生就力主李白生於「蜀中說」,他很看重王琦「神龍之年號乃神功之訛」的推想,在《李白選集》的「前言」中,明謂李白「其父於唐武后神功元年(六九七)遷蜀定居」。蔣志先生也主張「蜀中說」,為了證成此說,他做了多方面的論證:首先是全面梳理了關於李白出生地的各種說法,一一予以仔細的分析辨證,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他徵引了岑仲勉《唐史余瀋》的一項考證成果,即蘇頲《唐璿碑》中「神功初征拜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所謂「神功」即「神龍」之訛,以此來支持王琦的推想;他從史書中發現,從七〇三年到七〇六年,西域的形勢是「安西道絕」,從而斷定李白之父不可能在此期間帶著一大家人從「絕道」歸蜀;他還在宋代地理書中檢出「與李白基本上是同時代的於邵,在李白死後八年,在李白故里為李白立碑」一事,碑文雖然不傳,但可間接獲知其中有「白生於此縣」的記載,這無疑給「蜀中說」增添了一個籌碼。因此,我們可以說,對於李白生於蜀中這一說法,蔣志先生的考證用力最勤、學術貢獻也最大。
 
  本書第二編是以平實的敘事性評說為基本表達方式,然而學術探索仍然貫穿其中。比如,在「李白與楚文化」章之「李白與孟浩然」一節中,從二人初識直至浩然辭世,詳細考證了李白與孟浩然交遊的全過程,對李白的名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孟浩然〉以及〈遊溧陽北湖亭瓦屋山懷古贈孟浩然〉(或作《遊溧陽北湖亭瓦屋山懷古贈同旅》)、〈淮南對雪贈孟浩然〉(或作〈淮海對雪贈傅靄〉)、〈春日歸山寄孟浩然〉等詩篇的作時、作地和寫作背景都有精到而富有創見的考述。對李白為什麼特別崇敬孟浩然,也作了詳盡的分析。這既是李白研究的收穫,也是孟浩然研究的收穫。在「李白與吳越文化」章中涉及吳筠是否曾薦舉李白入朝的問題,與郁賢皓先生展開商榷,認為吳筠「《登北固山望海》顯然是開元盛世所作。開元中漫遊吳越,與李白交往的事,不能輕易否定」。這是很有見解的。在「李白與西域文化」章討論西域音樂對李白的影響,涉及了詞的起源問題,說「西域樂曲形式多樣,節奏較快,傳統的五言、七言詩難以適應,故而打破五言、七言句法,寫出便於歌唱的長短句,這就是詞」,進而論曰:「〈菩薩蠻〉就是從西域傳入的樂曲。李白善於從西域文化和民間文化中吸取營養,完全可能依曲調填寫〈菩薩蠻〉。其詞意境宏大,情感深沉,達到了高渾純熟的藝術境界,故被尊為「百代詞曲之祖」。這一看法,對於判斷〈菩薩蠻〉是否為李白所作具有正面意義。
 
  蔣志先生不但以嚴肅的態度治學,而且內心富有朝氣,觀察事物的眼光也很有時代性。這在本書第三編有生動體現。當他講到全球化浪潮中李白文化的價值時,視野相當開闊;當他對李白文化傳播中出現的諸如李白是「古惑仔」之類消極現象加以批判時,筆鋒十分犀利;當他從旅遊角度講到李白文化的開發時,甚至不乏經濟頭腦和經營意識。結合李白文化的旅遊開發,他還對近些年出現的關於李白故里的品牌之爭發表了中肯而公允的意見,呼籲「秦安、江油、安陸,還有李白第二次安家的兗州,李白的流放地夜郎(今貴州桐梓),終老之地馬鞍山……一切有李白文化遺蹟的地方都可以聯合起來,共同打造『李白文化之旅』」。我完全贊同蔣志先生的立場和意見,我想,大家都來響應蔣志先生的呼籲,他的這部著作就不僅具有學術價值,而且會顯示出指導現實的應用價值。這一定是蔣志先生所期盼的!
 
  是為序。
 
薛天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李白的诗歌与他所处地域文化之间复杂互动的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挖掘那些被传统解读常常忽略的地理坐标和风土人情对李白创作的微妙影响。我尤其欣赏他对唐代不同区域文化特质,比如蜀地的奇崛、吴越的柔美、梁宋的气象,如何如同调色盘般融入李白那些脍炙人口的篇章中的细致描摹。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李白游历的足迹,更深入探讨了特定地域的物产、方言甚至宗教信仰,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诗仙那横绝千古的想象力与情感表达的。读完后,我仿佛跟着李白重新走了一遍他的漫长旅途,那些曾经读来只是华丽辞藻的诗句,此刻都带上了厚重的泥土芬芳和地方色彩,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本文学研究的专著,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地理学和文学评论的跨界杰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对“诗仙”这位人物的理解深度。

评分

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这本书,主要原因在于,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拿出地图,对照着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山川河流,去想象李白当年“举杯邀明月”时,他身处的具体经纬度是什么样子,周围的草木、河流的声响是何种形态。作者在论证李白诗歌的地域性时,采用了非常扎实甚至有些偏执的考据,不仅参考了主流的史料,还挖掘了不少地方志和碑刻,力图还原一个“在场”的李白。这种近乎考古式的还原工作,使得全书充满了可靠的质感,没有丝毫的空中楼阁之感。尤其是对于李白与道家文化在不同地域的融合研究,书中提出的观点极具启发性,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位“斗酒诗百篇”的豪放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地域哲学根基。

评分

阅读此书,最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李白“流放感”的地域性解读。以往的解读多集中于政治失意,但这本书将这种失意与地域的“异乡感”紧密捆绑。书中细致对比了李白在不同地域的“适应性”与“疏离感”,描绘了他如何试图用诗歌语言去驯服或融入那些与他故土文化截然不同的山水与人情。作者的文笔老练,行文中时而激昂澎湃,如同李白诗歌的精气神,时而又沉静内敛,如同对历史细节的深思。它成功地超越了单纯的地域风物介绍,而是构建了一个由地域文化构筑的心理地图,在这个地图上,我们得以更清晰地看到李白那颗永不安歇的灵魂是如何在广袤的疆域中寻求寄托与共鸣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古典诗歌地理学有了一次全面的升级,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唐诗、地域历史或文化地理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非常精妙,它并没有采用时间顺序或地域罗列的传统方式,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文化母题,如“剑侠精神与巴蜀山水”、“仙道思想与中原平原”、“边塞风情与西北边陲”,进行多维度的交叉分析。这种编排方式使得阅读体验富有层次感和回旋感,每次翻开,都能从新的角度切入李白的作品群像。我特别赞赏作者在处理“地域文化”这个抽象概念时的具体化能力。他没有空谈文化符号,而是通过对特定地域的物候特征——比如某地特有的酒酿配方,某种山石的纹理,某种祭祀仪式的细节——来解释李白为何会选用某个特定的意象或典故。这种细微之处的捕捉,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敏感度和历史洞察力,让李白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一个真正与土地深度链接的诗人。

评分

坦白说,初拿到这本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落入学院派枯燥的窠臼,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和过度引证。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笔触极为流畅且富有画面感,读起来更像是在听一位知识渊博的导游娓娓道来。他巧妙地将宏大的时代背景切割成一个个具体的地域切片,然后将李白这位“谪仙人”的形象嵌入其中进行观察和分析。比如,书中对李白在长安时期的创作心态与他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漫游时的心境对比,分析得入木三分,那种从宫廷的繁华到山野的自由,地域差异带来的精神震荡,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人”与“地”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概念紧密地编织在一起,证明了伟大的创作永远离不开脚下那片土地的滋养与限制。即便是对李白稍有涉猎的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阅读乐趣和全新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