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煉與試探:聖經詮釋與符號學

試煉與試探:聖經詮釋與符號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孟翰
图书标签:
  • 圣经诠释
  • 符號學
  • 宗教研究
  • 神学
  • 文学理论
  • 文化研究
  • 文本分析
  • 詮釋學
  • 基督教
  • 符号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要探討的是,符號學的經文分析如何幫助我們(尤其是需要準備講章和帶查經的牧者和教會同工)在短時間內,深入淺出地帶出上帝話語的力量。通過突顯文本的上下文語境。本書希望符號學的經文分析,在讓我們的聖經詮釋展現自己的特色之餘,也能實踐聖經詮釋的倫理。

好評推薦

  「以符號學理論與方法來解釋聖經,提醒與鼓勵讀者們察覺,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眾多聖經解釋並無法取代聖經本身;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回到聖經-上帝的話,在新的生活處境中重新解釋經文。」——曾宗盛,台灣神學研究學院舊約助理教授

  「在神學/聖經研究上,孟翰老師的著作應該是開創新河的力作,極為難能可貴,也是我們應該珍惜看重的成果。」——孫寶玲,台南浸信會恩慈堂顧問牧師、台南神學院客座教授

  「吳孟翰博士的大作除了幫助華人讀者掌握複雜的新約研究方法,以之來理解經文的含義,更力圖啟發讀者,借由聖經與世界建立起多元的關係和身份。」——楊克勤,Garrett-Evangelical Theological Seminary Harry R. Kendall Professor of New Testament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部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其内容涵盖了哲学、历史与文化等多个领域,旨在提供丰富且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 书名:《失落的文明回响:巴别塔下的语言演变与神话重构》 内容简介 这部鸿篇巨制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早期在语言、信仰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演变。它并非专注于单一领域的精深研究,而是试图在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框架下,将考古学发现、比较宗教学、符号学原理以及古代文献学融为一炉,描摹出早期人类如何试图理解世界、建构意义的艰辛历程。 第一部分:语境的诞生——早期符号与集体记忆的锚定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前文字时代,探讨了人类认知如何从具象的感官体验过渡到抽象的符号表征。作者首先考察了遍布全球的史前岩画与刻符,论证了这些早期视觉表达如何不仅是艺术创作,更是记录环境、社会结构和生存策略的原始“数据库”。通过对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实地考察(虚拟重构),我们得以一窥早期人类如何通过重复的仪式和共享的符号来巩固群体认同,对抗外部世界的混沌与不确定性。 重点章节深入分析了“口头传统”的脆弱性与强大生命力。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时期,神话、史诗和族谱是知识传承的主要载体。作者援引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案例,详细剖析了这些口头叙事在代际传递中如何发生微妙的“编辑”与“重构”,以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同时保持核心信息的稳定性。例如,一个关于洪水或创世的神话,可能在不同的部族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细节,但其背后的“秩序/混沌”二元对立结构却惊人地一致。 第二部分:技术革新与知识的碎片化——从泥板到莎草纸的转向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时间推至文字系统的成熟期,重点关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文明。作者认为,书写技术的发明是人类心智史上的一次“硬重启”。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的出现,首次实现了知识的“非物质化”与“空间化”存储,使得信息的传播和积累不再受限于人脑的记忆容量。 一个重要的论点在于,不同地域的书写载体(泥板、莎草纸、竹简)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不同文明的思维模式和行政效率。《失落的文明回响》细致对比了苏美尔神庙的泥板档案与古埃及的纸莎草卷轴在法律、经济和宗教文本上的差异。泥板的耐久性促成了严谨的法律条文和复杂的星象观测记录的保存;而相对脆弱的莎草纸则可能更利于宗教仪式的即时记录和宫廷信函的快速流转。 此部分还探讨了早期“学者”阶层的兴起。抄写员、祭司和占卜师成为了知识的守护者,他们的解读权垄断,无形中为后世的宗教和政治权力结构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神话的生态学——跨文化叙事的迁移与适应 本书最具原创性的部分在于其对神话叙事“生态学”的探讨。作者摒弃了将神话视为僵化教条的传统观点,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信息包,能够在地理、时间和文化之间进行高效的“跳跃”和“变异”。 作者选取了几个核心的原型主题进行深度追踪: 1. 英雄的试炼与归来: 追溯了从吉尔伽美什到后来的希腊神话中,英雄如何通过面对象征性死亡与重生(例如穿越冥界或战胜怪兽)来确立文明的道德边界。 2. 创世与大洪水: 分析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创世史诗》、希伯来圣经的《创世纪》以及中美洲的传说如何反映出各自文明对自然灾害的深层恐惧和对世界秩序的渴望。 3. 双重性(The Dualism): 比较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善恶对立、古埃及的玛特(Ma'at)与伊斯菲特(Isfet)的平衡,以及印度教中“梵”与“幻”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类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普遍存在的结构性思维偏好。 第四部分:符号的异化与重塑——从神圣到世俗的轨迹 在文明进入古典时代后,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载体也更加多样化(如铜币、公共铭文)。本书的收官部分探讨了早期符号系统如何被政治和商业力量所“挪用”和“世俗化”。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对柏拉图式“形式”的探讨,可以被视为是对早期神话中抽象“神祇本质”的一种理性化处理。同时,帝国的扩张使得原本局限在特定地域的神话元素(如埃及的伊西斯崇拜)得以跨越大陆传播,并在新的文化土壤中被重新诠释,甚至与当地信仰融合。 作者总结道,理解失落文明的回响,并非简单地复原它们的故事内容,而是要把握它们在特定技术和环境约束下,如何构建出独一无二的意义网络。这些早期的符号和叙事,至今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时间、道德和宇宙的认知。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对人类学、历史哲学、古代文明研究、比较神话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愿意接受一种跨学科、非线性的历史叙事方式。它不是一部提供确定答案的教科书,而是一次邀请读者参与深度探索的智力冒险。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孟翰


  馬來西亞吉隆坡華人,十六歲患上登革熱,內臟出血,在醫生們認為無可救藥時,神蹟地快速康復。
  赴美後於加州伯克萊大學取得學士、聯合神學研究院取得碩士,並於范德堡大學獲得哲學博士,之後在美國牧會和開拓教會,並在亞洲宣教。
  目前任教於台灣神學研究學院,並擔任神學硏究所神學碩士班主任及國際事務組長。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曾宗盛 8
推薦序二     孫寶玲 11
推薦序三     楊克勤 14
Foreword     Daniel Patte 16
前言     Daniel Patte/吳孟翰 翻譯 21
自序 25

第一章     為什麼從符號學的角度與聖經對話? 29
一、如何減少物化(objectify)聖經,更多讓聖經對我們說話? 33
(一)故事論述的開始與結束:初步的探討 34
二、符號學的經文分析的好處 43
(一)什麼是符號學? 43
(二)引用符號學的經文分析的第一個好處:與華人榮譽恥辱文化的共鳴 46
(三)引用符號學的經文分析的第二個好處:促進嚴謹和彼此鑑賞的對話 48
1. 經文詮釋的過程:文本、詮釋框架、詮釋者的處境 52
2. 文本分析 54
3. 詮釋者的世界觀或詮釋框架 55
4. 詮釋者的社會處境 59
(四)引用符號學的經文分析的第三個好處:在短時間內深入淺出詮釋經文 61
三、符號學的經文分析為何特別適合詮釋榮譽恥辱的價值觀? 65
四、結語 73

第二章     符號學理論與聖經研究的簡介 75
一、文化裡的關聯性思考 79
二、文本裡的關聯性思考 84
(一)符義(Semantics)和句法(Syntax) 87
(二)基要符義範疇(Fundamental Semantic Category) 92
(三)符號矩陣:意義產生的基本結構(Elementary Structure of Signification) 94
(四)身體感覺感知的基要符義(Fundamental Semantics) 100
(五)句法 (Syntax):對符義的斷言(Assertion)和否定(Negation) 102
1. 行動素模式(Actantial Model) 104
2. 敘事句法(Narrative Syntax)與敘事編程(Narrative Program) 106
3. 處境式的論述句法(Discoursive Syntax) 107
(六)符義與句法的交織 108
1. 處境式的論述符義(Discoursive Semantics) 114
2. 主題化(Thematization)與具象化(Figurativization) 116
三、結語 118

第三章     六個步驟的簡介:符號學的經文分析 121
一、詮釋的倫理:詮釋者的具體處境 123
(一)符號學的經文分析不是一種結構主義 127
(二)符號學的經文分析強調讀者的詮釋處境 129
二、符號學的經文分析:以馬太福音二十五章 1–13 節為例 136
(一)第一步驟:鑑定經文論述的完整性及其主題 137
(二)第二步驟:鑑定對立動作(Opposition of Actions) 143
(三)第三步驟:分析賦予者的特色 147
(四)第四步驟:分析領受者的改變 150
(五)第五步驟:鑑定完整故事論述的基本模式(Pattern) 152
1. 關於主的信念 153
2. 關於跟隨者的信念 153
(六)符號矩陣的分析 154
1. 第一個符號矩陣突顯的價值觀或語義特徵:因為尊重,所以順服與不敢大意 157
2. 第二個符號矩陣突顯的價值觀或語義特徵:因為缺乏時間和能力,所以有周詳的思考和責任感 159
(七)第六步驟:作者以讀者能接受的具體表達(Figure)來潛移默化地說服讀者 162
三、結語 166

第四章     在誘惑中的上帝話語:神與我們同在?我們與神同在? 169
一、路加福音的版本:耶穌滿有聖潔的靈 176
二、馬太福音四章 1–11 節的開端與結尾突顯的主題:神的同在、人與神同在 181
三、第二步驟:鑑定對立動作(Opposition of Actions) 188
四、第三步驟:分析對立動作的賦予者的特色 190
五、第四步驟:分析對立動作的領受者 199
六、第五步驟:鑑定完整故事論述的基本模式(Pattern) 203
七、第六步驟:作者以讀者能接受的具體表達(Figure)來潛移默化地說服讀者 204
八、結語 208

第五章     故事論述的開端與結尾 209

參考書目 217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569570
  • 叢書系列:台神研經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5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本書不是在分析和詮釋雅各書,也不是在討論如何翻譯peiraz 這個字根的問題,雖然本書的第四章關乎耶穌在曠野被魔鬼試探的故事論述(太4:1–11。本書要探討的是,符號學的經文分析如何幫助我們(尤其是需要準備講章和帶查經的牧者和教會同工)在短時間內,深入淺出地帶出上帝話語的力量。通過突顯文本的上下文語境,本書希望符號學的經文分析,在讓我們的聖經詮釋展現自己的特色之餘,也能實踐聖經詮釋的倫理。我們務必意識到我們的聖經詮釋會帶來生命或死亡,因為有人會因為我們的詮釋而經歷盼望或絕望!我們也需要意識到我們的聖經詮釋,不必然就是聖經的意思。我們在本書的第四章會看到,不僅耶穌引述經文作為他言行舉止的根據,魔鬼也使用和詮釋經文!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差別在於魔鬼把經文當作他的工具,但對耶穌而言,經文是餵養和形塑他的上帝話語!故此,本書名是《試煉與試探:聖經詮釋與符號學》,即面對同樣的經文,我們如何詮釋?我們是面對試煉,還是試探?我們的詮釋是帶給人試煉,還是試探?馬太福音四章 7節告訴我們,耶穌在面對魔鬼的經文引述時,說道:「經上又(palin)記着」,這提醒我們在詮釋經文時,不要以偏概全,要注意上下文,免得我們在理解和解釋經文時,不知覺地為了我們的立場,而斷章取義。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印刷质量来看,这绝对是一本可以珍藏的佳作。字体选择典雅大气,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符合其学术内容的厚重感。书页的留白处理得非常得当,使得密集的文本内容看起来依然呼吸顺畅,不会有压迫感。装订处的工艺也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翻页时没有出现任何粘连或松散的情况。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注释系统做得极为详尽和规范,参考文献的格式统一且完整,对于希望进一步深挖某一特定主题的读者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便利。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资料时,对非主流或已经被边缘化的学者的尊重程度很高,这显示出他构建知识体系时所秉持的开放包容精神。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在视觉呈现和实用功能上能达到如此高度统一的,实属不易。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尤其是在阐述复杂逻辑链条时,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它并非那种冷峻、抽离的纯粹学院派语言,而是夹杂着适度的文学色彩和哲思的思辨性表达。这种风格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戈,需要读者不断地跟上作者思绪的轻快与沉重转换。例如,当他论述到某个符号如何从一个文化母体中“脱离”并被另一个系统“重新编码”时,所用的比喻极其生动,仿佛能看到那个符号在不同历史语境中扭曲、变形、再生的完整动态过程。这不仅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更关键的是,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成功地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具象化”了,极大地提高了读者的理解效率和记忆深度。这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并且值得反复重读的作品。

评分

读完前三分之一的内容,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在处理文本细微差别时的那种近乎于工匠般的细致。很多我过去阅读时囫囵吞枣略过的章节,在这里被剥丝抽茧地重新审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每一个句式的排列,似乎都蕴含着作者想要传递的特定信息流。他对于上下文语境的把握极为精准,常常能指出那些被主流解读所忽略的“边缘地带”的可能性。这种由下至上的分析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原始文本的敬畏感。特别是在讨论到一些核心概念的演变轨迹时,作者穿插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佐证,比如从古代修辞学到现代符号结构主义的对照,展现了其广博的知识面和扎实的跨学科研究功底。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在需要快速推进的地方毫不拖泥带水,而在关键的理论转折点,则会放慢速度,辅以大量的比喻和图解(虽然我是在电子版上阅读,但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对视觉辅助的重视),确保读者不会在复杂的理论迷宫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面那几笔浓墨重彩的抽象线条,乍一看似乎杂乱无章,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张力与秩序感。纸张的质地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庄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这本书的开篇叙事非常流畅,作者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先用几个引人入胜的案例切入,将读者的思绪慢慢拉入一个需要深度思考的场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中展现出的那种对知识的谦卑与对复杂性的尊重,没有使用任何故作高深的术语来炫耀学识,而是用一种近乎对话的口吻邀请读者共同探索。那些关于文本源流的梳理,虽然略显繁复,但逻辑清晰,像是一条条精心铺设的轨道,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做好了坚实的铺垫。整体阅读体验下来,感觉到作者不仅学养深厚,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将晦涩概念转化为清晰图像的能力,让人对即将展开的讨论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或许在于它对传统观点的挑战性。作者的论述绝非简单的“复述”或“整理”,而是一种带着强烈批判精神的“重塑”。他似乎在刻意地避开那些已经形成定论的解释路径,转而挖掘那些看似不合常理、却在逻辑上更具自洽性的解读空间。这种颠覆性的视角,初读时可能会让人感到有些不适,因为它要求读者必须卸下以往的既有认知框架。然而,一旦适应了这种新的观察角度,便会豁然开朗,发现原本看似铁板一块的结构中,其实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和未被开发的意义场域。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模糊性”的处理态度——他没有试图将一切都归于明确的定义,而是坦然接受了文本固有的多义性,并将其视为一种富有创造力的潜能来加以利用,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学术态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