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交易:超高速演算法如何改變金融市場?

光速交易:超高速演算法如何改變金融市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納.麥肯錫
图书标签:
  • 金融市场
  • 算法交易
  • 高频交易
  • 量化交易
  • 金融科技
  • 交易策略
  • 市场微观结构
  • 计算机金融
  • 速度竞赛
  • 自动化交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榮獲│公理商業圖書獎Axiom Business Book Awards│商業技術類選書

  在這個世界,每一個跳動點,都是程式與交易員的無聲較量!
  高頻交易商與演算法如何撼動當代金融?
  他們是誰?又如何靠全球市場交易單上的訊號獲利?

  一個演算法針對股票指數期貨的訊號反應速度有多快(比如說針對價格變動做出反應的速度),
  即決定了該演算法將能獲利還是虧損。

  在當今的金融市場中,經紀人面對面買賣股票的交易大廳逐漸被閃電般快速的電子交易系統所取代,以演算法執行大量的交易。《光速交易》講述了這個史詩般的轉變。作者展示了如何在一九九〇年代、在當時美國金融體系聲名狼藉的情況下,一種新的交易方法──自動化高頻交易或稱HFT──如何展露頭角並傳播到世界各地。HFT為全球交易帶來了全新的效率,但也引發了一場無情的速度競賽,導致了一場HFT演算法之間有系統地、暗中的較勁。

  在HFT的世界中,時間以毫微秒(十億分之一秒)為單位,而在毫微秒中最快的訊號──真空中的光──只能傳播三十公分,或者大約一英尺。這使得HFT對將計算機伺服器連接到交易所系統的電纜的長度和傳輸容量以及在計算機數據中心之間傳輸訊號的微波塔的位置非常敏感。透過與高頻交易員、提供他們技術和通訊能力的人員、交易所工作人員、監管機構和其他眾多人300多次的訪談,本書揭示了為了加快交易速度的各個層面所需付出的努力。他研究了一些市場上的大銀行如何應對來自HFT公司的挑戰,以及交易所有時如何設計技術系統以支持某些類型的演算法,而非其他類型的演算法。

  本書也與市面許多的商業財經書不同,《光速交易》專注於HFT的物質性、政治和經濟特徵,採訪了三百多位業內及相關專業人士,他們共同在作者的研究中打造出了一幅監管者/造市商/大投資銀行、小型程式交易商與自動化投資間的全攻防紀錄,堪稱解釋最尖端技術的金融社會學鉅著;以獨特視角詳述了HFT行業對全球金融的影響,以及它在未來將引領我們至何方。

書評推薦

  黛安.科伊爾/Diane Coyle,經濟學家、著有《GDP的多情簡史》:
  我喜歡這本書……《光速交易》精彩而詳盡地說明了為什麼物質現實對虛擬結果很重要,反之,對金融市場也很重要。每個對現代金融有絲毫興趣的人都應該讀一讀。

  大衛.史塔克/David Stark,著有企業組織行為書籍《The Performance Complex》:
  要了解高頻交易的新社會性質,就必須掌握這種交易的新實質。這個議題沒有比唐納˙麥肯錫更好的嚮導了。在《光速交易》一書,他透過對高頻交易業主要參與者的精彩實地研究、對新技術引人入勝的描述,以及透澈的寫作文風使這一切栩栩如生。這是最好的金融社會研究。

  埃里克.布迪什/Eric Budish,芝加哥大學教授:
  任何熱愛金融市場的人都會喜歡《光速交易》。這是迄今為止關於交易速度軍備競賽的最佳說明,但本晝還遠不止於此。它講述了高頻交易和現代電子市場的起源故事;在社會學、金融學和經濟學的交叉領域鋪平了新的概念基礎;本書的寫作將學術深度、新聞洞見、工程細節和關乎主題的純粹樂趣完美結合。書中內含數百次採訪和數十年的沉浸研究積累出的深厚功力,這正是作者麥肯錫的本事。

  尼爾.弗利格斯坦/Neil Fligstein,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
  股票、債券和衍生品的交易在過去四十年裡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光速交易》通過展示這塊市場背後的高速交易業公司本質、演算法和戰術,呈現出這個世界。作者極富煽動與深刻的寫作闡明了其間的市場問題、技術限制、政治角力和機會所在的奇怪組合,這些都解釋了這個世界的動態結構。

  克里斯蒂安.波奇/Christian Borch,著有《社會雪崩》(Social Avalanche):
  《光速交易》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全面、最翔實的算法交易說明,尤其是在高頻交易的行業。這部學術傑作以如此豐富的細節闡明了當今市場的機制,無疑將是一部關於自動化交易歷史和物質政治經濟學的權威社會學書籍之一。同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本書探索了高度技術化的領域,同時卻能保持易於理解,是一本真正非凡的書。

  帕梅拉.莫爾頓/Pamela C. Moulton,康奈爾大學教授:
  《光速交易》對現代金融市場交易的文獻做出了重大而引人注目的貢獻。作者以一種引人入勝且有效的方法,從物質、政治和經濟因素的角度解釋了高頻交易。普通讀者與各類的研究學人都會被這本書所吸引。

  丹尼爾.碧安柔/Daniel Beunza,著有華爾街投資公司管理研究書籍《Taking the Floor》:
  作為一部嚴謹的先進主題解析書籍,《光速交易》絕對是部成功的作品。它不僅會被學者閱讀,也會被政策制定者閱讀,並且會啟發一群更知內情的監管者和經濟社會學家。這本書是一項不朽的學術成就。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旨在探讨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革,但避开与您提到的书名主题直接重合的内容: --- 铸就数字金融的基石:金融科技浪潮下的市场生态重塑 图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金融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不再仅仅是传统的货币政策或宏观经济波动,而是技术革新对市场运作逻辑的根本性颠覆。本书深入剖析了这场由金融科技(FinTech)浪潮驱动的转型,重点探讨了其如何重塑投资者的行为模式、监管框架的演变,以及金融机构的战略定位。 本书并非关注单一交易速度的极致竞争,而是着眼于一个更宏大、更具系统性的图景:数字基础设施如何重塑价值的创造、分配和风险管理流程。 我们将跨越传统金融分析的边界,探究新兴技术如何渗透到金融服务的每一个角落,从底层的数据处理到顶层的客户体验设计。 第一部分:基础设施的迁移与重构 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底层架构的可靠性。本部分首先审视了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局限性,并详细介绍了云计算、分布式账本技术(DLT)等前沿技术如何被用于构建下一代金融骨干网络。我们探讨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兴起对中心化清算与结算系统的挑战与机遇。 重点内容包括: 云化战略与弹性运营: 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如何利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架构,实现成本优化、提升数据处理能力,并建立起应对突发事件的弹性运营体系。 数据治理与数据价值链: 在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的时代,金融机构如何建立健壮的数据治理框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合规性和可解释性,并进一步挖掘数据背后的商业洞察。 API经济与开放银行: 探讨开放银行模式如何打破信息孤岛,促进跨界合作,以及应用程序接口(API)在构建模块化金融服务生态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智能驱动的风险、合规与决策 技术的进步赋予了金融机构前所未有的洞察力,但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敞口和监管压力。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智能”在风控、合规与投资决策制定中的应用,强调的是决策的质量与合规的效率,而非单纯的速度优势。 我们将细致分析以下领域: 人工智能在反欺诈与反洗钱(AML)中的应用: 探讨机器学习模型如何识别复杂、隐蔽的金融犯罪模式,超越传统基于规则的系统的局限性。同时,审视算法偏见(Algorithmic Bias)对公平性的潜在影响及其缓解策略。 量化风险建模的深化: 考察先进的统计方法和模拟技术(如蒙特卡洛模拟的升级版)如何帮助机构更精确地评估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特别是在压力测试和资本规划中的作用。 监管科技(RegTech)的赋能: 介绍自动化合规监测、报告生成和实时监管交互工具,如何帮助金融机构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监管环境中保持敏捷性,减少人工干预的错误率。 第三部分:客户体验的重塑与价值创造 金融服务的最终价值体现于对终端客户的交付。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零售和财富管理领域,分析了金融科技如何通过个性化、便捷化和透明化,彻底改变客户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 全渠道客户旅程设计: 探讨如何整合线上(App、网页)和线下(分支机构、顾问服务)体验,构建无缝、一致的客户接触点。 个性化金融的边界: 利用行为经济学与大数据分析,探讨“千人千面”的金融产品推荐、定价和投资组合建议,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数字资产的集成与管理: 区别于加密货币本身的投机性,本书侧重于探索传统金融机构如何安全、合规地管理与数字资产相关的客户需求,例如托管、代币化资产的会计处理与估值方法。 第四部分:应对挑战与构建未来韧性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并非没有代价。本书的结论部分致力于探讨伴随创新而来的系统性挑战,并为行业参与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前瞻性的思考框架。 我们将重点讨论: 网络安全与系统性风险: 随着金融系统连接性的增强,单一技术故障或网络攻击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探讨构建韧性(Resilience)而非单纯的安全性所需的跨机构协作机制。 人才结构的转型: 金融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激增,传统技能的价值正在下降。如何进行组织再造,吸引并留住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全球监管协调的迫切性: 探讨数字金融服务的跨境性质,如何要求各国监管机构在促进创新与维护金融稳定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总结 《铸就数字金融的基石》是一部面向金融专业人士、技术战略家、监管机构及金融学研究者的深度指南。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技术如何不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是重塑金融市场结构、价值链和竞争格局的根本力量。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超越技术表象,把握数字金融时代下,构建可持续、高效、公平金融体系的核心战略要素。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唐納.麥肯錫(Donald MacKenzie)


  愛丁堡大學社會學教授。著有《發明精度:核彈制導的歷史社會學》(Inventing Accuracy: A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Nuclear Missile Guidance)與《引擎,而非相機:金融模型如何塑造市場》(An Engine, Not a Camera: How Financial Models Shape Markets)。

譯者簡介

蕭季瑄


  英國新堡大學新聞媒體研究所畢。喜歡語言、文字,譯有《少年小樹之歌》、《被害人》等。賜教信箱:chsiao@1991@gmail.com。

 

图书目录

謝詞
 
Step 1 導言:HFT 高頻交易的世界
Step 2 前進高塔
Step 3「我們會給你看我們的簿子。為何他們不會?」
Step 4 交易商、客戶,以及市場結構的政治
Step 5 「我不只會失業,還可能失去雙腿!」
Step 6 HFT 演算法的交互作用與交易所的介入
Step 7 結語
 
附錄:HFT文獻
全書註
參考資料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9689939
  • 叢書系列:catch On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5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言

HFT 高頻交易的世界(節錄)


  沿著百老街(Broad Street)朝曼哈頓南端前進,沿途你會行經紐約證券交易所宏偉的新古典主義建築、警察設置的路障,以及正常情況下,在這裡拍照的觀光客們。綜觀整個二十世紀,這座擠滿商人的知名建築就是「金融」二字的代名詞。再往南多走個幾分鐘,你非常有可能經過「百老街五十號」卻未曾多瞅兩眼。這棟建築的外牆相當吸睛,內部整個翻新過,但撇開這些不談,其實它就是棟普通的曼哈頓辦公大樓。一九九三年期間,百老街的這一路段荒廢雜亂,令《紐約時報》的記者不禁藉此來證實市中心的繁華已是過往雲煙。然而,一九九〇至二〇〇〇年代早期,百老街五十號的所有一舉一動都足以大幅撼動全球金融市場,沒有其他地方能夠比擬。如今,尚有一絲蹤跡可看出它過往扮演的角色:臨街店面上方的石造外牆設有一塊寫著「島嶼(island)」字樣的鑲板。(雖然此區域已經復甦,但這間店鋪多年來都是閒置狀態。)

  我將我的受訪者稱作AF,他告訴我,如果島嶼的系統收到了收購股票的買價,同時間也有人開出相同價格出售同一支股票的話,那麼系統可以在幾毫秒之內(千分之一秒)執行一筆交易,速度遠比當時最能夠相提並論的主流電子系統「極訊」(Instinet)快上一千倍。肉眼看來,在島嶼進行交易不過是一眨眼的功夫。

  與島嶼的速度同等重要的,是機器也開始在這裡進行交易。過去許多人投注了大量心力在自動交易這一塊,但大多都沒法順暢地運作。一九八〇與一九九〇年代,自動化交易系統與交易所的系統很難配合地天衣無縫,原因在於設計系統的前提,都是將交易者假設為人類、而非機器。再者,交易所早期的電子交易系統管理者,通常都會禁止電腦直接連接到他們,以保護人類使用者免於「不公平的」自動化競爭。對此,交易員會偷偷在辦公室中尋找規避這條禁令的方法──有時甚至會打造機械裝置來破解設計給人類交易員使用的終端密鑰(圖1.2為其中一個裝置)──但這麼做其實效率不高。相比之下,島嶼打從一開始就將機器納入考量。它的核心就是一套「訂單簿」:每支股票都有自己的電子檔案夾,用以存放考慮購入的股票買價以及欲售出的賣價。每當島嶼的電腦系統執行一筆交易、收到買價或賣價,或者是取消一筆訂單時,透過連續不斷的數據傳送,交易者即可以透過電腦隨時掌握島嶼訂單簿的最新狀況,同時間也能輕易透過電腦,以快速、簡潔、標準的電子格式發送買價與賣價給島嶼。

  隨著在島嶼上進行交易的機器速度變得越來越快,倘若需要將訂單經由數百英哩的光纜傳送至曼哈頓下城,那麼在所難免的延遲問題將會變得相當明顯。二〇〇六年,堪薩斯城HFT公司Tradebot(Trading Robot)創辦人戴夫˙卡明斯(Dave Cummings)告訴《華爾街日報》,他發現從堪薩斯城傳送訊號至百老街五十號需要十毫秒的時間,而這導致他的公司面臨了一個劣勢:「我們因為光速而被排除在外了」〔盧切帝(Lucchetti)2006〕。大約自二〇〇二年開始,在島嶼進行機器交易的公司逐漸搬遷至百老街五十號,一開始只是非正式(讓web服務公司在大樓裡設有辦公室,用以放置電腦伺服器),而後島嶼與之達成付費協議──讓這些電腦伺服器置於島嶼位於大樓地下室的機房,就擺在島嶼的心臟、負責管理訂單與執行交易的「匹配引擎」旁邊。

  這本書欲探討的主題即是出現(「出現」這個詞再恰當不過,因為這完全是計劃之外的事)在百老街五十號及其周圍的系統:高頻交易,又名HFT(high-frequency trading)。早在被正式命名之前,這項交易方式便已存在;就我所知,這個術語出現在二〇〇〇年早期,由芝加哥對沖基金業者「城堡公司」(Citadel)首次提出。HFT是「自營的」自動化交易,速度遠遠超過人類獨立操作,關於這點,交易的盈利能力本身就是取決於速度。(自營交易的目標為直接獲利,而不是要,舉例來說,藉由代表他人進行交易賺取手續費。)雖然HFT公司雇用來設計與監督交易演算法的員工經常自稱是交易員,但負責交易的其實是計算機演算法。人類撰寫演算法(HFT早期比較常見),有時候會在交易日當天調整參數,但最終決定買價及賣價的仍舊是機器,而非人類。

  HFT的演算法會和相同的、以及其他種類的演算法進行交易,比方說機構投資者──以及代表這些投資者的銀行和經紀人──使用的「執行演算法」,以此將買入或售出的大筆訂單拆成多筆較小、較低調的「孩童」訂單。HFT公司的演算法同時也會與人類手動下訂的訂單相互運作,後者包括那些被稱為「零售者」(散戶投資客)的市場參與者。然而,最終只有少數零售訂單會於紐約證券交易所這類地方進行交易。這類訂單通常都是由有時亦被稱作批發商(大多是HFT公司的分部)的機構直接執行,散戶投資客會將訂單發給他們,他們付費給代理人後透過這些代理人進行交易。

  總體來看,HFT公司進行的是大規模的交易。舉例來說,如稍後第四章節會提到的,單單是二〇一五年的其中兩個月,八間HFT公司的交易總額就等同於七兆美元的美國國庫券(美國國庫券為美國財政部發行的公債。一兆等於一百萬乘以一百萬)。現今大多數交易都是匿名制,因此很難確定其中有多少金額是出自HFT,不過據觀察家估算,在全球眾多最重要的市場中,HFT大約佔了其半數以上的交易量。(梅耶(Meyer)與布拉克(Bullock),2017;梅耶、布拉克與芮尼森(Rennison),2018)。

  負責如此大量交易的HFT公司通常都是最近才剛成立的小公司,只有極少數是創立於二〇〇〇年之前,但即便一間HFT公司的員工不超過幾十位,仍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就以總部恰好在百老街五十號幾個街區外的HFT公司沃途金融(Virtu)為例。沃途的主要工作是「打做市場」──持續不斷地買入證券或其他金融工具,再以稍微高一點的價格賣出──透過在三十六個國家交易兩萬五千多種金融工具來達成目的。沃途掌管了大約五分之一的美國股票交易。根據我的受訪者所說,雖然員工不超過一百五十人,但沃途已經崛起至龍頭地位(由於收購了兩間勞動密集型公司,最近員工人數有增加)。

  在特定的利基市場中,公司的重要性並不取決於員工的多寡。一位受訪者相當平靜地告訴我,二〇一九年他任職的歐洲HFT小公司負責了印度全數股票交易的其中百分之五。過去有些大銀行相當積極於HFT,但付出的心力幾乎全數付諸東流;對大型的官僚組織來說,要急速開發快速、高度專業化的軟體系統有相當的難度。銀行依舊有憑藉其他類型的金融工具打做市場(包括之後於第四章節討論的外匯交易與政府的主權債券),然而,二〇〇八年銀行危機爆發限制了銀行自營交易,因此銀行不得繼續大規模採用HFT的策略,只得以使用以HFT的標準來看速度相對緩慢的系統。

  我的受訪者們來自不同HFT公司內部的多個不同組織。其中一些組織整合成一體共同運作,沒有所謂傳統的個體損益(交易員的收益或損失,同時也是他/她的獎金的主要決定因子);有間公司有個由電腦負責處理的「訊號庫」──一種有助於HFT演算法的數據模式的電子匯編──所有交易員與軟體開發者都可使用。然而,如同藍格(2016)所發現的,其他幾間HFT公司嚴格劃分了多個單獨的交易組,刻意阻礙了彼此之間的交流。舉例來說,有間公司在各組之間安排了一組行政人員,以人力實際將各組別區隔開來,主要辦公區域甚至會在每一組內播放白噪音,以防交談內容被別組的人聽見。另一間公司則是用白色簾幕分隔所有狹長的交易室,遮蔽住內部的工作內容。一位年輕的交易員(受訪者AC)任職的公司就有這樣的劃分,他表示:「若你在隔壁房間跟不該與之交談的人講話,那就有麻煩了。」

  總共只有不超過二十多間數據中心負責了全球大多數的金融交易與HFT。舉例來說,大部分的美國股市交易都是在紐澤西北部的四間數據中心進行(圖1.3)。其中一間屬於現在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母公司,洲際交易所集團。另一間則是由那斯達克承租,論及美國股票交易場所,傳統上那斯達克被視為NYSE的主要競爭對手。另兩間數據中心(NY4及NY5)內部設有多間交易所的系統,包括目前從屬於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美國第三大證券交易所。NY4與NY5關係密切,實際上是作為單一個數據中心在運行。正因如此,市場參與者經常將NYSE數據中心、那斯塔克數據中心,以及NY4/5稱作「股權金三角」。(「股權」僅是「股份」的代名詞。)

  美國所有重要的股票都是在這幾間數據中心進行交易。如此一來,一間數據中心進行的自動化交易,就成了另一間數據中心極其重要的演算法數據來源:市場從業員稱此為不可或缺的「訊號」種類。一個訊號就是一種數據模式,通知演算法開始進行交易,比如通知演算法下標購買股份或者開價出售,抑或是取消既有的買價或賣價。

  我不是經濟學家,本書也並非要回答那些經濟學家們針對HFT慣常提出的問題,比方說它是否提高了市場流動性或者波動性;請見附錄所列HFT相關文獻。儘管如此,如附錄中所述,我確實經由經濟學家對HFT所做的研究獲得了見解。那些研究有時也幫助我確認受訪者所說的他們的演算法所採用的「訊號」確實合理。有時候,更廣泛的金融經濟學文獻(可以追溯至超過五十年前)也提供了歷史證據。舉例來說,第一個明確表示股指數期貨市場早先於基礎股票有所波動趨勢的證據是出自克瓦勒(Kawaller)、柯許(Koch)及柯許(1987)。

  有些專家報導了本書中所討論的一些特定事件,大大完善了採訪內容。我在美國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US National Archives)參閱了NYSE的檔案以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ion)的紀錄,但更有幫助的檔案是出自其中一間最早開始執行HFT,屬於HFT早期版本的公司:自動交易台(Automated Trading Desk,ATD),於一九八九年創立於南卡羅萊納的查爾斯頓。(公司的合夥人大衛.懷特康〔David Whitecomb〕)以及其他位受訪者幫助我取得紀錄。)

  以下四人對後續章節要討論的事件相當重要——前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董事長里歐.梅拉梅德(Leo Melamed)、愛荷華州政治家尼爾.史密斯(Neal Smith)、股票經紀人暨交易員唐納.威登(Donald Weeden),以及HFT公司Tradebot創辦人戴夫.康明斯(Dave Cummings)——他們皆有自傳,以下章節我將偶爾引用。

  當你研究一項物質活動,它會助你了解事發當時的物理環境。如前所說,HFT不是於交易公司的辦公室內進行,而是在交易中心的計算機數據中心內。拜訪數據中心的行程不易安排,但我有幸走訪了兩間,一邊行經裡頭的人一邊寫下有關第二章與第五章將提到的微電波塔的通訊基礎設施的筆記。某種意義上來說,我並沒有因此學到多少東西。僅僅是在數據中心內走動,且看到的比在外頭來得少,並無助於了解計算機的運作。儘管如此,這仍是必須的行動。我正試著了解一個世界,可以這麼說——是HFT的物質世界,它出現的方式、周圍的紛爭、它的世俗經濟學等等——而看見HFT實地發生的地方是這個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

  本書章節概要

  第二章聚焦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以及它成為超速自動交易龍頭之一。本章節記述了期貨買賣從芝加哥公開喊價交易轉變為電子交易過程中引發的劇烈衝突,其中包括,舉例來說,後者最非凡的倡導者里歐.梅拉梅德所面臨的死亡威脅。此章節也講述了CME如何在金融期貨交易中扮演核心角色的故事,其中涵蓋了一九七○年代嚴重干預國會政治,以及重新調整了賭博與合法期貨交易之間的法律界線。章節的最後為何芝加哥股指數期貨市場的價格變化總是領先於其他潛在的股票。

  第三章探索了由HFT所引起,美國股票交易的劇烈改變,最一開始是透過早期HFT公司ATD來觀看這項變化。此章節描述了該公司於HFT出現之前的股票交易會場進行交易所遇到的困境。接著來到島嶼,第一間「HFT友善」的交易會場,以及它從一九九○年代美國金融體系聲名狼藉的利潤中脫穎而出。

  此章節探討美國自動交易和新交易會場,例如島嶼,之間相輔相承的關係,而證券監管機構及美國交易委員會更加鞏固了這層關係。章節的最後扼要討論了類似的關係如何改變歐洲股市交易,以及HFT演算法於美國和歐洲股市交易中所使用的「訊號」。

  第四章談論政府債券與外匯交易,其市場結構和期貨與股票交易的結構大不相同,但在後者躍居領頭位置時仍大幅存在。此市場結構首先組織的方式是依據社會經濟角色間的差異,意即「交易商」(先金主要是大型銀行)和「客戶」之間的區別,後者通常不是指私人,而是指小型銀行、非營利公司以及尤其是機構投資客。即便世界上最大的投資者,在債券與貨幣交易中仍被簡單視為顧客。舉例來說,政府債券,這種交易商—客戶的市場結構是以政府指定的「初級市場交易商」體系為根基:銀行(有時候也有其他證券機構)承諾都會於政府債券的首次拍賣會中的出價,並於後續的交易中持續身為做市商人,以換取特權作為回報。

  第五章直接探討了HFT發生地點的物質技術系統。此章討論將HFT關鍵訊號從一處數據中心傳往另一間數據中心之間的纜線與無線連結,例如,此處強調了一條線路與數據中心間的測地線距離緊密靠近的極度重要性。此章接著轉而討論交易公司的計算機系統如何於數據中心內與交易所的計算機系統有實質性的交互作用。這些描述的現象中,探討了空間位置在光纖和無線傳輸中的宏觀重要性如何也反映在微小之處:現在所有HFT最快形式的計算機芯片(現場可編程邏輯門陣列,FPGAs)的專業設計師與程序員也必須密切注意這些芯片執行動作的確切位置。

  第六章重點介紹HFT的兩個主要演算法:有系統地在交易所電子訂單簿出價買入正在被出價(價格稍微比較高)交易的金融工具的做市演算法;以及透過執行現有的買價與賣價尋求獲利機會的流動性回吐演算法。接著此章節轉而討論交易所與其他交易會場努力尋求改變的「物質政治」,此會藉由故意改變交易發生所在地技術系統的物質特徵——有時明目張膽、有時低調行事——來改變HFT演算法的交互作用。

  第七章的結論將會回頭檢視前面章節討論過的HFT與物質政治經濟的內容。最後將會以後者觀點或許能有效地應用於經濟生活的其他層面做結尾,並以加密貨幣以及線上廣告這兩者可說是日常數位生活的經濟根基作為例子。將會有則附錄討論現有的HFT文獻。社會科學家讀者可能會希望在繼續閱讀下一章前先翻閱附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探讨技术如何重塑金融业态的宏观视角上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停留在“快就是好”这种肤浅的论断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速度提升如何催生了新的市场参与者,以及这些参与者之间复杂且时常是零和博弈的关系。特别是关于“闪电崩盘”(Flash Crash)案例的分析,作者以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笔触,层层剥茧地还原了系统性风险在超高速环境下被放大的过程。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置身于数据洪流中的观察者,看到了算法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形成不可预测的反馈循环。书中对于监管机构如何努力追赶技术脚步的描述也十分写实,那种“打地鼠”式的监管困境,让人深切体会到监管滞后性的现实压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迫使我们跳出传统的金融理论框架,用一种更具工程学和复杂系统理论的眼光来看待金融市场的动态演进。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看可能觉得信息密度有点大,但坚持读下去会发现,作者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知识体系。他没有回避技术实现的复杂性,但总能找到平衡点,让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抓住核心思想。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息传导路径”的分析印象深刻,它揭示了在极短时间内,谁能最先获取并解读信息,谁就能占据绝对优势。这种“信息红利”的机制,与传统的价值投资逻辑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慢思考”的价值正在被系统性地压缩。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快速交易的书,而是一本让你明白“为什么”市场正在变得如此之快,以及这种“快”带来的结构性改变的书。对于任何想在金融领域保持前瞻性思维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必要的思维训练工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是它对市场微观结构的哲学思考。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思考:当交易决策被纯粹的计算速度所主导时,人类的判断和直觉在市场中的权重究竟还剩下多少?那些在屏幕前看着跳动的数字的人,与驱动这些数字流动的无形算法之间,界限在哪里?书中对算法“自主性”的讨论虽然谨慎,但足以引发深思。它不再是关于“哪个股票好”,而是关于“市场结构本身是否正在演化出新的生命体”的严肃探讨。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迫使读者面对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去人性化”的金融未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金融技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技术伦理与市场本质的深刻辩论集,值得每一个关心未来经济形态的人细细品味。

评分

从文学性上讲,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强,仿佛紧跟在那些算法的心跳声中。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准,充满了精准的行业术语,但同时又不会显得故作高深。他成功地将“速度”这个抽象概念具体化、实体化了。书中对不同交易场所的物理布局、光纤铺设的竞争,甚至到处理器芯片性能的微小提升,都有细致的描绘,这使得整个金融世界看起来像是一个高速运转的物理竞技场。我从中学到,金融市场的效率不仅是信息效率,更是物理效率和计算效率的综合体现。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这本书读起来丝毫不枯燥,反而充满了一种紧张刺激的工业美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背后的技术竞赛究竟能走多远。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真是太引人入胜了!作者对于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的深入剖析,简直像是在为我们揭示一个隐藏在日常交易背后的“宇宙”。我特别欣赏他如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技术概念,比如延迟(latency)和吞吐量(throughput),转化为我们可以理解的生动比喻。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市场报价和成交记录,背后其实是一场毫秒甚至微秒级的精密较量。书中对于高频交易(HFT)策略的描述,虽然没有直接透露具体的代码,但那种对速度极限的追求、对信息不对称的利用,以及构建复杂预测模型的思维过程,让人感到既震撼又有点不寒而栗。它让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重新审视了“有效市场假说”在当今技术驱动下的脆弱性。作者的文笔流畅,逻辑严密,他没有沉溺于技术的细节,而是着重于技术对市场效率、公平性乃至监管挑战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现代资本主义运作逻辑的“技术人类学”报告,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技术进步的伦理边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