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WORKS工程圖培訓教材<2023>

SOLIDWORKS工程圖培訓教材<202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Dassault Systèmes SolidWorks Corp.
图书标签:
  • SOLIDWORKS
  • 工程图
  • 机械设计
  • CAD
  • 培训
  • 教材
  • 2023
  • 入门
  • 教程
  • 绘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SOLIDWORKS工程圖培訓教材<2023>是依據DS SOLIDWORKS公司所出版的《SOLIDWORKS Drawings》編譯而成的書籍,本書著重於介紹使用SOLIDWORKS軟體建立工程圖和平面圖的基本方法和相關技術。
 
  本套教材不但保留了英文原版教材精華和風格基礎外,同時也按照台灣讀者的閱讀習慣進行了編譯審校,最適合企業工程設計人員和學校相關專業師生使用。
图书简介: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前沿探索 书名: 现代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前沿探索 作者: (此处留白,可根据实际作者信息填写) 出版社: (此处留白,可根据实际出版社信息填写) --- 内容提要: 本教材立足于当前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的宏大背景,深入剖析了现代机械设计与先进制造工艺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及其工程应用。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工程材料科学到尖端的增材制造技术,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师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学习资料。本书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和工程实例,引导读者掌握复杂机械系统的设计思维、分析方法和优化策略。 第一部分:工程基础与材料科学的深度拓展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机械设计所需具备的扎实的力学基础,包括高级应力分析、疲劳损伤理论及断裂力学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重点阐述了新型高性能工程材料的特性、选择原则与处理工艺。这包括了高熵合金、先进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和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教材详尽介绍了材料的先进表征技术,如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等在揭示材料界面行为和缺陷演化过程中的应用。这使得读者能够从原子层面理解材料在极端工况下的响应机制,为设计可靠性更高的零部件奠定理论基础。此外,还探讨了材料的绿色化与可持续性,包括生物基材料、可回收金属合金的设计与应用,契合当前工业发展的环保要求。 第二部分:数字化设计与仿真优化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重点聚焦于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高效、精确的机械系统设计。我们跳出了传统二维制图的范畴,全面深入地讲解了参数化三维建模的复杂技巧,包括高级曲面造型、特征驱动设计以及面向装配体的协同设计流程。 计算力学(CAE)的应用被提升到了战略高度。内容涵盖了: 1. 有限元分析(FEA)的进阶应用: 不仅限于结构静力学分析,更深入到瞬态动力学、接触分析、热-结构耦合分析等复杂工况的建模与求解。教材详细剖析了网格划分策略对结果精度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解读和验证仿真结果。 2. 计算流体力学(CFD)在流体机械中的应用: 涵盖了气动/水动力学分析、内部流动与传热模拟,特别关注了湍流模型选择的准确性与工程实践。 3.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 重点介绍了如何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处理电磁-热-力学的相互作用,这对于设计精密传感器、执行器和能源转换装置至关重要。 本书还强调了拓扑优化与生成式设计的理念。读者将学习如何利用算法驱动的设计方法,在满足载荷、约束和制造约束的条件下,自动生成满足特定性能指标的最轻量化或最高效能的结构布局,彻底革新传统的设计迭代流程。 第三部分:先进制造工艺与系统集成 随着“工业4.0”的推进,制造技术的变革速度前所未有。本部分详细阐述了支撑现代制造业的几大关键技术群: 1. 增材制造(3D打印)的系统性介绍: 全面覆盖了基于粉末床熔融(如SLM/EBM)、定向能量沉积(DED)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各类技术。重点在于工艺参数的优化、残余应力的控制、以及后处理技术(如热等静压HIP)对最终零件性能的提升。本书还探讨了增材制造专有设计(DfAM)的原则,以充分发挥该技术的潜力。 2.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介绍了五轴/多轴联动加工的编程与刀具路径规划策略,以及电火花加工(EDM)、激光加工等非传统加工方法的应用场景和精度控制。 3. 智能制造与自动化: 深入探讨了机器人技术在装配与检测中的集成。内容包括工业机器人运动学、轨迹规划,以及机器视觉在质量控制与在线反馈修正中的应用。如何构建柔性制造系统(FMS)和智能工厂的底层逻辑被详细剖析。 第四部分:系统可靠性、诊断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现代工程产品不再是单一部件的简单组合,而是复杂的集成系统。本部分关注系统层面的设计保障: 1. 可靠性工程与寿命预测: 学习基于威布尔分布、高斯过程回归等方法的寿命预测模型,以及如何通过加速寿命试验(ALT)来获取设计数据。 2. 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PHM): 介绍了传感器技术(如光纤传感器、声发射传感器)的部署,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健康评估、提前预警,实现预测性维护(PdM)。 3. 数字孪生(Digital Twin)技术: 阐述了如何构建物理实体与其数字模型之间的动态、实时的映射关系,实现远程优化、虚拟调试和生命周期管理的可视化。 本书特色: 深度与广度兼备: 理论深度足以支撑研究生研究,工程案例覆盖面广,贴合行业热点。 强调工具集成: 不局限于单一软件,强调不同数字化工具链(CAD/CAE/CAM/PLM)之间的无缝协作。 面向未来: 对人工智能、物联网(IoT)在机械工程中的渗透与应用进行了前瞻性探讨。 目标读者: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航空航天、汽车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优化、质量控制的工程师及技术管理人员。 ---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陳超祥 先生
 
  現任DS SOLIDWORKS公司亞太地區高級技術總監
 
  陳超祥先生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後獲英國華威大學製造資訊工程碩士及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系統工程博士學位。多年來,陳超祥先生致力於機械設計和CAD技術應用的研究,曾發表技術文章二十餘篇,擁有多個國際專業組織的專業資格,是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機械設計分會委員。陳超祥先生曾參與歐洲航天局「獵犬2號」火星探險專案,是取樣器4位發明者之一,擁有美國發明專利(US Patent 6, 837, 312)。
 
戴瑞華 先生
 
  現任達索系統大中華區技術諮詢部SOLIDWORKS技術總監
 
  戴瑞華先生擁有在機械行業25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之前曾服務於多家企業,主要負責設備、產品和模具,以及工裝夾具的開發和設計。其本人酷愛3D CAD技術,從2001年開始接觸三維設計軟體並成為主流3D CAD SOLIDWORKS的軟體應用工程師,先後為企業和SOLIDWORKS社群培訓了成百上千的工程師;同時他利用自己多年的企業研發設計經驗總結出如何在中國的製造企業成功應用3D CAD技術的最佳實踐方法,幫助眾多企業從2D設計平順地過渡到3D設計,為企業的資訊化與數位化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戴瑞華先生於2005年3月加盟DS SOLIDWORKS公司,現負責SOLIDWORKS解決方案在大中華地區的技術培訓、支援、實施、服務及推廣等,實作經驗豐富。其本人一直宣導企業構建以三維模型為中心的面向創新的研發設計管理平臺、實現並普及數位化設計與數位化製造,為中國企業最終走向智慧設計與智慧製造進行著不懈的努力與奮鬥。
 
  戴瑞華先生曾於1996年被評為南昌市「十佳青年」,於2002年3月作為研修生赴日本學習「五金模具設計與加工」,於2004年5月作為輸入內地人才計畫赴香港工作。

图书目录

第01章 工程圖回顧
1.1 基礎回顧 
1.2 工程圖系統選項 
1.3 開始一個新工程圖 
1.4 視圖調色盤與模型視角 
1.5 細部技巧 
1.6 剖面視圖 
1.7 細部放大圖 
1.8 移動工程視圖 
1.9 移動尺寸 
1.10 中心符號線與中心線 
1.11 組合件工程圖回顧 
1.12 新增圖頁 
1.13 標準三視圖 
練習1-1 簡單零件
練習1-2 工程視圖
練習1-3 剖面除料線選項
練習1-4 移轉剖面
練習1-5 組合件視圖
練習1-6 加入註記

第02章 認識工程圖範本 
2.1 工程圖文件組成 
2.2 工程圖文件 
2.3 工程圖頁 
2.4 圖頁格式 
2.5 了解工程圖範本 
2.6 工程圖範本的設計策略 
2.7 設計工程圖範本 
2.8 建立一個樣本模型與工程圖 
練習2-1 定義單位
練習2-2 設計模型範本
練習2-3 設計工程圖範本

第03章 自訂圖頁格式 
3.1 自訂圖頁格式 
練習3-1 自訂圖頁格式

第04章 儲存與測試圖頁格式檔案 
4.1 了解圖頁格式屬性 
4.2 了解圖頁格式的習性 
4.3 儲存圖頁格式 
4.4 測試圖頁格式 
4.5 測試圖頁格式屬性 
練習4-1 儲存並測試圖頁格式

第05章 建立其他圖頁格式與範本 
5.1 建立其他圖頁格式
5.2 使用圖頁格式的工程圖範本 
5.3 其他工程圖範本項次 
5.4 屬性標籤產生器 
5.5 屬性文字檔 
練習5-1 建立一個新的圖頁格式大小
練習5-2 使用圖頁格式的工程圖範本
練習5-3 預先定義視圖
練習5-4 屬性標籤範本與Properties.txt

第06章 工程視圖的進階選項
6.1 進階工程視圖 
6.2 顯示隱藏邊線 
6.3 區域深度剖視圖 
6.4 輔助視圖 
6.5 旋轉視圖 
6.6 裁剪視圖 
6.7 了解視圖焦點 
6.8 組合件進階視圖 
6.9 剖切範圍 
6.10 位置替換視圖 
6.11 使用模型組態 
6.12 自訂視角方位 
6.13 調整模型視角 
6.14 3D工程視圖 
練習6-1 視角練習
練習6-2 輔助視圖
練習6-3 斷裂視圖
練習6-4 加熱器組合件
練習6-5 Pivot Conveyor
練習6-6 Housing

第07章 了解註記視角 
7.1 了解註記視角 
練習7-1 編輯註記視角

第08章 進階細項工具 
8.1 細項工具 
8.2 註記視角與模型項次 
8.3 參數註解 
8.4 尺寸類型 
8.5 排列尺寸 
8.6 位置標示 
練習8-1 細項練習
練習8-2 尺寸類型
練習8-3 連續尺寸
練習8-4 排列尺寸

第09章 使用圖層、樣式與Design Library
9.1 使用圖層
9.2 尺寸樣式
9.3 在Design Library中的註記
9.4 旗標註解庫
練習9-1 使用圖層
練習9-2 尺寸樣式
練習9-3 註記與Design Library

第10章 零件表(BOM)進階選項 
10.1 SOLIDWORKS中的表格 
10.2 零件表屬性 
10.3 顯示零件表組合件結構 
10.4 修改表格 
10.5 過濾零件表欄位
10.6 清除零件表過濾器
10.7 儲存為表格範本 
10.8 輸出表格選項 
10.9 零件表表格屬性
10.10 零件表零組件選項 
10.11 零件號球指示器 
練習10-1 零件表
練習10-2 磁性線

第11章 其他表格 
11.1 SOLIDWORKS其他表格 
11.2 插入鑽孔表格 
11.3 分割表格 
11.4 使用修訂版表格 
11.5 註記導線選項 
11.6 工程圖中的設計表格 
練習11-1 鑽孔表格
練習11-2 修訂版與設計表格

第12章 其他工程圖工具 
12.1 工程圖再利用 
12.2 DrawCompare 
12.3 SOLIDWORKS Design Checker 
12.4 SOLIDWORKS工作排程器 
練習12-1 開啟新的參考
練習12-2 另存新檔並選擇新參考
練習12-3 Pack and Go
練習12-4 SOLIDWORKS工作排程器
練習12-5 SOLIDWORKS Design Checker

第13章 效能管理
13.1 效能管理 
13.2 效能評估 
13.3 細項練習 
13.4 系統選項與文件屬性 
13.5 開啟舊檔選項 
13.6 硬體與效能 
13.7 其他考慮事項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33819
  • 規格:平裝 / 560頁 / 19 x 26 x 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对于软件操作层面的细节描述,更新滞后得令人发指,这对于一个声称是“2023”版本的教材来说,是完全不可接受的缺陷。我按照书上的步骤去操作,结果发现很多界面布局、工具栏图标,乃至快捷键都已经和当前主流版本的软件界面大相径庭。比如,书中花了大量篇幅讲解某特定特征的创建流程,但新版本中这个功能已经被整合进一个全新的、更高效的面板里,旧方法的步骤冗长且效率低下。这使得我一方面要花时间去理解书中过时的指令,另一方面又必须通过查阅在线论坛或自己摸索来学习最新的操作方式。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无法建立起对软件的“肌肉记忆”。一本技术培训教材,其时效性是其生命线。如果内容不能与软件的最新迭代同步,它就迅速贬值成一本历史资料,而不是实用的培训工具,这对于追求效率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致命的疏忽。

评分

这本书的术语解释和理论支撑部分,常常给人一种生硬的、翻译腔很重的感觉,缺乏本土化和深入浅出的解读能力。很多工程制图的通用术语,比如“基准特征链”、“最小/最大实体要求”等,书中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对应的英文缩写或直译,却没有用工程师们日常交流的语言去解释它在实际设计意图中的意义和选择背后的逻辑。理论部分显得非常孤立,像是从某个标准文档中直接摘抄下来堆砌的,没有结合实际操作去说明“为什么这么画是正确的,不这么画会带来什么后果”。结果就是,读者很容易死记硬背了某个操作步骤,却不理解背后的设计哲学和标准要求。这种缺乏深度解析的讲解,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也阻碍了读者从机械制图的“执行者”转变为具备独立判断力的“设计者”。它更像是一份标准条文的解释词典,而不是一本能够启发思维的教学用书。

评分

教程中案例的选取和深度,显示出一种明显的“为了举例而举例”的倾向,缺乏对真实工程场景的洞察力。书中所提供的练习项目,要么过于简单,仅仅停留在对基本几何体的拉伸和旋转,对实际的装配体干涉检查、公差配合的标注,这些工程图中至关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部分,几乎是一笔带过,或者仅仅是用一张静态的截图草草交代。我期待的是能看到如何处理带有复杂曲面过渡的零件图、如何根据国标(GB)规范进行形位公差(GD&T)的严谨标注,以及在大型装配图中如何有效地管理图层和视图爆炸。然而,教材的案例停留在零件设计阶段的皮毛,让人感觉像是高中生的机械制图练习,而不是面向专业工程师的进阶培训。学完后,我仍然感到自己无法独立应对一份来自设计部门的、要求严格的生产图纸。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组织结构,坦白地说,让我感到困惑和沮丧,完全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逻辑性和循序渐进的教学设计。它似乎是把大量的知识点强行堆砌在一起,缺乏一个清晰的知识地图。举个例子,基础的二维视图创建和标注规范,应该作为第一块基石来扎实讲解,然而教材却在第三章就突然插入了复杂的曲面建模的投影要求,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天书。我尝试按照目录的顺序学习,结果发现每学完一个主题,总感觉少了几个关键的前置知识点没有被充分铺垫,导致我不得不频繁地在全书范围内跳跃查找,这种体验极其破坏学习的连贯性。它更像是一本技术手册的草稿汇编,而不是精心设计的培训课程。如果作者是想覆盖尽可能多的功能,至少应该通过清晰的模块划分和明确的“初级/中级/高级”标识来引导读者,而不是这种看似全面实则混乱的排列方式,让我在面对任何一个实际项目时,都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简直是一场灾难,特别是对于一本声称是“工程图培训教材”的专业书籍来说。纸张的手感非常廉价,色彩的还原度也差强人意,一些关键的剖视图和细节放大图,本来需要清晰锐利的线条来表现机械结构,结果却模糊不清,颜色过渡生硬,看得人非常费劲。更要命的是,装订工艺也显得非常草率,翻了几次后,书页边缘就开始轻微地翘起,感觉根本撑不过一个学期的使用强度。我记得有一次对照书上的一个复杂螺纹细节图,因为墨迹扩散和套印不准,我花了比平时多一倍的时间去分辨到底哪个是正确的轮廓线,哪个是隐藏线,这完全违背了工程图清晰、准确的基本要求。如果教材本身在物理形态上就不能提供一个可靠的阅读和学习体验,那么无论内容讲得如何深入,都会大打折扣。对于需要经常在图纸上做批注和反复查阅的读者来说,这样的实体书简直是一种折磨,真希望出版方能重视一下硬件标准,毕竟我们花钱买的是工具书,而不是一本随便翻翻的杂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