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內在:四國遍路、聖雅各朝聖道、AT&PCT,三大洲萬里徒步記

走向內在:四國遍路、聖雅各朝聖道、AT&PCT,三大洲萬里徒步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Josie
图书标签:
  • 徒步旅行
  • 朝圣
  • 旅行文学
  • 个人成长
  • 四国遍路
  • 圣雅各朝圣道
  • AT&PCT
  • 长途徒步
  • 心灵之旅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長距離步道健行者必讀之書,四條全球重要長距離步道完走心得、身心照顧及旅行準備重點TIPS
  走過的人,本書會帶你重回步道,再現其中的空氣與風景,回味曾經的收穫與領悟。
  沒走過的人,本書會帶你了解長距離步道的魅力,和所有你該知道的事。

  每一趟旅程,每一條路徑,都是自己的競技場,是獨自一人渺小但生動的武林。

  世界知名長距離徒步道完走心得,亞歐美三洲,不同國家、文化和步道面貌。
  徒步者的觀察與自省,學習與感悟。出發上路,通往自我內在的過程。

  兩條朝聖步道+兩條景觀步道
  ●四國遍路:位在日本四國,以空海大師為信仰中心的朝聖道,從德島縣靈山寺到香川縣大窪寺串聯八十八座佛寺,約一千兩百公里。
  ●聖雅各朝聖道:以西班牙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為中心的朝聖道,有多條路線,各路線約有數百公里不等。
  ●AT:阿帕拉契山徑,美國東岸景觀步道,途徑美國東部十四州,起點於喬治亞,終點於緬因。全長約三千五百公里。
  ●PCT:太平洋屋脊步道,貫穿美國西部荒野的景觀步道,南端為加州接壤墨西哥邊界,北端為華盛頓州近加拿大之邊境。全長約四千兩百六十公里。

  因為某本Mook認識四國遍路,在心中埋下好奇的種子,卻經過快十六年才正式成行。徒步令人上癮,為了止徒步的癮去了聖雅各朝聖道,時間太多又走太快,所以一共走了三條路線,前後進了五次聖雅各大教堂。隔年不想跑太遠,心想中途可以回美國東岸的家整備的AT是理想選擇,沒想到這狼狽又美麗的誤會讓城市飼料雞從此愛上山林步道;之後也完成了PCT……

  Josie是擁有日本四國遍路、西班牙聖雅各朝聖道、美國AT和PCT完走經驗的徒步者,步行里程達一萬公里以上,透過本書分享她步行萬里的心得與感悟,行走的準備與建議。

  城市裡穿街過巷探索,在山林小徑、熾熱欲焚的沙漠、不見人跡的雪地、堅硬火山熔岩地形、巨石狂風間穿行。面對這些挫折和經歷的過程中,每一次都更能照見真實的自己,也更打開心胸與眼界,徒步是學習專注於當下,和自己連結的正念練習。

好評推薦

  小歐(四國遍路同好會主持人)
  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專文推薦

  小野(作家)
  王迦嵐(健行筆記創辦人)
  朱朱(藝術工作者)
  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
  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祕書長)
  李偉文 (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
  阿光(《出走,朝聖的最初》作者)
  齊步推薦   

  Josie把自己放在世界三大洲、不同國家和文化樣貌的步道上,逐一再逐一、深入再深入地提煉自己,那些深刻和細微或許已難以言喻,但會形成一種篤定的力量,使自己更加成為自己,更接近內在自我。──小歐,四國遍路同好會主持人

  人的一生能走多遠,想像Josie舉足跨盡萬里之遙,實踐生命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我與對話,學習丈量世界、看淡人生。不按牌理出牌的旅行生活,理想與現實的平衡,眼界始開,譜寫屬於自己的故事,更貼近世界的完整。
  找尋的過程中,也許不一定馬上得到解答,但會發現路徑上的另一種風景,不心急,那時的豁然開朗,也許是回應解答的契機。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走一條回「心」家的道路。不過,不論多遠大的旅行,房租還是要繳的(笑)!──朱朱,藝術工作者

  Josie的北美徒步筆記,有奧斯卡獎最佳影片《游牧人生》(Nomadland)的蒼茫。東西兩大朝聖道上,有濃濃的人生況味。──吳佳璇,資深精神科醫師,分段徒步台灣與日本四國中

  長天數的長距離步道健行,可以視作潔淨心靈的儀式,就如四國遍路與聖雅各朝聖道;亦可視為遠離塵囂回歸自然的擁抱,就如AT與PCT。兩者都給予我們簡樸淡泊的心境,純粹的沉浸在步道沿途的文化、自然與生活中;而旅程中的每一個際遇就像一面鏡子,映射自我。
  跟隨作者細膩的文筆,你我都能體會長距離步道的精髓與動人之處。這是一本讓人讀起來自在又實用的好書,讀過這本書,你將更有勇氣走進長距離步道健行的迷人世界。──吳雲天,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祕書長

  我們不說「懂得享受孤獨」,因為寂寞會掉出來。只有不斷的「在路上」,生命的孤獨才以本質的樣式相遇。
  Josie是基隆的孩子,爬坡是記憶中的日常,早已內建為自己出走的能力。況且,有老鷹盤旋俯視,不會失去內在的指引。──阿光,《出走,朝聖的最初》作者

  作者誠懇平實地寫下她的眼睛所看到的人事物,彷彿有看穿他人靈魂的敏銳,以及能透過聊天進入他者文化脈絡的能力,以至於當你閱讀每個故事,就好像在看日劇、歐劇、美劇,劇情鋪展與人物性格都很文化,就算沒有交代故事背景,也彷彿可以置身在正確的國度。──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群山之歌:徒步者的心路历程与世界边际的探寻》 序言:远方的召唤与自我重塑的渴望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跟随几位不懈的行者,踏上一段段充满挑战、启示与宁静的漫长旅途。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地理考察或体能挑战记录,而是一场关于“行走”本身的深刻对话——行走如何重塑我们对时间、空间以及自我的认知。 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人类在极端环境下,如何与自然建立起最原始的联结,如何在重复的步伐中发现内在的秩序与平静。从崎岖的山脉到广袤的荒野,每一公里都是一次对习惯的颠覆和对潜能的挖掘。 第一章:北欧的冷峻与古老的契约——斯堪的纳维亚峡湾的低语 本章聚焦于一次穿越斯堪的纳维亚山脉(Scandes)的超长距离徒步探险。探险者团队选择了一条鲜为人知、技术难度极高的路线,这条路线横跨挪威和瑞典的最高山脉,深入北极圈边缘的苔原地带。 环境的极限挑战: 这里的气候瞬息万变,白昼与黑夜的极端交替考验着行者的生理与心理极限。在盛夏,他们必须忍受近乎不眠的极昼,管理好有限的食物和燃料;而在初秋的边缘,突如其来的暴风雪和冰冻的雨水,使辨识方向成为一项生死攸关的任务。 人与自然的对话: 记录详细描述了徒步者如何学会阅读冰川的退缩速度、判断雪崩的风险区,以及在面对饥饿时如何保持冷静的决策力。他们不再是征服者,而是谦卑的访客。他们记录了与野生的驯鹿群不期而遇的震撼,以及在寂静中聆听亿万年地质变迁留下的回响。这种行走,是一种对现代文明过度依赖的反思,迫使人们回归到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与直觉。 第二章:中亚的丝路残响——沙漠、绿洲与文明的遗迹 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中亚腹地,一条模拟古丝绸之路的路线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地带,并深入帕米尔高原的东部山麓。这是一次关于历史厚重感的行走。 历史的负重: 探险队并非选择现代公路,而是沿着被遗忘的商队古道前行。他们穿过干涸的河床,宿于被风沙掩埋的烽燧遗址旁。书中有大量的篇幅用于描述这些遗迹所承载的沧桑感——那些曾经的繁荣与瞬间的衰败,被干燥的气候凝固了下来。 水的哲学: 在极度缺水的环境下,水资源的分配和保护成为日常的哲学命题。每一次找到一处微小的泉眼,都如同发现了一座绿洲。徒步者们分享了他们对“浪费”这个概念的全新理解,以及在分配最后一滴饮用水时,团队成员间建立起的无言信任。书中穿插了对当地游牧民族生活方式的观察,他们的迁徙与行走,与书中人物的徒步构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第三章:大洋洲的海岸线——时间和距离的相对性 第三部分转到南半球,记录了一次沿着澳大利亚东海岸部分偏远地段的“边缘行走”。这次徒步的特点是持续面对海洋的巨大力量和海岸线的无尽延伸感。 无边的地平线: 相较于山脉的垂直挑战,海岸线的行走带来的是水平方向上永不结束的拉锯战。探险者们记录了在沙滩上行走数小时后,发现自己实际前进距离远低于预期的挫败感,以及如何应对潮汐和海浪带来的阻碍。 生物的多样性与威胁: 这一部分细致描绘了澳大利亚独特的生态系统——从剧毒的昆虫到凶猛的海浪。书中记录了徒步者如何学习辨识海滩上的危险信号,以及在夜间遭遇野生动物时的本能反应。这趟旅程迫使他们将注意力从宏大的目标转向脚下的每一步,因为一步踏错,可能就是对当地生态的侵犯,或是对自己生命的威胁。 终章:回归与重构——步行的精神遗产 全书的最后,作者探讨了完成这些极端行走后的“归属感”问题。当身体的痛苦和对目标的执着消退后,留下来的是什么? 身体的记忆: 详细描述了徒步者回归城市生活后,身体如何持续记忆那些艰难的节奏——不自觉地寻找支撑点、对噪音的敏感、以及对快餐的抗拒。这种记忆并非痛苦,而是一种新的“正常”。 叙事的重建: 作者提出,长距离行走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叙事结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下,行者不得不将生命简化为“目标、资源、身体状态”,这种极简主义帮助他们重新审视现代生活中那些被过度复杂化的关系与欲望。 《群山之歌》是一部关于“如何存在于当下”的沉思录,通过对世界边缘地带的探索,最终找到了通往内心深处的路径。它献给所有相信行走不仅是位移,更是一种深层精神实践的人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Josie


  六年級生,對故鄉多所依戀的基隆女兒,長期定居美東,用Hardcore為名號走跳山林。
  日土九宮加火星水瓶,天生註定對世界充滿好奇。
  長年公關工作訓練出的偽外向者,資深肥宅,重度徒步上癮,強項是獨處、獨食、獨旅、走路和搞自閉。
  至今還沒告訴爸媽我已經走完了PCT。(進度暫時更新到AT免得被碎念)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如果你想好好陪陪自己,你有地方可以去/小歐
推薦序  乘著健行者的肩膀,搭一段人生的便車/徐銘謙


徒步在亞洲:日本四國遍路
關於四國遍路
在這個季節,這個瞬間,和這趟旅程上的這些人遇見
時間是治療傷痛的良藥
Per aspera ad astra,願你已達星辰

徒步在歐洲:聖雅各朝聖道;GR二二一
關於聖雅各朝聖道、 GR步道
步道有一種魔力,容易讓人敞開胸懷
在骨感的現實裡,沒人有義務分擔自己的重荷
若非徒步,許多景色只是無緣得見的他人日常

徒步在美洲:AT、PCT
關於AT、PCT
蝴蝶必須經歷破繭的掙扎後,才有足夠強壯的翅膀飛翔
面對大自然,面對自我挑戰的好奇心和勇氣,男女並無二致
在銀河下獨享流星盛宴
我還是享受競爭,只不過對象是自己
最不臭的PCT全程徒步者
無所欲求的善意總會吸引來相近的磁場
彷彿在現實生活裡,成為了一個永遠的異鄉人
感謝自己的懦弱,我終於學會了真正的擁抱自己

徒步者經驗談
接待與步道天使
上路前的心理準備
關於那些民生大事
偽流浪者之歌
徒步後藍調
Hiking Solo

特別收錄:徒步家族的話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6713
  • 叢書系列:WALK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如果你想好好陪陪自己,你有地方可以去
小歐/四國遍路同好會主持人


  二〇〇六年,因為看了NHK日劇《迷路的大人們》(ウォーカーズ〜迷子の大人たち)而認識了在日本有一千兩百年歷史的「四國遍路」,心裡覺得很嚮往,卻又感到迷惘。那個時候,台灣還沒有什麼完整的中文資料,只有一些旅行網站或雜誌,在介紹四國時會給「四國遍路」一點篇幅,以及一位北藝大的遍路前輩李至耕走了三十幾所寺後寫下的心得。

  不曉得為什麼,我一直很在意這件事,於是那兩年多經常用我很破的日文研究日本的遍路情報網站、看日本歐吉桑寫下的遍路遊記,和親友分享《迷路的大人們》影片,不斷地在和這件事靠近。

  越感覺到心裡的渴望,越能辨識阻擋自己的牆,那時候有一道牆是這樣的:根據日劇裡說到的旅行日數和網站上查到的訊息,走完一趟四國遍路少說要四十天的時間、十萬台幣的旅費,如果我有這個時間和錢,我為何不去風景優美的歐洲旅行或找個東南亞的沙灘華麗渡假,為什麼我要去日本鄉下走路,那麼累,何必呢?

  殊不知在二〇〇九年走了一趟遍路後,我就得了傳說中的「四國病」,對於那條路非常想念,除了透過介紹遍路積極散播「四國病」的病毒外,也想辦法再去走一圈。

  若問我走遍路時最迷人的是什麼,我覺得那是一種陪伴自己的純粹感,每天要做的事就是走路、吃飯、洗澡、睡覺,有方向、有進度,徒步者只需要體驗自己、觀察自己、認同自己,有空的時候可以和自己面對面對話,也可以放空與自己併肩同行,一起欣賞路上景物流動。四國當地因為有這種鄉土文化,遍路道周邊的居民也了解遍路者在做什麼,經常會給遍路者友善的問候或是各種形式的「接待」,讓遍路者在徒步時也能得到許多溫暖。因為如此,遍路回來後彷彿得到了一顆珍貴的寶石,結晶了那段路上的風雨和太陽、身體的苦累、以及對自己的再認識。對,「再認識」,在了解自己的各種極限後,對世界的眼光、對自己的眼光不同了,和解了、明白了,也就讓自己好過了。

  我想這就是長距離步道最大的魅力,透過徒步旅行,讓自己陪自己見識自己的不同面向,也讓自己和大地更加親近。二〇〇六年的我想不明白的事──以為花錢享受才是天經地義,花錢吃苦又何必──但現在的我已很明白,人能有這個時間、空間、體力,為自己創造一段靠自己走完的旅行,那換來的是比花錢豪華度假更珍貴的幸福,會給自己之後的人生帶來穩定心靈的力量。

  ***  

  和Josie認識於二〇一一年底,那是我在臉書開設「四國遍路同好會」時,她已定居美東,我們是臉友,知道她是基隆同鄉、也看日劇,發文的喜好很有共鳴,於是常有互動。後來她去遍路回來,我們就在基隆見面,吃吃喝喝;以後每次她回台灣,也都繼續吃吃喝喝,但不同的是,我對她的好奇越來越多,她每次回來前又去走了一些地方,這幾年下來也走了一萬公里的路,走過一萬公里的人看過的風景、沉澱下的心得會是什麼呢?

  這麼說好了,現在在台灣對於長距離步道更加認識,有興趣的人也非常多。二〇一七年新竹的「Sofa Story, 旅行講堂」辦了一場「走遍天下,走出自我──四條你絕不能錯過的徒步朝聖路線」的活動,主辦人展展找了走過西班牙聖雅各朝聖道的Mike和Vida、台灣媽祖環島的朱朱、四國遍路的我和美國PCT的Pedro來接力講座,那天我認真聽了其他徒步者的經驗分享,直到最後Pedro在介紹PCT時,我們其他講者聽得無比佩服,畢竟我們三組都是一千公里上下能完成的旅行,三組加起來都還不到PCT的里程數,PCT可是四千多公里,要在自然景觀步道上生活好幾個月,那是一個怎樣的景況?換句話說,我們那天四組人加起來的里程數,都還不到Josie走完的路,那走過一萬公里的心情境界是什麼?

  這本書的出版正好回答了我的問題,Josie說:「徒步誠然是一種物理性迎向世界的行為,但對我來說更是一種逐步朝向內在,學習專注於當下,跟自己連結的正念練習過程。」我有深深的共鳴,也相信Josie把自己放在世界三大洲、不同國家和文化樣貌的步道上,逐一再逐一、深入再深入地提煉自己,那些深刻和細微或許已難以言喻,但會形成一種篤定的力量,使自己更加成為自己,更接近內在自我。

  在研究四國遍路的歷史時了解到,一直要到二戰後幾十年,前往四國的陸空交通才陸續完備;一九九〇年代初,遍路道現代化整備才完成。看了Josie的介紹,才知美國的國家景觀步道是二十世紀中才逐漸落實。也就是說是在科技進步、世界和平的今日,我們才可以這樣自在的旅行。這樣說來,長距離步道真的是世界給現代人的禮物,人們只要走路就好,便可鍛鍊身與心,並遊歷世界難得的風景。

  特別在經過疫情這兩、三年全球封鎖,俄烏戰爭不息的今日,深深感受到很多我們過往以為尋常的事不是這麼理所當然,這更使得能進行一趟長距離徒步旅行對個人生命經驗來說是如此深刻且珍貴的事。

  很想把這本書送給二〇〇六年或更早的我來讀,我希望那時候的我就能知道這是重要的事,而能少點摸索、更有勇氣,站在經驗者的肩膀上跨出屬於我的徒步旅行。也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對長距離徒步旅行有興趣的朋友,路一直都在,為自己創造時間、錢和體力,可以是一種人生的目標,也可以讓自己知道,如果你想好好陪陪自己,你有地方可以去。

推薦序

乘著健行者的肩膀,搭一段人生的便車
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背起背包走上動輒幾個月的長路,會讓走路的人處於一種「閾態」,一種模糊的、曖昧的邊界、過渡地帶,一種隨處都可以是家,又都不是真正的家的狀態,當然從起點到終點是有明確的目標的,但長距離步道不只是走路而已,在這種游離的人生儀式中,每個人自然會有一番體悟、只屬於自己的成長,當抵達終點的時候,似乎回到原本的狀態,但其實生命中有些永遠改變了,改變自己的正是那「見天地、見自己、見眾生」的過程。

  當你選擇走長長的路,去迎向世界、去遇見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如同現象學般,觀察著自己與其他人、與這個世界的互動,就證成了。回想起來,我讀過中文最早的長距離步道經典文學,應該就是《西遊記》了。奇怪的是,當我展讀Josie “Hardcore” Chen的書的時候,我就聯想到了《西遊記》。當然旅途中沒有奇想的妖魔鬼怪,但是每一個經過你身邊的人,都是一種人性的試煉,所有的體驗都是出自自己的選擇。

  我們總是想透過別人帶回遠方的消息,知道沿途看見的風景,我們喜歡不費力就能體驗,因此我們浪漫地想像朝聖與旅行,但往往讀完他人旅程寫的書,我們畢竟感覺隔一層,無法向內心裡去。有別於其他長距離步道的書,本書不是寫一段從頭到尾的旅程,她走完日本四國遍路、西班牙聖雅各朝聖道、美國阿帕拉契山徑與太平洋屋脊山徑,累積里程數已經超過一萬公里,但她沒有打算交代沿途風景,旅遊資訊也只是附帶一提。讓人眼睛一亮的是,她把重點放在途中遭遇的一個一個有血有肉的、立體的人的生命故事,讓讀者彷彿在現場參與了這場聊天。

  作者誠懇平實地寫下她的眼睛所看到的人事物,彷彿有看穿他人靈魂的敏銳,以及能透過聊天進入他者文化脈絡的能力,以至於當你閱讀每個故事,就好像在看日劇、歐劇、美劇,劇情鋪展與人物性格都很文化,就算沒有交代故事背景,也彷彿可以置身在正確的國度。而縱使故事主角身處不同的文化,卻又有著人性的共通性,有著遺憾、尋求和解、認識到自己的侷限、不得不放棄的缺憾。

  我們期待故事終了總是能走完、如勝利者的成就感與精采,但在作者筆下,不完美、放棄、甚至像那個根本沒準備好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娜塔莉,在長距離步道考驗下那樣原形畢露、踢到鐵板,讀來也帶著一種溫厚、包容,甚至於諒解。那些完成的,以及沒有完成的,都有在那個當下自成合理的宇宙。乃至於,即使故事場景不在步道上,也許那就是我們自己、或人生中曾遇過的相似的人的故事,因而觸動人心。

  人生如遍路,我們總是仰賴陌生人的善意,去度過艱困的時刻,有時甚至改變了一生,然而這種改變與接住是雙向的,書中提到長距離步道上有一種人,叫做「步道天使」,他們就是那些流轉善意溫暖的陌生人,創造無數奇蹟的「步道魔法」。反過來說,步道天使正是透過在定點接待健行者,「讓世界主動走向他」,聽見形形色色的人的故事,透過步道,讓來自各地的魔法發生在他們生活之中。

  我想無論是在路上的人、還是在當地的步道天使,愛上長距離步道的人應該也是愛聽故事的人,Josie像一個沿途蒐集故事的人,又像一個在森林中邊走邊灑下麵包屑的人,讓我們跟著她的線索,亦步亦趨,窺見她看見的天地、與自己的對話,以及和陌生人的相遇,只是我們不用以扭傷與水泡為代價,就能交換其他人生的故事。

  透過Josie帶著敏感的觀察與共感的細膩,刻劃錯身而過的人,讓讀者也彷彿就像一個長著翅膀、隱形的小精靈,坐在健行者的肩膀,一起目睹故事發生的瞬間與經過,感覺世界一幕一幕走向自己,不經意地停駐某個短暫的時光,觸動內在隱微的小孩子,輕輕一顫。然後我們就彷彿也跟著遊歷過那模糊、曖昧、過渡地帶,當我們闔上書本,回到日常,心裡某些部分似乎也被永遠改變了,我們竟也成為了自己生活的異鄉人。

作者序

  認真想想,走路對我來說原是種天生內建技能。生長在島嶼最北端的城市,低年級時明明隔著兩條馬路外就是離家最近的國小,卻因為學區畫分每天得穿越大街小巷,再順著彎來繞去的長長陡峭台階拾級而上,「千里迢迢」去到俯瞰基隆港口、如今已經廢校的太平國小上學。基隆三面環山,許多住家沿著低矮的丘陵而建,到處是彷彿永遠沒有盡頭的水泥階梯,而這些階梯往往又在穿過尋常人家前院後得以相通,那段長達三年邁著小短腿獨自去上課的日子裡,我便經常隨心情變換巷道,穿梭在晴天雨天各自不同的港市風情中,每一趟通學下課的時光都充滿樂趣。日後我熱愛走路,喜歡鑽小巷爬階梯進行路上觀察,或許正濫觴於這一趟趟小小的冒險旅程。

  最初在日常活動範圍的點和點之間想方設法開發新路線,說穿了是出於對抗一成不變生活軌道,尋求新鮮趣味的窮極無聊。就這樣走著走著,從基隆走到全台各縣市,從故鄉走到他鄉,從城市走到山林,不變的是去到任何一處,總是習慣以安步當車的方式去認識和探索新環境,走到經常在異鄉相約時讓朋友詫異為什麼我對他們在地人都不知道的場所顯得熟門熟路?

  日常的散步實際上沒有什麼特殊技巧,無非是徐行和張望,可以隨興所至的開走和喊停,因為喜歡而且還稱得上是擅長走路,較他人稍長的步距或者也占了一些天生長手長腳的便宜,又深受獨自漫步時那些在腦海裡喧騰不已的思緒所吸引,便想著是否能走遠一點,久一點,如此或者就有機會去聽清楚內心那些沉默而巨大的喧囂了。

  出於這種很不著邊際的理由,我在二〇一四年秋季踏上大學時代便從旅遊雜誌上得知的四國遍路,好奇的種子相隔十六年才冒出芽來,卻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徒步令人上癮,但凡走過的人都會同意,遍路的經歷讓我患上了遍路者戲稱為「四國病」的思念重症,而那種相思不僅止於對四國島,更是對於徒步。

  基於距離的考量,二〇一六年春天選擇了離我長期定居的美東相對近一些的西班牙聖雅各朝聖道(Camino de Santiago)「北方之路」作為解癮之道,又因為進度比預期快太多,最終連「原始之路」和「葡萄牙之路」都趁機走完了。

  決定在二〇一七早春走「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簡稱AT)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距離夠長,三千五百公里「大概」可以走個過癮,而且步道離當時的家不遠,中途還可以回家休息整備換裝再上。天真,相當天真,自認為行前已經做足了功課跟準備,殊不知大自然並不會照著牌理出牌,野外菜雞一頭栽進廣袤山林世界後便時不時遇上種種預期外的狀況。然而那些看不見盡頭的上坡、沒有出口的綠色隧道、垂直陡上的巨石岩壁、令人厭世的泥濘和雨,卻在離開步道後變成心心念念的摯愛,我的相思病不減反增,直入膏肓。

  因為好友的關係搶到二〇一八年「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簡稱PCT)徒步許可其實是完全的陰錯陽差,我卻也隨順因緣在酷熱、積雪和漫天山火中,從墨西哥邊境出發走完了四千兩百六十公里直至加拿大邊境。(而擅自幫我登記的人最終卻沒能成行)

  長距離徒步會讓人對表示距離的哩程數字產生奇妙的認知扭曲,二十五公里在過往僅僅是一個「好遠」就可以結束的量詞,徒步後則變成了「大概是五小時可以走到」的測量單位。只不過長距離步道上的步行儘管還是走,實則完全屬於另一種領域,除了詳實的計畫和準備,想走完全程更需要對脫離常軌有一定的認知和決意。前陣子檢視照片時才意識到踏著積雪從喬治亞州史賓格山一起出發的十五名男女老少,最終只有年紀相近的獸醫師「蜜獾」(Honey Badger)和我兩人走到了阿帕拉契山徑的終點。完成率還遠遜於官方統計的百分之二十五。

  在長距離徒步隱隱有興起之勢的近年,關於路上的浪漫美好,想來大家已經聽過很多,因此我要述說的單調、煩躁、無奈、自我懷疑、麻木以及對自己生氣的步道日常或許會顯得相當非典型;這些不論是對體能或心志辛苦而折磨的勞動、許多突如其來的狀況和考驗,都讓人經常充滿挫敗感。但從面對處理這些挫折和經歷的過程中,每一次也都更能照見真實的自己,讓我侷限的心胸與眼界更加開展。從現實角度看待,徒步誠然是一種物理性迎向世界的行為,但對我來說更是一種逐步朝向內在,學習專注於當下,跟自己連結的正念練習過程。

  ***

  創作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並不容易,倒不是缺乏靈感或素材,反而是在那前後約莫四年的時光,四條長距離步道上,將近四百個日子裡,一萬多公里的路程中,有太多太多經歷,有信手拈來就說不完的故事和題材,每一個都獨特難以取捨。直到現在,「哎呀,這個那個故事其實也很值得分享!」、「沒能聊到各國徒步者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微妙態度差異好可惜啊。」等念頭還時不時會冒出頭來,但或許只能靜待他日有緣了。

  四國遍路上常會見到出自俳人種田山頭火的「人生即遍路」,人生的步徑上縱然永遠殊途同歸,卻也是各自風景迥異,而同一條步道即使終點一致,不同的人去走時,遭遇到的狀況和人事物也完全不一樣,造成的影響更是因人而異;故此我能訴說的只是自己遭逢的邂逅和觸發,以及那些累積多時後的遲來感悟。無庸置疑的徒步對我而言意義重大,是我藉以探索人生和丈量世界的方式之一,路途上的歷練可以說大大扭轉了我面對世界的姿態和看待人生的角度,並且時至今日仍在持續以我所不知道的方式滋養著我的靈魂。儘管只是敝帚自珍,但倘若,倘若有任何一位讀者能因為這些微不足道的敘說而有所共鳴,而更堅定踏出腳步的嚮往和意向,甚至鼓起勇氣親身上路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那就再令人感激不過了。

用户评价

评分

整体阅读体验非常饱满,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马拉松。不同于那些纯粹的旅行指南,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内省和文学性。作者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探险家、一个朝圣者,更像是一个哲学家,用脚步写诗。他笔下的世界是多维的:既有脚下的泥土和岩石,也有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波澜。特别是对徒步后状态的描述,那种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轻盈形成的反差,令人回味无穷。这本书成功地将地理探索、文化交流和个人成长熔铸一炉,是一部关于如何通过行走来重塑自我的杰出作品,强烈推荐给所有寻求意义、渴望突破常规生活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相当出色,从一开始的充满期待到后来的疲惫与坚持,再到最终的释然与成长,情感的起伏非常自然。特别是关于圣雅各朝圣道的描写,那种欧洲古老石板路的坚硬与历史的厚重感,通过作者的笔触变得鲜活起来。我能想象出清晨薄雾中,长长的队伍在田野间延伸的景象,每一步都踏在时间的印记上。作者没有回避旅途中的困难和自我怀疑,这些真实的挣扎使得整个故事更具说服力。他如何处理身体的疼痛、精神的孤独,以及如何从信仰和同伴那里汲取力量,这些细节的捕捉非常到位。这种对“人”的关注,远超出了单纯的地理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自我和解的心理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真是引人注目,一下子就把我带入了一场跨越文化和地理的史诗般的旅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跟着作者一起走过了那崎岖不平的朝圣之路和广袤无垠的徒步小径。作者对沿途风光和内心感悟的细腻描绘,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描述四国遍路的宁静与庄严时,那种深入骨髓的虔诚和对传统的尊重,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让人不禁想放下手中的俗事,去寻求片刻的宁静。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体验,不是简单的观光,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这种沉浸式的写作风格,让即便是没有亲身经历过朝圣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种心灵上的触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朝圣者如何相互扶持、彼此影响的片段,这展现了人性中最纯粹的光辉,超越了语言和国界的限制。

评分

AT&PCT部分的描绘,则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和挑战。与欧洲的朝圣路相比,这里的徒步更像是与原始自然的搏斗,荒凉、广阔、变化莫测的天气,都需要极强的意志力。作者对北美大陆上那些壮丽而又无情的自然景观的描绘,充满了敬畏之情。那种孤独感,不是空虚,而是一种充实到极致的专注,迫使人只能关注当下,关注脚下的每一步。书中对装备、补给、以及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的描述,虽然不是重点,却非常写实,透露出老徒步者的智慧。读完这部分,我仿佛呼吸到了美洲高山的冷冽空气,也体会到了穿越沙漠时的那种焦灼与坚韧,这是一种对生命极限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徒步”这一行为的深刻哲学解读。作者似乎在用双脚丈量世界的同时,也在重新校准自己内心的坐标系。每一次跨越山岭、趟过溪流,都不是为了到达终点,而是为了在过程中理解“存在”的意义。不同地域、不同宗教背景下的徒步经历,被巧妙地穿插对比,凸显了人类在面对宏大存在时共有的渺小与不屈。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通透,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而是通过最朴素的身体力行,揭示了某种关于生命本质的真理。这是一种非常内敛但力量强大的叙事方式,它要求读者也放慢脚步,去体会那种“在路上”的恒久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