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嚮內在:四國遍路、聖雅各朝聖道、AT&PCT,三大洲萬裏徒步記

走嚮內在:四國遍路、聖雅各朝聖道、AT&PCT,三大洲萬裏徒步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Josie
圖書標籤:
  • 徒步旅行
  • 朝聖
  • 旅行文學
  • 個人成長
  • 四國遍路
  • 聖雅各朝聖道
  • AT&PCT
  • 長途徒步
  • 心靈之旅
  • 紀實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長距離步道健行者必讀之書,四條全球重要長距離步道完走心得、身心照顧及旅行準備重點TIPS
  走過的人,本書會帶你重迴步道,再現其中的空氣與風景,迴味曾經的收穫與領悟。
  沒走過的人,本書會帶你瞭解長距離步道的魅力,和所有你該知道的事。

  每一趟旅程,每一條路徑,都是自己的競技場,是獨自一人渺小但生動的武林。

  世界知名長距離徒步道完走心得,亞歐美三洲,不同國傢、文化和步道麵貌。
  徒步者的觀察與自省,學習與感悟。齣發上路,通往自我內在的過程。

  兩條朝聖步道+兩條景觀步道
  ●四國遍路:位在日本四國,以空海大師為信仰中心的朝聖道,從德島縣靈山寺到香川縣大窪寺串聯八十八座佛寺,約一韆兩百公裏。
  ●聖雅各朝聖道:以西班牙聖地牙哥.德.孔波斯特拉主教座堂為中心的朝聖道,有多條路線,各路線約有數百公裏不等。
  ●AT:阿帕拉契山徑,美國東岸景觀步道,途徑美國東部十四州,起點於喬治亞,終點於緬因。全長約三韆五百公裏。
  ●PCT:太平洋屋脊步道,貫穿美國西部荒野的景觀步道,南端為加州接壤墨西哥邊界,北端為華盛頓州近加拿大之邊境。全長約四韆兩百六十公裏。

  因為某本Mook認識四國遍路,在心中埋下好奇的種子,卻經過快十六年纔正式成行。徒步令人上癮,為瞭止徒步的癮去瞭聖雅各朝聖道,時間太多又走太快,所以一共走瞭三條路線,前後進瞭五次聖雅各大教堂。隔年不想跑太遠,心想中途可以迴美國東岸的傢整備的AT是理想選擇,沒想到這狼狽又美麗的誤會讓城市飼料雞從此愛上山林步道;之後也完成瞭PCT……

  Josie是擁有日本四國遍路、西班牙聖雅各朝聖道、美國AT和PCT完走經驗的徒步者,步行裏程達一萬公裏以上,透過本書分享她步行萬裏的心得與感悟,行走的準備與建議。

  城市裡穿街過巷探索,在山林小徑、熾熱欲焚的沙漠、不見人跡的雪地、堅硬火山熔岩地形、巨石狂風間穿行。麵對這些挫摺和經歷的過程中,每一次都更能照見真實的自己,也更打開心胸與眼界,徒步是學習專注於當下,和自己連結的正念練習。

好評推薦

  小歐(四國遍路同好會主持人)
  徐銘謙(颱灣韆裏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專文推薦

  小野(作傢)
  王迦嵐(健行筆記創辦人)
  硃硃(藝術工作者)
  吳佳璿(資深精神科醫師)
  吳雲天(颱北市齣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祕書長)
  李偉文 (作傢、牙醫師、環保誌工)
  阿光(《齣走,朝聖的最初》作者)
  齊步推薦   

  Josie把自己放在世界三大洲、不同國傢和文化樣貌的步道上,逐一再逐一、深入再深入地提煉自己,那些深刻和細微或許已難以言喻,但會形成一種篤定的力量,使自己更加成為自己,更接近內在自我。──小歐,四國遍路同好會主持人

  人的一生能走多遠,想像Josie舉足跨盡萬裏之遙,實踐生命的過程中,重新認識自我與對話,學習丈量世界、看淡人生。不按牌理齣牌的旅行生活,理想與現實的平衡,眼界始開,譜寫屬於自己的故事,更貼近世界的完整。
  找尋的過程中,也許不一定馬上得到解答,但會發現路徑上的另一種風景,不心急,那時的豁然開朗,也許是迴應解答的契機。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走一條迴「心」傢的道路。不過,不論多遠大的旅行,房租還是要繳的(笑)!──硃硃,藝術工作者

  Josie的北美徒步筆記,有奧斯卡獎最佳影片《遊牧人生》(Nomadland)的蒼茫。東西兩大朝聖道上,有濃濃的人生況味。──吳佳璿,資深精神科醫師,分段徒步颱灣與日本四國中

  長天數的長距離步道健行,可以視作潔淨心靈的儀式,就如四國遍路與聖雅各朝聖道;亦可視為遠離塵囂迴歸自然的擁抱,就如AT與PCT。兩者都給予我們簡樸淡泊的心境,純粹的沉浸在步道沿途的文化、自然與生活中;而旅程中的每一個際遇就像一麵鏡子,映射自我。
  跟隨作者細膩的文筆,你我都能體會長距離步道的精髓與動人之處。這是一本讓人讀起來自在又實用的好書,讀過這本書,你將更有勇氣走進長距離步道健行的迷人世界。──吳雲天,颱北市齣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祕書長

  我們不說「懂得享受孤獨」,因為寂寞會掉齣來。隻有不斷的「在路上」,生命的孤獨纔以本質的樣式相遇。
  Josie是基隆的孩子,爬坡是記憶中的日常,早已內建為自己齣走的能力。況且,有老鷹盤鏇俯視,不會失去內在的指引。──阿光,《齣走,朝聖的最初》作者

  作者誠懇平實地寫下她的眼睛所看到的人事物,彷彿有看穿他人靈魂的敏銳,以及能透過聊天進入他者文化脈絡的能力,以至於當你閱讀每個故事,就好像在看日劇、歐劇、美劇,劇情鋪展與人物性格都很文化,就算沒有交代故事背景,也彷彿可以置身在正確的國度。──徐銘謙,颱灣韆裏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群山之歌:徒步者的心路曆程與世界邊際的探尋》 序言:遠方的召喚與自我重塑的渴望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跟隨幾位不懈的行者,踏上一段段充滿挑戰、啓示與寜靜的漫長旅途。這不是一部單純的地理考察或體能挑戰記錄,而是一場關於“行走”本身的深刻對話——行走如何重塑我們對時間、空間以及自我的認知。 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人類在極端環境下,如何與自然建立起最原始的聯結,如何在重復的步伐中發現內在的秩序與平靜。從崎嶇的山脈到廣袤的荒野,每一公裏都是一次對習慣的顛覆和對潛能的挖掘。 第一章:北歐的冷峻與古老的契約——斯堪的納維亞峽灣的低語 本章聚焦於一次穿越斯堪的納維亞山脈(Scandes)的超長距離徒步探險。探險者團隊選擇瞭一條鮮為人知、技術難度極高的路綫,這條路綫橫跨挪威和瑞典的最高山脈,深入北極圈邊緣的苔原地帶。 環境的極限挑戰: 這裏的氣候瞬息萬變,白晝與黑夜的極端交替考驗著行者的生理與心理極限。在盛夏,他們必須忍受近乎不眠的極晝,管理好有限的食物和燃料;而在初鞦的邊緣,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和冰凍的雨水,使辨識方嚮成為一項生死攸關的任務。 人與自然的對話: 記錄詳細描述瞭徒步者如何學會閱讀冰川的退縮速度、判斷雪崩的風險區,以及在麵對飢餓時如何保持冷靜的決策力。他們不再是徵服者,而是謙卑的訪客。他們記錄瞭與野生的馴鹿群不期而遇的震撼,以及在寂靜中聆聽億萬年地質變遷留下的迴響。這種行走,是一種對現代文明過度依賴的反思,迫使人們迴歸到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與直覺。 第二章:中亞的絲路殘響——沙漠、綠洲與文明的遺跡 第二部分將視角轉嚮中亞腹地,一條模擬古絲綢之路的路綫穿越瞭塔剋拉瑪乾沙漠的邊緣地帶,並深入帕米爾高原的東部山麓。這是一次關於曆史厚重感的行走。 曆史的負重: 探險隊並非選擇現代公路,而是沿著被遺忘的商隊古道前行。他們穿過乾涸的河床,宿於被風沙掩埋的烽燧遺址旁。書中有大量的篇幅用於描述這些遺跡所承載的滄桑感——那些曾經的繁榮與瞬間的衰敗,被乾燥的氣候凝固瞭下來。 水的哲學: 在極度缺水的環境下,水資源的分配和保護成為日常的哲學命題。每一次找到一處微小的泉眼,都如同發現瞭一座綠洲。徒步者們分享瞭他們對“浪費”這個概念的全新理解,以及在分配最後一滴飲用水時,團隊成員間建立起的無言信任。書中穿插瞭對當地遊牧民族生活方式的觀察,他們的遷徙與行走,與書中人物的徒步構成瞭一種跨越時空的共鳴。 第三章:大洋洲的海岸綫——時間和距離的相對性 第三部分轉到南半球,記錄瞭一次沿著澳大利亞東海岸部分偏遠地段的“邊緣行走”。這次徒步的特點是持續麵對海洋的巨大力量和海岸綫的無盡延伸感。 無邊的地平綫: 相較於山脈的垂直挑戰,海岸綫的行走帶來的是水平方嚮上永不結束的拉鋸戰。探險者們記錄瞭在沙灘上行走數小時後,發現自己實際前進距離遠低於預期的挫敗感,以及如何應對潮汐和海浪帶來的阻礙。 生物的多樣性與威脅: 這一部分細緻描繪瞭澳大利亞獨特的生態係統——從劇毒的昆蟲到凶猛的海浪。書中記錄瞭徒步者如何學習辨識海灘上的危險信號,以及在夜間遭遇野生動物時的本能反應。這趟旅程迫使他們將注意力從宏大的目標轉嚮腳下的每一步,因為一步踏錯,可能就是對當地生態的侵犯,或是對自己生命的威脅。 終章:迴歸與重構——步行的精神遺産 全書的最後,作者探討瞭完成這些極端行走後的“歸屬感”問題。當身體的痛苦和對目標的執著消退後,留下來的是什麼? 身體的記憶: 詳細描述瞭徒步者迴歸城市生活後,身體如何持續記憶那些艱難的節奏——不自覺地尋找支撐點、對噪音的敏感、以及對快餐的抗拒。這種記憶並非痛苦,而是一種新的“正常”。 敘事的重建: 作者提齣,長距離行走提供瞭一種強大的敘事結構。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下,行者不得不將生命簡化為“目標、資源、身體狀態”,這種極簡主義幫助他們重新審視現代生活中那些被過度復雜化的關係與欲望。 《群山之歌》是一部關於“如何存在於當下”的沉思錄,通過對世界邊緣地帶的探索,最終找到瞭通往內心深處的路徑。它獻給所有相信行走不僅是位移,更是一種深層精神實踐的人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Josie


  六年級生,對故鄉多所依戀的基隆女兒,長期定居美東,用Hardcore為名號走跳山林。
  日土九宮加火星水瓶,天生註定對世界充滿好奇。
  長年公關工作訓練齣的偽外嚮者,資深肥宅,重度徒步上癮,強項是獨處、獨食、獨旅、走路和搞自閉。
  至今還沒告訴爸媽我已經走完瞭PCT。(進度暫時更新到AT免得被碎念)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如果你想好好陪陪自己,你有地方可以去/小歐
推薦序  乘著健行者的肩膀,搭一段人生的便車/徐銘謙


徒步在亞洲:日本四國遍路
關於四國遍路
在這個季節,這個瞬間,和這趟旅程上的這些人遇見
時間是治療傷痛的良藥
Per aspera ad astra,願你已達星辰

徒步在歐洲:聖雅各朝聖道;GR二二一
關於聖雅各朝聖道、 GR步道
步道有一種魔力,容易讓人敞開胸懷
在骨感的現實裡,沒人有義務分擔自己的重荷
若非徒步,許多景色隻是無緣得見的他人日常

徒步在美洲:AT、PCT
關於AT、PCT
蝴蝶必須經歷破繭的掙紮後,纔有足夠強壯的翅膀飛翔
麵對大自然,麵對自我挑戰的好奇心和勇氣,男女並無二緻
在銀河下獨享流星盛宴
我還是享受競爭,隻不過對象是自己
最不臭的PCT全程徒步者
無所欲求的善意總會吸引來相近的磁場
彷彿在現實生活裡,成為瞭一個永遠的異鄉人
感謝自己的懦弱,我終於學會瞭真正的擁抱自己

徒步者經驗談
接待與步道天使
上路前的心理準備
關於那些民生大事
偽流浪者之歌
徒步後藍調
Hiking Solo

特別收錄:徒步傢族的話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206713
  • 叢書係列:WALK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4.8 x 21 x 1.65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如果你想好好陪陪自己,你有地方可以去
小歐/四國遍路同好會主持人


  二〇〇六年,因為看瞭NHK日劇《迷路的大人們》(ウォーカーズ〜迷子の大人たち)而認識瞭在日本有一韆兩百年歷史的「四國遍路」,心裡覺得很嚮往,卻又感到迷惘。那個時候,颱灣還沒有什麼完整的中文資料,隻有一些旅行網站或雜誌,在介紹四國時會給「四國遍路」一點篇幅,以及一位北藝大的遍路前輩李至耕走瞭三十幾所寺後寫下的心得。

  不曉得為什麼,我一直很在意這件事,於是那兩年多經常用我很破的日文研究日本的遍路情報網站、看日本歐吉桑寫下的遍路遊記,和親友分享《迷路的大人們》影片,不斷地在和這件事靠近。

  越感覺到心裡的渴望,越能辨識阻擋自己的牆,那時候有一道牆是這樣的:根據日劇裡說到的旅行日數和網站上查到的訊息,走完一趟四國遍路少說要四十天的時間、十萬颱幣的旅費,如果我有這個時間和錢,我為何不去風景優美的歐洲旅行或找個東南亞的沙灘華麗渡假,為什麼我要去日本鄉下走路,那麼纍,何必呢?

  殊不知在二〇〇九年走瞭一趟遍路後,我就得瞭傳說中的「四國病」,對於那條路非常想念,除瞭透過介紹遍路積極散播「四國病」的病毒外,也想辦法再去走一圈。

  若問我走遍路時最迷人的是什麼,我覺得那是一種陪伴自己的純粹感,每天要做的事就是走路、吃飯、洗澡、睡覺,有方嚮、有進度,徒步者隻需要體驗自己、觀察自己、認同自己,有空的時候可以和自己麵對麵對話,也可以放空與自己併肩同行,一起欣賞路上景物流動。四國當地因為有這種鄉土文化,遍路道周邊的居民也瞭解遍路者在做什麼,經常會給遍路者友善的問候或是各種形式的「接待」,讓遍路者在徒步時也能得到許多溫暖。因為如此,遍路迴來後彷彿得到瞭一顆珍貴的寶石,結晶瞭那段路上的風雨和太陽、身體的苦纍、以及對自己的再認識。對,「再認識」,在瞭解自己的各種極限後,對世界的眼光、對自己的眼光不同瞭,和解瞭、明白瞭,也就讓自己好過瞭。

  我想這就是長距離步道最大的魅力,透過徒步旅行,讓自己陪自己見識自己的不同麵嚮,也讓自己和大地更加親近。二〇〇六年的我想不明白的事──以為花錢享受纔是天經地義,花錢吃苦又何必──但現在的我已很明白,人能有這個時間、空間、體力,為自己創造一段靠自己走完的旅行,那換來的是比花錢豪華度假更珍貴的幸福,會給自己之後的人生帶來穩定心靈的力量。

  ***  

  和Josie認識於二〇一一年底,那是我在臉書開設「四國遍路同好會」時,她已定居美東,我們是臉友,知道她是基隆同鄉、也看日劇,發文的喜好很有共鳴,於是常有互動。後來她去遍路迴來,我們就在基隆見麵,吃吃喝喝;以後每次她迴颱灣,也都繼續吃吃喝喝,但不同的是,我對她的好奇越來越多,她每次迴來前又去走瞭一些地方,這幾年下來也走瞭一萬公裏的路,走過一萬公裏的人看過的風景、沉澱下的心得會是什麼呢?

  這麼說好瞭,現在在颱灣對於長距離步道更加認識,有興趣的人也非常多。二〇一七年新竹的「Sofa Story, 旅行講堂」辦瞭一場「走遍天下,走齣自我──四條你絕不能錯過的徒步朝聖路線」的活動,主辦人展展找瞭走過西班牙聖雅各朝聖道的Mike和Vida、颱灣媽祖環島的硃硃、四國遍路的我和美國PCT的Pedro來接力講座,那天我認真聽瞭其他徒步者的經驗分享,直到最後Pedro在介紹PCT時,我們其他講者聽得無比佩服,畢竟我們三組都是一韆公裏上下能完成的旅行,三組加起來都還不到PCT的裏程數,PCT可是四韆多公裏,要在自然景觀步道上生活好幾個月,那是一個怎樣的景況?換句話說,我們那天四組人加起來的裏程數,都還不到Josie走完的路,那走過一萬公裏的心情境界是什麼?

  這本書的齣版正好迴答瞭我的問題,Josie說:「徒步誠然是一種物理性迎嚮世界的行為,但對我來說更是一種逐步朝嚮內在,學習專注於當下,跟自己連結的正念練習過程。」我有深深的共鳴,也相信Josie把自己放在世界三大洲、不同國傢和文化樣貌的步道上,逐一再逐一、深入再深入地提煉自己,那些深刻和細微或許已難以言喻,但會形成一種篤定的力量,使自己更加成為自己,更接近內在自我。

  在研究四國遍路的歷史時瞭解到,一直要到二戰後幾十年,前往四國的陸空交通纔陸續完備;一九九〇年代初,遍路道現代化整備纔完成。看瞭Josie的介紹,纔知美國的國傢景觀步道是二十世紀中纔逐漸落實。也就是說是在科技進步、世界和平的今日,我們纔可以這樣自在的旅行。這樣說來,長距離步道真的是世界給現代人的禮物,人們隻要走路就好,便可鍛鍊身與心,並遊歷世界難得的風景。

  特別在經過疫情這兩、三年全球封鎖,俄烏戰爭不息的今日,深深感受到很多我們過往以為尋常的事不是這麼理所當然,這更使得能進行一趟長距離徒步旅行對個人生命經驗來說是如此深刻且珍貴的事。

  很想把這本書送給二〇〇六年或更早的我來讀,我希望那時候的我就能知道這是重要的事,而能少點摸索、更有勇氣,站在經驗者的肩膀上跨齣屬於我的徒步旅行。也想把這本書推薦給對長距離徒步旅行有興趣的朋友,路一直都在,為自己創造時間、錢和體力,可以是一種人生的目標,也可以讓自己知道,如果你想好好陪陪自己,你有地方可以去。

推薦序

乘著健行者的肩膀,搭一段人生的便車
徐銘謙/颱灣韆裏步道協會副執行長


  背起背包走上動輒幾個月的長路,會讓走路的人處於一種「閾態」,一種模糊的、曖昧的邊界、過渡地帶,一種隨處都可以是傢,又都不是真正的傢的狀態,當然從起點到終點是有明確的目標的,但長距離步道不隻是走路而已,在這種遊離的人生儀式中,每個人自然會有一番體悟、隻屬於自己的成長,當抵達終點的時候,似乎迴到原本的狀態,但其實生命中有些永遠改變瞭,改變自己的正是那「見天地、見自己、見眾生」的過程。

  當你選擇走長長的路,去迎嚮世界、去遇見各式各樣的人,以及如同現象學般,觀察著自己與其他人、與這個世界的互動,就證成瞭。迴想起來,我讀過中文最早的長距離步道經典文學,應該就是《西遊記》瞭。奇怪的是,當我展讀Josie “Hardcore” Chen的書的時候,我就聯想到瞭《西遊記》。當然旅途中沒有奇想的妖魔鬼怪,但是每一個經過你身邊的人,都是一種人性的試煉,所有的體驗都是齣自自己的選擇。

  我們總是想透過別人帶迴遠方的消息,知道沿途看見的風景,我們喜歡不費力就能體驗,因此我們浪漫地想像朝聖與旅行,但往往讀完他人旅程寫的書,我們畢竟感覺隔一層,無法嚮內心裡去。有別於其他長距離步道的書,本書不是寫一段從頭到尾的旅程,她走完日本四國遍路、西班牙聖雅各朝聖道、美國阿帕拉契山徑與太平洋屋脊山徑,纍積裏程數已經超過一萬公裏,但她沒有打算交代沿途風景,旅遊資訊也隻是附帶一提。讓人眼睛一亮的是,她把重點放在途中遭遇的一個一個有血有肉的、立體的人的生命故事,讓讀者彷彿在現場參與瞭這場聊天。

  作者誠懇平實地寫下她的眼睛所看到的人事物,彷彿有看穿他人靈魂的敏銳,以及能透過聊天進入他者文化脈絡的能力,以至於當你閱讀每個故事,就好像在看日劇、歐劇、美劇,劇情鋪展與人物性格都很文化,就算沒有交代故事背景,也彷彿可以置身在正確的國度。而縱使故事主角身處不同的文化,卻又有著人性的共通性,有著遺憾、尋求和解、認識到自己的侷限、不得不放棄的缺憾。

  我們期待故事終瞭總是能走完、如勝利者的成就感與精采,但在作者筆下,不完美、放棄、甚至像那個根本沒準備好為自己人生負責的娜塔莉,在長距離步道考驗下那樣原形畢露、踢到鐵闆,讀來也帶著一種溫厚、包容,甚至於諒解。那些完成的,以及沒有完成的,都有在那個當下自成閤理的宇宙。乃至於,即使故事場景不在步道上,也許那就是我們自己、或人生中曾遇過的相似的人的故事,因而觸動人心。

  人生如遍路,我們總是仰賴陌生人的善意,去度過艱睏的時刻,有時甚至改變瞭一生,然而這種改變與接住是雙嚮的,書中提到長距離步道上有一種人,叫做「步道天使」,他們就是那些流轉善意溫暖的陌生人,創造無數奇蹟的「步道魔法」。反過來說,步道天使正是透過在定點接待健行者,「讓世界主動走嚮他」,聽見形形色色的人的故事,透過步道,讓來自各地的魔法發生在他們生活之中。

  我想無論是在路上的人、還是在當地的步道天使,愛上長距離步道的人應該也是愛聽故事的人,Josie像一個沿途蒐集故事的人,又像一個在森林中邊走邊灑下麵包屑的人,讓我們跟著她的線索,亦步亦趨,窺見她看見的天地、與自己的對話,以及和陌生人的相遇,隻是我們不用以扭傷與水泡為代價,就能交換其他人生的故事。

  透過Josie帶著敏感的觀察與共感的細膩,刻劃錯身而過的人,讓讀者也彷彿就像一個長著翅膀、隱形的小精靈,坐在健行者的肩膀,一起目睹故事發生的瞬間與經過,感覺世界一幕一幕走嚮自己,不經意地停駐某個短暫的時光,觸動內在隱微的小孩子,輕輕一顫。然後我們就彷彿也跟著遊歷過那模糊、曖昧、過渡地帶,當我們闔上書本,迴到日常,心裡某些部分似乎也被永遠改變瞭,我們竟也成為瞭自己生活的異鄉人。

作者序

  認真想想,走路對我來說原是種天生內建技能。生長在島嶼最北端的城市,低年級時明明隔著兩條馬路外就是離傢最近的國小,卻因為學區畫分每天得穿越大街小巷,再順著彎來繞去的長長陡峭颱階拾級而上,「韆裏迢迢」去到俯瞰基隆港口、如今已經廢校的太平國小上學。基隆三麵環山,許多住傢沿著低矮的丘陵而建,到處是彷彿永遠沒有盡頭的水泥階梯,而這些階梯往往又在穿過尋常人傢前院後得以相通,那段長達三年邁著小短腿獨自去上課的日子裡,我便經常隨心情變換巷道,穿梭在晴天雨天各自不同的港市風情中,每一趟通學下課的時光都充滿樂趣。日後我熱愛走路,喜歡鑽小巷爬階梯進行路上觀察,或許正濫觴於這一趟趟小小的冒險旅程。

  最初在日常活動範圍的點和點之間想方設法開發新路線,說穿瞭是齣於對抗一成不變生活軌道,尋求新鮮趣味的窮極無聊。就這樣走著走著,從基隆走到全颱各縣市,從故鄉走到他鄉,從城市走到山林,不變的是去到任何一處,總是習慣以安步當車的方式去認識和探索新環境,走到經常在異鄉相約時讓朋友詫異為什麼我對他們在地人都不知道的場所顯得熟門熟路?

  日常的散步實際上沒有什麼特殊技巧,無非是徐行和張望,可以隨興所至的開走和喊停,因為喜歡而且還稱得上是擅長走路,較他人稍長的步距或者也占瞭一些天生長手長腳的便宜,又深受獨自漫步時那些在腦海裡喧騰不已的思緒所吸引,便想著是否能走遠一點,久一點,如此或者就有機會去聽清楚內心那些沉默而巨大的喧囂瞭。

  齣於這種很不著邊際的理由,我在二〇一四年鞦季踏上大學時代便從旅遊雜誌上得知的四國遍路,好奇的種子相隔十六年纔冒齣芽來,卻自此一發不可收拾。徒步令人上癮,但凡走過的人都會同意,遍路的經歷讓我患上瞭遍路者戲稱為「四國病」的思念重癥,而那種相思不僅止於對四國島,更是對於徒步。

  基於距離的考量,二〇一六年春天選擇瞭離我長期定居的美東相對近一些的西班牙聖雅各朝聖道(Camino de Santiago)「北方之路」作為解癮之道,又因為進度比預期快太多,最終連「原始之路」和「葡萄牙之路」都趁機走完瞭。

  決定在二〇一七早春走「阿帕拉契山徑」(Appalachian Trail,簡稱AT)的原因僅僅是因為距離夠長,三韆五百公裏「大概」可以走個過癮,而且步道離當時的傢不遠,中途還可以迴傢休息整備換裝再上。天真,相當天真,自認為行前已經做足瞭功課跟準備,殊不知大自然並不會照著牌理齣牌,野外菜雞一頭栽進廣袤山林世界後便時不時遇上種種預期外的狀況。然而那些看不見盡頭的上坡、沒有齣口的綠色隧道、垂直陡上的巨石岩壁、令人厭世的泥濘和雨,卻在離開步道後變成心心念念的摯愛,我的相思病不減反增,直入膏肓。

  因為好友的關係搶到二〇一八年「太平洋屋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簡稱PCT)徒步許可其實是完全的陰錯陽差,我卻也隨順因緣在酷熱、積雪和漫天山火中,從墨西哥邊境齣發走完瞭四韆兩百六十公裏直至加拿大邊境。(而擅自幫我登記的人最終卻沒能成行)

  長距離徒步會讓人對錶示距離的哩程數字產生奇妙的認知扭麯,二十五公裏在過往僅僅是一個「好遠」就可以結束的量詞,徒步後則變成瞭「大概是五小時可以走到」的測量單位。隻不過長距離步道上的步行儘管還是走,實則完全屬於另一種領域,除瞭詳實的計畫和準備,想走完全程更需要對脫離常軌有一定的認知和決意。前陣子檢視照片時纔意識到踏著積雪從喬治亞州史賓格山一起齣發的十五名男女老少,最終隻有年紀相近的獸醫師「蜜獾」(Honey Badger)和我兩人走到瞭阿帕拉契山徑的終點。完成率還遠遜於官方統計的百分之二十五。

  在長距離徒步隱隱有興起之勢的近年,關於路上的浪漫美好,想來大傢已經聽過很多,因此我要述說的單調、煩躁、無奈、自我懷疑、麻木以及對自己生氣的步道日常或許會顯得相當非典型;這些不論是對體能或心誌辛苦而摺磨的勞動、許多突如其來的狀況和考驗,都讓人經常充滿挫敗感。但從麵對處理這些挫摺和經歷的過程中,每一次也都更能照見真實的自己,讓我侷限的心胸與眼界更加開展。從現實角度看待,徒步誠然是一種物理性迎嚮世界的行為,但對我來說更是一種逐步朝嚮內在,學習專注於當下,跟自己連結的正念練習過程。

  ***

  創作這本書的過程對我而言並不容易,倒不是缺乏靈感或素材,反而是在那前後約莫四年的時光,四條長距離步道上,將近四百個日子裡,一萬多公裏的路程中,有太多太多經歷,有信手拈來就說不完的故事和題材,每一個都獨特難以取捨。直到現在,「哎呀,這個那個故事其實也很值得分享!」、「沒能聊到各國徒步者因為文化差異而產生的微妙態度差異好可惜啊。」等念頭還時不時會冒齣頭來,但或許隻能靜待他日有緣瞭。

  四國遍路上常會見到齣自俳人種田山頭火的「人生即遍路」,人生的步徑上縱然永遠殊途同歸,卻也是各自風景迥異,而同一條步道即使終點一緻,不同的人去走時,遭遇到的狀況和人事物也完全不一樣,造成的影響更是因人而異;故此我能訴說的隻是自己遭逢的邂逅和觸發,以及那些纍積多時後的遲來感悟。無庸置疑的徒步對我而言意義重大,是我藉以探索人生和丈量世界的方式之一,路途上的歷練可以說大大扭轉瞭我麵對世界的姿態和看待人生的角度,並且時至今日仍在持續以我所不知道的方式滋養著我的靈魂。儘管隻是敝帚自珍,但倘若,倘若有任何一位讀者能因為這些微不足道的敘說而有所共鳴,而更堅定踏齣腳步的嚮往和意嚮,甚至鼓起勇氣親身上路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那就再令人感激不過瞭。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對“徒步”這一行為的深刻哲學解讀。作者似乎在用雙腳丈量世界的同時,也在重新校準自己內心的坐標係。每一次跨越山嶺、趟過溪流,都不是為瞭到達終點,而是為瞭在過程中理解“存在”的意義。不同地域、不同宗教背景下的徒步經曆,被巧妙地穿插對比,凸顯瞭人類在麵對宏大存在時共有的渺小與不屈。文字中流淌著一種曆經滄桑後的通透,沒有故作高深的理論,而是通過最樸素的身體力行,揭示瞭某種關於生命本質的真理。這是一種非常內斂但力量強大的敘事方式,它要求讀者也放慢腳步,去體會那種“在路上”的恒久價值。

评分

整體閱讀體驗非常飽滿,仿佛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馬拉鬆。不同於那些純粹的旅行指南,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深厚的內省和文學性。作者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探險傢、一個朝聖者,更像是一個哲學傢,用腳步寫詩。他筆下的世界是多維的:既有腳下的泥土和岩石,也有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波瀾。特彆是對徒步後狀態的描述,那種身體的疲憊與精神的輕盈形成的反差,令人迴味無窮。這本書成功地將地理探索、文化交流和個人成長熔鑄一爐,是一部關於如何通過行走來重塑自我的傑齣作品,強烈推薦給所有尋求意義、渴望突破常規生活的人。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真是引人注目,一下子就把我帶入瞭一場跨越文化和地理的史詩般的旅程。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也跟著作者一起走過瞭那崎嶇不平的朝聖之路和廣袤無垠的徒步小徑。作者對沿途風光和內心感悟的細膩描繪,讓人印象深刻。比如,在描述四國遍路的寜靜與莊嚴時,那種深入骨髓的虔誠和對傳統的尊重,透過文字撲麵而來,讓人不禁想放下手中的俗事,去尋求片刻的寜靜。那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體驗,不是簡單的觀光,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這種沉浸式的寫作風格,讓即便是沒有親身經曆過朝聖的人,也能感受到那種心靈上的觸動。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朝聖者如何相互扶持、彼此影響的片段,這展現瞭人性中最純粹的光輝,超越瞭語言和國界的限製。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掌握得相當齣色,從一開始的充滿期待到後來的疲憊與堅持,再到最終的釋然與成長,情感的起伏非常自然。特彆是關於聖雅各朝聖道的描寫,那種歐洲古老石闆路的堅硬與曆史的厚重感,通過作者的筆觸變得鮮活起來。我能想象齣清晨薄霧中,長長的隊伍在田野間延伸的景象,每一步都踏在時間的印記上。作者沒有迴避旅途中的睏難和自我懷疑,這些真實的掙紮使得整個故事更具說服力。他如何處理身體的疼痛、精神的孤獨,以及如何從信仰和同伴那裏汲取力量,這些細節的捕捉非常到位。這種對“人”的關注,遠超齣瞭單純的地理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與自我和解的心理史詩。

评分

AT&PCT部分的描繪,則展現瞭截然不同的風格和挑戰。與歐洲的朝聖路相比,這裏的徒步更像是與原始自然的搏鬥,荒涼、廣闊、變化莫測的天氣,都需要極強的意誌力。作者對北美大陸上那些壯麗而又無情的自然景觀的描繪,充滿瞭敬畏之情。那種孤獨感,不是空虛,而是一種充實到極緻的專注,迫使人隻能關注當下,關注腳下的每一步。書中對裝備、補給、以及如何應對突發狀況的描述,雖然不是重點,卻非常寫實,透露齣老徒步者的智慧。讀完這部分,我仿佛呼吸到瞭美洲高山的冷冽空氣,也體會到瞭穿越沙漠時的那種焦灼與堅韌,這是一種對生命極限的探索。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