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未知的旅程:從江淮水災到共產中國,樂勒脫修女眼中的動盪年代

一段未知的旅程:從江淮水災到共產中國,樂勒脫修女眼中的動盪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派翠西亞‧珍‧馬尼恩
图书标签:
  • 历史
  • 传记
  • 宗教
  • 中国近现代史
  • 江淮水灾
  • 传教士
  • 社会变迁
  • 回忆录
  • 文化史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世紀初武漢三鎮的繁華不亞於上海
讓我們跟著作者一窺中文世界不曾揭露的在地庶民生活,
以及天災人禍如何永遠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二十世紀初美國修女會來華三十年的完整紀錄──
她們從美國肯塔基遠渡重來到中國漢陽,昂首面對現代歷史上最為紛擾的時代
 
  二十世紀初的武漢三鎮,作為通商口岸,不僅是長江中游的國際貿易中心,更是外國人的集散地,教堂、商行、領事館在傳統中國的古城裡四處林立。一九二三年,六名樂勒脫修女踏上這塊土地,她們從無到有組織教會、培養修女、創辦學校,即使面對洪水飢荒、戰爭轟炸、政治驅逐,她們作為一個人、一名修女、一位教師不改傳教奉獻的初衷。本書梳理了修女會日誌、信件、報告與訪談,搭配珍貴的歷史照片,從這群外國修女的視角,深入災難重重而又鮮活生動的中國。
 
專文導讀
 
  王政文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聯合推薦
 
  汪 浩 作家
  許菁芳 作家
 
  「修女們詳細地描述湖北的地理、氣候環境等面向,豐富地記載大時代中發生的政治事件,並真實地記錄修女會在其中的遭遇與回應……這讓現在的我們,對於深究二十世紀的中國變遷,將有更多面向的認識與思考。」──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穿越时空的絮语: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未刊史料 这是一部发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私人信札与日记集,首次公开面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独特视角。书名定为《百年风雨录:一位行医者的家国笔记》,它并非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挣扎、适应与坚守的微观史诗。 本书收录了著名教育家兼乡村医生陈望亭先生自1890年至1938年间留下的数千页手稿,其中包含了他写给远方亲友的信件、记录日常诊疗的病案簿附言,以及夹杂在日记中的对时局的敏锐观察与个人反思。陈望亭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学习西医,回国后拒绝了城市中光鲜亮丽的职位,毅然选择在长江中下游一个偏僻的县城开设诊所,致力于推广现代医学和普及基础教育。 第一部分:旧制度的黄昏与新思潮的萌芽(1890-1911) 本部分主要展现了晚清“西学东渐”背景下,一个受过新式教育的乡绅阶层如何试图用现代知识来修补摇摇欲坠的传统结构。陈望亭先生的信件中,细致描绘了他在乡间推行卫生常识的困难,例如推广接种牛痘时遭遇的迷信阻力,以及与地方保守势力在兴办义学问题上的周旋。 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的社会肌理:一方面是西方科学思潮的冲击,带来了如电报、新式枪炮和手术刀具等新事物;另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宗族势力、科举制度的余威以及底层百姓的愚昧与麻木。陈望亭先生在日记中记录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沮丧,以及对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思想的关注。他并非激进的革命党人,而是倾向于“渐进式改革”,相信教育是改变中国的根本出路。 书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对地方士绅阶层生态的描绘。通过他与几位地方名流的交往记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传统精英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分裂:有人坚守祖宗之法,视新学为洪水猛兽;有人则投机钻营,试图利用新政捞取政治资本。这些记录为研究地方权力结构在清末的瓦解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第二部分:共和的迷雾与军阀的阴影(1912-1927) 辛亥革命的爆发,在陈望亭先生的叙述中,并非一蹴而就的欢庆,而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剧变。他的信件中透露出对袁世凯的警惕,以及对共和名义下地方军阀割据的无奈。 这一时期,陈望亭先生的诊所成为了一个信息枢纽。他不仅救治了受战争创伤的百姓,还接待了许多流亡至此的知识分子和寻求庇护的革命党人。病案记录中穿插着对“二次革命”的侧面反映——例如,他曾紧急抢救了一名因参与反对军阀而被追杀的青年学生,并在日记中记录了对学生运动失败的沉痛反思。 书中对“五四运动”的描绘尤其深刻。一位在县城任教的亲戚来信,详细描述了学生们是如何在县衙门口张贴传单,以及当地商铺如何响应罢市。陈望亭先生本人虽然年事已高,但通过他对来访病人的言语的侧耳倾听,我们感受到了新文化运动在基层社会的微弱但坚定的回响。他开始关注白话文的推广,并在信中尝试用更为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达,显示出他对语言革命的认同。 第三部分:革命洪流中的坚守与抉择(1927-1938) 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推进,中国政治版图再次重组。陈望亭先生的记录从对外部政治的旁观,转向了如何在新兴的政治力量——无论是南京政府还是地方的新式政权——的压力下,维持他所珍视的教育和医疗事业。 日记中详述了他在接受地方新派官员考察时的微妙处境。他必须巧妙地平衡对政府(无论哪个政府)的顺从,以确保诊所和义学的生存,同时保护自己的知识分子独立性。有几封信件记录了他拒绝加入某一政治团体的邀请,他坦言,他的“战场”在病床前和课堂上,不愿介入“流血的争斗”。 本书的后半部分,也开始零星地出现对日益紧张的民族危机的担忧。虽然地处内陆,但信件中开始提到日货的抵制风潮、地方军队的动员,以及物价因战事而飞涨的窘迫。在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陈望亭先生的笔迹变得仓促而急切。他开始组织乡民储备药品和粮食,并在一份未寄出的遗嘱中,表达了对中国未来的忧虑,以及希望他的儿子能继续他“以医救世”的理想。 价值与意义 《百年风雨录》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超越宏大叙事、聚焦于“日常生活史”的观察窗口。它避免了对任何特定政治立场的偏袒,而是以一种近乎临床的冷静,记录了一个时代如何碾过普通人的生活。通过陈望亭先生的视角,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并非发生在书本上,而是发生在每次接生、每次义诊、每次与地方官僚的交涉之中。这部未刊史料,是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政治断裂期如何维系其社会责任感与个人良知的珍贵文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派翠西亞‧珍‧馬尼恩(Patricia Jean Manion)
 
  樂勒脫修女。1967年獲美國丹佛大學博士學位;曾擔任位於丹佛的樂勒脫高原學院院長(Loretto Heights College,後來併入瑞吉斯大學[Regis University])。著有《心無旁騖:美國先驅修女的故事》(Only One Heat: The Story of Pioneer Nun in America)、《土坯牆外:新墨西哥州的樂勒脫修女,1852-1894年》(Beyond the Adobe Wall: the Sisters of Loretto in New Mexico, 1852 -1894)。
 
譯者簡介
 
冉瑩
 
  1950年代中期,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60年代末作為知識青年,到中國北大荒屯墾戍邊;70年代後期,成為中國恢復高考後第一屆大學生;80年代初,赴美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著有中文長篇小說《原草枯榮》,以及《被遺忘的人群》。

图书目录

謝辭
導言
 
第一章  到達武漢,1923年
第二章  牯嶺與黃甲山,1926年
第三章  艱難前行,1927年
第四章  漢陽,1928年
第五章  漢陽,1929年
第六章  湖北省,1930年
第七章  武漢洪水,1931-1932年
第八章  上海和漢陽,1933-1934年
第九章  過渡時期,1934-1936年
第十章  中日衝突,1937年
第十一章佔領武漢,1938年
第十二章淪陷區的生活,1939年
第十三章日軍擴張,1940-1941年
第十四章驅逐出境,1942-1943年
第十五章上海集中營、武漢轟炸,1943-1945年
第十六章又一個過渡時期,1945-1946年
第十七章新的起點,1946-1947年
第十八章虎去狼來,1948年 
第十九章面對新政權,1949年
第二十章如履薄冰,1950年
第二十一章生死莫測,1951年
第二十二章障礙重重,1951年
第二十三章離開中國,1951-1952 年
 
結語
參考書目
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4764
  • 叢書系列:歷史.中國史
  • 規格:平裝 / 496頁 / 14.8 x 21 x 2.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二十世紀中國天主教與樂勒脫修女會
王政文/東海大學歷史學系主任
 
  二十世紀中國天主教
 
  基督宗教入華,大體可分為四個時期:唐代景教、元代也里可溫教、明末清初天主教以及清末基督新教。天主教自明代後期入華後,雖歷經雍正禁教,但仍於民間流傳,時有屢禁不止的習教活動。鴉片戰爭後清朝與英、美、法陸續簽訂條約,一八四四年清法簽訂《黃埔條約》,條約中約定法國可在通商口岸傳教,並宣布天主教弛禁。在一般人眼中,戰爭、不平等條約、開港、外國商人及傳教士的到來,是一件前後相因的事,繼而反教言論及教案在各地接連出現。甲午戰爭後,進而發展成為義和團武裝的排外運動。庚子事件對天主教造成了直接的傷害,多位主教、傳教士、修女遭殺害,信徒死傷更是慘重。
 
  天主教在義和團事件後採取了一些應變措施,例如:限制傳教士的活動,避免捲入訴訟爭端,以免激發公憤;轉而鼓勵拓展文化教育和慈善事業。例如:一九○三年馬相伯創辦震旦大學,一九二二年耶穌會在天津開辦工商學院,一九二六年美國本篤會創辦輔仁大學,一九三三年由聖言會接管。另外,天主教在各地開辦許多的中小學、孤兒院、育嬰堂、養老院等,更辦理印書館,發行大量書刊。
 
  樂勒脫修女會
 
  一八一二年四月,樂勒脫修女會(Sisters of Loretto)由瑪麗‧羅德斯(Mary Rhodes)、安‧哈文(Ann Havern)以及克里斯蒂娜‧斯圖亞特(Christina Stuart)三位修女,在比利時神父查爾斯‧內瑞克斯(Charles Nerinckx)的指導下,在美國肯塔基州(Nerinx, Kentucky)成立「十字架下的樂勒脫修女會」(Sisters of Loretto at the Foot of the Cross)。該機構的目的在於「將上帝醫治的靈帶到我們的世界」(to bring the healing Spirit of God into our world),其工作致力於慈善事業,並透過教育改善貧窮。早期修女會與耶穌會士合作,向邊緣的貧困兒童、黑人團體等進行事工,也向美洲原住民傳教。修女會的工作在一八七○年代傳播到美國西南部,並在新墨西哥州聖達菲(Santa Fe, New Mexico)開設了樂勒脫學院(Loretto Academy)。一八七三年在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Montgomery, Alabama)開辦了樂勒脫女子學校。一八九○年代,修女會在堪薩斯州聖保羅(St. Paul, Kansas)設立女子學校,並於一八九九年到密蘇里州堪薩斯城(Kansas City, Missouri)的教區學校進行教學,後於一九○一年也開設了樂勒脫學院。
 
  樂勒脫修女會前往中國的重要推手,是愛德華‧高爾文(Edward J. Galvin)神父。一九一○年時他在美國紐約州布魯克林教區玫瑰堂(diocese of Brooklyn, New York)服務。一九一二年高爾文開始在浙江學習中文並傳教,一九一六年返回愛爾蘭成立聖高隆龐外方傳教會(The Missionary Society of St. Columban)。一九二○年高爾文率領聖高隆龐外方傳教會十五位傳教士,前往湖北省漢陽傳教。高爾文認為在湖北的事工需要有女性加入,他邀請樂勒脫修女會到湖北進行婦女傳教工作。
 
  一九二三年十月,樂勒脫修女會帶著教會宣教的呼召前往中國。首批於一九二三年抵達漢陽的修女,包括:尼可拉‧埃金(Nicholas Egging)、茱斯塔‧賈斯汀(Justa Justyn)、瑪麗‧珍‧麥克唐納(Mary Jane McDonald)、莫琳‧歐康諾(Maureen O’Connell)、史黛拉‧湯普金斯(Stella Thompkins)和派翠西亞‧休斯(Patricia Hughe)等人。她們努力學習中文,認識當地環境,適應在中國的生活。
 
  一段未知的旅程
 
  《一段未知的旅程:從江淮水災到共產中國 樂勒脫修女眼中的動盪年代》(Venture Into the Unknown: Loretto in China 1923-1998)的作者派翠西亞‧珍‧馬尼恩(Patrica Jean Manion)本身就是樂勒脫修女會的修女,她能夠接觸到修女會在中國活動所留存的大量記錄,並運用修女會的信件、回憶錄及檔案,再加上親自採訪的口述資料,以抒情的筆法,細緻的描述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五二年樂勒脫修女會在中國的經歷與工作。書中記錄北伐、清黨、井岡山、國共關係變遷等政治事件,使我們可以觀察到天主教在政治事件中所受的影響及其反應,這些較不為人知的面向,都可以透過本書了解。作者馬尼恩利用高爾文的書信,還原教區及修女會在面臨政治變動時的態度及採取措施。對於一九三一年武漢洪水、一九三八年日軍占領武漢,以及在日本統治下的生活,書中均有鉅細靡遺的描述。對於武漢轟炸、日軍投降、戰前戰後的過渡期,也都詳細交代。戰後的國共關係,虎去狼來,及至新政權的建立,書中都由天主教武漢教區、高爾文、樂勒脫修女會的角度加以書寫,這些難得的視角,提供我們重新認識中國近現代史。
 
  我們可以從書中發現到,修女們詳細地描述湖北的地理、氣候環境等面向,豐富地記載大時代中發生的政治事件,並真實地紀錄修女會在其中的遭遇與回應。我們在書中所看到的樂勒脫修女會之傳教及工作內容,不僅是近代天主教會在華的傳教歷史,更展現在中國的樂勒脫修女會,對於整個時代變遷的回應。觀察這些思想上的回應及行動上的因應,不僅可以細緻的發現修女會在宗教信仰上的態度與堅持,亦能瞭解外籍人士對於中國時局變遷的想法與採取的行動。這讓現在的我們,對於深究二十世紀的中國變遷,將有更多面向的認識與思考。
 
  這本書的中譯本能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實在是一件非常難得的事。譯者冉瑩恰到好處的翻譯,傳神地表達了作者馬尼恩在文句中流露出來的感情色彩。非常值得讀者細讀感受,並透過此書理解二十世紀的動盪年代,思考依舊不安的現在,以及世界的未來。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乐勒脱修女眼中的动荡年代”这样的副标题,我立刻就能联想到那种沉静而坚韧的笔调。修女的写作,通常带着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深刻体悟和对永恒价值的坚守。她的文字,或许不会有太多煽情和夸张,但字里行间必然蕴含着一种深沉的道德重量。她记录下的,不会是那些高高在上的领袖言论,而是街道上的窃窃私语、医院里的低声祈祷、以及那些被时代巨轮碾过的小人物的无声抗争。我期待她能精准地捕捉到,在意识形态的狂热中,人性的哪些部分得以幸存,哪些部分被残酷地牺牲了。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面镜子,它映照出的不是一个宏大的“历史进程”,而是无数个破碎、真实、充满挣扎的个人生命如何试图在混乱中寻找立足之地的过程。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历史,是关于“活下来”的史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节奏,我想,一定是如同老电影的剪辑一般,时而是聚焦于微观的、日常生活的琐碎与艰辛,时而猛然拉远景,展现宏大历史决策带来的颠覆性冲击。想象一下,在水灾的废墟上,人们如何挣扎着重建家园,紧接着,新的政治秩序以雷霆万之势压境而来,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精神支柱瞬间崩塌。这种强烈的对比和时间线上的跳跃感,定能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张力。我希望作者能够细腻地描摹出那种“变天”时,个体心理上的错位感和无所适从。毕竟,对于一个身处特殊阶层(修女)的人而言,政治运动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可能意味着生存环境的根本性改变。这种由天灾引致的物质匮乏,与随后由人祸(或者说,政治运动)带来的精神压迫交织在一起,其文学上的张力是难以估量的。我期待看到那些细节,比如一顿饭的分配、一次布道的禁绝,如何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风向转变。

评分

从一个“局外人”——一位西方背景的宗教人士——的眼睛去看“共產中國”的建立,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她所拥有的参照系与本土民众截然不同,这意味着她的判断和描述,必然带有某种程度的“不适感”或“疏离感”,而这种疏离恰恰是研究者梦寐以求的宝贵视角。她不会被既定的革命叙事所完全裹挟,她的“见证”会更倾向于记录事实的表象,而非阐释其意识形态的“正确性”。我揣测,书中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对传统伦理的冲击、对宗教自由的侵蚀,必然会有大量朴素而尖锐的记录。这种记录,比起官方史料,往往更能触及历史的肌理。一个受过良好西方教育的修女,面对一种全新的、激进的社会重塑运动,她的困惑、批判,以及可能存在的某种程度的理解和接纳,将是阅读体验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散发出一种浓郁的“纪实文学”的厚重感,仿佛你打开的不是一本历史书,而是一部时代的编年史,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汗水的咸涩。我尤其对“江淮水灾”这一起点非常感兴趣。水灾往往是社会结构脆弱性的集中体现,它暴露了政府的应急能力、地方的治理水平以及民众的互助精神。在经历了这场自然浩劫之后,紧接着迎来的是一个彻底重塑所有社会规则的政治运动,这种“先被自然击垮,再被制度重塑”的经历,对于任何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炼狱般的洗礼。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展现这种“双重灾难”是如何作用于个体的精神韧性上的。是水灾让人更加顺从于新的权威,因为他们急需一个强力的组织来重建秩序?还是水灾让人们对一切权威都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不信任?这种因果链条的梳理,将是理解那个年代心理史学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让人心头一紧,光是“江淮水灾”和“共產中國”这两个意象的并置,就足以勾勒出一个波澜壮阔、充满挣扎与转折的时代剪影。我猜想,这绝不是一本轻飘飘的历史概述,而是浸透着个人血泪与深刻洞察的见证。作者,那位乐勒脱修女,她的视角必然是独特的。作为一个局外人,或许更能以一种超然却又感同身受的姿态,捕捉到时代洪流下普通人命运的细微颤动。我非常期待看到她如何编织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自然灾害的残酷、政治意识形态的剧烈变革——于一炉,去描摹那个动荡不安的中国。这种跨越了世俗权力与信仰坚守的叙事角度,无疑会为我们理解那个年代提供一个截然不同的、可能更为立体和人性的维度。我尤其好奇,在那种极端环境里,修女的信仰如何支撑她度过难关,她的观察又如何被那些巨大的历史事件所塑形或挑战。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录,更像是一场关于信仰、生存与人性的深刻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