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赫若小說全集 上+下

呂赫若小說全集 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赫若
图书标签:
  • 鲁迅
  • 小说
  • 全集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学经典
  • 思想
  • 文化
  • 作品集
  • 名著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呂赫若給我們留下值得紀念的一幅歷史性繪卷。 ──葉石濤

  面對他的小說,彷彿是在細看一幀泛黃的、有著時間色澤的相片,歷史感與臨場感特別濃郁。正是依照這樣的感覺,呂赫若有意無意牽引著讀者走向他的時代,投以深情的回眸。 ──陳芳明

  呂赫若的小說見證了台灣庶民生活的實際狀態,呈現被殖民者「淚的寫實」;他更大的浪漫則是加入了實踐行動,成為「血的浪漫」的典範。 ──林燿德

  在青年小說家呂赫若如熾閃的曳光彈匆匆劃過台灣的戰爭年代前後或者焰紅或者慘灰天際的短暫人生中,雖然僅為汲養他的土地留下三十餘篇故事,然而他所創造出來的傳說,既迷人,又動人,又惱人,竟遠遠超過同輩的作家;字裡行間處處盡是騷亂社會中底層人們艱困的生活實相、渴望為知識份子與土地尋找出路的善念,更鍛鑄著充滿詩般美感與情思的動盪歷史記憶。
 
文学巨匠的时代回响:二十世纪台湾文学精品选 本书集结了二十世纪台湾文学史上数位重量级作家的代表作品,旨在为读者呈现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脉动、人性挣扎与文化变迁。本书的选篇跨越了日据时期、战后初期至台湾经济腾飞的各个阶段,精选的文章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更深刻地映照了台湾社会在历史洪流中的集体记忆与个体命运。 第一辑:乡土的悲歌与边缘的呐喊 本辑聚焦于台湾战后初期至一九七零年代的文学思潮,特别是对土地情感的深刻描绘以及对社会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怀。 王鼎钧:《人生一本书》 王鼎钧先生以其洗练、沉郁的笔触,描绘了台湾社会从贫瘠到富裕转型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他的散文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徘徊与坚守。《人生一本书》并非一部宏大的叙事史诗,而是由无数精微的片段、凝练的哲思编织而成。 其中一篇〈篱笆与远方〉,通过对乡间一处废弃篱笆的观察,探讨了“边界”的消逝与“乡愁”的本质。他笔下的乡野并非田园牧歌式的浪漫再现,而是充满了生存的艰辛与人性的复杂。农人的汗水、田埂上的争执、祖辈的智慧与新一代的疏离,都被他不动声色地刻画出来。王鼎钧的文字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不渲染悲情,却在平淡叙述中蕴含着对生命深沉的敬意与反思。读者在阅读时,能清晰感受到那种从土地中汲取的、坚韧却又带着淡淡哀愁的力量。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 黄春明的小说,是台湾“乡土文学”的里程碑。他的作品常常将镜头聚焦于社会边缘群体,那些被现代工业化进程所抛弃或遗忘的人物。 《儿子的大玩偶》是其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一位底层小人物,为了生计,不得不扮演卡通人偶取悦游客的故事。小说犀利地揭示了在经济发展外衣下,人性的异化与尊严的沦丧。主人公在扮演“快乐”的玩偶时,却无法将这份快乐带给自己的真正儿子。黄春明对白运用极其地道,带有浓郁的乡土色彩,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如阿士、阿霞,个个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的挣扎。他的叙事技巧高超,常常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突然爆发出震撼人心的情感张力,迫使读者直面台湾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代价。 第二辑:现代性的焦虑与都市的迷惘 本辑的作品转向了战后台湾都市的发展,探讨知识分子在西学东渐、思想解放与传统束缚之间的矛盾心理,以及都市生活带来的疏离感。 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白先勇的小说,以其细腻、唯美、近乎古典的笔法,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颓废美感的“旧世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是其短篇杰作的代表。 故事以一位资深舞女的“告别演出”为引线,串联起她多年来在上海、香港、台北漂泊的经历。白先勇对女性心理的捕捉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通过金大班对往昔荣光的回忆,对旧情人的追忆,以及面对未来渺茫的恐惧,展现了一个时代落幕前的集体情绪。文字的节奏感极强,场景描写华丽而又凄清,如同一场精致的歌舞表演,在最辉煌的谢幕时,留下了无尽的空虚。读者会被其文字中营造的氛围深深吸引,体会到那种“繁华落尽皆是空”的宿命感。 余光中:现代诗与散文的交响 余光中先生是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文学巨匠,他的贡献横跨诗歌、散文、评论等多个领域。本书精选了他最具代表性的几篇散文,展示其如何以古典的底蕴承载现代的意象。 其散文集如《左手的凤头》中,探讨了语言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他以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素养为基础,吸收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创作出既有力度又极富音乐性的文字。例如,在描述旅行见闻时,他常能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宏大的历史背景融为一体,笔下的场景往往兼具地图般的清晰与梦境般的模糊。他的文字讲究结构布局,辞藻锤炼精当,如同一件精心雕琢的玉器,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芒。他对于“中国性”的追寻与对“现代性”的审视,构成了他独特的美学高度。 第三辑:反思与启蒙:从民间到制度的审视 本辑的作品则更进一步,开始对社会制度、权力结构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进行更为直接的探讨,标志着台湾文学开始走向更深层次的批判与自我觉醒。 陈映真:《华盛顿桥》、《元件》 陈映真的小说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同时融入了深邃的哲学思考,尤其擅长刻画知识分子在历史与政治夹缝中的困境。 《华盛顿桥》以跨越太平洋的遥远距离为背景,探讨了海外游子对故土的复杂情感,以及在异国他乡对理想的坚守与幻灭。陈映真笔下的人物,往往是背负着沉重理想的“殉道者”,他们在物质的诱惑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中挣扎。他的叙事节奏缓慢而深沉,大量使用内心独白和象征意象,构建出一个既写实又寓言的文本空间。 而《元件》则更具批判性,直指工业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人如何被简化为“零件”的残酷现实。通过对特定行业和人物的细致入微的描写,陈映真展示了资本逻辑对个体生命的无情碾压。他的文字如同冰冷的解剖刀,精准地剖析了社会肌理中的病灶。 总结 本书所收录的作家群像,共同构建了二十世纪台湾文学的宏伟图景。他们或关注乡土的脉搏,或捕捉都市的哀愁,或探寻语言的极限,或直面时代的困境。透过这些经典文本,读者不仅能领略到那个时代最顶尖的文学成就,更能深切体会到台湾社会在动荡中寻求身份、表达声音的艰难历程。这些作品的价值,在于它们超越了单一的地域限制,以其对人性普遍困境的深刻洞察,赢得了跨越时空的共鸣。本书是研究台湾现代文学发展脉络,品味华人文学高峰的不可或缺的选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赫若


  本名呂石堆,一九一四年生於台中豐原,一九五一年因意外歿於北縣鹿窟,得年三十八歲。呂氏畢業於台中師範,兼具教員、音樂家與作家身分,更曾被譽為「台灣第一才子」;其生涯跨日治至光復後,並以台灣光復作為日文和中文創作的分期。呂氏作品泰半發表於報刊雜誌,在世時僅出版有日文短篇小說集《清秋》一書,但他在小說藝術的成就與對文學信念的實踐,卻使之躋身台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譯者簡介

林至潔


  一九二七年生於台北三峽。日本女子大學營養系畢業,紐約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曾任教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淡水學院,現任教於淡江大學日語系。著有《日本近代文學選》、《讀賣日語》、《現代日語文書》、《營養對疾病治療與預防》等。
 

图书目录

上冊
【照片】珍貴資料照片約二十幀
編輯弁言
廢墟之花──呂赫若小說的藝術光澤   陳芳明
期待復活──再現呂赫若的文學生命   林至潔
【小說】.牛車 .暴風雨的故事 .婚約奇譚 .前途手記──某一個小小的記錄 .女人的命運 .逃跑的男人 .藍衣少女 .春的呢喃 .田園與女人 .財子壽 .廟庭 .鄰居.風水
【雜文】.關於詩的感想 .兩種空氣 .舊又新的事物 .我思我想
 
下冊
【小說】.月夜 .合家平安 .一年級生 .石榴 .玉蘭花 .清秋 .山川草木 .風頭水尾 .百姓 .故鄉的戰事一──改姓名 .故鄉的戰事二──一個獎 .月光光──光復以前 .冬夜
【附錄】
媳婦仔的立場(呂赫若雜文)
淚的寫實與血的浪漫  林燿德
殉道者──呂赫若小說的「歷史哲學」及其歷史道路  呂正惠
略談新出土呂赫若小說〈一年級生〉  曾健民
追記我的父親呂赫若 呂芳雄
呂赫若創作年表 
呂赫若作品分類速覽
相關評論及訪談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76427
  • 叢書系列:印刻文學
  • 規格:平裝 / 768頁 / 15 x 21 x 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廢墟之花
──呂赫若小說的藝術光澤   
陳芳明


  歷史的寬容與不寬容

  斷垣殘壁是戰爭年代台灣知識分子的心靈風景,多少壯烈的青春埋葬在烽火硝煙裡,多少炫麗的理想也隱逝在歷史迷霧深處。極目廢墟,竟有一株風中之花引頸搖曳,在瓦礫堆中如歌升起,為荒蕪的土地釋放奇異的信息。呂赫若在戰爭臻於盛況時所留下的文學,已成為寂寥時間裡傳誦的一支生命掙扎的輓歌。背對著時代的政治律令,呂赫若向著歷史曠野發出靈魂深井的聲音,那是許多被壓抑記憶的湧現,是無數受到傷害人格的呈露。他藉由小說形式,表達一股無可遏制的意志,捍衛台灣的傳統之美,也抵抗帝國的權力之柄。

  《清秋》這冊小說集在一九四四年出版,似乎暗示了呂赫若的文學追求到達一個藝術峰頂。與同世代的台灣作家相較之下,他對文字的尊崇與審美的要求,顯然無人可以比並。使作家成為一種志業,使文學成為一種境界,是呂赫若亟欲企及的目標。然而,歷史對他並沒有寬容的眷顧。戰爭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全然撞歪了他生命航行的方位。他並未預見,稍後的歲月已經不可能再許諾他有更多的書寫空間。他甚至也未能預知,時代就要發生巨大轉變,即使日文的表達方式不再見容於新的政治體制。他更不能事先看到,粗暴的政治轉型就要迫使他放棄極度眷戀的文學。

  歷史不能預設,當然也不能後設。只是閱讀他充滿想像的小說時,讀者總會情不自禁追問:如果呂赫若在一九五穾年代倖存下來,會不會有更為豐饒的文字持續蜿蜒在他筆下?這位被稱為台灣第一才子的小說家,終於只被容許為他的土地留下三十餘篇的故事。然而,僅憑如此有限的作品,他所創造出來的傳說,既迷人,又動人,又惱人,遠遠超過他同輩的作家。面對他的小說,彷彿是在細看一幀泛黃的、有著時間色澤的相片,歷史感與臨場感特別濃郁。正是依照這樣的感覺,呂赫若有意無意牽引著讀者走向他的時代,投以深情的回眸。

  我與我的世代,做為呂赫若的未亡人,回望他的時代之際,不免要帶著一絲微微的痛楚去挖掘他故事裡的藝術意義。從最初的閱讀,到後來的再閱讀,越來越使人警覺到任何加諸他身上的稱號,例如「左翼青年」或「殉道者」,都不足以掌握他精神的真貌。道德式的加冕或裁判式的評價,似乎很難協助讀者到達他靈魂的核心。他選擇台灣的農村生活與家族故事,做為他小說書寫的主調,透露了他對自己生命的成長際遇有著無可言喻的迷戀。這位具有天分的作家,有過東京帝都生活的經驗,而且也長期定居在台北島都,但是在追求現代藝術之餘,都會情調根本不是他故事中的重要場景。每當觸及到世代的衝突,性別的矛盾,階級的對峙,他總是毫不遲疑會把焦點轉移到傳統的家庭故事。究竟對於現代性,呂赫若抱持的是怎樣的態度?

  從反現代到抗拒「現代的超克」

  呂赫若文學生涯中最為多產的時期,應該是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四年之間。從《呂赫若日記》可以發現,自一九四二年完成〈財子壽〉,到一九四四年《清秋》出版前後,他寫了十餘篇小說,十篇左右的劇本與廣播劇,這還不包括已經發表的隨筆與評論。對照在此之前的產量,亦即從一九三五年發表的〈牛車〉,直到東京時期完稿的「台灣女性」系列小說,收穫並不那麼可觀,僅有九篇小說。這個事實顯示,台灣在太平洋戰爭的陰影下,反而刺激了呂赫若的文學思考。這究竟是來自時代的召喚,還是出自內心的焦慮,值得細心推敲。

  《呂赫若日記》的記載顯示,他在戰爭期間也捲入了皇民文學奉公會的活動,更編寫配合戰爭節奏的廣播劇。但是,在營造短篇小說時,戰爭的氣氛消失,帝國的影子也跟著消失,剩下來的卻是家族情感的流動,即便是溫馨的,或淡漠的,都把政治時局的詭譎遠遠推到故事的邊境之外。如果日記是個人內心的私密紀錄,他無法在文字裡掩飾自己的多重政治認同。不過,從日記書寫與小說書寫可以相互印證,呂赫若尊崇的生命價值絕對不是政治認同,而是文學信念的堅持。對於政治,他甚至表達了憎惡與嫌棄。凡是觸及文學的地方,他毫不保留地傾洩專注而虔誠的精神。他可能也是日據作家中,把文學置放在最高藝術地位的少數者之一。

  文學如果是他精神的堡壘,那麼他對政治、權力、戰爭的庸俗題材表示鄙夷與抵抗,並不使人感到訝異。從這樣的理路去考察他的文學思維,呂赫若對抗現代性採取批判的接受,也就不至於令人意外了。從他發表的第一篇小說〈牛車〉,讀者幾乎可以洞察他對所謂的現代化運動自始就流露抗拒的態度。在一個常態的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化所帶來的損害與創傷,並非止於自然環境的崩解,它還進一步侵蝕人的基本價值與生命意義。這樣的現代化一旦移植到殖民地社會,造成的巨創是雙重的,一是現代性的破壞,一是殖民體制的破壞。〈牛車〉相當典型地反映了台灣知識分子在歷史轉型期的抗議與憤懣。

  接受現代化教育的呂赫若,全然並不著迷於都會的生活。對於一位具有自覺的作家來說,頗知都會其實就是現代化運動的心臟,同時也是殖民體制的中樞神經。他的靈魂能夠獲得救贖,依賴的不是現代性的知識,也不是都市的浮華生活,而是他寄以希望的農村生活。遠在東京時期,他就已經對大都會虛幻的繁華感到不勝疲憊。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呂赫若寫下如此的文字:「心想遙遠的故鄉,遙遠的田園,回到鄉村後,將專注於文學。」故鄉與田園,至此已昇華成為他文學追求的重要隱喻。在高度現代化的東京,他的小說沒有隻字片語描寫這個帝都的景象,反而構思了〈財子壽〉、〈鄰居〉、〈月夜〉等等有關鄉土想像的故事。街燈、電車、咖啡室、高樓、霓虹燈都從他的小說徹底消失,記憶中的台灣,以及倫理情感、風俗民情無比鮮明地呈現在他的文字裡。農村與都市不必然是相互對峙的兩極價值,但是呂赫若的選擇取向,顯然有他更為深刻的隱喻。

  要理解呂赫若文學的意義,就有必要從殖民地體制發展的脈絡來觀察。呂赫若在一九三五年登場台灣文壇時,日本殖民者對台灣的現代化改造正臻於高峰。尤其是為了慶祝始政四十週年而舉行的「台灣博覽會」,正標誌在島上推展現代化運動的帝國氣象。在輝煌的帝國壟罩下,台灣地方文化並未受到殖民者的尊重。呂赫若的文學其實是從地方文化的立場出發。他所描寫被犧牲的農民、被物化的女性、被矮化的知識分子,都在於護衛帝國範圍內的台灣立場。因此,他的每篇小說,從〈牛車〉、〈暴風雨的故事〉,一直到〈婚約奇譚〉、〈田園和女人〉,彷彿只是聚焦於台灣事物的刻畫。但是,小說中的權力支配,資本主義邏輯與商品化過程,無疑都在暗示現代化運動的負面影響。以迂迴的方式批判現代化的衝擊,幾乎等於在抵抗帝國的權力滲透。把他的小說放在這樣的脈絡來考察,故事中地方文化的意義自然就彰顯出來。

  但是,長期受到貶抑且污名化的地方文化,到了四穾年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竟突然受到台灣總督府的尊崇。在一九四一年推動精神總動員之際,台灣總督府突然開始高舉「振興地方文化」的旗幟,要求台灣作家與知識分子都要投入大東亞的聖戰。這種文化政策的急劇轉變,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迷惑一些台灣的讀書人。但是,對於具有文化主體思考的呂赫若,似乎能夠穿透政治迷障,清楚辨識這種文化政策背後的政治意義。

  為什麼殖民者在戰火日熾之際,驟然轉而提倡「振興地方文化」的訴求?這個問題值得討論,因為呂赫若小說的書寫策略是在這樣的歷史問題之下展開的。台灣並不是唯一被要求必須提出振興地方口號的地方,在整個日本帝國統轄境內,包括朝鮮、滿洲、華北、華南都毫無例外被匯整到如此的振興運動中。在振興地方文化的假面下,日本帝國一方面可以蒙蔽各個不同地區的知識分子,誤以為自己的文化開始受到尊重;一方面也是藉由這種口號的鼓吹,使各個被統治地區的人民能夠獻身於聖戰的洪流。所謂振興地方文化,其實是日本殖民者建構「興亞論」過程中的一個實踐。具體而言,帝國領導人為了卸除過去「脫亞論」的歷史包袱,並進一步換取帝國範圍內所有被統治者的信任,而開始植入「興亞論」的政治論述。這種文化政策的邏輯是可以理解的,振興地方文化就是在振興亞洲文化,而振興亞洲文化,就可以用來對抗歐美的帝國主義。並以這樣的文化邏輯,來合理化大東亞戰爭的行動。在皇民化文學運動中,有多少作品會加入「抵抗英美」的口號,無非就是興亞論陰影下倡導出來的產物。

  對於呂赫若而言,他無法接受「振興地方文化」背後的政治思維,更無法接受把台灣地方文化整編到興亞論的帝國論述之中。他書寫地方,絕對不在配合戰爭國策,也不可能輕易被捲入皇民化文學的漩渦裡。他小說中的地方文化,並不存在於帝國範圍之內,而是跳脫在帝國權力的宰制之外。他深深知道,所謂振興地方文化,所謂興亞論,只是另外一種變相的現代化論述。對於現代化的陷阱,台灣社會的歷史經驗已經印證得非常鮮明。日本的戰爭發動者,在殖民地,在佔領區,毫不懈怠地推銷興亞論的同時,東京的知識分子並不使用這樣的語言,他們把大東亞戰爭的理論基礎定位為「近代的超克」。這才是振興地方文化與興亞論的真實用意,呂赫若確實知道這樣的用心。

  「近代的超克」,是一九四二年東京《文學界》雜誌召開文化座談的一個專題。這是一群以「知的協力會議」為名義的日本知識分子所參加的會談,包括河上徹太郎、龜井勝一郎、林房雄、中村光天等十人在內。座談的目的,其實是在建構一種論述,支持軍國對外的侵略戰爭。整個會談內容,不外是要使日本擺脫西方「現代化」的影響,而重新建立東方的現代化論述。所謂超克,就是超越並克服西方現代化論述的支配。日本侵略亞洲各國,等於是為了團結東方文化的力量,來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威脅。這說明了在殖民地販售興亞論與提倡振興地方文化,都只是在於支持日本大東亞戰爭的軍事擴張行為。這場戰爭有沒有完成「近代的超克」,歷史事實已經不證自明。但是,無論是西方的現代化,或是東方的現代化,對被殖民者與被侵略者而言,其實並沒有任何差異。台灣社會所遭到的摧殘,並沒有因為興亞論與振興地方文化的提出就獲得減緩。

  正是在這樣的認識下,呂赫若小說所彰顯的台灣地方文化就有豐富的歷史意義。他在四○年代見證的事實是,東京在主張「近代的超克」時,台灣的皇民文學推動者西川滿與島田謹二,卻正鼓吹著「外地文學論」。島田謹二處心積慮釀造外地文學的理論時,並沒有把台灣文學的傳統納入其論述脈絡。在台日本作家,一邊高喊振興地方文化,一邊卻以外地文學論排斥台灣文學。這種虛矯的、傲慢的、霸權的論述,正是呂赫若戮力書寫台灣家族故事所要對抗的。興亞論是虛構的,振興地方文化是虛偽的,近代的超克更是虛假的。以共時性的閱讀來看待呂赫若的小說,這些產生於一九四二年以後的作品,最後結集在《清秋》這冊專書,恰恰都在揭穿殖民體制的虛構、虛偽、虛假。

  呂赫若小說的歷史象徵

  林至潔女士翻譯的《呂赫若小說全集》,是台灣文學界的一大盛事。這冊譯著同時入選一九九五年《聯合報》「讀書人」與《中國時報》「開卷」及「台灣筆會」的十大好書,絕對不是偶然。這冊譯著受到重視,一方面是拜賜於林至潔的譯筆技巧,一方面則是因為呂赫若傳說一直是文學史上的巨大之謎。能夠使他的小說以較為完整的形式問世,對文學與歷史研究者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特別是《清秋》時期的呂赫若的文學思考,隨著這冊譯著恰如其分填補了文學史的缺口,讓後人能夠清楚辨別當年皇民化文學運動的實相與虛相。呂赫若參加過皇民文學奉公會的活動,在他的日記裡都有誠實的紀錄。但是,在時代洪流裡,參加這種活動並不令人感到稀奇。較為受人矚目的是,在介入皇民化運動之後所寫出來的小說,才是議論的出發點。〈清秋〉這篇具有爭議的故事,並未公開發表於當時任何雜誌,而是直接收入短篇小說集裡。有關他作品的政治立場問題,文學史家葉石濤先生已寫過一篇文章〈清秋:偽裝的皇民化謳歌〉,為呂赫若小說做過辯護與澄清。

  一九四三年六月十八日,呂赫若在日記裡寫著:「想到短篇小說〈路〉的主題。想描寫一個醫生徘徊於開業還是做研究之間,想明示本島知識階級的出路。」這是〈清秋〉最早構思時的張本。到了八月七日,他的日記留下這樣的字句:「晚上更新構想,開始寫〈清秋〉。想描寫當今的氣息,以明示本島知識分子的動向。」直到十月二十三日,他在日記裡寫了如下的文字:「短篇小說〈清秋〉脫稿。晚上十點二十分。張數是一百一十五。」從這些斷續的紀錄,可以發現〈清秋〉前後耗費他四個月的時間才完成。

  為什麼〈清秋〉值得討論?這篇小說最能代表呂赫若在台灣地方文化,日本殖民文化與近代化三個價值之間所採取的立場。他完成這篇小說之前,陳火泉所寫的〈道〉才獲得獎賞。〈清秋〉的原名是〈路〉,似乎與〈道〉有某種程度的對照。陳火泉在一九四三年發表〈道〉時,也是在探討台灣知識分子的精神出路。在〈道〉裡,受挫的主角最後放棄台灣人的立場,走上皇民鍊成的道路,並且抱持以血換血的信念,投入大東亞戰爭的烈焰之中。對照之下,稍後完成的〈清秋〉,呂赫若並沒有允許他的故事主角走上戰爭的道路,反而是讓小說中的醫生留在故鄉。〈清秋〉的結構,集中於台灣鄉村人物、景物、事物的描寫。在台灣人的社區裡,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是平民的,而且也是很傳統的。那種細膩的書寫,節奏特別遲延緩慢,呂赫若刻意在延宕的運鏡過程中,審慎貼切地把台灣人的內心情感呈露出來。他的手法,似乎要告訴提倡「振興地方文化」的日本作家,那樣的世界絕對不是陌生的外人能夠輕易介入的。

  然而,〈清秋〉更為重要的思想,卻是對於「近代的超克」進行迂迴的、深刻的諷刺。大東亞戰爭的合法性,在〈清秋〉裡全然遭到否定。傳統的倫理情感,無論是父子兄弟之間,或是鄉人鄰居之間,仍然完好地保留在台灣農村角落。故事裡表現的地方文化,與台灣總督府想像的地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卻無法沖刷台灣社會底層的精神堡壘。呂赫若在日記中允諾要告訴島上知識分子的出路,〈清秋〉顯然兌現了這樣的諾言。他清楚告訴同世代的台灣人,戰場不是出路,近代的超克也不是出路,真正的出路就在台灣的農村。背對著近代化論述,背對著興亞論的噪音,呂赫若以他的小說為自己的土地提出雄辯。

  《呂赫若小說全集》不但營造了戰爭年代的台灣之美,也鍛鑄了動盪時代的歷史記憶。戰爭匆匆來去,捻熄了無數知識分子的青春烈火,呂赫若的夢與理想也一併都化為灰燼。他的作品留在這個人間,傳達著半個世紀以前的歷史召喚,台灣知識分子的精神出路就在這塊土地,這座奮力在北半球泅泳的夢島。

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於政大台文所

 

用户评价

评分

近来沉迷于一部探讨赛博朋克美学与当代城市规划关系的纪录片,它的影像语言极其震撼。片中大量运用了航拍镜头穿梭于未来感十足的巨型都市结构之间,那些霓虹闪烁、层叠交错的建筑群,配合着低沉、充满工业噪音的电子乐配乐,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疏离感。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视觉效果,而是它对“后人类”主题的哲学思辨。影片采访了几位顶尖的AI伦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他们对“意识上传”和“数字永生”的可能性进行了尖锐的探讨,提出的问题直击人类存在的核心焦虑。有一位受访者提出的观点是:如果我们的记忆和人格可以被完美复制到数字载体上,那么肉体的消亡是否真的意味着“我”的终结?这种将尖端科技与深刻的人文关怀融合在一起的叙事方式,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它强迫你跳出日常的舒适区,去直面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

评分

尝试阅读的那本关于北欧神话的考据集《诸神黄昏的边缘》,老实说,阅读体验有些挑战性。这本书的特点是极度的学术严谨性,作者几乎没有使用任何通俗化的语言,所有的内容都建立在对古诺斯语文献的直接引证之上。对于一个对神话背景知识了解有限的普通读者来说,开篇的几章简直像是在啃一块坚硬的石头,密密麻麻的脚注和拉丁文引用让人望而却步。我花了好大力气才理解作者关于“世界之树”不同阶段象征意义的辨析。然而,一旦熬过了前期的门槛,一旦你开始适应这种高密度的信息输入模式,你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链条无比坚固。作者对神话文本的细致入微的解构,揭示了许多流行文化中被过度简化或曲解的元素。这无疑是一本面向专业研究者的著作,它要求读者具备极大的耐心和一定的学术背景,但对于真正想深入探究北欧神话源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无可替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触感温润,墨色沉稳,那种老派印刷品的质感扑面而来,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阅读。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颇有讲究,米白色的纸张,不刺眼,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太累。更值得称赞的是字体排版,疏密得当,行距适中,即便是在相对较小的篇幅里,信息密度也控制得恰到好处,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尊重。我通常对这种“全集”类的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只是简单地将旧作拼凑在一起,缺乏必要的校订和考据。然而,这套书在细节处理上做足了功课,无论是装帧的考究还是阅读体验的优化,都显示出制作团队的用心。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掂量着两册的重量,就仿佛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和文学分量。对于喜爱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套值得收藏的书架重器,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的工艺品。

评分

初读作者的散文集《岁月静好》,感触颇深。他笔下的世界总是弥漫着一种带着烟火气的宁静,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超脱世俗的清冷,而是那种在日常琐碎中提炼出的、让人心安的温情。他的叙事节奏非常舒缓,像夏日午后摇晃的吊床,不疾不徐,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体会每一个场景、每一种情绪的微妙变化。比如描述他童年时在乡间小路上追逐萤火虫的那一段,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去渲染,而是通过光影、气味和心跳的频率,精准地捕捉到了那种稍纵即逝的纯粹的快乐。读到此处,我甚至能闻到泥土被雨水打湿后的清新气息。这种叙事能力,使得他的文字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和代入感,仿佛他不是在记录故事,而是邀请你亲自走进他的记忆迷宫,一同迷失又一同寻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生活中最深刻的哲理,往往隐藏在那些被我们匆匆略过的日常角落里。

评分

我最近在听的有声书是关于近代建筑史的专题讲座,内容涉及了对包豪斯运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何变异和适应的深入探讨。主讲人的学术功底非常扎实,他不仅仅罗列了建筑流派的特征,更着重分析了社会经济结构对设计理念产生的制约与推动作用。听完第一部分关于魏玛共和国时期材料科学进步如何直接催生了极简主义美学的演讲,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艺术的风格更迭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革命在驱动。讲者对不同时期建筑师的个人传记也有所涉猎,使得冰冷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例如提到密斯·凡德罗在面对美国大萧条时的设计思想转变,那种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非常引人入胜。这套讲座对我来说,是一个拓宽知识边界的绝佳途径,它将原本枯燥的学术内容,通过清晰的逻辑梳理和生动的案例剖析,转化成了一种令人着迷的知识探索之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