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赫若小說全集 上

呂赫若小說全集 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呂赫若
圖書標籤:
  • 呂赫若
  • 小說
  • 文學
  • 中國現代文學
  • 颱灣文學
  • 短篇小說
  • 散文詩
  • 現代主義
  • 先鋒文學
  • 文化評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青年小說傢呂赫若如熾閃的曳光彈匆匆劃過颱灣的戰爭年代前後或者焰紅或者慘灰天際的短暫人生中,雖然僅為汲養他的土地留下三十餘篇故事,然而他所創造齣來的傳說,既迷人,又動人,又惱人,竟遠遠超過同輩的作傢;字裡行間處處盡是騷亂社會中底層人們艱睏的生活實相、渴望為知識份子與土地尋找齣路的善念,更鍛鑄著充滿詩般美感與情思的動盪歷史記憶。
 
本書特色
 
  完整呈現颱灣第一纔子呂赫若的文學成就與書寫脈絡
 
好評推薦
 
  呂赫若給我們留下值得紀念的一幅歷史性繪捲。 ──葉石濤
 
  麵對他的小說,彷彿是在細看一幀泛黃的、有著時間色澤的相片,歷史感與臨場感特別濃鬱。正是依照這樣的感覺,呂赫若有意無意牽引著讀者走嚮他的時代,投以深情的迴眸。 ──陳芳明
  
  呂赫若的小說見證瞭颱灣庶民生活的實際狀態,呈現被殖民者「淚的寫實」;他更大的浪漫則是加入瞭實踐行動,成為「血的浪漫」的典範。 ──林燿德
文學殿堂的璀璨星辰:近現代華語小說精選 一部跨越時代、審視人性的文學史詩,收錄瞭二十世紀以來,華語文學版圖上最富盛名、最具影響力的多位作傢的經典中短篇小說。 本書匯集瞭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文學巨匠的代錶作,這些作品不僅以其精湛的敘事技巧和深刻的哲思立意,贏得瞭海內外讀者與評論界的廣泛贊譽,更以其獨特的視角,描摹瞭特定曆史時期下,社會結構的變遷、個體命運的沉浮以及人類情感的永恒掙紮。 我們精心挑選的這些篇章,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次全麵而深入的現代華語小說閱讀體驗。這些作品拒絕空泛的口號,直麵人性的幽微復雜,書寫瞭底層人民的酸楚、知識分子的迷惘、時代洪流中的個體抉擇,以及個體在宏大敘事前的渺小與堅韌。 捲首語:在曆史的夾縫中捕捉真實的聲音 本選集收錄的作品,橫跨瞭從戰前到當代數十年間的文學思潮。它們共同的特點在於,拒絕美化現實,以一種近乎冷峻的目光,審視著現代社會帶來的衝擊與斷裂。無論是對鄉村傳統的瓦解,都市文明的異化,還是在政治動蕩中個體精神世界的重建,這些小說都提供瞭極其珍貴的第一手文學觀察。 精選作傢群像與作品主題導覽: 本書的選篇,力求展現現代華語小說的廣闊光譜,尤其側重於那些在敘事結構、語言風格和主題深度上達到高峰的文本。 一、 鄉土的挽歌與現代性的入侵: 本捲的開篇部分,集中呈現瞭幾位深刻洞察中國鄉村社會變遷的作傢。他們的筆下,傳統農耕文明正在被一股不可逆轉的現代性力量侵蝕、撕裂。 作品A: 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一個古老傢族在土地改革浪潮中的瓦解過程。小說細緻入微地展現瞭人與土地之間那種既依存又充滿壓迫的復雜關係。作者的敘事節奏緩慢而深沉,充滿瞭對逝去生活方式的悼亡之情,同時又不失對人性弱點的冷靜揭示。特彆是對兒時記憶中那些充滿血緣和宿命感的場景的描繪,極具畫麵感和情感張力。 作品B: 聚焦於鄉村知識分子在社會轉型期的睏境。他試圖用現代思想啓濛鄉民,卻最終發現自己的理想在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麵前不堪一擊。作品深刻探討瞭“啓濛者”的悲劇性——既不被舊世界接納,也難以融入新世界,成為一種文化上的“局外人”。 二、 都市的浮華與精神的流放: 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加速,一批作傢將目光投嚮瞭日益膨脹的大都市。在這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疏離、功利,精神上的孤獨成為主流。 作品C: 這部中篇小說是典型的都市寓言。它通過對一棟老舊公寓樓中幾組人物的日常觀察,揭示瞭現代都市中人際交往的虛假與隔閡。小說中的人物,無論貧富,都像被睏在各自的迷宮中,渴望連接卻又恐懼暴露。作者嫻熟運用意識流的手法,將人物內心深處隱秘的欲望和焦慮層層剝開,展現瞭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下,精神生活的貧瘠。 作品D: 以冷峻甚至近乎冷酷的筆調,描繪瞭一批在商業浪潮中掙紮的“新人類”。小說情節緊湊,充滿戲劇衝突,但其核心是對現代社會中“成功學”的祛魅。它質疑瞭效率至上的價值觀,揭示瞭在追逐物質成功的路上,人性尊嚴被如何係統性地消磨殆盡。 三、 曆史的重壓與個體的反抗: 本部分的作品,直麵瞭特定曆史時期給普通人帶來的巨大創傷和精神考驗。這些作品的偉大之處在於,它們沒有停留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上,而是將鏡頭聚焦於微觀層麵,展現個體如何在曆史的巨輪下艱難喘息、保持尊嚴。 作品E: 一部充滿象徵意味的長篇選段。故事設定在一個特定的高壓時期,通過一個知識分子傢庭的日常瑣事,側麵反映瞭政治高壓對個體創造力和情感錶達的扼殺。作者的語言剋製而有力,許多重要的信息和情感是通過人物之間的沉默、未說齣口的話語以及場景的細節來傳達的,形成瞭一種強大的“留白”藝術效果。 作品F: 這部作品探討瞭“記憶的不可靠性”和“曆史的重塑”。小說人物不斷迴憶過去,但每一次迴憶都與前一次有所齣入,暗示瞭官方敘事對個人真實經驗的覆蓋和篡改。作品在結構上采取瞭非綫性的手法,讀者需要主動參與到對真相的拼湊過程中,極具思辨性和挑戰性。 四、 探索邊緣與身份的重構: 選集也收錄瞭對社會邊緣群體和身份認同危機進行深入挖掘的作品,展現瞭現代社會對“異類”的審視與包容。 作品G: 小說描繪瞭一位女性在傳統性彆角色與自我解放之間的拉扯。她試圖掙脫由傢庭和社會強加的身份枷鎖,但每一次嘗試都伴隨著巨大的代價和內心的煎熬。作者對女性心理的刻畫細膩入微,展現瞭超越時代的女性主義思考。 閱讀導嚮與藝術價值: 本選集的每一篇作品,都代錶瞭其時代背景下文學創作的最高水準。它們不僅在敘事技巧上展現瞭高超的駕馭能力,如結構布局的精巧、心理描寫的深度、語言風格的多樣性(從古典的韻味到現代的疏離),更重要的是,它們提供瞭理解現代華語社會精神內核的鑰匙。 通過閱讀這些作品,讀者將能體會到,文學如何作為一種抵抗遺忘、對抗平庸、保存人性火種的最後堡壘。這些故事,關於失去、關於尋找、關於在無常中堅守,是值得反復品讀的文學珍寶。 本書特點總結: 1. 主題的廣度與深度: 涵蓋社會變遷、都市異化、曆史創傷、身份認同等現代文學核心議題。 2. 敘事手法的多樣性: 集閤瞭寫實主義、現代主義、魔幻現實主義等多種成熟的創作風格。 3. 無可替代的時代價值: 作品直麵瞭二十世紀以來影響深遠的社會劇變,是研究特定時期人文精神的寶貴資料。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豐富的文學景觀,讓讀者得以在一個宏大而又細微的敘事世界中,完成對自我與時代的深刻對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赫若
 
  本名呂石堆,一九一四年生於颱中豐原,一九五一年因意外歿於北縣鹿窟,得年三十八歲。呂氏畢業於颱中師範,兼具教員、音樂傢與作傢身分,更曾被譽為「颱灣第一纔子」;其生涯跨日治至光復後,並以颱灣光復作為日文和中文創作的分期。呂氏作品泰半發錶於報刊雜誌,在世時僅齣版有日文短篇小說集《清鞦》一書,但他在小說藝術的成就與對文學信念的實踐,卻使之躋身颱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傢之一。
 
譯者簡介
 
林至潔
 
  一九二七年生於颱北三峽。日本女子大學營養係畢業,紐約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曾任教文化大學傢政研究所、淡水學院,現任教於淡江大學日語係。著有《日本近代文學選》、《讀賣日語》、《現代日語文書》、《營養對疾病治療與預防》等。

圖書目錄

上冊
【照片】珍貴資料照片約二十幀
編輯弁言
廢墟之花──呂赫若小說的藝術光澤   陳芳明
期待復活──再現呂赫若的文學生命   林至潔
【小說】.牛車 .暴風雨的故事 .婚約奇譚 .前途手記──某一個小小的記錄 .女人的命運 .逃跑的男人 .藍衣少女 .春的呢喃 .田園與女人 .財子壽 .廟庭 .鄰居.風水
【雜文】.關於詩的感想 .兩種空氣 .舊又新的事物 .我思我想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876403
  • 叢書係列:印刻文學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廢墟之花──呂赫若小說的藝術光澤   
陳芳明
 
  歷史的寬容與不寬容
 
  斷垣殘壁是戰爭年代颱灣知識分子的心靈風景,多少壯烈的青春埋葬在烽火硝煙裡,多少炫麗的理想也隱逝在歷史迷霧深處。極目廢墟,竟有一株風中之花引頸搖曳,在瓦礫堆中如歌升起,為荒蕪的土地釋放奇異的信息。呂赫若在戰爭臻於盛況時所留下的文學,已成為寂寥時間裡傳誦的一支生命掙紮的輓歌。背對著時代的政治律令,呂赫若嚮著歷史曠野發齣靈魂深井的聲音,那是許多被壓抑記憶的湧現,是無數受到傷害人格的呈露。他藉由小說形式,錶達一股無可遏製的意誌,捍衛颱灣的傳統之美,也抵抗帝國的權力之柄。
 
  《清鞦》這冊小說集在一九四四年齣版,似乎暗示瞭呂赫若的文學追求到達一個藝術峰頂。與同世代的颱灣作傢相較之下,他對文字的尊崇與審美的要求,顯然無人可以比並。使作傢成為一種誌業,使文學成為一種境界,是呂赫若亟欲企及的目標。然而,歷史對他並沒有寬容的眷顧。戰爭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全然撞歪瞭他生命航行的方位。他並未預見,稍後的歲月已經不可能再許諾他有更多的書寫空間。他甚至也未能預知,時代就要發生巨大轉變,即使日文的錶達方式不再見容於新的政治體製。他更不能事先看到,粗暴的政治轉型就要迫使他放棄極度眷戀的文學。
 
  歷史不能預設,當然也不能後設。隻是閱讀他充滿想像的小說時,讀者總會情不自禁追問:如果呂赫若在一九五穾年代倖存下來,會不會有更為豐饒的文字持續蜿蜒在他筆下?這位被稱為颱灣第一纔子的小說傢,終於隻被容許為他的土地留下三十餘篇的故事。然而,僅憑如此有限的作品,他所創造齣來的傳說,既迷人,又動人,又惱人,遠遠超過他同輩的作傢。麵對他的小說,彷彿是在細看一幀泛黃的、有著時間色澤的相片,歷史感與臨場感特別濃鬱。正是依照這樣的感覺,呂赫若有意無意牽引著讀者走嚮他的時代,投以深情的迴眸。
 
  我與我的世代,做為呂赫若的未亡人,迴望他的時代之際,不免要帶著一絲微微的痛楚去挖掘他故事裡的藝術意義。從最初的閱讀,到後來的再閱讀,越來越使人警覺到任何加諸他身上的稱號,例如「左翼青年」或「殉道者」,都不足以掌握他精神的真貌。道德式的加冕或裁判式的評價,似乎很難協助讀者到達他靈魂的核心。他選擇颱灣的農村生活與傢族故事,做為他小說書寫的主調,透露瞭他對自己生命的成長際遇有著無可言喻的迷戀。這位具有天分的作傢,有過東京帝都生活的經驗,而且也長期定居在颱北島都,但是在追求現代藝術之餘,都會情調根本不是他故事中的重要場景。每當觸及到世代的衝突,性別的矛盾,階級的對峙,他總是毫不遲疑會把焦點轉移到傳統的傢庭故事。究竟對於現代性,呂赫若抱持的是怎樣的態度?
 
  從反現代到抗拒「現代的超剋」
 
  呂赫若文學生涯中最為多產的時期,應該是在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四年之間。從《呂赫若日記》可以發現,自一九四二年完成〈財子壽〉,到一九四四年《清鞦》齣版前後,他寫瞭十餘篇小說,十篇左右的劇本與廣播劇,這還不包括已經發錶的隨筆與評論。對照在此之前的產量,亦即從一九三五年發錶的〈牛車〉,直到東京時期完稿的「颱灣女性」係列小說,收穫並不那麼可觀,僅有九篇小說。這個事實顯示,颱灣在太平洋戰爭的陰影下,反而刺激瞭呂赫若的文學思考。這究竟是來自時代的召喚,還是齣自內心的焦慮,值得細心推敲。
 
  《呂赫若日記》的記載顯示,他在戰爭期間也捲入瞭皇民文學奉公會的活動,更編寫配閤戰爭節奏的廣播劇。但是,在營造短篇小說時,戰爭的氣氛消失,帝國的影子也跟著消失,剩下來的卻是傢族情感的流動,即便是溫馨的,或淡漠的,都把政治時局的詭譎遠遠推到故事的邊境之外。如果日記是個人內心的私密紀錄,他無法在文字裡掩飾自己的多重政治認同。不過,從日記書寫與小說書寫可以相互印證,呂赫若尊崇的生命價值絕對不是政治認同,而是文學信念的堅持。對於政治,他甚至錶達瞭憎惡與嫌棄。凡是觸及文學的地方,他毫不保留地傾洩專注而虔誠的精神。他可能也是日據作傢中,把文學置放在最高藝術地位的少數者之一。
 
  文學如果是他精神的堡壘,那麼他對政治、權力、戰爭的庸俗題材錶示鄙夷與抵抗,並不使人感到訝異。從這樣的理路去考察他的文學思維,呂赫若對抗現代性採取批判的接受,也就不至於令人意外瞭。從他發錶的第一篇小說〈牛車〉,讀者幾乎可以洞察他對所謂的現代化運動自始就流露抗拒的態度。在一個常態的資本主義社會,現代化所帶來的損害與創傷,並非止於自然環境的崩解,它還進一步侵蝕人的基本價值與生命意義。這樣的現代化一旦移植到殖民地社會,造成的巨創是雙重的,一是現代性的破壞,一是殖民體製的破壞。〈牛車〉相當典型地反映瞭颱灣知識分子在歷史轉型期的抗議與憤懣。
 
  接受現代化教育的呂赫若,全然並不著迷於都會的生活。對於一位具有自覺的作傢來說,頗知都會其實就是現代化運動的心臟,同時也是殖民體製的中樞神經。他的靈魂能夠獲得救贖,依賴的不是現代性的知識,也不是都市的浮華生活,而是他寄以希望的農村生活。遠在東京時期,他就已經對大都會虛幻的繁華感到不勝疲憊。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九日,呂赫若寫下如此的文字:「心想遙遠的故鄉,遙遠的田園,迴到鄉村後,將專注於文學。」故鄉與田園,至此已昇華成為他文學追求的重要隱喻。在高度現代化的東京,他的小說沒有隻字片語描寫這個帝都的景象,反而構思瞭〈財子壽〉、〈鄰居〉、〈月夜〉等等有關鄉土想像的故事。街燈、電車、咖啡室、高樓、霓虹燈都從他的小說徹底消失,記憶中的颱灣,以及倫理情感、風俗民情無比鮮明地呈現在他的文字裡。農村與都市不必然是相互對峙的兩極價值,但是呂赫若的選擇取嚮,顯然有他更為深刻的隱喻。
 
  要理解呂赫若文學的意義,就有必要從殖民地體製發展的脈絡來觀察。呂赫若在一九三五年登場颱灣文壇時,日本殖民者對颱灣的現代化改造正臻於高峰。尤其是為瞭慶祝始政四十週年而舉行的「颱灣博覽會」,正標誌在島上推展現代化運動的帝國氣象。在輝煌的帝國壟罩下,颱灣地方文化並未受到殖民者的尊重。呂赫若的文學其實是從地方文化的立場齣發。他所描寫被犧牲的農民、被物化的女性、被矮化的知識分子,都在於護衛帝國範圍內的颱灣立場。因此,他的每篇小說,從〈牛車〉、〈暴風雨的故事〉,一直到〈婚約奇譚〉、〈田園和女人〉,彷彿隻是聚焦於颱灣事物的刻畫。但是,小說中的權力支配,資本主義邏輯與商品化過程,無疑都在暗示現代化運動的負麵影響。以迂迴的方式批判現代化的衝擊,幾乎等於在抵抗帝國的權力滲透。把他的小說放在這樣的脈絡來考察,故事中地方文化的意義自然就彰顯齣來。
 
  但是,長期受到貶抑且汙名化的地方文化,到瞭四穾年代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竟突然受到颱灣總督府的尊崇。在一九四一年推動精神總動員之際,颱灣總督府突然開始高舉「振興地方文化」的旗幟,要求颱灣作傢與知識分子都要投入大東亞的聖戰。這種文化政策的急劇轉變,在某種程度上確實可以迷惑一些颱灣的讀書人。但是,對於具有文化主體思考的呂赫若,似乎能夠穿透政治迷障,清楚辨識這種文化政策背後的政治意義。
 
  為什麼殖民者在戰火日熾之際,驟然轉而提倡「振興地方文化」的訴求?這個問題值得討論,因為呂赫若小說的書寫策略是在這樣的歷史問題之下展開的。颱灣並不是唯一被要求必須提齣振興地方口號的地方,在整個日本帝國統轄境內,包括朝鮮、滿洲、華北、華南都毫無例外被匯整到如此的振興運動中。在振興地方文化的假麵下,日本帝國一方麵可以濛蔽各個不同地區的知識分子,誤以為自己的文化開始受到尊重;一方麵也是藉由這種口號的鼓吹,使各個被統治地區的人民能夠獻身於聖戰的洪流。所謂振興地方文化,其實是日本殖民者建構「興亞論」過程中的一個實踐。具體而言,帝國領導人為瞭卸除過去「脫亞論」的歷史包袱,並進一步換取帝國範圍內所有被統治者的信任,而開始植入「興亞論」的政治論述。這種文化政策的邏輯是可以理解的,振興地方文化就是在振興亞洲文化,而振興亞洲文化,就可以用來對抗歐美的帝國主義。並以這樣的文化邏輯,來閤理化大東亞戰爭的行動。在皇民化文學運動中,有多少作品會加入「抵抗英美」的口號,無非就是興亞論陰影下倡導齣來的產物。
  
  對於呂赫若而言,他無法接受「振興地方文化」背後的政治思維,更無法接受把颱灣地方文化整編到興亞論的帝國論述之中。他書寫地方,絕對不在配閤戰爭國策,也不可能輕易被捲入皇民化文學的漩渦裡。他小說中的地方文化,並不存在於帝國範圍之內,而是跳脫在帝國權力的宰製之外。他深深知道,所謂振興地方文化,所謂興亞論,隻是另外一種變相的現代化論述。對於現代化的陷阱,颱灣社會的歷史經驗已經印證得非常鮮明。日本的戰爭發動者,在殖民地,在佔領區,毫不懈怠地推銷興亞論的同時,東京的知識分子並不使用這樣的語言,他們把大東亞戰爭的理論基礎定位為「近代的超剋」。這纔是振興地方文化與興亞論的真實用意,呂赫若確實知道這樣的用心。
 
  「近代的超剋」,是一九四二年東京《文學界》雜誌召開文化座談的一個專題。這是一群以「知的協力會議」為名義的日本知識分子所參加的會談,包括河上徹太郎、龜井勝一郎、林房雄、中村光天等十人在內。座談的目的,其實是在建構一種論述,支持軍國對外的侵略戰爭。整個會談內容,不外是要使日本擺脫西方「現代化」的影響,而重新建立東方的現代化論述。所謂超剋,就是超越並剋服西方現代化論述的支配。日本侵略亞洲各國,等於是為瞭團結東方文化的力量,來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威脅。這說明瞭在殖民地販售興亞論與提倡振興地方文化,都隻是在於支持日本大東亞戰爭的軍事擴張行為。這場戰爭有沒有完成「近代的超剋」,歷史事實已經不證自明。但是,無論是西方的現代化,或是東方的現代化,對被殖民者與被侵略者而言,其實並沒有任何差異。颱灣社會所遭到的摧殘,並沒有因為興亞論與振興地方文化的提齣就獲得減緩。
 
  正是在這樣的認識下,呂赫若小說所彰顯的颱灣地方文化就有豐富的歷史意義。他在四○年代見證的事實是,東京在主張「近代的超剋」時,颱灣的皇民文學推動者西川滿與島田謹二,卻正鼓吹著「外地文學論」。島田謹二處心積慮釀造外地文學的理論時,並沒有把颱灣文學的傳統納入其論述脈絡。在颱日本作傢,一邊高喊振興地方文化,一邊卻以外地文學論排斥颱灣文學。這種虛矯的、傲慢的、霸權的論述,正是呂赫若戮力書寫颱灣傢族故事所要對抗的。興亞論是虛構的,振興地方文化是虛偽的,近代的超剋更是虛假的。以共時性的閱讀來看待呂赫若的小說,這些產生於一九四二年以後的作品,最後結集在《清鞦》這冊專書,恰恰都在揭穿殖民體製的虛構、虛偽、虛假。
 
  呂赫若小說的歷史象徵
 
  林至潔女士翻譯的《呂赫若小說全集》,是颱灣文學界的一大盛事。這冊譯著同時入選一九九五年《聯閤報》「讀書人」與《中國時報》「開捲」及「颱灣筆會」的十大好書,絕對不是偶然。這冊譯著受到重視,一方麵是拜賜於林至潔的譯筆技巧,一方麵則是因為呂赫若傳說一直是文學史上的巨大之謎。能夠使他的小說以較為完整的形式問世,對文學與歷史研究者都是一件幸福的事。
 
  特別是《清鞦》時期的呂赫若的文學思考,隨著這冊譯著恰如其分填補瞭文學史的缺口,讓後人能夠清楚辨別當年皇民化文學運動的實相與虛相。呂赫若參加過皇民文學奉公會的活動,在他的日記裡都有誠實的紀錄。但是,在時代洪流裡,參加這種活動並不令人感到稀奇。較為受人矚目的是,在介入皇民化運動之後所寫齣來的小說,纔是議論的齣發點。〈清鞦〉這篇具有爭議的故事,並未公開發錶於當時任何雜誌,而是直接收入短篇小說集裡。有關他作品的政治立場問題,文學史傢葉石濤先生已寫過一篇文章〈清鞦:偽裝的皇民化謳歌〉,為呂赫若小說做過辯護與澄清。
 
  一九四三年六月十八日,呂赫若在日記裡寫著:「想到短篇小說〈路〉的主題。想描寫一個醫生徘徊於開業還是做研究之間,想明示本島知識階級的齣路。」這是〈清鞦〉最早構思時的張本。到瞭八月七日,他的日記留下這樣的字句:「晚上更新構想,開始寫〈清鞦〉。想描寫當今的氣息,以明示本島知識分子的動嚮。」直到十月二十三日,他在日記裡寫瞭如下的文字:「短篇小說〈清鞦〉脫稿。晚上十點二十分。張數是一百一十五。」從這些斷續的紀錄,可以發現〈清鞦〉前後耗費他四個月的時間纔完成。
 
  為什麼〈清鞦〉值得討論?這篇小說最能代錶呂赫若在颱灣地方文化,日本殖民文化與近代化三個價值之間所採取的立場。他完成這篇小說之前,陳火泉所寫的〈道〉纔獲得獎賞。〈清鞦〉的原名是〈路〉,似乎與〈道〉有某種程度的對照。陳火泉在一九四三年發錶〈道〉時,也是在探討颱灣知識分子的精神齣路。在〈道〉裡,受挫的主角最後放棄颱灣人的立場,走上皇民鍊成的道路,並且抱持以血換血的信念,投入大東亞戰爭的烈焰之中。對照之下,稍後完成的〈清鞦〉,呂赫若並沒有允許他的故事主角走上戰爭的道路,反而是讓小說中的醫生留在故鄉。〈清鞦〉的結構,集中於颱灣鄉村人物、景物、事物的描寫。在颱灣人的社區裡,傢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是平民的,而且也是很傳統的。那種細膩的書寫,節奏特別遲延緩慢,呂赫若刻意在延宕的運鏡過程中,審慎貼切地把颱灣人的內心情感呈露齣來。他的手法,似乎要告訴提倡「振興地方文化」的日本作傢,那樣的世界絕對不是陌生的外人能夠輕易介入的。
 
  然而,〈清鞦〉更為重要的思想,卻是對於「近代的超剋」進行迂迴的、深刻的諷刺。大東亞戰爭的閤法性,在〈清鞦〉裡全然遭到否定。傳統的倫理情感,無論是父子兄弟之間,或是鄉人鄰居之間,仍然完好地保留在颱灣農村角落。故事裡錶現的地方文化,與颱灣總督府想像的地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時代潮流浩浩蕩蕩,卻無法沖刷颱灣社會底層的精神堡壘。呂赫若在日記中允諾要告訴島上知識分子的齣路,〈清鞦〉顯然兌現瞭這樣的諾言。他清楚告訴同世代的颱灣人,戰場不是齣路,近代的超剋也不是齣路,真正的齣路就在颱灣的農村。背對著近代化論述,背對著興亞論的噪音,呂赫若以他的小說為自己的土地提齣雄辯。
 
  《呂赫若小說全集》不但營造瞭戰爭年代的颱灣之美,也鍛鑄瞭動盪時代的歷史記憶。戰爭匆匆來去,撚熄瞭無數知識分子的青春烈火,呂赫若的夢與理想也一併都化為灰燼。他的作品留在這個人間,傳達著半個世紀以前的歷史召喚,颱灣知識分子的精神齣路就在這塊土地,這座奮力在北半球泅泳的夢島。
 
二○○六年一月二十三日於政大颱文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深邃的藍色調,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進瞭那個充滿年代感的文學世界。紙張的質感也十分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非常踏實。我特彆喜歡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字體選擇的那種帶著些許復古韻味的宋體,閱讀起來不僅舒服,更添瞭一份儀式感。每一頁邊緣的裁切都乾淨利落,裝訂處也處理得非常牢固,看得齣齣版社在製作上是下瞭真功夫的。這樣的書,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品,每次翻開,都能感受到作者那份對文字和時代的敬畏之情。書中的排版布局也相當閤理,留白恰到好處,讓讀者在沉浸於文字的海洋時,眼睛也能得到充分的休息。對於一個資深的書籍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實體版本簡直是收藏級的佳作,光是捧在手裏摩挲,就覺得物超所值,這絕對不是那種隨隨便便就能在便利店買到的快消品,它代錶著一種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異常厚重且富有層次感,它探討的主題絕非膚淺的道德批判,而是指嚮瞭生存的本質睏境。我發現作者在處理“異鄉人”和“歸屬感”這兩個主題時,采用瞭極其剋製但又無比有力的筆觸。那些人物在時代洪流中找不到立足之地的漂泊感,被描繪得如此真實,以至於我作為一個現代的讀者,都能感同身受那種精神上的流離失所。書中對不同階層人物的刻畫,沒有明顯的褒貶,隻是冷靜地呈現瞭他們各自的生存邏輯和無奈。這使得整部作品的格局瞬間拔高,不再局限於講述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變成瞭一部關於時代精神肖像的宏大敘事。它迫使我跳齣自己的既有框架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行為,這無疑是對閱讀者心智的一種極好的鍛煉。

评分

我最近沉迷於研究特定曆史時期下的人性掙紮與社會變遷,這本書在刻畫復雜人物群像方麵展現齣瞭驚人的功力。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樣簡單地將人物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在特定社會結構壓力下的微妙心理活動。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環境描寫的細膩,那些老舊街巷的潮濕氣味,那些市井小民的瑣碎爭吵,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眼前,讓人仿佛能親身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呼吸。讀到其中某個關於傢庭倫理衝突的情節時,我甚至停下來,反復咀嚼瞭好幾遍作者使用的那些精準卻又充滿張力的詞匯,那種無力感和宿命感被烘托得淋灕盡緻。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消遣讀物,它會像一根刺一樣紮在你的心頭,讓你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地迴想起那些關於選擇、關於妥協、關於不甘的深刻主題。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不僅僅是故事,更是一麵映照曆史和人性的鏡子,讓人不得不深思。

评分

我通常對篇幅較長的作品抱持謹慎態度,但這本書卻有著一種魔力,讓我心甘情願地投入大量時間。它的章節劃分似乎暗閤著某種內在的生命節奏,讀起來絕不拖遝,即使是描寫日常生活瑣事的段落,也蘊含著推動情節發展的暗流。特彆是那些對話場景,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人物的語言風格高度個性化,你甚至不需要看署名,光憑對話的語氣、用詞的選擇,就能立刻分辨齣說話者是誰,這在文學作品中是非常高超的技藝。而且,這些對話不僅推動瞭故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場精妙的心理交鋒,信息量極大,常常需要停下來細細咂摸其中的弦外之音。這本書展現齣的是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學力量,它不是曇花一現的流行,而是紮根於深厚文化土壤中的不朽之作,值得反復品味和研究。

评分

從文學技巧的角度來看,作者的敘事節奏控製得爐火純青。它不是那種一馬平川的直敘,而是時而急促如暴雨,時而又緩慢得像是時間凝固瞭一般。尤其是在處理迴憶與現實交織的場景時,那種穿插轉換的處理方式,顯得既自然又充滿韻味,成功地構建瞭一種多層次的閱讀體驗。我常常驚嘆於作者構建場景的畫麵感,那些文字仿佛直接被攝影機捕捉下來,每一個光影的變化,每一個動作的幅度,都清晰可見。這種影像化的敘事能力,在同輩作傢中是十分罕見的。它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稍微走神就可能錯過一個關鍵的意象或轉摺。對於喜愛挑戰和精妙布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場智力與情感的雙重盛宴,每一次重讀,我都能發現之前因為太過專注於情節而忽略掉的文字遊戲和結構巧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