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難經(2版)

圖解難經(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家雄
图书标签:
  • 中医
  • 经典医籍
  • 难经
  • 中医基础
  • 中医临床
  • 中医养生
  • 中医理论
  • 图解
  • 医学
  • 中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圖解難經》是學習中醫的入門經典之一,透過圖示與表列,闡述《黃帝.內經》素問與靈樞之理論與實證,整合八十一難內容,初學者,用以自修習讀可建立中醫理論與診治之基礎。

  ․作者累積多年臨床實踐經驗,八十一難每難提挈標題,專業從業醫生臨證可循此提示,探求診治方針,實具臨床指導價值。

  《圖解難經》遵循中國古代醫典《難經》之醫理內容,從第一難「獨取寸口,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到第八十一難「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醫者臨證時藉由六經辨證,探其原,繹其緒,深得《內經》診疾與治病之堂奧,對證施治,有效提高醫療品質。

  《圖解難經》具有理論價值及臨床實用性,亦適合自修習讀,臨床參考,確也可因應中醫研究所及中醫師國家考試之用。
 
深入理解古代醫學經典:一部引人入勝的醫學史詩 書名:《岐黃脈絡:古代醫學理論的流變與實踐》 簡介 《岐黃脈絡:古代醫學理論的流變與實踐》是一部立足於宏大歷史視野,深入剖析中國古代醫學體系演變軌跡的專著。本書旨在超越單純的條文羅列與技術傳承,聚焦於古代醫家如何構建其世界觀、如何將哲學思維融入人體生理病理的認知,以及這些理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應用與修正。 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部分,層層遞進,力求為讀者勾勒出一幅完整而細膩的古代醫學發展圖景。 --- 第一部:奠基之石——上古與先秦的醫學雛形 本部分追溯中國醫學的源頭,探討其如何從原始巫術、宗教信仰中緩慢分離,逐漸形成具有初步系統性的知識體系。 1. 神話與傳說中的醫學啟蒙: 我們考察伏羲、神農等傳說人物在醫藥史上的象徵意義,分析早期對“藥性”的樸素認知,例如食物的寒熱偏性如何在口耳相傳中固化為後世藥理學的基礎。重點探討了「嘗百草」的行為背後所蘊含的經驗積累過程,以及對自然界生命力的初步理解。 2. 陰陽五行學說的鑄模: 詳盡闡述陰陽學說如何從宇宙觀滲透入人體觀。分析了《周易》的哲學框架對早期醫學的影響,尤其是如何用“對立統一”的思維來解釋人體內部的平衡與失調。接著,重點分析了五行(金、木、水、火、土)與五臟、五味、五色的對應系統的建立過程,展示了這套龐大的分類體系如何成為後世辨證論治的內在邏輯骨架。 3. 早期文獻的碎片整理: 梳理如《黃帝內經》成書前夜的各種零散醫學思想的雛形。討論早期對“精、氣、神”概念的模糊界定,以及對疾病成因初步歸納的嘗試,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初步概念如何形成,並與自然氣候的變化聯繫起來。 --- 第二部:體系確立——漢代的宏觀架構與經典定型 漢代是中國醫學史上里程碑式的時期,本書將此階段視為古代醫學從經驗累積走向理論體系化的關鍵轉折點。 1. 《內經》的集大成與理論整合: 深入探討《素問》與《靈樞》的文本結構與思想內涵。重點分析了“藏象學說”的完備性,如何將臟腑的功能從實質解剖層面提升至氣化功能層面進行描述(如“肝主疏泄”的哲學意涵)。同時,詳細解析了經絡系統的建立,探討經絡理論如何作為聯繫臟腑、體表、神志的“氣血通路”在理論上的重要性,並與當時的養生方術進行對比研究。 2. 張仲景的臨床轉化與方證學的確立: 剖析東漢末年瘟疫的嚴峻形勢如何推動醫學從宏大理論走向實用臨床。重點研究《傷寒雜病論》的劃時代意義,在於它首次將六經辨證法系統化、模塊化,使得複雜的臨床表現能夠依循清晰的邏輯路徑進行歸類。詳盡比較六經(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在病機演變過程中的特徵差異,並結合具體方劑(如麻黃湯、承氣湯)的組方思路,闡釋“方證對應”的臨床思維。 3. 醫學流派的早期分化: 初步探討漢代醫學中體現出的不同側重,如以《內經》為宗的理論派與以仲景方劑為依的臨床派的早期雛形,為後世的爭鳴埋下伏筆。 --- 第三部:分化與精細化——魏晉南北朝至唐宋的理論深化 在體系建立之後,醫學開始朝著更精確的方向發展,並在不同領域出現專業化的深化。 1. 針灸學的獨立與成熟: 探討在晉代,皇甫謐整理《針灸甲乙經》的歷史意義。本書將重點分析該書如何系統化地整理了腧穴的定位、主治以及針刺手法,標誌著針灸從附屬於內科的技術,發展為一門獨立的、有其自身理論體系的學科。 2. 脈學的深化研究: 聚焦於王叔和的《難經》與《脈經》對脈診技術的規範化工作。分析《難經》如何在繼承《內經》的基礎上,通過提出“八難”、“九部九候”等概念,對脈象的病理意義進行了更細緻的劃分和量化描述,體現了古代醫生對客觀診斷工具的追求。 3. 臟腑病理學的拓展: 研究唐代王冰對《素問》的註解工作,探討其如何引入“胃主受納”、“脾主運化”等更具動態意義的描述,使臟腑功能學說更貼近臨床實際。同時,簡要介紹孫思邈《千金方》中在養生、醫德和方劑廣泛性上的貢獻。 4. 宋代醫學的典範化: 分析宋政府對醫學教育和藥典編纂的推動(如《太平聖惠方》的頒行),以及官方教科書的確立對醫學知識傳播的雙重影響——既保證了標準化,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創新。 --- 第四部:實踐與反思——金元醫學的學術爭鳴與理論革新 金元時期,醫學思想迎來了自漢代以來最大的思想解放,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家”。 1. 劉河間(劉完素)的寒涼學派: 分析劉氏如何基於“火熱論”的觀點,主張外感熱病多由內熱或外火所致,並強調“寒涼藥物”的運用。探討其理論背後對當時氣候與疫病特點的臨床觀察。 2. 張從正(張元素)的攻下學派: 闡述張氏如何從“元氣論”出發,認為人體病理積滯是根本,主張積極使用吐、汗、下三法來祛除病邪,體現了對“實邪致病”的深刻認識。 3. 李東垣(李杲)的脾胃學說: 詳細解析李氏對“內傷學”的貢獻,特別是他提出的“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核心觀點。探討其如何強調後天之本(脾胃)在人體功能中的主導地位,以及對甘溫補益藥物的推崇,這與前兩家的寒熱用藥形成鮮明對比。 4. 朱丹溪(朱丹溪)的滋陰學派: 聚焦於朱氏著名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論斷。分析其理論如何回應了金元時期氣候燥熱、醫者多偏於溫補的傾向,強調在陰精耗損的基礎上,應重視“養陰”與“制陽”。 本書通過對這些學派的深入對比分析,揭示了古代醫學的生命力——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在不斷的臨床實踐、哲學思辨和學術爭鳴中自我修正和發展的動態體系。最終,讀者將能清晰地看到,古代醫學是如何在平衡的哲學指導下,構建出一個既宏大又精微的生命運行模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家雄


  1951年生,1980年中醫特考及格,現為李家雄中醫診所所長及負責人、臺北市體會總會鐵人三項協會名譽理事長、全國金華易筋經養生協會理事長。

  經歷: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內科醫師、中醫研所針灸推拿指導老師、各大報章雜誌養生專欄執筆、廣播節目主講、日本、新加坡各地巡迴演講中醫、養生操、從臉看病等健康主題。

  著作:
  《幸福素女經》、《妙用經穴養生DIY》、《從氣色看病》、《經絡診治》、《關節診治》、《十二種要你命的病》、《從臉看男人女人》、《圖解內經》、《圖解傷寒論》、《圖解金匱要略》《圖解溫病學》、《圖解中醫診斷學》等超過一百本著作,目前仍每日持續不斷寫作中。

 

图书目录


前言
導讀

第一 章 脈學
1-1 一難:寸口決死生(源自《內經‧五十營》)
1-2 二難:脈有尺寸
1-3 三難:脈太過不及,陰陽相乘,覆溢關格
1-4 四難:脈有陰陽之法(參考二十難)
1-5 五難:脈有輕重
1-6 六難: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
1-7 七難:王脈
1-8 八難:寸口脈平而死
1-9 九難:別知藏府之病
1-10 十難:一脈十變
1-11 十一難:一藏無氣者,腎氣先盡
1-12 十二難: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參考八十一難)
1-13 十三難:色脈相勝與相生
1-14 十四難:脈有損至(參考二十一難)
1-15 十五難:四時脈弦鉤毛石
1-16 十六難:五藏脈之內外證與病證
1-17 十七難:切脈知死生存亡
1-18 十八難:三部九候與積聚痼疾
1-19 十九難:男脈與女脈
1-20 二十難:脈有伏匿(參考四難、五十九難)
1-21 二十一難:形病與脈病(參考十四難)
1-22 二十二難:是動與所生病

第 二 章 經絡
2-1 二十三難:十二經脈長短度數及流注
2-2 二十四難:手足三陰三陽氣絕之候
2-3 二十五難:十二經脈之數
2-4 二十六難:十五絡脈之數
2-5二十七難:奇經八脈
2-6二十八難:奇經八脈何起何繼
2-7二十九難:奇經八脈之為病

第 三 章 臟腑
3-1 三十難:榮衛相隨
3-2 三十一難:三焦之部位與作用
3-3 三十二難:心肺獨在鬲上
3-4 三十三難:肝肺色象浮沉之理
3-5 三十四難:五藏之聲色臭味液與七神
3-6 三十五難:諸府功能與五藏相配
3-7 三十六難:腎與命門
3-8 三十七難:五藏上關九竅與藏府不和
3-9 三十八難:論府何獨有六
3-10 三十九難:論府五藏六
3-11 四十難:鼻者肺候知香臭,耳者腎候能聞聲
3-12 四十一難:肝獨有兩葉
3-13 四十二難:人腸胃長短,受水穀多少
3-14 四十三難: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
3-15 四十四難:七衝門
3-16 四十五難:八會者
3-17 四十六難:老人臥不寐少壯寐不寤
3-18 四十七難:人面獨能耐寒

第 四 章 疾病
4-1 四十八難:人有三虛三實
4-2 四十九難:正經自病與五邪所傷
4-3 五十難:五邪之別
4-4 五十一難:藏府病證之別
4-5 五十二難:藏府發病根本不等
4-6 五十三難:七傳者死與間藏者生
4-7 五十四難:藏病難治與府病易治
4-8 五十五難:積聚之別
4-9 五十六難:五藏之積
4-10 五十七難:五泄
4-11 五十八難:傷寒有五
4-12 五十九難:狂癲之別(參考二十難)
4-13 六十難:頭心病之厥痛與真痛
4-14 六十一難:望聞問切與神聖工巧

第 五 章 俞穴
5-1 六十二難:藏井滎有五府獨有六
5-2 六十三難:藏府滎合,皆以井為始
5-3 六十四難:井滎俞經合之陰陽五行屬性
5-4 六十五難:所出為井與所入為合
5-5 六十六難:十二經之原
5-6 六十七難:募在陰而俞在陽
5-7 六十八難:井滎俞經合所主病(參考七十三難)

第 六 章 針療法
6-1 六十九難:補母瀉子之治
6-2 七十難:四時針刺之法(參考六十五難)
6-3 七十一難:針刺榮衛之淺深
6-4 七十二難:迎隨調氣之方(參考七十九難)
6-5 七十三難:刺井瀉滎之法(參考六十八難)
6-6 七十四難:四時針刺之異
6-7 七十五難:肝實肺虛瀉火補水之道(參考七十九難、八十一難)
6-8 七十六難:補瀉之法與步驟
6-9 七十七難:上工中工之治病
6-10 七十八難:針刺壓按與補瀉之道(參考八十難)
6-11 七十九難:迎隨補瀉之法(參考七十五難)
6-12 八十難:入針出針之法(參考七十八難)
6-13 八十一難:實實虛虛之害(參考一難、十二難、四十八難、七十五難、七十七難)
難、七十七難)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438057
  • 叢書系列:圖解系列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2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中國醫史四大經典之作:《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難經》, 其中《內經》掛名黃帝,《難經》掛名秦越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是張仲景團隊與後代學者專家的成就。今,筆者編撰《圖解難經》即是分享、琢磨先代醫賢之心得,著墨完成。《難經》是我國古代中醫著作《黃帝八十一難經》簡稱,共三卷,其書名的含義,一以難字為「困難」――入門《內經》困難,二以難字為「問難」――精益求精,難易自在人心。《難「ㄋㄢ ˋ(nàn)」經》是闡發《內經》疑難和要旨的第一部書。

  《難經》分八十一篇稱八十一難,以六大主題闡述中國醫學基礎理論,依序為:
  1. 脈學:一至二十二難。
  2. 經絡:二十三至二十九難。
  3. 臟腑:三十至四十七難。
  4. 疾病:四十八至六十一難。
  5. 俞穴:六十二至六十八難。
  6. 針法:六十九至八十一難。

  《難經》基於《內經》基礎有所發展,開宗明義闡述「獨取寸口」脈診法, 對經絡、臟腑、命門、三焦、腎間動氣、奇經八脈等的論述,影響後世中醫理論及臨床辨證極大,開啟傳統醫學診治之門鑰。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及《漢書.藝文志》均未記載本書,《傷寒雜病論》及《隋書.經籍志》雖提及此書,但未言及作者姓名,直至唐朝楊玄操《難經注》和《舊唐書.經籍志》才提出本書作者為戰國時秦越人(扁鵲)。從書的內容看, 成書當在東漢以前,大約撰於西漢時期。學者根據明朝名臣劉伯溫《郁離子》一書中關於戰國時人言論的記載,推算《素問》、《難經》成於楚懷王以前。

  《難經》全書字數約一萬二千字,雖年代久遠,惟用語美妙,推敲字裡行間的語意總有很多聯想,《難經》中,「謂」是叮嚀;《論語》中有78 個「謂」字, 14 個「子謂」,是默而識之;《難經》「謂」字,是學而不倦。《難經》八十一難: 「是病,非『謂』寸口脈」與「『謂』病自有虛實。」兩個『謂』字絕妙,日文「是非」是「一定」的意思,「是非」是「一定的」提綱挈領。

  《難經》從一難到八十一難,無疑就是診疾治病的要領,一難診病「獨取寸口,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獨「取」寸口,從橈動脈的跳動即知心臟與主動脈的生理狀態。八十一難治病「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臨床應用的要領,都是氣之來去;從一難到八十一難,抽絲剝繭,每一難逐一分而論之,深入瞭解,就可從八十一難回讀到一難,參而合之,漸入佳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典雅的深色调,配上手绘风格的插图,透露出一种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韵味。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版式布局上的用心,文字与图表的结合处理得非常巧妙,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不同于以往晦涩难懂的古籍解读,这本书的排版让人感觉非常“友好”,阅读体验极佳。比如,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都会用醒目的色块或加粗的字体进行强调,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而且,书中的图例设计非常精美,并非那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是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总的来说,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打磨上的匠心,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翻阅的佳作,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觉得增添了几分书卷气。这种对实体书品质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翻译质量和注释系统的构建,可以说达到了一个令人称赞的高度。对于许多古汉语词汇和特定术语,作者不仅提供了现代汉语的解释,还常常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这种“溯源”的做法,极大地增强了对原著语境的理解深度。我尤其喜欢它对术语的精准定位,避免了以往很多解读本中,为了追求通俗而导致的术语混淆或含义弱化的问题。在校对方面,几乎找不到明显的文字错误或排版瑕疵,这对于需要精准理解的专业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每次我引用书中的某个观点或图表时,都能很有底气,因为它传递出的信息是经过多重检验的可靠信息。总而言之,这套书体现了对知识的敬畏和对读者的尊重,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工具书,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打磨的学术馈赠,阅读它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我最近在系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市面上关于经典著作的解读汗牛充栋,很多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看得我昏昏欲睡,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失了原典的精髓。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既想深入了解又需要清晰导引的学习者量身定制的。它的叙事逻辑非常流畅,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古代哲思,转化为当代人易于接受的语言体系。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过去理解偏差的概念,在阅读了这本书的阐释后,豁然开朗。它不是简单地翻译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作者构建理论时的思维路径,这一点是很多市面上其他解读本所缺乏的。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气”的阐述,结合了古代的自然观和人体生理学,用现代的类比和图示进行了多角度的剖析,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古人观察世界的智慧。这种既尊重原著的严谨性,又注重现代可读性的平衡把握,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它像一位耐心又博学的老师,始终陪伴在侧,引导我一步步走入那个深邃的知识殿堂。

评分

我作为一个有着多年中医药实践经验的从业者,阅读这类理论书籍,更看重的是它是否能与临床实践产生有效的连接和反思。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并没有停留在纯理论的探讨,而是巧妙地在理论的脉络中穿插了大量的“临床启示”或“古今对照”的思考点。例如,当解释某一经典方剂的配伍原则时,作者会适当地引入现代医学对相关生理机制的理解作为旁证,这样既巩固了对古法的认识,又拓宽了我们应用这些知识的思路。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的观点,处理得非常成熟和中立,它会呈现不同的学术流派的观点,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和判断,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论述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复杂多变的临床实践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它不是教你如何“套用”,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和变通”。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图解”形式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为了追求“图解”的直观性,往往会在内容的深度上有所妥协。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这里的“图解”绝非简单的配图,而是一种深度的可视化研究成果。它成功地将抽象的、非线性的古代医学思维结构,转化成了清晰、可追踪的流程图和概念地图。例如,在解析某个复杂的病理传变过程时,作者没有采用冗长的文字堆砌,而是设计了一套层次分明的图谱,将病因、病位、传变路径以及可能的干预点都清晰地标记出来。这极大地帮助了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建立起整体的知识框架。我发现,通过对照这些图示,我能更快地在脑海中复现理论体系,而不是仅仅记住零散的知识点。此外,图中的注释也极为详尽,几乎每一个符号和箭头都有其明确的指向性,这表明作者在内容组织上投入了巨大的心力进行结构化处理,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规范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