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靈活動在教會歷史中的運作(精裝):教會論(3)

聖靈活動在教會歷史中的運作(精裝):教會論(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勝全
图书标签:
  • 聖靈
  • 教會歷史
  • 教會論
  • 神學
  • 基督教
  • 靈修
  • 精裝本
  • 歷史神學
  • 屬靈恩賜
  • 教會增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會的運作也同時就是聖靈的運作。如同《使徒行傳》原是教會在第一世紀的發展史,但同時本卷也可被稱為《聖靈行傳》,因為應許的聖靈就是應允在這時期的使徒教會當中跟現今的真耶穌教會。在使徒行傳的紀載,我們可以看到聖靈如何帶領使徒建立起教會,也讓我們看到在選民歷史(包含上古的世代)中,看到神如何藉著聖靈在整個教會沿革中的主導性。並藉由聖經當中記錄的預表,讓我們看見過去聖靈的運作,與真耶穌教會所追求的聖靈如出一轍。

  同時教會論第三集也是作者要告訴讀者,如何看待「應許的聖靈」與「聖靈的感動」之間的不同,不論是他們在聖經中的記載,還是實際我們真耶穌教會所追求的聖靈,都可以從作者鉅細靡遺的分析中一一得到解答,而這部分就是透過作者在教會論的完整分析中,試著用聖靈的角度,看到了祂的運作與如何建立了教會。

  本書作為系統神學所研究本會的教會論,給出了非常仔細的整理跟分析,把你在聖經中所看見《聖靈活動在教會歷史中的運作》都一一寫出來,相信可以幫助讀者,從中看到完整的視野:聖靈是如何建立起使人得救的教會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教会论的图书简介,聚焦于教会的本质、使命与治理,不涉及《聖靈活動在教會歷史中的運作(精裝):教會論(3)》中关于圣灵活动的历史运作的具体内容。 --- 书名:《教会的奥秘与使命:当代神学视野下的教会论重思》 导言:永恒真理在时空中的彰显 教会,作为基督的身体,是上帝在历史中拣选、聚集并塑造的群体。自初代使徒时代起,教会的身份、结构、使命与见证就成为神学思想的核心议题。本书《教会的奥秘与使命》旨在从当代神学和实践的交汇点出发,对教会论进行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再审视。我们不把教会仅仅视为一个社会组织或宗教机构,而是将其视为上帝救赎计划在地上的具体体现,是道成肉身的延续,是圣灵运行的居所。 本书的探讨将超越历史的某些特定面向(如某一时期圣灵具体行动的纪事),转而聚焦于教会“是什么”(本体论)、“为什么存在”(目的论)以及“如何运作”(实践论)的永恒基础。我们相信,理解教会的本质,是理解基督信仰核心教义的必然步骤。 第一部分:教会的本体论基础——基督、道与圣灵 第一章:基督论与教会论的内在关联 教会的身份完全根植于基督的位格与工作。本章深入剖析“基督是头,教会是身体”的圣经意象。我们将探讨: 1. 基督的独特性与教会的中保角色: 基督是唯一的救赎中保,教会作为他的身体,如何在世上传承并彰显这份中保性,而非取而代之。 2. 身体的比喻: 身体的合一性、多样性及其在实践中的张力——如何既保持神圣的统一性,又容纳信徒个体在恩赐上的差异。 3. 新约中的“蒙召者”群体: 探讨“教会”(Ekklesia)一词的语义演变,从“被召出来的一群人”到具有清晰神学指向性的群体。 第二章:圣言的权威与教会的宣告 教会的存在离不开上帝的启示之言。本章聚焦于“道”(Word of God)在教会生活中的中心地位。 1. 圣经的无误性与权威: 探讨教会如何正确地解释、持守并宣讲圣经,以及这如何塑造了教会的信仰告白。 2. 道成肉身与道成文字: 讨论上帝的话语如何从永恒的逻各斯(Logos)转变为历史性的文本,以及教会作为“道之群体”的责任。 3. 讲道的神学意义: 重新定位讲台的地位,将其视为上帝主动与人相遇的场所,而非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 第三章:圣灵的塑造力与教会的圣洁 虽然本书不详述圣灵在历史中的具体行动轨迹,但我们必须正视圣灵在塑造教会本体上的持续性工作。 1. 圣灵的内住与教会的群体圣化: 圣灵如何使信徒个体成圣,并以此塑造一个在世上具有道德见证的群体。 2. 恩赐的运作与教会的秩序: 探讨圣灵所赐的恩赐(而非某特定时期的“活动”)如何有益于教会的建造,强调恩赐服从于秩序和爱。 3. 教会的救赎见证: 圣灵如何使教会成为“新造的群体”,在不属于这个世界(Not of the World)的同时,又在世界中(In the World)生活。 第二部分:教会的使命与实践——圣礼、治理与福传 第四章:圣礼:可见的恩典之约 圣礼是教会履行其祭司职能、锚定其信仰的可见记号。本章着重于圣礼的神学意义,而非历史上的争议焦点。 1. 洗礼的神学: 探讨洗礼作为进入基督身体的盟约标记,其与悔改、归信的关系,以及对信徒新生命状态的确认。 2. 圣餐的神学: 深入分析圣餐的象征意义、实体性(presence)的理解,以及它在纪念基督牺牲、预尝未来筵席中的双重功能。 3. 圣礼与宣教的张力: 圣礼如何既是教会内部的记号,也是向外宣扬福音的见证。 第五章:教会的治理结构与权柄的运用 教会的治理不仅关乎组织架构,更关乎对基督权柄的顺服。 1. 教会治理的圣经基础: 比较不同治理模式(如主教制、长老制、会众制)的圣经依据和神学意涵,强调“仆人式领导”的原则。 2. 教会纪律的爱与公义: 探讨教会纪律的目的是恢复而非惩罚,如何以爱心和真理来维护群体的纯洁性与见证。 3. 教会与政府的关系: 在世俗化背景下,界定教会作为独立于国家权力的信仰共同体的边界与责任。 第六章:教会的普世性、宣教性与合一性 教会的使命指向全世界,并体现了上帝普世的旨意。 1. 宣教的本质: 宣教不是教会的“一项活动”,而是教会的“存在状态”(Missio Ecclesiae)。探讨教会如何活出其宣教的本质。 2. 普世性(Catholicity)的意义: 讨论教会的完整性、普遍性和真理的包容性,对抗地方教会的狭隘化倾向。 3. 合一的追求: 在承认多元性的前提下,探讨基督徒如何在信仰核心上寻求合一,而非仅仅是组织上的融合。 结论:活出“在世寄居”的教会生活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激励读者将神学理解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忠诚侍奉。教会是上帝赐予世界的盼望的管道,它必须在不敬虔的世界中,持续地以基督的生命为标记,清晰地彰显出上帝永恒的国度。教会论的研究,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更加忠心、更有见证的教会实践。 --- 本书特色: 深度聚焦本体论: 强调教会作为基督身体的形上学基础,而非停留在表面的组织结构讨论。 平衡的视角: 审慎地处理圣经真理、历史传统与当代处境之间的张力。 实践性导向: 每一神学论述都旨在指导教会如何在今天的世界中,忠实地履行其圣礼、治理与宣教的职责。 本书适合神学院学生、牧师、教会领袖以及所有渴望深刻理解自己信仰群体本质的基督徒深入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勝全


  1951年生,台灣台中人。真耶穌教會神學院第九期畢業(1976),中台神學院聖工碩士班進修(1991、2000),真耶穌教會神學研究所第二屆畢業(2007)。主要研究:新舊約、神學類、五大教義、史地類。

  資歷:
  ˙真耶穌教會神學院教務主任(1991-1997)
  ˙中部教區區負責(1997-1998)
  ˙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負責人(2010-2015)
  ˙真耶穌教會神學院院長兼任神學研究所所長(2010-2012)
  ˙退休(2017)

  相關著作:
  ˙以斯拉記彚譚(棕樹出版社,1987/2006二版)
  ˙民數記中之基督(腓利門出版社,2001二版)
  ˙聖經人文史地(腓利門出版社,2003/2010三版)
  ˙申命記查經[上、下](腓利門出版社,2004)
  ˙申命記導論(腓利門出版社,2005/2010二版)
  ˙申命記今釋(腓利門出版社,2007)
  ˙教會論5-1/教會在以弗所書中的圖像比方(腓利門出版社,2010)
  ˙聖地漫遊(迦密文字中心,2011)
  ˙教會論5-2/教會的先存與神安排的救贖(腓利門出版社,2015)
  ˙五經典考(腓利門出版社,2015二版)
  ˙教會論5-3/聖靈活動在教會歷史中的運作(腓利門出版社,2022)
 

图书目录

出版序/4-5
作者序/6-9
系列說明/10-13

第一篇 緒論/17-26

第二篇 聖靈的感動在歷史的沿革/27-66
第一章 舊約時期聖靈的活動/28
第二章 新約時期聖靈的感動/55

第三篇 應許聖靈的領受與確認/67-114
第一章 「恩賜」一語的辨正/68
第二章 聖靈感動的辨識/82
第三章 應許聖靈的辨識/95

第四篇 聖靈應許的歷史沿革/115-138
第一章 「應許聖靈」一詞源考/116
第二章 應許聖靈宣告的過程/127

第五篇 應許聖靈開創的新局面/139-152
第一章 終結律法字句的約束/140
第二章 開啟耶穌聖名的救恩/143
第三章 普世救恩廣傳的形成/144
第四章 種族合一的屬靈團契/147

第六篇 應許聖靈在救贖中的定位/153-168
第一章 與神救恩密切結合/154
第二章 促成教會與救贖的關係/156
第三章 印證受託真理的真教會/158
第四章 成全救贖的最後要件/161
第五章 提升教會屬靈的層次/164

第七篇 約珥書在神學上的地位/169-214
第一章 「應許聖靈」議題的形成/170
第二章 春雨應許與世局預告的延展/205

第八篇 秋春二雨的應許與本質的一致/215-236
第一章 聖靈應許的過程與信息/218
第二章 秋春二雨顯示的意義/223
第三章 秋春二雨本質的一致/233

第九篇 應許聖靈與聖靈感動之比較/237-293
第一章 應許聖靈與聖靈感動之差異/240
第二章 應許聖靈所作的憑據/268
第三章 應許聖靈在救贖中的角色/277
第四章 領受應許聖靈的判定/287

第十篇 春雨聖靈之宣告與意義/294-312
第一章 約珥先知預告降春雨/295
第二章 使徒約翰末期的宣告/298
第三章 應許聖靈的停歇時期/304
第四章 春雨聖靈必然降臨/309

總結/313-319
後記/320-321
參考書目/322-325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93699
  • 叢書系列:研經叢書
  • 規格:軟精裝 / 328頁 / 17.5 x 23.5 x 1.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教會論」原屬系統神學的單元之一,是認識神所建設的教會以及祂對於建立教會的規劃,所要說明的一系列論述。本會在系統神學的項目中,除了耆宿謝順道長老的大作《聖靈論》以及已故江雅各執事的大作《安息日論》二書之外,尚未見更具體且有詳細解說著作;即令有五大教義的簡介,畢竟內容過於簡略,算不上完整論述的標準。這些教義的著作雖然有助於教義上的辯正,但距神學議題的論述規模,尚有一段相當的距離。

  環視第一世紀的使徒教會,因著聖靈的活動與神蹟的彰顯,信而歸主的人口不但大量增長,教會也因而從耶路撒冷的點,延伸到外邦的面狀發展;就在快速而普遍的分佈之後,教會林立於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歐亞非三大洲;於是教會的擴展,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了一段精彩的時期,全然應驗了主耶穌於升天之前,向門徒所囑咐的話: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徒一8)。

  只是教會在經過二十個世紀之後,縱然在教理的範疇上,梳理出一套鮮明而清晰的神學論述之體系,也就是今日所謂的「系統神學」;其內容包含了:神論、人論、基督論、教會論……,一直到終末論、天堂論、地獄論。從這十餘項的神學議題中,可以看到一套既清晰而且有體系的教理,就如使徒保羅當日指示他的真兒子提摩太:「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要用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着。從前所交託你的善道,你要靠着那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牢牢的守着」(提後一13-14)。

  在漫長時光的洗滌之下,這些純正話語的規模,不但出現了嚴重的偏失,而且教會也成了罪惡的溫床,從整個歐洲的宗教歷史中,見到政教的勾結,宗教人士的跋扈,教理嚴重的扭曲,以致於信徒對教會產生了嚴重恐懼與徹底失望之感。十六世紀前後,有志之士對於宗教改革的呼聲頻傳,類如:游斯丁、俄克里夫……等輩,均有志於此;但面對死亡的威赫與脅迫,導致後來改革大師馬丁路德的挺身而出。馬丁路德在天時、地利與人和適時的搭配之下,終於出現了重大的轉機;教會於是從原來大公(舊教)的體系,重新塑造了另一股清新的氣象;此時,似乎看到初世紀使徒教會的重現和希望。教會在經過了路德馬丁成功的改革,以「歸回聖經」的呼籲,似乎使教會的福音有了重歸回真理的趨向。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教會在真理的闡釋上,仍舊處於偏失的狀態,對於救贖的教理,仍然沒有歸回使徒保羅所謂的「純正話語的規模」(提後一13),新教繼續陷在大公教會的大量桎梏之中,真理的規模未能齊備,免不了的,新教也產生分歧的現象,而且趨於嚴重分裂;此般情形比起大公教會,情況也好不到哪裡,甚至更加的混亂。長期下來,是理出了一套完整的神學系統,卻沒能歸回真理的規範,類如:1.安息聖日,依舊延用舊教的星期日,以所謂的「主日」取代;2.洗禮,也由一式一次的浸禮,出現了聖經無據的點水方式,既不在活水的泉源中受洗,也不在形狀上,即面向下,全身入水,與主聯合,以致後來各形各色的洗禮方式,一一出現;至於莊嚴隆重的聖餐,竟然還取用了表明罪的有酵麵包與酒品,來執行這個聖禮;尤為嚴重的是將自古以來,獨一神的永恆主,以三位一體的人本思維來詮釋。如此一來,使具有科學系統的神學,卻因不合純正話語的規模,而失去了真理的本質,甚是可歎。

  論及改革後的教會,固然廣佈世界各地,無論大都會或偏鄉,大量吸引世人歸主,然而真理的失喪與分歧,無異於千餘年來大公教會的情況,以致世人在救贖的追求上,產生了疑慮與障礙。縱然教會已廣為設立,一旦對真理的釋義產生差異,於是各吹各擂、各言其是,教義詮釋分歧不一,真道一次交付本質的潰散(猶3),乃是無可避免。

  本會自復興初世紀使徒教會的教理以來,在百餘年的歷史中(AD1917-2018),始終秉持著維護真理規模的精神,以歸回「聖經文本」的釋義作為真理的最高準則,以嚴守「正統教理」的信仰根基作為得救的終極目標。不料卻導致當今的基督教界,反諷本會墨守成規、不知權變,在基督教界中,另外創立的一個異端、極端的教派評議本會,因而摒除本會於華人教會之外,縱然如此,又何損於本會真理的道,得救的福音呢?

  蒙主恩眷,本會延續初期使徒教會的精神,對於真理的領受一概堅持於「回歸聖經」的原則,摒除過去眾教流傳的教理。依然地,所傳的真理,不但廣佈五大洲,對於本會設立之初,冠以「萬國更正」的標的也趨於完成。在應許聖靈的領受之下,今後必不致仍居基督教界的邊陲,終必成為末世真理的主流!唯盼能以這些真理的規模,與眾教團、教派、學者專家共同砌磋,以便共享真理的恩典,是盼。

  再說,《聖靈活動在教會歷史中的運作》一書(原訂書名:聖靈活動在教會歷史中的軌跡),已順利出版發行是闡釋「教會論」系列之第三冊;完成本書作之前,已蒙本會文宣單位的編審與發行有關「教會論」系列論述的一、二冊,即:《以弗所書中的教會圖像比方》與《教會的先存與神安排的救贖》,今日所完成的第三冊,是以與教會關係最密切的聖靈為論述議題,說明聖靈在教會數千年的歷史中所展現的活動,以及祂與救贖的關係,並闡述有關聖靈在「教會」各時期中展現的活力和祂在教會的歷史中具有的地位。不可忽略的是,在神安排救贖的最後工程中,耶穌基督如何藉由當年五旬節降臨的「應許的聖靈」,再一次復興末後的使徒教會――屬靈的真教會,並以這聖靈的動力,作為真理的憑據與印證。

  本書既承接前二書,以「教會」為論述的主軸,繼而側重於聖靈在歷史運作的說明,讓每位研經者,能從本書的論述中,正視聖靈在教會歷史中地位,並顯示祂的特質、功能與活動;同時,藉由聖靈的「感動」與古來眾先知宣告的「應許」,從而體察晚雨的聖靈在末世教會活躍的動力與驗證。職是之故,末職特於本「教會論」系列中,以「聖靈的活動」為議題,詳細說明聖靈的本質與神的靈之一致,以及「聖靈的感動」與「應許的聖靈」兩種不同的「恩賜」,所具備的同質性與差異性。

  本書上承《教會的先存與神安排的救贖》,將聖靈在各時期的活動,以及祂在教會中的運作,做一完整的梳理與說明。因此,我們相信每位研究「教會論」的同好,不但不會把「聖靈的活動」這項重大的議題,排拒於真理探討的範圍之外,而且能因拙著的闡述,提供一份真道給予眾教會,以及有志了解「應許聖靈」的人士參酌,以便對於本會從聖靈的啟示而得的真道,有更精準的了解與領受。

  感謝主的恩眷,教會論系列的第三冊――《聖靈活動在教會歷史中的運作》,再次藉著聖靈親自的帶領,以及眾同靈的期盼與代禱下,順利的付梓出版,只能再一次的歸功於聖靈親自的成全。同時,在付梓之際,再次感謝聯總文宣部的催促與鼓勵,以及臺總文宣處的編輯們;家兄仍保持一慣護呵小弟的精神,在校稿與修文中,不遺餘力,特表感謝;更願將一切的榮耀與尊貴,歸於賜智慧能力給末職的耶穌基督,阿們!

  對於聯總文宣部負責周碩軍執事暨蔡恆忠執事、林永基長老、趙明洋長老,不辭辛勞的齊聚臺總,為拙作審核並以文書提出修刪意見,甚為珍貴,末職獻上至誠的感謝。家兄芳田數年來,對為弟的拙作,在修文工作上始終不遺餘力,字字計較,在付梓之際一起致謝,宓璇、淑華、怡平為此稿的聯絡、編輯,末職銘記在心,也願主記念、祝福!

末 勝全 謹於仁愛之家 2020/02/10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内容的广度来看,这本书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开阔的视野,它仿佛是一部史诗般的编年史,将众多分散的历史片段,巧妙地串联成一幅完整的历史长卷。它不是那种只聚焦于某一个狭窄领域的专著,而是以一种全景式的视角,去审视和描摹历史进程中那些关键的行动和影响。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经意间发现一些过去被自己忽略的细节或关联,这得益于作者在史料筛选和交叉印证上的细致入微。这种对“全貌”的追求,让读者在构建自己的历史认知框架时,拥有了一个非常坚实和全面的基础,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历史复杂性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布局简直是神来之笔,阅读起来丝毫没有那种密密麻麻带来的压迫感,大量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的承载量,又极大地提升了视觉上的舒适度。字体选择上,那种略带宋体风格的衬线字体,既有历史的庄重感,又不失现代阅读的流畅性,字号大小拿捏得非常精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章节的划分和段落的梳理逻辑清晰得令人惊叹,作者在组织复杂史料时展现出的高超驾驭能力,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论述,也变得井然有序,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正带着你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稳步前行,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从每一个标点符号的间距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

评分

我一直是个对那种充满学术气息,但又兼具叙事魅力的作品情有独钟的读者,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完美地契合了我的偏好。它没有陷入过度学院派的枯燥泥潭,相反,作者的笔触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流淌出一种近乎散文的优雅和韵味。那些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不再是冷冰冰的史实堆砌,而是充满了画面感和张力,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看到那些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挣扎与抉择。尤其是那些对关键转折点的分析,作者的洞察力深刻而独到,总能从司空见惯的记载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时代精神和内在驱动力,这种文字的感染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便沉浸于作者构建的那个宏大叙事之中,读完后,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精装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中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分量和岁月的厚重感,封面的设计风格非常古典,那种深邃的色调和考究的字体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经过精心打磨的历史著作。光是翻开书页的那一刻,那种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清香,就让人心生敬意,仿佛已经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准备一探究竟。这种对实体书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年代,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摩挲一番,感受那份实体带来的踏实感。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书本的每一个细节中,体会到出版方对内容质量的重视,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无疑为接下来的阅读体验奠定了极高的基调,让人更加期待内容本身能带来怎样的震撼和启示。

评分

对于我这种对深度思考有强烈需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所引发的后续思考,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绝佳的起点。作者在阐述既有观点后,往往会留下一些开放性的议题或耐人寻味的疑问,促使读者必须停下来,合上书本,结合自身理解去进行二次消化和批判性审视。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远比直接灌输结论要有效得多。它鼓励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让历史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场与智者的对话,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一些长期以来被视为定论的历史观念,这种智力上的激发和挑战,正是我钟爱此类深度读物的终极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