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與佛教(增訂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道教與佛教(增訂三版)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著者 蕭登福
出版者 東大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23/03/01
语言 語言:繁體中文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睽違十年,重新增訂!
★道教與佛教互動、影響的嚴謹考究!
從經典、儀式、歷史等各方各面細密考察的宗教專著
道教的符籙習俗╳佛教的壇制宗派
完整呈現廣袤時空裡兩教的碰撞與交纏!

  道教影響於佛教者,有儀軌上的,有哲理上的,有習俗禁忌,及煉養術法。在哲理上的,如道教《太極圖》被唐代的宗密拿來解釋佛教唯識學、清代的行策用來說明禪宗的曹洞宗;甚至唐代禪宗的不立文字、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等,也都與老莊的思想有關。再者,在儀軌、習俗及煉養上,道教的講經儀、壇儀、符印、星斗崇拜、安宅、葬埋、藥餌、冶煉、食氣、導引、靈籤、節慶等等,也都曾對佛經有所影響,常被佛經所襲用。而道教房中術與佛教密宗無上瑜伽,更有密切關係。本書即就這些方面,道教所影響於佛教者,來加以論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登福


  現任台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兼任教授,常到中國、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等處參加學術會議及講學。在道教、佛教、先秦諸子、易經、敦煌俗文學等方面,皆有研究專著。曾多次接受港、陸、台等地著名廟宇委託撰寫道書。著有《道教與密宗》、《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六朝道教靈寶派研究》、《新修正統道藏總目提要》等專書六十種及學術論文二百餘篇。
 
道教與佛教(增訂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現代佛學叢書總序》
三版序
再版序
自序

第一章 道教壇法科儀對佛教的影響
第一節 道教講經科儀對佛教的影響
一、中土儒學及道教的講經制度
二、中土儒講及道教說經對佛教的影響
第二節 道教壇場科儀對佛教的影響
一、道教壇場與佛教密宗金胎兩大曼荼羅
二、道教之壇儀禁忌與佛教壇制
第三節 結語

第二章 道教信仰、習俗、方術對佛經的影響
第一節 道教星斗崇拜及時日吉凶等信仰對佛經之影響
第二節 道教符、籙、印對佛經之影響
第三節 道教宅葬、靈籤等信仰對佛經之影響
第四節 道教避穀、食氣及藥餌、冶煉等方術對佛經之影響
第五節 道教方技房中術與佛教密宗無上瑜伽
一、佛教密宗的無上瑜伽
二、道教房中術與佛教密宗
第六節 道教節慶、習俗對佛經的影響
第七節 結語

第三章 道家道教哲理思維對佛教的影響
第一節 莊子道體論與道生思想
第二節 莊子道體論與《大乘起信論》的真如佛性說
第三節 莊子道體論與吉藏《大乘玄論‧佛性義》之草木有佛性說
第四節 莊子道體論與湛然《金剛錍》無情有佛性說
第五節 道家老莊對佛教禪宗的影響
第六節 道教《太極圖》與佛教唯識學及禪宗的關係
第七節 結語

第四章 道教司命司錄系統對佛教檢齋及善惡童子說之影響
第一節 序言
第二節 道教司命系統與檢校功過日期
一、道教司命神的演變
二、道教司命神吏所用以記錄的簿籍及下凡核閱人世善惡功過的日期
第三節 道教司命系統對佛教的影響
一、道教影響下的佛教司命系統及檢齋日
二、左右雙童、判官及善惡簿記所衍生的業簿、業鏡、業秤、檀拏幢
三、道教庚申會對佛教之影響
第四節 結語

第五章 道教十二獸、十二神與佛教十二藥叉神將
第一節 十二獸探源
第二節 十二獸與道教十二神、十二將
一、三十六禽
二、十二神
三、十二將
第三節 佛經中所見之十二獸、十二藥叉、十二因緣
一、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中所見的十二獸
二、智顗、湛然十二獸精物為妖說
三、十二藥叉神將與十二時神、十二獸、十二佛菩薩
四、宋‧施護《十二緣生祥瑞經》中的十二因緣與十二獸
第四節 結語

第六章 道教中元節對佛教《盂蘭盆經》及目連傳說的影響
第一節 序言
第二節 道教中元節
第三節 《佛說盂蘭盆經》的真偽
一、中印曆法不同,道佛節慶互異
二、道重家族佛重個人,救贖方式各異,救贖七世父母與中土帝王立七廟有關
三、孝親觀念為中土特色;印土並不強調孝
四、此經有貶抑道士語,應出道教救贖後
五、此經內容與道教中元日誦唸的道經相近
六、此經供僧眾藉以薦拔,仿自漢世三張之飯賢消災
七、小乘經典無此經,印度無此俗
八、小乘經無目連救母,目連救母是由〈優多羅母墮餓鬼緣〉所衍生出來的
第四節 歷代中元節慶和目連救母故事的衍變
第五節 結語

第七章 道教血湖地獄對佛教《血盆經》的影響
第一節 序言
第二節 道教血湖地獄
一、道經中的血湖地獄
二、血湖地獄的成因
第三節 佛教《血盆經》
第四節 結語

第八章 從文獻上看道教對印度本土及佛教密宗的形成與影響
第一節  序言
第二節  中土密教經典中所呈現的道教成分
一、星斗崇拜對印度密教的影響
二、道教符籙咒印對密教的影響
三、道教壇場及陰陽五行生剋說對密教壇場術儀的影響
四、道教修持法門及房中術對密教的影響
五、道教習尚及禁忌對密教的影響
第三節  印度學者研究中所見中土道士對印度密教形成之影響
第四節  結論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道教與佛教》一書,初版於1995年10月,再版於2009年9月,今將刊出參版。由初版至再版,內容曾有大量增補,今參版將再新增〈第八章 從文獻上看道教對印度本土及佛教密宗的形成與影響〉。本章係從中國的文獻著手,並引證印度、日本、大陸學者等的相關研究,來探述道教對印度本土及佛教密宗的影響。愈來愈多的史料證明,密教的興起和道教有密切關係,佛教大、小乘均無壇場儀軌,而密教有息(息災)、增(增長福慧)、懷(增長權勢成就事業)、誅(降伏魔怨),四大壇場。這些壇場科儀,有許多是受道教的影響而形成的。アジツト.ムジケルジ著、松長有慶譯《タントラ東洋の知惠》以為「在一百九十二種正規的曼陀羅裡,有六十四種的曼陀羅,是從這地區(中國)被帶過來的。」 佛教密宗與道教的關係,在今日看來,將愈來愈清楚。

  佛教起源於印度,世人稱之為小乘,其實小乘才是真正的原始佛教。小乘以三法印來做為真佛教的印證工具,以無常、苦、空、無我為一教之宗旨,用以區別敵我。大乘,其起也晚,始於西元二世紀,尤其是中國的大乘佛教,自東漢安世高譯禪學經典、支婁迦讖譯般若經,皆摘取老莊思想以譯經,受中土道家、道教的影響甚深,呂澄《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序論一》說:「中國佛學的根子在中國,而不在印度。」筆者《道家道教影響下的佛教經籍》上下冊,即是以《大正新修大藏經》、《卍續藏經》及敦煌寫卷佛經為主,一一將其受中土影響的佛經摘出論述 。

  大乘佛教思想已由小乘的無常、苦、空、無我,轉而為常、樂、我、淨。二者的教義截然不同,且相互抵觸,完全不能相容。自南北朝而下,歷代學者常談論的儒、釋、道三教會通,以為三教宗旨相同,其實能和儒、道相通的佛教,是已深受中土思想影響的大乘佛教;如以小乘佛教而言,則三教無法會通。

  佛教不僅小乘、大乘的基本哲學理論不同,其根本學說也存在著太多違理失真處,如因果論、六道輪迴說、世界說、十二因緣等,名目眾多。為篇幅所限,今即依其前三項,摘論其謬誤處。

  一、因果說

  佛教重因果,龍樹《中論.卷四》說:「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無(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此是龍樹的千古名句,《中論》約撰成中土三國魏明帝時;但如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那麼果由因成,如此相追溯,則組成第一果之第一「因」,是如何來的?既是第一因,必定不能再從因來,如此則此第一因將成無因之果;是則萬法由緣生,便不能成立;緣起性空說亦將成為虛妄。且可由緣起來說性「空」,亦可由緣起來說性「有」;正因為「性有」,所以可以由緣起而聚;如本空,則不可由緣成。由此也可見說「有」談「空」,兩者皆未免偏執。十二因緣以「無明」為始,為第一因,也是無因有果;且十二因緣以淫為無明,為生命之始,其說也多有可議處。

  從上述,因果說不能解決第一義諦的問題。釋迦時代的因果僅限於論善惡,並不用來解釋宇宙現象。後來的佛學者則將之擴大,用來解釋所有的現象。以為在現世中,如是因未必有如是果,於是而延長為三世因果。但今世既已無法展現因果,他世和今世又有何差別?又,因果無法涵蓋所有現象,如物種的突變,人心的喜怒好惡不同,而呈現在異時所得的吉凶亦別。如古代貴重玻璃,視為七寶之一,今世則輕賤,同一物事,不同時代而貴賤有別。同理,同樣的行事作為,時移勢異,卻也貴賤有別,吉凶善惡不同;古人以淫為萬惡之首,孝為百善之先,所謂:「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今則不然,歐美人亦無此說。今再舉因果律在地獄說上的謬誤。佛教首重五逆罪,但五逆只行於一時,其入獄受苦卻不僅是一世,而是萬劫,入地獄無出期。因小果大,猶如偷小錢而判其喪大命。佛教的地獄,不是人類為人類設刑,而是憎恨人類的外太空異種對人類所設,不是因果律而是仇恨律。且如有因果律,地獄中虐殺人類的鬼類牛頭馬面,是否會受報,於是就有不同的說法出現,有一說他們是化身,不受惡報,這樣不是又違反因果律的存在了嗎?

  二、六道說

  佛教用六道來涵括所有有生命的眾生,所謂: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以現在的分類法來看,它是沒法涵蓋所有的生命體,其中阿修羅,是印度人神話產物,餓鬼的焰口不能吞食,也僅是印度的鬼,無法涵攝所有的鬼道(中國僵屍、西洋吸血鬼),更遑論其他。六道以外的生命體甚多,外星人也是生命體,六道無法涵攝。不僅如此,佛教將世界區分有情、無情,有情為眾生,無情為器世間,把植物看做沒生命的「無情(無情識作用)」,將草木和山河大地等土石視為同類,這樣的說法,是謬誤的。植物也有生命現象,有生老病死,有喜怒哀樂,將植物看成沒生命,不符合現今的科學驗證。

  三、世界說

  佛教的世界觀,據《長阿含經》卷十八至卷二十二所說,是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高出水面上有八萬四千由旬;深入大海中的,也有八萬四千由旬。須彌山四周,依次被七座較小的山所圍繞著。其外為四天下,四天下即四大洲,依次東邊為「弗於逮」,北面為「鬱單越」,南面為「閻浮提」,西面為「俱耶尼」。須彌山、七重小山、四天下,彼此之間,一一皆被大海所阻隔。在四天下之外,又「有八千天下圍繞其外,復有大海水周市圍繞八千天下。復有大金剛山,遶大海水。金剛山外,復有第二大金剛山。」 金剛山,有的經典也譯作「鐵圍山」。以上為一個世界。一千個像上述所說的世界(即千個須彌山,千個七小山,千個四天下及金剛山等),稱為一「小千世界」,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千個中千世界,稱為「大千世界」。因為「大千世界」它包涵三個千,所以也稱為「三千大千世界」。天堂在須彌山一半(四天王天)以上,包括須彌山上之虛空。地獄在兩大鐵圍山之間(十寒地獄)及須彌山海底下(八熱地獄)。有關佛教的世界說,詳見筆者《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 。

  佛教的世界說,完全是古印度人在未能了解整個世界真實情形下,所做的描述,猶如中國的大九州說、四海說,都與事實差距甚遠。

  佛教在基本理論上的謬誤甚多,不能一一細論,甚至連深被人喜愛的《金剛經》,也有不少謬誤處。舉例而言,自唐.慧能而後,世人每以《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至理名言。其實「心」是指心思、思惟,是能生。既生其「心」,即是有所思惟;有所思惟,即是有思惟的對象(所生);有思惟的對象,即是「有所住」。因此以哲學理論來說,是不能「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把此句說成:雖然有所住,但不加以執著,那麽和《論語‧子罕篇》孔子所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有何不同?且「無所住而生其心」,就猶如《列子.仲尼篇》引公孫龍所說:「有意不心」,只是名相定義之爭罷了,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話語。「有意不心」中的「意」是指「意念」,「心」是指「思惟」;「意」、「心」的關係,猶如「白馬」和「馬」一樣。「白馬」可以是「非馬」,「有意」當然可以「不心」。「有意不心」在哲理上尚且比「無所住而生其心」來得合邏輯。名家的「有意不心」受到攻擊,《金剛經》中的「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卻因六祖惠能因此悟道的關係,成為佛徒重要的名言,想想它和《列子》的「有意不心」,有何分別呢?待遇何以會有如此的不同?不僅如此,《墨子.小取》說:「夫且讀書,非讀書也。好讀書,好書也。且鬥雞,非鬥雞也。好鬥雞,好雞也。且入井,非入井也。止且入井,止入井也。且出門,非出門也。止且出門,止出門也。世相與共是之。若若是,且夭,非夭也,壽夭也。有命,非命也。非執有命,非命也,無難矣。此與彼同類。」與《金剛經》:「所謂眾生,非不眾生,是名眾生。」同其繚繞。又,《金剛經》不可以音求如來,不可以形求如來,無所去無所來等說,所言「如來」其實即是老莊「道體」之說。小乘(原始佛教、正統佛教)無此,大乘受中國老莊道體論道物一體的影響,而有眾生皆有佛性之說,也把「道」神格化為「如來」。

  宗教皆有其存在的理由,在中國,儒、釋、道三教已成為華人習俗及哲理思惟的根源所在。但其中的釋教,是受中土文化深遠影響的大乘佛教,而不是原始佛教的小乘佛教。就大乘佛教而言,正如呂澄所說,其根子在中國而不在印度。
 
蕭登福
謹序於2022年11月11日

图书试读


道教與佛教(增訂三版)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道教與佛教(增訂三版)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道教與佛教(增訂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道教與佛教(增訂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