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杜拉的故事:佛洛伊德流傳最廣、最驚世駭俗的經典著作

少女杜拉的故事:佛洛伊德流傳最廣、最驚世駭俗的經典著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图书标签:
  • 精神分析
  • 弗洛伊德
  • 案例研究
  • 性心理学
  • 潜意识
  • 梦的解析
  • 心理学经典
  • 女性心理学
  • 性欲
  • 俄狄浦斯情结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深入少女杜拉隱秘的內心世界,探討了她的憂鬱、歇斯底里以及性幻想,尺度之大、描寫之大膽前所未見

  ★ 在一切精神分析的病例中,只有此病例,才賦予夢、潛意識以及它們的解析佔據無可比擬的地位

  ■ 本書深入剖析、探索了夢境、歇斯底里症和現實生活的複雜關係
  ◎ 公開而坦白地討論性話題,並給予性器官與性功能一個合理而準確的科學名稱。
  ◎ 解析夢與現實是怎樣的關聯?
  ◎ 如何解釋和治療歇斯底里症?
  ◎ 在夢中出現的人或物有什麼象徵意義?
  ◎ 真的能揭示做夢者試圖隱藏的內心秘密嗎?

  ■ 正確解讀佛洛伊德的潛意識學說與釋夢觀念
  從罹患歇斯底里症的少女杜拉所做的夢出發,分析了在夢的掩飾下,杜拉表現出來的敏感、多疑、憤怒以及病態的心理特徵,探求少女杜拉內心深處的神秘莫測和她如夢似幻的心靈世界,深入探討家庭情感關係和周圍的環境,對青春期少女性心理發育變異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 不僅是專業的病變心理學研究報告,也是一部文學作品
  佛洛伊德將豐富嚴謹的臨床實踐與天才神奇的文學想像完美結合,創作出了一個既是充滿科學專業色彩的病變心理學研究報告,也是一部極有價值的學術著作,對哲學、文藝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民俗這和醫學研究都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少女杜拉的迷宫:精神分析的早期探索与未竟之梦 一部深入人类心灵隐秘角落的经典文献,重现弗洛伊德思想的基石与挑战。 本书聚焦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早期精神分析实践中最具争议性和启发性的一份案例记录——“少女杜拉”(Dora),旨在全面梳理和批判性地分析这一文本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论建构以及对后世精神分析学派产生的深远影响。 导言:迷雾中的青春与一次未完成的疗程 《少女杜拉的故事》并非一个简单的病历记录,它更像是一幅剖析十九世纪末维也纳中产阶级女性心理困境的精细画像。本书将带领读者回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前夜”,理解这位年轻女性——杜拉——所遭受的神经症症状:咳嗽、失语、偏头痛,以及她对两位重要男性(一位年长男士和她的家庭医生)的复杂情感纠葛。 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为什么这份记录被弗洛伊德本人视为“未完成”的案例,以及他为何选择公开发表它。通过深入文本,读者将发现,杜拉在治疗中途突然中断了与弗洛伊德的会谈,拒绝接受他的解释,并最终离开了分析师的沙发。这种“中断”本身,构成了理解精神分析本质的关键切入点:治疗关系的动态性、患者对“真相”的抵触,以及分析师自身的局限性。 第一部分:症状的语言与潜意识的初探 本部分将系统拆解杜拉所呈现的各类症状。与许多以性创伤为核心的案例不同,杜拉的症状围绕着窒息感、无名恐惧和强烈的排斥反应展开。 1. 梦境的解读:通往无意识的“皇家大道” 弗洛伊德对杜拉梦境的分析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将详尽梳理她梦见“失火的房子”、“珠宝盒子”以及“旅行”等关键场景。这些梦境如何被弗洛伊德视为表达被压抑的性欲和家庭冲突的密码?我们不仅会复述弗洛伊德的解读,更会引入后来的批评观点,探讨其过度侧重性本能的解释模式是否掩盖了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2. 反抗与移情:治疗关系中的权力博弈 杜拉对权威的强烈反抗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她对弗洛伊德的态度,从最初的顺从迅速转变为怀疑和审视。本书将深入分析“移情”现象在杜拉案例中的具体表现。杜拉是否将童年早期的重要人物的形象投射到了弗洛伊德身上?这种投射如何阻碍了“领悟”的发生?我们着重探讨弗洛伊德是如何处理(或未能处理好)他自身作为男性分析师所处的性别位置,以及这种位置如何影响了对杜拉女性经验的理解。 3. 俄狄浦斯情结的阴影与同性恋的暗示 弗洛伊德认为杜拉对那位年长男士(他试图引诱她)的排斥,实则是俄狄浦斯情结未解决的体现。然而,杜拉对另一位女性——她父亲的情妇——表现出的复杂依恋,使得后世的解读开始关注是否存在被压抑的同性恋倾向。本书将审视弗洛伊德对这些复杂情感的界定,以及他如何试图将所有矛盾归结于“力比多”的流动与受阻。 第二部分:案例背后的时代烙印与学术争鸣 《少女杜拉的故事》不仅是个案,更是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弗洛伊德开始系统地运用梦的分析和移情理论。 1. 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困境 杜拉的生活环境——受压抑的家庭关系、严格的社会规范、对女性身体和欲望的沉默——是理解她症状的外部框架。本书将考察当时对女性“歇斯底里”的普遍认知,并分析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如何既批判了僵化的社会规范,又不可避免地继承了某些时代对女性角色的预设。 2. 理论的巩固与局限性 通过杜拉的案例,弗洛伊德确立了“童年性经验”在神经症病因中的核心地位。然而,正是这个案例的“失败”——患者的中断治疗——迫使他更深入地思考“阻抗”的本质。我们探讨了弗洛伊德如何利用此案例来确立精神分析的解释权威,但也必须正视,对于杜拉而言,弗洛伊德的“解释”可能更像是一种新的、令人无法忍受的束缚。 3. 精神分析后续的修正与发展 本书会引入后来的精神分析流派(如客体关系理论、拉康学派)对杜拉案例的重新审视。他们如何看待杜拉的“拒绝”?他们是否能提供一个更全面地涵盖权力、语言和性别认同的解读框架?例如,有观点认为,杜拉并非“无法理解”弗洛伊德的解释,而是她通过拒绝分析,成功地保留了自己作为主体性的最后一块领地——即拒绝被“定义”。 结语:未竟之梦的持久回响 《少女杜拉的故事》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治疗范本,而在于它是一份对人类心理解读极限的坦诚展示。它揭示了精神分析作为一门学科,在面对复杂、矛盾和充满抵抗的人类心灵时,其自身的脆弱与强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平衡的视角:既尊重弗洛伊德作为开创者的洞察力,也批判性地审视其理论在处理性别与权力关系时的盲点。阅读杜拉的故事,就是进入一场关于“理解”与“被定义”的永恒辩论,其回响至今仍在精神分析领域振聋发聩。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人类心灵结构、精神病理学起源以及心理治疗关系本质的读者来说,这份文献是绕不开的经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


  1856年-1939年,知名醫師、精神分析學家,猶太人。生於奧地利弗萊堡(今屬捷克),後因躲避納粹,遷居英國倫敦。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被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由此演變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其成就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文學等都有深刻的影響,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另著有《夢的解析》、《性學三論》、《圖騰與禁忌》等。

譯者簡介

袁文婷


  女,愛好歷史、文學、心理學,多年來對於外國文學、歷史均有深入的研究,曾參與翻譯許多國外著名的經典名著。
 

图书目录

代序:《少女杜拉的故事》是怎麼寫成的

第一章:緒論
我絕不會猶疑與人,甚至是與女孩子談論這些話題

第二章:臨床現象
一個鄙視自己母親的怪脾氣少女
揭開杜拉自殺的真相
第一次得到男人的擁抱和吻
父親的情人
杜拉變成兩個男人交換情人的「籌碼」
暗戀與病痛
生病的真正動機
杜拉奇怪的咳嗽——醫學界的震驚和恐怖
為什麼杜拉喜歡吸吮拇指頭
戀父情結:要K女士,還是要我
更為隱祕的同性戀情:對父親情人的愛

第三章:第一個夢
四個相同的夢與樹林裡的遭遇
珠寶盒的意義
夢中的「火」與「水」
夢醒後的菸草味:少女對吻的渴望
尿床和玩弄小荷包的背後:少女最深的隱祕
性的另一證據:呼吸困難或神經性氣喘
「我為他罪惡式的愛情而受到疾病的懲罰」
第一個夢的意義

第四章:第二個夢
我已經問了上百次:「鑰匙在哪裡?」
車站、密林的象徵及報復雙親的動機
假的盲腸炎和跛足是少女懷孕的幻想
真相大白:杜拉突然中止了治療

第五章:後記
本書只是一個夢的解析的片斷(1)
本書只是一個夢的解析的片斷(2)
歇斯底里幻想及其與雙性對偶的關係
論歇斯底里的發作

第六章:補充和闡釋
伊瑪小姐的故事
夢兆與象徵
與一個小女孩的幾次交談
從夢中瞭解人的祕密
對佛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24807
  • 叢書系列:Youth青春講義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x 1.4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代序

《少女杜拉的故事》是怎麼寫成的
歐文‧斯通


  1897年,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在學術發展上處於非常艱難的時期,此時杜拉‧基施爾病例就出現了。6年前,杜拉的父親曾是西格蒙德的一位患者。現在這位事業有成的製造商把其厭惡就診的女兒帶到了伯爾格街。

  18歲的杜拉‧基施爾很聰慧。婚前,她的父親染上了性病,並造成視網膜脫落和半癱的長期遺患。西格蒙德經過一系列嚴格的抗梅毒菌治療,幾乎將他治癒。但是,杜拉10歲那年,偶然的一次聽到父母在臥室裡談話,對父親得過性病頗為震驚。這使她整天憂心忡忡,唯恐自己受到傳染。12歲,她患了週期性偏頭疼;後來又患上神經性咳嗽,當她來到伯爾格街就醫時,已經發展到無法講話的地步。

  杜拉身材高大,發育正常,濃密的栗色頭髮紮成辮子盤在頭上,棕色眼眸裡放射出玩世不恭的眼神。她輾轉過十幾位醫生之手卻不見好轉,便開始嘲笑那些醫生醫術不良,治不好她的病。然而她那譏嘲的嘲笑聲絲毫沒能幫助她振作精神;她和父母吵架;寫了張絕命書丟在桌上,然後割腕自殺,但卻手軟狠不下心。當父親責備她的舉動時,她當即在他腳邊昏死過去。

  杜拉非常關心她家和K家夫婦的關係。長期以來,杜拉瞧不起自己的母親,說她是收拾屋子的「專業戶」,而她十分崇拜K太太。K太太是個魅力十足的女人,至少杜拉的父親如此認為,因為他和K太太有著曖昧關係已很多年。他們經常一起去旅行,杜拉父親出差時,他們就在其他城市裡幽會。杜拉幾年前就對這樁風流韻事略有所知,儘管K先生也聽說了,但他沒有採取措施阻止他們的往來。

  杜拉也很喜歡K先生的,K先生也喜歡她;她16歲時,K先生邀約他的妻子和杜拉到他的辦公室去看教堂節日盛會的場面,說是在那兒能看得清楚。杜拉到了辦公室後才知道,K太太待在家裡沒來,其他職員也都回家過節去了。K先生讓杜拉在樓梯門前等他,過了一會兒,他走過來,抱住杜拉,一陣熱吻。杜拉向佛洛伊德醫生發誓說,當她掙脫開,跑到街上時,她只覺得噁心。

  可是後來,杜拉和父親一起去K家夫婦的鄉間別墅住了一陣。有一次,她和K先生外出散步,K先生居然毫不掩飾地向她提出性要求。杜拉把這件事告訴了她的母親,並要求父親與K家徹底斷絕關係。當杜拉的父親當面質問K先生時,K先生矢口否認,並暗示說杜拉已對性問題入了迷,說她讀過曼特加札的《性愛生理學》和K家中所有其他描寫性愛的書刊。K先生把杜拉指控他的性猥褻說成是杜拉的幻想。自那以後,杜拉的身體每況愈下。

  西格蒙德心裡清楚,這種心理創傷只有與患者的童年經驗聯繫起來才能發揮作用。杜拉現在抱怨說,她無法擺脫上身曾經被K先生摟抱時的那種感覺。

  「杜拉,使你痛苦或使你害怕的那個記憶是不是被你壓抑了,故意以上身代替下身,因為你覺得這樣說不太害臊?」

  「你的意思是什麼,我不明白,醫生先生?」

  「當K先生那麼熱烈地摟抱你時,你不但感覺到他的嘴唇貼在你的嘴唇上,還感覺到他那硬東西頂住了你的身體。」

  「這簡直令人噁心。」

  「『令人噁心』這個詞表示了道德評價。我們現在所要尋求的是全部的事實。數年來,這些事實把你從一個聰明、可愛的少女折磨到憂鬱、孤獨,與父母爭吵,企圖自殺的地步。難道我們不應該懷疑,當你被K先生摟抱時,你是由於忽然產生一種曾經有過的類似感覺才逃走的嗎?」

  「我既不承認也不否認。」

  之後的一兩個星期裡,杜拉的強迫觀念表現為一系列的責備,責備父親是個騙子,偷偷地和K太太私通;責備K太太可以跑遍歐洲不放過任何與父親幽會的機會,而只要K先生在家,她卻像個病人似的臥床不起;責備K先生有兩次企圖勾引她;責備哥哥在家庭爭執中始終與母親觀點一致;責備母親關心女兒的身體僅僅是為了使她把地板擦洗得乾乾淨淨。

  西格蒙德的醫療經驗告訴她,如果患者一味地責備別人,正說明這個患者充滿了自責感。西格蒙德認為,杜拉責備父親對待K先生對她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敷衍了事,這表明了她壓抑了自責感。因為好幾年來,杜拉一直對父親的私通持默許態度,避免過於認真地看待這件事,擔心兩家關係破裂。

  杜拉開始接受新的一週治療是在一個星期一的早晨。西格蒙德一見到她就說:「你對我說過你的咳嗽發作總是持續3~6個星期。那麼K先生出差時,通常在外面待多長時間?」

  杜拉紅著臉說:「3~6個星期。」

  「難道你沒有發現嗎,杜拉,你經由自己的病表現出你是愛K先生的,甚至當K先生回到他妻子身邊的時候,你也在愛著他,因為他妻子老是藉口臥病在床,不願盡妻子的義務。你現在的病的動機也是如此,也是希望透過生病來達到某種目的。」

  「能達到什麼目的呢?你把我當成白癡了嗎?」

  「不,杜拉,你是個聰明的姑娘。但就連最聰明的人有時也會弄不清自己的動機。你還想盡力說服父親與K太太一刀兩斷。你在這方面的努力已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假如你能利用自己的病說服父親和K太太分手,你的目的就達到了。既然你明明知道你的父母已經多年不相親相愛了,你為什麼還把父親與K太太的關係說成是『一般的風流韻事』呢?」

  「她只是因為我父親是個有經濟能力的人才愛他的。」

  「你是說你父親給她錢和禮物?」

  「是的。她買的貴重物品,她的生活條件都不是她丈夫所承受的經濟能力範圍內的。」

  「你能肯定你真正想說的不是與此恰恰相反嗎?你是想說,你父親是個沒有經濟能力的人,換句話說,他沒有性能力?」

  杜拉很平靜的接受西格蒙德的提示。她回答道:「是的,我早就希望父親沒有性能力,這樣他們之間就不會發生性關係了。不過我也知道滿足性欲的方法不單是這一種。」

  「你的意思是不是說可以透過嘴來滿足?因為你不久前曾對我說過,在4、5歲前,你一直都吸吮手指頭。從哪兒得來的這個知識?是不是從曼特加札的《性愛生理學》得來的?」

  「我真的不知道,醫生先生。」

  「假如你想獲得滿足性欲的其他方式時,是否指你身體那些經常感到刺激的部位,你的喉嚨和口腔?你的咳嗽是否也是表達性欲的一種方式?你的無意識是否把性刺激集中在生殖器以外的地方?」

  杜拉的咳嗽消失了。幾天以後,她說:「起初,我對你使用那些詞語來描繪人體某些部位的做法感到震驚和氣憤;可你談論這些部位時表現出一種工作式的態度……」

  「你是說,社會上談論這些話題時色迷迷的態度毫無正派可言?」

  「是的。我敢肯定,許多人如果聽到我們的談話都會感到震驚,可是我認為你的治療要比我聽到父親的朋友之間的談話體面得多,也比K先生的朋友之間的談話體面得多。」

  到了此刻,杜拉難以驅除的情緒是她經常反覆講到的「我不能原諒父親的風流韻事,我也不能原諒K太太」。

  「但是,你知道嗎?你目前的舉動就像個打破醋罈子的妻子?你把自己放在母親的位置上。在幻想中你也把自己比作K太太。這就是說你變成了兩個女人,一個是你父親曾經愛過的,一個是他現在正愛著的。所有這一切都說明你也愛著你的父親,而這正是你心理紊亂的起因。」

  「我同意你的看法。」

  幾個星期以後,杜拉告訴西格蒙德一個反覆出現的夢境:「一所房子著了火,父親站在我的床邊,把我叫醒。我趕緊穿好衣服。母親打算停下來,帶走首飾盒;可父親說:『我不能讓我和兩個孩子為了你的首飾盒而被燒死。』我們急急忙忙下了樓,剛一出門,我就醒了。」

  「杜拉,在《夢的解析》中,我說過:『每個夢都表現出了願望的滿足,如果這個願望是被壓抑著的,屬於無意識,那麼再現活動就會以偽裝的形式出現,而且只有無意識的願望才具有形成夢境所需要的力量。』那麼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首飾問題。母親要救出首飾盒這件事,你是如何理解的?」

  「我曾收到過K先生送給我的一個禮物——貴重的首飾盒。」

  「你難道不知道『首飾盒』是女性生殖器的俗稱嗎?」

  「我猜你就會這麼說。」

  「你是說,你知道確有這麼回事。你的夢試圖表述的是:『我的首飾盒正處在危險之中。一旦丟失了,那都是父親的錯。』正因為如此,你才會在夢中顛倒了事實,用相反的形式表現了這一點:父親從火中救出來的是你,而不是要救你母親的首飾盒。你問自己,母親怎麼會出現在夢中,而在那件事發生時她並沒有在K家的湖濱別墅裡……」

  「母親在這個夢中不可能起作用。」

  「不,她可以發揮作用,因為那件事一定涉及到你的童年生活。你曾經提到過母親拒絕過一個手鐲,那時你明確表示自己很願意接受母親不要的東西。現在讓我們把這一事實顛倒過來,用『給予』代替『接受』。母親不願給父親的東西,希望由你代替。作為與此並行的想法,K先生在夢中佔據了你父親的角色;他送給你一個首飾盒,所以你現在願意把你的首飾盒給他。K太太這時取代了你的母親,她確實在那座別墅裡;根據這個夢判斷,K太太不願給她丈夫的東西,你渴望由你來給予。這些就是你一直如此有力地壓抑著的情感,你夢中的每一個要素使得檢察官必須把它們都顛倒過來。這個夢也證明你求助於戀父情節來抵禦對K先生的愛。杜拉,要深挖你的感情;你並不害怕K先生,對嗎?你怕的正是你自己,怕自己可能會接受這個誘惑。不要隱瞞真情了,祕密是保不住的。」

  杜拉深深地舒了口氣。

  「我不想再隱瞞了,醫生先生。我很高興它們能被揭露出來。所有給我治療過的醫生中,唯獨你看透了我的心結。我鄙視那些人,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我的隱私是什麼。也許你真正使我得到了解脫。」

  「也許……」但他對此表示懷疑。3個月的療程畢竟太短了。

  西格蒙德每星期為杜拉治療6次,直到1901年元旦才宣佈結束;他把每次治療情況都完整地記錄下來。每天晚飯後,他記錄下白天的工作內容。目前他正著手整理這個病例在精神分析方面的意義,考慮發表,作為有力的佐證來駁斥那些攻擊《夢的解析》的人。基施爾一家是鄉下人,在維也納基本上鮮為人知;只要略微改動一下背景資料,就不會有暴露杜拉的危險。

  直到1月末,他完成了手稿,足足有100多頁。6月,他把手稿寄給《精神病學和神經病學月刊》。編輯剛準備要發表這一病例史料,可西格蒙德卻突然改變了主意。他又要回了稿子,存放在抽屜裡。

  「讓它沈澱幾年再說。」他決定,「讓公眾先炒一炒。」直到1904年,它才真正出版。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读这本书的体验,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座迷宫,而且这座迷宫的墙壁是用各种意象和隐喻砌成的,出口似乎永远在视线之外晃悠。我尤其被那种强烈的“叙事驱动力”所吸引——作者似乎总是在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能够解释人类一切行为动机的终极叙事。但这种宏大,又恰恰建立在一系列极其个体化、甚至有些怪诞的个人经历之上。这种对比,产生了奇特的张力。我常常在想,如果把书中的那些术语和概念放到现代的语境下重新审视,它们是否依然具有如此强大的解释力?有些地方,我感觉自己像一个初学徒,拿着一本陈旧的地图,试图去定位一个不断移动的目标。那些关于“力比多”和“俄狄浦斯情结”的论述,初看之下,仿佛是某种中世纪的炼金术配方,充满了神秘色彩。然而,当你带着一种批判性的距离感去重新阅读时,你会发现,这些概念是如何巧妙地捕捉了人与人之间最核心、最原始的依恋与冲突模式。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让你感觉“豁然开朗”的书,更多的是让你在迷雾中学会了辨认方向,尽管你仍然身处迷雾之中。这是一种持续的、智力上的挑战,迫使我不断地质疑自己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是一部关于“探索未知领域”的史诗级文本,其影响力远超其本身的学科范畴。我之所以觉得它震撼,并非因为它提供了明确的治疗方案,而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作者的笔锋,总是带着一种先知般的决绝,他似乎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文明的遮羞布,将人类置于一个残酷的、充满冲突的内在战场之上。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智力上的“眩晕感”,仿佛脚下的大地正在发生剧烈的位移。那些早期病人案例的记录,极其生动,却又冰冷得像X光片,清晰地勾勒出心灵结构中的断裂与错位。这本书没有试图安抚读者,反而更像是一种挑战:敢不敢直视你灵魂深处那些最不光彩、最不合逻辑的部分?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的不是作者的理论,而是我们自身在面对原始冲动时的无措和挣扎。它迫使我们重新定义“正常”与“异常”的界限,而这个过程,注定是痛苦而富有启示性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考验读者的耐心,它不是那种线性递进的叙事,更像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的论证过程,每深入一层,旧有的认知就会被稍微撼动一下。我必须承认,我跳读了不少过于冗长的引证和推导,直接抓取核心观点进行消化。但即便如此,核心理论的冲击力依然不可小觑。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码工具”,用于解读生活中的各种微妙互动和无意识行为。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极具争议性的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教条式的坚定,尽管这种坚定在今天看来可能缺乏弹性。但正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才使得这些思想得以如此有力地穿透时间。我试着用书中的概念去分析我身边的一些人际关系和自己的过往经历,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但也带来了一种“过度解读”的风险。它让你开始怀疑一切表象下的真实意图,让人变得既洞察一切,又疲惫不堪。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极具穿透力的透镜,但使用这副透镜,需要极大的心智准备和自我保护意识。

评分

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一种好奇心,想看看那些被后世无数次引用、解构甚至戏谑的理论,它们最初的形态究竟是什么样貌。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本书的“语境性”极其重要。脱离了它诞生的那个时代背景,很多论断显得过于绝对和武断。但有趣的是,即便如此,它依然散发出一种强大的、近乎于原罪般的力量。书中的那些细节描写,尤其是对特定情境下个体心理反应的捕捉,细致入微得让人心惊。仿佛作者拥有某种“心灵透视”的能力,能够看到常人因社会规范而刻意隐藏的那些阴暗面。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停下来,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被某些描述中的“真实感”击中了。这种真实感是令人不安的,因为它揭示了我们理性外衣下的脆弱与不堪。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著作,不如说是一份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考古报告”,揭示了埋藏在文明表象之下的那些坚硬、扭曲的骨骼结构。它让人明白,很多我们自以为是自由选择的行为,背后可能有着更深层的、近乎宿命的驱动力在操控。

评分

这本厚重的书摆在我的案头,让我有一种面对某种历史遗迹的肃穆感。初翻阅时,那些密密麻麻的德语(或者说是中文译本中那些深奥晦涩的词汇)扑面而来,确实需要花费一番心力去啃读。我必须承认,我不是那种能够轻轻松松地将那些复杂的理论结构在脑海中构建清晰蓝图的人,所以阅读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体验。作者的笔触,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早期案例研究时,那种近乎于临床记录的冷静与抽丝剥茧的细致,让人既感到不适,又忍不住想探究其深层含义。仿佛我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而是在偷窥一场早已尘封的、充满禁忌的内心剧场。特别是对梦境解析的部分,那些跳跃的、充满象征意义的图像,挑战了我以往对逻辑和现实的理解。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查阅背景资料,试图理解在那个特定的维也纳时代,是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和科学思潮,孕育出了如此具有颠覆性的观点。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标准答案”,而在于它强迫你直面人类心灵深处那些最不愿意被触碰的角落,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理智的表皮,露出了下面涌动的原始欲望和矛盾冲突。每一次阅读,都像完成了一次小型的自我审问,让人在合上书本时,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更复杂、也更不安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