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道品講記

三十七道品講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聖嚴法師
图书标签:
  • 品讲记
  • 明代笔记小说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古典文献
  • 地方志
  • 社会生活
  • 风俗
  • 笔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通往覺悟之路的地圖
能夠修成三十七道品,就能得解脫而證涅槃
 
  三十七道品是成佛道路上的三十七種資糧、佛法的基礎修行方法,共分七個階段,依次為: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以及八正道。「道品」又稱「菩提分」、「覺支」,皆為追求智慧之意。《自誓三昧經》云:「三十七品具足佛事。」若能依此三十七法,循序修習有成,即可獲得解脫。
 
  原則上,三十七道品屬於聲聞法,但從大乘佛法的立場來看,它則是成佛的菩薩法。由於是次第法而非頓悟法門,自古以來少有禪師講解三十七道品。聖嚴法師在本書中嘗試將此次第法門,做為頓悟法門的基礎,以及修行的著手處,希望能利益更多不同根器的學佛者。
 
  「古來傳統的禪師們是很少講三十七道品的,因為這是次第法,而非頓悟法門。我則試著把次第法門當成頓悟法門的基礎,能頓則頓,不能當機開悟的人,就從三十七道品來著手修行練習,之後再用頓悟的禪法,與三十七道品接軌,那就很容易得力了。」 ——聖嚴法師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三十七道品讲记》之外,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 --- 《般若灯塔:大乘空性思想的深度探析》 图书简介 导言:迷雾中的觉醒 在浩瀚的佛教经典宝库中,大乘佛教以其深邃的般若智慧和广阔的慈悲情怀,指引了无数众生探寻生命实相的道路。然而,对于初学者而言,“空性”的教义往往如同笼罩在迷雾中的灯塔,难以捉摸。《般若灯塔:大乘空性思想的深度探析》并非一部简单的哲学综述,而是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座坚实的理解桥梁,从文本基础到实践应用,系统性地梳理并阐释大乘佛教,尤其是般若学派与中观学派关于“空”的核心教义。 本书力求以清晰、严谨且富有层次的结构,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大乘佛教的精髓,阐明为何“空”并非虚无,而是成就一切现象的基础与潜能。我们避免了晦涩的术语堆砌,转而采用贴近生活的譬喻和逻辑推演,使深奥的哲理得以具象化。 第一部分:般若之光——缘起性空的基石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般若经典的精髓,特别是《心经》和《金刚经》的思想脉络。我们首先探讨了“般若波罗蜜多”的字面含义及其在佛教修行中的核心地位。随后,我们将深入解析“五蕴皆空”的内涵。这里的“空”并非指万物不存在,而是指它们缺乏独立的、永恒的自性(Self-nature)。 我们会详细阐述“缘起性空”这一根本原则:一切现象的生起与存在,完全依赖于因缘和合,因此它们本身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本质。通过对比早期佛教的“无我”概念与大乘的“性空”思想,本书清晰地勾勒出大乘哲学的发展脉络,强调其对“空性”理解的深化——即不仅是“人我空”,更是“法我空”。 第二部分:中观之镜——龙树菩萨的逻辑建构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致力于解析龙树菩萨(Nagarjuna)创立的中观学派思想。我们将详细审视《中论》中的核心论点,特别是“八不中道”的哲学建构。这部分内容将对“常、断、亦常亦断、非常非断”的四句辩驳进行细致的梳理,以展现中观思想如何超越二元对立,抵达中道实相。 我们重点探讨了“空性”与“假有”之间的辩证关系。许多人误以为“空”意味着事物的虚幻不实,但中观学派强调,正因为万物具有“空性”,它们才得以在因缘和合中显现和运作。本书会详细论证,离开了空性的假有是无法成立的,反之亦然。我们将以著名的“车子”譬喻为例,逐步拆解事物表象下的真实结构,帮助读者领悟“性空”与“假名”的统一性。 第三部分:唯识之窗——心识与实相的交汇 大乘佛教的另一大支柱——唯识学派,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空性”如何通过心识运作的独特视角。本书第三部分将介绍“三界唯识,万法唯识”的观念,并深入分析“八识”的结构。 我们着重探讨了阿赖耶识(Alaya-vijnana)的作用,它是储存一切习气和种子的“藏识”,也是构建我们所体验到的世界的基础。通过唯识学的框架,读者将更清晰地看到,我们所执着的“实在世界”实际上是心识活动的投射。本书将探讨“转识成智”的修行路径,即如何通过观照心识的运作,破除对虚妄实体的执着,最终证得般若智慧。 第四部分:实践之道——空性在日常中的应用 理论的深度最终需要落实到实践中。《般若灯塔》的最后一部分,关注的是如何将般若空性思想融入日常的修行与生活中。我们讨论了“菩萨行”与“空性”的关系,强调慈悲心并非独立于智慧之外,而是智慧的自然流露。 本书将提供一系列的观想与禅修指导,帮助读者在具体情境中检验和体会“空性”的真实意涵。例如,如何面对恐惧、愤怒和得失心,认识到这些情绪的生起皆是缘起性空的过程,从而培养出不动摇的、基于实相的内在安稳。 结语:超越言诠的彼岸 《般若灯塔》的最终目的,是引导读者认识到语言和概念的局限性。般若智慧的证悟,最终超越了所有的文字描述。本书旨在成为一座渡河的筏子,而非彼岸本身。我们诚挚邀请所有对生命实相有追求的读者,拿起这本书,共同在这座灯塔的指引下,穿越迷雾,抵达智慧的彼岸。 --- 本书适合对佛教哲学有初步了解,并希望系统深入探究大乘空性思想,特别是般若与中观理论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图书目录

編者序

壹、四念處講記
修四念處的究竟目標——智慧
身念處
受念處
心念處
法念處
大乘觀空的方法

貳、四正勤講記
前言
四正勤是三十七道品的內容之一
一、小乘的四念處觀
二、大乘的四念處觀
四正勤的異名
善法與惡法
一、十善法與十不善法
二、心的善與不善
三、以善止惡即是修行
四正勤的內容
一、五蓋
二、五種善根
修行四正勤在大小乘的重要性
精進的種類
佛教基本三經皆重視精進行
一、《八大人覺經》
二、《四十二章經》
三、《佛遺教經》
結論

參、四如意足講記
四如意足是四種定境
修證次第中的四如意足
四如意足的內容
一、欲如意足
二、精進如意足
三、心如意足
四、思惟如意足
四如意足即是四種三摩地
一、欲三摩地
二、勤三摩地
三、心三摩地
四、觀三摩地
四如意足即是四神足
四如意足為何稱為四神足
四神足不是神足通

肆、五根五力講記
前言
何謂五根及五力?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五根?
一、信根增長
二、精進根增長
三、念根增長
四、定根增長
五、慧根增長
五力的功用
五根五力的經證及論證
一、《雜阿含經》卷二十六第六四七經
二、《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二〈結禁品〉第四十六第八經
三、《俱舍論頌疏論本》卷二十五
四、《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七
五、《大智度論》卷十九
問答

伍、七覺支講記
三十七道品第六科
何謂七覺支?
一、七覺支的名稱
二、七個項目
七覺支的意義
一、念覺支
二、擇法覺支
三、精進覺支
四、喜覺支
五、除覺支
六、定覺支
七、捨覺支
《阿含經》中的七覺支修持及其功用
一、先行修持
二、七覺支的修習
三、修持七覺支的功德
大乘經論中的七覺支
一、《維摩經》卷中〈問疾品〉
二、龍樹《大智度論》卷十九
三、天台智顗的《法界次第初門》卷中

陸、八正道講記
何謂八正道?
八正道的地位
八正道是捨苦樂二邊的中道行
八正道的定義
八正道的內容
一、正見
二、正志
三、正語
四、正業
五、正命
六、正方便
七、正念
八、正定
八正道與三增上學
八正道與四聖諦
八正道與十二因緣
八正道是三乘共法
八正道即為大乘佛法
出離三界的八正道

附錄
英文版《菩提之道——三十七道品》編者序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989859
  • 叢書系列:現代經典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5 x 21 x 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編者序
 
  三十七道品,是通往覺悟之路的地圖,是七個基礎的佛法修行階段。在法鼓文化的各類出版品中,雖不乏聖嚴法師對各階段的討論與開示,卻尚無一部完整涵括所有七個階段的著作。法鼓文化推出本書的目的,即是希望整合法師對於「三十七道品」的開示內容,讓讀者能一次獲得完整的相關法教。
 
  本書除了〈四念處講記〉之外,其他內容分別出自「隨身經典」系列的《四正勤講記》、《四如意足講記》、《五根五力講記》、《七覺支講記》、《八正道講記》等五本小書,予以重新整併而來。〈四念處講記〉則是第一次以中文呈現,內容翻譯自香巴拉出版社(Shambhala Publications)於二○一○年出版的聖嚴法師英文著作《菩提之道—三十七道品》(Things Pertaining to Bodhi: The Thirty-seven Aids to Enlightenment)中的「四念處」篇章。該英文版與本中文版取材自同一來源,整理自法師於一九九九至二○○三年間在美國東初禪寺開示的中、英文記錄稿。本書的中文字皆經過重新校對,經典出處的標示方式亦經過重新統一。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特別將英文版中的〈編者序〉一文收錄於書後。此篇序文除了詳細說明三十七道品的源由、出處以及在覺悟中的角色之外,也特別探討修禪者與三十七道品的關係。經常指導大眾禪修的聖嚴法師,在本書中以獨特的觀點,解釋了三十七道品的次第漸修法門與禪宗頓悟法門的調和問題。法師表示,禪雖講頓悟,亦涵蓋漸修,此三十七道品可做為頓悟法門的基礎,甚至利益不能頓悟見性之修行者。
 
  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但終歸一解脫味。無論是解經或指導禪修,聖嚴法師總能顧慮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方式,以最切合時代的語言和實例,從無邊的經藏大海中,瓢取那最純粹的解脫味與讀者分享。然而修行亦如飲水,冷暖自知,期盼讀者能親自品嘗、用心體會,領略那妙不可言的法味。(法鼓文化編輯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一本关于“古代乐器修复与音色重建”的专业书籍,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挑战不小,但带来的知识震撼是巨大的。作者显然是领域内的泰斗,他对材料学、声学原理以及传统工艺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书中详尽记录了某件失传已久的古琴的复原过程,那份细致到毫米级的测量和对古旧木材“脾气”的体察,让人拍案叫绝。作者甚至引入了现代光谱分析技术来佐证古代制琴师的经验智慧,这种传统与现代的无缝对接,展现了极高的学术视野。更吸引我的是,他不仅仅是在介绍技术,更是在追溯每一种声音背后的文化语境——一把琴的音色,如何影响了一个朝代的审美取向。读起来,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声音穿透时空的阻碍,直接在耳边响起。虽然部分技术术语需要查阅,但总体上,这是一部对文化遗产保护抱有无比虔诚之心的力作,展现了工匠精神的最高形态。

评分

我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边陲风物志”的集子,简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这本书的撰写者显然对地理和历史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他没有简单地罗列地名和物产,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个个鲜活的文化脉络。印象最深的是对某处古道沿线遗失的歌谣的考证,那种追根溯源的严谨,让我这个外行人都能感受到作者付出的巨大心血。他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旅行家特有的豪迈和浪漫,但又不失学者应有的审慎和求实。特别赞赏的是,作者在描述那些壮阔的自然景观时,总能巧妙地嵌入当地人的生存哲学——比如他们如何与严酷的气候和匮乏的资源和解,并从中提炼出独特的生命智慧。这本书的排版和配图也极具匠心,那种陈旧的、略带泛黄的地图和手绘插图,完美地烘托了“远古回响”的主题。读来感觉就像是自己亲自跋涉在那些人迹罕至的山峦之间,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风声夹带着历史的低语。这不仅仅是一本风物志,更是一部关于“坚韧”的史诗。

评分

手头的这本关于“现代城市规划的伦理困境”的专著,读起来让人眉头紧锁,但又不得不读下去。这本书的论述逻辑极其严密,充满了尖锐的批判性思维。作者没有采取温和的渐进式改革建议,而是直击当前城市发展中“效率至上”与“人文关怀”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具体案例时所展现的批判力度,比如对某些“面子工程”的剖析,他不仅指出了其经济上的失败,更揭示了其对社区认同感和城市记忆的巨大伤害。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典型的学术分析体,冷峻、客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弱势群体的关切,却让这份冷静更显力量。它迫使读者去思考:我们所建造的钢筋水泥森林,究竟是为了谁而存在?它不是一本能让人读完就拍手叫好的书,相反,它会带来持续的焦虑和反思,因为作者提出的许多问题,目前看来似乎都无解。这是一部关乎未来生活质量的警世恒言。

评分

不得不提我近期读到的这本关于“宋代文人生活美学”的著作,它的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过多纠缠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士大夫日常起居中的“微小仪式感”。作者的文笔极其雅致,带着一股清幽的墨香气,读起来让人心神俱静。书中详细描绘了宋人如何品茗、焚香、插花,以及他们对“一器一物”的精妙鉴赏力。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论证了这种对日常细节的极致追求,并非是某种形式主义的空耗,而是他们对抗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精神堡垒。书中对“点茶道”的描述尤为精彩,作者把看似简单的冲泡过程,阐述成了一种融合了物理、化学与禅宗思想的复杂修行。读完后,我立刻尝试性地改变了自己的泡茶习惯,虽然达不到古人的境界,但确实能感受到那种从容不迫带来的内心平静。这本书成功地将枯燥的学术考据,转化为了一种可以被现代人效仿和体会的优雅生活指南,极具启发性。

评分

这本《七灯会》读起来,仿佛被一位智慧的老者拉着手,漫步在古老的灯火阑珊处。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人性的洞察既深刻又带着一种温柔的悲悯。我尤其欣赏他对传统节日习俗中蕴含的哲学思考的挖掘。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节日祭祀仪式的描写,表面上是民俗的再现,深层却探讨了“记忆的传承”与“存在的意义”这一宏大命题。文字并不追求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像山涧清泉,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意味悠长的情感。故事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总能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悄然埋下一颗引人深思的种子。读完之后,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是因为情节不够酣畅淋漓,而是因为他提供的思考维度太丰富了,让人忍不住要停下来,反反复复咀嚼其中的味道。它不像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的指南,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平日里忽略的角落。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慢下来的力量,让急躁的心灵得以片刻安宁,去观照那些真正恒久不变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