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成果進軍全球的關鍵秘訣(二版)

研發成果進軍全球的關鍵秘訣(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
图书标签:
  • 研发
  • 创新
  • 全球化
  • 市场策略
  • 知识产权
  • 技术转移
  • 商业模式
  • 成功案例
  • 企业发展
  • 国际竞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年世界各國都積極提升自己的研發能量,如何運用這些創新技術與研發成果帶動經濟成長,是全球都極具重視的議題。
 
  綜觀而言,研發成果商業化專案管理流程主要可分為技術研發、技術評估、成果保護、行銷推廣、技術授權、新創企業、以及授後管理七個階段,本書提供了各階段的操作細節給從事研發者與輔導研發成果商業化的實務者或是想釐清技術及研發成果管理運用相關議題的讀者,另外也改編實際案例,針對商業化項目需考量之重點提出思考建議,期盼能幫助我國在研發成果的活用上能更臻適切完善。
跨越边界:全球化时代的创新驱动与战略执行 一本关于如何将本土创新转化为全球竞争力的实战指南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创新不再是企业生存的选项,而是迈向全球舞台的基石。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领域的技术突破或单一产品的成功案例,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组织实现可持续全球化增长的底层逻辑、战略框架与组织能力构建。我们探讨的是,当一个企业的研发成果准备“走出去”时,究竟需要克服哪些深层次的组织、文化和市场障碍,并成功地将本地化的优势转化为全球通用的价值主张。 本书旨在为决策者、战略规划师以及负责国际业务拓展的高级管理者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思维模型和实践路径。我们将把全球化进程视为一场系统性的工程,而非简单的产品出口,强调从“研发成功”到“全球商业化成功”之间那道至关重要的鸿沟如何跨越。 第一部分:全球化视野下的创新生态重塑 在全球化竞争中,“什么是好的创新”的标准不再由单一市场决定。本部分重点解析如何调整研发和创新管理的视角,以适应全球多元化的需求和规范。 1. 从内部视角到全球用户旅程的映射: 我们首先审视如何打破“隧道视野”,即研发团队过度专注于内部技术指标而忽略外部市场差异性的倾向。本书提供了一套“全球用户需求矩阵分析法”,用于识别哪些技术特性是全球通用的“核心价值”,哪些是需要根据特定区域(如北美、欧盟、新兴亚洲市场)进行本地化调整的“适应性功能”。这包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产品使用习惯、审美偏好以及对“质量”的定义进行细致的解码。 2. 知识产权的全球战略布局与风险防御: 研发成果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上。本章将超越传统的专利申请流程,探讨如何在早期研发阶段就嵌入“全球知识产权(IP)防御系统”。内容涵盖:跨司法管辖区的IP组合策略、专利池的构建与许可机制设计,以及如何通过IP布局形成有效的市场壁垒,而非仅仅作为事后的防御手段。重点阐述了在供应链和关键技术外包过程中,如何设计合同框架来确保核心技术的专有性不被稀释。 3. 建立跨时区、跨文化的研发协作网络: 真正的全球化创新需要整合全球智慧。本书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分布式的研发网络。这包括:如何选择设立海外研发中心(R&D Hubs)的地理位置依据(基于人才聚集度、产业集群或市场接近性);如何设计“虚拟项目管理”机制来协调不同大洲团队的工作同步;以及如何通过“知识共享平台”确保技术文档、测试数据和经验教训的实时流通,有效减少因信息延迟和文化冲突导致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第二部分:战略支点的确立与市场准入的精细化 成功的全球拓展绝非一蹴而就,它依赖于对目标市场的深刻洞察和精准的战略支点选择。 4. 市场进入模式的动态选择与优化: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市场的渗透策略必须灵活调整。本书系统梳理了从直接出口、合资(Joint Venture)、战略联盟到完全本地化运营等多种进入模式的优劣势分析。特别引入了“市场成熟度-技术差异化”双维度矩阵,帮助企业判断何时应采取“快速复制策略”,何时需要“深度定制策略”。我们着重分析了在数据隐私法规严格的地区,如何调整技术架构以满足合规要求,从而避免因合规问题导致的准入壁垒。 5. 全球价值链的韧性与本地化整合: 将研发成果推向全球,意味着必须面对复杂的全球供应链挑战。本部分强调了“供应链的去中心化与区域化”策略。探讨了如何在核心技术零部件保持集中的同时,将组装、测试和售后服务环节尽可能地“本地化落地”,以缩短交货周期、降低关税风险并提升对区域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此外,还深入分析了与国际顶级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方法论,确保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稳定供应。 6. 融资与资本的全球化杠杆: 要支撑全球化扩张,需要匹配的资本结构。本书探讨了如何利用全球资本市场为研发和国际化提供资金支持,包括跨境并购(M&A)的评估标准、引入国际风险投资(VC/PE)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有效对冲汇率波动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多币种财务模型”。重点在于如何用资本的杠杆效应,加速研发成果的市场渗透速度。 第三部分:组织文化与领导力的全球化转型 技术和战略需要组织文化的支撑才能持续运作。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关注那些“看不见”但决定成败的关键要素:人才与文化。 7. 建立“全球化思维”的领导梯队: 全球化领导者必须具备跨越文化鸿沟的同理心和决策能力。本章提供了“全球领导力素质模型”,它强调了文化智商(CQ)、复杂系统思考能力和模糊容忍度。同时,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轮岗计划”和“国际导师制”来加速培养具备全球视野的接班人。 8. 文化融合而非文化同化: 成功的全球化企业不是强迫海外分支机构模仿总部文化,而是建立一种能够兼容并蓄的“集成文化”。本书探讨了“双向学习机制”,即总部如何从海外市场接收到的创新反馈和管理经验,反哺到核心研发和运营流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处理不同国家团队在绩效评估、激励机制和冲突解决上的差异。 9. 持续适应与迭代的组织敏捷性: 全球市场环境变化迅速,对技术的迭代速度要求极高。本书最后强调了“组织敏捷性(Organizational Agility)”的重要性。这包括构建快速反馈回路,将客户和监管机构的反馈快速转化为产品路线图的优先级调整;以及如何设计一个灵活的组织结构,使其能够在宏观战略不变的前提下,快速调整战术应对突发的市场动荡或竞争者颠覆性创新。 总结: 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路线图,指导企业如何将卓越的研发成果转化为持久的全球市场优势。它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文档和市场调研报告,更需要的是一种战略定力、系统性的组织变革和前瞻性的领导力。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指南,帮助您的创新在全球的复杂棋局中,占据制高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科技法律研究所
 
  科技法律研究所及其前身,自1989年起即肩負科技及產業政策法制智庫、產業共通性法律制度推手的重責大任,堅持以精深的法律專業提供務實的解決方案。多年來更是持續協助政府打造優質的科技與新興產業發展法制環境,引領我國接軌國際、佈局全球。本所創意智財中心自2007年起耕耘智慧財產領域,集結國際政策、法制研析、產業輔導、學研研發成果推廣及管理等經驗,打造創新規範、領航智財經營,持續提供智財多元服務,整備健全智財環境,茁壯產業發展。

图书目录

再版序
聯合推薦
前 言

第壹篇 研發成果商業化專案管理流程
壹、技術研發/3
.學術發表與商業化準備/3

貳、技術評估/6
一、技術揭露/6
二、所有權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簡稱DD)/8
三、技術訪談/9
四、技術評估/10
五、小 結/16
六、FAQ/17

參、成果保護/22
一、專利策略/22
二、專利布局/23
三、專利分析/24
四、FAQ/50

肆、行銷推廣/54
一、技術項目摘要/54
二、潛在推廣企業名單/57
三、行銷推廣活動/58

伍、技術授權/59
一、技術估價/59
二、契約談判與擬定/60
三、FAQ/69

陸、新創企業/75
一、規 劃/75
二、新創團隊/76
三、商業計畫書/76
四、學研機構衍生企業法規規定/77
五、FAQ/79

柒、授後管理/82
.利益分配與談判/82

第貳篇 研發成果商業化改編案例
壹、基於大數據的精準醫療個案/85

一、專利的重要性和「申請中的專利」所帶來的價值/86
二、數據資料的商業價值/87
三、學研機構技術移轉辦公室的技術評估通用原則推薦/88

貳、影像追蹤軟體技術/89
一、常見的技術估值方法和實際應用/90
二、授權範圍的內涵與討論/93

參、大量生產病毒的細胞平台/94
一、技術訣竅(know how)的商業價值/95
二、技術訣竅是否可以商業化/96
三、技術訣竅的商業化策略
──商業化模式選擇和學研機構的可能限制/97

肆、兒童學習APP及相關配件/100
一、(專利以外的)數種智慧財產權之性質和保護方式/101
二、如何評估兒童學習APP(即新興領域和跨領域產品)的市場規模/103
三、兒童學習APP的價值鏈,和價值鏈上不同活動和利益關係人對商業化造成的影響分析/104

伍、加州公共草莓育種計畫(UC Davis Public Strawberry Breeding Programme)/106
一、針對植物新品種的多種權利保護方式/106
二、技術授權範圍和權利金設計/107
三、常見的技術授權條件和本案例的境外授權策略/108

第參篇 研發成果商業化專題文章
壹、軟體技術成果智財保護與商業化策略/115
一、前 言/115
二、軟體項目盤點、評估、保護與運用策略/116
三、軟體智財保護與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122
四、軟體授權與商業獲利模式/126
五、總 結/128

貳、小規模技術移轉單位之運營技巧/129
一、前 言/129
二、我國大專院校技術移轉辦公室現狀/132
三、學校小規模技轉單位之特色做法
──以美國Wilkes University作法為例/135
四、結 論/139

參、生醫產業研發成果保護策略
──以專利與營業秘密的雙重保護為例/141
一、前 言/141
二、營業秘密與專利介紹/142
三、專利與營業秘密雙重保護模式的潛在風險/146
四、策略與啟示/149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119713
  • 叢書系列:智慧財產權
  • 規格:平裝 / 168頁 / 15 x 21 x 0.8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再版序
 
  我國政府花費大筆科研經費投入學研機構的創新研發補助,希望能夠鏈結學研機構研發成果以及產業的實際需求;不過學研機構研發成果大多技術成熟度較低,且政府科研經費產出研發成果必須遵循相關法令要求,導致學研機構及產業之間因為不了解彼此而互相錯過,一旦真實進行產學合作之後,又因為彼此認知差異而導致合作成果不如預期。
 
  透過本書的導引,學研機構應更能了解如何包裝研發成果進行商業化推廣,而企業也可以進一步理解學研機構受限於法令的限制而體現的談判邏輯;學研機構與企業間若能互相了解,勢必能在研發成果商業化的協商過程中提出雙贏辦法。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
 
  .研發成果商業化SOP的操作流程
  我國在研發成果商業化上多仰賴於研發者自身的人脈及經驗,缺乏全面性、系統性的可參考流程;本書從研發成果揭露、技術評估、專利保護、行銷推廣、技轉談判、新創公司等,各階段提供產學界明確的操作資訊。
 
  .實務問題態樣
  本書統整了實務上最常接收到的問題態樣,根據這些問題做出簡明易懂的回答,幫助讀者能清楚地了解實務上的操作。
 
  .實際可運用的範本工具
  本書提供了實際能運用的範本表單,提供讀者具體的工具,讓讀者在實務運作上能發揮實際效用。
 
  .研發成果商業化案例改編
  了解不同技術領域研發成果商業化案例注重重點,以及研發成果商業化SOP流程提到的工作重點,如何實際運用在案例實作。
 
  .研發成果商業化主題說明
  針對特定主題強化說明,包括生醫領域研發成果保護、小規模技轉單位運營管理、軟體研發成果商業化管理。
 
  期待本書能確實促進產學研發成果商業化,成為不管在學習或實務運用上不可或缺的一本有用工具書。
 
2023年2月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本厚厚的书感到有些畏惧,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斥着我这个非商科背景人士看不懂的术语。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平易近人,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坐在你对面,用最生动的语言拆解那些看似复杂无比的全球化进程。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对“组织韧性”的探讨。在全球市场快速变化的今天,技术迭代的速度快得惊人,如何确保研发团队不仅能跟上,还能保持创新活力,这才是核心。书中提出了一套“敏捷全球化”的框架,强调在最小可行产品(MVP)阶段就植入全球化考量,而不是等到产品成熟后再“硬塞”入国际市场。这个思路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先做好产品,再考虑卖到哪里去”的传统观念。它详细描述了如何建立一个跨职能的全球化先锋小组,以及如何利用模拟市场环境进行压力测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卖东西”,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适应、面向未来的研发生态系统,非常具有前瞻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用“醍醐灌顶”来形容都显得不够。作为一家中型科技企业的战略总监,我一直在寻找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从区域性领导者蜕变为全球参与者。市面上很多书籍都侧重于宏观的经济趋势分析,而这本书的重点则完全放在了“执行层面”——如何将宏观战略转化为微观的研发操作和团队管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文化适应性工程”的章节。它指出,技术本身是普适的,但用户体验和营销语言必须本地化。书中举例说明了某个亚洲市场的用户偏好如何影响了某个核心界面的设计逻辑,这远比教科书上的“文化差异”讨论要具体和深刻得多。此外,它对供应链风险的评估模型也极其实用,帮助我建立了一个量化的风险评分体系,从而指导我们在选择海外生产基地和合作伙伴时更加审慎。这本书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可以放在书架上落灰的书籍,而是需要你随时翻阅,并在实际操作中对标、验证的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本打开了新世界大门的宝典!我一直苦恼于如何将我们实验室辛辛苦苦研发出来的技术真正推向市场,面对国际竞争时总是感到力不从心。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它没有空泛地谈论“创新”和“全球化”,而是深入探讨了从技术验证到商业模式构建的每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其中关于“专利布局与跨国合作的策略”那一章,对我触动极大。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谈判和知识产权保护。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关于如何根据目标市场的法律环境来调整研发策略,这一点我之前完全没有考虑到,总以为技术领先就万事大吉。读完后,我立刻重新审视了我们当前的路线图,发现自己在市场准入和合规性方面存在巨大盲区。这本书的实践指导性非常强,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手把手教你如何避开那些让你功亏一篑的“地雷”。它强调的“以终为始”的研发观,让我从一个纯粹的技术人员,开始真正用商业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研发决策。强烈推荐给所有正在为技术成果转化而挣扎的工程师和创业者。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介绍出口流程的指南,但阅读体验远超预期。它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历史教训、商业智慧和前沿科技洞察的深度报告。这本书最核心的贡献在于,它清晰地描绘了“研发”与“全球市场”之间本应存在的动态耦合关系。过去我们总觉得研发部门是“象牙塔”,市场部门是“前线冲锋队”,两者之间存在信息鸿沟。这本书则通过构建一个贯穿产品生命周期的“反馈闭环”,清晰地展示了如何让全球销售数据和客户的痛点,实时反哺到下一代产品的研发需求中去。其中关于“知识产权的价值最大化策略”部分,提供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税务和法律优化建议,这些信息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能直接节省大量的咨询费用。行文风格上,它大量引用了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对比,这种强烈的反差感,使得读者在学习成功经验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失败背后的逻辑谬误,让人读来酣畅淋漓,引人深思。

评分

我是一名风险投资人,每天都在评估各种高科技项目的全球化潜力。在我看来,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严谨和全面的“尽职调查”框架,只不过这个框架是从企业内部视角出发的。它没有过多关注融资环节,但它所剖析的每一个“关键秘诀”,正是我们评估一个团队能否真正实现全球扩张潜力的核心要素。尤其赞赏它对“技术护城河的可持续性”的分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技术优势稍纵即逝。书中提出,真正的全球化壁垒不是某项单一专利,而是构建一个难以模仿的、由流程、文化和本地化知识构筑的复杂系统。它对新兴市场准入的谨慎态度也很有价值,强调了“慢就是快”的哲学,避免了许多企业因急于求成而在次级市场投入过多资源而导致的战略失焦。对于我这样的外部观察者,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更深层次的工具来辨别那些真正拥有长期价值的“隐形冠军”企业,而非仅仅是短期炒作的概念股。读完后,我对如何指导被投企业制定其未来三到五年的全球战略,有了更为清晰和自信的蓝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