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

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智明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记忆政治
  • 文化研究
  • 亚洲文学
  • 跨国研究
  • 政治文学
  • 历史与文学
  • 比较文学
  • 当代文学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各種體現記憶政治的表徵中,
  文學論戰尤其是反映時代狀況、凝聚多重意義的「記憶之所」。

  戰後東亞各地的文學論戰,表達衝突與矛盾的方式與論述語彙雖各異,但問題意識卻類近,其效應跨越的時間與地理,大都表達了民眾主體追求獨立與自主的意願以及以文藝應對現實的勇氣。其間我們不僅該看到記憶的迂迴與纏繞,也該直視政治的作用與企圖,在閱讀與重讀的反覆嘗試中,同時尋找感性的相遇與理性的交鋒。

  本書藉由並列與呈現現代東亞幾個重要的文學論戰(韓國的民族文學論、日本的國民文學論、馬來西亞的馬華文學論、臺灣的鄉土文學論)來展開思想性的討論,以建立一套可以相互參照的詞彙和系統,突顯構成東亞現代性的共通矛盾。

共同推薦

  白永瑞(延世大學名譽教授、細橋研究所董事長)
  任佑卿(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學術院教授)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人社院退休教授)
  李有成(中研院歐美所研究員)
  林姵吟(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
  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
  柳書琴(清華大學台文所教授)
  崔末順(政治大學台文所教授)
  陳萬益(清華大學台文所榮譽教授)
  劉人鵬(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序)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的要求,为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撰写的详细简介。 书籍简介: 《星辰的低語:遠古文明的宇宙觀與天文學演變》 作者: 王啟明 出版社: 宇航文化基金會 出版日期: 2024 年 11 月 页数: 680 页(附录及索引另计) 定价: 新台币 880 元 / 人民币 220 元 --- 内容概述 《星辰的低語:遠古文明的宇宙觀與天文學演變》是一部橫跨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與天文學的跨學科巨著。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人類文明在史前至古典時期,如何仰望星空,從純粹的敬畏與神話建構,逐步發展出早期的科學觀察與精確的曆法系統。作者王啟明教授耗費近二十年時間,行走於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瑪雅文明中心以及中國黃河流域,透過第一手田野資料與最新的數位圖像分析技術,重構了數個失落文明對宇宙結構的認知模型。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非線性時間軸」的敘事結構。它並非按照單一的地理或時間順序推進,而是採用「主題對照法」,將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但具有相似天文現象觀察和文化回應的案例並置比較,從而揭示人類面對浩瀚宇宙時,在認知結構上的共通性與異質性。 --- 第一部分:從神話到測量——宇宙秩序的奠基 (約 200 頁) 本部分著重於文明早期,當天文現象與神靈信仰緊密結合的階段。 第一章:泥板上的星座:美索不達米亞的星辰神聖化 深入剖析蘇美爾、阿卡德及巴比倫文明如何將行星運動與神祇意志聯繫起來。《星辰的低語》詳細解讀了著名的《穆爾·辛那帕提》星表,並探討了早期的「占星術」如何從天文記錄中脫胎而出,成為國家統治合法性的工具。特別關注了黃道帶的起源及其在祭祀活動中的應用。 第二章:尼羅河的節律:古埃及的太陽崇拜與永恆觀 聚焦於古埃及人對天狼星(Sothis)偕日升的執著觀察,這種觀察如何直接決定了尼羅河泛濫的預測和日曆的制定。本書利用現代天文軟體模擬了數千年前的星空位置,驗證了卡納克神廟軸線與冬至日出方向的精確吻合度,並闡釋了「永恆」概念在埃及宇宙論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章:巨石的指向:史前巨石陣的空間幾何學 本書將目光投向歐洲的史前遺址,如巨石陣(Stonehenge)和紐格萊奇(Newgrange)。作者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這些結構不僅僅是天文觀測站,更是「空間記憶庫」,用以固定季節變更的關鍵點。通過對不同時期增建結構的序列分析,重構了史前社群對時間流逝的感知方式。 --- 第二部分:文明的交匯與精確化——曆法與數學的誕生 (約 250 頁) 隨著複雜社會的形成,對時間的精確控制成為管理國家和農業生產的關鍵。此部分探討了曆法系統的數學化進程。 第四章:翡翠上的時間:瑪雅天文學的複雜循環 詳細分析了瑪雅的「長計數法」(Long Count)、「卓爾金曆」(Tzolkin)和「哈伯曆」(Haab)之間的數學關係。作者特別著重於金星與月亮軌道的驚人計算精度,並首次將多個考古文獻中隱晦的「觀測誤差修正」方法進行系統性梳理,揭示了瑪雅天文學家在沒有望遠鏡輔助下所展現出的非凡洞察力。 第五章:中原的觀象:中國古代「圭表」的權力結構 本書溯源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觀念如何落實於實體的觀象儀器之上。重點分析了《疇人傳》中記載的曆法演變,以及圭表、渾儀等工具的製造如何成為中央集權的標誌。探討了「授時」的政治意義,即統治者透過掌握曆法來確立其「奉天承運」的正當性。 第六章:希臘的幾何學:從柏拉圖到托勒密 本章節對比了早期希臘哲學家(如畢達哥拉斯和柏拉圖)對完美宇宙(球體運動)的形上學追求,與其後托勒密體系中為了解釋行星逆行而發展出的複雜本輪與均輪模型的實用主義。探討了數學工具如何開始脫離單純的神話解釋,轉向可量化的物理模型建構的初期嘗試。 --- 第三部分:失落的聯繫與現代的啟示 (約 150 頁) 最後一部分將視野擴大,探討跨文化交流對早期天文學的影響,並反思古代智慧對當代科學的啟發。 第七章:絲路上的星圖:交流與傳播的網絡 研究了印度、波斯以及早期伊斯蘭文明在天文學上的關鍵性貢獻。重點展示了印度對於零的運用如何革新了天文計算,以及伊斯蘭學者如何保存、翻譯和改進了希臘和巴比倫的觀測數據,形成了一套更加精確的觀測體系,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提供了知識基礎。 第八章:沉默的證據:地球物理學的線索 本章從較為現代的視角切入,探討古代文明的某些天文實踐是否隱含了對地質變遷或長期氣候週期的意識。例如,分析特定文明的毀滅性洪水傳說是否與可考證的古氣候事件存在時間上的關聯,以及古代人對彗星、流星雨等「異常天象」的長期記錄價值。 結語:時間之外的共鳴 總結古代人類在不同地域背景下,對「秩序」、「週期」和「定位」的永恆追問。作者強調,雖然古代的宇宙模型在科學層面上已被推翻,但它們所體現的結構化思維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是全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 --- 特色與亮點 跨學科的嚴謹性: 融合了考古學的文物分析、人類學的符號解讀和天文學的軌跡計算,提供立體視角。 豐富的圖像資料: 書中收錄了數百張高解析度的遺址照片、天文圖表複製品及作者親繪的宇宙模型模擬圖。 獨特的比較方法: 將看似無關的文明案例並置對比,揭示了人類認知思維的普適性邏輯。 實地考察的深度: 作者的田野報告不僅記錄了遺址的現狀,更重現了古代觀測者的視野和工作環境。 --- 讀者對象 本書適合對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史、哲學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尤其推薦給歷史系、人類學系、科學史研究領域的學者、教師及研究生。對於熱愛探索人類文明根源與智慧的普通讀者而言,這也是一本極具啟發性的深度讀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智明


  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文化研究》學刊主編及聯經《思想》編委。著有《落地轉譯:臺灣外文研究的百年軌跡》(聯經,2021),編有《從科學月刊、保釣到左翼運動:林孝信的實踐之路》(聯經,2019),並與吳佩松合編Precarious Belongings: Affect and Nationalism(Rowman and Littlefield International, 2017)。

宋玉雯

  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職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主要從事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是《憂鬱的文化政治》(2010)、《酷兒.情感.政治:海澀愛文選》(2012)和《抱殘守缺:21世紀殘障研究讀本》(2014)的共同編者,著有《蝸牛在荊棘上:路翎及其作品研究》(2020)。

林麗雲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學士、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青芽兒》刊物志工、自由撰稿人。

陳瑞樺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合聘副教授,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編有《福利之鄉‧煙囪之城:麥寮與六輕的矛盾共生》(群學,2022),合編《影像紀錄的政治:綠色小組與另類媒體運動》(遠景,2020)、《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遠景,2012)。

 

图书目录

007 導讀——「歷史的歸還」:亞際視野與去冷戰想像|王智明
 
【第一部】兩韓之間:民族文學與東亞論
031 燭光之後,歷史的歸還:為什麼現在要談文學史
崔元植 著,延光錫 譯
 
047 民族文學論與崔元植
金明仁 著,崔金瑛 譯
 
067 民族文學.第三世界.東亞:崔元植東亞論的系譜與結構
白池雲 著,劉惠瑩 譯
 
【第二部】日本/沖繩:國民文學與帝國之南
093 日本國民文學論戰導讀
池上善彥 著,張婧 譯,鈴木將久 校
 
125 國民文學論與帝國主義
池上善彥 著,張政傑 譯
 
149 等待逆風/返風的少年:東峰夫的〈沖繩少年〉與一九五○年代的沖繩
若林千代 著,陳希、錢海英 譯
 
171 渡海的記憶與身體相遇時:金在南《鳳仙花之歌》與崎山多美〈黃昏幻視行〉
吳世宗 著,錢海英 譯
 
【第三部】兩岸之間:鄉土文學與現實主義
189 從第三國際到第三世界:台灣鄉土文學論戰的省思
施淑
 
203 青年陳映真的現實主義:對其左翼閱讀和書寫行動的考察
宋玉雯
 
225 論戰、運動、愛荷華:王拓「鄉土觀」的歷史考察
劉羿宏
 
【第四部】馬華本土:革命、冷戰與「神州」
251 論戰、現實與馬華革命文學:金枝芒的「此時此地」實踐
蘇穎欣
 
258 冷戰在馬來與馬華文學場域的介入與衝擊(1950-1969)
莊華興
 
309 迂迴的關係:神州詩社與台灣鄉土文學論戰
魏月萍
 
【第五部】迂迴與纏繞:記憶政治的思考
335 台灣「鄉土文學」的東亞脈絡
白池雲 著,王艷麗 譯
 
351 作為文學的他者之經濟:以胡秋原與朴玄埰的經濟思想為中心
延光錫
 
375 「鄉土文學論戰」的民族敘事與兩岸「三十年代文藝」的文化記憶
徐秀慧
 
393 鄉土文學論戰中的記憶政治:論胡秋原〈中國人立塲之復歸〉
王智明
 
407 後記——文學論戰的記憶政治|陳瑞樺
 
【附錄】
415 文章出處
419 作者/校譯者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35170
  • 叢書系列:當代觀典
  • 規格:平裝 / 424頁 / 17 x 23 x 2.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導讀

「歷史的歸還」:亞際視野與去冷戰想像
王智明


  1989年11月,柏林圍牆倒塌,民主化的熱潮衝垮了冷戰的鐵幕,原被圍牆隔開的兩個世界開始有了交流的機會。在東歐,鐵幕一一倒下,連曾經代表人類光輝的蘇聯也在1991年土崩瓦解,走入歷史,由此揭開了全球化的序幕。撫今追昔,當年這一幕該是多大的震撼啊!對身處於東亞,曾經相信社會主義革命終將勝利的人們,又是如何的無以適從啊! 雖然恢復了交往,但是冷戰的印記並未就此消失,仍在混沌當中左右著我們對彼此的認識。在東亞,冷戰雖然已告結束,但兩韓、兩岸,乃至日本和沖繩的內部分斷卻沒有結束;兩岸雖然恢復了往來,兩韓卻仍在禁錮之中,而自二戰後即困擾著沖繩多年的基地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直至今日。同一時間,馬來西亞雖然也邁入了全球化的發展行列,但是馬來西亞華人仍受制於馬來至上主義與固打制,在政治、文化與教育上都沒有辦法獲得該有的發展;1972年即已失去國際舞台的中華民國,反而成為他們文化與情感上的「祖國」。兩岸分斷間接影響了馬華慢船行進的方向,經台灣踽踽前進,隨之顛簸。軍事演習、外交恫嚇、種族與領土紛擾,仍是東亞的日常。

  正是在這麼一個紛雜混亂,卻又充滿新鮮和朝氣的時代,一代亞洲學者乘著全球化的趐膀,向內向外展開了探索。向內,他們反省分斷的歷史結構如何限定自身的思考,反共的意識形態又如何形塑他們的主體意識與學術養成,進而回頭索求內在的資源,以撥開西方的現代性迷霧,理解構成自身的歷史;向外,他們轉向鄰處,檢視亞洲的歷史與現在,尋求在思想上交互參照與重新接軌的可能,乃至介入當下的政治與文化形構,從區域,而非單一國家的角度,來認識全球化之於自身的意義。如此的多方探索,在一九九○年代形成一個名為「亞際」(Inter-Asia)的東亞知識圈,以東亞各地的批判刊物為節點互相串連,再而形成「西天中土」(Westheavens)與「亞洲現代思想」(Modern Asian Thought, MAT)等知識運動,最終集結於2012年成立的「亞際書院」(Inter-Asia School)。 以「立足民間的國際機構」自我期許,亞際書院成立的宗旨「是在知識生產的層次上促進亞洲的統合,通過建立亞洲思想界的互動空間,以創造新的知識方式來轉化當前思想困境」。從2012年成立至2018年暫停運作為止,亞際書院在新竹、北京、上海、杭州、首爾、東京、那霸、香港、新馬等地建立了九個辦公室,舉辦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亞際青年學者會議、金澤會議等活動,推動亞洲各地之間的思想對話與學術交流。《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正是三十多年亞際交流的多項成果之一。可以說,正是亞際活動撒下的思想種籽以及建立起來的人際網絡,給予了這本書生長的土壤。

  《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的前身是2019年9月7至8日假新竹清華大學舉辦的國際研討會,它本該是亞際青年學者論壇的第三場。2013年第一場在首爾討論韓國的民族文學論爭,2015年第二場在東京討論日本的國民文學論辯,第三場原訂於2017年舉辦,但因各種因素而後延至2019年的秋天舉行;原訂在馬來西亞舉辦的第四場,更因新冠(COVID-19)疫情而擱置。因此,2019年的這一場會議頗有承先啟後的意味,一方面納入了韓國、日本和馬來西亞的討論,另一方面明確以「文學論戰」為切入點,藉著相互參照,來理解現代東亞歷史的複雜構成。會議原本也邀請了中國大陸的朋友前來參與,希冀也加入大陸的問題意識承續亞際青年學者會議的討論,但由於種種因素而未能實現,成為一個不小的遺憾。而這個遺憾使得本書的亞際視野重複了冷戰的分斷視角,即令那正是整場會議試圖挑戰與克服的問題意識。因此,讀者在閱讀此書時,或許該將中國大陸的缺席放在思考的前景之中,一方面回顧1949年以降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重要議題和論辯──如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變化,社會主義寫實與民族形式的要求,乃至改革開放後傷痕、尋根、反思等文學主題的出現──與其他地區的異同與迴聲;另一方面也該追問分斷左側的文藝發展如何影響著右側的文學論戰,分隔的兩側如何在互不相連的條件中彼此影響與互動。易言之,雖然中國大陸在本書的「亞際視野」中缺席,但它的不在場恰恰提醒我們,東亞的分斷狀態仍然有待克服,分斷中的跨境孳連值得重視。

  在這個意義上,本書所要嘗試的就是跨越國家和語言的邊界,突出東亞特有的分斷狀態,如何藉著文學史上的重要論戰,成為我們理解自身與彼此的資源。這包括了借用「民族」、「國民」、「鄉土」、「本土」等詞彙去嫁接東亞內部不同,但相近的問題意識與情感結構,並且將文學放回歷史中來理解,而不是抽空歷史來理解文學。本書嘗試的不是注重流派演變的文學史書寫,而要在歷史中理解文學之於社會、政治、家國和世界的應對、作用和抱負。在此,文學展現的不是天縱英才的情感流溢和文字淬煉,而是關於歷史的敏銳感知和思想痕跡。透過想像的力量,文學予以歷史一種情感的造形,以文字和故事承擔起思想性的工作,也因此,文學史研究也就不僅僅是關於流派變化的推演,而是指向了歷史,以及作用於歷史上的種種力量。文學史研究不只是歷史性的回顧,更是對現在的追問和未來的想像。正因為追問和想像是分歧的,受到了意識形態的左右,所以論戰的形式更有效地聚合了不同的立場和關切,能夠幫助我們掌握社會中的核心矛盾。民族、國民、鄉土和本土,分別對應著韓國,日本、台灣與馬來西亞,在進入與面對現代性時所遭遇的重大衝突。作為論戰的焦點,它們是在地社會表達核心矛盾的方式;雖然無法相互置換或等同,但透過並列和參照,以及追索各地文學思想和社會脈動的交流與交錯,它們可以成為我們進入彼此社會的便道,作為理解他我異同的指標。由此,我們得以追問:為什麼我們的社會矛盾不以別的方式表達?透過翻譯,我們如何能保留這些詞語在各自語境中的特殊意涵和參照結構,從而撐開一個可以分享心情、相互理解的亞際空間,去打開國家或民族文學的預設?這個「亞際」的想像又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得以存在,引領我們去發現、理解和改變「現在的歷史」(history of the present)?

  必須說明的是,在有限的篇幅和知識條件下,在導論中,我們並沒有能力去充分介紹和展開各地文學論戰的細節;除卻鄉土文學和馬華文學之外,我們也沒有辦法針對文學本身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本書和導論所要嘗試的是,毋寧是藉由並列與呈現現代東亞幾個重要的文學論戰來展開思想性的討論,以建立一套可以相互參照的詞彙和系統,突顯構成東亞現代性的共通矛盾。我們關心的是:面對冷戰的分斷體系,東亞國家的歷史任務為何?民族想像的限制何在?作為立足東亞、胸懷世界的知識工作者,我們如何突破外部制限與內部矛盾,走向以民權為核心的未來?同時,若是當代社會對文學論戰的記憶與遺忘反映了權力與政治的操弄,我們應當如何理解與承擔「歷史歸還」的責任與挑戰?

  (全文未完,詳見《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導讀〈「歷史的歸還」:亞際視野與去冷戰想像〉)

 

用户评价

评分

這部作品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邊緣化」群體聲音的捕捉與重構。在處理亞際視野的文學論辯時,作者並沒有只關注主流敘事,而是非常敏銳地捕捉到了那些被邊緣化的、或是在歷史敘事中被刻意淡化的聲音。書中對於這些聲音如何通過文學手段進行「抵抗性書寫」的分析,極具啟發性。它提醒我們,文學論戰的場域,往往也是權力鬥爭的隱形戰場。通過對這些細微差別的關注,作者構建了一個更加全面、也更具批判性的知識體系。這讓我感到,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討論文學,更是在探討如何傾聽那些長期被忽視的聲音,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學術姿態。

评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在分析「記憶政治」的部分,其深度和廣度都遠超我的預期。作者沒有停留在對歷史事件的表面描繪,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學作品如何成為記憶的載體,以及這些載體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形塑、甚至操縱。書中舉的幾個案例都非常引人入勝,尤其是關於戰後文學對集體記憶的建構,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讓人讀起來驚心動魄。它讓我意識到,文學不僅僅是過去的記錄,更是當下對過去的詮釋與重塑。這種對記憶複雜性的挖掘,讓整本書的基調顯得格外沉重而又充滿思辨的張力。讀完後,我對文學與歷史之間的微妙關係有了全新的認識,它不再是單純的鏡像反射,而是充滿了辯證與拉扯。

评分

这本《文學論戰與記憶政治:亞際視野》真是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探討文學論戰時,那種跳脫傳統框架的思維方式。書中對不同文化間的文學觀點進行了細緻的梳理,讓我深刻體會到「論戰」其實不只是一種對立,更是一種在對話中尋求理解的過程。作者對於亞際視野的引入,更是為這類探討增添了豐富的層次感。例如,書中提到某些文學理論在不同地域的接受與轉化,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這讓我開始反思,我們過去所認知的「普世文學」概念,是否其實隱藏著某些權力結構。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於文學批評的理解被徹底顛覆了,不再是單向度的評判,而是多維度的交織與互動。

评分

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給我帶來了一種「在迷宮中尋找線索」的樂趣。雖然主題嚴肅,但作者的文字功力不俗,並非乾巴巴的學術術語堆砌。書中對特定文學作品的分析,往往能觸及到文本深層的肌理,讓人對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品產生「原來如此」的頓悟感。特別是在探討論戰的過程中,作者巧妙地穿插了文學家的個人傳記色彩,讓冰冷的理論分析有了人性的溫度。這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過程充滿了情節感,彷彿在跟著幾位大師進行一場世紀對話。總體而言,它成功地將高深的學術探討,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智力冒險。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學術性蠻強的,對於一些理論背景不夠紮實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花費一番功夫去消化。不過,如果能沉下心來仔細研讀,收穫絕對是巨大的。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嚴謹,每一個論點都有紮實的文獻支持,讓人不得不信服。尤其在處理「亞際視野」時,那種跨越國界、文化和語言藩籬的學術視野,展現了作者深厚的跨文化研究功底。書中對不同學派觀點的比較與對話,處理得非常精妙,沒有偏頗,而是力求呈現一個更為多元的學術景觀。我特別欣賞那種不預設立場,而是讓材料自己說話的研究態度,這在當今學術界是相當難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