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宗教: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2023年版)

人的宗教: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2023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休斯頓.史密士
图书标签:
  • 宗教
  • 人类学
  • 智慧
  • 传统
  • 文化
  • 哲学
  • 灵性
  • 历史
  • 普世价值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重點:
  .美國宗教史權威休斯頓‧史密士代表著作,暢銷不輟。
  .在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傳達給大眾,以同情理解並宏觀的態度,兼具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代,出入世界各大宗教。
  .跨越東西方傳統,介紹印度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原初宗教以及基督宗教等。

  人類偉大的智慧傳統
  本書作者休斯頓‧史密士是美國宗教史權威,透過個人的觀察,兼具理性與感性、傳統與現代並宏觀的態度,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傳達給大眾。

  書中介紹了世界七大宗教傳統,如印度教、儒家、道家、伊斯蘭教、猶太教、原初宗教以及基督宗教。

  本書是為美國公共電視製作的影片而撰著的。因此,其深入淺出是必然的。美國人了解宗教即以這本書為範本。

  原書於一九五八年初版,中文版乃根據作者於一九八六年修訂後在一九九一年再版的版本翻譯完成。

  這一版本深化了作者經過三十年的教學與研究成果,同時增加了新的面向,如兩性觀點與語言的運用、加強各宗教的內在層面。並將重點放在西藏佛教、蘇菲教派,與耶穌的教誨,且有嶄新的一章論原初宗教──美、澳、非與海洋原住民的傳統。

  倘若吾人可能對世界產生懷鄉之情,對我們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以及猜想永遠也不可能去的地方懷鄉,這本書就是從這種懷鄉之情產生出來的。

推薦語

  這是世界宗教第一部可用的教科書,正因為有它把宗教當作人的東西。──威菲立.坎和.史密士(Wilfred Cantwell Smith),哈佛大學世界宗教研究中心前主任

  宗教生活的整體乃是人類最重要的功能。──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觉醒的时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2024年增订版) 作者: 艾伦·C·韦斯特 出版社: 环球视野文化出版社 ISBN: 978-1-64589-211-3 定价: 88.00 元 ---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重塑。技术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冲刷着既有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边界,而全球化带来的深度互联,却似乎也加剧了身份认同的撕裂与冲突。《觉醒的时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以其宏大而精微的笔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格局中驱动变革的核心力量——意识形态的碰撞、新型权力结构的崛起,以及人类在数字洪流中对意义和归属感的集体探寻。 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地缘政治分析,它更是一部关于“现代性危机”的深度哲学考察。韦斯特教授凭借其跨学科的深厚积累,巧妙地将复杂系统的理论、历史演进的逻辑与当代社会学的洞察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当前动荡局面的全新框架。 第一部分:巨变的钟摆——全球秩序的重构 本书开篇便聚焦于全球权力结构的深刻转移。作者指出,二战后建立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正面临着来自内部的“自我侵蚀”和外部的“结构性挑战”。 历史惯性的松动: 韦斯特详尽梳理了过去三十年间,冷战后“历史终结论”的破产过程。他认为,全球化并非导向铁板一块的“单一世界”,而是催生了多极化的、高度竞争性的区域秩序。他特别关注了新兴经济体在科技主权和供应链韧性上的战略布局,将其视为对既有全球治理模式的直接反击。 技术霸权与数字主权: 区别于以往仅关注地缘政治的著作,本书将“技术”提升到与“意识形态”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作者提出了“算法主权”的概念,探讨了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工程等前沿科技如何不再仅仅是工具,而是成为定义国家竞争力和社会控制力的核心要素。他深入分析了“数据殖民主义”的隐性运作机制,揭示了信息控制权如何转化为新的政治影响力。 第二部分:身份的重塑——部落主义的回潮与超民族叙事的失败 在物质生活普遍提高的表象下,现代社会内部的心理张力正在急剧增加。韦斯特将此归因于“宏大叙事”的崩塌与“地方性认同”的复兴。 共同价值的断裂: 作者认为,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支撑西方现代性的三大支柱——科学理性主义、普世人权和民主制度——正在经历严重的合法性危机。在信息茧房和社交媒体的助推下,基于事实的公共领域正在被“情感化部落”所取代。他审视了文化战争的根源,指出这并非简单的政治分歧,而是关于“何以为人”的基本定义权之争。 新部落主义的心理学基础: 韦斯特援引了行为经济学和进化心理学的观点,解释了为什么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会本能地退回到更小、更明确的群体边界内寻求安全感。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意义的退化”——当复杂的全球挑战(如气候变化、流行病)无法在现有政治框架内得到令人信服的解答时,人们转而寻求简单、排他性的族群叙事。 第三部分:融合的张力——跨界文明的共存与冲突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其最具前瞻性的部分,它探讨了不同文明形态在相互接触中产生的复杂化学反应。 “中间地带”的博弈: 韦斯特将目光投向那些处于东西方、南北方权力交界处的“中间地带”国家。这些地区不再被动地选择站队,而是采取“多维对冲”的策略,同时利用大国间的竞争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作者通过对几个关键区域案例(如东南亚的海洋战略、中亚的能源走廊)的深入田野调查,展现了这些地区如何发展出独特的、混合型的治理模式。 未来主义的伦理困境: 随着基因编辑、长寿技术和人机交互的进步,人类正面临“后人类”的伦理挑战。本书探讨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于“生命价值”和“技术接入权”的不同文化理解如何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鸿沟。例如,对寿命延长技术持开放态度的文化与那些强调“自然循环”的文化之间,在资源分配和代际责任上的根本性差异,正成为新的全球不平等源头。 结语:在不确定中导航 韦斯特总结道,我们正处于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信息空前发达,却普遍感到困惑;连接空前紧密,却个体疏离加剧。《觉醒的时代》并非提供一剂万能良方,而是致力于提供一套诊断工具。作者坚信,理解冲突的复杂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共存的先决条件。他呼吁决策者和普通公民,必须超越简单化的二元对立思维,学习在“冲突的共存”中寻找新的平衡点,以构建一个更具韧性、更能适应不确定性的未来文明形态。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所有关注国际关系、社会思潮、未来学和文化哲学的读者。尤其推荐给政策制定者、高级管理者、高校师生以及对当代世界格局抱有深刻反思精神的普通读者。 作者简介: 艾伦·C·韦斯特(Allen C. West),哈佛大学社会学与政治哲学博士,现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专注于全球化后时代的权力结构与文化变迁研究。他的著作因其严谨的实证研究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全球学术界享有盛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休斯頓.史密士(Huston Smith)


  國際知名,而且廣受尊崇的首席世界宗教導師。

  出生於來華傳教的一個傳教士家庭。曾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懷曼(Henry Nelson Wieman)門下求學,並受業於裴柏(Stephen C. Pepper)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歷任華盛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雪城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職,晚年回母校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擔任訪問教授。

  被公認為宗教史權威,文字流暢,通情達理;也是比較宗教哲學的領銜人物。是美國公共電視(PBS)比爾‧莫耶斯(Bill Moyers)所製作五集電視節目的訪談對象,獲頒十二個榮譽學位,著作包括暢銷書《人的宗教》(The World's Religions)以及《宗教為什麼重要》(Why Religion Matters)等。

  史密士的特點在於他嘗試以個人親身的體驗,同情理解世界各宗教傳統,而以綜合說故事、講歷史與哲學思辨的方式闡述這些傳統內涵的智慧,這便是《人的宗教》一書得以暢銷、歷久不衰的最大原因。

譯者簡介

劉安雲


  東海大學生物系畢業,曾隨牟宗三、劉述先兩位先生修習哲學,後赴美國南伊大(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修習美國文學、英國文學。曾譯《索忍尼辛選集》、《癌症病房》等名著,並以劉會友筆名譯《小矮人歷險記》。

校訂者簡介

劉述先


  新儒家代表學者。曾任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參與多次東西哲學家會議,儒耶與儒回之間的對話。著有《文學欣賞的靈魂》、《新時代哲學的信念與方法》、《中國哲學與現代化》《Understanding Confucian Philosophy: Classical and Sung-Ming》等書。
 

图书目录

〈校訂序〉人的宗教/劉述先
〈導讀〉宗教的最佳面貌/傅佩榮
〈原文再版序〉宗教是生活的模式/休斯頓.史密士

1出發點 Point of Departure
 
2印度教 Hinduism
人們要什麼?∕人們真正要什麼
內在的超越(The Beyond Within)
走同目標的四條道路∕通過知走向神的途徑
通過愛走向神的途徑
通過工作走向神的途徑
通過心身訓練走同神的途徑
生命的階段∕生命的位置
在汝之前一切話語都消退了
在宇宙中成長了∕世界——歡迎和再見
走向同一頂峰的許多途徑
對於錫克教的補充
進一步的閱讀建議
 
3佛教 Buddhism
醒悟了的人∕沉默的聖人
反抗的聖人∕四聖諦∕八正道
佛教的基本概念∕大乘和小乘
花的祕密∕金剛霹靂∕渡河的形象
佛教與印度教在印度的合流
進一步的閱讀建議
 
4儒家 Confucianism
第一位教師∕孔子所面對的問題
儒家對手的答案∕孔子的答案
有意的傳統的內容∕孔子的方案
倫理或是宗教?∕對中國的衝擊
進一步的閱讀建議
 
5道家 Taoism
老子∕道的三種意義
三種探討力量的進路以及隨之而來的三種道家
有效的力量:哲學的道家
擴大的力量:道家養主與瑜伽
營代性力量:宗教的道家
力量的混合∕創造性的靜
道家的其他價值∕結論
進一步的閱讀建議
 
6伊斯蘭教 Islam
背景∕先知的封印
帶來勝利的遷徙∕持續的奇蹟
基本神學慨念∕五根柱子
社會的教義∕蘇菲教派
伊斯蘭教何處去?
進一步的閱讀建議
 
7猶太教 Judaism
神的意義∕創造的意義
人存在的意義∕歷史的意義
道德的意義∕公正的意義
受難的意義∕救世主信仰的意義
主命的神聖化∕啟示∕選民∕以色列
進一步的閱讀建議
 
8基督宗教 Christianity
歷史的耶穌∕信仰的基督
終結與開始∕佳音
基督的奧體(The Mystical Body of Christ)
教會的心靈∕羅馬天王教
東正教∕新教
進一步的閱讀建議
 
9原初宗教 The Primal Religions
澳洲經驗∕口述性、地點和時間
原初世界∕象徵性的心靈∕結論
進一步的閱讀建議
 
10最後的考察(A Final Examination
宗教之間的關係∕智慧傳統
聆聽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602064
  • 叢書系列:新世紀叢書.宗教
  • 規格:平裝 / 576頁 / 14.8 x 21 x 2.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校訂序

人的宗教╱劉述先
緣起


  内人安雲女士和我合作譯這一部名著是有它的特別機緣的,簡單一句話,是因為亡友傅偉勳的推動。偉勳生時不單自己做學問,還組織學者出叢書系列,中英文都有。上個學年度(一九九六—九七)我由香港中文大學休假,到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做研究。主要的工作除了主持當代儒學研究的主題計劃以外,就是根據以往發表過的多篇英文論文寫一部《儒家哲學》的英文書稿。這項計劃是通過偉勳在幾年以前與Greenwood Pub. Group簽約的,卻 一直找不到時間做,這次下決心完成這一件工作。由於南港沒有適當的地方住,安雲也不喜歡那邊潮濕的天氣,決定留在香港。她一向愛好做翻譯工作,為了打發時間,乃找偉勳商量。他立刻連絡立緒的鍾惠民女士,選了這本書寄給安雲過目,她覺得可以翻,於是簽了約,這便是翻譯此書的緣起。也可以說,上個學年我們兩夫妻都在努力做偉勳為我們安排的工作。不想一年過去,兩部書稿完成,偉勳卻意外作古,心裡十分難以接受。謹以此書獻給亡友作為紀念。

  優點的介紹

  我在五月返港,本來是為了看研究生的論文,哪知他們都申請延期,於是不期而然,整個暑假我全神投注這部譯稿的校改工作。《人的宗教》一書有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 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宗教、原初宗教的專章,範圍廣闊,內容複雜。安雲和我在一起 三四十年,耳濡目染,她的穎悟力又高,基本觀念和體證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她究竟沒有這方面專業的訓練,裡面有那麼多專門名詞,還有好些奇奇怪怪的東西,有一小部分連我也不知就裡,真不知她是怎樣在八個月的時間把全稿翻譯完成的。當我回到家裡,她把重甸甸的八九百頁稿紙交到我手裡,真令我驚詫著連話都說不出來。為了在開學之前把校改工作完成,保持譯筆信達的品質,還要查對原典,我真是一點也不敢輕忽。返港之後幾乎沒有休息,詳加校改,一整天最多也不過只能做二十多頁。這樣馬不停蹄,整整做了三個多月,終於把全稿完成,這樣才得鬆了一口氣。我校改後,安雲還要再看,互相斟酌討論 之後方始定區。雖不敢說譯筆有多好,至少是達到了我們自己所要求的標準。

  為什麼我們兩人有這麼大的熱情來做這一件事情呢?按順序先說安雲的角度,然後才說我自己的角度。安雲一拿到這部書,就覺得與之有所感通。這部書不像一般哲學書只講一些抽象的觀念,同時配合著豐富的比喻、感受與實際的作為。最特別是人物的描寫:釋迦、孔子、穆罕默德、耶穌,不只是栩栩如生,而且對生命的感受非常深刻,極盡曲折之能事,不會令人感到過分簡單化,或者落入庸俗的感傷或陳腔濫調之内。對於境界的描寫亦然,由此岸渡到彼岸的比喻,寫得就是美。看了這部書,就算不被它說服,也會感到心弦觸動。此所以她只要有時間就伏案翻譯,近一年來一個人獨處也不會感到寂寞。安雲一向富於批判精神,對於這部書她卻由衷地發出了高度的讚譽。

  而我是完全為了不同的理由欣賞這部書。讀這書宛如回到年輕時讀大學的味道。那時方東美先生教我們每讀一家哲學必須先入乎其內,而後出乎其外。對於東西的大傳統更要出之於同情理解的態度,取高瞻遠属的觀點(High-minded View),抉發其精華,這樣自然能夠拓寬自己的眼界。不要一上來就心存敵意,吹毛求疵,結果花了許多功夫,還是未能入門,依然故我,於自家分上何有!讀史密士書,他真能出之於同情理解的態度,出入世界各大宗教,頓生親切之感。而近數十年來哲學界流行繁瑣細緻分析的風氣,對於宏觀式的世界觀人生觀每棄如敝屣,帶有情感性的觀察更不屑一顧,這樣造成了哲學與宗教——史密士稱為智慧傳統——之分離,實在是一大讚刺。但晚近主理情割裂之邏輯實徵論一蹶不振,鐘擺又擺往另一端。科學認知已不是唯一普世承認的客觀標準,多文化主義流行,有墮入相對主義的危險。史密士卻能夠不落兩邊,可謂難能可貴。

  史密士搜羅的材料豐富,把各精神傳統當作活的傳統來看。他也真能做到深入淺出的地步。他深深了解世界宗教絕不可能歸一,各有各的教義,各信各的神(God),即基督教內部的眾多宗派的差別就不可能解消。但他並未否定會通的可能性,就超越名相的神性(God-head)而言,各教的體證有若合符節之處。這樣的想法與我在近時重新闡釋「理一分殊」之旨,頗有契合之處。在精神上,我感覺得到,他與我是同時代人(Contemporaries),雖則他的年齡比我大一些。我們都熟悉湯恩比、諾斯陸普一類的宏觀,深深地浸潤在傳統之中。但史密士的書卻不只是回到數十年前的潮流,其實他非常迎合當前的時代潮流,由細處觀察,就可以看到與時推移的痕跡。我注意到,他的用字遣詞是非常符合「政治正確性」(political correctness)的。譬如此書原名:The Religions of Man(《人的宗教》),出版於一九五八年, 一九九一年才改為The World's Religions(《世界宗教》)。這是因為近年來女性主義高張,英文“Man"字用的是「男人」做「人類」的縮寫,那就在政治上不正確。他在行文時到處用he or she(他或她),有時不免嫌累贅,特別是到了超越的層面,何分他或她?而中文的「人」字,本就無分性別,故偶而加以簡省以免辭費,但他那種心意是可以感覺得到的。在世界宗教之中,他先講東方,後來才回到西方,似乎也有避免「西方中心」的想法在背後。講完東西方的大宗教傳統——他所謂歷史的宗教,最後講所謂「原初」(primal)宗教,也斷不願意給人「原始」(primitive)的聯想,並指明如今在北美講印第安傳統的精神性──不再是野蠻性,恰正是時潮所趨,都可以看到他用心深切的所在。他最後一章結論所言,又適可以為聯合國文教組織(UNESCO)在最近推動的「世界倫理計劃」(Universal Ethics Project)張目,我也是由衷地讚賞這部書而樂為之介。

  正由於本書的性質不是寫一部學術的專著,而是要把世界宗教的精神性傳達給大眾,作者對於原典的徵引並不是那麼嚴格,有時甚至並未註明出處。他在序裡聲明此書的緣起是為公共電視製作的電視片集,有時帶著為大眾宣講的味道。這恰好適合安雲的翻譯風格,她非常注意文字的流暢與語脈。我做校訂工作,主要負責内容的準確性,以及部分疑難雜症的解答。佛道兩章有一些專門術語我曾請同事王煜、霍韜晦兩位教授幫忙,謹此致謝。友人候惠愛女士贈《聖經》中文譯本,也代查了一些相關資料,一併在此致謝。小兒杰夫、 豁夫湊巧回香港參加家庭聚會,對於英文的解讀頗有幫助,也可一誌。惠民女士後來親身參與她的同事們的校訂工作,敦促我們在文字表達上務求進一步明白曉暢,敬業的態度令人感佩。但他們的重點放在修辭,有時改變原文句法,與我們注重直譯的風格不盡相合,但我們也明白他們考慮的角度,在可能範圍内,儘量接受了他們的提議與修改。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