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與性格(天才理論家魏寧格逝世120週年紀念新版)

性與性格(天才理論家魏寧格逝世120週年紀念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奧托.魏寧格
图书标签:
  • 性与性别
  • 心理学
  • 哲学
  • 魏宁格
  • 天才
  • 性格
  • 两性关系
  • 文化研究
  • 精神分析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奧地利天才理論家魏寧格 驚世之作
引發性別論述百年爭議
逝世120週年紀念新版

  1903年,《性與性格》出版,以「性別的中間型態」為立論基點,
  成為心理分析、性格學的驚世之作。
  同年,23歲的天才作者魏寧格飲彈自盡。
  其後,此書引發的尊崇與批判,逾百年未歇。
  原著出版超過一世紀之後,終於有中文譯本。

  《性與性格》是奧地利哲學家魏寧格成名作,也是其生前發表的唯一著作。該書於1903年出版後,魏寧格自道:「我面臨著三種可能:絞架、自殺,或者連我自己都不敢想像的輝煌。」同年,二十三歲的魏寧格於維也納舉槍自盡。奇葩之死,使這本書終於揭起空前轟動,被譯為多種語言,暢銷全歐。連佛洛伊德後來也必須承認,魏寧格確實「頗具天才」。

  本書以「性別的中間型態」為立論基點,成為心理分析、性格學的驚世之作。魏寧格認為現實中不存在絕對意義的男性(M)與女性(W),人人都是這兩種類型素質的混合,一個人的基本性格取決於兩者的比例及構成方式:男性素質代表「有」,而女性素質代表「無」。作者旁徵博引大量當代哲學、科學思想,其驚世駭俗的見解受到熱烈推崇,卻也招來「厭女」、「反猶主義」等罵名,爭議喧騰百年。

  《性與性格》探討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歐洲,女人崛起、男人陰性化、同性戀等現象所引起的價值動搖與性焦慮,百年來,不論贊成或反對他論點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裡找到持續討論的焦點。

  ・・・
  《性與性格》和當前流行書,相似也相異。
  相似的原因之一是都在因應時代的性焦慮。
  引起焦慮的時代風流人物,
  就是社會地位慢慢提高的女人,以及陰性化的男人。
  他們挑戰了男上女下的權力關係,
  也因此在百年前的維也納以及在百年後的今日,威脅了主流社會價值。
  這種性焦慮如何熬過百年的歷史波折而不墜,值得思考。
  ——紀大偉
 
历史的沉思与哲学的回响:二十世纪初欧洲思想的脉络 一本关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欧洲思想风貌、社会变迁及其深刻影响的著作。 本书深入剖析了从维多利亚时代的余晖中走出的欧洲社会,在面对科学革命、工业化加速以及启蒙理性主义受到质疑的复杂局面时,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图景与思想动向。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地理区域的划分,细致描绘了彼时欧洲大陆上涌动着的哲学思潮、艺术革新以及社会批判的浪潮。 第一部分:理性的黄昏与经验的回归 聚焦于1880年至1910年间,欧洲哲学界对绝对真理的怀疑与对人类主体性的重新定位。 本部分首先考察了后康德主义思潮在德语世界中的演变与分化。我们审视了尼采思想的传播及其在不同学派中的解读——从早期的文化批评转向后来的政治误用,强调其对传统道德和形而上学基础的颠覆性力量。书中详细梳理了“生命哲学”(Lebensphilosophie)的兴起,探讨了亨利·柏格森的时间观和直觉主义如何挑战以牛顿—拉普拉斯物理学为代表的机械决定论,并分析了这种对“时间”和“创造性涌现”的强调如何影响了随后的艺术和心理学领域。 随后,本书将目光投向英国和法国。在英国,我们探讨了功利主义的衰落与新实在论的登场,分析了弗雷格和罗素在逻辑哲学领域所做的奠基性工作,他们试图通过形式逻辑的严格性来重建数学和知识的基础,但最终也暴露了语言结构内在的局限性。在法国,贝尔格森与德语世界的对话被置于核心位置,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杜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论,他试图将社会现象还原为“社会事实”,以一种科学的、去个人化的方式来解释社会凝聚力,这与当时盛行的个体主义思潮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部分:现代性的焦虑与心理空间的探索 揭示了社会结构动荡下,知识分子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寻与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描绘。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社区纽带瓦解,个体被推入前所未有的匿名和异化之中。本部分着重讨论了心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及其对人文科学的冲击。 我们详细分析了作为现代心灵地图绘制者的几位关键人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的早期工作,特别是他对潜意识的发现和对梦境、神经症的系统性解释,被视为一次文化上的“哥白尼式革命”。书中不仅阐述了力比多理论、俄狄浦斯情结等核心概念,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理论如何被知识界迅速吸收,用以解释艺术创作、宗教信仰乃至政治行为的非理性驱动力。 同时,本书也探讨了与弗洛伊德理论并行发展但路径不同的探索者。例如,对人格类型学和气质研究的早期尝试,以及社会心理学萌芽阶段对群体行为的观察。这些研究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理性自我并非人类行为的唯一主宰,深层、隐蔽的动力正在塑造着外部世界。 第三部分:艺术的反叛与风格的断裂 考察了在“一切皆可被质疑”的氛围中,视觉艺术、文学和音乐如何彻底打破既有美学范式。 二十世纪初的欧洲,审美标准经历了剧烈的动荡。本书描绘了从象征主义(Symbolism)向现代主义(Modernism)过渡的复杂过程。 在文学领域,我们分析了意识流叙事技巧的出现。从乔伊斯在都柏林的早期试验到马塞尔·普鲁斯特对记忆与时间的精微捕捉,作家们试图将经验的非线性、碎片化的内在流程外化于纸面。这种对客观现实描写的放弃,标志着小说艺术的一次根本性转向。 在视觉艺术方面,书中详细对比了野兽派的色彩解放、表现主义对内在情感的扭曲表达,以及立体主义(Cubism)对三维空间和单一视角的彻底瓦解。这些艺术运动并非孤立的风格更迭,而是对传统再现性艺术的哲学批判——它们共同宣告了“观看”世界的方式已经永久改变,与笛卡尔式的清晰认知模式决裂。 第四部分:民族主义的阴影与新政治的预兆 探究了在社会张力加剧的背景下,身份认同的危机与激进政治思潮的兴起。 在宏大的思想变革之下,欧洲的政治气候日渐紧张。本书考察了十九世纪末期民族主义如何从一种文化构建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性和侵略性的政治意识形态。 书中分析了对“国家有机体”和“集体意志”的浪漫化想象,以及这种想象如何为日后的大规模政治动员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我们审视了无政府主义、早期社会主义流派(如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与列宁的革命理论)之间的理论冲突。这些冲突反映了知识界对未来社会蓝图的根本分歧:是渐进的改良,还是彻底的颠覆? 此外,本书也关注了对种族和性别角色的早期社会学研究(排除对特定个体的深入分析),这些研究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局限性,但它们反映了社会试图在快速变化中重新划定群体边界的努力。 结语:通往“大爆炸”的前夜 本书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描绘了二十世纪初欧洲思想界如同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内部充满了相互矛盾的能量:对科学的信仰与对非理性的发现、对个体自由的颂扬与对群体意志的屈从、对传统美学的反叛与对新秩序的渴望。这些思想的交织与碰撞,共同构成了那段令人目眩神迷又充满不安的“美好年代”的最终图景,为随之而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全面崩溃埋下了深厚的思想伏笔。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理解现代世界思想根源的坚实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奧托.魏寧格(Otto Weininger, 1880-1903)


  出生於維也納一個富裕的猶太手藝人家庭,自少年時代起,就在自然科學、數學和人文科學方面顯示了早熟才能,語言天才尤其突出,十六歲時曾打算發表一篇詞源學論文,內容是研究荷馬史詩中的希臘語形容詞。1898年,魏寧格進入維也納大學研習哲學,1902年,以論文《性與性格:生物學及心理學考察》第一部分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在獲得學位的同一天,魏寧格也正式皈依基督教。1903年《性與性格》擴充出版,四個月後,魏寧格焦心等候迴響不得,舉槍自盡,年僅二十三。不久,《性與性格》暢銷國際,譯成數十種語言。友人拉帕波特(Rappaport)整理他的格言式隨筆,發表為《關於終極事物》(Über die letzten Dinge)。這兩本書,以及百年不休的爭議,便是彗星般的魏寧格留予此世的全部。

譯者簡介

蕭聿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翻譯,1953年生於北京,就學於北京第二實驗小學及中央民族學院附中,1983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譯作包括《藝術視聽覺心理分析》、《美的歷險》、《智者諧話》、《火星的祕密》、《材料與記憶》、《創造進化論》、《金字塔祕室》、《失落的約櫃》、《蜜蜂的寓言》、《商業計畫書詳解》、《來自地球的信》、《拉斐爾前派的夢》、《維多利亞時代的神山》、《薄伽丘的愛情談:愛情十三問與愛的摧殘》等數十餘種。
 

图书目录

導讀
譯序
作者序

第一部分(預備部分):性的複雜性

緒論

第一章 「雄性」與「雌性」
第二章 雄性原生質與雌性原生質
第三章 性吸引力的規律
第四章 同性戀與男色
第五章 性格學與體型學
第六章 解放了的女人

第二部分(主要部分):性的類型

第一章 男人和女人
第二章 男女的性欲
第三章 男女的意識
第四章 才能與天才
第五章 才能與記憶
第六章 記憶、邏輯與倫理
第七章 邏輯、倫理與自我
第八章 「我」的問題與天才
第九章 兩性的心理
第十章 母性與賣淫
第十一章 愛欲與審美
第十二章 女人的天性及女人在宇宙中的意義
第十三章 猶太主義
第十四章 女性與人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63330
  • 叢書系列:黃金之葉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4.8 x 20 x 2.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二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從「轉型正義」談起
紀大偉/作家


  最近「轉型正義」廣受討論。在社會「轉型」之後(如,舊的執政者下台之後、在戰爭結束之後),該如何伸張「正義」?諸如「二二八」,「白色恐怖」,「慰安婦」,「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等等事件,都和轉型正義課題息息相關。該補償多少,才對得起受害者?該向加害者索賠多少,才能平息眾怒?應該血債血還、以眼還眼嗎?

  復仇式的正義讓人痛快,卻也會引起新一波的社會動盪。「以德報怨」、「特赦」等等措施,被認為比較不會引起社會騷動,但是民眾可以很慷慨地原諒一切嗎?

  轉型正義,功用在於處理仇恨。而仇恨,向來普遍存在世界各地。早在二次大戰之前,猶太人就飽受其他歐洲人仇視。納粹德國對於猶太人的仇恨化為血淋淋的具體行動,對猶太人大肆虐殺。時至今日,世人仍然忙著收拾納粹浩劫之後的轉型正義。第一世界對猶太人充滿愧疚,便襄助猶太人在阿拉伯人的土地上建立以色列。結果,原本德國和猶太人之間的忿怨,轉型成為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仇恨。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彼此屠殺不休的時候,大批阿拉伯人湧入歐洲──畢竟歐洲長期殖民阿拉伯世界,歐洲和阿拉伯人之間也有轉型正義要處理。阿拉伯人在歐洲儼然接收了猶太人的昔日角色:阿拉伯新移民飽受排擠歧視(和昔日猶太人一樣),住在圈圍起來的次等特區(和昔日猶太人一樣),只能從事社會看不起的工作(和昔日猶太人一樣)。歐洲的有色人種少年在街上放火燒車,借屍還魂的「新納粹」專找有色人種麻煩。

  我從轉型正義談到仇恨,從台灣談到中東,是想要在世界地圖上同時找出台灣讀者和《性與性格》這部奇書的位置。奧托.魏寧格的《性與性格》在一百年前的維也納面世,在時間空間上似乎距離台灣很遠,但我要說,其實並不遠。台灣人對於族群之間的仇恨並不陌生,而《性與性格》就是以族群仇恨著稱於世。讀者會發現,這本書竟然似曾相識。此書用偏激的口吻大談兩性關係,而這種浮誇風格在當前國內外流行的各種「婚姻教戰手冊」、「如何看破女人的真相」、「如何把兒子教育成真正的男子漢」書籍之中並不少見。在坊間,保守派與開明派的性學書、大眾心理學書、新男性論述〔如暢銷名著《鐵約翰》(Iron John)〕,以及命理書之中,都經常出現《性與性格》的類似言論。

  既然如此,至少有三個問題要解決:(一)如果《性與性格》和現在的流行書很像,它還有什麼特別之處嗎?為什麼還要留意它?(二)先前我說此書呈現了族群之間的仇恨,可是這本書從書名到內容都在談兩性關係。為什麼我從族群問題和兩性問題之間跳來跳去?(三)此書看起來只是言論比較聳動而已,為什麼要把這種偏激的言論說成是仇恨?這種言論是不是也該享受言論自由?

  一,《性與性格》和當前流行書,相似也相異。將前者和後者放在一起對照來看,特別有意思。兩者相似的原因之一是都在因應時代的性焦慮。引起焦慮的時代風流人物,就是社會地位慢慢提高的女人,以及女性化的男人。女人崛起和男人陰性化等等現象,都挑戰了男上女下的權力關係,也因此在百年前的維也納以及在百年後的今日威脅了主流社會價值。這種性焦慮如何熬過百年的歷史波折而不墜,就是值得思考的。

  《性與性格》和當今讀物最明顯的差異,在於年紀。這本百年老書是歷史文件,具有歷史價值。我在這裡要強調「歷史」這個詞:這個詞並不只意味「古老」(意涵是靜態的),也意味「看遍時代的起起伏伏」(意涵是動態的)。《性與性格》在百年前一出版就成為暢銷書,被譯為多種語言席捲歐洲,被希特勒本人稱讚(因為此書批評猶太人),卻又被納粹查禁(因為此書作者魏寧格是猶太人),在近二十年來的德國重新流行──這部書的命運,就是起起伏伏的歷史,值得考查。

  此書與許多歷史著名人物的「交集」,長年為人傳頌。佛洛伊德,卡夫卡,哲學家維根斯坦等人,都與此書發生「交集」。不少人認為《性與性格》「影響」了這些名人,但我寧可使用「交集」(意涵比較中立)而不用「影響」(意涵比較強烈)──有些學者也指出,這些名人和《性與性格》的關係很難斷定。並沒有確切証據顯示卡夫卡是先看了《性與性格》才在小說中寫出畸零的父子關係、男女關係。比較中肯的說法是,卡夫卡、佛洛伊德等人和魏寧格,同樣關注類似的時代問題(性焦慮,猶太人的處境等等)。不過,光是這些交集,就已經可觀。為什麼那個時代的諸多知識分子都在關心同樣的議題?是不是他們都同樣被「時代精神」(Zeitgeist)所制約了?而這些知識分子,是否可以不走《性與性格》的路,而另找出路?

  二,《性與性格》既是在談兩性關係,也是在談族群關係。此書在兩種關係之間滑來滑去。此書認為,男性和女性的關係,就等同德國人和猶太人的關係:男性和德國亞利安人都是高尚的,而女性和猶太人都是低下的。按照這種說法,女人要出頭,就要盡量不像女人;而猶太男人若要自強,就要盡量不像猶太人,而且要不像女人。魏寧格強調,猶太男人是女性化的,因而低賤。

  既然《性與性格》將兩性關係和族群關係交織並談,讀者就很難只看見一邊而不理另一邊。有些讀者認為魏寧格罵猶太人罵得好,說不定他們心中其實是想要罵女人;同時,認為魏寧格罵女人罵得好的讀者,恐怕心裡想罵猶太人。

  今日讀者可能會覺得魏寧格的主張讓人毛骨悚然:為什麼要貶低一個性別(女性),以及一個族群(猶太人)?不過話說回來,讀者只要在台灣社會四處張望,就可以發現某些性別被打壓(女人,不男不女的人),某些族群被歧視(已經包括外籍新娘,外勞)──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在世界各處都有,只不過,人們未必像魏寧格一樣口無遮攔。魏寧格理直氣壯,甚至認為他自己良心苦口──他忠言逆耳的意見是給女人和猶太人的良心建議,讓她∕他們擺脫女人和猶太人的身份。

  魏寧格自己是猶太人。當時流行一種刻板印象,強調猶太男人比較女性化(而且比較情緒化、神經質)。既然如此,他為什麼要批判猶太人和女人?許多人說,魏寧格憎恨自己,所以他不准自己當猶太人,不准自己身上有女人味。我們也可以接著問,魏寧格為什麼要自我憎恨?此時,就不得不回顧他的時代背景。一百年前的維也納,是德語世界的大都會,多種族群並存:主流的亞利安人具優勢,而已經在維也納住了好幾代的猶太人仍然被人當作次等人,剛剛從東歐移入維也納的猶太人更被推至社會底層。魏寧格以及無數想要進入上流社會的猶太人,就只好向亞利安人看齊,而把猶太人踩在腳底下。這種奇異的族群認同心境,在台灣歷史上也有許多例子。在吳濁流的小說《亞細亞的孤兒》中,男主角就不知道自己究竟是日本人,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結果發瘋。

  三,《性與性別》究竟是在表達自由言論,還是在鼓足仇恨呢?老實說,自由言論和仇恨言論之間的界線,很難明確畫出來;就算畫出來了,界線也會游移。我們不妨想想:台灣扣應節目充斥的言論,究竟是該保護的自由言論,還是該批判的仇恨言論?而這些言論,又和族群以及性別的刻板印象有何牽連?我們是不是會不自覺地說「某族群懶惰不上進」,「某族群對於兩性關係很隨便」,然後讓這些刻板印象延伸為埋藏偏見的言論,釀成難以收拾的仇恨?

  不時有人呼籲「不要有仇恨」。沒有仇恨當然很好,但我感嘆這種期望不免徒勞。仇恨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轉型正義並沒有辦法完美地蓋棺論定──仇恨並不會乖乖壓在棺下面,反而會從棺的細縫一再滲出來。光從猶太人的命運來看,就知道和他們牽涉的轉型正義一直到今天還沒有成功達成任務。我們沒辦法期盼一個完全沒有仇恨的烏托邦,只能希望我們一直有力量面對一再冒出來的仇恨。《性與性格》這份歷史文件,就是一面仇恨的鏡子。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