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茶:一位英國女士的十五國覓茶奇遇

訪茶:一位英國女士的十五國覓茶奇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漢麗耶塔.洛弗爾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茶文化
  • 英国
  • 游记
  • 文化探索
  • 美食
  • 异域风情
  • 生活方式
  • 个人经历
  • 女性视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榮獲2020年「弗南梅森餐飲獎」(Fortnum & Mason Food & Drink Awards)最佳飲食獎
  ★紐約名廚|丹.巴伯(Dan Barber)、原味主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英國名廚|湯瑪絲娜.麥爾絲(Thomasina Miers)
  、北歐料理傳奇廚師|瑞內.雷澤比(Rene Redzepi)歐美名廚一致推薦
  ★國際侍茶師學院創辦人|池宗憲、三徑就荒主理人|簡瑋婷Vicky 審訂

  從一名茶痴腳下舒展開的世界訪茶冒險
  鼓舞人心,引領人們持續、無畏地探索茶之奧妙!

  她追求的是浸漬在茶湯中的美妙人生,她訪遍天涯海角,只為在雲之居、山之巔發現稀有的茶穫。

  本書作者漢麗耶塔.洛弗爾年少時即與茶結下不解之緣,在社會打滾多年後體認到生命應耗費在所愛之物上──茶。儘管英國社會素有飲茶文化,但多數人對她鍾愛的原葉茶(loose-leaf tea)其實所知甚少,於是二○○四年,她在倫敦創立了貫徹其理念的珍稀茶公司(Rare Tea Company),她主張用最高品質的茶葉代替工業化生產的茶包,既美味又環保,旨在掀起一場茶飲革命。沒想到卻遭逢了意料之外的打擊——曾打垮父親的癌症病魔亦找上了她。然而,罹病未曾阻礙洛弗爾前進的步伐,她反而更加確信自己須把握時間,奔赴這場偉大的冒險。

  「驀然回首,我往往會因為發現自己冒險得多麼深入而吃驚,我走過的路徑迷失在一片糾結的葉片之中。」

  近二十年來,洛弗爾一邊抗癌,一邊往返於世界各地拜訪有機茶園,尋索珍稀茶葉,幫助各地小茶農推廣他們最好的茶葉。洛弗爾也與世界上最優秀的廚師合作,積極證明茶葉亦是佐餐良伴,因其對茶文化的奉獻,為Lovell博得「珍稀茶女士」的美名。

  世界上最負盛名的主廚與餐旅業者都尋求她專業的指引與合作,例如北歐傳奇名廚瑞內.雷澤比(Rene Redzepi)、地獄廚神戈登.拉姆齊(Gordon Ramsay)、法國名廚阿蘭.杜卡斯(Alain Ducasse)、桃福餐廳創始人張錫鎬(David Chang);米其林三星餐廳麥迪遜公園十一號(Eleven Madison Park)、米其林一星聖約翰餐廳(St. John)和克拉里奇酒店(Claridge’s)等等。

  「這是我的茶葉故事,我的尋茶歷險。」

  洛弗爾將生命中形形色色的訪茶故事鋪排開來,在世界地圖上釘下了一個又一個的圖釘,她曾前往馬拉威的希爾高地,穿越喜馬拉雅山山麓,前往武夷山的隱蔽花園,探索尋找世界上最特別的茶葉。她領著讀者從蘇格蘭到福建,再從馬拉威到南非、尼泊爾、台灣,穿梭於不同時空地域,書寫她一路上遇見的茶葉、茶莊、茶人、茶事,甚至是倚賴茶來平心靜氣的僧侶。

  茶女士獨特的經歷,使本書兼具回憶錄、旅行文學、人文探索、實用食譜等不同特色,不僅對於世界各地的茶葉愛好者而言,是了解多樣茶種的必讀之物。也觸動著那些不安於室、嚮往異域他鄉的靈魂。

  ●特別收錄●
  茶女士沖茶秘方
  輕鬆好上手的「泡一杯好茶」指南
  16頁彩頁照片,一覽珍稀茶葉與美麗茶園

  ★名家審訂★
  國際侍茶師學院創辦人|池宗憲
  三徑就荒主理人|簡瑋婷Vicky

好評推薦

  十間茶屋創辦人|Franco
  京盛宇創辦人|林昱丞
  作家|洪愛珠
  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葉怡蘭
  品茶師、百萬流量茶飲部落客、《奶茶風味學》作者|荼公子Han-Yi韓奕
  冉冉茶事品牌創辦人、茶職人、識茶風味學院創辦人|藍大誠 好評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盛讚

  「『人生最大的冒險,就是為夢想而活。』同樣是茶痴,我探索茶道的永恆進化,作者用生命刻畫每一場茶風味的探險!」──京盛宇創辦人 林昱丞

  「這是本透過環遊世界茶現場,經年累月所著的茶經驗之書,是旅途與透過嗅覺、味覺的親身紀錄。我們透過每一款茶,讀她『茶女士』的人生品味」。──品茶師 荼公子Han-Yi韓奕

  「我經常說:『風味是風土與文化的表象。』作者走訪了不同國度,真實感受地方文化,透過文字引領讀著進入品飲情境,更能真心體驗在地風味。 推薦台灣有喝茶習慣的朋友們,跟著作者的文字,品味世界上更多元的風味。」──茶職人 藍大誠

  「引人入勝的好書,訴說品茗之樂……出類拔萃。」──原味主廚 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

  「浸漬在訪茶奇遇中,用愛釀造:來自茶女士本人知無不盡的茶宣言。」──紐約名廚 丹.巴伯(Dan Barber)

  本書完美地說明了漢麗耶塔是如何憑藉著努力不懈與對茶的狂熱,取得今日的成就。令人印象如此深刻的傑作。──英國名廚 湯瑪絲娜.麥爾絲(Thomasina Miers)

  茶之於漢麗耶塔來說,就像泰迪熊之於嬰兒。──世界最佳餐廳諾瑪(Noma)主廚 瑞內.雷澤比(Rene Redzepi)

  我發現自己完全被她富有感染力的熱情所吸引,因為她冒險(並兩次戰勝了試圖拖累她的癌症)走向世界,尋找中國、日本和印度的茗茶山丘,當然還有馬拉威、尼泊爾和南非……。這是一封寫給茶的情書。──《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是一個選擇把自己投入到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精采紀事,以及這種選擇帶來的勝利和犧牲。--《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Lovell憑一己之力提高了對待茶飲的標準,將茶變成了一種既可以挑剔地品飲又能與食物精心搭配,就像喝葡萄酒一般。──書單星級評論(Booklist, Starred Review)

  如果你四處打聽誰賣的茶最好……你會聽到同一個名字──漢麗耶塔.洛弗爾。──《每日電訊》(The Daily Telegraph)

  漢麗耶塔是主廚們的茶導師。──食品與葡萄酒雜誌(Food & Wine Magazine)

  如果你是一個茶葉愛好者,絕對值得一讀。──《食品雜貨》(The Grocer,創辦於1862年的英國老牌食品雜誌)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是一份为《訪茶:一位英國女士的十五國覓茶奇遇》这本书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作者的视角、探索的深度以及旅行中的文化碰撞,但不会包含书中的具体情节或内容: --- 《尋味之旅:塵封的茶跡與失落的風味圖鑑》 一場跨越時空的感官盛宴,一卷關於風味、記憶與不朽工藝的史詩。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斥著即時的滿足與快速的迭代,但真正的深度與傳承,往往隱藏在那些耗費時間、遵循古法的地方。本書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飲品的指南,它是一部關於「時間的沉澱」的紀實,記錄了一位現代探險家,如何深入世界各地那些被遺忘的茶園、古老的製茶坊,以及隱秘的品飲儀式之中。 【茶:一種超越飲品的文化載體】 茶,這種東方最古老的飲品之一,早已超越了簡單的解渴需求,成為哲學、藝術、外交與日常生活的核心。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將讀者帶入一個多層次的探索領域: 土壤的密語: 探討不同地理環境、微氣候如何賦予茶葉獨一無二的“風土”(Terroir)。從高海拔雲霧繚繞的山脈到熱帶季風影響下的低地,每一片葉子的生長,都是對當地自然條件最誠實的回應。書中細緻描繪了那些數百年來不曾改變的耕作智慧,以及現代科學如何試圖理解,卻難以複製的古老平衡。 工藝的傳承與斷層: 製茶是一門活的雕塑藝術。本書將帶您走近那些仍堅持傳統工序的大師們——那些堅持以手工揉捻、自然曬乾、或是經歷複雜發酵過程的匠人。讀者將見證,在機械化浪潮的衝擊下,這些耗時費力的傳統技術是如何艱難地維繫,以及失去這些技藝將意味著什麼。這不僅是關於製造,更是關於對傳統工藝的敬畏與捍衛。 【深度人文的交匯點】 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將「茶」作為一個文化探針,深入挖掘了人類社會的複雜性: 隱秘的社交儀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茶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它可能是嚴肅的外交場合中不可或缺的媒介,是家庭聚會中情感流動的載體,也可能是一種深層次的靜心冥想的工具。作者記錄了那些在特定儀式中,茶如何引導人們進入一種共同的、超越語言的溝通狀態。 貿易路線與歷史的迴響: 茶葉的流動,推動了全球貿易的格局,塑造了國家間的政治版圖。本書觸及了歷史上那些關於茶葉的激烈競爭、壟斷與文化挪用,揭示了這種看似平靜的飲品背後,所蘊含的巨大經濟與權力鬥爭。我們將看到,古代商隊留下的足跡,如何在現代的供應鏈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風味與記憶的連結: 作者探索了人類嗅覺與味覺記憶的奇妙關係。某一特定批次的茶香,如何能瞬間將人拉回遙遠的童年、某個異國的清晨,或是一次重要的會面。這部分深入探討了人類如何利用風味來編織、儲存和提取生命中最珍貴的片段。 【不只是旅行,是時間的採集】 這趟旅程並非輕鬆的觀光。它要求參與者放下預設立場,以謙卑的態度去學習。作者在尋覓的過程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固執的守舊者、富有遠見的改革家、以及那些生活完全圍繞著茶樹的樸實農民。他們的每一次對話,每一次共同品茗的時光,都為這本圖鑑增添了鮮活的註腳。 本書的文字充滿了細膩的感官描寫,不僅描繪了茶湯的色澤、香氣和口感,更捕捉了周遭環境的光線、空氣的濕度,以及那份獨特的寧靜感。這是一本獻給所有對世界懷抱好奇心、對手工藝抱有敬意,並相信一杯茶能夠承載無限故事的讀者的作品。 翻開本書,您將會發現,每一片茶葉的皺褶裡,都藏著一段未被訴說的歷史,等待著您去品味與解讀。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漢麗耶塔·洛弗爾(Henrietta Lovell)


  在二○○四年辭去財務工作,創立了珍稀茶公司(Rare Tea Company),享有「珍稀茶女士」的美譽。自從建立獲獎品牌以來,她一直處於茶葉革命的最前沿,與廚師和侍酒師合作,將茶葉與食物搭配起來。同時,為世界上最好的餐廳創造客製化的調和茶,包括哥本哈根的諾瑪餐廳(Noma)、紐約的桃福餐廳(Momofuku)和英國的克拉里奇酒店(Claridge's)。珍稀茶公司的茶葉銷售全球。

譯者簡介

莊安祺


  臺大外文系畢業,印第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動盪》、《基因:人類最親密的歷史》、《萬病之王》、《感官之旅》、《西藏的故事》、《托爾金傳》、《翁山蘇姬》、《創作者的日常生活》、《香料共和國》、《森林癒》、《她們的創作日常》等書。

图书目录

序 我的茶葉故事,我的尋茶歷險
第1章 我的茶夢之始,大吉嶺與鐵觀音;蘇格蘭西南.索爾威灣
第2章 孕育奇想的時刻,我的起床茶白毫銀尖;中國.福建省.福鼎
第3章 癌症改變了茶女士,但也滋養新生;倫敦.克拉里奇酒店
第4章 一首古老的中國情歌,綠寶石春茶;中國.貴州
第5章 題外話:英式早餐茶怎麼變成了新紅茶
第6章 千變萬化的混合風味,英式早餐茶;英國.倫敦:由康登到白廳
第7章 踏上新大陸,失落的非洲珍稀茶;馬拉威.塞特瓦莊園
第8章 茶女士的美國冰茶,桃福餐廳冷泡茶;美國.加州.西好萊塢
第9章 氣味管弦樂團裡的小提琴,南非國寶茶;南非.塞德堡山脈
第10章 枯山水庭園的平和體驗,抹茶;日本.京都
第11章 喝一口就會讓你心動,月光茶園紅茶;東尼泊爾.海利
第12章 壯麗複雜的自由爵士樂,日落烏龍;台灣.台東
第13章 飲茶過度的後果,鐵觀音;義大利.羅馬南部
第14章 題外話:下午茶的故事
第15章 處在兩個世界之間,諾瑪餐廳東京快閃店餐茶;日本.東京
第16章 茶女士的配餐魔法,試味菜單佐茶;美國.紐約州.柏油村
第17章 像是在雨中穿過一片森林,馬拉威黑茶;美國.加州.舊金山和索諾瑪縣
第18章 來自雲之居所的芬芳花香,雲茶;印度.梅加拉亞邦
第19章 原始森林裡的隱密茶園,大紅袍與正山小種;中國.武夷山
第20章 化懷疑為愉悅,超酷的魚子醬佐茶;法國.巴黎
第21章 茶女士的生日派對,泰米茶園;印度.錫金
第22章 用最精緻的白茶襯出海味,白牡丹茶佐海膽;挪威北極區.諾斯克特
第23章 激發勇氣的茶,龍井;中國.浙江省.杭州市
第24章 「雞尾酒的故事」,潘趣酒配對晚宴;美國.路易斯安納州.紐奧良
第25章 比各部分的總和更好,調和玉露茶;日本.靜岡
第26章 甜得就像檸檬糖,檸檬草茶;斯里蘭卡.烏瓦高地.安巴丹迪加瑪
第27章 風味十足不含咖啡因,香草植物;墨西哥.米卻肯
第28章 近在咫尺的古老植物園,萃格斯南莊園;英格蘭.康瓦爾
第29章 如泡沫般輕輕飄散的花朵,杏花茶;西班牙.塔拉戈納
第30章 狂歡之後的溫暖與慰藉,一杯好茶;英格蘭.默塞特郡.格拉斯頓伯里
第31章 每一口茶都放鬆了我孤立的束縛;你的臥室
第32章 滿室馨香的浪漫,茉莉銀針;中國.福建
第33章 我的茶友,三昧耶林寺的安妮.迪琪;蘇格蘭西南.艾斯克戴慕
第34章 你可以用好茶改變世界;革命
後記 飛越北海
附錄 泡一杯好茶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206942
  • 叢書系列:Mark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 x 20 x 1.64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以茶設人生饗宴,激盪出無數味覺之旅
三徑就荒主理人 簡瑋婷Vicky


  前兩年,我寫過一篇關於林文月《飲膳札記》的專欄,書中林文月分享了許多平時家中宴客的拿手菜餚。《飲膳札記》之所以堪稱近代文學中的食記經典,是因為它看似是本食譜,內容卻沒有標準化的流程、生冷的數據,更不是自吹自擂廚藝如何高超,單純是一位「私廚」主廚、主人,悉心照料家人、摯友、師長口腹的過程。每場私宴林文月根據來客特性安排菜色,決定烹調與上菜的順序,甚至用小卡記錄下日期與賓客成員,避免大家吃到重複的菜餚。舊時月色下的文人們,一生細細做一門衷愛的學問、深深認識幾個人,每場相聚都精彩,都是故事。觸動於美食家筆下的人情菜香之際,不免慨歎冷僻如茶,如何也能寫出這樣一本滿紙溫情,引人入勝的茶書?

  初學茶的十年內,坊間所有茶書約莫都讀遍了,從百科全書般羅列記實的器皿形制、茶種知識、到形而上的茶席美學,都是矇懂年歲的滋養,初生之犢的嚮往。然專業素養逐漸奠定固然踏實,想從中找到《飲膳札記》那股人情味,讓即便身為門外漢亦能被感染的悸動卻不容易。

  茶相較食膳,或許看似材料單薄,要論述起泡茶過程,總不如做道紅燒獅子頭、蔥烤鯽魚來的繁複講究。然而茶的趣味在於,它能獨飲、能入菜、能配菜、能調酒,在飲膳風氣大興的當代,能玩的也不少。台灣早在十多年前就有調酒師以茶入酒拿下國際獎項,但往往受限於對茶葉及萃取方式的理解,加上難以找到廣泛又有足夠品質的原料,難免讓人惋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六年前剛成立茶品牌三徑就荒的時候,我們就決定,店裡必須有茶酒,真正能使茶與酒為彼此加分的茶酒,同時也找了當時圈內小有名氣的調酒師一同合作。

  那位調酒師同時也是位模特,最早認識是二○一七年二月,我的課堂上。簡素的扮相壓不住天生的舞台魅力,老遠就看到他戴著帽子安靜獨坐在那。開課後他抬起頭,清瘦的臉上,一管鷹鼻像調酒師手中的長吧勺那樣直挺,學習時的眼神是真正熱愛一件事才有的認真莊寧。他說自己不懂茶,製作茶酒全憑直觀的味覺,也正是為了把酒做得更好才來學茶。

  課間漸漸發現,他的味覺天生敏感細膩,對於氣味的記憶聯結也靈巧,喝到普洱,便聯想到蕈菇、土壤;喝到重烘焙、重發酵的武夷岩茶、鐵觀音帶來的木質調酸香,立刻想起了孩子時候吃到的仙楂糖。一同創作的過程,我們從茶的風味與特質出發,絞盡腦汁在酒中展現茶的前中後味,找來性格相似的基酒相襯,並以茶為酒增添更多香氣的延續,也欣喜即便跨界,味覺仍是大家共同的記憶,一場英雄惜英雄的遊戲。

  讀英國茶品牌珍稀茶公司創辦人漢麗耶塔.洛弗爾(Henrietta Lovell)的《訪茶:一位英國女士的十五國覓茶奇遇》,從城市切入記錄了她在各地探尋好茶所遇的人事,以及以茶為主軸,在餐、酒間激盪出的無數味覺之旅。洛弗爾女士真是位茶痴,那樣遙遠的國度、那樣格格不入的民族和語言,幾十年間硬是踏足了世界各個想都想不到的茶區。從在福建荒僻的機場,令茶農大失所望居然是個女人的外國買家,熬成了能在武夷山溫先生家中同桌吃上十幾道菜、一碗熱騰騰的米飯,相知相惜的事業夥伴。

  當中洛弗爾女士為幾間知名餐廳選茶搭餐的經歷既瘋狂也有趣,一次廚師研討會上結識了同樣為星級餐廳供應海產的漁夫羅迪後,為了實驗如何以茶搭配最新鮮的貝類,兩人相約在十二月,日頭幾乎永不升起天寒地凍的北歐,漂搖蕩漾毫無遮蔽的船上一面抖著手泡茶,一面品嚐剛從海水中撈起的海膽。洛弗爾女士以六十度溫而不燙的白牡丹茶來佐海膽,白牡丹嚐起來像青草、像清淡如黃芪、甘草等中藥的風味,也有著些許甜話梅的甘甜,清爽卻較綠茶更沉郁甜美,恰好烘托了新鮮海膽的鮮甜活潑。一次為了說服一群固執的巴黎主廚們,香檳之外,茶能提供魚子醬另一個不含酒精卻同樣精彩的可能,洛弗爾女士努力維持尷尬卻不失禮貌的笑容,以她對茶的熱忱及專業,硬是讓雙手叉胸原先不願買單的主廚們,最後拋出了一句「超酷」的評價。白鱘魚的魚子醬帶有秋葉和濕潤森林的氣味,她選擇普洱熱茶作為搭配。雲南是全世界茶樹的發源地,千年古樹林立,古樹茶時常帶來苔蘚氣息和呼吸著山中薄霧般的清涼感,想來就是絕妙的組合;貝禮鱘魚子醬則用喜馬拉雅錫金高山茶襯托,錫金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大吉嶺的北方,這一帶是世界上最大的小葉種高山紅茶產區,不同於中國、台灣的大葉種紅茶瑰麗張揚而澀感較顯著,小葉種紅茶細緻而幽婉,春摘紅茶湯色疏淡,風味甚至像是多了花果香的白茶,搭配起魚子醬的逸趣或許真不亞於香檳。

  在武夷山洛弗爾女士為了正山小種拜訪的溫先生應該是溫永盛先生,馬尾松禁採後,傳統煙熏小種逐漸式微,為了再創桐木關紅茶的盛況,共同研發出更精貴的金駿眉六位製茶師之一。闔上書,記憶在茶香的氤氳中踏回疫情前每年四五月我們必訪的武夷山,初春微寒,丹霞地貌的風情,大王峰、玉女峰翹首相望卻永世睽隔的淒楚故事想來很美,孰不知首次前往,走在內鬼洞陡峭到只能坐在地上以滑梯方式下山的崎路上,我滿腦子只有「不知道救援直升機來不來得了……」看著身旁健步如飛還能一面電話洽公的茶農們,我佩服得直說今後後買茶再也不殺價了!

  人生因為有熱情,才讓精彩的人相聚相惜,把彼此的三萬多天活得更有滋味。常覺得能創作的人很幸福,因為有說故事的能力,讓一切不被忘記。林文月在女性的一方小天地裡記下了那一代文人間最家常的溫情,也讓從未有幸登上那條文化扁舟的我們,無限遙想前人的風采;洛弗爾女士則靠著對茶的執著遊遍世界,跨越民族和文化廣結至交,留下這些珍貴而細膩的味覺記憶。台北的冬天雨香雲澹,能以這份真摯為茶席點盞瑩燈,忙裡消閑,也是種幸福。



我的茶葉故事,我的尋茶歷險


  由馬拉威的夏爾高地(Shire Highlands),越過喜馬拉雅山麓,到中國武夷山的隱密茶園,我千里跋涉,尋覓稀世好茶──茶樹(Camellia sinensis)的葉子。除了茶葉,我還尋找稀有的香草和花卉,從西班牙淡白色的馬可那杏花(Marcona almond),到南非塞德堡山(Cederberg)半乾旱氣候的沙漠裡銹紅色的南非國寶茶。

  我從不停止尋覓。二○○四年,我在倫敦創辦了一家小型獨立茶葉公司珍稀茶(RareTea Company),分享我的發現。這些年來,我這麼多次墜入愛河,愛上這麼多種茶。我雖善變,但卻堅定而忠誠,一旦愛上,永不變心。我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但只要我愛上某物或某人,就難以自拔,因此我不斷地來回往復。

  在不拜訪農民和茶園之時,我就去探訪我的客戶。這讓我來到一些最好的餐廳,穿過平整的桌布和涼爽的用餐區,進入廚房的炎熱和喧囂,見到舉世最教人著迷的廚師。茶把我引介給建築商、紋身藝術家、教師、演員、運動員、調香師、旅館經營者、侍酒師、咖啡師、漁民、飛行員和調酒師,他們成了我的朋友和合作對象。我的人生已經變成消耗在尋覓、調和與分享我所能找到用來沖泡最美味飲料的事物上,可以恰如其分地這樣形容:它讓我一路走來赴湯蹈火。

  這是我的尋茶歷險。我希望能引誘你,一點一滴地,愛上原葉茶。這是極其個人、非常偏頗的敘述,而非一般談論茶葉的客觀文章。這是我的茶葉故事,而非一般的茶葉故事。我想要告訴你真正為我帶來力量的好東西,以及它引領我去的地方。我渴望分享的東西太多了,你可以把這本書看成是我卸下了愛的甜蜜負擔。

  在陌生的國度孑然一身,對當地的語言一竅不通,聽來可能教人生畏。但只要你像新生長頸鹿一樣伸出你的腿作初步的探測之後,情況可能就會變得正好相反,你獲得了全然的自由。沒有人認識你,你什麼也不知道,人們對你沒有任何期望,任何事都可能發生。

  我為自己創造了必須踏上冒險的人生。我不能確定這種欲望是否激發了我對茶的熱愛,但它確實促成了它。人們最常問我的問題是,這是怎麼發生的,我是怎麼變成「茶女士」(Tea Lady)的。如今大家真的用這個詞稱呼我:這就是我的工作,我的本色。我尋訪茶葉的時間已經這麼久,讓我幾乎忘記了其他的人生段落,忘記了茶女士是由哪裡開始,我又是在哪裡停駐的。還有這麼多事物要學習和發現。我才剛剛開始,儘管光陰在我身後凌亂地打轉。驀然回首,我往往會因為發現自己冒險得多麼深入而吃驚,我走過的路徑迷失在一片糾結的葉片之中。

  在展開覓茶生涯之前,我在一家大型跨國企業工作,負責財務文件。我知道──這工作聽來很吸引人,不是嗎?但股東報告、首次公開募股說明書和合併協議並不是在晚餐閒聊的好話題。我打算要做點別的事情,可以讓我引以為傲的工作,或許開一家茶葉公司,不過要再等晚一點。但後來家父罹患癌症。當時他六十五歲;他也有對未來的計畫。

  我從紐約的生活回到倫敦的家,到醫院裡陪他,常常蜷縮在他的床尾。我低下頭,他撫摸著我的頭髮。癌細胞迅速擴散到他的腦部。我們互換了角色,變成我坐在他的床邊,撫摸著他的頭髮。在他以粗嘎的聲音嚥下最後一口氣的那個下午,皇家馬斯登醫院(Royal Marsden Hospital)的上空下起了大雪,蓬鬆的雪花,像電影裡一樣。他去世時離確診還不到三個月。我決定不再回到企業生涯,不再拖延,直接投身茶的天地。

  兩年後,就在我才剛剛創辦珍稀茶公司之際,我自己也得了癌症,這當然讓我打消了我還有時間可以浪費的想法。

  我在企業界闖蕩多年,累積了很多心得。我的工作讓我遊歷四方,走訪世界各地。我知道該如何把事情做好,也知道自己不想從事哪種業務。我不贊成靠裙帶關係、兄弟幫的拉拔扶植,或者股價第一,道德其次的私下默契。我想投身的是對人們的生活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我不能再光是被動地坐在二樓的貴賓席,看著下方舞台上的表演。我直接與農民合作,長途跋涉前往他們的家,了解他們的生活,盡我所能地支持他們;由企業大樓灰暗的走廊和滿是紙張的無窗房間,來到曲折山路、翠綠花園和蔚藍天空的鮮活人生。

  按照一般的常識,我該向茶商買茶,把它塞進茶包裡,弄一些漂亮的包裝,然後專心在公關和行銷上。但這樣哪裡算是冒險呢?我愛上的是可愛的葉子,而不是醜陋的茶包。親自尋找最好的茶園,並致力直接貿易的模式,讓我了解全球運輸的複雜,我沒有採購團隊或運輸部門的支持──在一開始,根本沒有任何人手。通往市場的新途徑必須由兩端建立,由供應商到客戶。在二○○四當年,英國沒有多少人熟悉原葉茶。我的冒險當然不是建立在冷冰冰的常識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那些遥远国度时的那种“沉浸式”的写作手法。她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从最普通的日常场景中提炼出不寻常的美感。比如她描述某地清晨市场上那种混杂着香料、泥土和晨露的气息,那种笔触细腻到仿佛你能闻到那种味道,能感受到清晨微凉的空气拂过皮肤。这种极强的画面感,让我对那些地理位置十分陌生的国家产生了强烈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她笔下的“茶”,绝不仅仅是一种饮品,它被赋予了太多的文化符号和情感重量,成为连接人与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媒介。每次读到她对茶的赞美时,我都忍不住起身去泡一杯茶,试图在自己的生活里重现她文字中描绘的那种意境,这种互动性极强的阅读体验,是非常罕见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单纯的“旅行游记”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场关于“身份”和“归属感”的哲学探讨。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毫不矫饰的真诚,她毫不避讳地记录下自己在不同文化中遇到的困惑、失落,甚至是那些与主流认知相悖的体验。这种坦诚,让作为读者的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开始反思自己固有的观念。那种在跨越国界和文化藩篱时,所产生的微妙的疏离感和重新连接的喜悦,作者捕捉得极其精准。尤其是一些关于茶道礼仪的描述,不仅仅是知识的科普,更是对当地人生活哲学的深入解读。读完这些部分,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是以外来者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而是尝试着用一种更包容、更理解的目光去接纳和欣赏差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复古味道的插画风格,一下子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想象空间。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光是看着这个名字——“訪茶”,就觉得充满了诗意和探索的意味。翻开扉页,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让人忍不住想多摸几下。我当时就想,这肯定不是那种枯燥的旅行记录,而是融合了某种个人情感和文化探索的深度作品。读完之后,我发现我的感觉完全没错,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简直令人惊叹,无论是异国街角的独特气味,还是那些转瞬即逝的人与人之间的眼神交流,都被她细腻地描绘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跟着她一起去经历了那些奇妙的旅程。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张弛有度,让你在享受那些轻松愉快的片段时,又会被突如其来的深刻思考所触动。

评分

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它展现出的一种“在路上”的生活哲学。它不像那种功利性的攻略书,只是告诉你“应该去哪里看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要去那里,以及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作者对于时间流逝和个人成长的关注,贯穿了整个叙事线索。每一次“访茶”的经历,都像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标记着她心境的转变。我尤其欣赏她那种对“不完美”的接纳态度,很多时候旅行中的计划赶不上变化,她没有去刻意掩饰这些挫折,反而将它们视为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让整本书显得无比真实和鼓舞人心。对于那些正在人生某个十字路口感到迷茫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用一位英国女士的奇遇告诉你:最好的风景,往往藏在那些出乎意料的转角之后。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主题的图书持保留态度,总觉得会不会落入那种矫揉造作的“文青腔调”里。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意料地清新自然,一点也不拖泥带水,充满了生命力。作者的幽默感也是一大亮点,那些她在旅途中遇到的啼笑皆非的小插曲,常常能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但笑过之后,又会沉淀下来一种回味无穷的韵味。她巧妙地将那些严肃的文化考察与个人生活中的琐碎日常结合起来,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流畅和接地气。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它既保证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确保了阅读过程中的愉悦体验,让人从头到尾都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书卷,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所有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