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活到80歲:隨心所欲,不留遺憾!日本精神科權威的幸齡樂活提案

如果活到80歲:隨心所欲,不留遺憾!日本精神科權威的幸齡樂活提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和田秀樹
图书标签:
  • 人生规划
  • 积极心理学
  • 幸福感
  • 老年生活
  • 自我成长
  • 日本文化
  • 精神健康
  • 活出自我
  • 人生感悟
  • 健康长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生70古來稀?如果活到80歲,更要隨心所欲!
銷量突破60萬冊!2022年全日本最多人讀過的書!

  根據行政院內政部公布資料,2021年,
  臺灣人均壽命已來到80.86歲,其中男性77.67歲;女性84.25歲。

  當人可以活到80歲,甚至100歲都不再稀奇時,你,打算怎麼過?

  ★日本精神科權威,寫給「團塊世代」最深情的情書
  本書作者和田秀樹是日本精神科權威,
  亦是臨床經驗超過35年的熟齡精神醫學專家。

  《如果活到80歲》是和田醫師出版於2022年3月的暢銷力作,
  上市當日便空降日本亞馬遜總榜冠軍,年底已加印25刷,
  成為該年度最多人讀過的書,銷量至今已突破60萬冊。

  何以如此?若從感性面來看,這其實是一封
  寫給全日本高達810萬人的「團塊世代」,最深情的情書。

  所謂團塊世代,係指生於1947~1949年二戰末,「戰後嬰兒潮」第一代。
  之所以用「團塊」來比喻這個世代,是因為當時人們為了改善生活,
  緊密地聚在一起,默默地辛勤勞動,支撐起日本社會和經濟。

  自2007年起,全日本的團塊世代相繼退休。
  然而,在社會發展與公共衛生的進步之下,長壽已成常態;
  退休後的團塊世代,幾乎是從離開公司的那一刻,
  便在晚年生活、年金、醫療保險等方面,面臨嚴峻挑戰。

  和田醫師指出:

  「過去,80歲給人的印象是『人生的終點』。
  但在人生百年的時代裡,真正的終點卻是在遙遠的20年之後。」

  儘管活到100歲已不是稀奇之事,但人們的平均健康壽命,
  卻離百歲還有段距離:男性72歲;女性75歲。
  這是因為年過80之後,大部分人不是臥床不起,就是需要長期照護。
  有的老人家甚至遭到家人虐待,或是陷入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的癡呆狀態。

  當長壽已成常態,任何人都需要以全新的方式迎接百歲時代。
  若你本身已屆四十不惑,此書正是你提前準備幸齡樂活的最佳提案;
  如果家中奉養年邁雙親,本書便是最符合現實的新世代孝道。

  ★珍惜現有,放膽去做!輕鬆跨越80歲的屏障
  和田醫師於本書前言提到:

  「比起「高齡者」這種空泛的稱謂,超過80歲的人,應該被稱為『幸齡者』。
  不僅能表現敬意、更有溫度,也會有運氣與自己同在的感覺。」

  然而,長壽固然令人欣喜,卻仍有不少憂慮。
  在邁向人生百年之前,你將碰上各種高聳厚實的「80歲的屏障」,包括:

  開始頻繁看診、服藥、頻繁往返醫院與住家,晚年生活逐漸失去樂趣。
  伴隨老化的不便與麻煩,例如體力消退、飲食忌口、戒除菸酒、遺產安排等。
  任何人都有可能失智、癡呆,有辦法延緩,或從容地與之共處嗎?

  面對這些屏障,和田醫師提出了最強心法:完全無須忍耐、隨心所欲過活。
  如此一來,便能輕鬆跨越屏障,活出「就算明天死去,也不留半點遺憾」的人生。

  和田醫師更強調:
  「若是主動放棄自己能做的事,就會養出什麼都做不到的身體。」

  例如,必須靠步行輔具才能正常走路的人,
  如果因為「柱枴杖的樣子很醜」或是「使用助行器太丟臉」而放棄走路,
  最終就會陷入完全無法行走的窘境。

  這種因為老化而形成的屏障:硬是把「沒有」當作「有」,說穿了就是虛榮。
  必須認清事實:「沒有」就是「沒有」;如果「還有」,就好好珍惜,盡情享受。

  此外,本書還有更多兼具實用與顛覆性的幸齡樂活提案,
  清楚告訴你哪些事應該多做、放膽去做,例如:

  想吃什麼就吃,喝酒也沒問題;大口吃肉,尤其便宜的紅肉更要多吃。
  不戒菸也沒關係,菸癮焦慮帶來的壓力反而有礙健康。
  沒人能保證「吃了藥就能活更久」,你唯一要聽從的,就是自己的身體。
  年過80就無須治療癌症;比起預防用藥,事後醫療更實際。
  找個尊重你醫療意願的醫師,不和只會要你積極治療的醫師打交道。
  運動很重要,但適度就好;散步最佳,一天不超過30分鐘。
  天真是老年人的特權,適時當個「不良老人」更好。
  手邊有錢盡量花,不要留給子孫。
  不論年紀多大,都有追求色色的權利。

  幸齡樂活的最終解答,就讀這本!

本書特色

  ◎2022年全日本最多人讀過的書,蟬聯亞馬遜總榜冠軍TOP 1!銷量突破60萬冊!
  ◎精神科權威、熟齡精神醫學專家和田秀樹暢銷力作!40歲開始準備的幸齡樂活提案。
  ◎詳盡解說各種「跨越80歲屏障,邁向幸福百年」的顛覆實作法,活出不遺憾的老後。

專業推薦

  POP Radio聯播網臺長、主持人/林書煒
  醫師、FB粉專「時尚老人」/林經甫
  資深影劇記者、暢銷作家/高愛倫
  《今周刊》發行人/梁永煌
  人氣YT頻道「單程旅行社」/郭憲宏(小冬瓜)
  金馬雙獎影后、國民阿嬤/陳淑芳
  資深媒體人、照護者/楊月娥
  臨床心理師/劉南琦
  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蘭萱
 
《心之疆域:探索人生下半场的深度构建与意义重塑》 引言:穿越时间的迷雾 人生如同一场漫长的旅程,当我们走过青春的喧嚣与中年的责任重担,便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下半场”。这个阶段,不再被外界的期许所束缚,而是回归自我,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然而,许多人在这片广阔的疆域中感到迷失,不知如何放下过去的包袱,更不确定如何绘制未来的蓝图。《心之疆域》正是为所有渴望在后半生实现深度自我整合、活出从容与洞察的探索者们准备的地图与指南。本书不贩卖简单的“秘诀”,而是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刻的思维框架,引导读者在心智、情感与行动层面进行一次彻底的重塑。 第一部:放下与和解——清理内在的负重 人生的上半场,我们忙于积累:知识、财富、地位、关系中的义务。然而,这些积累往往也成为了沉重的负债。要真正轻装上阵,首先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内在清理”。 第一章:时间的错觉与自我认知的边界重构 我们常常被线性的时间观所奴役,认为“未来”必须是“现在”的简单延伸。本书首先挑战这种固有的时间错觉。我们探讨如何从“目标导向”的追逐,转向“存在状态”的欣赏。重点分析了“身份标签”的松动:当你不再是某个职位、某种角色时,真正的你是谁?我们将深入探讨“内耗源”的识别,分析那些因过去决策、未竟心愿或人际纠葛而持续消耗心力的地方,并提供一套“核心价值对齐法”,帮助读者分辨哪些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要务”,哪些是社会强加的“虚荣”。 第二章:情感的回收站:处理未竟的叙事 未处理的情感,如同散落在记忆角落的碎玻璃。遗憾、愧疚、未表达的感激或愤怒,都会在潜意识中持续影响我们的当下判断。本章聚焦于“叙事疗法”的简化应用,引导读者不是去“消除”过去,而是去“重新诠释”它。我们提出“三幕剧回顾法”:将人生视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剧本,明确过去的角色、冲突与转折点,并学习如何为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件写下一个具有“力量感”的结局。重点关注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承认人性的不完美,从而释放被困在时间洪流中的情感能量。 第三章:极简主义的深度应用:心智空间的释放 真正的极简主义并非关乎物质的多少,而是心智的纯净度。我们不仅讨论如何减少物质占有,更深入探讨“信息过载”和“社交带宽”的精简。如何设定清晰的“拒绝边界”,保护自己的注意力资源?如何识别并切断那些无效的“情感联结”,将精力集中在真正滋养灵魂的关系上?这一部分提供了“专注力过滤器”的构建技术,确保你的心智空间不再被噪音占据。 第二部:意义的雕刻——构建内在的指南针 当负重放下后,我们将面对一个巨大的空白。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用新的、更具个人深度的意义来填充这个空间。 第四章:从“拥有”到“贡献”:发现“影响力遗产” 人生的下半场,驱动力应从“自我实现”转向“超越自我”。本书探讨如何界定和创造“影响力遗产”(Legacy of Influence),这并非指物质财富的继承,而是你希望留给世界的声音、智慧或行动的持续影响。我们鼓励读者进行“技能价值转换”:将过去职业生涯中磨练的专业技能,转化为社区服务、导师指导或知识传播中的“非营利价值输出”。重点在于找到“最小可及的贡献点”,即在不透支自身能量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化的积极影响。 第五章:深度学习与心智的“再生长” 好奇心是心智永不衰老的良药。本章反对“知识停滞”现象,鼓励读者进行“跨学科漫游”。我们提出“微习惯式深度学习框架”,即如何将复杂的新领域(如哲学、艺术史或一门全新语言)拆解为每日可完成的、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微小探索。重点分析了“心流体验”的重新激活,指导读者寻找那些能让他们完全沉浸、时间感消失的活动,并将其系统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以此对抗倦怠与麻木。 第六章:慢下来,看见:觉察力的深化训练 速度的消退,为深度观察提供了契机。本书超越了基础的冥想技巧,转而探讨“存在性觉察”。如何将觉察力应用于日常的感官体验中——一顿饭的滋味、一次散步的光影、一段音乐的层次?我们引入了“无目的观察法”,训练读者放下“功利性”的解读,只是单纯地“存在于当下”,从而提升对生活细微之美的敏感度。这种深度的“看见”,是产生内在喜悦的源泉。 第三部:关系的重塑——连接的艺术与高质量的陪伴 随着人生角色的变化,我们需要重新定义“连接”的质量。 第七章:友谊的提纯:从“社交网络”到“灵魂深处” 随着旧有工作关系或育儿角色的淡出,许多人会感到社交圈的萎缩。本书强调“关系密度”而非“关系数量”。我们分析了如何识别和培养“同频共振者”——那些能够进行深度、坦诚对话的伙伴。提供了“真诚脆弱性”的沟通模型,指导读者如何适当地展露自己的内在探索与挣扎,以此吸引真正能够滋养心灵的友谊。 第八章:代际的桥梁:做“智慧的倾听者” 如何处理与后代或年轻一代的关系?本书主张从“指导者”转变为“赋能者”和“倾听者”。核心在于“不投射、不比较、不干预”的“三不原则”。我们探讨如何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背景,而非作为指令,去理解年轻一代的挑战,并建立一种基于相互尊重的、更具韧性的家庭连接。 第九章:与自我为伴:孤独的转化与自足 最终,每一个生命都需要学会与自己进行最高质量的相处。本书将“孤独”从一种需要逃避的状态,转化为一种滋养心智的“独处空间”。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每日自洽练习”,包括自我对话的结构化方法,以及如何将独处时间转化为创造性工作的燃料。真正的自由,源于对自己内在世界的完全接纳和舒适。 结语:绘制你自己的星图 《心之疆域》的终极目标,是激发读者成为自己生命后半场最权威的“地图绘制师”。你不再需要依赖既有的航标,而是依靠内在的罗盘——你的核心价值、你的深度经验与你对世界的好奇心——来航行。下半场不是衰退,而是主动地、充满洞察力地,去雕刻那些真正属于你的、无可取代的生命意义。这是一场属于你的,最深刻的自我发现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和田秀樹(Hideki Wada)


  1960年出生於日本大阪。畢業於東京大學醫學系,精神科醫師。曾任東京大學醫學系附屬醫院精神神經科助理、美國卡爾.梅寧格(Karl Menninger)精神醫學院國際研究員,現為和田秀樹身心診所院長。以專治高齡者的精神科醫師身分,積極參與高齡者的臨床醫療,迄今已有超過35年經驗。

譯者簡介

羅淑慧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自2008年起專職翻譯,迄今譯作超過百本,包含辦公室應用工具書、商業理財、經營管理、醫療保健、食譜等領域。

  聯絡信箱:Lo.Yosie@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人活到八十歲,別當啞巴!
推薦序 如果活到八十歲,你準備好了嗎?

前言 跨越八十歲的屏障

第1章 跨越醫生、藥物、醫院的屏障
年過八十,不做健檢也無妨
過度仰賴醫療,反而失去健康
不上醫院求診,死亡人數反而減少
要接受何種治療,決定權在你手上
與癌症共存,而非對抗
你也害怕成為「醫療難民」嗎?
醫療自主,自己的生活自己選
地區診所比大醫院更適合幸齡者
一招問出醫師是否認真診療
尋找「明醫」比迷信「名醫」重要
不能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沒人能保證「吃了藥就能活更久」
比起預防用藥,事後醫療更實際
你希望整日病懨懨?還是如往常般硬朗?
邁入幸齡之後,癌症無須治療
癌細胞該不該切除?哪種選擇更長壽?
做任何事都有風險,遇上就正向應對
對幸齡者而言,健檢幾乎毫無用處
血壓稍高一點也沒關係
COVID-19 的教訓:為何高齡者容易重症化?
治療糖尿病,竟會助長阿茲海默症?
醫學並非完美,你得以自己的方式過活

第2章 跨越老化的屏障
我的高齡者醫療觀察
停止忍耐「這三件事」,不再為難自己
美食當前不忍耐,想吃什麼盡量吃
感興趣的事盡量去做,不要忍
男性荷爾蒙越多,人就越有活力
有趣的事能提供刺激,活化腦部額葉
不論年紀多大,都有追求色色的權利
為何明明很有錢,卻很難再婚?
手邊有錢就盡量花,不要留錢給子孫
你也覺得年紀越大,越不容易感動嗎?
當然可以喝酒,但以「夜晚小酌」為主
不戒菸也沒關係,菸癮焦慮有礙健康
賭博能刺激大腦,但必須避免成癮
繳回駕照放棄開車,照護機率增兩倍!
運動適度就好,每天散步三十分鐘
預防高齡憂鬱症,積極活動身心靈
做想做的事,自然就能發現生存價值
積極安排身後事,安心活到最後一刻
好事多想想,壞事由它去
老想著失去多少,只會帶來更多不幸
輕鬆面對孤獨,無所顧忌,盡情享樂
改變看待事物的角度,正確答案不只一個

第3章 跨越癡呆、失智症的屏障
關於失智,你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失智也奪不走的人生智慧
失智是一種認知障礙
失智更容易被騙?一般人不也是?
該趁著腦袋還清醒時,預立遺囑嗎?
延緩失智症,用腦比用藥更有效
癡呆後更怕死,意外狀況反而少
死亡時會痛嗎?大多是單純失去意識
大腦不用就會萎縮,幾歲鍛鍊都不遲
因失智重拾童心,上天賜予的最後機會
在生存本能下活得更加安全、堅韌

第4章 輕鬆跨越屏障的樂活提案
長命百歲重要,還是過好餘生重要?

◎堅持走路:現在不走,以後就走不動了
◎焦慮時,深呼吸;補充水分吃美食也有效
◎運動要量力而為
◎開冷氣、多喝水,保護生命免於酷暑殘害
◎紙尿褲是行動好夥伴,一點都不丟臉
◎吃東西多嚼幾下,身體和腦部更有活力
◎記憶力與年齡無關,是因為太少用腦
◎重新檢視服藥習慣,以不影響日常活動為目標
◎無須刻意降低血壓、血糖,稍高一點無妨
◎孤獨不等於寂寞,享受放鬆時光
◎不用把自己逼太緊,偶爾偷懶不可恥
◎高齡危險駕駛率相對低,駕照無須繳回
◎只做你想做的事,討厭的就不要做
◎有性慾很正常,不必不好意思
◎刻意走出戶外,長時間窩在家,大腦會悶壞
◎想吃什麼就盡量吃:微胖有點肉,最剛好
◎任何事都只做一點點,你會更容易持續
◎重新檢視人際圈,不和討厭的人往來
◎關掉電視,到外頭走走
◎與疾病共存,「在宅臨終」也是種選擇
◎幸齡者的魔法咒語:船到橋頭自然直
◎大口吃肉吧!便宜的紅肉更要多吃
◎控制泡澡水溫,浸泡不超過十分鐘
◎睡不著,就不要勉強自己入睡
◎多做快樂的事,比腦部訓練還有效
◎多和他人分享自己故事,能讓心情變好
◎積極尋找適合的主治醫師
◎當個不良老人也可以,乖乖牌老人太累了
◎自打嘴巴、朝令夕改也無妨,這是人的天性
◎行動乃學習之師,放棄學習,人會老更快
◎不要怕丟臉,以真實的樣子活著
◎天真是老年人的特權
◎越麻煩的事,其實越有趣
◎多晒太陽,亮光能讓腦部更愉快
◎做個有用的人,善用過去經驗
◎不設定目標,好好慢活
◎欲望是生命的燃料,不致枯萎
◎靠腹式呼吸驅散衰老
◎自己訂定生活規則
◎順其自然地過活,成為「朗化」老人
◎笑口常開好運來

結語 跨越人生百年的屏障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73527
  • 叢書系列:閱讀新視野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人活到八十歲,別當啞巴!


  我今年84歲了,但我的人生其實只有三天:昨天很好、今天開心,明天能張眼活著就好!每天醒來,我都覺得自己又賺到了!

  雖然心態年輕,但是一輛車子跑了80年,也得定時進廠保養,人又怎能例外?上個月去回診,我問醫師:「我這個藥要吃到什麼時候啊?」他竟說:「最好有吃一輩子的打算!」我當下聽了好沮喪,回家後,整整兩天都不太理人。後來轉念一想:「管他的!我聽醫生的話也聽得夠久了,假如不吃藥,就這樣自然走掉……也好呀!有什麼關係呢?」

  所以我認為,一個人活到80歲,別當啞巴!自己樂意不樂意、想或不想,若是埋在心裡頭不說,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例如談戀愛這件事,我從影到現在已經六十多年了,一路打拚養家,還沒有好好談過一場戀愛。到了這把年紀,如果遇到不錯的對象,就算對方年紀比自己小又如何?講句直接的:「男人可以找妹,女人為何不能找弟?」其實老人家談戀愛,也不見得真要什麼肌膚之親,能夠彼此陪伴、知道心裡有個依靠就夠了。當然如果還「做得動」,代表你夠年輕、有活力,這是好事。只要不強迫、不違法,這些情情愛愛不過就是人之常情,不用太過禁忌。

  另外,我也同意年輕時有什麼習慣就繼續做,老了不要戒。像是抽菸喝酒這些一般人認為老人家應該克制的嗜好,真的不用因為上了年紀而調整。我很能喝酒,所以我不排斥偶爾小酌,但抽菸我從以前開始就沒辦法適應,若不是演戲需要,我基本上是不抽菸的。我還記得自己為了演出某個角色,在家裡拚命練習,最後整包菸被我抽完,我也暈倒了!人老了之後,習慣做的事還是可以維持下去;做不來的事,也無須刻意勉強,隨心所欲就是了。

  持續做自己喜歡的事,對於預防失智也有幫助。我現在每個月都會固定和初中時期的同學們聚會,彼此輪流作東請客。除了和好朋友敘舊之外,我也希望藉此多約大家出來走動。就我的觀察,失智絕對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漸進式的惡化,而在一個人徹底失智前,身邊的親友一定要設法多多陪伴他/她。

  至於最後真的要走了的時候,比起一般人熟知的「樹葬」,我比較希望採取浪漫的「花葬」。我自己很喜歡日式插花,甚至還取得日本池坊花道教授的資格,特別欣賞鮮花美麗的姿態。如果我走了能化成春泥,好好地守護每一朵盛開的花朵,那就不留遺憾了。

  這本書的作者提出了「人生百年」的觀念,人如果能活到100歲,從80歲算起,還有20年可活。距離一百歲,我現在仍有十幾年的時間,我還能多賺些錢,捐出來做公益、回饋社會。很多家境貧困的學生沒錢讀書、甚至連飯都吃不飽,我覺得自己必須幫助他們。仔細想想,要做的事還有好多好多……這麼說來,我好像也不能說走就走呢!

  (本文作者陳淑芳,1939年生。1957年以電影演員身分出道,歷經臺語片黃金年代、老三臺創立、臺灣新電影浪潮、兩岸熱、有線電視頻道百家爭鳴、鄉土電視劇風行等階段,參與並見證臺灣影視產業發展。2020年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及最佳女配角。2021年獲臺灣影評人協會獎最佳女演員。從影六十餘年,詮釋過無數母親、阿嬤形象,並持續活躍於演藝工作、投身公益,素有「國民阿嬤」之稱。)

如果活到八十歲,你準備好了嗎?

  我於1987年進入財訊傳媒集團,三十餘年來目睹臺灣諸多革命性的變化。近幾年臺灣令人憂心的社會現況之一,便是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且速度之快,堪稱世界第一。臺灣早在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但在不久的2025年,便會邁入超高齡社會,而這中間不過短短七年時間。屆時,從國家、社會、家庭、個人,都將面對巨大衝擊。

  我常常問自己及身邊友人,「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歷程,但我們的旅程只有單程票,無法回頭重來。超高齡風暴轉眼就到,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我認為,以前人為鏡,勿重蹈覆轍,是最好途徑,這本《如果活到80歲》彙整了諸多日本幸齡者(年過八十的長者)經驗,極具參考價值,實屬難得。

  本書作者和田秀樹醫師,是擁有35年臨床經歷的熟齡精神醫學專家。在他的娓娓道來之下,我們彷彿正一幕幕地觀看諸位長者年過八十歲以後的生活。今年十一月,我即將六十五歲。由於我常與家母互動,本身亦從事新聞工作,對於銀髮族的生活及健康等面向,我一直有著深度的觀察與思考。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幸齡者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體認,作者提出的部分觀點,更顛覆了我原本的認知。

  我個人深信健檢的重要性,不只身體力行,也常提醒家人親友這樣做。這五、六年來,我鼓勵許多人做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以及早發現肺腺癌,此舉也確實幫助了周遭的同事與朋友。和田醫師卻說:「年過八十,不做健檢也無妨」,與我截然不同,的確相當特別。

  在和田醫師對幸齡者的諸多建議中,最引起我的共鳴有三點:

  一是「要接受何種治療,決定權在你手上」。我常建議朋友建立自己的健康檔案,做過什麼檢查、看了什麼醫師等,都要確實記錄,才能讓醫生在短時間內了解你的病症並妥善治療。這也是我早已依據《病人自主法》,完成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的考量。

  二是「尋找『明醫』比迷信『名醫』重要」。臺灣諺語道:「先生緣,主人福」;「先生」指的是醫生,「主人」指的是看病的民眾。此俗諺與和田醫師的主張有幾分相似,「契合度」是幸齡者選擇醫師時的重要考量。

  三則是本書第四章提及的「輕鬆跨越屏障的樂活提案」。在多達41個項目當中,有的是我一直想做,卻總是忘記的,例如:「吃東西多嚼幾下,身體和腦部更有活力」;有的則是提醒我,在未來真的碰上時,必須寬心坦然地接受,像是「紙尿褲是行動好夥伴,一點都不丟臉」。

  敝公司曾出版《退休練習曲》,告訴我們退休是需要準備的。其實,面對八十歲以後的人生,同樣需要準備。《如果活到80歲》對於家中奉有年邁雙親,或年屆四十、五十、六十歲的人,都有極大的啟發,值得一讀。

  (本文作者梁永煌,政大企管系畢業;政大企研所企業家班。現任《今周刊》發行人。曾任《今周刊》社長、《財訊》月刊總編輯、《工商時報》採訪記者、南亞塑膠公司助理管理師等。)

前言

跨越八十歲的屏障


  男性九年、女性十二年——大家知道這些年數代表什麼嗎?

  上述數字是指因病或失智症導致臥床不起,或是需要他人照護的平均生存期間。當然,臥床不起並非出於這些人自身意願;每個人都希望能隨心所欲,想吃就吃、想做就做,過得自由且獨立自主,直到人生的盡頭。然而,事實豈能盡如人意呢?

  八十歲和七十歲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代;就算現在的你十分硬朗,也沒人知道未來會如何。這句話或許尖銳,但也十分真實。

  ▍幸福感恩和抱憾終身,你怎麼選?

  現在已經是人生百年的時代。據說日本國內超過百歲的人瑞高達8萬6000人之多(編按:2021年,臺灣百歲人瑞為4738人)。大家身邊應該也有不少年過九十、甚至百歲仍身體硬朗的長者吧?

  當然,雖說人生百年,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夠活到九十歲或一百歲。另外,即便能活到九十歲或一百歲,也沒人能保證,所有的高齡者都能過得健康且幸福:他們有可能長期臥床,需要接受照護;也有可能經常被家人虐待,又或者早已癡呆,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未來的事誰能預料?講得更殘酷一點,我們就連明天會如何也無法得知。

  我今年六十一歲(編按:2021年時),已在老年精神科領域累積了35年的臨床經驗;診療過的患者超過6000名。若再加上照護機構或演講等醫院以外的場所,數量應該已經超過一萬人了吧?真的不是我自誇,但我可以很自豪地宣告,自己是名老年醫學專家。

  當然,每個人的年齡、體型都不同;個性、想法也不一樣;生活環境、家庭結構、工作、身上罹患的疾病也有著個人差異。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著與他人截然不同的人生。不過,人最終都會邁向死亡,這一點是大家共通的。雖然死亡的方式和年齡因人而異,但無論如何,人們終究無法避免死亡。

  然而,在死亡之前,你還有兩條道路可選。

  一條是幸福之路:在人生的最後,了無遺憾地離開人世,並感謝上天讓自己擁有一段美好人生。另一條則是抱憾之途:在面臨死亡時,仍不斷懊悔「早知道那個時候就……」,或是感嘆:「事情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種局面?」

  幸福感恩或抱憾終身,大家想選哪條路呢?答案應該十分顯而易見吧?

  ▍服老,珍惜自己能做的事

  如同前文提過的,八十歲之後的人生,和七十歲完全是天壤之別。

  昨天明明還能做的事,今天卻突然辦不到了,這種情況越來越常發生。此外,身體不適的情況也會變多,舉凡癌症、腦梗塞、心肌梗塞、肺炎等,種種攸關性命的疾病紛紛找上門;有時也會逐漸失去自信,懷疑自己患上失智症。而在心理方面,則可能在歷經配偶或親近之人身故後,感到孤獨或絕望。

  種種因生老病死而起的巨大屏障,將有如怒濤拍岸般襲來。

  本書將分享各種方法,協助各位跨越矗立在眼前的屏障,不過,全書所說明的做法,可用一個想法來概括——那就是服老,珍惜自己能做的事。我認為這就是幸福或抱憾的分界線。

  所謂幸福,源自於本人的主觀感受,意即取決於自己的想法。

  例如,有些人會怨嘆自己衰老,成天唸叨著自己有哪些事已做不來、只剩下哪些事能做,不斷細數自己的無用之處。有的人則是在服老的同時,珍惜那些自己還有能力辦到的事情,充分享受自己的可用之處。試想,哪種人會比較幸福呢?

  答案也許只有當事人才知道。然而,就我過去的臨床經驗來說,充分享受可用之處的人看起來比較幸福;他的家人和周遭的人也比較快樂。

  日本國內習慣稱六十五歲以上的人為「高齡者」;七十五歲以上則為「後期高齡者」。但不論高齡者也好,後期高齡者也罷,大家不覺得這樣的字眼很空泛且缺乏情感嗎?

  我是覺得,既然已經努力活了大半輩子,應該擁有一個更樂觀且充滿希望的稱呼才對。因此我提議——超過八十歲的人,應稱之為「幸齡者」,這樣的稱呼不僅能表現敬意、更有溫度,也會有運氣與自己同在的感覺。同時,大家也會對於高齡這件事懷抱更多的希望。因此,在這本書裡,我會將八十歲以上的長者稱為幸齡者。

  ▍年過八十罹癌,但多數人一無所覺

  過去我長年任職的「浴風會醫院」專門醫治幸齡者,每年大約會解剖一百具遺體。然而,大部分的情況是,我們很常在患者體內發現連本人都沒有察覺的嚴重病灶,而患者卻是死於其他疾病。

  也就是說,這些病患直到離世時,身體裡仍有疾病沒被察覺;就連癌症也不例外。只要有機會解剖年齡超過八十五歲的亡者遺體,就會發現幾乎每個人的身上都有癌症。換句話說,成為幸齡者之後,任何人體內都可能有癌症。

  社會一般的認知為「癌症足以致命,應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但事實並不僅止於此。這些高齡亡者的遺體就是在告訴我們,儘管身體裡存在著連本人都沒能察覺到的癌症,也不見得會對生活造成障礙。

  尤其,癌症的惡化速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緩,因此,「就算置之不理也沒有關係」的案例更是出乎意料地多,希望大家都能明白這個事實。

  那麼,這樣的事實所引導出的選擇又是什麼呢?那就是「年過八十,就不必再忍耐」的生存方式。

  例如,為了避免罹患癌症,大家總是想吃不敢吃,並盡可能地減少菸酒,但大部分的幸齡者早就已經罹患癌症了(不論本人知情與否)。

  既然如此,那些為了避免罹患癌症的忍耐,又有什麼意義呢?相較於此,能自由自在地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反而更快樂,也更沒有壓力,是吧?

  事實上,相較於努力忍耐的高壓生活,隨心所欲反而更能提高身體的免疫力,還能延遲癌症惡化,這也是眾所皆知的事實。

  人生沒有好壞對錯,盡可能讓自己開心

  既然努力了大半輩子,幸齡者就應該盡可能地讓自己開心。

  精神科醫師的任務就是傾聽患者的心聲。這等於是在理解病患的整個人生,有時還能接觸到自己無法想像的世界。

  在臨床診療的現場,單靠醫學書籍或論文知識遠遠不夠;患者本身就是本活的教科書。每個人的人生劇本都不相同,但人人都是劇中主角;任何人身上都可能發生導致心理疾病的不幸或是不得志。

  久而久之,我漸漸發現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同時,人生沒有所謂的好壞、對錯。在我以心理專家的身分引導患者的同時,我也從患者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教導。現在的我,已經可以從與年輕時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佛家所謂的「生老病死」。

  我在臨床現場學習到的智慧,全數裝載在這本書裡。我要感謝那些栽培我的患者們,並藉此回報他們的栽培之恩。

  家中有年邁雙親,年屆四十、五十、六十歲的人也請務必閱讀。這將是獻給長壽父母們的新世代孝道。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