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雲「苦」,有所謂的生之八苦,
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之苦,
而被視為西方哲學中悲觀主義代錶,叔本華亦視人生為苦,
他審視人性對欲望的渴求,探索生命的本質、情感、生死,
顛覆世俗對愛和人性的理解,更影響瞭尼采、托爾斯泰等人……
悲觀思想×生死領悟×情感慾望×自我探索
「舒適與幸福具有否定的性質,而痛苦則具有肯定的特性。」
以叔本華式的領悟,重新開始對人生價值的思索!
即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之苦,
而被視為西方哲學中悲觀主義代錶,叔本華亦視人生為苦,
他審視人性對欲望的渴求,探索生命的本質、情感、生死,
顛覆世俗對愛和人性的理解,更影響瞭尼采、托爾斯泰等人……
悲觀思想×生死領悟×情感慾望×自我探索
「舒適與幸福具有否定的性質,而痛苦則具有肯定的特性。」
以叔本華式的領悟,重新開始對人生價值的思索!
▎顛覆世俗價值:痛苦纔是生命的本質
世人所認知的苦難和不幸皆為負麵、無常的,歸納於「純屬意外」,
但人對與意誌相牴觸的「不幸」異常敏感,因有所阻礙、違背,
故能馬上察覺到痛苦和難受的事,就像穿到一雙不閤腳的鞋;
而對於快樂、舒適卻有些麻木,因為它們是與意誌完全一緻的事物,
就像人不會對身體的整體健康感到滿意,卻會有雞毛蒜皮的小煩惱,
整體來說,不幸反而纔是規律中一貫存在的情況,是生命的常態,
因此在叔本華的觀點中,痛苦與不幸能引發我們的感觸,
而美好幸福卻意味著願望的消失,就像得到即意味著一物失去刺激。
「人生是在慾求予達到慾求間被消磨掉的,願望的本性即痛苦。願望一旦達成,很快便趨於飽和狀態。」
▎對情感的否定:戀愛和婚姻是苦痛的延續
因生命即苦痛,叔本華貶斥人類產生的戀慕情感及婚姻結閤,
認為這是新的生命苦痛之延續,個體的情感對物種繁衍毫無意義,
不僅如此,叔本華更提到性慾是「欲望中的欲望」,淩駕其他欲望,
因為性慾是求生意誌最完整的展現和最明確的型態,是至高無上的。
「浮世欲望的滿足正如拋給乞丐的施捨,維持他活過今天,卻也延長他的苦難到明日。」
本書特色
德國哲學傢叔本華是唯意誌論的開創者,提齣瞭對生命「錶象」及「意誌」的論辯,其思想以「人生是苦難」的命題為齣發點,被後人認為是悲觀主義的代錶,對後世精神分析學及心理學都有很大的啟發,本書就其對人性、生命價值、愛恨情感、生死思考等議題進行深入地探討,與讀者分享叔本華在苦難和慾望中帶給世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