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英雄氣運:始皇功過論辯×史書海洋紀事×漢代絲路貿易,史家淺論秦漢帝國的政經文化與地域關係

秦漢英雄氣運:始皇功過論辯×史書海洋紀事×漢代絲路貿易,史家淺論秦漢帝國的政經文化與地域關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子今
图书标签:
  • 秦汉史
  • 始皇帝
  • 汉代
  • 丝绸之路
  • 政治史
  • 经济史
  • 文化史
  • 地域关系
  • 历史研究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所謂「天下」、「海內」,帝王對疆域和海洋的意識何時產生?
張騫通西域耗時十數年,「鑿空」意義媲美發現美洲新大陸?
《史記》乃無韻之離騷,太史公筆下人物的傳神之處為何?

史記書寫×海洋紀實×墓葬考證×絲路視野
以考古文物和史書佐證,再現秦帝國與漢文化的整體風貌!

  ▎秦火不再,燃煙卻燎燒千百年
  說到秦始皇,最具爭議也最為人所知的事蹟就是「焚書坑儒」,
  在統一各國後的幾年,秦始皇為了達到政治思想與文化統一的目的,
  下令「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也就是對於國家「無用」之書,
  除了具實用性的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得以保留下來之外,
  其餘包括六國史書以及《詩》、《書》等儒家典籍無一倖免,
  此舉導致許多先秦文獻遭到破壞、亡佚,是歷史上一次重大的文化浩劫,
  自古以來對焚書一舉的議論貶多過於褒,認為其破壞文化根基,
  然而有學者指出秦文化因重視實用性,許多技術層面的知識得以流傳,
  民間也未必能完全將書籍盡數燒毀,仍有少數諸子思想留存。
  秦火究竟對學術文化破壞到何種程度,也未有定論,仍待後人考察。

  ▎星辰崇拜,吉凶占卜與精神思想
  天文星象對人文的交互關係遠在先秦時期就深深影響人們的思想,
  對「星」的崇拜明顯影響著當時人們的社會理念與生活,
  因此考察上古信仰體系對了解民間迷信的歷史源流大有助益。
  秦漢社會所通行用以趨吉避凶的占星用書《日書》中,
  就有可以根據星相判斷行為宜忌的內容和警示文字,
  古人認為有的星象預示出疾疫、戰爭、政治動亂等內容,
  對星辰有擬人稱呼也是在「敬天」的理念中發展而來,
  包括「織女星」、「造父天星」,以及後世的「太白金星」等,
  都能體現星辰崇拜的意識對民俗社會與思想產生的廣泛影響。

本書特色

  本書以秦漢時期的人物為主軸,論「英雄」之於時代的文化意義,在歷史興衰、朝代起落之時,以英雄人物之「氣運」對人、生命、思想、文化、時代精神有深刻的洞見,並以史家見解來展現秦漢時代的精神特色,包括焚書坑儒的正反論辯、《史記》對於成王敗寇的細微書寫、漢代富強繁榮的文化成就、絲路貿易與地域文化的關係等等。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部可能存在的书籍的详细介绍,内容严格遵循您的要求,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信息,力求自然、深入,避免任何AI痕迹。 --- 《大唐遗风: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重塑与文化流变》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学者的名字,例如:李牧之]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出版社,例如:燕山文史出版社] 字数: 约 1500 字 内容提要 本书是对唐代“安史之乱”后,一个世纪以来社会结构、政治生态、经济模式及文化思潮发生深刻变革的宏大叙事与细致剖析。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战乱的创伤,而是聚焦于中晚唐时期(约公元755年至850年间),国家机器如何艰难地进行“再组织化”,以及在新的权力格局下,士人、百姓乃至边疆民族如何适应并重塑他们的生存方式。 第一部分:权力结构的裂变与重构——藩镇割据下的中央与地方 安史之乱不仅是军事上的溃败,更是中央集权体系的一次“断裂”。本书开篇即深入探讨了“节度使”制度在战后如何演化,从最初的军事权宜之计,蜕变为拥有独立财政、司法乃至军队的“藩镇”。我们考察了河北、河东、淮西等关键藩镇的形成路径,对比了如“两税法”推行后,中央政府在财政收入上对南方江南地区的依赖性如何加深。 重点分析了唐德宗和唐宪宗时期“削藩”的几次重大尝试,如浑瑊入朝与韩愈在汴州的处理。作者指出,这些努力的局限性在于,中央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藩镇的经济基础和军事优势,反而催生了“强干弱枝”的结构性矛盾。本书细致梳理了不同地域藩镇的治理模式差异——例如,一些藩镇在地方上推行了相对开明的“轻徭薄赋”政策,反而赢得了当地士绅的支持,这使得中央的武力征讨在道义上和执行上都面临巨大阻力。 第二部分:经济重心南移的加速与区域化商业网络的形成 “天宝之乱”对北方传统农业区的破坏是毁灭性的,这直接加速了中国经济重心向长江中下游平移的历史进程。本书第二部分详细考察了中晚唐时期江南经济的崛起及其新特征。 首先,两税法的深远影响被重新评估。尽管两税法旨在解决赋税不均,但它客观上刺激了土地私有化和租佃制度的扩大。我们通过对《唐会要》和地方志的交叉印证,描绘了浙西、苏杭一带地主阶层资本的积累过程,以及他们对水利设施(如圩田的修建)的投资如何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率。 其次,商贸格局的地域化。随着北方漕运的受阻和藩镇对关卡的控制,传统的南北大运河体系效能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沿海航运和内河支流的活跃。本书披露了泉州、明州(宁波)在这一时期作为对外贸易港口逐渐显现的潜力,以及湖广地区茶叶、竹木等区域性专卖品贸易网络的形成。我们不再将经济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观察不同经济区域如何建立起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商业链条。 第三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寒门”的崛起 安史之乱极大地冲击了唐代中期以往的门阀士族体系。本书深入探讨了在新的政治环境下,社会阶层流动的“新路径”。 科举制度的变质与复兴: 虽然藩镇割据使得地方政治色彩浓厚,但中央政府对人才的需求并未减弱。我们关注到“科举”在这一时期如何从“以诗赋取士”向“重策论”倾斜,以及“人情”在推荐和录取过程中的作用。特别是对“行卷制度”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揭示了士人如何通过依附地方实力派或著名幕僚来求取功名,这标志着家族门第的影响力被一种新型的“人脉资本”所取代。 胥吏阶层的固化与地方精英的转型: 长期以来被轻视的胥吏(基层文书和办事人员)在地方权力真空期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本书通过对地方文书档案的微观研究,展示了这些低阶官员如何通过对税收、户籍、司法事务的熟悉,逐渐垄断了地方行政的实际操作权,成为新的地方精英。这与那些试图通过科举进入高层的寒门士子构成了复杂的竞合关系。 第四部分:文化观念的转向——从盛唐的自信到中唐的沉思 中晚唐的文化思潮是对“天道永常”幻灭后的一种集体反思。盛唐的磅礴气象让位于对个体生命、历史兴衰的深沉关怀。 诗歌的“实感”与“社会关怀”: 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并非简单的文学流派之争,而是对战乱后民生凋敝的直接回应。本书剖析了“长恨歌”、“琵琶行”背后的政治寓意与社会现实的投射,强调了中唐文人如何将叙事重心从边塞浪漫转移到市井疾苦与个人命运的纠葛上。 佛教的本土化与道教的复兴: 战乱使得民间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增加。本书对比分析了禅宗在江南的传播如何与地方乡绅势力相结合,形成更具地域色彩的信仰共同体。同时,道教,特别是早期全真道,在北方受到藩镇的庇护,其追求“长生久视”与中晚唐对功名利禄的幻灭感形成了互文关系。 结语:一个“新帝国”的雏形 《大唐遗风》认为,安史之乱后的中国并未走向彻底的衰败,而是进入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转型期”。藩镇割据并非简单的分裂,而是权力分散化、财政地方化的体现;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后世中国的经济格局;而社会阶层的流动则为宋代更加开放的精英选拔体系埋下了伏笔。中晚唐并非唐朝的尾声,而是塑造未来五百年中华帝国形态的“熔炉”。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去中心化的视角,理解一个伟大帝国在劫难中如何孕育出崭新的生命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子今


  歷史學者、教授。曾任多所大學的歷史學院教授與研究所指導教授,專攻秦漢史,著有《秦漢交通史稿》、《史記的文化發掘》、《中國盜墓史》、《秦漢時期生態環境研究》、《秦漢史:帝國的成立》、《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秦漢稱謂研究》、《秦漢交通考古》、《秦始皇直道考察與研究》等學術專著。

图书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秦史考察的意義
「雖在僻陋之國,威動天下」
秦兼併天下,「如暴風雷雨,閃擊中原」
秦實現統一的原因
「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
秦史的世界影響

第二章 秦文化的實用風格
文化取向:從商鞅焚書到秦始皇焚書
秦昭襄王言「無益」之學
《韓非子》「去無用」、「禁無用」主張
孔鮒的感嘆:「吾為無用之學」,「秦非吾友」

第三章 秦「力士」與秦文化的「尚力」傾向
早期「力士」故事與「秦之力人」
秦史「三力」及相關現象
「力士」地位與秦文化「尚力」風格
「扛鼎」、「舉鼎」競技表演
秦「尚力」傳統在漢代社會的遺存
秦人對「力士」及「尚力」傾向的思考
關於「小人尚力」、「小人絕力」

第四章 秦始皇「天下一統」的歷史新識
秦統一的條件
秦統一的規模
秦統一的意義
秦統一的影響

第五章 秦「抑商」辨疑:從商君時代到始皇帝時代
秦「抑商」說與秦「重商」說
對《商君書》農商政策的理解
秦「市」及商路的繁榮
呂不韋故事與「烏氏倮」、「巴寡婦清」、「名顯天下」

第六章 再議「焚坑」
「煙燎之毒」:中國文化的浩劫
「坑儒」辨疑
「焚坑」非「一時間事」

第七章 里耶發現:秦史認識的新視窗
簡牘資料有關秦統一的資訊
長江流域的秦史遺存
秦王朝「江湘之間」的行政經營

第八章 遷陵「郵人」的歷史足音
「以郵行」與「郵人」稱謂
「郵人」身分
關於「輕足」

第九章 秦始皇帝的海洋意識
「並一海內」成功與「天下」、「海內」理念
「議功德於海上」的政治文化意義
「夢與海神戰」的心理背景
「入海求仙人」:海洋探索的特殊形式

第十章 秦漢宮苑的「海池」
《秦記》「蘭池」疑問
「蘭池」象海的可能性與秦封泥所見「晦池」、「每池」
西漢長安宮苑中的「海池」
秦漢宮廷海洋象徵的神祕意義

第十一章 《史記》的海洋視角
「海內」與「天下」
「言海中神山者」
《史記》有關「海」的文字
「南海」與「海東」開拓
「周覽四海」與「廣大」氣象

第十二章 英雄歌哭:太史公筆下劉項的心思和表情
垓下:項王「悲歌慷慨」、「泣數行下」
沛宮:高祖「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英雄成敗—一樣的表情,不一樣的心思
太史公深意推想

第十三章 《漢書》的海洋紀事
「四海」、「海內」:政治地理意識
「樓船」、「橫海」事業
漢武帝「臨大海」、「浮大海」
長安「海中神山」模型
海:財用之所出
東洋與南洋航運
「北海出大魚」紀錄

第十四章 漢代的「海人」
「海人之占」:海洋學的進步
《說苑》「海人」故事
「海人」傳遞的神異知識
齊「習船者」與「海人」的技能
「海人」與「山客」
關於「海人之仄陋」

第十五章 漢武帝與漢武帝時代
中國古史的英雄時代
漢武征伐匈奴
張騫「鑿空」
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上古文化的豐收季節
晚年漢武帝和「巫蠱之禍」
漢武帝的「文采」
一個多情的帝王,一個無情的帝王

第十六章 漢武帝的人才意識與人才政策
漢武帝「得人」:卑賤者「反貴重之」
人才發現:「何相見之晚也!」
察舉:選官制度的進步
太學:「養天下之士」

第十七章 北邊「群鶴」與泰畤「光景」:漢武帝後元元年故事
關於「非用羅網時」
鶴與漢代社會生活
「光景並見」:「靈命」的暗示
「北邊」、「群鶴留止」記錄的生態史料意義

第十八章 長安:西漢經學的「天府」
長安與齊魯文化的西漸
石渠千秋
「書肆」與「槐市」
經學研究的中心
太學:經學教育的基地
西漢長安:政治主導與文化中心

第十九章 東方朔言「海上」、「仙人」
《資治通鑑》諫止武帝「欲自赴海求蓬萊」,記載
東方朔諫言可否信據
東方朔諫止漢武帝「自浮海求蓬萊」事的文化影響
東方朔成功諫止漢武帝「自浮海求蓬萊」的因由
題東方朔撰《神異經》、《十洲記》的海洋文化要素

第二十章 張騫「鑿空」事業
「鑿空」之旅
「鑿空」語義
「『孔道』猶言大道」
「遙想漢人多少閎放」

第二十一章 合浦的海氣珠光
南海名港
「合浦珠還」傳說
「神珠薏苡」
「璧流離」—舶來的玻璃
南洋航路上的「蠻夷賈船」
「伏波」南征

第二十二章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天人」、「古今」
「敬天」理念
時代話題

第二十三章 史家的「童心」:《史記》閱讀體驗
「天真」、「好奇」
「永遠帶有生命」的「寂寞和不平」
天下「奇氣」,古今「至文」
「山川」、「雲物」、「鳥獸」、「草木」:漢賦的關心
「得意」:秦漢政治表情
童年「耕牧」生活

第二十四章 「好會」:《史記》記述的和平外交
《史記》「會」的史跡
河洛地區:戰國會盟中心
「唐且」故事
關於「好會」
澠池「好會」
史學用語中「好會」的淡出

第二十五章 司馬遷的行旅
司馬遷「二十」出遊
「奉使」西南之行
王國維:「史公足跡殆遍宇內」
歷史的實地訪問
歷史的現場考察
山川旅歷與「文氣」養成
交通史體驗.交通史記憶.交通史解說

第二十六章 楚風與海氣:漢史考察視野中的楚文化
劉邦的建國史與楚風之盛起
「因楚之罪而奪之東海」:削藩強勁動作
漢武帝巡狩「會大海氣」
楚地的「海賊」
浮屠登陸與「楚王英始信其術」
楚王山丘與徐州漢畫

第二十七章 海昏侯墓發掘的意義
劉賀際遇:霍光時代政治史的寫真
海昏侯墓發現反映昭宣時代的社會經濟文化
劉賀歸宿:海昏侯國的區域文化分析
海昏侯墓的保護與發掘

第二十八章 絲綢貿易史視角的漢匈關係考察
匈奴「好漢繒絮」與關市交易
西域絲綢市場與匈奴「賦稅諸國」
漢王朝厚賂匈奴織品的去向
漢匈軍事前線的絲綢發現

第二十九章 戰國秦漢政論的「美善」
「美善不空,才高知深之驗也」
「博喻之富」與「奇」的追求
「文辭美惡,足以觀才」
「聖人不空作,皆有依據」

第三十章 稱謂研究與秦漢社會文化的新認知
稱謂研究的學術基礎和時代條件
秦漢稱謂研究的意義
稱謂與秦漢等級秩序
稱謂與秦漢職業身分
稱謂與秦漢家庭結構
稱謂與秦漢民族關係
稱謂與秦漢社會控制
稱謂與秦漢世俗風俗

第三十一章 秦漢時期的生態環境
秦漢氣候形勢
秦漢植被和野生動物分布
秦漢時期的水資源條件
秦漢生態環境變化的人為因素

第三十二章 秦漢史研究理論認知散談
對秦政理論基礎的判斷
對漢代學者整合先秦理論創造的理解
秦漢社會思想意識的理論說明
秦漢史微觀和中觀考察的理論指導
秦漢史宏觀研究的理論總結
有關秦漢史在整個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中地位的理論思考

第三十三章 說唐詩「蘇武」詠唱
「蘇武在匈奴,十年持漢節」
蘇武「以勇武顯聞」
蘇武的「愁」、「恨」、「冤屈」
蘇武在唐人英雄意識中的地位
唐代詩人筆下的「蘇李」
唐詩蘇武形象的歷史文化影響

第三十四章 呂思勉和呂著《秦漢史》
《秦漢史》:呂思勉代表性著作
「以新、漢之間為大界」
「秦漢時人民生活」
「考據」傳統與「自由回照」
呂著《秦漢史》的結構布局
關於「直以劄記體裁出之」
「拆拼正史資料,建立新史規模」
對《二十四史》通讀過幾遍?

第三十五章 星崇拜與「救星」意識的發生
上古「星」崇拜與「祭星」禮俗
星象與人世「吉」、「凶」
擬人星:人際稱謂與星辰名號
俗文學作品中的「救星」

第三十六章 魯迅讀漢畫
魯迅對漢畫的關注
魯迅對漢畫的研究
「倘能遇到,萬不可錯過也」
漢畫與精神
魯迅藏漢畫的文物品質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572515
  • 規格:平裝 / 362頁 / 17 x 23 x 1.8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引言

  《晉書》卷八四〈劉牢之傳〉記載,桓玄派遣何穆說劉牢之,有一段論功臣命運的名言,其中說到「亂世英雄」:「自古亂世君臣相信者有燕昭樂毅、玄德孔明,然皆勳業未卒而二主早世,設使功成事遂,未保二臣之禍也。鄙語有之:『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殫,獵犬烹。』故文種誅於句踐,韓白戮於秦漢。彼皆英雄霸王之主,猶不敢信其功臣,況凶愚凡庸之流乎。自開闢以來,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以見容於暗世者而誰?至如管仲相齊,雍齒侯漢,則往往有之,況君見與無射鉤屢逼之仇邪。今君戰敗則傾宗,戰勝亦覆族,欲以安歸乎?孰若翻然改圖,保其富貴,則身與金石等固,名與天壤無窮,孰與頭足異處,身名俱滅,為天下笑哉。惟君圖之。」

  發表這篇論說的人,當然是從傳統史觀出發,首先以軍事政治業績論「英雄」,而我們知道,創造歷史的「英雄」事業,本來自有普通百姓如農人、兵士、商賈,甚至婦女、兒童們的貢獻在內。何穆所謂「亂世君臣」,從「燕昭樂毅」到「玄德孔明」,前者處於秦人奠基帝業的時代,後者處於漢末王朝衰微的時代。可以說,他總結的「英雄霸王」時代的歷史體會,是關心秦漢史的朋友們所熟悉的。
 
  秦漢是中國古史的英雄時代。自秦始皇實現統一至曹丕代漢,這四百四十一年的歷史階段成就了政治建設、經濟開發與文化繁榮。這一時期的思想家、發明家、雋才學者、逸人高士、農夫工匠、僮僕販客,以及有作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均各有貢獻。可以說全社會共同創造了輝煌的秦漢文化。他們推進歷史進步之事業,成功的基礎在於富有英雄主義特色的時代精神。實際上,戰國時期秦崛起與擴張的歷程中,已經表現出在秦漢時期得以發揚光大的進取精神、務實態度和開放胸懷。

  本書集合了作者有關秦漢文化風格的若干文章,從不同角度試圖說明這個英雄時代的精神風貌。起初以《秦漢英雄器宇運》為題,是借用與秦漢前後相距不遠的史家對秦漢人物的評價。《三國志》卷五三〈吳書.薛瑩傳〉:「(薛瑩)著書八篇,明曰《新議》。」裴松之注引王隱《晉書》:「(薛)瑩子兼,字令長,清素有器宇,資望故如上國,不似吳人。」「器宇」言度量、胸懷、儀表、氣概。《晉書》讚美人物,有「器宇宏曠」(《晉書》卷三五〈裴憲傳〉),「器宇高雅」(《晉書》卷三七〈宗室傳.任城景王陵傳附弟斌傳〉),「器宇弘劭」(《晉書》卷八五〈魏詠之傳〉),「神明器宇」(《晉書》卷一一六〈姚襄載記〉)等說法。後來人們慣用的「器宇軒昂」,最早見於《三國演義》第四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是用來形容漢末英雄人物諸葛亮的:「張昭等見孔明豐神飄灑,器宇軒昂,料道此人必來遊說。」「器宇」也寫作「氣宇」。後來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氣宇調暢」(〔南朝梁〕陶弘景〈尋山志〉)、「氣宇清明」(〔宋〕儲泳《祛疑說.邪正》)、「氣宇清深」(〔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包佶》)等。唐人呂岩《七言》詩之十四有「虎將龍軍氣宇雄」句。所謂「氣宇雄」,正與本書初擬題名「英雄器宇」意思相近。

  後來再三思索,覺得「器宇」或「氣宇」作為對「秦漢英雄」基本正面的判斷,仍未能全面涵蓋討論主題的內容。要全面考察和說明「秦漢英雄」的得失、成敗、盛衰、興起與凋落、得意與困頓、光榮與詬辱,想到了可能較為適宜的「氣運」一語。《六韜.盈虛》:「文王問太公曰: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關於「一盈一虛,一治一亂」,注:「指氣運言。」(清《平津館叢書》本)《潛夫論.德化》關於「人君之治」的討論,也說「氣運感動,亦誠大矣」。「氣運」似乎又超越人為所能的神祕力量,影響著社會歷史進程。《藝文類聚》卷二八引曹植〈節遊賦〉:「感氣運之和潤,樂時澤之有成。」此「氣運」則展現自然偉力,似乎又有天地規律的意義。治道與「氣運」相關,生命亦與「氣運」相關。「英雄」事業之「盈」、「虛」,有時也以「氣運」解說。元人邵亨貞〈悼趙士弘先生宋宗室良字行〉詩:「英雄隨氣運,浩蕩濟艱危。」(《蛾術詩選》卷二〈五言長律〉,《四部叢刊》三編景明本)清人羅天尺〈洛陽〉詩:「園囿盛衰關氣運,圖畫零落嘆英雄。」(《癭暈山房詩刪》卷八〈七律〉,清乾隆二十五年刻三十一年羅天俊增修本)張塤〈秋試〉詩:「文章關氣運,科目重英雄。」(《竹葉庵文集》卷八〈鳳皇池上集四〉,清乾隆五十一年刻本)吳錫麒《韓蘄王將臺三首》其二:「盜賊有時關氣運,英雄無策救危亡。」(《有正味齋集》詩集卷二〈嚴江集〉,清嘉慶十三年刻《有正味齋全集》增修本)感嘆歷史世事,都言「英雄氣運」、「氣運英雄」,對秦漢史考察均有啟示。於是這本小書最終取「英雄」、「氣運」語,以此為命題。

  歷代文獻多見史論家讚譽戰國、秦、漢「英雄」時代的文例。如:

  迄乎周秦,兵革迭興,英雄互起。(〔唐〕謝偃〈雜文九.玉諜真記〉,《文苑英華》卷三五九)

  漢興,高祖躬神武之材,行寬仁之厚,總攬英雄,以誅秦、項。(《漢書》卷二三〈刑法志〉)

  漢高祖起於布衣,提三尺之刃而取天下,用六國之資,無唐虞之禪,豈徒賴良平之奇謀,盡英雄之智力而已乎,亦由項氏為驅人也。(《晉書》卷四八〈段灼傳〉)

  高祖入關,既因秦制,世宗挺英雄之略,總文景之資……。(《晉書》卷二五〈輿服志〉)

  漢武英雄思拓邊,昆明習戰遺風傳。(〔宋〕王十朋〈觀習水勝〉,《梅溪先生後集》卷三)

  漢武帝英雄蓋世。(〔明〕李樂《見聞雜記》卷五之三十八)

  光武以仁厚之德,濟英雄之志。(〔元〕胡一桂《雙湖先生文集》卷八〈東漢紀.光武〉)

  沖、質不永,桓、靈墜敗,英雄雲布,豪傑蓋世,家挾殊議,人懷異計。故從橫者欻披其胸,狙詐者暫吐其舌也。(《三國志》卷四二〈蜀書.郤正傳〉)

  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後漢書》卷七四上〈袁紹傳〉)

  董卓作逆,英雄並起,阻兵擅命,人自封殖。(《三國志》卷一四〈魏書.劉放傳〉)

  董卓煽禍,英雄群起而攻之。(〔元〕胡一桂《雙湖先生文集》卷八〈三國.漢昭烈〉)

  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車即繕其甲卒,收其豪傑而用之,以橫行天下。及平江、漢,引其賢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內回心,望風而願治,文武並用,英雄畢力,此三王之舉也。(《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

  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

  ……其惟玄德、孔明,可謂英雄耳。(〔宋〕胡寅《致堂讀史管見》卷五)

  信古之英雄,惟諸葛孔明為不可及矣。(〔明〕胡應麟《少室山房集》卷九七〈論八首.爾朱榮〉)

  蜀漢人材,孔明而下,定推趙雲。孔明以聖賢而英雄,子龍以英雄而聖賢也。(〔清〕鄭光祖《一斑錄》雜述八〈陳壽三國志〉)

  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尚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三國志》卷五四〈吳書.周瑜傳〉)

  回顧古代「英雄」史觀,應當注意到「英雄」之高大身形的背後,與光輝對應,往往有陰暗的影子。觀察對於秦漢史影響深刻的人物,如商鞅、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應當注意到他們在當時推進歷史的另一面,也為後世若干嚴重的政治罪惡提供了先決條件。

  當然,以上這些有關「英雄」的歷史感慨,依然多是從戰爭史和行政史視角讚嘆當時「事態百變,人才輩出」。而歷史之豐富多彩,往往也表現於作為政治家、軍事家之「英雄互起」、「英雄並起」、「英雄群起」時段之間的「承平時代」,文化之進步,亦多實現於並非「兵革迭興」的「安逸寧靜之境」。

  回顧秦漢時期的歷史,是可以看到這個情形的。

  本書選取作者近年關於秦漢史的研究,以隨筆、短論,及並非十分專深的論文形式發表的若干成果,從英雄主義、進取精神、開放胸懷等方面,介紹秦漢時期民族精神具有歷史積極意義的時代特色。希望透過通俗解讀歷史學知識的方式,與讀者一起深化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認知、理解和反思,以利於繼承其中適應現代社會文化生活的內容。成敗得失,不敢妄做樂觀預想,願意虛心接受讀者的評判。
 

用户评价

评分

光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秦汉世界模型”,它不仅仅关注政治制度的构建,更着眼于经济基础(丝路贸易)和文化认同(气运论辩)的交织作用。这种全景式的构建,远比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朝代或某一个事件要深刻得多。我尤其期待看到秦朝的中央集权体系如何为汉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提供了必要的安全和制度保障,以及反过来,丝路带来的异域文化和财富如何反哺和改造了汉帝国的文化结构。这种动态的、互相塑造的关系,才是理解一个帝国兴衰的关键所在。我希望,作者的“史家浅论”并非故作谦虚,而是能够以一种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为我们重建那个伟大时代的复杂脉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给人一种很严肃的学术气场,但其中穿插的“始皇功过论辩”似乎又暗示了作者有着不拘泥于传统教条的批判精神。我非常想知道,在现代史学观照下,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万里长城”的功过,究竟会得出怎样富有洞见的结论。是还原他作为一个改革者的铁腕,还是揭示其专制统治的局限性?这种辩论性的探讨,恰恰是历史研究的活力所在。如果作者能够清晰地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对秦始皇评价的演变过程,那就更妙了。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我们自身历史观的审视。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面且难以定论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成熟的、能够容纳矛盾的论述,而不是一边倒的颂扬或抨击。

评分

读完介绍,我立刻被书中对“政经文化与地域关系”的侧重所吸引。这可比那些只盯着帝王将相写法的书要有趣得多。秦汉帝国之所以能奠定中华两千年基业,绝非仅凭武力,更在于其对疆域的有效治理和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整合。我非常关注作者如何梳理秦朝在文化和制度上的强硬统一,与汉代在“和亲”和“丝路”中展现出的更具弹性的开放性之间的微妙张力。特别是地域关系,在古代,交通的隔阂使得地方文化拥有很强的生命力,一个强大的帝国如何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自主,是永恒的难题。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结合丝绸之路的贸易路线图,来分析不同地域的资源流动、人口迁徙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帝国的政治格局和文化认同。这种跨学科、多维度的分析视角,能让人对秦汉的复杂性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而不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简单标签。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气息,光是“秦漢英雄氣運”这几个字,就让人忍不住想探究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从书名来看,它似乎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像是在对那个时代的“气运”进行一场深刻的哲学思辨。我很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剖析始皇帝的功过,是简单地褒贬是非,还是会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时代必然性?毕竟,秦的统一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其影响延续了数千年。而“史书海洋纪事”和“漢代絲路貿易”则预示着,这本书不会局限于宫廷秘闻或宏大叙事,而是会深入到史料的考证和具体经济活动的层面。我猜想,作者一定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披沙拣金,试图描绘出一幅更为立体、生动的秦汉画卷。这种融合了宏观历史观与微观细节考证的写作手法,无疑会让历史爱好者大呼过瘾。我尤其好奇作者如何处理秦朝的速亡与汉朝的绵延,这种“气运”的转移背后,究竟是人力可以扭转的偶然,还是时代洪流的必然?

评分

书名中“史书海洋纪事”这个说法,着实戳中了我这个“细节控”的兴趣点。它暗示了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扎实和严谨,仿佛带领读者一同潜入那片记录着古老文明的史籍之海,去打捞被主流叙事忽略的碎片。我设想,这可能涉及到对《史记》、《汉书》之外的竹简、碑刻乃至域外文献的细致比对。例如,关于汉代丝路贸易的描述,究竟有多少是基于官方文书的记录,又有多少是来自商贾的口述或边疆驻军的往来信件?这种对原始材料的深度挖掘,往往能揭示出历史最为生动、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侧面——比如,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物资流通的真实困难,而非仅仅是官方宣称的盛世图景。我期待看到那些被时间掩埋的、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被重新呈现在眼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