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爆詩集(2023全新翻譯文庫本)

原爆詩集(2023全新翻譯文庫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峠三吉
图书标签:
  • 原爆诗集
  • 核爆文学
  • 日本文学
  • 诗歌
  • 翻译文学
  • 现代诗
  • 战争与和平
  • 文学经典
  • 文库本
  • 2023新译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經典反戰詩集  正體中文版
  歷經劫難,終於問世

  峠三吉:「這本詩集,既是給愛全人類的人們的贈禮,同時也是給那些對全人類採取敵對行動的人的警告之書。」

  ▲ 廣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 川口隆行 教授 專文導讀。
  ▲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 翁稷安 副教授 專文導讀。
  ▲ 詩人 沈眠 專文賞析。

  「這是我,不,是來自廣島的我們,給全世界的人們、給那些在人群當中,無論什麼情況下都靜靜地閃爍著與生俱來的雙眼,給那些身為人類、因對自己與他人的同理心,而不自覺地伸出的溫柔的手,所能夠獻上的最大贈禮。還請收下這份心意。」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與九日,日本廣島與長崎的上空分別被投下一枚原子彈。這是人類史上至今唯一一次使用核武器,帶來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形式上的結束,以及數十萬平民生命的終結。

  人類史上第一顆原子彈落下的時候,峠三吉不在別的地方,就在那裡,也在每一個災後現場。他帶著千瘡百孔的心與身體倖存下來,在原爆之後深受後遺症所苦的不到十年內,以詩與自己的靈魂大聲疾呼,拚命突破戰後避談原爆的輿論,渴望用他們的遭遇喚醒世界。

  詩句中不僅僅有原爆所帶來的痛苦,無法忽視的還有與醜惡人禍截然相反的詩歌之美,更有對受難者、對遺屬、對這個傷害他們的世界懷抱著的深深的愛。

  「閉著眼睛張開手腕  河岸的風中/鋪滿一地白骨的這城市之上/我們也是/活生生的  墓碑」

  「你映著澄澈天空的眼眸背後/突然/升起紅黑色的雲/在天際翻騰擴散/那無聲的光的異變/在永不停止的稚嫩探問前/誰能來說那天發生的事」

  峠三吉逝世七十年後,臺灣讀者終於迎來這本多舛的詩集,提醒我們:詩與戰爭,離我們都不算太遠。

  還請收下這份心意。

本書特色

  ★ 2023年全新譯本!以更好的翻譯品質向經典反戰詩集致敬。
  ★ 峠三吉以詩句抵抗原爆之惡、重現原爆現場,帶讀者回望戰爭史最殘酷的一頁。
  ★ 與末日小說《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相互呼應,直面原子彈與輻射塵對全人類的致命威脅。
《星辰的低语:宇宙、时间与存在的交织》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跨越科学、哲学与文学的宏大叙事,旨在探讨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时间、物质与意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它并非单纯的科普读物,也不是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一场对“存在”本质的深度沉思与诗意解读。 第一部分:宇宙的黎明与物质的序曲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回到宇宙的初始时刻。我们从“奇点”的爆发开始,追溯时间的诞生及其不可逆转的单向性。这里,物理学的严谨性与哲学的思辨性交织在一起。我们将审视标准模型下的粒子世界——夸克、轻子、规范玻色子——这些宇宙最基本的砖石是如何在极高温、高密度的环境中自我组织,最终形成我们所感知的物质世界的。 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广义相对论的深刻含义:引力并非一种力,而是时空几何的弯曲。通过爱因斯坦的视角,我们得以理解黑洞的奇特边界——事件视界,那里是物理定律失效的临界点。同时,书中也引入了量子力学的“怪异”之处,如叠加态、量子纠缠,探讨这些微观现象如何挑战我们基于宏观经验建立的实在观。薛定谔的猫、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不再是教科书上的冷僻公式,而是关于“观测者”与“被观测物”关系的最深刻隐喻。 更进一步,本书探讨了宇宙的终极命运:热寂、大撕裂,还是可能的循环?这些理论的差异,不仅是物理学上的预测,更是对人类文明终将消亡的恐惧与超脱的哲学投射。 第二部分:时间的迷宫与记忆的构建 如果说第一部分描绘了“空间”的宏伟蓝图,那么第二部分则专注于人类最执着、也最困惑的维度——“时间”。时间是恒定的河流,还是可塑的体验? 书中详尽回顾了从牛顿的绝对时间观到现代物理学中时间依赖于观察者速度和引力的相对性。我们探索了“时间之箭”的起源:熵增定律如何为时间赋予方向?为什么过去可以被记忆,未来却只能被预测? 然而,本书的重点并不止于物理学时间。它转而深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领域,探讨“主观时间”。为什么快乐的时光飞逝,痛苦的时刻却被拉长?记忆如何构建我们对“过去”的认知?作者引用了大量认知科学的案例,揭示大脑如何通过预测、编辑和遗忘,不断地重写个体的历史。记忆的不可靠性,挑战了我们对“自我同一性”的信念——如果记忆可以被修改,那么“我”还是那个“我”吗? 此外,书中还引入了“四维时空”的概念,探讨在更高维度的视角下,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否共存。这不仅是科幻小说的素材,也是许多深刻哲学命题的温床,迫使读者重新定义“瞬间”的意义。 第三部分:意识的火花与存在的重塑 全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最具思辨性的部分,聚焦于意识——宇宙中最难捉摸的现象。物质世界是如何从无生命的粒子跃迁为能够感受、思考和创造的“心智”的? 作者审视了“困难问题”(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为什么会有“感觉”?为什么信息处理会伴随着红色的“红感”或疼痛的“痛感”?书中平衡地呈现了还原论(意识即大脑活动)与涌现论(意识是复杂系统的新属性)的观点。我们研究了图灵测试的局限性,以及人工智能在模仿智能的同时,是否真正触及了“理解”的核心。 更深层次的讨论转向了现象学,强调第一人称体验的不可替代性。即使我们完全了解了大脑的神经回路,我们是否就能完全理解“看到蓝色”的内在体验?这部分内容与古代的神秘主义传统进行了微妙的对话,探讨了当个体超越日常的自我中心视角时,所可能达到的“融合”状态——无论是通过冥想、极端的创造性活动,还是与自然的深度连接。 结论:在不确定性中寻求意义 最终,本书导向一个核心结论:人类的意义不在于找到一个固定的、形而上的答案,而在于持续地提出问题,并在面对宇宙的巨大冷漠与自身的渺小时,依然选择去爱、去创造、去感知。我们是宇宙自我认识的一个短暂而美丽的节点。本书邀请每一位读者,放下既有的教条,以敬畏之心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头顶的星空,以及内心深处的每一次呼吸,将知识的理解转化为存在的震撼。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深度融合: 完美整合了前沿物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生物学与古典哲学的精髓。 思辨性与可读性的平衡: 语言优美,富含哲理色彩,但逻辑清晰,即使非专业读者也能跟随作者的思辨之旅。 面向终极问题的探索: 旨在激发读者对时间、自我、宇宙本质进行终身思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峠三吉 (1917-1953)


  一九一七年生於大阪,年幼時即與家人移居廣島。

  自小熱愛文學,中學時開始寫作,創作類型廣泛,及於俳句、詩,甚至短歌、童話與小說。十八歲被診斷出肺結核後,便開始了與疾病的漫長拉鋸戰。

  原子彈落在廣島的一九四五年,詩人正值青春少壯的二十八歲,心中難忍之慟全傾注紙筆之間;一九五一年,自費印刷《原爆詩集》五百冊,翌年由青木文庫正式出版。一九五三年,詩人於手術台上結束了與個人病症之苦、人類殺戮之惡苦苦搏鬥的三十六年人生。

譯者簡介

劉怡臻


  明治大學教養設計研究科博士候選人,研究日治時期台灣文學。現任職於東京語文學院日本語中心擔任招生。撰有日本近代詩、現代詩譯介約三十餘篇,刊載於《幼獅文藝》、《笠詩刊》、《圈外》等雜誌。

馮啓斌

  高雄人,現居東京。政治大學新聞系、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畢業,東京大學總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肄業。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小說獎佳作,並出版數篇哲學、社會學領域譯作。目前於《笠》詩刊連載當代日本女性詩人作品翻譯。

李文茹◎監譯

  名古屋大學大學院博士。曾任教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現為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副教授。研究專長為日本近現代文學、殖民地台灣文學文化研究等。「原爆文學研究會」會員。譯有《紅頭嶼研究第一本文獻》(主編、翻譯,2017)、《茶與美》(合譯,2018)等。
 

图书目录

跨越對立與分斷的詩的想像力——峠三吉《原爆詩集》正體中文版推薦序 ●川口隆行

八月六日

火焰
盲目
臨時包紮所

倉庫的紀錄
年邁的母親
火焰的季節
幼小的孩子
墓碑
影子
朋友
有河的風景
早晨
微笑
一九五〇年的八月六日

巷弄裡
給某婦人
景觀
呼籲
總有一天
希冀—觀「原爆之圖」有感—

編輯室報告
導讀——現實惡臭土壤中所綻放的「非現實」花朵 ●翁稷安
賞析——我居住在爆炸裡 ●沈眠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48699
  • 叢書系列:言寺
  • 規格:平裝 / 232頁 / 10.5 x 14.5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跨越對立與分斷的詩的想像力——峠三吉《原爆詩集》正體中文版 推薦序
文◎/川口隆行 (廣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教授)


  峠三吉的《原爆詩集》至今在日本仍是一本廣為人知的詩集。峠於一九五三年逝世,今年正好是他逝世七十週年。這本詩集於一九五一年九月在廣島出版,最初只是一本收錄二十篇詩作、僅印行五百本的詩集,卻在出版後引起廣泛討論與共鳴,因此,隔年的一九五二年,由東京的出版社追加五篇詩作後重新出版。本次的正體中文版便依據一九五二年的版本翻譯。

  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廣島遭原子彈化為灰燼。其後以美國為中心的聯合國軍隊占領日本,並進行民主化改革。在創造新社會的時代氛圍下,由民眾親手創造新文化的運動亦隨之興盛,廣島原爆的受害者峠三吉也是這個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峠在戰前、戰爭期間是一名書寫古風抒情詩的詩人,在日本敗戰後,隨即參與各種文化活動,創作活動方面則延續他原本就參與文學雜誌、擔任編輯,此外也擔任演講或音樂會的主持人。

  儘管如此,峠在四〇年代後半幾乎並未以原爆為主題進行創作。雖然他留下遭原子彈轟炸的詳實紀錄,卻並未將之與創作結合,雖然這可能是基於他個人的動機,但無疑也受到當時的社會情勢影響。當時占領日本的 GHQ(General Headquarters,駐日盟軍總司令部)所制定的新聞報導準則(Press Code for Japan),將與原爆相關的題材列為審查對象。GHQ 對於追究美國投下原子彈的責任並進一步導向批判占領制度有所警戒,市民或媒體並沒有太多空間得以談論原爆受害的議題。儘管早期有原民喜或大田洋子等文學家將受災體驗寫成小說,但這些作家的作品也都成為審查對象。

  峠等人參與的文化運動在四〇年代末迎來第一個高峰,此時東亞的冷戰情勢也日漸嚴峻。因日本戰敗甫脫離殖民地支配的台灣與朝鮮半島,隨即捲入冷戰的風暴。台灣二二八事件、韓國濟州島四三事件等,皆是由支配者發動、虐殺民眾的悲劇。朝鮮半島的南北分斷成為既定事實,台灣則因國民黨在中國大陸戰敗,於一九四九年夏天以後再次宣布戒嚴。

  在日本推動非軍事化與民主化的GHQ,其占領政策也出現大幅變動。為了將日本建設為反共防波堤,經濟復甦被視為最優先事項。偏袒企業老闆的政策,導致勞工失業或遭解僱的狀況遍及日本全國各地。民眾則以社會運動與文化運動作為對抗手段,然而,政府也因此日益增強取締這類運動。一九四九年六月,廣島發生大規模勞資糾紛:「日本製鋼廣島事件」,警察與勞工之間更加針鋒相對。以這個事件為導火線,因政治立場不同產生分裂的文化運動一時失去氣勢。峠為了突破這個困境,於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創立名為「吾等詩會」(われらの詩の会)的詩社團,並發行詩刊《吾等之詩》(われらの詩)。以峠為中心的《吾等之詩》,係由廣島的勞動者、主婦及學生組成,成為一個新的集體創作媒介。

  「吾等詩會」最初以廣泛發掘、培育廣島和廣島近郊的職場、地域與學校裡的作家為目標,雜誌刊載了許多以日常生活中悲歡喜樂為主題的詩,由於是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廣島在地雜誌,《吾等之詩》也刊載了以原爆為主題的詩,然而,要到一九五〇年六月朝鮮戰爭開戰前後,詩的數量才開始增加、品質開始深化。峠和他的夥伴們沒辦法無視這場即將在鄰國發生的戰爭:韓戰,他們試圖將這場戰爭視為自己的問題,以更主動的方式面對這個問題。他們採取的這個態度成為一股原動力,推動他們召喚並重構遭原子彈轟炸的記憶,使之成為創作題材。構思並執筆《原爆詩集》,也是對一種對韓戰的回應,如果以時代脈絡來思考,「原爆詩人」峠三吉,其實也是「韓戰詩人」。

  收錄在《原爆詩集》的作品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系列,第一個系列的作品直接描寫一九四五年八月廣島人們的體驗。〈八月六日〉、〈死〉、〈火焰〉、〈臨時包紮所〉、〈倉庫的紀錄〉等作品即屬於這個系統。將這批作品當作白描式的原爆體驗紀錄來讀並不完整,理由在於,這些作品蘊含著「如何才能將無法言語的體驗透過語言呈現」的強烈問題意識。

  舉例來說,〈死〉這首詩的第一行只有一個驚嘆號「!」。我們即使想朗誦這首詩,看到開頭「!」的瞬間,會猶豫不曉得到底該發出什麼聲音,可能會對「發出聲音」這個行為感到挫折。這個「!」,是一個以視覺呈現無法成聲的聲音的手法。讀者透過這個記號間接體驗、想像那些面對眼前的原爆慘狀而喪失言語的人們的心理。此外,這首詩最後將句子切碎斷行、使語言成為斷片:「=為什麼/得死/在/這/?=^1」用以展現人類瀕死時,逐漸無法言語的過程。因此在閱讀《原爆詩集》時,除了以「詩裡呈現了什麼?」的觀點外,也希望讀者能帶著「詩是如何呈現」的觀點來讀。

  《原爆詩集》另一個系列的作品,是描寫從原子彈轟炸中生存下來的廣島人們日後的樣貌與感受。換句話說,是在處理書寫詩集的那個當下的問題。詩集最後一首〈希冀―觀「原爆之圖」有感―〉是以描繪廣島原爆慘狀的繪畫系列:「原爆之圖」為題材,峠與創作「原爆之圖」的丸木位里、丸木俊夫婦頗有深交。在GHQ占領下無法談論原爆,且韓戰正在進行,卻藉由民眾的力量讓「原爆之圖」在日本國內的大規模全國巡迴展得以實現,這無疑是一場抵抗運動,抵抗那股試圖讓人們忘卻原爆記憶的力量。

  〈一九五〇年八月六日〉這首詩以原子彈投下滿第五年的那天,在廣島發生的事件為題材。一九五〇年八月,韓戰爆發不久,GHQ為了避免民眾因反對韓戰進一步演變為反美運動,禁止廣島市內無論規模大小、所有以「和平」為名的大小集會。然而,因有人在廣島市內的百貨公司和電影院裡散佈大量反戰傳單,引發警民衝突。〈一九五〇年八月六日〉這首詩是傳達當天事件的重要歷史證言,透過充滿躍動感的文體,令人重省「和平」的涵義,是一篇十分優秀的文學作品。然而,即使在廣島也鮮為人知的是:被當作題材的這個事件,最後有四名民眾遭到逮捕,而這四名民眾都是在日朝鮮人。有些經歷原子彈轟炸的在日朝鮮人,當天也幫忙發傳單,幸好未遭逮捕,爾後受到《原爆詩集》感動,自發地上街叫賣詩集。也有朝鮮人老太太特意前來支持發傳單行動。〈墓碑〉這首詩描寫為了禁止原爆的連署運動而四處奔走的小孩們。在這首詩裡率先站出來呼籲連署的是「朝鮮的朋友們」,爾後響應他們呼籲的「日本的孩子們」也站出來、大家一起呼喊「我們是廣島的/廣島的孩子」,當中呼喊的對象也包括遭原子彈炸死的孩童亡靈。補充說明一下,在廣島遭到原子彈轟炸的人,十人當中有一人是朝鮮人。遭到轟炸的當然也有台灣人、被強制從中國帶來的人以及為了求學從東南亞來到廣島的人,就算是投下原子彈的是美軍,也有投下當時是日軍俘虜的美國士兵遭到轟炸。

  當時有傳言指出原子彈可能再次使用於韓戰。相信對於峠他們而言,除了絕對不想看到原爆的悲劇再次發生外,與身旁的朝鮮人來往時,原爆記憶也作為一種集體記憶被喚醒。峠的「吾等詩會」活動,可以說是與在日朝鮮人連帶和共同奮戰之中成立。儘管《原爆詩集》描寫的是廣島當地的事,卻同時也是一個意圖跨越國族框架、連結東亞人們的嘗試。
 
  在包含日本的東亞地區,一九五〇年代前半是所謂「韓戰體系」的地區秩序成型的時代。朝鮮半島的分斷、中國與台灣的對峙、沖繩的美軍基地等,直到現在,東亞還處於這個戰爭的痕跡上。《原爆詩集》也沒有脫離美蘇意識形態的對立結構。舉例來說,〈早晨〉這首詩描寫人類和平使用核能的夢想。提到「和平利用核能」,或許會令人想到一九五三年三月美國總統的演講,但這首詩卻是以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蘇聯聯合國代表的演說為基底寫成。峠等人也有因反對美國占領政策與韓戰,而遵循於其他意識形態的傾向。

  基於前述,可知透過《原爆詩集》的詩的想像力,即便時至今日,依舊能讓我們所獲良多:抵抗蠻橫的暴力與對歷史記憶的遺忘、共感他者的痛苦、以更主動的方式和歷史證言對話,以及不可無視輕賤人命的支配性權力。這些都不只是侷限於日本國內的課題,對立與分斷的構造,至今仍舊以不同形式持續存在於世界各地,為了跨越這個結構,我十分期待《原爆詩集》能有更多跨越國境和語言、被重新閱讀的機會。衷心期待正體中文版能成為其中一個契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版的文库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装帧设计很用心,封面那种复古又带点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内页的纸质也选得不错,阅读起来很舒服,即使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觉得累。尤其是这个“2023全新翻译”的版本,我特地去对比了旧版的一些篇章,感觉译者的语言功力更上一层楼。很多过去读起来有些晦涩的句子,现在读起来就顺畅多了,意境也更加鲜明。看得出来,译者在忠于原著精神的基础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去打磨文字,让文字本身具有了新的生命力。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对于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它让读者能够更直接、更深入地走进作品的世界,而不是被不流畅的译文阻隔在外。整体来看,这次的出版不仅仅是简单的再版,更像是一次精心打磨的升级,非常值得拥有。

评分

我一直觉得,好的诗集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绪的载体,它应该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说的感受。这本诗集的排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这一点。留白很多,呼吸感很强,每一行诗仿佛都在自己的空间里独立呼吸,又彼此关联。这种设计让读者在阅读时能有足够的空间去沉淀和思考,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压迫。而且,从目录的编排来看,整体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从开篇的沉郁到中段的爆发,再到最后的释然,情绪的递进非常自然,像听一首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对于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来说,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非常友好,它不会让你一头栽进过于沉重的氛围中而无法自拔,而是温柔地牵引着你一同前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翻译质量,体现了一种对文学传统的尊重,这在如今快餐式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我注意到封底的那段简短介绍(非诗歌内容本身),措辞极其克制而有力,没有过多渲染,只是冷静地陈述了作品的价值所在。这种“不言而喻”的自信,反而更具说服力。它没有试图用夸张的形容词来推销自己,而是将判断权交还给了读者,相信真正懂得欣赏的人自然会被其深度所吸引。对于追求高品质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种低调的奢华感,才是最顶级的享受。购买它,更像是在收藏一件艺术品,而非仅仅添置一本工具书。

评分

对于像我这样,习惯用电子设备阅读的人来说,实体书的阅读体验往往成了一种奢侈。这本文库本的便携性设计得很棒,尺寸适中,方便随时从包里拿出来翻阅。我试着在通勤的地铁上、午休的公园长椅上都读了几页,发现它很适合“碎片化”的阅读。即使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立刻被某一句精准的表达所击中。这种即时的触动感,是算法推荐或者电子阅读器很难给予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感受纸张的纹理,去接受文字带来的直接冲击,而不是快速地滑动屏幕。这种与实物媒介的互动,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仪式感和专注度。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诗集是抱着一种探索历史和个体命运交织点的期待。而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远超出了我原有的想象。诗歌本身的意象构建非常宏大,却又能在某个瞬间聚焦到最微小、最私密的情感切片上,那种张力让人既敬畏又心疼。我特别留意了译文注释的部分,虽然没有直接提及内容,但从译者在个别词汇选择上的细微差别,可以推断出他们对特定历史背景下微妙情感的精准拿捏。这种背后隐藏的考据和用心,让读者在享受诗意的同时,也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感受到文字背后沉甸甸的重量。这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回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