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中醫:運氣醫學再領風騷

天人中醫:運氣醫學再領風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矢建國
图书标签:
  • 中医
  • 天人合一
  • 运气学
  • 养生
  • 健康
  • 传统文化
  • 命理
  • 风水
  • 经络
  • 自然疗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運六氣學說」就是從干支(干紀運,支紀氣)、陰陽五行,探討天人相應(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及對人體的影響。書中以「河圖五行方位」圖與張景岳《類經圖翼》之圓圖對比,既掌握圓運動循環,又可回歸河洛易理體系,一通百通,時疫無礙。
    
寻常巷陌的药理:一部关于民间草药的考据与实践 作者:李长风 出版社:杏林春暖文化 字数:约1500字 --- 引言:被遗忘的智慧与日常的疗愈 在宏大的医学殿堂之外,散落着无数关于草药与日常疗愈的民间智慧。它们不依赖于复杂的理论推演,而是根植于土地、经验的累积,以及对自然万物微妙关系的深刻体察。本书《寻常巷陌的药理:一部关于民间草药的考据与实践》,正是对这片广袤而鲜为人知的“药草田野”进行的一次深入的探访、记录与梳理。我们相信,真正的医学活力,往往存在于那些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的角落——乡间的田埂、古老的药方、世代相传的秘诀之中。 本书并非探讨晦涩难懂的古代经典,亦非追逐前沿的生物科技,而是聚焦于那些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却常被我们视为“杂草”的植物,以及它们在民间医疗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田野的足音——草药的采集与识别 本部分是本书的基石,旨在建立读者对常用民间草药的直观认知与敬畏之心。我们采取了一种“回归本源”的叙事方式,引导读者放下书本,走向田野。 一、草木有情:环境与药性的关联 我们将详细考察不同地理环境(如山地、水边、沙地、林下)出产的同一种植物,其有效成分和药效可能存在的差异。例如,生长于高海拔山区的某种“穿心草”,与平原低洼处采集的同名植物,其性味归经有何不同?书中会引用数个地方志和民间口述史的记载,佐证“地道药材”概念在民间理解中的具体表现。这部分强调的不是标准化,而是环境对生命体能的塑造。 二、辨识之术:不仅是形态学 我们不仅提供详细的植物形态学描述(叶形、花序、果实),更侧重于民间传统的“采药口诀”和“望闻问切”的初步应用。例如,民间如何通过观察植物的“气味”、“粘液”甚至“被虫咬的程度”来判断其药性强弱。书中特别收录了十余种极易混淆的“孪生草药”,并配有清晰的对比图谱和现场分辨技巧,以避免误采误用。 三、时令之要:把握药效的黄金时间 不同的植物,其有效成分在一年四季中的积累和转化是不同的。本书将详尽梳理不同草药的最佳采集时间——是清晨带露水时分,还是烈日当空之时?是根茎膨胀的深秋,还是嫩芽初放的早春?这种对“时”的精准把握,是许多传统药方的核心机密所在。 第二部分:日常的疗愈——从“小病”到“偏方”的考证 民间医学的生命力在于其对日常小疾的高效应对。本部分致力于梳理和考证那些流传于民间,却少被正统医学文献记载的实用方剂。 一、解毒与消炎的“厨房军团” 聚焦于厨房中常见的食材,如大蒜、生姜、葱白、醋等,在民间体系中如何被提升至“药用”层面。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疮疡”或“热毒”,民间是如何搭配使用这些常见物的?书中将对几种经典的“生肌散”和“外敷膏药”的配方进行详细解析,追溯其最古老的形态,并探讨其现代药理学可能对应的活性成分。 二、脾胃的守护者:消化不良与腹泻的民间智慧 脾胃是民间关注的焦点。我们将考察那些专门针对“食积”、“胃寒”、“湿邪”的草药组合。例如,对于婴幼儿腹泻,某些地区独有的“米泔水配方”的原理何在?我们不会做临床承诺,而是客观呈现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被长期应用的“历史合理性”。 三、情绪与安神的“静心草” 现代人普遍面临的焦虑与失眠问题,在古代民间也有一套应对之道。本部分将搜集关于“镇静安神”类草药的用法,如不同品种的缬草、酸枣仁的民间炮制法,以及如何利用特定的气味(如艾草、菖蒲)进行环境熏疗以达“开窍醒神”之效。 第三部分:炮制的艺术——提升药效的传统技艺 草药的价值,三分在药材本身,七分在炮制方法。本书将深入探讨民间流传的“非标准化”炮制技术,这些技术往往是维持药效、减弱毒性的关键。 一、火候的哲学:炒、煅、煨、炙 我们将详细对比民间对“炒”(轻炒、焦炒)与正统药典中“炒制”的区别。特别关注“煅烧”技术,如用特定泥土包裹后煅烧某些矿物性草药以“增强其收敛或止血作用”的做法。这种看似粗糙的处理,实则蕴含着对药性“矫正”的理解。 二、水的力量:浸泡、煎煮与发酵 水是中药炮制中的关键介质。书中将详述“用酒浸泡”、“用醋淬煮”以及“用蜜炙”的原理。例如,为何有些草药要用“老酒”浸泡,而非新酒?不同地区对于“药引子”(如红糖水、米汤)的选择,体现了对人体“气血状态”的不同考量。 四、古法与现代的对话:记录、尊重与警惕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座连接田野经验与现代认知的桥梁。我们并非鼓吹盲目应用,而是提倡一种“尊重经验,审慎求证”的态度。每一味药的介绍后,均附有对该草药现代研究的简要综述(非主要内容),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我们强调,民间草药的价值在于提供灵感和补充方案,而非取代专业医疗。 --- 本书献给所有对自然充满好奇心,对传统智慧抱有敬意,并愿意亲自探寻草木疗愈力量的求知者。它是一部药材图鉴,更是一部田野笔记,记录了那些在寻常巷陌间,默默守护着人类健康的植物群像。翻开此书,你将重新认识脚下的大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矢建國(Joseph Shih)
 
  學歷:
  1976-1980中原大學建築學士、1982-1984成功大學建築碩士
  1995-2000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士、2003 紐西蘭國家針灸文憑
  2012-2015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
 
  資歷:
  1986教育部合格講師(台灣) 、1995世界中醫協會加拿大分會會員、
  1995全加中醫藥針灸協會會員、1998 通過中醫師檢定考試、
  2000中國傳統民俗療法協會會員、2001紐西蘭針灸協會(AcNZ)會員、
  2002紐西蘭ACC針灸醫師、2007通過美國加州針灸師考試、2015中國執業中醫師
 
  現任:
  紐西蘭開業中醫師、ACC針灸醫師及紐西蘭針灸協會(AcNZ)會員。
 
  著作:
  《易道醫義─研究易理、中醫與道醫的一點心得》、
  《龍經—氣水山龍的奧秘》、《難經─醫經秘錄八十一難》
  《天人中醫─運氣醫學再領風騷》

图书目录

自序 Preface:掌握五運六氣學說防時疫……矢建國 ..3
◎第一章 古代中國天文簡介23
Chap. 1,Brief introd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
●第一節宇宙的結構24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第二節簡史與理論44
Brief history and theories
*簡史 Brief history起源、發展及特點
夏商周時期 秦漢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期兩宋時期遼金時期 明代時期清代時期
小結:天文史有三大發展階段
分為三大階段
*理論 Theories
天文歲時的理論與時俱進  簡述漢代之前的三種宇宙論
兩漢時三種宇宙說爭鳴
(一)「蓋天說」最古老 (二)「渾天說」已屬正統理論
(三)「宣夜說」
蓋天說與渾天說 異同
天地相對運轉概念認識北斗七星
天空也有分區:三家星 五大分區  三垣二十八宿
朔望月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
第三節曆法與成就87
Calendars and achievements
*曆法(Calendar)及其基本概念
中國曆法之制定可分四期五種
以使用期間分為四期曆法共約五種
十二月陽曆(365 又 1/4 日 / 年)
陰曆(354/355 日 / 年)
陰陽合曆 (365 又 1/4 日 / 年)北斗曆(366 日 / 年)
十月陽曆(360 日 / 年)
天干、地支與生肖以干支紀年月日時
紀日法  紀年法  紀月法
紀時法:七分法、十二時辰、十六時、漏刻、更點制度、其他
*細說歷代曆法的成就 Achievements
怎樣測定回歸年長度?
歲差與天北極
置閏(十九年七閏)
 
◎第二章 天人哲學118
Chap.2, Philosophy of heaven - human
第一節天人關係與中醫氣論118
—天人關係的演變及對中醫學的影響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and influences on TCM
*歷代的天人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in the past dynasties.
三代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兩漢魏晉時期魏晉以來
隋唐時期
宋元明清時期
(一)先秦儒家的基本教化
(二)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新儒家北宋五子 南宋朱陸 明代王陽明
*宋明理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二節天人哲學與中醫理論138
Philosophy of heaven - human, and the theories of TCM
*天人同構—天與人是相對應的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are the same structure
天人宇宙同構 天人陰陽同構 天人三才同構天人五行同構 天人七數同構 天人九宮同構天人同構與中醫基礎理論
*天人同道—從「循環變易觀」談起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are the same natural circulation
經脈氣血循行方式分兩種 衛氣的循行約有三種略說中醫基礎理論
(一) 陰陽
人體陽氣與太陽同步人體陽氣強弱的日變化人氣一晝夜如四季消長 衛氣一晝夜的循環節律氣機一晝夜的升降氣機四季的升降節律
(二)五行
五行分五季配五臟五臟晝夜主時節律
(三)十二時辰氣血流注節律
*小結:Summary
天人合一與陰陽五行合成時間醫學
 
◎第三章《內經》中的天文與曆法
—《內經》與天人合一168
Chap.3, Astronomy and calendars in Nei Jing
●第一節 宇宙論 —《內經》中的宇宙結構和演化169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universe in Nei Jing
無邊際的宇宙即「太虛」
第二節星象與天體運動173
Astral image and celestial movement
*認識七曜運動
Knowledge of the seven luminaries movement
(一)太陽運動 (二)月亮運動  (三)五大行星
△恆星天空 Stellar sky
九星二十八宿與五天之氣
第三節 《內經》中的曆法189
Calendars in Nei Jing
*較明確的曆法有三種
There are three clearer calendars.
(一)曆家之曆
(二)六十干支曆
(三)五運六氣曆
依據年月日制等 小於「日」的時刻制度大於「年」的諧調週期
*小結:Summary
深具多種醫學意義
◎第四章五運六氣學說208
Chap.4, The theory of the five Yun and six Qi
五運六氣學說的作用
第一節簡述五運六氣說的形成與發展210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五運六氣的發展分期
第二節基本原理與方法215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六十甲子是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
五運與六氣基本原理
*五運 Five Yun
(一)基本概念
十干化五運 戊己寄於乾巽 交司日有先後太過與不及 勝復與鬱發
(二)五運的分類歲運主運客運
*六氣 Six Qi
(一)主氣(二)客氣客主氣加臨
相得與不相得 君臣位置 主客相勝的逆從六類吉凶特性
*運氣交感的種類
Types of interactions on Yun and Qi
運氣同化:天符 歲會 同天符 同歲會 太乙天符運氣生剋:五運生剋六氣 六氣生剋五運
平氣
五運中非太過、非不及 視歲運與六氣的五行關係
*運氣合治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Yun and Qi
*小結:運氣與疾病密切相關
五運與疾病六氣與疾病
第三節運氣醫學之臨床與運用265
Clinical and application
*參考前人經驗結晶Experiences of previous people
前人經驗有助於臨床用藥
*運用原則:Principles of application
五臟病的病因與治則
陰陽之太過與不及五行生剋乘侮從傳統典籍中找答案
五臟病種類與治療原則五臟五味補瀉的規律
*《三因方》十六首評析287
THE 16 Prescription of Three Factor and Prescription
舉兩個肺金方供參考
麥冬湯(五運類,天干戊年,火運太過)
正陽湯(六氣類,地支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小結:活用而不宜死守三因方
*結語:Conclusion
依運氣醫學防病養生才是上策294
 
附錄 Appendix.296
【1】九宮八風全文(語出《靈樞 · 九宮八風》)
【2】平氣(節錄,語出《素問 ‧ 五常政大論》)
【3】太過與不及(節錄,語出《素問· 氣交變大論》)
【4】鬱發之氣(節錄。語出《素問· 六元正紀大論》)
【5】司天在泉(節錄,語出《素問 · 至真要大論》)
【6】勝復之氣(節錄,語出《素問 · 至真要大論》)
【7】客主加臨(節錄,語出《素問 · 至真要大論》)
【8】剛柔失守(節錄,語出《素問 · 刺法論》)
【9】治則(全文,語出《素問 · 臟氣法時論》)
【10】司天 16 方(節錄,語出《三因方》)
卷之五:五運論卷之五:六氣 六氣凡例
主要參考資料來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15701
  • 叢書系列:自學中醫
  • 規格:軟精裝 / 336頁 / 15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掌握五運六氣學說防時疫
矢建國
  
  自學中醫以來,對中醫文化研究略有心得,近幾年來共完成了三本書:
 
  第一本《易道醫義》,主要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補充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論基礎,讓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人,得以一窺易理與醫道的堂奧,及其一以貫之的脈絡,同時有利於初學入門與進階學習者更有進境。
 
  第二本《難經》,筆者認為有上承《內經》、下啓《傷寒論》之功,為學習傳統醫學必讀之書。然《難經》立論深奧,不易深入了解,遑論應用。因此不揣淺陋,略論其與《內經》、《傷寒論》的關鍵與連結;即以《黃帝內經》為基礎,體會《難經》的微言大義,進而以《傷寒論》發揮於臨床,也是「一脈通,百脈俱通」之用心。
 
  第三本即本書《天人中醫》。近三年來,全球疫情爆發,前所未見的「新冠肺炎」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全球,幾乎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未受到威脅;其可怕之處在於病毒不斷變種,新藥與疫苗之開發緩不濟急。在舉世束手無策、人心惶惶之際,傳統醫學再度發揮其承先啟後、石破天驚的威力。依據流行病學專家的研究發現,此種病毒以空氣及飛沫傳播為主,其發病與傳播的嚴重程度也與氣候有關,即傳統醫學所說的「時疫」。若能掌握「五運六氣」學說,就能活用地找到防治策略,就可消彌病毒於無形,消除世人的恐慌,儘快回復正常生活。
 
  「五運六氣」對應「天地人」
 
  所謂「五運六氣」,簡單說就是在探討「天地人」的對應關係。天地人「三才」中,「天」的規律最難掌握,「人」生活在土「地」上,一不小心就會因天氣變化而病苦。但只要進一步探究,就可以感悟「天的規律」,天行疫病的關鍵可參「五運六氣」,只要掌握這個關鍵因素,用傳統醫學的理論,應該就可以改善或治癒。而這些也就是《天人中醫》所要探討的範疇。本書主要依《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七篇大論,細說「五運六氣」對人的影響,以及傳統醫學的對應之道。簡單說,「五運六氣」就是以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爲指導思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以干支爲時間符號(干紀運,支紀氣),以陰陽五行作爲吉凶判斷的工具,將宇宙天地聯繫上天候、物候與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其中,也參酌了早年自學中醫時,拜讀的幾位前輩之著作,如盧央、任應秋、吳彌漫、顧植山等,感受到相當啟發,略有一點心得可以分享。
 
  內容與體例
 
  本書的內容,前兩章主要在溯源古代天文曆法與天人哲學的基礎;第三章由《內經》中天文曆法的角度,轉入中醫學;第四章集中討論《內經》中的「五運六氣」學說,這是全書的重點(其他各章皆爲天文曆法背景),並納入中醫,作爲防治疾病的參考。但有時因論述的角度不同,有些經典中的原文可能重複引用。如「臣覽《太史天元冊》文」中的「素問 · 五運行大論」,既見於第三章「五天之氣」,也在第四章「十干化運」中出現。又如論「天體」中月球,首章第一節「宇宙結構」,談月球的結構與運行;又於第二節理論部分言「朔望月原理」,到第三節再於「曆法與成就」中,論紀月法等。
 
  除此之外,體例上則力求一致,例如「以地球北軸爲上,言地球公轉與自轉」、「以北半球黃河中原地區爲立足點,言氣候與物候的變化」等。數字方面,凡名詞均用國字,如一、二、三等;如為計數量,則用阿拉伯數字,如 1、2、3 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關「五運六氣」的附圖,前人多用圓形向心的等分區分圖,本書則採河圖五行方位圖的結構,如圖 4-7 與圖 4-12 中,將張景岳《類經圖翼》中的圓圖,置於圖左作為對比,如此即可從河圖五行方位的角度,來理解其間的相對關係。因無反向或斜向文字,可不必經圓周旋轉想像,即可具體掌握整體圓運動循環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可回歸河洛易理體系,更有助於體會本書意旨,而融會貫通。
 
  主要由傳統醫學講座整理而成
 
  就在初稿略具雛形,頗有心得之時,機緣湊巧,2019年 7 月起「紐西蘭針灸協會(AcNZ)」與「紐西蘭中醫藥針灸協會 (NZCMAS)」,主辦的繼續教育學分(CPD)之系列講座,筆者即以整理過後的部分「天人中醫」理念先與同道分享。開講之後反應相當熱烈,學員們意猶未盡,希望有更多資訊與世人分享,因而補充更多圖文資料重新整理後成書,並名之為《天人中醫》。
 
  希望讀者讀完本書後,對《內經》中「五運六氣」學說的認識,提升到自然宇宙天地與天人哲學的層次,即以地球為立足點,瞭解其基本原理與運行原則,再參考天象、天候、物候間之變化,及其對人體的影響;再依據天候、物候的變化,靈活應用《內經》運氣學說的精神,回歸整體觀與辨證論治原則,變化萬千都在胸中,臨床應用如行雲流水,這才是「天人中醫」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出版本書之初心。
 
  本書約9萬5千字,圖表 115 個,其中許多講座資料皆為犬子矢天浩幫忙整理;少數圖表取自網路資料,再補充編整而成;全書之編排設計,有賴元氣齋出版社的工作羣及林鈴塙社長的協助;同時感謝所有曾經協助本書出版的師長與親朋好友,在大家的協助下,才能共同完成此書的出版。筆者才疏學淺,如有不足處,尚祈同道先進指教。是為序。
 
西元 2023 年 01 月 20 日大寒日
寫於紐西蘭 奧克蘭市 蓮花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保持了专业术语的准确使用,但同时又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亲和力。作者似乎很擅长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翻译”成大众容易接受的口语化表达,没有一般专业书籍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距离感。我特别欣赏它在叙事结构上的灵活性,时而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循循善诱;时而又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用充满生活哲理的小故事来佐证观点。读到一些关于生活习惯的描述时,我甚至会心一笑,因为那正是我自己日常中忽略的细节。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共鸣和实用的指导,使得原本严肃的学术探讨变得鲜活起来,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智慧与新的探索。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封面那几笔写意的山水墨迹深深吸引,色彩的运用非常巧妙,既有传统国画的沉稳,又不失现代设计的灵动。内页的纸张质地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阅读时手感舒适,久读不累。排版方面,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宽松,阅读体验非常友好,即便是面对一些需要仔细揣摩的专业概念,也能保持清晰的脉络感。编辑在细节上的用心,真的体现了对内容和读者的尊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标题上的设计,既有文学的美感,又能准确概括本章的核心思想,引导读者更好地进入文本的世界。整体来看,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无疑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籍,光是放在书架上,也算得上一件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用“博大精深”来形容或许都不足为过。作者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扎实,行文流畅,逻辑严谨,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老中医娓娓道来,却又充满了前沿的思考。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对于“气”这种核心概念的阐述,它不是停留在模糊的哲学层面,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和跨学科的引证,将这一古老而玄妙的理论落地到了可感知的层次。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开放的课堂,作者不断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我们去重新审视日常的健康习惯。书中对不同时令、地域的个体差异化调理方案的探讨,尤其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精髓,充满了人文关怀。每一个论断后面都有清晰的理论支撑,很少出现那种故弄玄虚的辞藻堆砌,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忍不住一页接一页地往下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细节。

评分

这本书对于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性,可以说是做得非常到位,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它提供了一套非常系统化的自我观察和调理的框架。特别是关于“运”和“气”如何在个体生命中体现的描述,非常具有可操作性。书中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详细地说明了“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举例来说,针对不同季节的起居、饮食建议,都配有详尽的理论依据,让人心服口服。读完之后,我立刻尝试调整了几个生活细节,虽然效果的显现需要时间,但那种主动掌握健康主动权的感觉,是阅读其他泛泛而谈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它像是一个贴心的健康顾问,时刻提醒你关注身体发出的细微信号,真正做到了将知识转化为日常的实践智慧,让“医”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在对传统理论进行现代化阐释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令人印象深刻。它并非盲目地推崇古代医典,而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大胆地融入了现代医学的视角进行对话和反思。书中对某些传统观点局限性的探讨,处理得非常得体和审慎,既肯定了历史价值,又指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要性。这种兼容并包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更加客观和全面,而不是简单的复古或全盘否定。它鼓励读者建立起一种“双重视角”的健康观,即既要仰望星空(理解宏大的理论体系),也要脚踏实地(结合现代科学的验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普通的养生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哲学的深度探索报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