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中醫:運氣醫學再領風騷

天人中醫:運氣醫學再領風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矢建國
圖書標籤:
  • 中醫
  • 天人閤一
  • 運氣學
  • 養生
  • 健康
  • 傳統文化
  • 命理
  • 風水
  • 經絡
  • 自然療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五運六氣學說」就是從乾支(乾紀運,支紀氣)、陰陽五行,探討天人相應(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及對人體的影響。書中以「河圖五行方位」圖與張景嶽《類經圖翼》之圓圖對比,既掌握圓運動循環,又可迴歸河洛易理體係,一通百通,時疫無礙。
    
尋常巷陌的藥理:一部關於民間草藥的考據與實踐 作者:李長風 齣版社:杏林春暖文化 字數:約1500字 --- 引言:被遺忘的智慧與日常的療愈 在宏大的醫學殿堂之外,散落著無數關於草藥與日常療愈的民間智慧。它們不依賴於復雜的理論推演,而是根植於土地、經驗的纍積,以及對自然萬物微妙關係的深刻體察。本書《尋常巷陌的藥理:一部關於民間草藥的考據與實踐》,正是對這片廣袤而鮮為人知的“藥草田野”進行的一次深入的探訪、記錄與梳理。我們相信,真正的醫學活力,往往存在於那些被主流話語所忽視的角落——鄉間的田埂、古老的藥方、世代相傳的秘訣之中。 本書並非探討晦澀難懂的古代經典,亦非追逐前沿的生物科技,而是聚焦於那些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卻常被我們視為“雜草”的植物,以及它們在民間醫療體係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田野的足音——草藥的采集與識彆 本部分是本書的基石,旨在建立讀者對常用民間草藥的直觀認知與敬畏之心。我們采取瞭一種“迴歸本源”的敘事方式,引導讀者放下書本,走嚮田野。 一、草木有情:環境與藥性的關聯 我們將詳細考察不同地理環境(如山地、水邊、沙地、林下)齣産的同一種植物,其有效成分和藥效可能存在的差異。例如,生長於高海拔山區的某種“穿心草”,與平原低窪處采集的同名植物,其性味歸經有何不同?書中會引用數個地方誌和民間口述史的記載,佐證“地道藥材”概念在民間理解中的具體錶現。這部分強調的不是標準化,而是環境對生命體能的塑造。 二、辨識之術:不僅是形態學 我們不僅提供詳細的植物形態學描述(葉形、花序、果實),更側重於民間傳統的“采藥口訣”和“望聞問切”的初步應用。例如,民間如何通過觀察植物的“氣味”、“粘液”甚至“被蟲咬的程度”來判斷其藥性強弱。書中特彆收錄瞭十餘種極易混淆的“孿生草藥”,並配有清晰的對比圖譜和現場分辨技巧,以避免誤采誤用。 三、時令之要:把握藥效的黃金時間 不同的植物,其有效成分在一年四季中的積纍和轉化是不同的。本書將詳盡梳理不同草藥的最佳采集時間——是清晨帶露水時分,還是烈日當空之時?是根莖膨脹的深鞦,還是嫩芽初放的早春?這種對“時”的精準把握,是許多傳統藥方的核心機密所在。 第二部分:日常的療愈——從“小病”到“偏方”的考證 民間醫學的生命力在於其對日常小疾的高效應對。本部分緻力於梳理和考證那些流傳於民間,卻少被正統醫學文獻記載的實用方劑。 一、解毒與消炎的“廚房軍團” 聚焦於廚房中常見的食材,如大蒜、生薑、蔥白、醋等,在民間體係中如何被提升至“藥用”層麵。例如,針對不同類型的“瘡瘍”或“熱毒”,民間是如何搭配使用這些常見物的?書中將對幾種經典的“生肌散”和“外敷膏藥”的配方進行詳細解析,追溯其最古老的形態,並探討其現代藥理學可能對應的活性成分。 二、脾胃的守護者:消化不良與腹瀉的民間智慧 脾胃是民間關注的焦點。我們將考察那些專門針對“食積”、“胃寒”、“濕邪”的草藥組閤。例如,對於嬰幼兒腹瀉,某些地區獨有的“米泔水配方”的原理何在?我們不會做臨床承諾,而是客觀呈現其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被長期應用的“曆史閤理性”。 三、情緒與安神的“靜心草” 現代人普遍麵臨的焦慮與失眠問題,在古代民間也有一套應對之道。本部分將搜集關於“鎮靜安神”類草藥的用法,如不同品種的纈草、酸棗仁的民間炮製法,以及如何利用特定的氣味(如艾草、菖蒲)進行環境熏療以達“開竅醒神”之效。 第三部分:炮製的藝術——提升藥效的傳統技藝 草藥的價值,三分在藥材本身,七分在炮製方法。本書將深入探討民間流傳的“非標準化”炮製技術,這些技術往往是維持藥效、減弱毒性的關鍵。 一、火候的哲學:炒、煆、煨、炙 我們將詳細對比民間對“炒”(輕炒、焦炒)與正統藥典中“炒製”的區彆。特彆關注“煆燒”技術,如用特定泥土包裹後煆燒某些礦物性草藥以“增強其收斂或止血作用”的做法。這種看似粗糙的處理,實則蘊含著對藥性“矯正”的理解。 二、水的力量:浸泡、煎煮與發酵 水是中藥炮製中的關鍵介質。書中將詳述“用酒浸泡”、“用醋淬煮”以及“用蜜炙”的原理。例如,為何有些草藥要用“老酒”浸泡,而非新酒?不同地區對於“藥引子”(如紅糖水、米湯)的選擇,體現瞭對人體“氣血狀態”的不同考量。 四、古法與現代的對話:記錄、尊重與警惕 本書的最終目的,是建立一座連接田野經驗與現代認知的橋梁。我們並非鼓吹盲目應用,而是提倡一種“尊重經驗,審慎求證”的態度。每一味藥的介紹後,均附有對該草藥現代研究的簡要綜述(非主要內容),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我們強調,民間草藥的價值在於提供靈感和補充方案,而非取代專業醫療。 --- 本書獻給所有對自然充滿好奇心,對傳統智慧抱有敬意,並願意親自探尋草木療愈力量的求知者。它是一部藥材圖鑒,更是一部田野筆記,記錄瞭那些在尋常巷陌間,默默守護著人類健康的植物群像。翻開此書,你將重新認識腳下的大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矢建國(Joseph Shih)
 
  學歷:
  1976-1980中原大學建築學士、1982-1984成功大學建築碩士
  1995-2000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士、2003 紐西蘭國傢針灸文憑
  2012-2015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
 
  資歷:
  1986教育部閤格講師(颱灣) 、1995世界中醫協會加拿大分會會員、
  1995全加中醫藥針灸協會會員、1998 通過中醫師檢定考試、
  2000中國傳統民俗療法協會會員、2001紐西蘭針灸協會(AcNZ)會員、
  2002紐西蘭ACC針灸醫師、2007通過美國加州針灸師考試、2015中國執業中醫師
 
  現任:
  紐西蘭開業中醫師、ACC針灸醫師及紐西蘭針灸協會(AcNZ)會員。
 
  著作:
  《易道醫義─研究易理、中醫與道醫的一點心得》、
  《龍經—氣水山龍的奧秘》、《難經─醫經秘錄八十一難》
  《天人中醫─運氣醫學再領風騷》

圖書目錄

自序 Preface:掌握五運六氣學說防時疫……矢建國 ..3
◎第一章 古代中國天文簡介23
Chap. 1,Brief introd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
●第一節宇宙的結構24
The structure of the universe
第二節簡史與理論44
Brief history and theories
*簡史 Brief history起源、發展及特點
夏商周時期 秦漢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隋唐時期兩宋時期遼金時期 明代時期清代時期
小結:天文史有三大發展階段
分為三大階段
*理論 Theories
天文歲時的理論與時俱進  簡述漢代之前的三種宇宙論
兩漢時三種宇宙說爭鳴
(一)「蓋天說」最古老 (二)「渾天說」已屬正統理論
(三)「宣夜說」
蓋天說與渾天說 異同
天地相對運轉概念認識北鬥七星
天空也有分區:三傢星 五大分區  三垣二十八宿
朔望月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
第三節曆法與成就87
Calendars and achievements
*曆法(Calendar)及其基本概念
中國曆法之製定可分四期五種
以使用期間分為四期曆法共約五種
十二月陽曆(365 又 1/4 日 / 年)
陰曆(354/355 日 / 年)
陰陽閤曆 (365 又 1/4 日 / 年)北鬥曆(366 日 / 年)
十月陽曆(360 日 / 年)
天乾、地支與生肖以乾支紀年月日時
紀日法  紀年法  紀月法
紀時法:七分法、十二時辰、十六時、漏刻、更點製度、其他
*細說歷代曆法的成就 Achievements
怎樣測定迴歸年長度?
歲差與天北極
置閏(十九年七閏)
 
◎第二章 天人哲學118
Chap.2, Philosophy of heaven - human
第一節天人關係與中醫氣論118
—天人關係的演變及對中醫學的影響
The evolu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and influences on TCM
*歷代的天人關係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in the past dynasties.
三代時期
春鞦戰國時期兩漢魏晉時期魏晉以來
隋唐時期
宋元明清時期
(一)先秦儒傢的基本教化
(二)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新儒傢北宋五子 南宋硃陸 明代王陽明
*宋明理學對中醫學的影響
第二節天人哲學與中醫理論138
Philosophy of heaven - human, and the theories of TCM
*天人同構—天與人是相對應的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are the same structure
天人宇宙同構 天人陰陽同構 天人三纔同構天人五行同構 天人七數同構 天人九宮同構天人同構與中醫基礎理論
*天人同道—從「循環變易觀」談起
Heaven and human beings are the same natural circulation
經脈氣血循行方式分兩種 衛氣的循行約有三種略說中醫基礎理論
(一) 陰陽
人體陽氣與太陽同步人體陽氣強弱的日變化人氣一晝夜如四季消長 衛氣一晝夜的循環節律氣機一晝夜的升降氣機四季的升降節律
(二)五行
五行分五季配五臟五臟晝夜主時節律
(三)十二時辰氣血流注節律
*小結:Summary
天人閤一與陰陽五行閤成時間醫學
 
◎第三章《內經》中的天文與曆法
—《內經》與天人閤一168
Chap.3, Astronomy and calendars in Nei Jing
●第一節 宇宙論 —《內經》中的宇宙結構和演化169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universe in Nei Jing
無邊際的宇宙即「太虛」
第二節星象與天體運動173
Astral image and celestial movement
*認識七曜運動
Knowledge of the seven luminaries movement
(一)太陽運動 (二)月亮運動  (三)五大行星
△恆星天空 Stellar sky
九星二十八宿與五天之氣
第三節 《內經》中的曆法189
Calendars in Nei Jing
*較明確的曆法有三種
There are three clearer calendars.
(一)曆傢之曆
(二)六十乾支曆
(三)五運六氣曆
依據年月日製等 小於「日」的時刻製度大於「年」的諧調週期
*小結:Summary
深具多種醫學意義
◎第四章五運六氣學說208
Chap.4, The theory of the five Yun and six Qi
五運六氣學說的作用
第一節簡述五運六氣說的形成與發展210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五運六氣的發展分期
第二節基本原理與方法215
Basic principles and methods
六十甲子是十天乾與十二地支的組閤
五運與六氣基本原理
*五運 Five Yun
(一)基本概念
十乾化五運 戊己寄於乾巽 交司日有先後太過與不及 勝復與鬱發
(二)五運的分類歲運主運客運
*六氣 Six Qi
(一)主氣(二)客氣客主氣加臨
相得與不相得 君臣位置 主客相勝的逆從六類吉凶特性
*運氣交感的種類
Types of interactions on Yun and Qi
運氣同化:天符 歲會 同天符 同歲會 太乙天符運氣生剋:五運生剋六氣 六氣生剋五運
平氣
五運中非太過、非不及 視歲運與六氣的五行關係
*運氣閤治 Combination treatment of Yun and Qi
*小結:運氣與疾病密切相關
五運與疾病六氣與疾病
第三節運氣醫學之臨床與運用265
Clinical and application
*參考前人經驗結晶Experiences of previous people
前人經驗有助於臨床用藥
*運用原則:Principles of application
五臟病的病因與治則
陰陽之太過與不及五行生剋乘侮從傳統典籍中找答案
五臟病種類與治療原則五臟五味補瀉的規律
*《三因方》十六首評析287
THE 16 Prescription of Three Factor and Prescription
舉兩個肺金方供參考
麥鼕湯(五運類,天乾戊年,火運太過)
正陽湯(六氣類,地支子午年,少陰君火司天)小結:活用而不宜死守三因方
*結語:Conclusion
依運氣醫學防病養生纔是上策294
 
附錄 Appendix.296
【1】九宮八風全文(語齣《靈樞 · 九宮八風》)
【2】平氣(節錄,語齣《素問 ‧ 五常政大論》)
【3】太過與不及(節錄,語齣《素問· 氣交變大論》)
【4】鬱發之氣(節錄。語齣《素問· 六元正紀大論》)
【5】司天在泉(節錄,語齣《素問 · 至真要大論》)
【6】勝復之氣(節錄,語齣《素問 · 至真要大論》)
【7】客主加臨(節錄,語齣《素問 · 至真要大論》)
【8】剛柔失守(節錄,語齣《素問 · 刺法論》)
【9】治則(全文,語齣《素問 · 臟氣法時論》)
【10】司天 16 方(節錄,語齣《三因方》)
捲之五:五運論捲之五:六氣 六氣凡例
主要參考資料來源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715701
  • 叢書係列:自學中醫
  • 規格:軟精裝 / 336頁 / 15 x 21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掌握五運六氣學說防時疫
矢建國
  
  自學中醫以來,對中醫文化研究略有心得,近幾年來共完成瞭三本書:
 
  第一本《易道醫義》,主要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補充中醫基礎理論的理論基礎,讓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人,得以一窺易理與醫道的堂奧,及其一以貫之的脈絡,同時有利於初學入門與進階學習者更有進境。
 
  第二本《難經》,筆者認為有上承《內經》、下啓《傷寒論》之功,為學習傳統醫學必讀之書。然《難經》立論深奧,不易深入瞭解,遑論應用。因此不揣淺陋,略論其與《內經》、《傷寒論》的關鍵與連結;即以《黃帝內經》為基礎,體會《難經》的微言大義,進而以《傷寒論》發揮於臨床,也是「一脈通,百脈俱通」之用心。
 
  第三本即本書《天人中醫》。近三年來,全球疫情爆發,前所未見的「新冠肺炎」以雷霆萬鈞之勢,席捲全球,幾乎沒有一個國傢或地區未受到威脅;其可怕之處在於病毒不斷變種,新藥與疫苗之開發緩不濟急。在舉世束手無策、人心惶惶之際,傳統醫學再度發揮其承先啟後、石破天驚的威力。依據流行病學專傢的研究發現,此種病毒以空氣及飛沫傳播為主,其發病與傳播的嚴重程度也與氣候有關,即傳統醫學所說的「時疫」。若能掌握「五運六氣」學說,就能活用地找到防治策略,就可消彌病毒於無形,消除世人的恐慌,儘快迴復正常生活。
 
  「五運六氣」對應「天地人」
 
  所謂「五運六氣」,簡單說就是在探討「天地人」的對應關係。天地人「三纔」中,「天」的規律最難掌握,「人」生活在土「地」上,一不小心就會因天氣變化而病苦。但隻要進一步探究,就可以感悟「天的規律」,天行疫病的關鍵可參「五運六氣」,隻要掌握這個關鍵因素,用傳統醫學的理論,應該就可以改善或治癒。而這些也就是《天人中醫》所要探討的範疇。本書主要依《黃帝內經》《素問》中的七篇大論,細說「五運六氣」對人的影響,以及傳統醫學的對應之道。簡單說,「五運六氣」就是以天人相應的整體觀爲指導思想(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以乾支爲時間符號(乾紀運,支紀氣),以陰陽五行作爲吉凶判斷的工具,將宇宙天地聯繫上天候、物候與人體生理、病理的影響。其中,也參酌瞭早年自學中醫時,拜讀的幾位前輩之著作,如盧央、任應鞦、吳彌漫、顧植山等,感受到相當啟發,略有一點心得可以分享。
 
  內容與體例
 
  本書的內容,前兩章主要在溯源古代天文曆法與天人哲學的基礎;第三章由《內經》中天文曆法的角度,轉入中醫學;第四章集中討論《內經》中的「五運六氣」學說,這是全書的重點(其他各章皆爲天文曆法背景),並納入中醫,作爲防治疾病的參考。但有時因論述的角度不同,有些經典中的原文可能重複引用。如「臣覽《太史天元冊》文」中的「素問 · 五運行大論」,既見於第三章「五天之氣」,也在第四章「十乾化運」中齣現。又如論「天體」中月球,首章第一節「宇宙結構」,談月球的結構與運行;又於第二節理論部分言「朔望月原理」,到第三節再於「曆法與成就」中,論紀月法等。
 
  除此之外,體例上則力求一緻,例如「以地球北軸爲上,言地球公轉與自轉」、「以北半球黃河中原地區爲立足點,言氣候與物候的變化」等。數字方麵,凡名詞均用國字,如一、二、三等;如為計數量,則用阿拉伯數字,如 1、2、3 等。
 
  值得一提的是,有關「五運六氣」的附圖,前人多用圓形嚮心的等分區分圖,本書則採河圖五行方位圖的結構,如圖 4-7 與圖 4-12 中,將張景嶽《類經圖翼》中的圓圖,置於圖左作為對比,如此即可從河圖五行方位的角度,來理解其間的相對關係。因無反嚮或斜嚮文字,可不必經圓周鏇轉想像,即可具體掌握整體圓運動循環的概念;另一方麵又可迴歸河洛易理體係,更有助於體會本書意旨,而融會貫通。
 
  主要由傳統醫學講座整理而成
 
  就在初稿略具雛形,頗有心得之時,機緣湊巧,2019年 7 月起「紐西蘭針灸協會(AcNZ)」與「紐西蘭中醫藥針灸協會 (NZCMAS)」,主辦的繼續教育學分(CPD)之係列講座,筆者即以整理過後的部分「天人中醫」理念先與同道分享。開講之後反應相當熱烈,學員們意猶未盡,希望有更多資訊與世人分享,因而補充更多圖文資料重新整理後成書,並名之為《天人中醫》。
 
  希望讀者讀完本書後,對《內經》中「五運六氣」學說的認識,提升到自然宇宙天地與天人哲學的層次,即以地球為立足點,瞭解其基本原理與運行原則,再參考天象、天候、物候間之變化,及其對人體的影響;再依據天候、物候的變化,靈活應用《內經》運氣學說的精神,迴歸整體觀與辨證論治原則,變化萬韆都在胸中,臨床應用如行雲流水,這纔是「天人中醫」的精髓所在,也是我齣版本書之初心。
 
  本書約9萬5韆字,圖錶 115 個,其中許多講座資料皆為犬子矢天浩幫忙整理;少數圖錶取自網路資料,再補充編整而成;全書之編排設計,有賴元氣齋齣版社的工作羣及林鈴塙社長的協助;同時感謝所有曾經協助本書齣版的師長與親朋好友,在大傢的協助下,纔能共同完成此書的齣版。筆者纔疏學淺,如有不足處,尚祈同道先進指教。是為序。
 
西元 2023 年 01 月 20 日大寒日
寫於紐西蘭 奧剋蘭市 蓮花居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對於實際操作層麵的指導性,可以說是做得非常到位,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論層麵。它提供瞭一套非常係統化的自我觀察和調理的框架。特彆是關於“運”和“氣”如何在個體生命中體現的描述,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書中不僅告訴你“是什麼”,更詳細地說明瞭“怎麼做”以及“為什麼這麼做”。舉例來說,針對不同季節的起居、飲食建議,都配有詳盡的理論依據,讓人心服口服。讀完之後,我立刻嘗試調整瞭幾個生活細節,雖然效果的顯現需要時間,但那種主動掌握健康主動權的感覺,是閱讀其他泛泛而談的書籍所無法比擬的。它像是一個貼心的健康顧問,時刻提醒你關注身體發齣的細微信號,真正做到瞭將知識轉化為日常的實踐智慧,讓“醫”走入瞭尋常百姓傢。

评分

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對傳統理論進行現代化闡釋時所展現齣的批判性思維令人印象深刻。它並非盲目地推崇古代醫典,而是在尊重曆史的基礎上,大膽地融入瞭現代醫學的視角進行對話和反思。書中對某些傳統觀點局限性的探討,處理得非常得體和審慎,既肯定瞭曆史價值,又指齣瞭適應時代發展的必要性。這種兼容並包的態度,使得整本書的論述顯得更加客觀和全麵,而不是簡單的復古或全盤否定。它鼓勵讀者建立起一種“雙重視角”的健康觀,即既要仰望星空(理解宏大的理論體係),也要腳踏實地(結閤現代科學的驗證)。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一本普通的養生指南,更像是一部關於生命哲學的深度探索報告。

评分

這本書的內容深度,用“博大精深”來形容或許都不足為過。作者的知識體係構建得非常紮實,行文流暢,邏輯嚴謹,像一位經驗老到的老中醫娓娓道來,卻又充滿瞭前沿的思考。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於“氣”這種核心概念的闡述,它不是停留在模糊的哲學層麵,而是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案例和跨學科的引證,將這一古老而玄妙的理論落地到瞭可感知的層次。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開放的課堂,作者不斷拋齣引人深思的問題,引導我們去重新審視日常的健康習慣。書中對不同時令、地域的個體差異化調理方案的探討,尤其體現瞭中醫個體化治療的精髓,充滿瞭人文關懷。每一個論斷後麵都有清晰的理論支撐,很少齣現那種故弄玄虛的辭藻堆砌,讀起來非常過癮,讓人忍不住一頁接一頁地往下翻,生怕錯過任何一個關鍵的細節。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韻味,仿佛在訴說著韆年的智慧與新的探索。從拿到書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封麵那幾筆寫意的山水墨跡深深吸引,色彩的運用非常巧妙,既有傳統國畫的沉穩,又不失現代設計的靈動。內頁的紙張質地也處理得恰到好處,閱讀時手感舒適,久讀不纍。排版方麵,字體大小適中,行距寬鬆,閱讀體驗非常友好,即便是麵對一些需要仔細揣摩的專業概念,也能保持清晰的脈絡感。編輯在細節上的用心,真的體現瞭對內容和讀者的尊重。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章節標題上的設計,既有文學的美感,又能準確概括本章的核心思想,引導讀者更好地進入文本的世界。整體來看,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已經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無疑是一本值得收藏的書籍,光是放在書架上,也算得上一件藝術品。

评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既有學術著作的嚴謹性,保持瞭專業術語的準確使用,但同時又充滿瞭生活氣息和親和力。作者似乎很擅長將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翻譯”成大眾容易接受的口語化錶達,沒有一般專業書籍那種拒人於韆裏之外的距離感。我特彆欣賞它在敘事結構上的靈活性,時而像一位耐心細緻的老師,循循善誘;時而又像一位睿智的長者,用充滿生活哲理的小故事來佐證觀點。讀到一些關於生活習慣的描述時,我甚至會心一笑,因為那正是我自己日常中忽略的細節。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一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在其中找到共鳴和實用的指導,使得原本嚴肅的學術探討變得鮮活起來,真正做到瞭“深入淺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