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系列講堂 生物多樣性:守護生態基因庫,一同為地球物種共生努力

SDGs系列講堂 生物多樣性:守護生態基因庫,一同為地球物種共生努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InfoVisual研究所
图书标签:
  • SDGs
  • 生物多样性
  • 生态保护
  • 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
  • 物种共生
  • 生态基因库
  • 科普读物
  • 自然科学
  • 地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地球透過生物多樣性,供給人類繁衍壯大的資源。
但隨著人類發展而滅絕的物種、毀壞的生態,
開始漸漸反撲,要怎麼幫地球恢復生息呢?
 
  ※生物多樣性是什麼呢?
  所謂的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生物的豐富特性及其連繫。人類的祖先漸漸發展成智人,開始一步步演化,最終人類成為地球史上最強的生物。人類一直以來都是從地球索取食衣住行、醫藥、能源等等的物質,舉凡智人時期的採集、狩獵,人類集落形成後的農業、畜牧,再到近現代工業革命後的化石燃料。地球以土地的養分滋養植物萌發、以草木果實餵養動物生長,死後屍體回歸大地成為養分與能源,不同的物種形成群體、再形成生態系統。可以說我們如今所享受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地球的各個生態系統之上、由各類生物所提供,這些價值與成果都是仰賴生物多樣性提供。
 
  【這些問題都可能跟缺乏生物多樣性有關】
  ◆會抓蟲的麻雀不見了←引進外來物種使白尾八哥得生態系統崩壞
  ◆瀕臨絕種的台灣石虎←開發使得陸地棲地被破壞、汙染或耗竭
  ◆禽流感導致的缺蛋荒←改良高價值物種而使得病蟲害橫行
  ↑↑↑而且都是因為人類活動所導致↑↑↑
 
  ※人類活動加快生物滅絕速度,如今問題開始反撲
  自約38億年前生命誕生以來,無數生物物種誕生而又逐漸滅絕。其主要原因在於自然環境的變化,不過近年來的滅絕現象則明顯是我們人類的活動所致。因濫捕、引進外來物種使得生態系統崩壞;因開發使得陸地、海洋棲地被破壞、汙染或耗竭;因品種改良高價值物種而使得病蟲害橫行,這些人為的原因都加快了物種滅絕的速度。缺乏生物多樣性最直接的後果,將導致糧食危機。
 
  接連爆發來自動物的新傳染病SARS、MERS、伊波拉出血熱或是COVID-19,也完全是人類過度接近野生動物所致。人類砍伐森林或隨意開發,破壞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又捕捉並販售野生動物,就此開啟了未知傳染病的大門。
 
  地球暖化也是源於人類消耗地球生物多樣性所致。遠古時期的生物遺骸成為了化石燃料,燃燒化石燃料產生二氧化碳(CO2),因溫室效應導致氣溫上升;隨著石油化學工業的發達,又催生出名為塑膠的新素材,創造出無數難以分解的垃圾問題,進而威脅到現代的生物多樣性
 
  ※守護生物多樣性等同於拯救人類的未來
  人類於約700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上,如今立足於生物界的頂端,一直以來從各式各樣的生物索取資源。但時至今日人類引發地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世界已陷入危機之中,唯一的避免之道在於恢復並持續維持地球原有的「生物多樣性」,讓陸地、海洋等的各個生態系統發揮吸收碳、儲存碳的功能。
 
  本書將會帶著大家認識這門學問,就從理解猶如地球寶藏的「生物多樣性」開始,踏出守護地球的第一步。
  ‧認識身邊出現的動植物→學會尊重與愛護生物
  ‧認識餐桌上的食品來源→愛惜食物與挑選在地、友善食材
  ‧認識生活中使用的產品→選用環保與可回收資源
  ‧過友善地球的生活方式→珍惜能源、實踐環保行動
 
  每個人都能像這樣從小事做起,一起為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力。並且一同反思缺乏生物多樣性,會對地球造成什麼樣的威脅,再逐一探究解決方法。
《地球脉动:气候变迁下的生态系统重塑与人类抉择》 本书简介: 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正站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历史关口。全球气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化,其深远影响正在重塑地球上每一个角落的生态系统。本书并非聚焦于单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而是以宏大的全球视角,深入剖析了气候变迁这一核心驱动力如何引发连锁反应,重构陆地、海洋乃至极地环境的复杂动态,并探讨人类社会在这一剧变时代所面临的生存抉择与伦理困境。 本书分为四大核心板块,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关于当代地球生态危机及其解决方案的全面图景。 --- 第一部分:热力学驱动下的全球重塑 本部分着眼于气候变化的物理基础及其对地球主要生态区域的直接冲击。我们摒弃了教科书式的气候模型描述,转而聚焦于实际观测到的“热力学边界条件”的变化如何转化为生物地理学的剧变。 气候梯度偏移与物种的“迁徙竞赛”: 全球平均气温的上升并非均匀分布,某些区域的增温速率远超平均值。本书详细分析了这种梯度偏移如何迫使依赖特定温度带生存的物种,特别是那些活动范围受限的特有种群,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地理迁移。我们对比了中纬度森林生态系统与高山冰缘带的物种响应速度。例如,在北美西部的山脉系统,我们观察到林线正以每年数米的速度攀升,但这种速度往往跟不上气候变暖的步伐,导致“高山孤岛”现象加剧,使得原本局限于山顶的耐寒物种面临被“挤压”至灭绝的风险。 海洋酸化与碳循环的失衡: 不同于陆地生态系统对温度的敏感反应,海洋生态系统正遭受“双重打击”:升温与酸化。本书深入阐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如何降低海水pH值,并追踪了这一化学变化对钙化生物(如珊瑚虫、翼足类软体动物)骨骼形成的影响。我们选取了南大洋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了酸化如何威胁食物网基层的翼足类,进而影响鲑鱼、鲱鱼等重要商业渔业资源。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融化的冰盖对大洋环流模式(如温盐环流)的潜在干扰,以及这将如何反噬全球热量再分配,形成不可预测的区域性气候灾难。 极端天气事件的“生态冲击波”: 不再是偶尔发生的偶然事件,极端降雨、长期干旱和超级风暴已成为常态。本书评估了这些事件对生态系统韧性的冲击阈值。以澳大利亚为例,持续的野火季节不仅直接烧毁栖息地,更重要的是,它们改变了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微生物群落,使得某些依赖周期性火灾更新的植被(如桉树林)的自然恢复机制被彻底破坏。我们通过案例研究表明,短期内的极端事件叠加效应,往往比线性升温导致的慢性压力更具毁灭性。 --- 第二部分:人类活动与生态反馈的复杂交织 气候变迁并非孤立的自然现象,它是人类活动排放的直接后果,同时也反过来加剧了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本部分专注于这种双向互动的机制分析。 气候难民与边境生态压力: 随着海平面上升和土地盐碱化加剧,部分沿海低洼地区和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宜居性急剧下降。本书探讨了气候变化如何催生新的“气候难民”群体,以及这些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接收地生态系统的额外压力。当大量人口涌入相对稳定的区域时,对当地水源、农业用地和原生植被的争夺,往往会引发新的局部环境冲突和物种栖息地破碎化。 农业系统的“适应陷阱”: 为应对变暖带来的作物减产风险,全球农业系统广泛采用抗旱或耐热作物品种,并扩大灌溉规模。本书批判性地分析了这种“适应陷阱”:虽然短期内保证了粮食产量,但大规模的单一栽培(Monoculture)降低了农业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并极大地消耗了地下水资源。这种对短视经济效益的追求,实际上削弱了人类食物系统的长期气候适应能力。 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与生态廊道的断裂: 现代社会高度依赖的能源、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其设计往往基于过去的气候数据。面对新的极端气候模式,这些基础设施的可靠性受到严峻考验。本书关注了桥梁、堤坝和输电线路在洪水或热浪中的失效,以及这些失效如何通过物理屏障效应,进一步阻碍了物种在气候梯度上的自然迁移,形成难以逾越的生态“人造断层”。 --- 第三部分:碳汇的脆弱性与反哺效应 生态系统不仅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它们也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碳捕获者——碳汇。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气候危机如何侵蚀这些自然碳汇的功能,并可能导致碳排放的失控反哺。 森林“由汇转源”的临界点: 全球森林覆盖率的恢复被认为是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策略。然而,本书警告,在升温和干旱共同作用下,许多热带雨林(如亚马逊)和北方针叶林正接近“由碳汇转变为碳源”的临界点。一旦森林因病虫害爆发或大火而大规模死亡,其储存的巨大碳量将释放回大气,形成正反馈循环,使气候目标更难实现。本书引入了动态模型,评估了现有保护政策在应对森林健康急剧下降时的滞后性。 永久冻土融化:时间炸弹的激活: 北极圈的永久冻土层封存了比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多两倍的古代有机碳。本书详细描述了冰雪消融对地表稳定性和碳释放的影响。我们不仅仅关注甲烷的释放,更探讨了微生物群落对解冻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如何被温度精确调控,以及这一过程如何不受人类短期政策干预的影响,成为一个自主运行的强大气候驱动力。 蓝碳生态系统的消亡与风险: 红树林、盐沼和海草床——被称为“蓝碳”的沿海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固碳效率。本书分析了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加速上升,如何使许多位于低洼处的蓝碳区域因淹没而死亡,从而失去其固碳能力,并可能将沉积的碳释放回水体。保护蓝碳,不仅是保护海岸线,更是保护一个至关重要的、被低估的全球碳缓冲带。 --- 第四部分:超越“保护”的韧性治理与适应策略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转向未来,强调单一的“保护”思维已不足以应对当前规模的生态重塑,我们需要转向更具主动性和系统性的“韧性治理”。 “半自然栖息地”的再设计: 传统的保护区往往将人类活动排除在外,但在气候变化下,这种严格的隔离可能导致物种无法适应新环境。本书倡导建立“半自然栖息地”和“气候适应性走廊”。这些区域的设计理念是,允许适度的、受控的人类活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并确保物种能沿着更宽泛的梯度进行气候驱动的调整。例如,在农业景观中整合“气候避难所”——人工湿地或小型林地斑块,以应对干旱期的物种生存需求。 基因组学指导下的“辅助迁移”伦理探讨: 面对某些物种因栖息地完全丧失而面临灭绝的困境,辅助迁移(Assisted Migration)——将物种主动引入新的、预测中适宜的栖息地——成为一个充满争议的选项。本书全面审视了这一技术的生态学风险(如引入物种的潜在入侵性)与物种保护的紧迫性之间的权衡。我们侧重于利用高通量基因组学数据来评估目标种群的遗传适应潜力,以指导决策,确保迁移后的种群具有长期生存的能力,而非仅仅是暂时的“喘息”。 跨尺度、跨部门的风险整合: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跨越陆地、海洋和人类社会的。本书最后强调,任何有效的解决方案都必须打破传统的行政和学科壁垒。本书提出了一种“综合风险评估框架”,要求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能源政策和生态保护部门必须在同一气候情景下进行联合规划。只有将生态系统的健康视为人类经济福祉的基础设施而非可选的“软目标”,我们才能构建出真正能够抵御未来气候冲击的地球社会。 通过对这些复杂议题的深入探讨,《地球脉动:气候变迁下的生态系统重塑与人类抉择》旨在激发读者对当前地球系统的深刻认知,并促使政策制定者和公众超越局部行动,以全局视野,为人类文明的长期可持续性做出更负责任的决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InfoVisual研究所
 
  以代表大嶋賢洋為中心的多名編輯、設計與CG人員從2007年開始活動,製作並出版視覺內容。主要的作品有《插畫圖解伊斯蘭世界》(暫譯,日東書院本社)、《超圖解 最淺顯易懂的基督教入門》(暫譯,東洋經濟新報社),還有「圖解學習」系列的《從14歲開始學習 金錢說明書》、《從14歲開始認識AI》、《從14歲開始學習 天皇與皇室入門》、《從14歲開始了解人類腦科學的現在與未來》、《從14歲開始學習地政學》、《從14歲開始思考資本主義》、《從14歲開始認識食物與人類的一萬年歷史》、《從14歲開始思考民主主義》(暫譯,皆為太田出版)等,中文譯作則有《圖解人類大歷史》(漫遊者文化)、《SDGs系列講堂 跨越國境的塑膠與環境問題》、《SDGs系列講堂 牽動全球的水資源與環境問題》、《SDGs系列講堂 全球氣候變遷》、《SDGs系列講堂 去碳化社會》、《近未來宇宙探索計畫:登陸月球X火星移居X太空旅行,人類星際活動全圖解!》、《SDGs系列講堂 零廢棄社會》(台灣東販)等。

图书目录

前言
耗費38億年逐步進化的生物如今正面臨第六次的大量滅絕……4
 
PART 1
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知識
1何謂地球獨有的生物多樣性?……8
2自然界的平衡是由生物多樣性所支撐……10
3山區富饒,海洋也會豐收,生態系統是息息相關的……12
4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4種生態系統服務……14
5生物多樣性在過去約50年內受到破壞,減少了68%……16
 
Part 2
危機正悄悄迫近各種生物
1人類的活動加快了生物滅絕的速度……18
2有半數生物物種棲息的熱帶雨林正逐漸消失……20
3因為外來種入侵而受到威脅的日本生態系統……22
4許多生物因為地球暖化而面臨生存的危機……24
5流入海中的塑膠垃圾使海洋生物飽受折磨……26
6優養化導致海洋出現連魚類都無法棲息的死亡區……28
7吸收了CO2的海洋日益酸化並溶解海中生物……30
8人與自然共存的里山逐漸荒廢,寶貴的生物物種正在流失……32
9飲食的全球化導致多樣性消失而面臨糧食危機!?……34
10已開發國家的生物剽竊剝奪了開發中國家的生物資源……36
11人類過於接近自然界而引發跨物種的傳染病……38
12日本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40
 
Part 3
人類與生物的關係史
1智人是唯一免於絕種的人類……42
2人類滅絕大型動物的同時,從非洲擴散至世界各地……44
3因為人類開始發展農業而被圈養的動植物……46
4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穀物與家畜成了金錢的替代品……48
5隨著哥倫布大交換而在各大陸間大遷移的動植物……50
6中世紀歐洲是個木材文明的時代,森林陸續遭砍伐而消耗殆盡……52
7工業革命不斷挖掘化石,破壞了大自然並招致地球暖化……54
8綠色革命挽救了糧食危機,卻使農業工業化而破壞生態系統……56
9化學物質遭濫用,在生物體內逐漸累積……58
10透過基因改造來改良品種,人類為了自身需求而改變生物……60
11史無前例的寵物熱潮背後,有遭遺棄的貓狗與走私的稀有物種……62
 
Part 4
為了守護生物多樣性
1《生物多樣性公約》是因應全世界須致力解決的課題而生……64
2拉姆薩爾與華盛頓公約為致力於守護野生生物的先驅……66
3守護海洋與陸上生物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68
4為了守護瀕臨滅絕的物種,日本開始致力於物種保存……70
5「動物福利」的思維認為應賦予動物5項自由……72
6里山再生需要的是恢復地產地銷的經濟圈……74
7可恢復生物多樣性的環境再生型農業備受全球關注……76
8為了森林復育的全球對策,在2030年前栽種1兆棵樹……78
9守護會吸收並儲存海中CO2的藍碳生態系統……80
10生態足跡會顯示出人類對地球所造成的負擔……82
11歐盟透過守護生物多樣性的2大策略來引領全球……84
12綠色復甦為疫後的復興政策,以兼顧經濟重建與地球環境保護……86
13為了守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可以採取的行動……88
 
結語
守護生物多樣性等同於拯救人類的未來……90
參考文獻・參考網站……91
索引……92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97753
  • 規格:平裝 / 96頁 / 18.2 x 25.7 x 0.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耗費38億年逐步進化的生物
如今正面臨第六次的大量滅絕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唯一已經確定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上充滿各種生物的活動,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了。新生的地球被超過1000℃的高熱岩漿所覆蓋,是生物根本無法棲息的環境。地表經過2億多年的冷卻後,產生了海洋。最早的生命體便是在約38億年前誕生於這些海洋之中。
 
  在海中誕生的微小生命體經過了不斷的進化,於約5億4000萬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引發了「寒武紀大爆發」,一下子孕育出各式各樣的生物。
 
  大約是從5~4億年前起,生物開始從海洋登上陸地,先是植物,緊接著是昆蟲類與兩棲類的祖先。生物之所以能夠在陸地上生活,是因為藍綠藻於約27億年前大量繁殖,開始透過光合作用來生成地球以前所沒有的氧氣。
 
  幾億年來一直積存於海中的氧氣被釋放至大氣中,在天空上層形成臭氧層,阻擋從太陽釋放的強烈紫外線。多虧了臭氧層,使得原本只能生活在海中的生物開始進入陸地,並不斷地持續進化。
 
  此後無論是地球的海洋還是陸地,開始充滿各式各樣的生物。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曾經發生過5次「大滅絕」,每次都造成至少7成以上的生物物種同時絕種。
 
  第一次大滅絕發生於奧陶紀末期(約4億4400萬年前),造成85%的生物物種滅絕。第二次是泥盆紀後期(約3億7000萬年前)的82%;第三次是二疊紀末期(約2億5000萬年前)的96%,為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第四次則是三疊紀末期(約1億9960萬年前)的76%,而第五次發生於白堊紀末期(約6550萬年前),造成70%的生物物種滅絕。
 
  之所以會發生大滅絕,是因為寒冷化、火山活動或隕石撞擊等,導致地球環境產生巨大的變化。儘管如此,生物仍會試圖適應新的環境而持續進化,從而孕育出新的物種。
 
  比方說,在恐龍的全盛時期,所有哺乳類(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祖先大約只有老鼠般的大小,過著躲避恐龍的夜行生活。然而,恐龍在最後一次大滅絕中絕種後,哺乳類達到爆發性的進化,出現大小與外形都十分多樣的物種,取代了恐龍並日益繁榮。
 
  經過漫長歲月後,如今又開始出現議論,認為大滅絕的危機很有可能再次降臨,而且這次並非如過去的大滅絕般是由自然現象所引起,而是肇因於我們人類的活動。
 
  人類於約700萬年前出現在地球上,如今立足於生物界的頂端,一直以來與各式各樣的生物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又引發了什麼樣的問題?本書會針對猶如地球寶藏的「生物多樣性」,教導大家這門學問,並思索對其造成威脅的諸多問題、逐一探究解決之策。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思考,該如何阻止第六次的大滅絕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拿捏,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不像有些科普读物那样上来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他似乎深谙如何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复杂的科学领域,先是从宏观的视角描绘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的壮阔与脆弱,然后才巧妙地将焦点聚焦到具体物种的生存困境。这种由表及里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生命科学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个人观察和对以往科学发现的回顾,这使得冰冷的科学知识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枯燥的教科书式的压迫感,反倒像是在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带领下进行一次富有启发性的野外考察。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为什么要保护物种”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保护策略背后的社会经济学意义和伦理困境。例如,书中对某些地区的生态修复案例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不仅展示了成功的经验,更诚实地揭示了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资源分配不均、地方利益冲突等棘手问题。这种不回避矛盾的写作态度,让我感到非常信服。它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廉价的、乌托邦式的解决方案,而是直面现实的复杂性,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思考起点。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获取知识,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人类与自然关系重塑的严肃对话,需要不断地停下来,反思自己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责任。

评分

这本书的后续价值和延展性是我认为它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它不是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一次性用品”,而是提供了大量线索,引导读者进一步探索更专业或更细分的领域。书后附带的延伸阅读清单和参考资料非常详尽,可以看出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严谨态度。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批判性思维,让我开始用更复杂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习惯和环境政策。比如,当我下次看到某个新的环保倡议时,我会不自觉地去对照书中的原则进行分析,思考其背后的生态逻辑是否站得住脚。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会我如何提问,如何带着敬畏之心去观察这个美丽而脆弱的世界,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既有的结论。

评分

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生命史诗”深深震撼了。作者笔下的每一个物种,无论多么微小或看似普通,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故事和演化奇迹。有一段关于某个深海微生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描述,简直可以用“科幻小说”的笔法来形容,那种对生命韧性的赞美,让人感到既渺小又充满希望。书中配插图的质量也值得称赞,它们不是那种千篇一律的教科书式图解,而是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写实或写意风格,与文字完美融合,极大地增强了沉浸感。看完这些部分,我仿佛能“看见”那些正在我们身边悄然消失的生命形态,这激发了我内心深处强烈的保护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一个鲜活的个体。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调和点缀其中的翠绿色,让人立刻联想到未被人类触及的原始森林和深海。我拿起它的时候,就能感觉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手里捧着的不只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装帧的工艺非常考究,书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低调却不失质感,这让我对内页的呈现充满了期待。整体来说,从外在感受就能体会到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这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更像是可以珍藏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的精品。那种对自然敬畏之情的流露,从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开始了,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对即将进入的知识世界抱持着最高的尊重。希望内容能够与这精美的外壳相匹配,带来一场深层次的思维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