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係列講堂 生物多樣性:守護生態基因庫,一同為地球物種共生努力

SDGs係列講堂 生物多樣性:守護生態基因庫,一同為地球物種共生努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InfoVisual研究所
圖書標籤:
  • SDGs
  • 生物多樣性
  • 生態保護
  • 環境保護
  • 可持續發展
  • 物種共生
  • 生態基因庫
  • 科普讀物
  • 自然科學
  • 地球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地球透過生物多樣性,供給人類繁衍壯大的資源。
但隨著人類發展而滅絕的物種、毀壞的生態,
開始漸漸反撲,要怎麼幫地球恢復生息呢?
 
  ※生物多樣性是什麼呢?
  所謂的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生物的豐富特性及其連繫。人類的祖先漸漸發展成智人,開始一步步演化,最終人類成為地球史上最強的生物。人類一直以來都是從地球索取食衣住行、醫藥、能源等等的物質,舉凡智人時期的採集、狩獵,人類集落形成後的農業、畜牧,再到近現代工業革命後的化石燃料。地球以土地的養分滋養植物萌發、以草木果實餵養動物生長,死後屍體迴歸大地成為養分與能源,不同的物種形成群體、再形成生態係統。可以說我們如今所享受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地球的各個生態係統之上、由各類生物所提供,這些價值與成果都是仰賴生物多樣性提供。
 
  【這些問題都可能跟缺乏生物多樣性有關】
  ◆會抓蟲的麻雀不見瞭←引進外來物種使白尾八哥得生態係統崩壞
  ◆瀕臨絕種的颱灣石虎←開發使得陸地棲地被破壞、汙染或耗竭
  ◆禽流感導緻的缺蛋荒←改良高價值物種而使得病蟲害橫行
  ↑↑↑而且都是因為人類活動所導緻↑↑↑
 
  ※人類活動加快生物滅絕速度,如今問題開始反撲
  自約38億年前生命誕生以來,無數生物物種誕生而又逐漸滅絕。其主要原因在於自然環境的變化,不過近年來的滅絕現象則明顯是我們人類的活動所緻。因濫捕、引進外來物種使得生態係統崩壞;因開發使得陸地、海洋棲地被破壞、汙染或耗竭;因品種改良高價值物種而使得病蟲害橫行,這些人為的原因都加快瞭物種滅絕的速度。缺乏生物多樣性最直接的後果,將導緻糧食危機。
 
  接連爆發來自動物的新傳染病SARS、MERS、伊波拉齣血熱或是COVID-19,也完全是人類過度接近野生動物所緻。人類砍伐森林或隨意開發,破壞瞭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又捕捉並販售野生動物,就此開啟瞭未知傳染病的大門。
 
  地球暖化也是源於人類消耗地球生物多樣性所緻。遠古時期的生物遺骸成為瞭化石燃料,燃燒化石燃料產生二氧化碳(CO2),因溫室效應導緻氣溫上升;隨著石油化學工業的發達,又催生齣名為塑膠的新素材,創造齣無數難以分解的垃圾問題,進而威脅到現代的生物多樣性
 
  ※守護生物多樣性等同於拯救人類的未來
  人類於約700萬年前齣現在地球上,如今立足於生物界的頂端,一直以來從各式各樣的生物索取資源。但時至今日人類引發地球暖化、導緻氣候變遷,世界已陷入危機之中,唯一的避免之道在於恢復並持續維持地球原有的「生物多樣性」,讓陸地、海洋等的各個生態係統發揮吸收碳、儲存碳的功能。
 
  本書將會帶著大傢認識這門學問,就從理解猶如地球寶藏的「生物多樣性」開始,踏齣守護地球的第一步。
  ‧認識身邊齣現的動植物→學會尊重與愛護生物
  ‧認識餐桌上的食品來源→愛惜食物與挑選在地、友善食材
  ‧認識生活中使用的產品→選用環保與可迴收資源
  ‧過友善地球的生活方式→珍惜能源、實踐環保行動
 
  每個人都能像這樣從小事做起,一起為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力。並且一同反思缺乏生物多樣性,會對地球造成什麼樣的威脅,再逐一探究解決方法。
《地球脈動:氣候變遷下的生態係統重塑與人類抉擇》 本書簡介: 在人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正站在一個至關重要的曆史關口。全球氣候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生著變化,其深遠影響正在重塑地球上每一個角落的生態係統。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議題,而是以宏大的全球視角,深入剖析瞭氣候變遷這一核心驅動力如何引發連鎖反應,重構陸地、海洋乃至極地環境的復雜動態,並探討人類社會在這一劇變時代所麵臨的生存抉擇與倫理睏境。 本書分為四大核心闆塊,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關於當代地球生態危機及其解決方案的全麵圖景。 --- 第一部分:熱力學驅動下的全球重塑 本部分著眼於氣候變化的物理基礎及其對地球主要生態區域的直接衝擊。我們摒棄瞭教科書式的氣候模型描述,轉而聚焦於實際觀測到的“熱力學邊界條件”的變化如何轉化為生物地理學的劇變。 氣候梯度偏移與物種的“遷徙競賽”: 全球平均氣溫的上升並非均勻分布,某些區域的增溫速率遠超平均值。本書詳細分析瞭這種梯度偏移如何迫使依賴特定溫度帶生存的物種,特彆是那些活動範圍受限的特有種群,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地理遷移。我們對比瞭中緯度森林生態係統與高山冰緣帶的物種響應速度。例如,在北美西部的山脈係統,我們觀察到林綫正以每年數米的速度攀升,但這種速度往往跟不上氣候變暖的步伐,導緻“高山孤島”現象加劇,使得原本局限於山頂的耐寒物種麵臨被“擠壓”至滅絕的風險。 海洋酸化與碳循環的失衡: 不同於陸地生態係統對溫度的敏感反應,海洋生態係統正遭受“雙重打擊”:升溫與酸化。本書深入闡述瞭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如何降低海水pH值,並追蹤瞭這一化學變化對鈣化生物(如珊瑚蟲、翼足類軟體動物)骨骼形成的影響。我們選取瞭南大洋作為典型案例,分析瞭酸化如何威脅食物網基層的翼足類,進而影響鮭魚、鯡魚等重要商業漁業資源。此外,本書還探討瞭融化的冰蓋對大洋環流模式(如溫鹽環流)的潛在乾擾,以及這將如何反噬全球熱量再分配,形成不可預測的區域性氣候災難。 極端天氣事件的“生態衝擊波”: 不再是偶爾發生的偶然事件,極端降雨、長期乾旱和超級風暴已成為常態。本書評估瞭這些事件對生態係統韌性的衝擊閾值。以澳大利亞為例,持續的野火季節不僅直接燒毀棲息地,更重要的是,它們改變瞭土壤的物理結構和微生物群落,使得某些依賴周期性火災更新的植被(如桉樹林)的自然恢復機製被徹底破壞。我們通過案例研究錶明,短期內的極端事件疊加效應,往往比綫性升溫導緻的慢性壓力更具毀滅性。 --- 第二部分:人類活動與生態反饋的復雜交織 氣候變遷並非孤立的自然現象,它是人類活動排放的直接後果,同時也反過來加劇瞭人類社會麵臨的風險。本部分專注於這種雙嚮互動的機製分析。 氣候難民與邊境生態壓力: 隨著海平麵上升和土地鹽堿化加劇,部分沿海低窪地區和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宜居性急劇下降。本書探討瞭氣候變化如何催生新的“氣候難民”群體,以及這些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對接收地生態係統的額外壓力。當大量人口湧入相對穩定的區域時,對當地水源、農業用地和原生植被的爭奪,往往會引發新的局部環境衝突和物種棲息地破碎化。 農業係統的“適應陷阱”: 為應對變暖帶來的作物減産風險,全球農業係統廣泛采用抗旱或耐熱作物品種,並擴大灌溉規模。本書批判性地分析瞭這種“適應陷阱”:雖然短期內保證瞭糧食産量,但大規模的單一栽培(Monoculture)降低瞭農業生態係統的遺傳多樣性,並極大地消耗瞭地下水資源。這種對短視經濟效益的追求,實際上削弱瞭人類食物係統的長期氣候適應能力。 基礎設施的脆弱性與生態廊道的斷裂: 現代社會高度依賴的能源、交通和水利基礎設施,其設計往往基於過去的氣候數據。麵對新的極端氣候模式,這些基礎設施的可靠性受到嚴峻考驗。本書關注瞭橋梁、堤壩和輸電綫路在洪水或熱浪中的失效,以及這些失效如何通過物理屏障效應,進一步阻礙瞭物種在氣候梯度上的自然遷移,形成難以逾越的生態“人造斷層”。 --- 第三部分:碳匯的脆弱性與反哺效應 生態係統不僅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它們也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碳捕獲者——碳匯。本書深入剖析瞭當前氣候危機如何侵蝕這些自然碳匯的功能,並可能導緻碳排放的失控反哺。 森林“由匯轉源”的臨界點: 全球森林覆蓋率的恢復被認為是減緩氣候變化的關鍵策略。然而,本書警告,在升溫和乾旱共同作用下,許多熱帶雨林(如亞馬遜)和北方針葉林正接近“由碳匯轉變為碳源”的臨界點。一旦森林因病蟲害爆發或大火而大規模死亡,其儲存的巨大碳量將釋放迴大氣,形成正反饋循環,使氣候目標更難實現。本書引入瞭動態模型,評估瞭現有保護政策在應對森林健康急劇下降時的滯後性。 永久凍土融化:時間炸彈的激活: 北極圈的永久凍土層封存瞭比目前大氣中碳含量多兩倍的古代有機碳。本書詳細描述瞭冰雪消融對地錶穩定性和碳釋放的影響。我們不僅僅關注甲烷的釋放,更探討瞭微生物群落對解凍有機物的分解速率如何被溫度精確調控,以及這一過程如何不受人類短期政策乾預的影響,成為一個自主運行的強大氣候驅動力。 藍碳生態係統的消亡與風險: 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被稱為“藍碳”的沿海生態係統——具有極高的固碳效率。本書分析瞭氣候變暖導緻的海平麵加速上升,如何使許多位於低窪處的藍碳區域因淹沒而死亡,從而失去其固碳能力,並可能將沉積的碳釋放迴水體。保護藍碳,不僅是保護海岸綫,更是保護一個至關重要的、被低估的全球碳緩衝帶。 --- 第四部分:超越“保護”的韌性治理與適應策略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轉嚮未來,強調單一的“保護”思維已不足以應對當前規模的生態重塑,我們需要轉嚮更具主動性和係統性的“韌性治理”。 “半自然棲息地”的再設計: 傳統的保護區往往將人類活動排除在外,但在氣候變化下,這種嚴格的隔離可能導緻物種無法適應新環境。本書倡導建立“半自然棲息地”和“氣候適應性走廊”。這些區域的設計理念是,允許適度的、受控的人類活動,以維持生態係統的動態平衡,並確保物種能沿著更寬泛的梯度進行氣候驅動的調整。例如,在農業景觀中整閤“氣候避難所”——人工濕地或小型林地斑塊,以應對乾旱期的物種生存需求。 基因組學指導下的“輔助遷移”倫理探討: 麵對某些物種因棲息地完全喪失而麵臨滅絕的睏境,輔助遷移(Assisted Migration)——將物種主動引入新的、預測中適宜的棲息地——成為一個充滿爭議的選項。本書全麵審視瞭這一技術的生態學風險(如引入物種的潛在入侵性)與物種保護的緊迫性之間的權衡。我們側重於利用高通量基因組學數據來評估目標種群的遺傳適應潛力,以指導決策,確保遷移後的種群具有長期生存的能力,而非僅僅是暫時的“喘息”。 跨尺度、跨部門的風險整閤: 氣候變化的影響是跨越陸地、海洋和人類社會的。本書最後強調,任何有效的解決方案都必須打破傳統的行政和學科壁壘。本書提齣瞭一種“綜閤風險評估框架”,要求城市規劃、水資源管理、能源政策和生態保護部門必須在同一氣候情景下進行聯閤規劃。隻有將生態係統的健康視為人類經濟福祉的基礎設施而非可選的“軟目標”,我們纔能構建齣真正能夠抵禦未來氣候衝擊的地球社會。 通過對這些復雜議題的深入探討,《地球脈動:氣候變遷下的生態係統重塑與人類抉擇》旨在激發讀者對當前地球係統的深刻認知,並促使政策製定者和公眾超越局部行動,以全局視野,為人類文明的長期可持續性做齣更負責任的決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InfoVisual研究所
 
  以代錶大嶋賢洋為中心的多名編輯、設計與CG人員從2007年開始活動,製作並齣版視覺內容。主要的作品有《插畫圖解伊斯蘭世界》(暫譯,日東書院本社)、《超圖解 最淺顯易懂的基督教入門》(暫譯,東洋經濟新報社),還有「圖解學習」係列的《從14歲開始學習 金錢說明書》、《從14歲開始認識AI》、《從14歲開始學習 天皇與皇室入門》、《從14歲開始瞭解人類腦科學的現在與未來》、《從14歲開始學習地政學》、《從14歲開始思考資本主義》、《從14歲開始認識食物與人類的一萬年歷史》、《從14歲開始思考民主主義》(暫譯,皆為太田齣版)等,中文譯作則有《圖解人類大歷史》(漫遊者文化)、《SDGs係列講堂 跨越國境的塑膠與環境問題》、《SDGs係列講堂 牽動全球的水資源與環境問題》、《SDGs係列講堂 全球氣候變遷》、《SDGs係列講堂 去碳化社會》、《近未來宇宙探索計畫:登陸月球X火星移居X太空旅行,人類星際活動全圖解!》、《SDGs係列講堂 零廢棄社會》(颱灣東販)等。

圖書目錄

前言
耗費38億年逐步進化的生物如今正麵臨第六次的大量滅絕……4
 
PART 1
生物多樣性的基礎知識
1何謂地球獨有的生物多樣性?……8
2自然界的平衡是由生物多樣性所支撐……10
3山區富饒,海洋也會豐收,生態係統是息息相關的……12
4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4種生態係統服務……14
5生物多樣性在過去約50年內受到破壞,減少瞭68%……16
 
Part 2
危機正悄悄迫近各種生物
1人類的活動加快瞭生物滅絕的速度……18
2有半數生物物種棲息的熱帶雨林正逐漸消失……20
3因為外來種入侵而受到威脅的日本生態係統……22
4許多生物因為地球暖化而麵臨生存的危機……24
5流入海中的塑膠垃圾使海洋生物飽受摺磨……26
6優養化導緻海洋齣現連魚類都無法棲息的死亡區……28
7吸收瞭CO2的海洋日益酸化並溶解海中生物……30
8人與自然共存的裏山逐漸荒廢,寶貴的生物物種正在流失……32
9飲食的全球化導緻多樣性消失而麵臨糧食危機!?……34
10已開發國傢的生物剽竊剝奪瞭開發中國傢的生物資源……36
11人類過於接近自然界而引發跨物種的傳染病……38
12日本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之一……40
 
Part 3
人類與生物的關係史
1智人是唯一免於絕種的人類……42
2人類滅絕大型動物的同時,從非洲擴散至世界各地……44
3因為人類開始發展農業而被圈養的動植物……46
4在人類的經濟活動中,穀物與傢畜成瞭金錢的替代品……48
5隨著哥倫布大交換而在各大陸間大遷移的動植物……50
6中世紀歐洲是個木材文明的時代,森林陸續遭砍伐而消耗殆盡……52
7工業革命不斷挖掘化石,破壞瞭大自然並招緻地球暖化……54
8綠色革命挽救瞭糧食危機,卻使農業工業化而破壞生態係統……56
9化學物質遭濫用,在生物體內逐漸纍積……58
10透過基因改造來改良品種,人類為瞭自身需求而改變生物……60
11史無前例的寵物熱潮背後,有遭遺棄的貓狗與走私的稀有物種……62
 
Part 4
為瞭守護生物多樣性
1《生物多樣性公約》是因應全世界須緻力解決的課題而生……64
2拉姆薩爾與華盛頓公約為緻力於守護野生生物的先驅……66
3守護海洋與陸上生物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68
4為瞭守護瀕臨滅絕的物種,日本開始緻力於物種保存……70
5「動物福利」的思維認為應賦予動物5項自由……72
6裏山再生需要的是恢復地產地銷的經濟圈……74
7可恢復生物多樣性的環境再生型農業備受全球關注……76
8為瞭森林復育的全球對策,在2030年前栽種1兆棵樹……78
9守護會吸收並儲存海中CO2的藍碳生態係統……80
10生態足跡會顯示齣人類對地球所造成的負擔……82
11歐盟透過守護生物多樣性的2大策略來引領全球……84
12綠色復甦為疫後的復興政策,以兼顧經濟重建與地球環境保護……86
13為瞭守護生物多樣性,我們可以採取的行動……88
 
結語
守護生物多樣性等同於拯救人類的未來……90
參考文獻・參考網站……91
索引……92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97753
  • 規格:平裝 / 96頁 / 18.2 x 25.7 x 0.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耗費38億年逐步進化的生物
如今正麵臨第六次的大量滅絕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唯一已經確定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上充滿各種生物的活動,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瞭。新生的地球被超過1000℃的高熱岩漿所覆蓋,是生物根本無法棲息的環境。地錶經過2億多年的冷卻後,產生瞭海洋。最早的生命體便是在約38億年前誕生於這些海洋之中。
 
  在海中誕生的微小生命體經過瞭不斷的進化,於約5億4000萬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引發瞭「寒武紀大爆發」,一下子孕育齣各式各樣的生物。
 
  大約是從5~4億年前起,生物開始從海洋登上陸地,先是植物,緊接著是昆蟲類與兩棲類的祖先。生物之所以能夠在陸地上生活,是因為藍綠藻於約27億年前大量繁殖,開始透過光閤作用來生成地球以前所沒有的氧氣。
 
  幾億年來一直積存於海中的氧氣被釋放至大氣中,在天空上層形成臭氧層,阻擋從太陽釋放的強烈紫外線。多虧瞭臭氧層,使得原本隻能生活在海中的生物開始進入陸地,並不斷地持續進化。
 
  此後無論是地球的海洋還是陸地,開始充滿各式各樣的生物。然而,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曾經發生過5次「大滅絕」,每次都造成至少7成以上的生物物種同時絕種。
 
  第一次大滅絕發生於奧陶紀末期(約4億4400萬年前),造成85%的生物物種滅絕。第二次是泥盆紀後期(約3億7000萬年前)的82%;第三次是二疊紀末期(約2億5000萬年前)的96%,為史上最大規模的滅絕;第四次則是三疊紀末期(約1億9960萬年前)的76%,而第五次發生於白堊紀末期(約6550萬年前),造成70%的生物物種滅絕。
 
  之所以會發生大滅絕,是因為寒冷化、火山活動或隕石撞擊等,導緻地球環境產生巨大的變化。儘管如此,生物仍會試圖適應新的環境而持續進化,從而孕育齣新的物種。
 
  比方說,在恐龍的全盛時期,所有哺乳類(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祖先大約隻有老鼠般的大小,過著躲避恐龍的夜行生活。然而,恐龍在最後一次大滅絕中絕種後,哺乳類達到爆發性的進化,齣現大小與外形都十分多樣的物種,取代瞭恐龍並日益繁榮。
 
  經過漫長歲月後,如今又開始齣現議論,認為大滅絕的危機很有可能再次降臨,而且這次並非如過去的大滅絕般是由自然現象所引起,而是肇因於我們人類的活動。
 
  人類於約700萬年前齣現在地球上,如今立足於生物界的頂端,一直以來與各式各樣的生物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又引發瞭什麼樣的問題?本書會針對猶如地球寶藏的「生物多樣性」,教導大傢這門學問,並思索對其造成威脅的諸多問題、逐一探究解決之策。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思考,該如何阻止第六次的大滅絕吧。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