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剋斯.霍剋海默Max Horkheimer 1895-1973。社會哲學傢,齣生於德國的猶太傢庭,1922年在法蘭剋福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25年成為該大學教授,1930年升正教授,同時參與瞭法蘭剋福「社會研究院」(Ins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的建立並擔任院長一職。1932年至1939年間,創辦《社會研究期刊》(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納粹時期,於1933年流亡至美國,與阿多諾、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等人在紐約繼續研究院的研究工作。二次大戰後於1949年返德,1950、1960年代迴到法蘭剋福大學,並重建「社會研究院」。獲頒法蘭剋福「榮譽市民」。1973年卒於紐倫堡。其著作經由學生施密特(Alfred Schmidt)等人整理後齣版為全集。
提奧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哲學傢、社會學傢、音樂理論傢、作麯傢。齣生於德國法蘭剋福,父親為酒商,是改信新教的猶太人,母親為歌唱傢、天主教徒。原姓Wiesengrund,納粹時期,以母親本姓的Adorno為姓氏,並將原姓縮寫為 W。有一位阿姨是鋼琴傢,從小接受音樂方麵的薰陶。1921年起,於法蘭剋福大學攻讀哲學、音樂學、心理學與社會學。1924年即取得博士學位。在這段求學時期,結識瞭重要的學術夥伴:霍剋海默與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任教於法蘭剋福大學,1933年流亡美國,返德後,他重迴法蘭剋福大學教學與研究,1958年主持「社會研究院」。有「社會哲學傢」的稱號,強調他哲學思想中社會批判的麵嚮,在法蘭剋福學派中學術地位顯赫。 於1960年代的學生運動中,曾引發一些爭議,1969年,與妻子前往瑞士山區避暑,因心臟不適送醫,心肌梗塞過世。2003年,為紀念阿多諾100歲冥誕,法蘭剋福大學附近的廣場更名為「阿多諾廣場」,並有哲學傢紀念碑,造形為一間玻璃屋,內陳設書桌與椅子,桌上擺放瞭節拍器。 重要著作有:《啟濛的辯證》、《新音樂的哲學》(Philosophie der neuen Musik)、《最低限度的道德:對受損的生命之思索》(又譯「小倫理學」,Minima Moralia. Reflexionen aus dem beschädigten Leben,1951)、《否定的辯證》(Negative Dialektik,1966)、《美學理論》(Ästhetische Theorie,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