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概念藝術風台灣:Green Art From Taiwan

綠概念藝術風台灣:Green Art From Taiwa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碧芬
图书标签:
  • 台湾艺术
  • 绿色艺术
  • 环保艺术
  • 当代艺术
  • 艺术设计
  • 文化创意
  • 可持续发展
  • 生态艺术
  • 艺术展览
  • 台湾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曾經在大學教書三十年的建築師羅榮源,有一半時間在教授美術相關課程,尤其是只有一個學期的選修課,必須思考如何讓學生有最多收穫及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上試著教「剪貼」,幾年下來反應很不錯。

  羅榮源把教授剪貼的課程,也在自己的太太謝碧芬身上實驗,一開始動手,馬上就交出令人驚艷的作品。她先從身旁用剩下「無用」的卡典西德做為媒材,然後又學習「自動性繪畫」結合布料創作,近年更搭配歐普藝術,使作品更有空間層次感。

  本書藉由謝碧芬的創作故事與四十幅作品(中、英文對照),可以讓大家感受到「YES!YOU CAN DO !」並深入體會一位從大家認為「無用」回收材料開始,轉化成具有「大用的心靈雞湯」的藝術工作者。也期許這本書的出版,能夠給常常千篇一律的兒童畫,注入另一種媒材創作的方式與方法。

 
台湾艺术的绿色脉动:一场关于自然、文化与创新的视觉探索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台湾当代艺术领域中“绿色”主题的权威著作。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的艺术流派或创作者,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视角,审视台湾本土艺术家如何通过他们的媒介——无论是绘画、雕塑、装置、摄影还是新媒体艺术——来回应、诠释并挑战我们对自然环境、生态伦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本书的叙事线索围绕“绿色”这一核心概念展开,但这个“绿色”远超出了简单的色彩指代。它是一种哲学立场,一种对土地的深切关怀,一种对工业化进程的反思,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文化前瞻。我们试图揭示,在台湾独特的地理环境(高密度的城市化与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存)和复杂的历史背景(从殖民地历史到民主化进程中对本土身份的再确认)下,艺术如何成为连接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第一部:土地的记忆与物质性——从传统到当代景观的转化 本部分着重考察台湾艺术家如何从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独特的地理形态中汲取灵感。台湾,一座被海洋环绕的岛屿,其地质活动频繁,气候多变,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和原住民文化。 1. 台湾的“在地性”景观重构: 我们深入分析了艺术家如何解构和重塑传统的“风景画”概念。这里的风景不再是纯粹的田园牧歌,而是被人类活动深刻介入的“人造自然”或“次生景观”。例如,某些艺术家通过对废弃矿场、水泥制品或被污染河流的精确描绘,揭示了经济发展留下的深刻印记。这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带着批判性视角的视觉考古。 2. 原住民视角的生态叙事: 台湾原住民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是理解“绿色概念”的关键维度之一。本章节探讨了数位艺术与传统编织、雕刻如何结合,讲述“山灵”、“海语”的故事。这些作品往往强调万物有灵的宇宙观,挑战了西方“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框架,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深层的生态伦理基础。 3. 媒介的物质性与自然材料的回归: 考察了艺术实践中对在地可再生材料(如竹、藤、陶土、废弃木材)的偏爱。这不仅仅是环保主义的口号,更是对艺术创作过程本身的一种“慢哲学”的回归。艺术家们通过细致的手工操作,让材料本身的故事得以展现,作品成为一种物质性的对话,而非仅仅是图像的再现。 第二部:生态危机与反思——后工业时代的焦虑与希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议题日益严峻,台湾艺术界对生态危机也做出了强烈的回应。本部分侧重于那些直接介入社会议题、挑战既有生产模式的作品。 1. 城市密度下的生态焦虑: 台湾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艺术家们如何在这种高压的生存环境中描绘“稀薄的自然”?我们分析了那些利用光影、投影或极简主义手法,在拥挤的城市空间中创造“呼吸空间”的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往往引发观者对“自然栖息地”的重新定义。 2. 科技与自然的辩证法: 台湾在科技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这种“高科技”与“低环境容忍度”之间的矛盾,成为许多媒体艺术家关注的焦点。本章探讨了利用生物传感器、数据可视化或虚拟现实技术,将环境污染数据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体验的作品。这些作品模糊了科学、信息与艺术的界限,迫使观众直面数据背后的生命代价。 3. 循环经济与艺术的再生美学: 探讨了艺术如何参与到“废物美学”的建构中。从对电子垃圾的解构与重组,到利用海洋废弃物进行艺术创作,这些作品不仅解决了物质的去处问题,更在审美层面提升了“被遗弃物”的价值,倡导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物质观。 第三部:概念的延伸与未来的耕耘——艺术作为行动与教育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目光投向艺术在社会实践中的延伸功能,探讨艺术如何超越纯粹的审美范畴,成为一种社会行动和未来规划的工具。 1. 参与式艺术与社区生态建构: 关注那些走出画廊、深入社区与环保组织合作的项目。艺术家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创作者,而是催化剂,通过艺术工作坊、集体种植或公共空间的介入,促进社区居民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再认识和责任感的唤醒。这些作品的“完成度”往往取决于其产生的社会效应。 2. 跨界合作与制度批判: 分析了艺术家如何与生态学家、城市规划师甚至农业生产者合作,共同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概念”。这部分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理论色彩,它们批判了现有的环境政策、消费主义模式,并提出了替代性的生活蓝图。 3. 东方哲思中的“道法自然”: 回归到更深层次的哲学探讨。台湾独特的文化熔炉使得佛教、道教思想与当代生态学产生了有趣的对话。本章考察了艺术家如何通过对“空性”、“无为”等概念的视觉化表达,寻求一种超越功利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点。 总结而言,本书不是一部台湾艺术史的通览,而是一份关于“台湾艺术如何思考绿色”的深度田野报告。它展现了台湾艺术界在面对全球性生态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丰富的形式创新和坚韧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对这些多元化作品的梳理与分析,读者将得以一窥台湾当代艺术如何在岛屿的限制与激情中,孕育出独树一帜的“绿色概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碧芬


  1961年出生於台南,婚後定居台中,從剪貼藝術創作發跡,作品強調品味、精緻與環保,風格獨特。曾任台中市大墩社區大學講師,現任芬園藝術創作坊執行長、台灣普羅藝術交流協會理事長。
 

图书目录

推薦序
1洪通比畢卡索更風台灣 / 陳水扁(前總統)
2無用之用 / 羅榮源(建築師)
3理性與感性 / 紀向(藝評家)
 
故事
1平凡家庭主婦
2創作第一步
3隨興創意拼貼
4好簡單,我也會
5一起動手作
6亦師亦友的先生
7增加想像力
8綠色再生理念
9不同意境的佳作
10傳家之寶
 
作品集
1念故鄉
2豐收
3看見未來
4綠意盎然
5新月八卦山
6一鹿長紅
7歡天喜地
8虛懷若谷
9花開富貴相合意
10舞孃
11春暖花開
12暮
13花道佈局
14波光粼粼
15戀戀百水
16明月之星
17時尚夢想
18戀戀故鄉情
19慶有餘
20二月春風
21花精靈
22談天說地
23熱帶雨林
24春宴
25宏觀 (一)
26宏觀 (二 )
27柿柿甜蜜
28風行天上
29八吉祥
30夜曲
31明暗交織的人生
32寬心自在
33相生相熟
34酒醉的探戈
35大船入港
36歡顏
37戀戀土耳其
38玉山行旅圖系列/春、夏、秋、東、發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76989
  • 叢書系列:代理經銷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洪通比畢卡索更風台灣
陳水扁(前總統)


  2023年春節年假最後一天,阿扁主持的廣播節目《有夢上水》第109集,有幸邀請羅榮源、謝碧芬夫婦分享美術人生。

  一位是新建築畫派的「畢卡索」,一位是現代女版的「洪通」;一位是小一就逃學,唸7年小學,一位是小學沒錢買勞作材料,成績被打丁等;一位是中部第一綠色建築師,一位是台灣普羅藝術交流協會理事長。

  節目中特別介紹「逃學前輩」考上台南一中,被國中導師虧說「改邪歸正」,最後成為在大學主授油畫的奇想建築師畫家。國中畢業半工半讀的謝碧芬,則從剪貼藝術創作發跡,老布莊零碼布也是藝術創作好題材。

  阿扁也提到羅榮源入畫的「鳥類是台灣生態的未來」,春夏秋冬各具風情的《玉山行旅圖》,從設計「法蒂瑪聖母堂」到《法蒂瑪狂想曲》的畫作,甚至看世足賽也能畫心得,加上最近的創意P圖,創意無限的他自稱是「台灣新建築畫派」。

  「洪通」如何看「畢卡索」?是「畢卡索」影響「洪通」,還是「洪通」的綠概念藝術比「畢卡索」更風台灣!?

理性與感性
紀向(藝評家)


  謝碧芬作品結合點描技法,表現於因時空交錯的引力空間,讓欣賞者近觀「三原色」,遠觀則「飄浮意境」,有視覺宏觀、詩情畫意之趣。每一幅畫彷彿都會呼吸,有其結構與故事性,「創意、創新」正是畫中靈魂,散發出正能量的爆發力。

  單就藝術創作進行方向而言,她不離女性娟細的思維,更以普普藝術觀念,極盡利用身邊素材,創造出無數現代思維色感與結構,這是一種屬於謝碧芬,一種屬於台灣後普普藝術,綠色主義概念的拼貼藝術。

  如此謝碧芬,不僅跨越綠色環保工作者的身分,也更清楚表現出作為女性藝術工作者,一種內在潛意識,存在的莫大藝術創作的力量。不僅是一位用拼貼完成綠色主義概念的藝術尖兵,也是在堅韌女性在創作表現上,一個絕對理性又兼備感性的藝術家。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当代艺术发展的朋友,我原本对“地域性”艺术展的深度抱有几分保留,总担心会流于地方风貌的展示。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这里的作品虽然根植于台湾的文化土壤,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国际视野和当代议题的敏感度。我感受到了对全球气候变化、技术异化以及身份认同等宏大主题的探讨,但它们都被巧妙地转化成了具有强烈个人印记的视觉语言。例如,某些作品中使用的材料和符号,虽然源于本土传统,但其表达的焦虑和反思却是普世的。这说明创作者们不仅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更具备将本土经验提升到人类共同困境层面的能力。这种“根植于地方,面向世界”的姿态,是真正优秀的当代艺术所应具备的特质,它避免了艺术的僵化和自我循环,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批判性。这本书成功地捕捉到了这种充满活力的张力。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本身!封面采用了一种哑光质感的特种纸张,手感细腻而有分量,边缘处理得一丝不苟,那种低调的奢华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打开书页,首先感受到的是印刷质量的精湛。色彩的还原度非常高,无论是深邃的墨黑还是明亮的翠绿,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细节层次丰富得让人惊叹。特别是对于那些运用了特殊肌理和半透明效果的作品,纸张的选择和印刷工艺的配合简直是天作之合,仿佛能触摸到艺术家笔触下的空气流动。装订方式看起来也十分牢固,即便是频繁翻阅,也无需担心书页松散的问题。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编排上的用心,每一幅作品都有足够的留白空间,让观者可以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画面本身,而不是被密集的文字或图片所干扰。这种对“呼吸感”的重视,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欣赏上升为一种沉浸式的冥想过程。细节之处,例如扉页和版权页的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美学的尊重,与现代艺术的主题形成了有趣的对话。整体来看,这是一本从内到外都散发着专业气息和匠心精神的出版物,绝对是艺术爱好者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视觉接收者”角度出发,这本书带来的纯粹感官愉悦是毋庸置疑的。我特别喜欢那些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它们运用了大胆的色块和几何构图,在二维平面上创造出三维的深度错觉,极具冲击力。更让我着迷的是,很多作品中蕴含着一种近乎“禅意”的宁静。即便是在表达剧烈情感的作品中,也总有一处留白或一个微小的细节,能瞬间将观者的心绪拉回平静的原点。这种在“喧嚣”与“寂静”之间游走的艺术处理能力,是极其高超的。它让我在观看时,既能享受到视觉的刺激,又能从中获得内心的安宁。这就像一场高质量的音乐会,既有高亢激昂的乐章,也有令人屏息的慢板独奏。对于寻求视觉放松和精神慰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平衡且高雅的媒介,值得反复品味,每次翻开都会有新的体悟。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时,一股清新而又充满哲思的氛围扑面而来,虽然我尚未深入研究每一幅作品背后的具体语境,但这种“绿色”的基调——不仅仅是色彩上的绿,更是一种生态、生命力与可持续性的象征——已经强烈地感染了我。这些作品似乎都在探讨人与自然界之间那种既疏离又渴望重归的复杂关系。我注意到其中一些装置艺术的照片,它们利用了回收材料或者天然的有机物,那种粗粝的质感与精致的构图并置,形成了一种张力,让人不禁停下来思考“浪费”和“新生”的辩证关系。这种强烈的观念性表达,即便是隔着照片,也依然能够清晰地传递出来。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引导观者去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自然元素。这种对环保议题的艺术化处理,比生硬的说教来得更加有效和震撼人心,它用一种诗意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关于未来世界的可能性图景,非常引人深思,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性很强,虽然我没有去细读那些长篇的导读文字,但从作品的陈列方式中,我能感受到策展人或者编辑试图建立起的一条清晰的脉络。比如,开篇可能集中展示了一些偏向抽象表现主义或者更具实验性的媒介作品,它们用爆炸性的笔触或材质,展现了生命力的原始冲动;紧接着,画册的中间部分似乎转向了更具叙事性和具象化的摄影或版画系列,它们的故事性更强,描绘了台湾本土特有的地理景观或生活片段,但即便是具象的,也依然笼罩着一层超现实的薄雾。这种循序渐进的节奏感,让阅读过程像是一次精心设计的旅程,而非简单的素材堆砌。这种精心构造的“流动性”非常重要,它能帮助读者在大脑中自然地建立起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关联与演变,避免了审美疲劳。总的来说,这本画册在内容组织上是高度成熟的,它懂得如何引导读者的目光,并为其提供一个可以安放思考的空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