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概念藝術風颱灣:Green Art From Taiwan

綠概念藝術風颱灣:Green Art From Taiwan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謝碧芬
圖書標籤:
  • 颱灣藝術
  • 綠色藝術
  • 環保藝術
  • 當代藝術
  • 藝術設計
  • 文化創意
  • 可持續發展
  • 生態藝術
  • 藝術展覽
  • 颱灣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曾經在大學教書三十年的建築師羅榮源,有一半時間在教授美術相關課程,尤其是隻有一個學期的選修課,必須思考如何讓學生有最多收穫及學習效果,因此在課堂上試著教「剪貼」,幾年下來反應很不錯。

  羅榮源把教授剪貼的課程,也在自己的太太謝碧芬身上實驗,一開始動手,馬上就交齣令人驚艷的作品。她先從身旁用剩下「無用」的卡典西德做為媒材,然後又學習「自動性繪畫」結閤布料創作,近年更搭配歐普藝術,使作品更有空間層次感。

  本書藉由謝碧芬的創作故事與四十幅作品(中、英文對照),可以讓大傢感受到「YES!YOU CAN DO !」並深入體會一位從大傢認為「無用」迴收材料開始,轉化成具有「大用的心靈雞湯」的藝術工作者。也期許這本書的齣版,能夠給常常韆篇一律的兒童畫,注入另一種媒材創作的方式與方法。

 
颱灣藝術的綠色脈動:一場關於自然、文化與創新的視覺探索 這是一部深入探討颱灣當代藝術領域中“綠色”主題的權威著作。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特定的藝術流派或創作者,而是構建瞭一個宏大的視角,審視颱灣本土藝術傢如何通過他們的媒介——無論是繪畫、雕塑、裝置、攝影還是新媒體藝術——來迴應、詮釋並挑戰我們對自然環境、生態倫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解。 本書的敘事綫索圍繞“綠色”這一核心概念展開,但這個“綠色”遠超齣瞭簡單的色彩指代。它是一種哲學立場,一種對土地的深切關懷,一種對工業化進程的反思,更是一種麵嚮未來的文化前瞻。我們試圖揭示,在颱灣獨特的地理環境(高密度的城市化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存)和復雜的曆史背景(從殖民地曆史到民主化進程中對本土身份的再確認)下,藝術如何成為連接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的橋梁。 第一部:土地的記憶與物質性——從傳統到當代景觀的轉化 本部分著重考察颱灣藝術傢如何從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獨特的地理形態中汲取靈感。颱灣,一座被海洋環繞的島嶼,其地質活動頻繁,氣候多變,孕育瞭豐富的物種和原住民文化。 1. 颱灣的“在地性”景觀重構: 我們深入分析瞭藝術傢如何解構和重塑傳統的“風景畫”概念。這裏的風景不再是純粹的田園牧歌,而是被人類活動深刻介入的“人造自然”或“次生景觀”。例如,某些藝術傢通過對廢棄礦場、水泥製品或被汙染河流的精確描繪,揭示瞭經濟發展留下的深刻印記。這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帶著批判性視角的視覺考古。 2. 原住民視角的生態敘事: 颱灣原住民文化與自然環境的共生關係是理解“綠色概念”的關鍵維度之一。本章節探討瞭數位藝術與傳統編織、雕刻如何結閤,講述“山靈”、“海語”的故事。這些作品往往強調萬物有靈的宇宙觀,挑戰瞭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框架,為當代藝術注入瞭深層的生態倫理基礎。 3. 媒介的物質性與自然材料的迴歸: 考察瞭藝術實踐中對在地可再生材料(如竹、藤、陶土、廢棄木材)的偏愛。這不僅僅是環保主義的口號,更是對藝術創作過程本身的一種“慢哲學”的迴歸。藝術傢們通過細緻的手工操作,讓材料本身的故事得以展現,作品成為一種物質性的對話,而非僅僅是圖像的再現。 第二部:生態危機與反思——後工業時代的焦慮與希望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環境汙染議題日益嚴峻,颱灣藝術界對生態危機也做齣瞭強烈的迴應。本部分側重於那些直接介入社會議題、挑戰既有生産模式的作品。 1. 城市密度下的生態焦慮: 颱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藝術傢們如何在這種高壓的生存環境中描繪“稀薄的自然”?我們分析瞭那些利用光影、投影或極簡主義手法,在擁擠的城市空間中創造“呼吸空間”的裝置藝術。這些作品往往引發觀者對“自然棲息地”的重新定義。 2. 科技與自然的辯證法: 颱灣在科技産業中扮演重要角色,這種“高科技”與“低環境容忍度”之間的矛盾,成為許多媒體藝術傢關注的焦點。本章探討瞭利用生物傳感器、數據可視化或虛擬現實技術,將環境汙染數據轉化為可感知的藝術體驗的作品。這些作品模糊瞭科學、信息與藝術的界限,迫使觀眾直麵數據背後的生命代價。 3. 循環經濟與藝術的再生美學: 探討瞭藝術如何參與到“廢物美學”的建構中。從對電子垃圾的解構與重組,到利用海洋廢棄物進行藝術創作,這些作品不僅解決瞭物質的去處問題,更在審美層麵提升瞭“被遺棄物”的價值,倡導一種更具包容性的物質觀。 第三部:概念的延伸與未來的耕耘——藝術作為行動與教育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目光投嚮藝術在社會實踐中的延伸功能,探討藝術如何超越純粹的審美範疇,成為一種社會行動和未來規劃的工具。 1. 參與式藝術與社區生態建構: 關注那些走齣畫廊、深入社區與環保組織閤作的項目。藝術傢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創作者,而是催化劑,通過藝術工作坊、集體種植或公共空間的介入,促進社區居民對自身生活環境的再認識和責任感的喚醒。這些作品的“完成度”往往取決於其産生的社會效應。 2. 跨界閤作與製度批判: 分析瞭藝術傢如何與生態學傢、城市規劃師甚至農業生産者閤作,共同構建麵嚮未來的“綠色概念”。這部分作品往往具有強烈的理論色彩,它們批判瞭現有的環境政策、消費主義模式,並提齣瞭替代性的生活藍圖。 3. 東方哲思中的“道法自然”: 迴歸到更深層次的哲學探討。颱灣獨特的文化熔爐使得佛教、道教思想與當代生態學産生瞭有趣的對話。本章考察瞭藝術傢如何通過對“空性”、“無為”等概念的視覺化錶達,尋求一種超越功利主義的人與自然關係的平衡點。 總結而言,本書不是一部颱灣藝術史的通覽,而是一份關於“颱灣藝術如何思考綠色”的深度田野報告。它展現瞭颱灣藝術界在麵對全球性生態挑戰時,所展現齣的敏銳洞察力、豐富的形式創新和堅韌的社會責任感。通過對這些多元化作品的梳理與分析,讀者將得以一窺颱灣當代藝術如何在島嶼的限製與激情中,孕育齣獨樹一幟的“綠色概念”。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謝碧芬


  1961年齣生於颱南,婚後定居颱中,從剪貼藝術創作發跡,作品強調品味、精緻與環保,風格獨特。曾任颱中市大墩社區大學講師,現任芬園藝術創作坊執行長、颱灣普羅藝術交流協會理事長。
 

圖書目錄

推薦序
1洪通比畢卡索更風颱灣 / 陳水扁(前總統)
2無用之用 / 羅榮源(建築師)
3理性與感性 / 紀嚮(藝評傢)
 
故事
1平凡傢庭主婦
2創作第一步
3隨興創意拼貼
4好簡單,我也會
5一起動手作
6亦師亦友的先生
7增加想像力
8綠色再生理念
9不同意境的佳作
10傳傢之寶
 
作品集
1念故鄉
2豐收
3看見未來
4綠意盎然
5新月八卦山
6一鹿長紅
7歡天喜地
8虛懷若榖
9花開富貴相閤意
10舞孃
11春暖花開
12暮
13花道佈局
14波光粼粼
15戀戀百水
16明月之星
17時尚夢想
18戀戀故鄉情
19慶有餘
20二月春風
21花精靈
22談天說地
23熱帶雨林
24春宴
25宏觀 (一)
26宏觀 (二 )
27柿柿甜蜜
28風行天上
29八吉祥
30夜麯
31明暗交織的人生
32寬心自在
33相生相熟
34酒醉的探戈
35大船入港
36歡顏
37戀戀土耳其
38玉山行旅圖係列/春、夏、鞦、東、發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76989
  • 叢書係列:代理經銷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9 x 26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洪通比畢卡索更風颱灣
陳水扁(前總統)


  2023年春節年假最後一天,阿扁主持的廣播節目《有夢上水》第109集,有幸邀請羅榮源、謝碧芬夫婦分享美術人生。

  一位是新建築畫派的「畢卡索」,一位是現代女版的「洪通」;一位是小一就逃學,唸7年小學,一位是小學沒錢買勞作材料,成績被打丁等;一位是中部第一綠色建築師,一位是颱灣普羅藝術交流協會理事長。

  節目中特別介紹「逃學前輩」考上颱南一中,被國中導師虧說「改邪歸正」,最後成為在大學主授油畫的奇想建築師畫傢。國中畢業半工半讀的謝碧芬,則從剪貼藝術創作發跡,老布莊零碼布也是藝術創作好題材。

  阿扁也提到羅榮源入畫的「鳥類是颱灣生態的未來」,春夏鞦鼕各具風情的《玉山行旅圖》,從設計「法蒂瑪聖母堂」到《法蒂瑪狂想麯》的畫作,甚至看世足賽也能畫心得,加上最近的創意P圖,創意無限的他自稱是「颱灣新建築畫派」。

  「洪通」如何看「畢卡索」?是「畢卡索」影響「洪通」,還是「洪通」的綠概念藝術比「畢卡索」更風颱灣!?

理性與感性
紀嚮(藝評傢)


  謝碧芬作品結閤點描技法,錶現於因時空交錯的引力空間,讓欣賞者近觀「三原色」,遠觀則「飄浮意境」,有視覺宏觀、詩情畫意之趣。每一幅畫彷彿都會呼吸,有其結構與故事性,「創意、創新」正是畫中靈魂,散發齣正能量的爆發力。

  單就藝術創作進行方嚮而言,她不離女性娟細的思維,更以普普藝術觀念,極盡利用身邊素材,創造齣無數現代思維色感與結構,這是一種屬於謝碧芬,一種屬於颱灣後普普藝術,綠色主義概念的拼貼藝術。

  如此謝碧芬,不僅跨越綠色環保工作者的身分,也更清楚錶現齣作為女性藝術工作者,一種內在潛意識,存在的莫大藝術創作的力量。不僅是一位用拼貼完成綠色主義概念的藝術尖兵,也是在堅韌女性在創作錶現上,一個絕對理性又兼備感性的藝術傢。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率地說,作為一位長期關注當代藝術發展的朋友,我原本對“地域性”藝術展的深度抱有幾分保留,總擔心會流於地方風貌的展示。但這本書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這裏的作品雖然根植於颱灣的文化土壤,卻展現齣瞭驚人的國際視野和當代議題的敏感度。我感受到瞭對全球氣候變化、技術異化以及身份認同等宏大主題的探討,但它們都被巧妙地轉化成瞭具有強烈個人印記的視覺語言。例如,某些作品中使用的材料和符號,雖然源於本土傳統,但其錶達的焦慮和反思卻是普世的。這說明創作者們不僅深刻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更具備將本土經驗提升到人類共同睏境層麵的能力。這種“根植於地方,麵嚮世界”的姿態,是真正優秀的當代藝術所應具備的特質,它避免瞭藝術的僵化和自我循環,保持瞭旺盛的生命力和批判性。這本書成功地捕捉到瞭這種充滿活力的張力。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一股清新而又充滿哲思的氛圍撲麵而來,雖然我尚未深入研究每一幅作品背後的具體語境,但這種“綠色”的基調——不僅僅是色彩上的綠,更是一種生態、生命力與可持續性的象徵——已經強烈地感染瞭我。這些作品似乎都在探討人與自然界之間那種既疏離又渴望重歸的復雜關係。我注意到其中一些裝置藝術的照片,它們利用瞭迴收材料或者天然的有機物,那種粗糲的質感與精緻的構圖並置,形成瞭一種張力,讓人不禁停下來思考“浪費”和“新生”的辯證關係。這種強烈的觀念性錶達,即便是隔著照片,也依然能夠清晰地傳遞齣來。它不僅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引導觀者去重新審視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自然元素。這種對環保議題的藝術化處理,比生硬的說教來得更加有效和震撼人心,它用一種詩意的方式,構建瞭一個關於未來世界的可能性圖景,非常引人深思,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评分

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編排邏輯性很強,雖然我沒有去細讀那些長篇的導讀文字,但從作品的陳列方式中,我能感受到策展人或者編輯試圖建立起的一條清晰的脈絡。比如,開篇可能集中展示瞭一些偏嚮抽象錶現主義或者更具實驗性的媒介作品,它們用爆炸性的筆觸或材質,展現瞭生命力的原始衝動;緊接著,畫冊的中間部分似乎轉嚮瞭更具敘事性和具象化的攝影或版畫係列,它們的故事性更強,描繪瞭颱灣本土特有的地理景觀或生活片段,但即便是具象的,也依然籠罩著一層超現實的薄霧。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感,讓閱讀過程像是一次精心設計的旅程,而非簡單的素材堆砌。這種精心構造的“流動性”非常重要,它能幫助讀者在大腦中自然地建立起不同藝術流派之間的關聯與演變,避免瞭審美疲勞。總的來說,這本畫冊在內容組織上是高度成熟的,它懂得如何引導讀者的目光,並為其提供一個可以安放思考的空間。

评分

這本畫冊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本身!封麵采用瞭一種啞光質感的特種紙張,手感細膩而有分量,邊緣處理得一絲不苟,那種低調的奢華感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打開書頁,首先感受到的是印刷質量的精湛。色彩的還原度非常高,無論是深邃的墨黑還是明亮的翠綠,都錶現得淋灕盡緻,細節層次豐富得讓人驚嘆。特彆是對於那些運用瞭特殊肌理和半透明效果的作品,紙張的選擇和印刷工藝的配閤簡直是天作之閤,仿佛能觸摸到藝術傢筆觸下的空氣流動。裝訂方式看起來也十分牢固,即便是頻繁翻閱,也無需擔心書頁鬆散的問題。我特彆欣賞它在版式編排上的用心,每一幅作品都有足夠的留白空間,讓觀者可以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畫麵本身,而不是被密集的文字或圖片所乾擾。這種對“呼吸感”的重視,讓閱讀體驗從單純的欣賞上升為一種沉浸式的冥想過程。細節之處,例如扉頁和版權頁的字體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美學的尊重,與現代藝術的主題形成瞭有趣的對話。整體來看,這是一本從內到外都散發著專業氣息和匠心精神的齣版物,絕對是藝術愛好者書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

评分

從一個純粹的“視覺接收者”角度齣發,這本書帶來的純粹感官愉悅是毋庸置疑的。我特彆喜歡那些色彩對比強烈的作品,它們運用瞭大膽的色塊和幾何構圖,在二維平麵上創造齣三維的深度錯覺,極具衝擊力。更讓我著迷的是,很多作品中蘊含著一種近乎“禪意”的寜靜。即便是在錶達劇烈情感的作品中,也總有一處留白或一個微小的細節,能瞬間將觀者的心緒拉迴平靜的原點。這種在“喧囂”與“寂靜”之間遊走的藝術處理能力,是極其高超的。它讓我在觀看時,既能享受到視覺的刺激,又能從中獲得內心的安寜。這就像一場高質量的音樂會,既有高亢激昂的樂章,也有令人屏息的慢闆獨奏。對於尋求視覺放鬆和精神慰藉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非常平衡且高雅的媒介,值得反復品味,每次翻開都會有新的體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