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

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梅玲
图书标签:
  • 图书信息学
  • 教育
  • 欧美
  • 亚太地区
  • 高等教育
  • 课程设置
  • 专业发展
  • 学术研究
  • 国际比较
  • 图书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圖書館有三千年歷史,現今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學習、與休閒的天堂。圖書館學是年輕的學科,推動圖書館事業,形成圖書資訊學教育,培養專業圖書館員。如今面臨科技、社會、資訊環境與圖書館變革,帶來新問題與新挑戰,國際與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成為重要的議題。
 
  本書探討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現況,美國是圖書館學教育發源地,建立圖書資訊學認可制度,培養專業的圖書資訊人員。英國在圖書館員專業資格認可基礎上,建立獨特的學會制度。澳洲不斷改革圖書館與資訊教育制度,法國是在檔案機構最早開設圖書館課程的國家,德國因重視圖書館事業與館員能力而建立圖書館學教育體系,印度是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範圍與學校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大陸發展出多元多層次的教育體系,臺灣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發展最有活力有特色,而日本與韓國的圖書資訊學校也不斷變革。
 
  本書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洲、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十一國的圖書資訊學教育為研究對象,探討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研究其教育歷史與發展,比較其異同,並預測未來教育新趨向。 
 
本書特色
 
  圖書資訊學教育培養新時代專業人才,跨域翻轉圖書資訊學新典範。
  解讀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洲、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最新發展趨向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与您提到的书名《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无关。 --- 图书名称: 全球化時代的知識管理與數位典藏實務 ISBN: 978-986-XXXX-XX-X 作者: 李明德 (Dr. Ming-Teh Lee) 出版社: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 年 11 月 书籍页数: 580 页 定价: 新台币 850 元 --- 内容简介 在全球資訊爆炸與數位轉型的浪潮下,傳統的圖書館與檔案管理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本書《全球化時代的知識管理與數位典藏實務》深入探討了當代資訊環境中,如何有效地組織、儲存、檢索及傳播知識資源,特別聚焦於數位典藏(Digital Curation)的理論基礎、技術實踐與未來趨勢。 本書旨在為圖書資訊學、檔案管理、博物館學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研究人員及研究生,提供一套全面且實用的知識體系。它不僅闡述了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的核心概念,如知識的創造、傳播與應用,更結合當前最迫切的數位典藏需求,探討如何建立永續、可靠的數位資源保存策略。 第一部分: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框架 本部分首先界定知識管理的範疇,區分了數據(Data)、資訊(Information)與知識(Knowledge)之間的層次關係。深入分析了非結構化資料對組織決策的影響,並詳細介紹了如 SECI 模型(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zation)等經典的知識創造模型。作者強調,在跨國企業與學術機構中,建立有效的知識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oP)是促進知識流動的關鍵。此外,本書也討論了知識管理的組織文化建設,如何克服內部阻力,推動知識共享的實踐。 第二部分:數位典藏的生命週期與技術基礎 數位典藏是本書的核心支柱。作者從數位物件的生命週期角度出發,涵蓋了從內容的獲取、描述、儲存、維護到最終保存的每一個環節。 數位物件的描述與標準: 詳細剖析了 Dublin Core (DC)、METS (Metadata Encoding and Transmission Standard)、PREMIS (Preservation Metadata: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等國際標準,並探討了如何應用這些標準於學術研究資料庫、文化遺產數位化項目中,確保詮釋資訊的完整性與互操作性。 數位保存策略: 這是本書最為深入的部分。內容涵蓋了多種保存策略,包括格式遷移(Format Migration)、軟體模擬(Software Emulation)及保存複本(Preservation Copies)的建立。特別關注了長期保存中面臨的技術過時(Obsolescence)問題,並提供了具體的風險評估與緩解方案。 基礎設施與平臺: 討論了數位典藏系統的架構設計,從開放原始碼的 DSpace、Fedora Commons 到商業化的內容管理系統(CMS),分析了其在安全性、擴展性與合規性方面的優劣。 第三部分:大數據、人工智慧與知識服務的未來 隨著數據量呈指數級增長,傳統的檢索方法已難以滿足用戶需求。本書的第三部分展望了新興技術對圖書資訊領域的影響。 大數據分析在知識組織中的應用: 探討了如何利用文本探勘(Text Mining)和主題模型(Topic Modeling)等技術,從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中提取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s)。這對於發現隱藏的知識關聯、優化資源組織結構具有革命性意義。 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典藏: 詳細介紹了機器學習在元數據自動生成、數位品質控制、乃至於數位物件的真實性驗證中的潛力。例如,如何訓練模型自動識別圖像或聲音檔案的內容特徵,從而提高典藏的效率和準確性。 倫理、法律與治理: 知識管理與數位典藏涉及複雜的版權、隱私和數據主權問題。本章節嚴肅探討了 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等國際規範對數位資源傳播的影響,以及建立透明、負責的數位治理結構的必要性。 特色亮點: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理論與實務的緊密結合。每章節後附有「案例分析」,取材於全球頂尖學術機構、國家圖書館及大型企業的實際操作經驗,例如歐洲國家圖書館的長期保存計畫、亞洲地區的文化遺產數位化專案等。此外,作者特別為讀者設計了「實踐工具箱」,提供了一系列常用的開源軟體清單及評估指標,方便讀者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 總而言之,《全球化時代的知識管理與數位典藏實務》不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份指導當代資訊專業人員駕馭複雜知識環境的實用指南。它清晰地描繪了知識如何流動、資訊如何被保存,以及技術如何重塑我們理解和利用世界知識的方式。 --- 適用對象: 圖書資訊學、檔案管理、博物館學相關科系學生及教師。 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及企業知識管理部門的專業人員。 從事數位人文學研究或數位策展的學者與實踐者。 對知識組織、資訊架構設計感興趣的技術開發人員。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梅玲(Mei Ling Wang, Ph.D.) 
 
  現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博士。專攻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與圖書館管理研究。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所長、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理事長、國家圖書館輔導組主任、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採訪組主任、玄奘大學圖書館館長。
 
  近年來關注圖書資訊學教育與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先後完成《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圖書資訊學導論》、《圖書館新定義》、主編《館藏發展與管理》、《圖書館與資訊利用》、《圖書資訊選擇與採訪》、《躍升、轉變與擴疆 :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三十週年特刊1992-2021》、共同主編《圖書資訊學研究回顧與前瞻2.0》等十餘本專書與專書章節。 

图书目录

主編序
主編簡介
作者簡介
第1 章緒論/王梅玲
1.1國際與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
1.2研究方法
1.3本書結構

第2 章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原理與發展/王梅玲
2.1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
2.2 圖書資訊學教育理論
2.3 圖書資訊學教育評鑑與標準

第3 章 美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黃沛
3.1 圖書館事業概述
3.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3.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3.4 課程設計
3.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3.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4 章 英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董冠麟
4.1 圖書館事業概述
4.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4.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4.4 課程設計
4.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4.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5 章 德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黃鈺婷
5.1 圖書館事業概述
5.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5.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5.4 課程設計
5.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5.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6 章 法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汪楚筠
6.1 圖書館事業概述
6.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6.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6.4 課程設計
6.5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7 章 澳洲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張梓妤
7.1 圖書館事業概述
7.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7.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7.4 課程設計
7.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7.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8 章 紐西蘭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李宗叡
8.1 圖書館事業概述
8.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8.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8.4 課程設計
8.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8.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9 章 印度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李育浚
9.1 圖書館事業概述
9.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9.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9.4 課程設計
9.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9.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10 章 日本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吳悠
10.1 圖書館事業概述
10.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10.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10.4 課程設計
10.5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11 章 韓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翁玉蓉
11.1 圖書館事業概述
11.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11.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11.4 課程設計
11.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11.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12 章 中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鐘黃迎
12.1 圖書館事業概述
12.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12.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12.4 課程設計
12.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12.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13 章 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王琪寬
13.1 圖書館事業概述
13.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13.3 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
13.4 課程設計
13.5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向

第14 章 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綜論/王梅玲
14.1 十一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綜述
14.2 十一國圖書資訊學教育比較
14.3 教育變革與未來趨勢
14.4 建議

附錄一 歐美與亞太地區十一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大事年表
附錄二 IFLA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專業教育學程指南
附錄三 美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與資訊研究碩士學程認可標準
附錄四 英國圖書館與資訊專業學會課程認可標準:專業知識與技能基石
附錄五之一 澳洲圖書館與資訊專業學會課程認可標準:檔案館、圖書館和文書管理資訊專業人員的基礎知識、技能和特質
附錄五之二 澳洲圖書館與資訊專業學會課程認可標準:初等圖書資訊專業人員的基礎知識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2941
  • 叢書系列:圖書資訊學研究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650頁 / 17 x 23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主編序 
 
  圖書資訊學教育專題,是1993年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博士班最受歡迎的一堂課。那個年代,美國、英國的圖書館事業以及圖書資訊學教育令我們博士生嚮往,德國、法國、日本、韓國、澳洲……充滿了未知與神祕,這堂課的老師,是有一個法律學士、二個政治學碩士、三個圖書館學碩士,以及一個圖書館學博士等七項學位胡述兆教授,他用國際與世界的觀點,打開我們這群博士生的視野。
 
  圖書館是文化保存的守護者,是人類智慧的寶藏,是社會知識傳播鏈的重要節點。圖書館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起初培養圖書館管理員,後來圖書館事業成為專業,形成圖書館學教育,培養專業圖書館員。第一所圖書館學校肇始於1887年,杜威(Melvil Dewey),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設立的圖書館學院(School of Library Economy)。臺灣大學圖書館學系在1980年,成立圖書館學碩士班,提升圖書館學專業教育,推動臺灣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圖書館學教育隨著社會變遷,演變成圖書資訊學教育,面臨科技、社會、資訊環境與圖書館事業等巨大變革,帶來許多問題與挑戰。歐美圖書資訊學界正在探討未來教育。鑑此,有系統因應變革,進行國際與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相當具有意義。
 
  受到了博士班專題的啟發,世界圖書資訊學教育成為這三十年研究我最愛探尋的主題。第一部曲,在1996年,撰寫《英美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碩士教育的比較研究》博士論文並獲出版。當時從專業教育的理論來探討英國與美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育的歷史與現況,發現二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育發展蓬勃頗有建樹,專業教育推動二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其後,世界各國大幅更改系所名稱,「去圖書館化」現象普遍發生,資訊科技進步與高等教育變革影響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於是進行第二部曲,2005年,撰寫《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專書。從國際觀點,採用比較研究方法,探討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涵蓋英國、美國、澳洲、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七國。
 
  圖書資訊學教育經過一百三十餘年的洗禮,歷經社會、科技、教育許多變革,現今有了不同的意涵與教育新形式,值得研究探索。世界各國隨著圖書館事業的建立,如今圖書資訊學教育也形成體系,並在各國社會、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的架構下綻放不同的花朵,增益豐富與多元。因此,我在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開設「圖書資訊學教育專題」課程,與博士生、碩士生、臺灣的學生、中國的學生,天南地北,一起探討世界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用國際與比較的鏡子,重新檢視圖書資訊學門與教育制度,各種豐富、多元、反差的現象與觀點,再一次喚起師生的好奇與驚嘆。於是我們共同約定寫作一本世界圖書資訊學教育的書,這就是第三部曲,《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
 
  本書探討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現況,美國是圖書館學教育的發源地,其建立的圖書資訊學認可制度,培養了專業的圖書資訊人員,並保證了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卓越品質,領導全球發展。英國也在圖書館員專業資格認可與培育基礎上,建立獨特的學會制度。澳洲不斷反思與改革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法國是在檔案機構開設圖書館課程最早的國家,德國因為重視圖書館事業與館員專業能力而建立圖書館學教育體系,印度是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範圍與學校規模最大的國家。中國由於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強大,帶動圖書資訊學教育大規模成長,發展出多元多層次的教育體系。臺灣的七所圖書資訊學教育以碩士教育發展最有活力且具特色,而比鄰的日本與韓國的圖書資訊學校也不斷進步變革,更添加國際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豐富與價值。因此本書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洲、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等十一國的圖書資訊學教育為研究對象,採用國際與比較研究觀點,探討十一國現行圖書資訊學教育制度,研究其教育歷史發展與影響,歸納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重要發展與興革,最後比較其異同,並根據重要發現以推論未來發展趨向。
 
  2021年,我在政大開授「圖書資訊學教育專題」課程,有十一位同學修課,二位博士生與九位碩士生,藉著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以國際圖書資訊學教育作為專題計畫主題,引發學生對圖書資訊學教育求知的渴望。由於同學學習熱烈,回饋豐富,於是我提出寫作的框架,引導每位同學選擇一國圖書資訊學教育作為專題的學習主題,這十一位同學及主題:黃沛(美國),董冠麟(英國),黃鈺婷(德國),汪楚筠(法國),張梓妤(澳洲),李宗叡(紐西蘭),李育浚(印度),吳悠(日本),翁玉蓉(韓國),鐘黃迎(中國),與王琪寬(臺灣)。我們用專題式學習方式進行課堂學習並產生學術報告。最後由我綜整十一篇專題報告,完成本書。
 
  感謝在本書撰寫過程中,許多朋友的協助,如韓國江南大學退休曹炯鎮教授、本所韓國畢業生安智炫、中國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陳傳夫院長、肖希明主任。更要感謝黃鈺婷博士生擔任第三校校閱者,以及助理黃沛同學,謝謝他們悉心的打字與校稿,才使得這本書終於順利出版。最後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胡述兆教授,他的專題課程開啟了我學術生涯的追尋,感到萬分的喜悅與啟發。希望這本書,同樣吸引修課的研究生以及讀者,共同探索世界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奧妙與迷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复古气息的米白色封面,搭配着烫金的书名,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知识分子们还在用牛皮纸信封传递重要文献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种轻飘飘的现代纸,而是带有一点点韧性的,翻页时能听到轻微的“沙沙”声,让人感觉捧着的是一件有分量的艺术品。装订工艺更是没得挑剔,平摊在桌面上完全没有不适感,这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和做笔记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甚至花了好一番功夫研究了扉页上的印刷字体,那种优雅的衬线体,与内容本身那种严谨的学术气质形成了奇妙的和谐,让人忍不住猜测设计师在构思这本实体书时,究竟倾注了多少对“阅读体验”本身的尊重与热爱。这本实体书的呈现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对信息载体历史的致敬,远超了一本普通教材或专著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物件。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更高维度的观察视角,帮助我们跳脱出日常操作层面的琐碎,去洞察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宏观运行逻辑。它成功地将地理、文化、技术与哲学思辨熔于一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箱。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尾部分对未来趋势的预判,那种谨慎的乐观和深沉的警示并存的笔调,显得既专业又富有责任感。这本书不适合那种期望快速获得“标准答案”的读者,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迷茫时递过来一把钥匙,但这把钥匙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对应的锁孔。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的学术视野被拓宽了至少一个象限,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近期阅读中最为深刻的一次。

评分

读完绪论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概念时的那种“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性。他没有采用那种泛泛而谈的、试图包罗万象的叙事手法,而是非常清晰地界定了几组核心的、具有张力的概念群。比如,他对“信息素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侧重点差异的论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觉得这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概念框架,但书中通过对比不同学派对“批判性获取”的定义侧重,瞬间揭示了背后深层次的认知论差异。这种解构与重构的过程,绝非简单的信息堆砌,而是展现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跨文化研究的敏感性。特别是关于知识组织体系如何影响信息检索效率的案例分析,引用了几个我从未听闻的早期图书馆系统的数据,逻辑链条严丝合缝,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的空白处画图梳理思路,生怕错过了一丝推理的细微转折。

评分

引人入胜的,莫过于书中对几位重量级学者的思想脉络的梳理和对比。作者处理这些学者的关系,就像一位高明的园丁在修剪盆景,既保留了每一棵树的独立风姿,又巧妙地展现了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影响与制衡关系。特别是对两位看似相互对立的学派领袖之间的“隔空对话”的重现,简直是精彩绝伦的学术戏剧。作者引用了大量未经翻译的原始信函和会议记录片段,这些一手资料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现场感和可信度。我仿佛能听见那两位学者在那个年代的学术沙龙里,为了一个关于“信息伦理边界”的定义而争辩不休的场景。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任何二手资料或网络综述都无法替代的,它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智慧的火花。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老实说,是相当高的,但这种高并非源于晦涩难懂的行文,而是源于其对读者现有知识体系的挑战。它似乎默认读者已经对古典的信息科学理论有着较为扎实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颠覆性”的观点。比如,在讨论数字化转型对传统信息机构职能重塑时,作者并没有陷入对技术本身的赞美或恐惧,而是冷静地分析了权力结构在信息流动中的隐形作用。我记得有一段话,关于“数据主权”在非西方语境下的特殊性,那段文字我反复读了三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它迫使我跳出习惯的、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分析框架,去审视信息管理规则制定背后的意识形态角力。对于那些希望从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结构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考工具比任何单一的案例都来得宝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