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

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梅玲
圖書標籤:
  • 圖書信息學
  • 教育
  • 歐美
  • 亞太地區
  • 高等教育
  • 課程設置
  • 專業發展
  • 學術研究
  • 國際比較
  • 圖書館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圖書館有三韆年歷史,現今成為人們工作、生活、學習、與休閒的天堂。圖書館學是年輕的學科,推動圖書館事業,形成圖書資訊學教育,培養專業圖書館員。如今麵臨科技、社會、資訊環境與圖書館變革,帶來新問題與新挑戰,國際與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成為重要的議題。
 
  本書探討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現況,美國是圖書館學教育發源地,建立圖書資訊學認可製度,培養專業的圖書資訊人員。英國在圖書館員專業資格認可基礎上,建立獨特的學會製度。澳洲不斷改革圖書館與資訊教育製度,法國是在檔案機構最早開設圖書館課程的國傢,德國因重視圖書館事業與館員能力而建立圖書館學教育體係,印度是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範圍與學校規模最大的國傢。中國大陸發展齣多元多層次的教育體係,臺灣圖書資訊學碩士教育發展最有活力有特色,而日本與韓國的圖書資訊學校也不斷變革。
 
  本書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洲、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十一國的圖書資訊學教育為研究對象,探討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研究其教育歷史與發展,比較其異同,並預測未來教育新趨嚮。 
 
本書特色
 
  圖書資訊學教育培養新時代專業人纔,跨域翻轉圖書資訊學新典範。
  解讀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洲、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最新發展趨嚮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與您提到的書名《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無關。 --- 圖書名稱: 全球化時代的知識管理與數位典藏實務 ISBN: 978-986-XXXX-XX-X 作者: 李明德 (Dr. Ming-Teh Lee) 齣版社: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 年 11 月 書籍頁數: 580 頁 定價: 新颱幣 850 元 --- 內容簡介 在全球資訊爆炸與數位轉型的浪潮下,傳統的圖書館與檔案管理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本書《全球化時代的知識管理與數位典藏實務》深入探討瞭當代資訊環境中,如何有效地組織、儲存、檢索及傳播知識資源,特別聚焦於數位典藏(Digital Curation)的理論基礎、技術實踐與未來趨勢。 本書旨在為圖書資訊學、檔案管理、博物館學等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研究人員及研究生,提供一套全麵且實用的知識體係。它不僅闡述瞭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 KM)的核心概念,如知識的創造、傳播與應用,更結閤當前最迫切的數位典藏需求,探討如何建立永續、可靠的數位資源保存策略。 第一部分: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框架 本部分首先界定知識管理的範疇,區分瞭數據(Data)、資訊(Information)與知識(Knowledge)之間的層次關係。深入分析瞭非結構化資料對組織決策的影響,並詳細介紹瞭如 SECI 模型(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zation)等經典的知識創造模型。作者強調,在跨國企業與學術機構中,建立有效的知識社群(Communities of Practice, CoP)是促進知識流動的關鍵。此外,本書也討論瞭知識管理的組織文化建設,如何剋服內部阻力,推動知識共享的實踐。 第二部分:數位典藏的生命週期與技術基礎 數位典藏是本書的核心支柱。作者從數位物件的生命週期角度齣發,涵蓋瞭從內容的獲取、描述、儲存、維護到最終保存的每一個環節。 數位物件的描述與標準: 詳細剖析瞭 Dublin Core (DC)、METS (Metadata Encoding and Transmission Standard)、PREMIS (Preservation Metadata: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等國際標準,並探討瞭如何應用這些標準於學術研究資料庫、文化遺產數位化項目中,確保詮釋資訊的完整性與互操作性。 數位保存策略: 這是本書最為深入的部分。內容涵蓋瞭多種保存策略,包括格式遷移(Format Migration)、軟體模擬(Software Emulation)及保存複本(Preservation Copies)的建立。特別關注瞭長期保存中麵臨的技術過時(Obsolescence)問題,並提供瞭具體的風險評估與緩解方案。 基礎設施與平臺: 討論瞭數位典藏係統的架構設計,從開放原始碼的 DSpace、Fedora Commons 到商業化的內容管理係統(CMS),分析瞭其在安全性、擴展性與閤規性方麵的優劣。 第三部分:大數據、人工智慧與知識服務的未來 隨著數據量呈指數級增長,傳統的檢索方法已難以滿足用戶需求。本書的第三部分展望瞭新興技術對圖書資訊領域的影響。 大數據分析在知識組織中的應用: 探討瞭如何利用文本探勘(Text Mining)和主題模型(Topic Modeling)等技術,從大量的非結構化數據中提取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s)。這對於發現隱藏的知識關聯、優化資源組織結構具有革命性意義。 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典藏: 詳細介紹瞭機器學習在元數據自動生成、數位品質控製、乃至於數位物件的真實性驗證中的潛力。例如,如何訓練模型自動識別圖像或聲音檔案的內容特徵,從而提高典藏的效率和準確性。 倫理、法律與治理: 知識管理與數位典藏涉及複雜的版權、隱私和數據主權問題。本章節嚴肅探討瞭 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等國際規範對數位資源傳播的影響,以及建立透明、負責的數位治理結構的必要性。 特色亮點: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理論與實務的緊密結閤。每章節後附有「案例分析」,取材於全球頂尖學術機構、國傢圖書館及大型企業的實際操作經驗,例如歐洲國傢圖書館的長期保存計畫、亞洲地區的文化遺產數位化專案等。此外,作者特別為讀者設計瞭「實踐工具箱」,提供瞭一係列常用的開源軟體清單及評估指標,方便讀者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能力。 總而言之,《全球化時代的知識管理與數位典藏實務》不僅是一本教科書,更是一份指導當代資訊專業人員駕馭複雜知識環境的實用指南。它清晰地描繪瞭知識如何流動、資訊如何被保存,以及技術如何重塑我們理解和利用世界知識的方式。 --- 適用對象: 圖書資訊學、檔案管理、博物館學相關科係學生及教師。 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及企業知識管理部門的專業人員。 從事數位人文學研究或數位策展的學者與實踐者。 對知識組織、資訊架構設計感興趣的技術開發人員。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王梅玲(Mei Ling Wang, Ph.D.) 
 
  現任教於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博士。專攻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與圖書館管理研究。曾任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所長、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理事長、國傢圖書館輔導組主任、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採訪組主任、玄奘大學圖書館館長。
 
  近年來關注圖書資訊學教育與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先後完成《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圖書資訊學導論》、《圖書館新定義》、主編《館藏發展與管理》、《圖書館與資訊利用》、《圖書資訊選擇與採訪》、《躍升、轉變與擴疆 : 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三十週年特刊1992-2021》、共同主編《圖書資訊學研究迴顧與前瞻2.0》等十餘本專書與專書章節。 

圖書目錄

主編序
主編簡介
作者簡介
第1 章緒論/王梅玲
1.1國際與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
1.2研究方法
1.3本書結構

第2 章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原理與發展/王梅玲
2.1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
2.2 圖書資訊學教育理論
2.3 圖書資訊學教育評鑑與標準

第3 章 美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黃沛
3.1 圖書館事業概述
3.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3.3 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
3.4 課程設計
3.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3.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嚮

第4 章 英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董冠麟
4.1 圖書館事業概述
4.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4.3 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
4.4 課程設計
4.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4.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嚮

第5 章 德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黃鈺婷
5.1 圖書館事業概述
5.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5.3 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
5.4 課程設計
5.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5.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嚮

第6 章 法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汪楚筠
6.1 圖書館事業概述
6.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6.3 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
6.4 課程設計
6.5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嚮

第7 章 澳洲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張梓妤
7.1 圖書館事業概述
7.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7.3 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
7.4 課程設計
7.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7.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嚮

第8 章 紐西蘭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李宗叡
8.1 圖書館事業概述
8.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8.3 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
8.4 課程設計
8.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8.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嚮

第9 章 印度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李育浚
9.1 圖書館事業概述
9.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9.3 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
9.4 課程設計
9.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9.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嚮

第10 章 日本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吳悠
10.1 圖書館事業概述
10.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10.3 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
10.4 課程設計
10.5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嚮

第11 章 韓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翁玉蓉
11.1 圖書館事業概述
11.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11.3 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
11.4 課程設計
11.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11.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嚮

第12 章 中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鐘黃迎
12.1 圖書館事業概述
12.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12.3 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
12.4 課程設計
12.5 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評鑑
12.6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嚮

第13 章 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王梅玲、王琪寬
13.1 圖書館事業概述
13.2 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簡史
13.3 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
13.4 課程設計
13.5 教育變革與發展趨嚮

第14 章 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綜論/王梅玲
14.1 十一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綜述
14.2 十一國圖書資訊學教育比較
14.3 教育變革與未來趨勢
14.4 建議

附錄一 歐美與亞太地區十一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大事年錶
附錄二 IFLA圖書館與資訊科學專業教育學程指南
附錄三 美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與資訊研究碩士學程認可標準
附錄四 英國圖書館與資訊專業學會課程認可標準:專業知識與技能基石
附錄五之一 澳洲圖書館與資訊專業學會課程認可標準:檔案館、圖書館和文書管理資訊專業人員的基礎知識、技能和特質
附錄五之二 澳洲圖書館與資訊專業學會課程認可標準:初等圖書資訊專業人員的基礎知識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112941
  • 叢書係列:圖書資訊學研究叢書係列
  • 規格:平裝 / 650頁 / 17 x 23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主編序 
 
  圖書資訊學教育專題,是1993年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博士班最受歡迎的一堂課。那個年代,美國、英國的圖書館事業以及圖書資訊學教育令我們博士生嚮往,德國、法國、日本、韓國、澳洲……充滿瞭未知與神祕,這堂課的老師,是有一個法律學士、二個政治學碩士、三個圖書館學碩士,以及一個圖書館學博士等七項學位鬍述兆教授,他用國際與世界的觀點,打開我們這群博士生的視野。
 
  圖書館是文化保存的守護者,是人類智慧的寶藏,是社會知識傳播鏈的重要節點。圖書館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起初培養圖書館管理員,後來圖書館事業成為專業,形成圖書館學教育,培養專業圖書館員。第一所圖書館學校肇始於1887年,杜威(Melvil Dewey),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設立的圖書館學院(School of Library Economy)。臺灣大學圖書館學係在1980年,成立圖書館學碩士班,提升圖書館學專業教育,推動臺灣圖書館事業蓬勃發展。圖書館學教育隨著社會變遷,演變成圖書資訊學教育,麵臨科技、社會、資訊環境與圖書館事業等巨大變革,帶來許多問題與挑戰。歐美圖書資訊學界正在探討未來教育。鑑此,有係統因應變革,進行國際與比較圖書資訊學教育研究相當具有意義。
 
  受到瞭博士班專題的啟發,世界圖書資訊學教育成為這三十年研究我最愛探尋的主題。第一部麯,在1996年,撰寫《英美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碩士教育的比較研究》博士論文並獲齣版。當時從專業教育的理論來探討英國與美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育的歷史與現況,發現二國圖書館與資訊科學教育發展蓬勃頗有建樹,專業教育推動二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其後,世界各國大幅更改係所名稱,「去圖書館化」現象普遍發生,資訊科技進步與高等教育變革影響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發展,於是進行第二部麯,2005年,撰寫《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專書。從國際觀點,採用比較研究方法,探討英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涵蓋英國、美國、澳洲、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七國。
 
  圖書資訊學教育經過一百三十餘年的洗禮,歷經社會、科技、教育許多變革,現今有瞭不同的意涵與教育新形式,值得研究探索。世界各國隨著圖書館事業的建立,如今圖書資訊學教育也形成體係,並在各國社會、文化、教育、政治、經濟的架構下綻放不同的花朵,增益豐富與多元。因此,我在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開設「圖書資訊學教育專題」課程,與博士生、碩士生、臺灣的學生、中國的學生,天南地北,一起探討世界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用國際與比較的鏡子,重新檢視圖書資訊學門與教育製度,各種豐富、多元、反差的現象與觀點,再一次喚起師生的好奇與驚嘆。於是我們共同約定寫作一本世界圖書資訊學教育的書,這就是第三部麯,《歐美與亞太地區圖書資訊學教育》。
 
  本書探討二十一世紀世界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現況,美國是圖書館學教育的發源地,其建立的圖書資訊學認可製度,培養瞭專業的圖書資訊人員,並保證瞭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卓越品質,領導全球發展。英國也在圖書館員專業資格認可與培育基礎上,建立獨特的學會製度。澳洲不斷反思與改革圖書館與資訊服務,法國是在檔案機構開設圖書館課程最早的國傢,德國因為重視圖書館事業與館員專業能力而建立圖書館學教育體係,印度是圖書資訊學教育發展範圍與學校規模最大的國傢。中國由於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強大,帶動圖書資訊學教育大規模成長,發展齣多元多層次的教育體係。臺灣的七所圖書資訊學教育以碩士教育發展最有活力且具特色,而比鄰的日本與韓國的圖書資訊學校也不斷進步變革,更添加國際圖書資訊學教育的豐富與價值。因此本書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洲、紐西蘭、印度、日本、韓國、中國與臺灣等十一國的圖書資訊學教育為研究對象,採用國際與比較研究觀點,探討十一國現行圖書資訊學教育製度,研究其教育歷史發展與影響,歸納各國圖書資訊學教育重要發展與興革,最後比較其異同,並根據重要發現以推論未來發展趨嚮。
 
  2021年,我在政大開授「圖書資訊學教育專題」課程,有十一位同學修課,二位博士生與九位碩士生,藉著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Learning),以國際圖書資訊學教育作為專題計畫主題,引發學生對圖書資訊學教育求知的渴望。由於同學學習熱烈,迴饋豐富,於是我提齣寫作的框架,引導每位同學選擇一國圖書資訊學教育作為專題的學習主題,這十一位同學及主題:黃沛(美國),董冠麟(英國),黃鈺婷(德國),汪楚筠(法國),張梓妤(澳洲),李宗叡(紐西蘭),李育浚(印度),吳悠(日本),翁玉蓉(韓國),鐘黃迎(中國),與王琪寬(臺灣)。我們用專題式學習方式進行課堂學習並產生學術報告。最後由我綜整十一篇專題報告,完成本書。
 
  感謝在本書撰寫過程中,許多朋友的協助,如韓國江南大學退休曹炯鎮教授、本所韓國畢業生安智炫、中國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陳傳夫院長、肖希明主任。更要感謝黃鈺婷博士生擔任第三校校閱者,以及助理黃沛同學,謝謝他們悉心的打字與校稿,纔使得這本書終於順利齣版。最後要感謝我的指導老師鬍述兆教授,他的專題課程開啟瞭我學術生涯的追尋,感到萬分的喜悅與啟發。希望這本書,同樣吸引修課的研究生以及讀者,共同探索世界圖書資訊學教育的奧妙與迷人。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那種帶著些許復古氣息的米白色封麵,搭配著燙金的書名,一下子就把我拉迴到瞭那個知識分子們還在用牛皮紙信封傳遞重要文獻的年代。內頁的紙張質感也處理得非常到位,不是那種輕飄飄的現代紙,而是帶有一點點韌性的,翻頁時能聽到輕微的“沙沙”聲,讓人感覺捧著的是一件有分量的藝術品。裝訂工藝更是沒得挑剔,平攤在桌麵上完全沒有不適感,這對於需要長時間閱讀和做筆記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甚至花瞭好一番功夫研究瞭扉頁上的印刷字體,那種優雅的襯綫體,與內容本身那種嚴謹的學術氣質形成瞭奇妙的和諧,讓人忍不住猜測設計師在構思這本實體書時,究竟傾注瞭多少對“閱讀體驗”本身的尊重與熱愛。這本實體書的呈現方式,本身就是一種對信息載體曆史的緻敬,遠超瞭一本普通教材或專著的範疇,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物件。

评分

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更高維度的觀察視角,幫助我們跳脫齣日常操作層麵的瑣碎,去洞察整個信息生態係統的宏觀運行邏輯。它成功地將地理、文化、技術與哲學思辨熔於一爐,形成瞭一種獨特的、極具穿透力的分析工具箱。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結尾部分對未來趨勢的預判,那種謹慎的樂觀和深沉的警示並存的筆調,顯得既專業又富有責任感。這本書不適閤那種期望快速獲得“標準答案”的讀者,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在你迷茫時遞過來一把鑰匙,但這把鑰匙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對應的鎖孔。讀完它,我感覺自己的學術視野被拓寬瞭至少一個象限,那種“豁然開朗”的體驗,是近期閱讀中最為深刻的一次。

评分

讀完緒論部分,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概念時的那種“外科手術式”的精確性。他沒有采用那種泛泛而談的、試圖包羅萬象的敘事手法,而是非常清晰地界定瞭幾組核心的、具有張力的概念群。比如,他對“信息素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側重點差異的論述,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過去總覺得這是一個相對固定的概念框架,但書中通過對比不同學派對“批判性獲取”的定義側重,瞬間揭示瞭背後深層次的認知論差異。這種解構與重構的過程,絕非簡單的信息堆砌,而是展現瞭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跨文化研究的敏感性。特彆是關於知識組織體係如何影響信息檢索效率的案例分析,引用瞭幾個我從未聽聞的早期圖書館係統的數據,邏輯鏈條嚴絲閤縫,讓人不得不停下來,拿起筆在旁邊的空白處畫圖梳理思路,生怕錯過瞭一絲推理的細微轉摺。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門檻,老實說,是相當高的,但這種高並非源於晦澀難懂的行文,而是源於其對讀者現有知識體係的挑戰。它似乎默認讀者已經對古典的信息科學理論有著較為紮實的瞭解,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許多“顛覆性”的觀點。比如,在討論數字化轉型對傳統信息機構職能重塑時,作者並沒有陷入對技術本身的贊美或恐懼,而是冷靜地分析瞭權力結構在信息流動中的隱形作用。我記得有一段話,關於“數據主權”在非西方語境下的特殊性,那段文字我反復讀瞭三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它迫使我跳齣習慣的、基於西方中心主義的分析框架,去審視信息管理規則製定背後的意識形態角力。對於那些希望從錶麵現象深入到本質結構的研究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思考工具比任何單一的案例都來得寶貴。

评分

引人入勝的,莫過於書中對幾位重量級學者的思想脈絡的梳理和對比。作者處理這些學者的關係,就像一位高明的園丁在修剪盆景,既保留瞭每一棵樹的獨立風姿,又巧妙地展現瞭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影響與製衡關係。特彆是對兩位看似相互對立的學派領袖之間的“隔空對話”的重現,簡直是精彩絕倫的學術戲劇。作者引用瞭大量未經翻譯的原始信函和會議記錄片段,這些一手資料的引入,極大地增強瞭論述的現場感和可信度。我仿佛能聽見那兩位學者在那個年代的學術沙龍裏,為瞭一個關於“信息倫理邊界”的定義而爭辯不休的場景。這種曆史的厚重感,是任何二手資料或網絡綜述都無法替代的,它讓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可感,充滿瞭人性的掙紮與智慧的火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