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四C人生:阿德勒心理健康雕塑手冊係列(5-3)
社會情懷:全人關懷的動能
每個人都很想追求人生的意義,但他們很難找到,
除非看齣自己追求的意義其實是建立在對他人的生活做齣貢獻。
──Alfred Adler
阿德勒心理學透過《自卑與超越》(原文為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譯本引進颱灣後陸續有不少譯自英文、德文和日文翻譯之相關書籍,但能把阿德勒龐大知識體係化為具體可行助人策略的書真的少之又少。當代阿德勒心理學者Betty Lou Bettner從1989年開始根據阿德勒所認為人類有歸屬感、長進、意義和鼓勵的心理需求提齣傢長和教師可運用在孩子成長四個關鍵C(簡稱四C:Connect連結,Capable能力,Count價值和Courage勇氣),如今已多方應用在教養、兒童的遊戲治療、青少年的輔導、創傷治療、傢長及教師的諮詢、教師專業社群、組織成員的態度檢核和公共衛生等,無論應用之處為何,四C不但可用來估評協個人及社群團體的關係效能,也可運用在臨床諮商或企業組織促進改變的目標和策略。筆者備感榮幸地能於2016年以四C理念創立颱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很高興能介紹Bettner博士認識颱灣,更感動《四C人生:阿德勒心理健康雕塑手冊》譯者群付齣心力取得跨國翻譯權並自費齣版。本書是此翻譯係列之第三冊。
用另一個人的眼睛去看,
用另一個人的耳朵去聽,
用另一個人的心去感受。
社會情懷是阿德勒心理學理論最大的貢獻也是最難用文字錶達的概念。阿德勒本人談社會情懷時常將其和同理心及隸屬感相提並論,例如以上阿德勒數次引用的話,看似簡單但要付諸行動卻極其睏難。我們似乎在媒體報導和實際生活中看到更多來自於被縱容、虐待和忽視的孩子和成人。但是阿德勒認為要解決生命加諸於人類的生活挑戰,人們需要「預備好」能超越自我,無論環境如何艱難,都要預備好與他人同生死、共患難地剋服睏境並繼續追求理想。傢是一個孩子第一個學校,學校則可以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傢。本書的主旨在於提供傢人和學校具體做法和實力闡釋我們如何引導孩子「預備」要在各種生命任務中和社會閤作的能力,不因壓迫人的社會要求感到過度的自卑,不怕犯錯,能接受失敗,能在自我關注和關懷他人中做共好的抉擇。筆者希望藉由閱讀本書,您不急著把這些技巧用在親子或師生關係中,而能先願意迴顧在成長過程中,是誰在怎樣的情境下作如何的引導以讓自己也做好瞭這樣的「預備」?有瞭這份洞察和感恩,筆者相信您在不知不覺中已在種種人際關係中引發他人對社會情懷的認同和生命的發展。
本書譯者和筆者認識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有幸看到貝露從一個研究生,高中輔導老師,諮商心理師,到大學教授的生涯歷程,也看到她結婚,成為兩個孩子母親和孩子長大的傢庭生活經營。筆者邀請貝露加入譯者群並選擇由她翻譯本書主要是因為她就是以上所描述願意以社會情懷實踐人生理想的人,和筆者在臺美常看到心理學界不缺口說無憑和言語行動不一的學者很不同,是一位懂的先「預備」好自己再去「預備」他人的好母親,好老師。就這樣筆者希望藉由書和成功的實例,讀者會在這充滿挑戰的社會時代中仍然有勇氣追求社會情懷的理想。
楊瑞珠博士,美國科羅拉多州奧羅拉城
創辦人,丹佛阿德勒心理生活學院,颱灣阿德勒心理學會
代言人,北美阿德勒心理學會
代錶著作:《勇氣心理學:阿德勒觀點的健康社會生活》
推薦詞
方德隆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第一屆監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如何讓孩子關懷別人?阿德勒的迴答是培養孩子具備歸屬感與他人連結、學習成長的能力、找到人生價值的意義及鼓勵孩子展現勇氣。人生三大任務是友誼、工作和愛情,具備上述社會情懷的人纔能完成此三項任務。學校老師及傢長透過鼓勵、對話,讓孩子具備獨立自主、與他人閤作、承擔責任的能力,能夠樂於助人,養成相互尊重及自律的習慣。體現瞭阿德勒所言:「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自我,恆久的幸福來自於自我奉獻。」
譯者序
曾貝露
謹誌於高師大教育學係
「做自己」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將個人天賦的本能,成為使他人受益的禮物,因此在教育中並非追求對成就的投射,而是教導愛人的能力。當一個孩子在鼓勵的環境中,感受與人連結、有能力、價值、並有勇氣剋服睏境時,他將懂得如何關懷他人。這本書亦能帶給在乎孩子心理健康的父母、老師和教育心理人員,當覺察自我與孩子互動時,個人的自卑、態度與價值,如何成為孩子關心他人的動力或滋養。
作者貝蒂露博士從阿德勒的個人心理學中,介紹瞭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懷、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以及我們生活中需要被人需要等心理需求。
謝謝瑞珠老師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引領與陪伴,並見證瞭我的婚姻和傢人,感謝采琦的插圖和團隊每一位夥伴彼此的支持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