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

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妙芬
图书标签:
  • 明清史
  • 学术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多元视角
  • 理学
  • 史学史
  • 知识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從地域學術、家庭、性別、宗教、經典詮釋等不同的視角
研究中國明清時期的多元理學
展現理學文本的豐富性及研究的多樣性

  《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共收錄十篇論文,書中觸及地域學術史的建構、思想史研究的不同取徑、記憶認同與歷史書寫、婦女與儒家心性之學的關係、三教會通、儒學宗教化等議題。兩篇關於〈西銘〉的論文,則檢視從宋代到民國,〈西銘〉的詮釋如何隨著時代思潮而變化,討論〈西銘〉與《孝經》的關係,並指出晚明儒學將「孝」提升到良知本體的高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的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围绕该书的主题展开,不包含对原书内容的描述,同时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简介:《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 导言:理学之脉的再审视 自宋代理学肇始,经由元明,直至清代,儒学思想在与佛学、道学乃至早期西学(如传教士带来的知识)的交锋与融合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与生命力。本书《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正是在这样一个宏大而复杂的历史坐标系中,试图对明清两代的理学发展进行一次细致入微的、多维度的考察。我们并非简单地梳理思想的传承脉络,而是着眼于理学在特定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中的变异、重塑与外延,尤其关注其面对“多元视域”——即异端思潮、地方实践以及中西撞击点时的反应机制。 第一部分:明代理学的转向与“心性”的深化 明代理学标志着宋代理学的“内向化”与“心性论”的巅峰。本部分将深入剖析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如何突破朱熹集大成后的某些藩篱,将道德实践与个体认知紧密结合。 一、心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知行合一的伦理转向 心学强调的“致良知”不再仅仅是一种认知方法,更是一种彻底的实践哲学。本书将考察“良知”概念在明代中后期的具体阐释,探讨其如何从精英知识分子的内心修养,逐渐渗透到社会基层的道德教化之中。我们尤其关注阳明学派内部关于“致良知”实践路径的争论,例如如何处理“事上磨练”与“静坐省察”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内在反思如何影响了明代士人的政治参与和日常伦理。 二、对朱子学的继承与批判:学统之争的深层动因 明初的官方儒学仍以朱子学为圭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朱子学体系的内部张力日益凸显。本书将探讨明代学者对朱子学中“格物”范畴的重新界定,以及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解是否产生了实质性的偏移。这种批判并非简单的颠覆,而是在继承宋代理学核心概念的基础上,试图解决明代社会特有的道德困境与心性迷惘。 三、地方士绅与乡土社会中的理学应用 理学理论最终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社会结构中。本部分将考察明代地方精英(如乡绅、族长)如何运用理学规范来维护宗族秩序、指导乡村经济活动,以及他们如何对这些经典理论进行“地方化”的解读和变通,以适应不同地域的社会风俗和经济结构。 第二部分:清代理学的重构与“实学”的兴起 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理学经历了从官方复兴到民间反思的复杂过程。面对明末的社会动荡与考据学(朴学)的兴起,理学必须回应“如何治国平天下”的现实问题。 一、乾嘉学派对宋明理学的范式挑战 清代学风的重大转变在于对“义理”的过度阐发转向对“考据”的精细辨析。本书将分析朴学大师们对宋明理学源流、概念定义的重新梳理,尤其关注他们如何通过对汉儒经典的重读,来审视理学在解释经典时可能存在的穿凿附会之处。这并非是对理学价值的彻底否定,而是一种回归文献的、更注重实证基础的求学态度。 二、明清之际的“心性”与“性理”之辩的再现 清初的学者们,如颜元、李塏,试图将理学从抽象的思辨中解放出来,强调“力行”与“经世致用”。他们对“心学”的过度主观化倾向提出了尖锐批评,主张回归朱子学中更具实践指向的“格物穷理”。本部分将详细比较颜李学派对“学”的定义,以及他们如何试图重建一个更贴近社会现实的理学应用体系。 三、清代理学中的政治哲学维度 在专制皇权高度集中的背景下,理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功能被强化。本书将考察清廷如何利用理学思想来构建其统治合法性,以及理学家们在面对君权与士人独立精神之间的张力时所采取的策略。特别是,如何平衡“修身”的内在要求与“治国”的外部政治义务。 第三部分:多元视域的交汇与理学的边界拓展 “多元视域”不仅指学派内部的争论,更包括外部思想的渗透与冲击,这极大地拓宽了明清理学的讨论空间。 一、理学与新兴的民间信仰及社会思潮的互动 明清时期,各种民间宗教、秘密结社以及地方性的信仰体系活跃。本书将探讨理学精英如何看待这些“非主流”的思想现象,他们是采取排斥态度,还是在不自觉中吸收了某些民间流行的伦理观念?这种互动揭示了儒家正统思想在渗透至社会毛细血管时的复杂性。 二、中西交汇点上的理学:传教士的视角与儒学的自辩 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将西方哲学引入中国。他们对儒学的介绍与评判,特别是对“理”与“天主”的类比与区分,迫使本土理学家进行一次“自我反思”。本部分将分析理学家们如何运用自身的哲学框架来回应西方的挑战,重新界定“天理”、“人心”与“上帝”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以维护儒学的核心地位。 三、理学在文学、艺术与科学领域的侧面影响 理学思想并非仅限于经史子集。本书还将考察理学理念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明清的诗学观、园林艺术、乃至早期科学(如医药、历法)的某些方法论倾向。例如,对“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如何在审美趣味中得以体现。 结语:理学遗产的当代审视 《多元視域中的明清理學》旨在提供一个多向度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明清理学并非一个静止不变的教条体系,而是一个在与内外部环境不断对话、冲突、整合的过程中,持续演化和自我定义的思想系统。通过对不同视角的聚焦,我们得以更全面地把握这一历史阶段儒学思想的深度、广度及其深远影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妙芬


  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國近世學術思想史,代表著作包括《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2017)、《孝治天下:《孝經》與近世中國的政治與文化》(2011)、《陽明學士人社群:歷史、思想與實踐》(2003)等。近年主要研究課題為明清儒學與基督宗教的交涉、明清儒學的人觀、魂魄與生死觀,以及關於個體性、不朽、天人關係等論述。
 

图书目录

自序

I. 理學與地方
第一章    明清之際的關學與張載思想的復興:地域與跨地域因素的省思
第二章    清初河南的理學復興與孝弟禮法教育

II. 理學與家庭
第三章    顏元生命思想中的家禮實踐與「家庭」的意涵
第四章    施閏章的家族記憶與自我認同

III.    理學與婦女
第五章    婦女與明代理學的性命追求
第六章    女子與小人可談道:楊甲仁性命之學的日用場景

IV.    理學與宗教
第七章    以天為本的經世之學:安世鳳《尊孔錄》與幾個清儒個案
第八章    杜文煥會宗三教

V. 〈西銘〉詮釋史
第九章    〈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
第十章    清初至民國〈西銘〉的多元解釋
徵引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8722
  • 規格:平裝 / 592頁 / 14.8 x 21 x 3.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本書所收的論文是我在過去近二十年間研究明清理學的一些作品,這些作品是我參與讀書會、研究群、學術會議,或因研究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或是在圖書館中偶遇一部罕見的文本所引發的研究成果。它們雖不像一般學術專書針對一兩個特定議題而作,但都屬於明清理學的範圍,各篇從不同研究視角進行研究,頗能展現理學文本的豐富性及研究的多樣性。

  當我重新閱讀這些論文,過往研究的歷程與心情也點滴地浮現。我想起剛進入中研院近史所工作時,參加「記憶研究群讀書會」的情形,當時所內學術思想組的同仁認真閱讀許多西洋名著,討論集體記憶、個人記憶、記憶與認同等有趣的議題。我也想起2001年所裡舉辦「近代中國的婦女、國家與社會(1600-1950)」國際學術研討會,那真是一個盛大的學術饗宴,中外名家齊聚,論文多元精彩。不知是否因為記憶的篩選留下的多是美好的回憶,感覺上近年已少見那麼盛大而精彩的會議了。記憶中1990年代後期至2000年代初,我以年輕學者的身分加入臺灣史學研究的行列,當時真是認真而戰兢,對學術充滿熱忱與願景,周遭就是一股向上奮進的氛圍。曾幾何時,那種興奮的感覺好像停留在記憶的深處,現在大家煩心的都是高教人才斷層危機和流浪博士的無奈。當然,這可能更多反映我自己的心境不再年輕。

  本書中一些論文屬於地域學術史的領域,我想起自己當年曾構想著要從不同地域學派的角度來研究明末清初的學術思想史,但最終沒能成功,因為某些地方的史料不足以呈現精彩的研究,或是前人已有很好的研究成果。不過,在摸索與改變研究主題的過程中我學到很多,也更深刻感受到研究者和史料之間的互動關係。雖然我沒能走到自己預期的目標,但閱讀的史料往往帶領我走到另一個世界。回頭看,這一切都是好的。

  書中一些論文的主角是少為人知的人物和文本,研讀這些文本讓我對明清儒學有一些新的想像。我很慶幸自己克服了擔心所研究的對象代表性或重要性不足的心理壓力,雖然我還是會努力去說明他們值得研究的理由,不過我知道真正觸發我研究的動機就是我遇見了一本精彩的書、一個有趣的人物或觀念。處在今天資訊爆炸、資料庫蒐索頻繁的時代中,要遇到一本沒沒無聞又能抓住人心眼的書,其實並不容易,這些稀見文本帶給我的更多是驚喜,讓研究做起來很有「感覺」。另一些論文是我在其他主題研究過程中的「副產品」,它們無法被收入專書裡,如今與其他論文結集出版,或許會有另一種彼此觀照與激盪的效果。

  書中我也嘗試為每一篇論文寫一小段說明,希望讓讀者更清楚知道當時研究的背景和想法。最後,我感謝聯經出版公司願意出版本書繁體字版,讓這些論文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讀者。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