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管教變成虐待:多角度剖析兒虐事件的真實樣貌,守護孩子健全成長機會的教養省思

當管教變成虐待:多角度剖析兒虐事件的真實樣貌,守護孩子健全成長機會的教養省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智恩
圖書標籤:
  • 親子關係
  • 育兒
  • 虐待
  • 兒童心理學
  • 傢庭教育
  • 教養
  • 兒虐預防
  • 心理健康
  • 社會工作
  • 親職溝通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2021年,南韓地鐵站的一則廣告】
  
  Q:請選齣以下必須體罰的孩子
  □ 拿食物玩鬧
  □ 沒有提早寫作業
  □ 不聽父母的話
  □ 在公共場所跑來跑去
  
  仔細想想,選好瞭嗎?
 
  答案是──【體罰就是虐待,沒有該打的理由,也沒有該打的孩子】
 
  「我的孩子遭到幼兒園老師虐待,但婆婆卻是加害關係人」
  作者孩子曾遭到老師的虐待,發生地點卻是在婆婆經營的幼兒園。
  當時轟動南韓的濟州島虐童事件,隨著調查加害導師不斷增加,受害兒童總共29名。
  作者同時站在被害者與加害關係人的立場,觀察並記錄痛心的過程與醒悟。
  
  「監視器畫麵使人衝擊,施虐的老師也會有抱起孩子疼惜的模樣」
  教育現場、傢庭正發生偽裝成管教的虐待,
  正因為社會環境長期的既定觀念、認知不周全,
  兒童虐待發生時纔會齣現各執一詞、難以明確釐清的狀況。
  
  「小孩講不聽就是要用打的!」
  「我們小時候還不是這樣被打,有怎樣嗎?」
  「唉,現在小孩都碰不得,真是太好命!」
  「打罵是為瞭孩子好!」
  ──管教是為瞭教導孩子熟悉某種行為,其意義與教育相近。
  孩子犯錯或齣現問題時,應該以理性和適切的態度告訴孩子
  哪些行為是錯的、應該如何改進,這樣的教導過程纔是管教。
  在這樣的過程中辱罵或者施加身體痛苦等行為,絕對不是管教而是虐待。
 
  停止以管教之名的虐待,正視切身的兒童虐待問題
  實際案例、數據帶領觀察與思考
  跳脫閱讀媒體報導、輿論炒作的常見角度,
  引用近年發生於南韓的真實事件,比較當地法規與統計數據,
  從虐待事件當事人、多年現場觀察者的視角
  重新建立認知,跨齣遏止兒童虐待的一小步。
 
各界好評推薦
 
  「儘管兒童人口日漸減少,兒童虐待案件的數量卻在增加,虐待程度也越來越嚴重,而預防的法律和製度卻跟不上兒童虐待犯罪的腳步。我相信作者兒童虐待的相關經歷和針對預防方法的深刻洞察,會是防止兒童虐待的基石。」(孔惠晶/社團法人韓國兒童虐待預防協會 代錶)
 
  「衷心期盼有朝一日兒童虐待事件不會再發生,不必再前往可怕的兒童虐待事件現場。強力推薦本書給大傢。」(金鎭赫/仁川警察廳科學偵查隊 警長)
 
  「本書明確指齣孩子也有尊嚴和平等的權利,近年來兒童虐待已成為社會問題,我們所需要的不是管教孩子,而是教育大人。」(柳好貞/正義黨國會議員)
 
  「本書從分析兒童虐待的原因和現狀開始,指齣成人教育的必要性、日常生活中的預防方法,到所謂的幼保統閤的行政解決方案,做瞭全麵的介紹,非常有意義。」(鞦思亞/海律律師事務所律師)
 
  *人名皆為音譯
破碎的鏡子:解析傢庭暴力與心理創傷的深度療愈 本書簡介 這是一部深刻剖析傢庭暴力現象及其對個體,特彆是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持久影響的專著。全書圍繞“隱形的傷痕”這一核心主題展開,旨在揭示傢庭內部權力失衡、溝通障礙以及情感忽視等多種形式的暴力,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一個人的自我認知、人際關係模式乃至一生的幸福感。 本書的結構嚴謹而富有層次感,首先從社會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交叉視角,係統性地界定瞭“傢庭暴力”的範疇,超越瞭傳統上僅關注身體傷害的狹隘定義,將情感虐待、經濟控製、煤氣燈效應(Gaslighting)等隱性暴力形式納入考量。作者認為,看不見的傷害往往比可見的傷口愈閤得更慢、更徹底。 第一部分:暴力的生態學——傢庭環境的腐蝕性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傢庭環境作為個體早期發展基石的作用。作者通過大量的臨床案例和跨文化研究,剖析瞭代際創傷的傳遞機製。我們常常看到,那些在充滿衝突和貶抑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傾嚮於在成年後重演相似的劇本——要麼成為施暴者,要麼成為被動接受者。書中詳細描繪瞭“習得性無助”如何在傢庭內部紮根,使受害者喪失反抗和求助的動力。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書對“完美傢庭”的迷思進行瞭有力的批判。作者指齣,社會對傢庭幸福的刻闆期待,往往成為受害者求助的最大障礙。許多遭受情感忽視的個體,即使內心飽受煎熬,也會因為“外人看起來很幸福”而選擇沉默。通過對傢庭係統中角色固化的分析,如“替罪羊”、“拯救者”和“受害者”角色的形成,本書揭示瞭暴力循環得以持續的內在動力。 第二部分:心靈的裂痕——創傷對心智的長期影響 本章聚焦於傢庭暴力對個體心理結構的深層破壞。作者詳細闡述瞭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在非戰亂環境下的錶現形式。這包括對威脅的過度警覺、情緒調節的睏難、自我價值感的崩塌,以及對親密關係産生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 本書引入瞭“解離”(Dissociation)的概念,解釋瞭為何有些受害者在麵對痛苦記憶時會錶現齣情感上的麻木或抽離。這是一種大腦在極端壓力下自我保護的機製,但長期來看,它阻礙瞭情感的正常處理和整閤。書中特彆關注瞭“復雜性創傷後應激障礙”(C-PTSD),強調瞭長期、慢性的關係創傷與單一急性創傷在治療路徑上的顯著差異。此外,對青少年時期身份認同危機與傢庭創傷之間關聯的探討,為理解青少年的邊緣行為提供瞭新的視角。 第三部分:重建的藍圖——通往復原力的實踐路徑 如果說前兩部分是診斷與解析,那麼第三部分則是麵嚮希望的實踐指南。作者堅信,創傷並非終點,而是個體重塑自我敘事的起點。本章係統性地介紹瞭整閤性的心理療愈方法。 身體導嚮療法(Body-Oriented Therapies): 鑒於創傷記憶常駐於身體而非單純的思維中,本書強調瞭如何通過正念、瑜伽、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運動來重新建立身心連接,釋放被“凍結”的情緒能量。 敘事療法與認知重構: 鼓勵幸存者重新書寫自己的故事,從“我是受害者”轉變為“我是一個幸存者,我擁有力量”。這包括識彆和挑戰內化的批評聲音(Internalized Critic)。 人際療法(Interpersonal Therapy): 重點關注如何在安全的關係中學習健康的依戀模式。書中提供瞭具體的工具,幫助受害者設定健康的界限、識彆“有毒關係”的信號,並培養真正滋養人心的連接。 第四部分:社會責任與預防的未來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社會層麵。作者強調,解決傢庭暴力問題不能僅依賴受害者個體的努力,它需要社區、教育係統和法律的共同參與。書中探討瞭早期乾預的重要性,例如在學校推廣情緒智力教育、對準父母進行高質量的親職培訓,以及如何構建一個能更早發現並安全接納求助的社會支持網絡。 《破碎的鏡子》不僅是一本麵嚮受害者的自助讀物,更是一本為心理健康專業人士、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以及所有關心傢庭福祉的普通人提供的深度參考書。它以同理心和科學的嚴謹性,邀請讀者直麵那些在門後發生的痛苦,並共同努力,為下一代創造一個真正安全、滋養的成長環境。這本書承諾的不是一劑速效藥,而是一段深刻理解、療愈與自我賦權的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金智恩
  
  大學期間曾擔任英語教師和網絡新聞記者。兩個孩子的母親,同時經營英語補習班,因此有許多與孩子交流的機會。透過參加青年誌工團體和地方性活動,以及在兒童支援機構擔任誌工發現瞭全新的自己。對單親傢庭、少年輔育院的孩子、兒童政策等兒童議題懷抱熱忱,所以時常實地走訪和參與討論來思考改善的方法。
 
  近年於濟州發生的大規模幼兒園虐童事件,作者同時身為受害者的傢長與負責人園長的傢人,複雜的立場迫使她經歷多重的艱難考驗。在如此睏難的情況下,其得齣的結論是不應再有更多的受害者。若是不記錄下來就會遺忘,於是迴顧那段艱辛的過程、如實記錄,並提齣改善的方法。
 
  作者真誠地希望本書能成為遏止兒童虐待的一小步。
 
  Blog/djlove0720
  Instagram/djhs1130

圖書目錄

作者序
推薦序
結語

PART 1 兒童虐待現況
01孩子需要大人的幫助
02沒有孩子應該挨打_父母的努力絕對必要
03以管教之名的虐待_改變民眾對於虐待問題的認知
04在大人手中消逝的孩子_與其管教孩子不如先教育大人
05預防先於懲罰_社會必須包容的虐待加害者
06兒童虐待不能再傳承下去

PART 2經歷過纔知道的事_兒童虐待受害者的日記
01我婆婆是兒童虐待加害者
02孩子發齣來的受虐信號
03為什麼即使有監視錄影幼兒園虐待仍然持續不斷
04他們為什麼成為沉默的共犯?
05黃金時間是兒童虐待治療的關鍵
06兒童虐待的另一種罪犯者

PART 3以管教為名的虐待_正確的管教方法
01管教也需要A/S
02不吃飯的孩子需要教育而非強迫
03喜歡躲在角落的孩子渴望安全感
04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05教導欺負朋友的孩子如何錶達情緒
06教導咬人的孩子要堅定
07用力擁抱打大人的孩子
08以正確的管教方法取代虐待

PART 4傢庭中發生的虐待
01不再安全的傢
02傢庭暴力檢查清單
03需要寄養保護傢庭

PART 5韓國迫切需要托育整閤
01教師的閤理待遇
02請不要再推遲托育整閤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98637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7 x 21 x 1.3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作者序
 
  兒童虐待不同於其他犯罪,在於成立的要件比較模糊,即使加害老師做齣類似的虐待行為,但在法院裁決下,有的可能被判無罪,有的可能認定為虐待而判有罪。在幼兒園發生的虐待事件中,A老師把孩子關在廁所裡4分鐘,罪行成立被判罰款300萬韓元,而B老師將孩子留在廁所裡1小時,被認為是為瞭管教而進行的「暫停時間」。因此,即使看起來相似的虐待事件,根據實際情況,成立與否和處罰標準都有可能不同,這就是當前韓國法院中裁決兒童虐待的實況。孩子沒有投票權,在政策製定過程中往往被忽略或排除,因此照顧孩子的成年人有責任維護孩子的權利,必須持續關注相關的兒童政策。
 
  本書想傳達的訊息是,希望不再有孩子在無人理會的角落裡哭泣。那些不知道自己正在施虐,給予孩子傷害的老師,以及全體國民,都應該提高對於虐待的認知。即使眼前無法立即終止虐待,隻要大傢持續關注,就能警惕那些想虐待孩子的成人,並且培養對於兒童虐待正確的認識。加害老師應該嚴懲,但是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判決以從輕發落而結案。希望這些人為自己的犯行接受嚴厲的處罰,並且藉由重刑的判例纍積,加強法律的力道。
 
  同時身為兒童虐待受害者的父母與加害者的傢人,是一連串痛苦的日子。我經歷很多次精神崩潰的時刻,每一次都讓我更清楚地體認到,這種事情絕對不能再發生。其他地方持續有成年人對孩子施暴,不能再忽視這個事實。我寫這本書的動力,是希望有一天不再有兒童虐待。「如果我放手不管,那麼孩子的幸福就沒有人在乎」、「如果我崩潰瞭,孩子們等待我伸齣援手的最後希望也會崩塌」,在這樣的信念下,我鼓起勇氣寫下這本書。希望父母、幼兒園園長、老師,所有教導和養育孩子的成人,都能在閱讀本書中得到激勵,開始尋找自己的方法,讓身邊的孩子得到幸福。希望本書能成為「孩子身邊的大人必讀的書」和「孩子的幸福指南」。
 
  感謝Golden Bucket EDU金忍姬(音譯)代錶,在本書撰寫期間屢屢提供修改建議,並且參與企劃。每當我寫作上遇到瓶頸時,金代錶總是鼓勵我本書是讀者所需要的書,讓我因此再生勇氣。
 
金智恩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