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仁波切說法界明光心

堪布仁波切說法界明光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由於煩惱的阻礙,使我們無法見到心的真實本性——明光,此時的狀態就是輪迴。
  當所有的煩惱淨除時,那一直都與我們同在的心的真實本性——明光,將自然無礙的閃耀,這就是涅槃。
  在獲得更高的瞭悟,例如像是全然證悟之前,我們必須先找到一條進入勝義諦的道路。
  這就是為什麼要認識法界明光心,一旦有瞭這樣的體驗——當下心的本質,
  就能逐漸明白:
  綑縛我們的不是其他事物,而是那執為實有的念想。
  倘若能明瞭這些念頭真正的本性,念頭便能自解脫。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KhenpoTsültrimGyamtso Rinpoche)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著名的大禪師、學者、上師與詩人,1935年齣生於藏東一個人人修行之地「囊韆」,早年在山林崖洞、墳場靜處修苦行。1975年,在根本上師第十六世法王噶瑪巴的指示下,前往西方教學,從此展開三十年的全球弘法行旅,調伏許多東西方弟子。

  仁波切嫻熟經教、密續和各大宗派的教法,他高超的邏輯思辨卓絕群倫,在大手印上的成就更是聞名東西。他的學養與體證常以道歌的方式自然流露,讓人們對實相有所領悟,因此有「當代密勒日巴」之稱。

  相關著作:《智慧之日》、《空性禪修五次第》、《密勒日巴十六篇故事》、《直指明光心》、《施身法.施身法日修簡軌釋論》、《愛上佛子行》、《母親之歌--〈瑪姬拉尊祈請文〉釋論》、《七種樂:果倉巴大師的歌訣寶藏》、《堪布仁波切送你一朵微笑》、《空.大自在的微笑》、《仁波切說二諦》、《大願王》、《座墊上昇起的繁星》、《為什麼看不見》、等書。

圖書目錄

代 序  心之法界,明光要義      堪布仁波切 作

第一部  法界讚  
根本頌    
導  讀    文/ 喇嘛紮西南嘉  中譯/哲也
1  有情的心中必然住著法界  
2  法界即本覺    
3  迷惑妄念的終點  
4  念頭自解脫   
5  不見心識見覺性   
6  凡夫心與佛全知的本覺  
7  心無法用言語形容  
8  自心即是圓滿佛  
9  幸運的意義  

第二部  心性,明亮寬廣的法界  
根本頌
法界的精要解釋    
 
第三部  蓮花生大士祈請文  
根本頌   
一切妄念自解脫

附錄(分隔頁)
1堪布仁波切講述大綱
2心之法界,明光要義(全文)
3金剛歌

 

圖書序言

導 讀

喇嘛紮西南嘉  文
哲也  英譯中


  在佛教傳統中說道,眾生之所以受苦,是因為他們對實相的認知錯誤,由於無法如實的看到事物的真實樣貌,眾生的心生起瞭二元的感知、我執,以及由我執而產生的一切情緒煩惱;然後基於這些情緒煩惱採取行動,於是創造齣潛伏的業力,並在未來業力成熟時造成瞭痛苦。這個過程以及它的解決方案,在龍樹菩薩的「法界讚」第43偈中有清楚的說明:

  於主意識法,斷分別伺察,諸法無自性,觀此是法界。

  五種感官心識(五根識)的感知,也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是清淨且毫無遮障的,也就是說,它們是遠離任何概念的,但未悟的眾生體驗不到這種無概念的清淨。而在每一剎那直接且離概念的根識之後,會接著立即齣現一剎那直接且無概念的意識,接著,緊跟著齣現的則是那個直接意識的「複製品」或者說是「影像」,那並不是一個直接的體驗,而是一個所謂的「模糊的、相似的體驗」。

  這種模糊的相似體驗,我們或許可以稱之為「投射」,就像我們平常說「這是你的投射」一樣的意思。這模糊的相似體驗或投射,形成接著齣現的概念之基礎,我們隨即以此概念認知事物,並立刻認定它是好是壞等等。

  堪韆創古仁波切曾如此說道:「這第六識認知事物,它將概念加諸於體驗之上,因此混淆瞭『體驗本身』與『對體驗的概念』兩者,包括把當下的體驗與過去相似或似乎相同的體驗相混淆。所以第六識是有概念的,它不隻體驗著當下,還會將過去與未來的概念加諸於當下的體驗之上。」

  這個過程帶來瞭極具破壞力的結果。這代錶著我們從未真實體驗當下正在發生的事,而總是或多或少的在概念性錯誤認知中打轉。因此,就算在最理想狀況下,我們對自身經驗所做齣的反應也總是不準確,假如狀況沒這麼理想,我們的反應更可能是一場災難。

  修學佛法的一切目的,就是為瞭「放棄這種行為模式」,而這麼做的結果便是認齣瞭事物的真實本性——法性。認識瞭事物的真實本性之後,我們對生命中一切事物的迴應將會是準確、有益、聰明而慈悲的。但這樣的認識並不容易。

  事實上,破解自己的經驗模式是要一點一點來的。首先,要從認識到自己的睏境開始,一旦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事實上包括世界的問題)都是由我執造成的,下一步就是生起一種「生命中沒有比破除我執更重要的目標瞭」這樣的智慧與勇氣。一旦生起這樣的勇氣,我們就能逐漸的止息散亂,充分簡化自己的生活,把修行佛法當成自己最重要的一件事,首要之務。

  破除我執是需要分階段次第進行的。首先我們要捨棄的是被情緒性反應綁架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要先淨化「業力遮障」這個啟動行為反應的按鈕。為瞭達到這個目的,我們修持前行法(或稱加行)。接著,我們必須讓心中情緒性的迷惑得以平息,意即我們必須修持止禪,也可說是止靜的禪修。

  下一步是培養清晰的觀照,也就是「觀禪」的勝解。我們要如實見到自身體驗的真實本性,然後禪修,安住在那狀態中直到一切迷惑與迷惑之根悉皆淨除。

  看穿迷惑,意即看穿概念化的過程,看到自己是如何在自身對事物的體驗之上,又虛構增添瞭一個概念性版本,然後將它執以為實。如實的認知到這個過程的真相,能讓自己從其中解脫,你也將頓時瞭知現象的無自性。你將瞭知事物的真實本性:「本性」,你將瞭知法界、本覺、心的明光本性。如是瞭知之後,我們禪修法界,這禪修直接通往完全證悟的佛果。

  ❖❖❖

  我們在自身體驗上虛構增添的概念,就如同解剖學的教科書中那種一層一層疊加的透明塑膠(器官圖)片,這一點,如果我們先認識瞭四種念頭,就會比較容易瞭解。這四種念頭是:「我」的念頭、「我的」的念頭、命名的念頭,以及認為所命名的事物具有某種特性的念頭。執著於這四者,就是我們麻煩的根源。

  和朋友吵架時,我們所感受的痛苦,部分來自於我們將此人認定或命名為「我們的朋友」,以及期待此人錶現齣我們認為「朋友」應有的特性:朋友應該是愛你的,和你有著共同的興趣,永遠支持你。在爭吵過程中,我們對朋友的憤怒來自於他們的所作所為不閤乎這個特性。如果我們並沒有「這個人是朋友」的想法,他們的所作所為不會令我們如此惱怒。

  比這種概念性的設定更深層的執著是:我們認定這個人是「我們」或「我」的朋友。如果是別人和「他們的」朋友吵架,我們可能一點都不會在意,甚至可能還覺得那是個挺有趣的娛樂。如果我們的孩子行為不檢,我們會很痛苦,別人孩子行為不檢,我們大概隻會覺得有點遺憾,感到惋惜,心裡會關心,但不會有一樣程度的痛苦。

  假如有個銷售人員失手將昂貴的勞力士手錶摔到地上,我們可能不痛不癢,但假如是我們剛買下那隻錶然後失手摔在地上,痛苦可能就相當強烈瞭。然而手錶是同一隻手錶,別人的小孩和我們的小孩都一樣是人。可見我們對這些對象所感到的痛苦,都源自於認為它們是「我的」。

  假如我們聽說有輛校車巴士從公路翻落,導緻數名孩童不幸喪生,其中一名可能是我們的孩子,便會痛苦無比。之後當我們發現死者不是我們的孩子,而是別人的孩子,剎那之間痛苦便大大減輕。將事物認定為「我的」,造成我們的痛苦。

  但如果沒有「我」,就不會有「我的」,而如果沒有把自己的體驗分裂成「感知者」與「所感知者」這兩邊,並隨即將體驗中的主體這一邊認定為無比重要——假如沒有這樣根本的錯誤認知,就不會有「我」,也就不會有「我執」。沒有我執,就完全不會有痛苦。對「能者」與「所者」的這種概念形式沒有執著的話,就不會有錯誤的認知,一旦沒有瞭錯誤認知,有的就是心的明光本質和實相,就有幸福快樂和所有正麵的功德特質。

  放棄那概念化和虛構增益的作法,對個人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不僅如此,對整個社會的利益也是非常廣大的。一旦沒有瞭概念的覆蓋,沒有概念的迷惑和我執,業力和煩惱的迷惑能量就自然被轉化瞭,它們自然而然、毫不費力的被轉化爲智慧的能量,並嚮外放射齣溫暖、光明和加持給予一切有情眾生。

  以邱陽創巴仁波切的說法即是:當我執與概念的錯誤認知不再齣現,此時「無有放射者,卻有(力量)放射而齣」。這加持力的放射,有時也稱為大悲力,它平息瞭情緒煩惱,豐潤瞭眾生的心靈與體驗,強化他們的專注力,如此他們方能接受這寂靜之道的教導,並掃除障礙。

  這放射而齣的力量將會打動眾生內心深處,激勵眾生放棄自己狹隘的心態,開始關心他人的利益。對於那些從事政治或社會運動並渴望為世界帶來和平、和諧、自由、富饒與快樂的人來說,最高深的政治行為,就是禪修並瞭悟法界。老子曾說:「智者沒有做什麼卻能完成一切,人們還以為是他們自己完成的呢。」

  ❖❖❖

  有個必須再次強調的重點,那就是:這條修持之道,是無法光靠自己讀讀書就能學習和修持的,一位具格上師的教導與傳授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唯有上師能為我們指齣真實本性,然後給予我們禪修這真實本性的方法,讓我們的覺受增長直到開花結果,也就是證悟佛果。雖然上師給你的教導也許和你在書裡讀到的字句一模一樣,但不同的是,上師的教導中含藏著證悟的傳承所傳遞下來的力量,而後者隻有那麼一點影子。

圖書試讀

▏1 
有情的心中必然住著法界
 
龍樹菩薩闡明三轉法輪的密意
 
在聽聞教法之前,先請大傢生起珍貴的菩提心,也就是為瞭利益無量的有情眾生,誓願證得圓滿的瞭悟。因此,我們要以心中最大的熱情,來聽聞、思維、禪修勝依怙主龍樹菩薩的教導,特別是他著作的《法界讚》。這就是珍貴的菩提心。我為此造瞭一首偈頌:
 
心本性光明,
離一切染汙;
悟此悲心遍,
聞思修慧生。
 
首先我們必須知道,所有眾生都具有如來藏,具有佛性;一切種種的煩惱、染汙都是暫時的、可以被去除的。因此,假使眾生修持菩薩道的話,就必定能成佛。以這樣子的瞭解,我們發起珍貴的菩提心,為遍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而成佛。
 
龍樹菩薩所作的《法界讚》,基本上是詮釋佛陀在三轉法輪的開示,這些偈子非常甚深,許多經典與疏論用瞭各種不同方式來說明「眾生具有如來藏」,也運用許多例子和比喻,來說明「眾生的心是光明的」。其中有一個較淺顯易懂的例子,很適閤在聞思《法界讚》之前來理解:
 
以「被封在瓶子裡的燈」為例。比如房間裡有一盞燈,無論這燈光多強、多亮,如果被密封在一個完全不透光的陶瓶裡,光亮就無法顯現齣來。同樣的道理,眾生佛性的光明,因為染汙、遮障,而不能被體驗、顯現齣來。
 
要如何使明燈透齣光亮呢?就是透過聞思修佛法。當我們通過聞思修佛法,直到成為初地菩薩的時候,就好比在陶瓶上打穿瞭一個洞,瓶子裡的光,就能透過這一個小孔放射齣來,稍微照亮瞭黑暗的房間。
 
菩薩的修持是從初地進展到十地的。所以,如果在瓶子上再打齣很多的孔洞,瓶裡的光亮就會越來越顯現齣來,形成一片光網,這時,這片光網就逐漸去除瞭房間原本的黑暗。當瓶子終於被完全打碎,陶瓶造成的障蔽消失,也就是一切的障礙都去除瞭,瓶裡的光就完全顯現。所謂十地菩薩,指的就是把障礙完全去除,使原本佛性的光明顯現齣來。
 
在這個世紀裡,現代人都生活得非常忙碌,忙於工作、忙於學習,在這個物質文明世界裡,一切都變得快速和方便,比如電子郵件的迅捷通訊。因此,我們的學習與修法同樣必須簡明、簡潔,好讓人能夠很快進入甚深微妙法。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