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窗隨筆(增訂本)

客窗隨筆(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子深
圖書標籤:
  • 清代文學
  • 隨筆
  • 文學
  • 文化
  • 增訂本
  • 客窗
  • 中國古典文學
  • 散文
  • 遊記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客窗隨筆》一九五八年三月在香港齣版,包括文藝篇、醫藥篇各一捲,醫藥藝文,無不備載,雖屬小品,而論述批評,往往有驚人獨到之處,發前人所未言,言凡人之所不敢言,文辭絢麗,尤其餘事。而吳子深則自己說:「將前後所見宋元明清書畫名傢,作畫方法,文房故事,與先哲醫理方藥,應診經驗,隨筆記錄,命之曰:《客窗隨筆》。」然原書齣版至今已六十餘年,久已絕版,連香港都一書難覓。今除重新排版打字外,又增補作者後來續寫的文章,包括《西北夢痕錄》,還有〈在越南順化漢學院講詞〉、《迴春醫話》、《星命叢譚》等等,增補內容幾達三分之一,不可謂不多矣。

本書特色

  吳子深將所見宋元明清書畫名傢,作畫方法,文房故事,與先哲醫理方藥,應診經驗,隨筆記錄。尤其他是跟隨清末民初的大名醫,曾入宮為慈禧及光緒皇帝治病的舅舅曹滄洲習中醫,盡得真傳絕技。實務經驗,加上有係統地研讀醫書如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清代葉天士、徐靈胎等醫學大師的經典,使吳子深也成為一代名醫。此書成為評論書畫及中醫問診的重要典籍。
《江海遺珠集》 作者: 佚名 編者: 許慎 裝幀: 仿宋綫裝,硃墨套印,錦緞包角,附贈手繪插圖一冊 字數: 約 80 萬字 齣版時間: 鹹豐年間(首次整理成冊) --- 序言:尋覓散落的星辰 《江海遺珠集》並非一部宏大的史學巨著,亦非一套謹嚴的學術論叢。它更像是一場漫長而執著的“尋寶之旅”,集閤瞭自宋代至清初,散佚於民間、散落於地方誌、隱匿於私人手稿中的諸多“零碎而珍貴”的文字片段。這部書的整理者許慎,乃是晚清一位不事舉業、潛心考據的學者,他畢生緻力於收集那些被主流文壇忽視的、帶有濃厚地方色彩或個人生活印記的文稿。 這部書的得名,恰如其分地描繪瞭其內容——“江海”象徵著廣闊的地域與歲月的衝刷,“遺珠”則喻指那些雖微小卻光芒內斂的篇章。它收錄的,是文人墨客、士農工商在日常生活、宦海沉浮、田園耕耘中信手拈來的感悟、劄記、書信、遊記以及一些民間傳說和地方風俗的記錄。其目的,不在於建立一套係統的思想體係,而在於搶救性地保存那些“入不瞭正史,卻映照真實生活”的曆史側影。 第一捲:煙雨過眼錄——風物與節候 本捲是全書篇幅最巨者,主要收錄瞭江南、巴蜀兩地(因許慎主要精力集中於此二地文獻的搜集)自明代中後期至清代中葉的季節更迭、物候變化、以及與之相關的民間祭祀活動。 一、時令物候的精微觀察: 書中不乏對特定氣候現象的細緻描摹。例如,關於“霜降”時節,某蘇北鹽商的日記片段詳述瞭如何根據夜露的凝結速度來判斷來年鼕季的寒冷程度,並據此調整其海運的時間錶。其中提及的“蟹眼水”、“鴨食雲”等俗語的由來和使用場景,多有考證。 二、歲時節令的儀式流變: 此部分集中展現瞭不同階層對傳統節日的過法。它摒棄瞭官方祭孔、祭天的宏大敘事,轉而關注端午的“競渡”習俗中,不同村落之間暗含的地域競爭;中鞦時,民間如何用芋頭、菱角等果實來“避諱”或“祈福”的民間戲法。特彆值得一提的是,收錄瞭數篇關於“燈節”的文稿,詳細記錄瞭不同地區製作和懸掛花燈的樣式,以及燈謎的演變,其中不乏流傳至今仍為人稱道的佳謎。 三、山水行跡的零散記錄: 捲內嵌有數篇關於名山大川的“野行錄”。這些記錄往往是某個官員或士人在貶謫途中,或遊曆至偏僻地區時所作。它們的特點是,敘述簡短,多以“紀遊小品”形式齣現,重在記錄所見之奇石、古寺的殘跡,以及與當地老者的對話。例如,一段關於洞庭湖鼕季水鳥遷徙的文字,其對水光和鳥群聲響的描摹,極富畫麵感,卻無任何文人誇飾之辭。 第二捲:案牘閑談錄——官場與世事 本捲側重於收錄與士大夫階層生活相關的文牘和尺牘,但並非公文,而是那些夾雜著人情世故的“私語”。 一、友人書簡的往來: 收集瞭數十封未曾封存或被友人妥善保存的信件。這些信件多圍繞“薦人”、“求助”、“婉拒”等主題展開。通過這些信件,讀者可以窺見清代中層官僚體係內部的人情網絡。例如,某知府在信中如何拐彎抹角地嚮京城同窗訴說地方錢糧虧空之睏境,以及如何巧妙地嚮一位富商藉貸以“平賬”的細節,生動展現瞭官場的微妙平衡。 二、幕府筆記的片段: 輯錄瞭數位幕僚(師爺)記錄的少量案牘片段。這些片段多為處理地方民事糾紛的記錄,如土地兼並、姻親反目、水利修築中的矛盾等。與官方判詞的冷硬不同,這些筆記往往帶有強烈的個人判斷和對當事人命運的唏噓。其中一篇關於“鬥訟”的記錄,詳細描繪瞭兩位農戶因一尺地界而爭執不休,最終釀成命案的始末,筆觸極為寫實。 三、清流讜論的側影: 夾雜有少數幾篇“駁議”或“上書片段”,這些文字多是因觸犯權貴而被銷毀或未被采納的奏摺草稿。它們觀點尖銳,直指當時的弊政,如賦稅不均、驛站弊端等。雖然內容零碎,但其思想的銳利程度,足以讓人感受到當時知識分子內心的掙紮與抱負。 第三捲:市井煙火錄——匠作與口碑 此捲是全書最具生活氣息的部分,主要收集瞭關於民間手藝、商貿往來以及市井口碑的記錄。 一、行傢口傳的技藝要領: 許慎通過訪談,記錄瞭多位地方名匠的口述。例如,某製瓷匠人對釉料配比的“秘訣”——強調火候與氣氛的微妙變化,而非單純的化學配方;以及某木雕師關於“取木之性,順紋理而雕”的哲學思考。這些記錄往往是口語化的,未加潤飾,極具參考價值。 二、商埠的興衰與貨物流通: 收集瞭部分商行留下的貨物清單和賬目殘頁的側記。這些記錄揭示瞭特定時期內,某些奇珍異寶(如特産茶葉、藥材、絲綢)的流通路徑和利潤分配情況。書中提及一則關於“暹羅進貢象牙”在廣州轉運至內地,中間經過數次“換手”以稀釋風險和控製價格的商業操作,展現瞭明清之際復雜的海內外貿易網絡。 三、民間俚語與戲文殘章: 本捲最後,收錄瞭大量民間流傳的順口溜、諺語,以及部分地方戲麯的唱詞片段。這些文字雖然粗糙,卻是地方語言和文化心理最直接的投射。例如,收錄瞭數段關於“乞丐行話”的記錄,揭示瞭不同幫派之間的識彆信號和生存法則,具有人類學研究的價值。 結語:時間的微光 《江海遺珠集》最終呈現的,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曆史圖景。它不追逐帝王將相的顯赫,而是專注於那些被遺忘在角落裏的聲音、細節和勞作。這部書的價值,不在於其文采的精妙(許多篇章文字樸拙),而在於其作為一種“碎片化的補史”的獨特功能。它使得後世的讀者,能夠通過這些散落的“遺珠”,拼湊齣那個時代更為立體、更接地氣的社會麵貌。這部書是獻給那些相信曆史的豐富性遠超官方記載的學者的。它需要靜心,需要耐心,更需要對“小人物”命運的深切關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子深(1893~1972)


  原名華源,江蘇蘇州人,曾赴日本考察美術。其以巨資創建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於滄浪亭畔,自任校董及教授。山水師董源、董其昌,筆墨清秀。竹石師文同,偃仰疏密、閤乎法度,書宗米芾。吳子深與吳待鞦、吳湖帆、吳觀岱有「江南四吳」之稱,與馮超然等有「三吳一馮」之稱。1966年應張大韆之請赴颱北,任教於颱灣藝術學院國畫係,並於1972年病逝颱北。

圖書目錄

導讀 著名畫傢兼中醫聖手的吳子深13
《客窗隨筆》序22
《客窗隨筆》易序24
《客窗隨筆》自序26
客窗隨筆 上編 文藝類
收藏書畫35
賞音不易36
墨竹37
墨蘭41
墨梅44
墨菊45
馬遠山水46
楊氏藏畫46
五代無名氏《揭缽圖》47
李希古《晉文公復國圖》48
李希古《採薇圖》49
項胥樵畫兩則51
董文敏畫冊52
王石榖早中年妙蹟52
黃鶴山樵《青卞圖》53
仇實甫山水人物53
文衡山書捲楊龍友山水捲55
王叔明《惠麓小隱》、《太白觀泉》兩圖56
宣和禦筆真跡57
唐六如《鬆岡圖》捲57
《墨井草堂》捲58
惲東園山水花卉閤冊58
蕭尺木59
鄭超宗山水坿記黎美周張二喬60
再記董文敏畫冊61
梅道人山水捲62
文衡山《江南春》《關山霽雪》及《墨蘭》捲63
錢舜舉《金碧山居圖》65
黃子久真蹟66
倪雲林畫69
石濤八大畫派70
石濤細筆山水人物71
吾蘇文獻小記71
再記吾蘇文獻72
任渭長《姚梅伯詩意冊》73
劉彥沖德藝兼傳74
瀋三白翰墨75
學畫有益身心76
學畫要旨78
文人畫與繪事傢不同79
學書概要79
宋賢書捲82
元明清書法風尚82
傅青主八法83
史道鄰書84
蘇東坡董思白捉刀人85
清代書傢86
裝潢書畫巧87
徐俊卿先生修補古人翰墨三百年來一人88
溫幼菊先生山水89
晚清吳中畫傢90
刻竹92
刻石94
紀文達不愧文達95
舊紙96
佳墨97
筆98
硯材100
再記紙筆墨硯102
竹杖103
繡聖瀋壽女士106
熊秉三軼事109
陸羽曾駐廣州110
陳定山示詩112
譚氏佳釀113
客窗隨筆─詩文存
傅青主傳125
葉天士軼事126
許叔微傳127
論創造劃時代畫派129
客窗隨筆─楹聯類
七言132
五言135
客窗隨筆 下編 醫藥類
北宋以前醫書139
學醫要虛懷博識140
金代醫科141
扁鵲倉公141
傳世古方142
赤水玄珠143
醫理143
六氣為病乘虛而入144
小便清冽之寒熱145
傷寒與溫邪不同146
寒熱病147
近時所稱發炎148
黃疸寒熱149
盛夏外感149
腸熱150
汗齣而熱不解151
暑溫152
寒熱虛實153
脾腎兩虛之寒熱154
王孟英155
潛齋醫案156
治病要審情察理157
學醫宜熟諳傷寒金匱158
肝胃氣痛159
頤養160
消渴及肺腎病161
喘咳162
藥貴專不貴多163
幼科五則164
續幼科六則166
心肝作用171
婦科經帶病172
產後175
平肝涼肝不宜太過176
熱入血室177
癌178
續論癌癥179
灸法可癒帶下180
溫經湯180
墮胎危險181
停經與產後182
乳核183
產後病不易脫根184
外科要辨虛實185
針法五則186
六神丸190
紫河車191
陳清阿膠192
國藥店售價不同193
學職新舊似異實同194
氣血195
傷寒時疫196
痲癥196
人參十二則197
人參萊菔子亦有並用201
油浸銀杏癒肺病202
學術派別203
葉香巖急智203
潘偉如遭遇204
食蟹中毒204
醫傢須明五行205
風濕206
病癥同而治法不同207
疫病運會207
寒病誤用涼藥208
外實內虛治法209
頭痛治法209
口生白糜不易救治210
川椒殺蟲特效211
益元膏癒我衰弱213
血壓高方214
醫者意也214
思慮耗精215
古人成方無妨加減216
濕燠地多中風病217
先哲視病亦不能無失217
養癰貽患218
補氣即所以生血219
陽癥熱厥220
觀舌為辨癥之要221
治血癥不宜專用寒涼222
黃疸222
瘰癧223
失營癥與癌癥大同小異225
腰膽積石226
虛癥流火227
近代儀器不能證驗之病228
肌膚風瘰229
痰飲哮喘230
破笛丸療治音啞231
方藥要看地域233
勿違病人素性233
奇疾偶遇235
薏仁米236
痙病治法237
脈象239
病傢要有決斷242
特效藥243
流行性感冒244
論六氣246
醫德258
醫林改錯259
醫傢應自勉260
《客窗隨筆》(新增)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一)儒學精神263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二)衛靈公篇264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三)265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四)266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五)267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六)269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七)270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八)271
紙上談兵275
論針灸281
星命叢談(一)284
自求多福289
中醫瑣談292
星命叢譚296
迴春醫話
醫論312
對中醫學院創辦管見313
代擬聘請書320
論哮喘321
覆曼榖許耀聲先生323
西北夢痕錄
經豫歷陝325
西行抵洛328
龍門禮佛328
潼關險要330
西安風物331
市內一瞥334
盛會歡迎335
魚龍鴨鳳337
三多三少339
西安宦況340
古廟祀賢342
涇渠水利343
迴亂起因348
涇渠之行351
草堂論古352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83888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著名畫傢兼中醫聖手的吳子深
蔡登山


  他在三○、四○年代與吳湖帆、吳待鞦、馮超然同被譽為海上「三吳一馮」的畫傢,他就是吳子深。而這四人中,吳湖帆和馮超然的藝術成就最高,吳待鞦、吳子深略遜一些,但都稱得上是名傢。一九四九年之後,吳湖帆、吳待鞦、馮超然三人均留滬濱,唯有吳子深南下香港。

  吳子深(1893~1972),名原,字華源,一字子深,後以字行,號漁村,別署桃塢居士。他齣生於蘇州桃花塢一個富裕傢庭中。傢族為皖南望族,在清鹹豐時期從安徽遷居蘇州,傢祖因經營酒業和漆業而緻富。當年蘇州有「貴吳」和「富吳」兩傢,「貴吳」指的是曾官拜廣東、湖南巡撫的吳大澂;「富吳」則是吳子深傢族。「富吳」生有二子,長子名硯農,次子名伊耕,硯農從商經營傢業,伊耕求取功名,兩人閤作之下欲讓傢族既榮且富。硯農娶妻南京曹氏生有六子一女,子深排第二。伊耕娶妻蘇州曹氏,生一子,但不幸早殤,因此吳子深便過繼給伊耕,以傳香火。

  一八九九年,吳子深六歲時,傢人便為他尋師啟濛,找到瞭他的錶兄包天笑,包氏文學底子深厚,又長於詩詞。在吳傢人的請求下,他便至吳府教授吳子深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吳子深亦聰穎,在十五、六歲時已能隨口吟詩,所作五言、七言詩句,其質清新,頗得親友讚賞。吳子深的文學素養雖好,卻未往科考之路前進。自小,傢人便覺得男人需有一技之長,纔不緻坐吃山空;又聽他的嗣母說:「不為良相,必為良醫。」讓他決定嚮舅舅曹滄洲習醫。曹滄洲是清末民初的大名醫,擅長中醫內科,醫德又好,曾入宮為慈禧及光緒皇帝治病。吳子深在十七歲時跟隨舅父習醫,四年過去,盡得舅父所學,尤其傷寒一科,本為曹滄洲絕技,秘不示人,因見外甥刻苦好學,虛心善問,所以破格傳授,諄諄教導。在盡得曹滄洲真傳後,吳子深又精益求精,於一九一四年前往上海嚮錶弟曹庸甫學習,曹庸甫是曹滄洲之子,年少有為,吳子深在他身邊作助手,學習實務經驗,加以筆記,又有係統地研讀醫書如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清代葉天士、徐靈胎等醫學大師的經典,讓自己的醫術更加精進。一九一七年吳子深染肺疾,大咯血咳嗆不已,晚間寒熱來往,盜汗虧損之極,自意必不起,後服友人徐竹笙所製油浸白菓轉危為安,從此悉心研習醫理,終成一代儒醫。

  學醫有成的吳子深,迴到蘇州原打算稍事休息,便開設診所。但在傢中的期間,發現傢裡充滿著藝文氣息。在生父吳硯農在將事業交棒給大哥壽祉後,他重拾對書畫的興趣。他年少時也曾中過秀纔,隻是因為需接手傢業,纔未往緻仕之路前進,但傢中藏有不少書畫真蹟及宋版圖書。現在硯農賦閒,於是透過遠親、書畫名傢顧麟士(鶴逸)的介紹,請來瞭當時曾在京城為成親王作畫的名傢周喬年,至吳府教畫。周喬年畫山水,人物俱佳,尤善畫馬,所作《八駿圖》曾使成親王讚嘆不已。吳子深因緣際會下,看到瞭老書傢劉臨川(照)寫得一手飄逸清新的行楷和渾厚老健的隸書,讓他想起自己年少時也曾臨過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又想起舅舅開藥單時所寫蒼秀沉雄的行書,因此產生瞭學習書法的興趣,於是將傢中收藏的字畫一一取齣。其中對董其昌那圓勁蒼秀的行書尤傢偏愛,特別掛在房中,時時觀賞,用心臨摹。

  不久,吳子深的興趣由書法轉至繪畫,他最初習畫,由李醉石、周喬年兩位親授。又親睹顧鶴逸過雲樓的名傢真跡,這些藏品從不輕易示人,吳子深得以盡窺名品,頓使他大開眼界,得益匪淺。暗暗下瞭決心,要在書畫藝術上狠下功夫,取得成果。一九二○年,吳子深畫瞭一幅《竹石圖》參加顏文梁和楊左匋所發起組織的第二屆「蘇州美術畫賽會」。一九二三年吳子深移居上海,當時名畫傢如任伯年、張子祥、蒲作英、吳昌碩輩也群集海上鬻畫,生涯鼎盛,名利雙收。吳子深也活躍於海上畫壇。

  一九二七年,吳子深與六弟吳似蘭斥巨資在蘇州「滄浪亭」創設蘇州美專校捨,在當時北平藝專、上海美專、杭州藝專、蘇州美專四大美專中,蘇州美專校捨最為美輪美煥。他更陸續捐齣十二萬銀元及傢藏善本七韆餘冊、書畫名蹟廿餘件,使得校內資源更加完備。畢業於蘇州美專周士心說:「校捨是羅馬式建築,在古老的蘇州,觀感一新,氣象不凡,設有中西畫係,並附設實用藝術,各係並有研究生學位,以備畢業同學繼續深造。」一九二八年二月,蘇州美專改組校董會,聘請張仲仁、許博明、葉楚傖、硃貢三、金鬆岑、汪典存、龔耕禹、徐慎之、王佩諍、趙眠雲、章君疇、硃梁任、陶小沚、吳子深為校董,並由校董會推舉吳子深為校董會主席,顏文樑為校長。

  一九三三年,吳子深獲水利專傢李儀祉來函,謂今涇渠開鑿完成,沃野韆裏,可得灌溉,希望東南工農傢前去投資,種植棉麥,公私濛利。他乃邀請紗廠巨子顧隸三先生同往,取名「華源農工調查團」,擬在西北創辦示範農場,但卻為楊虎臣所拒,當時正值西北大旱,他捐四十萬元興辦救濟院,收孤兒濟災民。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吳子深離蘇去滬,在哈同路(現銅仁路)開「吳子深醫室」行醫,初時生意一般,以後病人增多,在海上小有名聲。一年後,為擴大醫務,特地租下威海衛路祥麟裏三層樓洋房一座,名聲大振,有時還門庭若市的。當時吳子深享譽畫壇,在醫界也聲譽卓著。吳子深與吳待鞦、吳湖帆、吳觀岱有「江南四吳」之稱,與馮超然等有「三吳一馮」之稱。吳子深懂中醫,掛牌替人治病;他也研究命理,興緻好的時候主動為人算命。在當時名傢輩齣的上海,吳子深能有一席之地實在不容易。

  吳子深至滬兩年後,他又逐步放棄醫學而專注於書畫,這期間他創作齣不少佳作,如一九四二年的《竹石圖》、一九四三年的《梅竹雙清》,先後被龐萊臣、張大韆稱為「逸品」,是「難得之作」。一九四四年畫青綠山水四屏條,把春夏鞦鼕四時景色的特點充分地反映齣來,每幅畫上都有題詩。這四幅畫吳子深是很珍惜的,除瞭在開展覽會上標齣「非賣品」僅供觀賞外,一直保存在上海傢中。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吳子深興奮萬狀,一夜未寢,畫《春筍圖》,並書「勝利」兩字,以誌喜慶。同年夏天,吳子深在中國畫苑舉辦個人書畫展,反應極好。一九四七年五月又在無錫舉行畫展,觀者如雲。同年七月在蘇州展齣。當時,他的作品就被人們搶購一空,如此地受歡迎,這樣的畫展勢必會驚動國內一些專業機構的關注,就在同年他受到國內許多機構的邀請,為學生們教授國畫,在傳授教學的生涯中,培養齣許多傑齣人纔,為我國文化藝術留下很重的一筆。一九四八年,吳子深被聘為上海文化運動委員會主辦的美術獎評選委員,委員共二十人,均為海上書畫名流。

  一九五○年三月吳子深自上海過廣州轉來香港,先住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上的星光酒店,住瞭不足一月就搬到北角皇傢公寓,並在公寓中設立中醫診所,診病之餘,逐日寫醫藥心得,在《天文臺》雙日刊發錶,因此遠近人士,知者漸多,診務日漸繁忙,然在空暇之餘,仍不忘繪事,診所牆壁上掛滿山水墨竹。其後又在九龍佛濟堂設立診所,上午則到灣仔保康年藥局應診,來迴奔波,有時隻在過海小輪上吃一塊巧剋力糖就算午餐,生活過得極其簡單。周士心說到吳子深在香港的畫展,他說:「就記憶所及有一九五○、五一、五三年十二月均在思豪酒店,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在聖約翰教堂,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去東南亞各地開瞭五次畫展,一九六一年三月在聖約翰教堂;一九六四年七月在大會堂,此後在臺灣大約開過五次以上。每次成績都不差,但是因為負擔重,所有收入不能維持多久,有一次畫展結束,看他將所得分配給傢人和親戚,他對我說:『士心,我這隻破船,啊喲,背後拖瞭勿勿少少的小船。』可見他心情的沉重。」

  吳子深的女兒吳浣蕙秀外慧中,善英語,精繪事,山水蘭竹很有乃父之風,有一時期父女相偕到南洋開畫展。浣蕙小時拜入張大韆門下,成為其弟子,後被張大韆收為義女。張大韆旅港期間,吳子深有時帶瞭畫去見張大韆,請他補畫人物,吳子深的原話是「今天又來請親傢種個人」。因為張大韆是他女兒的乾爹,所以,他稱張大韆為親傢。吳子深曾經對人說過:「吳湖帆也不能人物,其山水中間有人物,則是硃梅邨代筆。」硃梅邨是吳湖帆的外甥,也是一位天纔畫傢,他幫舅舅「代筆」是有可能的,但未必是因為吳湖帆「不能人物」也。但後來張大韆遠遊南美,於是吳子深剋服睏難,山水中的人物,亦是齣於自己之手。

  五○年代,吳子深滯留在新加坡,不僅畫畫也行醫。一九五八年五月在新加坡中華美術研究會主辦下,舉行過吳子深吳浣蕙父女畫展。吳子深還曾應越南政府之聘在順化大學講學,在越南期間,他還為吳廷琰總統治過病。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日,吳廷琰在政變中被殺身亡。政變後,吳子深返迴香港,因驚恐過度,吳子深返港後大病一場。不過,他在越南行醫、開畫展掙瞭不少的錢。

  一九六四年,吳子深應張大韆之請從香港到颱灣。張充和《麯人鴻爪》一書記有〈吳子深〉一則說一九六六年元旦,張充和在颱北開麯會,也好崑麯的吳子深聞風也趕來,並在《麯人鴻爪》冊頁裡作瞭兩幅畫《墨竹》和《溪山圖》。張充和特別欣賞那幅《墨竹》,也非常喜歡畫上的題詩:「勁節英雄誌,孤高烈士心。四時渾共一,霜雪不能侵。」同年,吳子深為陳誠治癒痼疾,經陳誠推薦,執教颱灣藝術學院(當年的國立藝專)擔任國畫係教授。一九七一年八月在颱北市中山堂舉行一生中最後一次畫展。同年並以五屏巨幅〈雲山無盡圖〉,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美術獎。這一年,張大韆曾託張目寒轉達,希望與吳子深各畫冊頁十二幅,然後互相交換各半收藏,可惜吳子深作畫謹嚴,進度極慢,至過世時猶未完成半數,未能達成大韆心願,成此藝林佳話。對於張大韆和吳子深,書畫傢陳定山曾有如此評論:「大韆的畫,太白之詩也;子深的畫,杜甫之詩也。大韆的布局,又如李廣行軍,不拘陣法,而自然剋敵,百戰百勝;子深的布局則刁鬥嚴明,旌旗對列,如程不識之軍。程、李為漢武並時名將,而今之知李廣者多,於程不識也。」

  吳子深一九七二年五月廿四日病逝於颱北宏恩醫院,以七九高齡盍然長逝,一代大師,貧富兩忘,筆墨相伴。其有關藝術醫藥的著述,有根據《天文臺》報發錶的文章,另加自行整輯,一九五八年三月由上海印書館齣版的《客窗隨筆》,包括文藝篇、醫藥篇各一捲。《蘭竹譜》一捲,內有蘭竹樹石圖片四十幅。又《時診小論》一捲。及晚年在臺灣齣版有中、英、法、日四國文字新版《吳子深畫譜》一捲,尚有甚多詩文論畫論醫手稿,積存書齋,尚未成書。

  在山水畫方麵,吳子深以古人為師。學畫者必須要從古人開始,練就一身深厚的繪畫功力,中國畫的學習要從臨摹開始,但是對於臨本的選擇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選擇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選擇得不好,影響學習者的積極性,而且還浪費時間,所以應當是取法乎上。吳子深無疑是取法乎上的,他一開始就師南宗的董源,往近的是取得董其昌的繪畫,這兩個人都是南宗山水的大名傢,這也使得他的筆墨清秀,竹石師文同,偃仰疏密,閤乎法度。

  除瞭山水,吳子深畫的蘭、竹也非常有名。葉公超評論道:「子深畫蘭,遠師趙子固,不落卑近之體;寫竹凝重有骨,錚錚然戛枝勁葉,如聞紙上之聲。元人以後蓋亦無所取法,而生平緻力山水最深,今閱此冊,清奇鬱勃,格遠易高,董其昌論畫雲:『朝起看雲氣變化,可收入筆端,吾當行洞庭湖,推蓬曠望,儼然米傢戲墨』子深於此,可謂能嗣其奧秘者矣。」易君左在〈吳子深畫竹〉文中說:「近來在香港看畫竹子的人,隻有兩位:一是陳芷町兄,一位是吳子深兄,芷町最妙的是醉竹,就是他在喝醉瞭的時候所寫的竹,滿紙充滿竹韻酒香,芷町最近送林靄民兄的一幅,可擬東坡。子深的眼界本來不凡,畫蘭竹更是自負。有人對文徵明的畫竹錶示讚美的,吳子深說:文雖專師趙吳興,然寫竹則僅窺門牆而已。他在寫竹的歷史上下瞭一番苦功夫,把歷史上寫竹名傢的精華,像他替病人看脈的那樣精密地處理,而他又是一位詩人,所以他的畫竹自然與人不同,有時獨創瞭許多空靈的意境和神妙的筆觸。」

  吳子深認為「文人畫法與繪事傢,雖同是以筆墨敷物像形,而懷抱各殊,作品亦不相同。蓋自顧虎頭王摩詰,宋之董巨二米三趙,及元代之高趙黃王倪吳。明之文瀋。清初之四王惲吳,皆胸羅捲軸,德學兼備,偶然涉筆,雲峯煙樹,全是天真。所謂藉筆墨以攄發性情者,不可以跡象求也。……至於繪事傢,則專以形象取勝,稍遜遊行自在之樂,當非吾輩所尙。」吳子深的書畫養成,雖是以古為尚,但卻不拘泥於古法而時時參以己意,也就是說,吳子深重視以古法為根基,要後學習書學畫必須從古人入手,習之久後,心得自成,然後「自然忘放」,因此他說:「予意初學,固宜如此,習之已久,不妨任意揮灑,若拘定規範,不免為法所拘。」吳子深晚期在颱的好友李漁叔說:「子深之畫,墨蘭承宋元遺法,用筆凝練,功力至深。墨竹齣入王孟端、夏仲昭之間,識者謂子深畫竹為三百年來一人,殆篤論也。山水樹石得筆於董香光,上追黃鶴山樵以窺趙承旨,精心獨運,明潔簡妙,鬱為奇緻,蕩為古馨,久而一片神行,悉泯筆墨痕跡。」可說至評。

  吳子深的《客窗隨筆》齣版於一九五八年三月,包括文藝篇、醫藥篇各一捲,易君左在序言說:「其書名《客窗隨筆》,醫藥藝文,無不備載,雖屬小品,而論述批評,往往有驚人獨到之處,發前人所未言,言凡人之所不敢言,文辭絢麗,尤其餘事,初集急於應世,頗多舛誤,今則重加整理,益以晚近所作,分訂兩冊,有十五萬言之多,手此一篇,對身心脩益,文章陶冶,裨助實多,故餘樂為鄭重推薦。」而吳子深則自己說:「將前後所見宋元明清書畫名傢,作畫方法,文房故事,與先哲醫理方藥,應診經驗,隨筆記錄,命之曰:《客窗隨筆》。」

  但該書齣版後,他又陸續寫,此次濛香港中文大學劉沁樂同學的相助,將沒來得及收錄的文章,一一從香港《天文臺》的舊報紙掃描,發給我。更重要的是發現他的《西北夢痕錄》,編者陳孝威說:「茲篇為其舊作,歷敘往西北之行腳。舉凡風土、人情、政治、社會、以至於詩詞文藝、工農狀態,莫不鞭闢入裡,有極詳盡之描摹。當作遊記觀可也,當作史事觀亦可也,當作文藝觀,更無不可也。」除此之外還有〈在越南順化漢學院講詞〉、《迴春醫話》、《星命叢譚》等等,增補內容幾達三分之一,不可謂不多矣。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觸感相當不錯,拿在手裏有種沉甸甸的踏實感,這對於一個老派的閱讀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體驗。在這個電子書泛濫的時代,一本實實在在的書,帶著油墨的香氣和紙張的紋理,總能帶來一種彆樣的慰藉。我特彆留意瞭這次的“增訂本”說明,這通常意味著作者對早先的版本進行瞭修訂和補充,也許是加入瞭新的感悟,也許是對舊有觀點的深化,這讓我對內容的豐富性充滿瞭期待。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種經過時間沉澱的智慧,而不是浮於錶麵的感慨。如果隨筆的內容能像老茶一樣,越品越有滋味,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在於其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能陪伴讀者走過不同的心境階段。我希望它能成為我書架上,可以隨時取閱、時時有新的發現的那一類好書。

评分

從書名上看,《客窗隨筆》,這個“客窗”的意象很有意思,它暗示瞭一種“旁觀者”的角度,一種在陌生環境下的審視與記錄。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帶有距離感的觀察視角,它能讓人跳齣日常的瑣碎,以更清醒、更客觀的目光去審視周遭的人和事。我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讀到作者對世情的洞察,那些看似平常卻蘊含深意的片段。比如,對市井百態的描摹,對人情冷暖的細膩捕捉,或者對某種文化現象的獨到見解。這種“隨筆”的形式,最考驗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思想的穿透力。如果文字能夠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將零散的思考串聯成一條清晰的內在邏輯綫索,那麼這本書無疑就是成功的。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種被理解的共鳴感,仿佛作者就坐在我對麵,娓娓道來他的所見所想。

评分

我得說,最近讀的書大多是那種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讀完之後總覺得心裏空落落的,缺乏一些可以沉澱下來的東西。因此,當我看到《客窗隨筆(增訂本)》這個標題時,立刻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救贖”感。我需要的不是刺激,而是沉靜。我設想中的內容,應該是非常注重意境的營造,筆調或許會是內斂而剋製的,不堆砌辭藻,但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打磨的珍珠。如果其中能穿插一些作者對古典文學或藝術的獨到見解,那就更好瞭。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精神的避風港,讓我在喧囂的生活間隙裏,能找到一處可以獨處的角落,藉著作者的筆,整理自己的思緒。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提供的這種精神上的“慢節奏”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增訂”二字,讓我格外留心作者修訂的重點。一般而言,修訂意味著作者對過往的認知有瞭新的迭代,或是生活閱曆的加深。我很好奇,這次的增補部分,是否能體現齣更成熟、更圓融的處世態度?隨筆集的好處在於,它可以包羅萬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間夾雜著個人情感的抒發。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能將古人的智慧與今人的睏惑巧妙地結閤起來。比如,他如何看待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用他那“客窗”的視角,能否為我們提供一種超脫於當下焦慮的視角?如果這本書能讓我閤上書捲後,對身邊的世界産生一種全新的、更富有詩意的理解,那它對我而言,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期待它能帶來一種洗滌心靈的力量,讓我的目光重新聚焦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之上。

评分

收到一本新書,名字挺雅緻的,叫《客窗隨筆(增訂本)》,這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悠遠和沉思的意味,讓人忍不住想翻開看看裏麵到底藏著什麼樣的“隨筆”。我通常喜歡那種能觸動心靈、引發思考的書籍,尤其是那些帶點舊時光韻味的文字。這次拿到手,還沒細看內容,光是這封麵設計和書名,就給瞭我一個初步的印象:這大概不是那種快餐式的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我期待著能在這些文字裏,找到一些與我內心深處共鳴的東西,也許是關於生活的哲理,也許是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又或許是對某種古老文化的迴望。畢竟,“隨筆”二字,意味著作者可能信手拈來,卻又字字珠璣,這種不經意的深刻,往往更耐人尋味。希望這次的閱讀體驗,能像一盞溫和的燈,照亮我此刻的思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