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窗隨筆(增訂本)

客窗隨筆(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子深
图书标签:
  • 清代文学
  • 随笔
  • 文学
  • 文化
  • 增订本
  • 客窗
  • 中国古典文学
  • 散文
  • 游记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客窗隨筆》一九五八年三月在香港出版,包括文藝篇、醫藥篇各一卷,醫藥藝文,無不備載,雖屬小品,而論述批評,往往有驚人獨到之處,發前人所未言,言凡人之所不敢言,文辭絢麗,尤其餘事。而吳子深則自己說:「將前後所見宋元明清書畫名家,作畫方法,文房故事,與先哲醫理方藥,應診經驗,隨筆記錄,命之曰:《客窗隨筆》。」然原書出版至今已六十餘年,久已絕版,連香港都一書難覓。今除重新排版打字外,又增補作者後來續寫的文章,包括《西北夢痕錄》,還有〈在越南順化漢學院講詞〉、《回春醫話》、《星命叢譚》等等,增補內容幾達三分之一,不可謂不多矣。

本書特色

  吳子深將所見宋元明清書畫名家,作畫方法,文房故事,與先哲醫理方藥,應診經驗,隨筆記錄。尤其他是跟隨清末民初的大名醫,曾入宮為慈禧及光緒皇帝治病的舅舅曹滄洲習中醫,盡得真傳絕技。實務經驗,加上有系統地研讀醫書如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清代葉天士、徐靈胎等醫學大師的經典,使吳子深也成為一代名醫。此書成為評論書畫及中醫問診的重要典籍。
《江海遗珠集》 作者: 佚名 编者: 许慎 装帧: 仿宋线装,朱墨套印,锦缎包角,附赠手绘插图一册 字数: 约 80 万字 出版时间: 咸丰年间(首次整理成册) --- 序言:寻觅散落的星辰 《江海遗珠集》并非一部宏大的史学巨著,亦非一套谨严的学术论丛。它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执着的“寻宝之旅”,集合了自宋代至清初,散佚于民间、散落于地方志、隐匿于私人手稿中的诸多“零碎而珍贵”的文字片段。这部书的整理者许慎,乃是晚清一位不事举业、潜心考据的学者,他毕生致力于收集那些被主流文坛忽视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或个人生活印记的文稿。 这部书的得名,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其内容——“江海”象征着广阔的地域与岁月的冲刷,“遗珠”则喻指那些虽微小却光芒内敛的篇章。它收录的,是文人墨客、士农工商在日常生活、宦海沉浮、田园耕耘中信手拈来的感悟、札记、书信、游记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和地方风俗的记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一套系统的思想体系,而在于抢救性地保存那些“入不了正史,却映照真实生活”的历史侧影。 第一卷:烟雨过眼录——风物与节候 本卷是全书篇幅最巨者,主要收录了江南、巴蜀两地(因许慎主要精力集中于此二地文献的搜集)自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叶的季节更迭、物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祭祀活动。 一、时令物候的精微观察: 书中不乏对特定气候现象的细致描摹。例如,关于“霜降”时节,某苏北盐商的日记片段详述了如何根据夜露的凝结速度来判断来年冬季的寒冷程度,并据此调整其海运的时间表。其中提及的“蟹眼水”、“鸭食云”等俗语的由来和使用场景,多有考证。 二、岁时节令的仪式流变: 此部分集中展现了不同阶层对传统节日的过法。它摒弃了官方祭孔、祭天的宏大叙事,转而关注端午的“竞渡”习俗中,不同村落之间暗含的地域竞争;中秋时,民间如何用芋头、菱角等果实来“避讳”或“祈福”的民间戏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收录了数篇关于“灯节”的文稿,详细记录了不同地区制作和悬挂花灯的样式,以及灯谜的演变,其中不乏流传至今仍为人称道的佳谜。 三、山水行迹的零散记录: 卷内嵌有数篇关于名山大川的“野行录”。这些记录往往是某个官员或士人在贬谪途中,或游历至偏僻地区时所作。它们的特点是,叙述简短,多以“纪游小品”形式出现,重在记录所见之奇石、古寺的残迹,以及与当地老者的对话。例如,一段关于洞庭湖冬季水鸟迁徙的文字,其对水光和鸟群声响的描摹,极富画面感,却无任何文人夸饰之辞。 第二卷:案牍闲谈录——官场与世事 本卷侧重于收录与士大夫阶层生活相关的文牍和尺牍,但并非公文,而是那些夹杂着人情世故的“私语”。 一、友人书简的往来: 收集了数十封未曾封存或被友人妥善保存的信件。这些信件多围绕“荐人”、“求助”、“婉拒”等主题展开。通过这些信件,读者可以窥见清代中层官僚体系内部的人情网络。例如,某知府在信中如何拐弯抹角地向京城同窗诉说地方钱粮亏空之困境,以及如何巧妙地向一位富商借贷以“平账”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官场的微妙平衡。 二、幕府笔记的片段: 辑录了数位幕僚(师爷)记录的少量案牍片段。这些片段多为处理地方民事纠纷的记录,如土地兼并、姻亲反目、水利修筑中的矛盾等。与官方判词的冷硬不同,这些笔记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判断和对当事人命运的唏嘘。其中一篇关于“斗讼”的记录,详细描绘了两位农户因一尺地界而争执不休,最终酿成命案的始末,笔触极为写实。 三、清流谠论的侧影: 夹杂有少数几篇“驳议”或“上书片段”,这些文字多是因触犯权贵而被销毁或未被采纳的奏折草稿。它们观点尖锐,直指当时的弊政,如赋税不均、驿站弊端等。虽然内容零碎,但其思想的锐利程度,足以让人感受到当时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抱负。 第三卷:市井烟火录——匠作与口碑 此卷是全书最具生活气息的部分,主要收集了关于民间手艺、商贸往来以及市井口碑的记录。 一、行家口传的技艺要领: 许慎通过访谈,记录了多位地方名匠的口述。例如,某制瓷匠人对釉料配比的“秘诀”——强调火候与气氛的微妙变化,而非单纯的化学配方;以及某木雕师关于“取木之性,顺纹理而雕”的哲学思考。这些记录往往是口语化的,未加润饰,极具参考价值。 二、商埠的兴衰与货物流通: 收集了部分商行留下的货物清单和账目残页的侧记。这些记录揭示了特定时期内,某些奇珍异宝(如特产茶叶、药材、丝绸)的流通路径和利润分配情况。书中提及一则关于“暹罗进贡象牙”在广州转运至内地,中间经过数次“换手”以稀释风险和控制价格的商业操作,展现了明清之际复杂的海内外贸易网络。 三、民间俚语与戏文残章: 本卷最后,收录了大量民间流传的顺口溜、谚语,以及部分地方戏曲的唱词片段。这些文字虽然粗糙,却是地方语言和文化心理最直接的投射。例如,收录了数段关于“乞丐行话”的记录,揭示了不同帮派之间的识别信号和生存法则,具有人类学研究的价值。 结语:时间的微光 《江海遗珠集》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历史图景。它不追逐帝王将相的显赫,而是专注于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声音、细节和劳作。这部书的价值,不在于其文采的精妙(许多篇章文字朴拙),而在于其作为一种“碎片化的补史”的独特功能。它使得后世的读者,能够通过这些散落的“遗珠”,拼凑出那个时代更为立体、更接地气的社会面貌。这部书是献给那些相信历史的丰富性远超官方记载的学者的。它需要静心,需要耐心,更需要对“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子深(1893~1972)


  原名華源,江蘇蘇州人,曾赴日本考察美術。其以巨資創建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於滄浪亭畔,自任校董及教授。山水師董源、董其昌,筆墨清秀。竹石師文同,偃仰疏密、合乎法度,書宗米芾。吳子深與吳待秋、吳湖帆、吳觀岱有「江南四吳」之稱,與馮超然等有「三吳一馮」之稱。1966年應張大千之請赴台北,任教於台灣藝術學院國畫系,並於1972年病逝台北。

图书目录

導讀 著名畫家兼中醫聖手的吳子深13
《客窗隨筆》序22
《客窗隨筆》易序24
《客窗隨筆》自序26
客窗隨筆 上編 文藝類
收藏書畫35
賞音不易36
墨竹37
墨蘭41
墨梅44
墨菊45
馬遠山水46
楊氏藏畫46
五代無名氏《揭缽圖》47
李希古《晉文公復國圖》48
李希古《採薇圖》49
項胥樵畫兩則51
董文敏畫冊52
王石谷早中年妙蹟52
黃鶴山樵《青卞圖》53
仇實甫山水人物53
文衡山書卷楊龍友山水卷55
王叔明《惠麓小隱》、《太白觀泉》兩圖56
宣和御筆真跡57
唐六如《松岡圖》卷57
《墨井草堂》卷58
惲東園山水花卉合冊58
蕭尺木59
鄭超宗山水坿記黎美周張二喬60
再記董文敏畫冊61
梅道人山水卷62
文衡山《江南春》《關山霽雪》及《墨蘭》卷63
錢舜舉《金碧山居圖》65
黃子久真蹟66
倪雲林畫69
石濤八大畫派70
石濤細筆山水人物71
吾蘇文獻小記71
再記吾蘇文獻72
任渭長《姚梅伯詩意冊》73
劉彥沖德藝兼傳74
沈三白翰墨75
學畫有益身心76
學畫要旨78
文人畫與繪事家不同79
學書概要79
宋賢書卷82
元明清書法風尚82
傅青主八法83
史道鄰書84
蘇東坡董思白捉刀人85
清代書家86
裝潢書畫巧87
徐俊卿先生修補古人翰墨三百年來一人88
溫幼菊先生山水89
晚清吳中畫家90
刻竹92
刻石94
紀文達不愧文達95
舊紙96
佳墨97
筆98
硯材100
再記紙筆墨硯102
竹杖103
繡聖沈壽女士106
熊秉三軼事109
陸羽曾駐廣州110
陳定山示詩112
譚氏佳釀113
客窗隨筆─詩文存
傅青主傳125
葉天士軼事126
許叔微傳127
論創造劃時代畫派129
客窗隨筆─楹聯類
七言132
五言135
客窗隨筆 下編 醫藥類
北宋以前醫書139
學醫要虛懷博識140
金代醫科141
扁鵲倉公141
傳世古方142
赤水玄珠143
醫理143
六氣為病乘虛而入144
小便清冽之寒熱145
傷寒與溫邪不同146
寒熱病147
近時所稱發炎148
黃疸寒熱149
盛夏外感149
腸熱150
汗出而熱不解151
暑溫152
寒熱虛實153
脾腎兩虛之寒熱154
王孟英155
潛齋醫案156
治病要審情察理157
學醫宜熟諳傷寒金匱158
肝胃氣痛159
頤養160
消渴及肺腎病161
喘咳162
藥貴專不貴多163
幼科五則164
續幼科六則166
心肝作用171
婦科經帶病172
產後175
平肝凉肝不宜太過176
熱入血室177
癌178
續論癌症179
灸法可癒帶下180
溫經湯180
墮胎危險181
停經與產後182
乳核183
產後病不易脫根184
外科要辨虛實185
針法五則186
六神丸190
紫河車191
陳清阿膠192
國藥店售價不同193
學職新舊似異實同194
氣血195
傷寒時疫196
痲症196
人參十二則197
人參萊菔子亦有並用201
油浸銀杏癒肺病202
學術派別203
葉香巖急智203
潘偉如遭遇204
食蟹中毒204
醫家須明五行205
風濕206
病症同而治法不同207
疫病運會207
寒病誤用涼藥208
外實內虛治法209
頭痛治法209
口生白糜不易救治210
川椒殺蟲特效211
益元膏癒我衰弱213
血壓高方214
醫者意也214
思慮耗精215
古人成方無妨加減216
濕燠地多中風病217
先哲視病亦不能無失217
養癰貽患218
補氣即所以生血219
陽症熱厥220
觀舌為辨症之要221
治血症不宜專用寒涼222
黃疸222
瘰癧223
失營症與癌症大同小異225
腰膽積石226
虛症流火227
近代儀器不能證驗之病228
肌膚風瘰229
痰飲哮喘230
破笛丸療治音啞231
方藥要看地域233
勿違病人素性233
奇疾偶遇235
薏仁米236
痙病治法237
脈象239
病家要有決斷242
特效藥243
流行性感冒244
論六氣246
醫德258
醫林改錯259
醫家應自勉260
《客窗隨筆》(新增)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一)儒學精神263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二)衛靈公篇264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三)265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四)266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五)267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六)269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七)270
在順化漢學院講詞(八)271
紙上談兵275
論針灸281
星命叢談(一)284
自求多福289
中醫瑣談292
星命叢譚296
回春醫話
醫論312
對中醫學院創辦管見313
代擬聘請書320
論哮喘321
覆曼谷許耀聲先生323
西北夢痕錄
經豫歷陝325
西行抵洛328
龍門禮佛328
潼關險要330
西安風物331
市內一瞥334
盛會歡迎335
魚龍鴨鳳337
三多三少339
西安宦況340
古廟祀賢342
涇渠水利343
回亂起因348
涇渠之行351
草堂論古352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83888
  •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 x 21 x 1.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著名畫家兼中醫聖手的吳子深
蔡登山


  他在三○、四○年代與吳湖帆、吳待秋、馮超然同被譽為海上「三吳一馮」的畫家,他就是吳子深。而這四人中,吳湖帆和馮超然的藝術成就最高,吳待秋、吳子深略遜一些,但都稱得上是名家。一九四九年之後,吳湖帆、吳待秋、馮超然三人均留滬濱,唯有吳子深南下香港。

  吳子深(1893~1972),名原,字華源,一字子深,後以字行,號漁村,別署桃塢居士。他出生於蘇州桃花塢一個富裕家庭中。家族為皖南望族,在清咸豐時期從安徽遷居蘇州,家祖因經營酒業和漆業而致富。當年蘇州有「貴吳」和「富吳」兩家,「貴吳」指的是曾官拜廣東、湖南巡撫的吳大澂;「富吳」則是吳子深家族。「富吳」生有二子,長子名硯農,次子名伊耕,硯農從商經營家業,伊耕求取功名,兩人合作之下欲讓家族既榮且富。硯農娶妻南京曹氏生有六子一女,子深排第二。伊耕娶妻蘇州曹氏,生一子,但不幸早殤,因此吳子深便過繼給伊耕,以傳香火。

  一八九九年,吳子深六歲時,家人便為他尋師啟蒙,找到了他的表兄包天笑,包氏文學底子深厚,又長於詩詞。在吳家人的請求下,他便至吳府教授吳子深四書五經、唐詩宋詞等。吳子深亦聰穎,在十五、六歲時已能隨口吟詩,所作五言、七言詩句,其質清新,頗得親友讚賞。吳子深的文學素養雖好,卻未往科考之路前進。自小,家人便覺得男人需有一技之長,才不致坐吃山空;又聽他的嗣母說:「不為良相,必為良醫。」讓他決定向舅舅曹滄洲習醫。曹滄洲是清末民初的大名醫,擅長中醫內科,醫德又好,曾入宮為慈禧及光緒皇帝治病。吳子深在十七歲時跟隨舅父習醫,四年過去,盡得舅父所學,尤其傷寒一科,本為曹滄洲絕技,秘不示人,因見外甥刻苦好學,虛心善問,所以破格傳授,諄諄教導。在盡得曹滄洲真傳後,吳子深又精益求精,於一九一四年前往上海向表弟曹庸甫學習,曹庸甫是曹滄洲之子,年少有為,吳子深在他身邊作助手,學習實務經驗,加以筆記,又有系統地研讀醫書如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以及清代葉天士、徐靈胎等醫學大師的經典,讓自己的醫術更加精進。一九一七年吳子深染肺疾,大咯血咳嗆不已,晚間寒熱來往,盜汗虧損之極,自意必不起,後服友人徐竹笙所製油浸白菓轉危為安,從此悉心研習醫理,終成一代儒醫。

  學醫有成的吳子深,回到蘇州原打算稍事休息,便開設診所。但在家中的期間,發現家裡充滿著藝文氣息。在生父吳硯農在將事業交棒給大哥壽祉後,他重拾對書畫的興趣。他年少時也曾中過秀才,只是因為需接手家業,才未往致仕之路前進,但家中藏有不少書畫真蹟及宋版圖書。現在硯農賦閒,於是透過遠親、書畫名家顧麟士(鶴逸)的介紹,請來了當時曾在京城為成親王作畫的名家周喬年,至吳府教畫。周喬年畫山水,人物俱佳,尤善畫馬,所作《八駿圖》曾使成親王讚嘆不已。吳子深因緣際會下,看到了老書家劉臨川(照)寫得一手飄逸清新的行楷和渾厚老健的隸書,讓他想起自己年少時也曾臨過柳公權、顏真卿字帖,又想起舅舅開藥單時所寫蒼秀沉雄的行書,因此產生了學習書法的興趣,於是將家中收藏的字畫一一取出。其中對董其昌那圓勁蒼秀的行書尤家偏愛,特別掛在房中,時時觀賞,用心臨摹。

  不久,吳子深的興趣由書法轉至繪畫,他最初習畫,由李醉石、周喬年兩位親授。又親睹顧鶴逸過雲樓的名家真跡,這些藏品從不輕易示人,吳子深得以盡窺名品,頓使他大開眼界,得益匪淺。暗暗下了決心,要在書畫藝術上狠下功夫,取得成果。一九二○年,吳子深畫了一幅《竹石圖》參加顏文梁和楊左匋所發起組織的第二屆「蘇州美術畫賽會」。一九二三年吳子深移居上海,當時名畫家如任伯年、張子祥、蒲作英、吳昌碩輩也群集海上鬻畫,生涯鼎盛,名利雙收。吳子深也活躍於海上畫壇。

  一九二七年,吳子深與六弟吳似蘭斥巨資在蘇州「滄浪亭」創設蘇州美專校舍,在當時北平藝專、上海美專、杭州藝專、蘇州美專四大美專中,蘇州美專校舍最為美輪美煥。他更陸續捐出十二萬銀元及家藏善本七千餘冊、書畫名蹟廿餘件,使得校內資源更加完備。畢業於蘇州美專周士心說:「校舍是羅馬式建築,在古老的蘇州,觀感一新,氣象不凡,設有中西畫系,並附設實用藝術,各系並有研究生學位,以備畢業同學繼續深造。」一九二八年二月,蘇州美專改組校董會,聘請張仲仁、許博明、葉楚傖、朱貢三、金松岑、汪典存、龔耕禹、徐慎之、王佩諍、趙眠雲、章君疇、朱梁任、陶小沚、吳子深為校董,並由校董會推舉吳子深為校董會主席,顏文樑為校長。

  一九三三年,吳子深獲水利專家李儀祉來函,謂今涇渠開鑿完成,沃野千里,可得灌溉,希望東南工農家前去投資,種植棉麥,公私蒙利。他乃邀請紗廠巨子顧隸三先生同往,取名「華源農工調查團」,擬在西北創辦示範農場,但卻為楊虎臣所拒,當時正值西北大旱,他捐四十萬元興辦救濟院,收孤兒濟災民。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吳子深離蘇去滬,在哈同路(現銅仁路)開「吳子深醫室」行醫,初時生意一般,以後病人增多,在海上小有名聲。一年後,為擴大醫務,特地租下威海衛路祥麟里三層樓洋房一座,名聲大振,有時還門庭若市的。當時吳子深享譽畫壇,在醫界也聲譽卓著。吳子深與吳待秋、吳湖帆、吳觀岱有「江南四吳」之稱,與馮超然等有「三吳一馮」之稱。吳子深懂中醫,掛牌替人治病;他也研究命理,興致好的時候主動為人算命。在當時名家輩出的上海,吳子深能有一席之地實在不容易。

  吳子深至滬兩年後,他又逐步放棄醫學而專注於書畫,這期間他創作出不少佳作,如一九四二年的《竹石圖》、一九四三年的《梅竹雙清》,先後被龐萊臣、張大千稱為「逸品」,是「難得之作」。一九四四年畫青綠山水四屏條,把春夏秋冬四時景色的特點充分地反映出來,每幅畫上都有題詩。這四幅畫吳子深是很珍惜的,除了在開展覽會上標出「非賣品」僅供觀賞外,一直保存在上海家中。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吳子深興奮萬狀,一夜未寢,畫《春笋圖》,並書「勝利」兩字,以志喜慶。同年夏天,吳子深在中國畫苑舉辦個人書畫展,反應極好。一九四七年五月又在無錫舉行畫展,觀者如雲。同年七月在蘇州展出。當時,他的作品就被人們搶購一空,如此地受歡迎,這樣的畫展勢必會驚動國內一些專業機構的關注,就在同年他受到國內許多機構的邀請,為學生們教授國畫,在傳授教學的生涯中,培養出許多傑出人才,為我國文化藝術留下很重的一筆。一九四八年,吳子深被聘為上海文化運動委員會主辦的美術獎評選委員,委員共二十人,均為海上書畫名流。

  一九五○年三月吳子深自上海過廣州轉來香港,先住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上的星光酒店,住了不足一月就搬到北角皇家公寓,並在公寓中設立中醫診所,診病之餘,逐日寫醫藥心得,在《天文臺》雙日刊發表,因此遠近人士,知者漸多,診務日漸繁忙,然在空暇之餘,仍不忘繪事,診所牆壁上掛滿山水墨竹。其後又在九龍佛濟堂設立診所,上午則到灣仔保康年藥局應診,來回奔波,有時只在過海小輪上吃一塊巧克力糖就算午餐,生活過得極其簡單。周士心說到吳子深在香港的畫展,他說:「就記憶所及有一九五○、五一、五三年十二月均在思豪酒店,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在聖約翰教堂,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去東南亞各地開了五次畫展,一九六一年三月在聖約翰教堂;一九六四年七月在大會堂,此後在臺灣大約開過五次以上。每次成績都不差,但是因為負擔重,所有收入不能維持多久,有一次畫展結束,看他將所得分配給家人和親戚,他對我說:『士心,我這隻破船,啊喲,背後拖了勿勿少少的小船。』可見他心情的沉重。」

  吳子深的女兒吳浣蕙秀外慧中,善英語,精繪事,山水蘭竹很有乃父之風,有一時期父女相偕到南洋開畫展。浣蕙小時拜入張大千門下,成為其弟子,後被張大千收為義女。張大千旅港期間,吳子深有時帶了畫去見張大千,請他補畫人物,吳子深的原話是「今天又來請親家種個人」。因為張大千是他女兒的乾爹,所以,他稱張大千為親家。吳子深曾經對人說過:「吳湖帆也不能人物,其山水中間有人物,則是朱梅邨代筆。」朱梅邨是吳湖帆的外甥,也是一位天才畫家,他幫舅舅「代筆」是有可能的,但未必是因為吳湖帆「不能人物」也。但後來張大千遠遊南美,於是吳子深克服困難,山水中的人物,亦是出於自己之手。

  五○年代,吳子深滯留在新加坡,不僅畫畫也行醫。一九五八年五月在新加坡中華美術研究會主辦下,舉行過吳子深吳浣蕙父女畫展。吳子深還曾應越南政府之聘在順化大學講學,在越南期間,他還為吳廷琰總統治過病。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日,吳廷琰在政變中被殺身亡。政變後,吳子深返回香港,因驚恐過度,吳子深返港後大病一場。不過,他在越南行醫、開畫展掙了不少的錢。

  一九六四年,吳子深應張大千之請從香港到台灣。張充和《曲人鴻爪》一書記有〈吳子深〉一則說一九六六年元旦,張充和在台北開曲會,也好崑曲的吳子深聞風也趕來,並在《曲人鴻爪》冊頁裡作了兩幅畫《墨竹》和《溪山圖》。張充和特別欣賞那幅《墨竹》,也非常喜歡畫上的題詩:「勁節英雄志,孤高烈士心。四時渾共一,霜雪不能侵。」同年,吳子深為陳誠治癒痼疾,經陳誠推薦,執教台灣藝術學院(當年的國立藝專)擔任國畫系教授。一九七一年八月在台北市中山堂舉行一生中最後一次畫展。同年並以五屏巨幅〈雲山無盡圖〉,獲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美術獎。這一年,張大千曾託張目寒轉達,希望與吳子深各畫冊頁十二幅,然後互相交換各半收藏,可惜吳子深作畫謹嚴,進度極慢,至過世時猶未完成半數,未能達成大千心願,成此藝林佳話。對於張大千和吳子深,書畫家陳定山曾有如此評論:「大千的畫,太白之詩也;子深的畫,杜甫之詩也。大千的布局,又如李廣行軍,不拘陣法,而自然剋敵,百戰百勝;子深的布局則刁斗嚴明,旌旗對列,如程不識之軍。程、李為漢武並時名將,而今之知李廣者多,於程不識也。」

  吳子深一九七二年五月廿四日病逝於台北宏恩醫院,以七九高齡盍然長逝,一代大師,貧富兩忘,筆墨相伴。其有關藝術醫藥的著述,有根據《天文臺》報發表的文章,另加自行整輯,一九五八年三月由上海印書館出版的《客窗隨筆》,包括文藝篇、醫藥篇各一卷。《蘭竹譜》一卷,內有蘭竹樹石圖片四十幅。又《時診小論》一卷。及晚年在臺灣出版有中、英、法、日四國文字新版《吳子深畫譜》一卷,尚有甚多詩文論畫論醫手稿,積存書齋,尚未成書。

  在山水畫方面,吳子深以古人為師。學畫者必須要從古人開始,練就一身深厚的繪畫功力,中國畫的學習要從臨摹開始,但是對於臨本的選擇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選擇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選擇得不好,影響學習者的積極性,而且還浪費時間,所以應當是取法乎上。吳子深無疑是取法乎上的,他一開始就師南宗的董源,往近的是取得董其昌的繪畫,這兩個人都是南宗山水的大名家,這也使得他的筆墨清秀,竹石師文同,偃仰疏密,合乎法度。

  除了山水,吳子深畫的蘭、竹也非常有名。葉公超評論道:「子深畫蘭,遠師趙子固,不落卑近之體;寫竹凝重有骨,錚錚然戛枝勁葉,如聞紙上之聲。元人以後蓋亦無所取法,而生平致力山水最深,今閱此冊,清奇鬱勃,格遠易高,董其昌論畫云:『朝起看雲氣變化,可收入筆端,吾當行洞庭湖,推蓬曠望,儼然米家戲墨』子深於此,可謂能嗣其奧秘者矣。」易君左在〈吳子深畫竹〉文中說:「近來在香港看畫竹子的人,只有兩位:一是陳芷町兄,一位是吳子深兄,芷町最妙的是醉竹,就是他在喝醉了的時候所寫的竹,滿紙充滿竹韻酒香,芷町最近送林靄民兄的一幅,可擬東坡。子深的眼界本來不凡,畫蘭竹更是自負。有人對文徵明的畫竹表示讚美的,吳子深說:文雖專師趙吳興,然寫竹則僅窺門牆而已。他在寫竹的歷史上下了一番苦功夫,把歷史上寫竹名家的精華,像他替病人看脈的那樣精密地處理,而他又是一位詩人,所以他的畫竹自然與人不同,有時獨創了許多空靈的意境和神妙的筆觸。」

  吳子深認為「文人畫法與繪事家,雖同是以筆墨敷物像形,而懷抱各殊,作品亦不相同。蓋自顧虎頭王摩詰,宋之董巨二米三趙,及元代之高趙黃王倪吳。明之文沈。清初之四王惲吳,皆胸羅卷軸,德學兼備,偶然涉筆,雲峯煙樹,全是天真。所謂藉筆墨以攄發性情者,不可以跡象求也。……至於繪事家,則專以形象取勝,稍遜游行自在之樂,當非吾輩所尙。」吳子深的書畫養成,雖是以古為尚,但卻不拘泥於古法而時時參以己意,也就是說,吳子深重視以古法為根基,要後學習書學畫必須從古人入手,習之久後,心得自成,然後「自然忘放」,因此他說:「予意初學,固宜如此,習之已久,不妨任意揮灑,若拘定規範,不免為法所拘。」吳子深晚期在台的好友李漁叔說:「子深之畫,墨蘭承宋元遺法,用筆凝練,功力至深。墨竹出入王孟端、夏仲昭之間,識者謂子深畫竹為三百年來一人,殆篤論也。山水樹石得筆於董香光,上追黃鶴山樵以窺趙承旨,精心獨運,明潔簡妙,鬱為奇致,蕩為古馨,久而一片神行,悉泯筆墨痕跡。」可說至評。

  吳子深的《客窗隨筆》出版於一九五八年三月,包括文藝篇、醫藥篇各一卷,易君左在序言說:「其書名《客窗隨筆》,醫藥藝文,無不備載,雖屬小品,而論述批評,往往有驚人獨到之處,發前人所未言,言凡人之所不敢言,文辭絢麗,尤其餘事,初集急於應世,頗多舛誤,今則重加整理,益以晚近所作,分訂兩冊,有十五萬言之多,手此一篇,對身心脩益,文章陶冶,裨助實多,故余樂為鄭重推薦。」而吳子深則自己說:「將前後所見宋元明清書畫名家,作畫方法,文房故事,與先哲醫理方藥,應診經驗,隨筆記錄,命之曰:《客窗隨筆》。」

  但該書出版後,他又陸續寫,此次蒙香港中文大學劉沁樂同學的相助,將沒來得及收錄的文章,一一從香港《天文臺》的舊報紙掃描,發給我。更重要的是發現他的《西北夢痕錄》,編者陳孝威說:「茲篇為其舊作,歷敘往西北之行腳。舉凡風土、人情、政治、社會、以至於詩詞文藝、工農狀態,莫不鞭闢入裡,有極詳盡之描摹。當作遊記觀可也,當作史事觀亦可也,當作文藝觀,更無不可也。」除此之外還有〈在越南順化漢學院講詞〉、《回春醫話》、《星命叢譚》等等,增補內容幾達三分之一,不可謂不多矣。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一本新书,名字挺雅致的,叫《客窗隨筆(增訂本)》,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悠远和沉思的意味,让人忍不住想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随笔”。我通常喜欢那种能触动心灵、引发思考的书籍,尤其是那些带点旧时光韵味的文字。这次拿到手,还没细看内容,光是这封面设计和书名,就给了我一个初步的印象:这大概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我期待着能在这些文字里,找到一些与我内心深处共鸣的东西,也许是关于生活的哲理,也许是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又或许是对某种古老文化的回望。毕竟,“隨筆”二字,意味着作者可能信手拈来,却又字字珠玑,这种不经意的深刻,往往更耐人寻味。希望这次的阅读体验,能像一盏温和的灯,照亮我此刻的思绪。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触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种沉甸甸的踏实感,这对于一个老派的阅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在这个电子书泛滥的时代,一本实实在在的书,带着油墨的香气和纸张的纹理,总能带来一种别样的慰藉。我特别留意了这次的“增订本”说明,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对早先的版本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也许是加入了新的感悟,也许是对旧有观点的深化,这让我对内容的丰富性充满了期待。我希望看到的,是那种经过时间沉淀的智慧,而不是浮于表面的感慨。如果随笔的内容能像老茶一样,越品越有滋味,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其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能陪伴读者走过不同的心境阶段。我希望它能成为我书架上,可以随时取阅、时时有新的发现的那一类好书。

评分

从书名上看,《客窗隨筆》,这个“客窗”的意象很有意思,它暗示了一种“旁观者”的角度,一种在陌生环境下的审视与记录。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带有距离感的观察视角,它能让人跳出日常的琐碎,以更清醒、更客观的目光去审视周遭的人和事。我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读到作者对世情的洞察,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片段。比如,对市井百态的描摹,对人情冷暖的细腻捕捉,或者对某种文化现象的独到见解。这种“随笔”的形式,最考验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思想的穿透力。如果文字能够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将零散的思考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内在逻辑线索,那么这本书无疑就是成功的。我希望它能带给我一种被理解的共鸣感,仿佛作者就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他的所见所想。

评分

我得说,最近读的书大多是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读完之后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缺乏一些可以沉淀下来的东西。因此,当我看到《客窗隨筆(增訂本)》这个标题时,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救赎”感。我需要的不是刺激,而是沉静。我设想中的内容,应该是非常注重意境的营造,笔调或许会是内敛而克制的,不堆砌辞藻,但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打磨的珍珠。如果其中能穿插一些作者对古典文学或艺术的独到见解,那就更好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精神的避风港,让我在喧嚣的生活间隙里,能找到一处可以独处的角落,借着作者的笔,整理自己的思绪。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的这种精神上的“慢节奏”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增订”二字,让我格外留心作者修订的重点。一般而言,修订意味着作者对过往的认知有了新的迭代,或是生活阅历的加深。我很好奇,这次的增补部分,是否能体现出更成熟、更圆融的处世态度?随笔集的好处在于,它可以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间夹杂着个人情感的抒发。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能将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困惑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他如何看待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用他那“客窗”的视角,能否为我们提供一种超脱于当下焦虑的视角?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合上书卷后,对身边的世界产生一种全新的、更富有诗意的理解,那它对我而言,就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期待它能带来一种洗涤心灵的力量,让我的目光重新聚焦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