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除垢學:滌除心垢、腦垢、身垢,踏上身心靈煥然覺醒的旅程

幸福除垢學:滌除心垢、腦垢、身垢,踏上身心靈煥然覺醒的旅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立維
图书标签:
  • 幸福学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身心健康
  • 情绪管理
  • 积极心理学
  • 减压
  • 生活哲学
  • 个人成长
  • 正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垢了!真是夠了……
思想有垢、情緒有垢、身體管道處處藏汙納垢?!
相信身體、解放心毒
透過111個深入和自己對話的關鍵練習
走出養生盲區
從此,將有機會活得比現在更輕鬆、更快樂、更有尊嚴
更加遠離病痛~

  ★ 結合自18年養生研究及兩岸3000學員輔導親歷,真實體悟淬煉行動學分

  ▶    身體出現異樣,你肯定少做了什麼;身體不在正常狀態,你肯定在日常生活中怠惰了什麼。
  ▶    不管你有沒有生病,也不管家人或醫生怎麼說,有一個最關鍵的聲音是「身體怎麼說」。
  ▶    「不舒服一定要看醫生嗎?」「用餐時間到了就一定要吃嗎?」「少量多餐或少吃多運動就可以不生病嗎?」
  ▶    養生的根基在和自己的關係,和自己維持好關係是長壽的地基,所有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是往內看的關係。
  ▶    沒有會不會、懂不懂的問題,只有做或不做。我們必須練習相信身體,因為它就在那兒,回家的方向對了,路就對了。

  為幸福除垢,一段身心靈覺醒之旅
  世間什麼最難?讓一個人改變最難。
  推動「間歇性斷食」多年的自律養生發起人陳立維老師又有新作問世,這次他不談理論,大談「愛」──請問你愛自己嗎?「健康的身體需要愛的滋潤,我們雖然渴望得到愛,行為上卻背道而馳」,或對身體的呼喚充耳不聞,或對致病原因視若無睹,甚至倒果為因,被種種偏見所誤導。因此他說:改變,要從「愛」開始,不愛自己的人不會有健康的身體。舉凡心垢、腦垢、身垢,都是隱藏在生活中的健康盲區,跟身體管道處處藏汙納垢一樣,都足以致命,所以他將本書定位在「幸福除垢」,帶領讀者踏上身心靈覺醒之旅。
 
  「身體怎麼說」,你有聽到或聽懂了嗎?
  書中揭示「身體是法則」,維持健康的力量就在我們自己身上,也是身體天生賦有的機制。當身體的負擔輕,心靈的負擔就輕,才會明白治療的真諦,在於回歸身體之道,讓身上所有系統之間的完美默契自動出現,靈活分工,好好地為我們效命。
  愛自己的身體是最容易入門的練習,本書以大量例子深入淺出解說,教你看懂醫療和健康之間的關係,領悟病由心起,被環境塞滿對價程式的我們,最終不僅人際關係出現對立,親密關係也因對立而衍生病痛。

  愛自己,就從和身體真誠對話開始
  觀察身體在被疼惜後的回應,或許就能豁然頓悟,問問鏡子裡面那個人是誰?是誰來決定自己的生命去向?養生就從愛自己、相信自己開始,穿透人的偽裝,先和自己和解,然後願意從對他人絕對同理的練習中,解放自己的心毒。

  請跟著立維老師一路深入和自己對話的練習,進行身心靈的除垢,「養生好難,養生也好簡單」,一個念頭轉換而已。

本書特色

  ● 除垢是現代人最需要研修的養生學分,和身體對話是除垢的首部曲,和自己對話則是清除腦垢、心垢的行動學分,人生將因完美除垢而臻幸福圓滿。
  ● 回歸身體之道,感動發現身體系統之間存在完美默契。
  ● 當身體不處理食物,就開始處理廢物!
  ●「熟練空腹」是過程,「回歸身體」是終點。
  ● 人是為利他而存在,在人與人的互動連結中,心靈層級的滋長為健康寫下圓滿的劇本。

專文推薦

  這裡沒有信靠神蹟,這是陳立維老師面對人們「病苦」輪迴,不斷慈心演示直指的凡塵解脫寂滅之道:「身體不處理食物就處理廢物,這是身體的智慧,也是本能,是生物的設定,也是造物最縝密的原創。」──張瓊如/煥源生命管理教育創辦人

  跟著立維老師學習這幾年下來,讓我瞭解:原來我們在斷食的時候,可以打開跟自己身體對話的那扇門,原來神醫不用遠求,每個人的身體就是自己的大醫王!──黃彥學/家醫科醫師

  垢真是夠了!很佩服立維老師的思維及立言的功力。這本書的思想文字發生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讀到此書,深感共鳴,原來養生之道離你我不遠──就在你我日常的吃飯睡覺、行進坐臥、打情罵俏之間!──蔡凱宙/蔡凱宙自然骨科診所院長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序)
 
《尘世行者:在喧嚣中安顿身心的古老智慧》 一部探索如何在现代生活的洪流中,寻得内心宁静与生命深层意义的指南。 第一章:迷失的罗盘与现代人的隐疾 本书开篇,我们直面一个普遍的困境:在信息爆炸、节奏失控的当代社会,我们如何定义“生活得好”?我们似乎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丰裕,却感到前所未有的精神贫瘠。焦虑、疲惫、意义感的缺失,已成为现代人的集体隐疾。 1. 速度陷阱与注意力稀释: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即时反馈”和“多任务处理”所塑造的世界里。作者通过对神经科学与社会学的交叉观察,揭示了这种持续的刺激如何削弱我们的深度思考能力和内在定力。它不是指责技术,而是探讨技术与心智之间的失衡关系。我们将探讨“慢下来”并非是对效率的否定,而是对生命资源——时间与专注力——进行有意识的重新分配。 2. 身份的碎片化与外求的桎梏: 现代社会鼓励我们扮演多重角色,并不断对外展示一个“完美”的版本。这种对外界认同的过度依赖,使得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如同沙滩上的城堡,一触即溃。书中深入剖析了消费主义文化如何将“拥有”等同于“存在”,以及这种驱动力如何使我们陷入无休止的追逐循环。我们将追溯这种“外求”的文化根源,并提供一套逐步抽离外部评价体系的练习方法。 3. 身体的“沉默尖叫”: 身体往往是我们内心冲突最诚实的反映者。从慢性疼痛到睡眠障碍,这些生理信号常被我们视作可以被药片或短暂放松掩盖的“小故障”。本书将引导读者聆听身体的语言,探讨压力如何转化为生理疾病,并强调真正的健康需要从对身体的全然接纳与尊重开始,而非仅仅是修复某一部分的功能。 --- 第二章:古老哲思的现代回响:重拾内在的锚点 面对现代困境,本书的第二部分转向人类历史上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智慧体系,寻找能够锚定我们心灵的坚实基石。这些智慧并非是逃避现实的乌托邦思想,而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工具。 1. 斯多葛主义的“可控领域”: 我们将细致考察古罗马斯多葛学派的核心教义——区分我们能控制的和不能控制的事物。这不是宿命论,而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边界设定。书中提供了一系列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无谓的担忧转化为建设性的行动,将对结果的执念转化为对过程的投入。重点在于培养“内在的堡垒”,即不受外界风暴侵袭的意志力中心。 2. 禅宗的“当下即是”与专注力的重塑: 佛教的某些核心教义,如对“无常”的洞察和对“正念”的训练,在应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时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系统的呼吸练习和感官聚焦,将游离的思绪重新拉回到此时此刻。这种专注力的训练,是抵抗信息过载和焦虑感的关键防御。书中包含了一套适合都市人实践的“微观正念”练习,无需打坐数小时,只需在日常行为中嵌入片刻的觉知。 3. 道家哲学的“无为”与顺势而为: “无为”常被误解为不作为。本书将其阐释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顺应。如同水能绕过障碍,而不是硬碰硬地与之对抗。我们将探讨如何在职业发展、人际关系中运用“柔弱胜刚强”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内耗和对抗,从而以更少的努力实现更高的效能。 --- 第三章:构建你的“精神庇护所”:实践与整合 理论的价值最终必须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第三部分是关于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蓝图,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稳定可靠的精神庇护所。 1. 简化与“减法”生活: 精神的丰裕往往来自于物质和信息的“减法”。本书提供了一套“精神极简主义”框架,指导读者辨识并剔除那些不服务于核心价值的外部输入(信息、人际关系、承诺)。这不是要求彻底遁世,而是学会对那些消耗能量却不产生意义的事物说“不”。 2. 叙事的重写与内在对话的疗愈: 我们每个人都在与自己对话,这些持续不断的内部叙事,构建了我们的现实感。很多痛苦源于我们不自觉地重复着过去的创伤性故事。本书将引导读者像一位叙事治疗师一样,审视自己的核心信念,并系统地、有意识地“重写”那些限制性的个人故事,将其转化为赋能的愿景。 3. 创造“仪式感”的锚点: 现代生活缺乏固定的仪式,使得过渡期(如早晨醒来与夜晚入眠)变得仓促而混乱。本书提供了一系列简单但强有力的日常仪式建议,涵盖了从清晨的“意图设定”到夜晚的“心智清理”。这些仪式如同灯塔,在混沌中为心智提供清晰的方向和节奏感。 4. 建立你的“陪伴圈”: 真正的支持系统,并非指那些时刻赞美你的人,而是那些能够共同面对真实、脆弱和挑战的同道中人。本书讨论了如何识别和培养高质量的深度人际连接,以及如何设立健康的边界,确保关系是滋养而非消耗。 --- 结语:从觉醒到安住 《尘世行者》的目的不是提供一个通往完美幸福的捷径,而是提供一张地图,帮助你理解你所处的“心灵荒原”是如何形成的,并教你如何在其中找到水源和庇护所。真正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在日常的细微之处,保持觉知,持续选择更有益于生命深处安宁的路径。这是一场关于如何成为自己生命中最稳固的观察者和守护者的旅程。你无需抛弃尘世,只需学会如何在尘世中,优雅而坚定地安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立維


  出生在澎湖,在醫療的環境中成長。
  學生時代為升學讀書,熟齡後真正愛上閱讀,也熱愛把感動轉成文字。
  第一階段人生誤認健康等於醫療,第二階段人生體悟健康完全超越醫療。
  第一階段人生迎合父母的價值觀,第二階段人生創造自己的生命價值。
  家庭背景連結到對健康的好奇,生命際遇引領到對身體的探索。
  為「間歇性斷食」和「自律養生」持續開課,為更多人的健康全力以赴。
  從自律到自信到自由,目標是輔導千名擁抱健康自信的學員,沒有終點。

  【養生系列著作】
  -《當真【經典珍藏版】》(2020年)
  -《醫生菌:細菌是我們的醫生》(2017年):從身體的邏輯探討養生的祕境,重建腸道微生物群的地位。
  -《初斷食:淨化身體,啟動最全面的自癒力》(2016年)、《初斷食〔增訂版〕》(2018年):揭開斷食的神祕面貌,闡述身體意識復甦的神奇力量。
  -《健康是一條反璞歸真的修行路》(2014年):從人性面解構疾病成因,從身體的立場陳述大自然的法則。
  -《零疾病 真健康:不依賴醫生的80種方法》(2013年):改版自《態度與行動決定你的健康》,開啟健康哲學的新頁。
  -《態度與行動,決定你的健康》(2012年)
  -《酵益密碼》(2009年):彙整有關酵素和益生菌的疑問,全方位探討身體的能量世界。
  -《彩虹處方》(2007年):緣起於對斷食的完整涉獵,開啟酵素的生命觀點論述。
  -《益生菌觀點》(2006年):對腸道生態用心觀察實證後完成。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人多勢眾的「主流」,不一定直指絕對真理!
張瓊如/煥源生命管理教育創辦人
【推薦序二】與身體共舞
黃彥學/家醫科醫師
【推薦序三】「止於至善」的智慧結晶
蔡凱宙/蔡凱宙自然骨科診所院長
【自序】了悟
 
前言   我的除垢旅程

第一章      生命有本 生存有道
001 貴有人身
002 回歸身體
003 自己
004 感謝神醫
005 動機3.0
006 指揮權
007 命定
008 財富
009被隱藏的寶藏
010 戲
011 一秒鐘
012天意

第二章     健康 快樂 幸福
013 定義快樂
014 他人的健康和快樂
015 將心比心
016 健康人際
017 它就在那兒
018 單純相信
019 相信的開關
020 健康正解
021 前額葉
022 感動
023 這一刻

第三章     自律 自信 自由
024 自律是修心
025 相信
026 果決
027孤獨
028 秩序
029 排序
030 自由天地
031 多巴胺
032 不做的結果
033 領先指標
034和自己相遇

第四章    囚禁效應(腦垢之一)
035 良知
036 分別
037 當家
038 認果為因
039 延誤治療
040 停藥
041 復發
042 後果
043 衰老
044 長壽
045 無常
046 失敗主義

第五章    男言之癮(腦垢之二)
047 男言之癮
048 女人可以不委屈
049 做仙
050 傲慢
051 謙卑
052 複製                                                            
053 失去
054 錯置
055 代價  
056 罄竹難書                                      

第六章    貪嗔癡慢疑(心垢)
057 戒律
058 有感
059 頑固是人類最難治的疾病
060 你願意繼續這樣活下去嗎?
061 偽裝
062 當責
063 墮落的力量
064 婚姻與重症(上)
065 婚姻與重症(下)
066 對價(上)
067 對價(中)
068 對價(下)

第七章    索命效應(身垢)
069索命效應
070 堆積
071 剝奪
072 砂石車
073 好累
074 肝和胰的無間道
075 消化債
076 回堵
077 迷宮
078 退化
079 吃出不孕症

第八章  遺毒有年
080 四度空間
081 生物時鐘
082 時間線
083 飯前飯後
084 記憶
085 時間換空間
086 大夜班
087 機師
088 無意識
089 錯愛
090 來不及

第九章  真是垢了
091 準糖尿病
092 聽說
093 致癌物
094 生病
095 切除
096 在醫療分科中分離自己
097 憑什麼
098 哈囉
099 寫給四十歲的女性
100 寫給六十歲的女性

第十章  除垢行動
101 傾訴
102 零成本
103 對話(上)
104 對話(下)
105 問題背後的問題
106 算命
107 週休二日
108 見毒
109 單純的無敵
110 美好際遇
111 究竟

【後記】不生氣 不對立 不堆積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73186
  • 叢書系列:Organic_活力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4.7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人多勢眾的「主流」,不一定直指絕對真理!
張瓊如/煥源生命管理教育創辦人


  請你,不要輕信陳立維老師!

  不要輕言你有多愛自己!

  你認為:醫學和神話迷信,是對立的二回事嗎?

  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他的著作《人類三部曲》中直指:人類以靈活語言和虛構的想像而團結壯大,並一步步發展出當今與自然生態失聯失衡的「大人類主義」文明。

  人,因共同的「信仰」而凝聚壯麗。

  不同世代,人們因著共同奉信的虛構認知(一般稱之為「價值觀」或「理念」),組成所謂的:宗教、民族、國家、公司、品牌。而隱藏在「群神力」背後的弔詭是:一旦成為某種虛構信念下的成員、信徒或粉絲,往往就是理性判斷受到扭曲考驗的開端。就像幾千年來的宗教傳述,無論科學界發現什麼,擁護者總會找到辦法去圓說典籍,堅定守護宗教傳統的神聖不可侵犯。

  迷信者,永遠不會修改自己奉信的故事或價值觀。

  且讓我再問第二次:「你認為:醫學和神話迷信,是對立的二回事嗎?」

  我們都知道:發展上千年的自然醫學,從歷史主流被貶斥為另類異端,西醫被理所當然的拱為「主流醫學」,大約只有二百年左右的歷史。人類從靈禱、巫醫、針灸、湯藥、到今日西醫科學大神登場,不同專家(大巫、醫師、科學家、網紅、老師……)的觀點,其實都暗示著不同的宗派教義,而背後一致隱藏的……其實是亙古以來對於「生老病死」的人性恐懼和貪欲。

  人類追逐滿足「永生、健康、快樂」的欲望幻想,是世代接棒的試錯究理過程,觀察近代醫學發展史不難發現:西醫透過「生物科學」掌握講故事的話語權後,每隔十~二十年,就有新研究翻轉原有的詮釋脈絡。

  我要表達的是:任何學派都必然有仰奉如大神的追隨者,並暗伏流傳不明究理的「專家迷信」──包含健檢數字和生技醫藥,同樣逃不過倨傲偏見造成的盲區。個人認為:在大造的生命奧祕之前,能否勇於承認:「人類囿於感官局限,可能會有推論認知上的暫時謬誤」,能否勇於翻盤突破已知,是判別一個詮釋到底「是神話?還是真理?」的觀察尺標。

  陳立維老師說:「傾聽身體的聲音對我們來說是耳邊風,其實不是不想聽,是不知道怎麼聽,也聽不懂。」問題背後的根源在於「一知半解是問題,不求甚解是問題,理所當然是問題,視而不見是問題」。網際網路時代,碎片化的資訊紛至沓來,如何在百花齊放的健康萬花筒中,不成為知識洪流的奴隸?號稱是「主流」者,就是真理的聖者嗎?合法證照者的言論就必然合理嗎?今日的「是」,有沒有可能是建立在昨日尚未被勇敢揭示的「非」?

  百家爭鳴的健康宗派教義,有相似的,也有水火不容的;有可以共存的,也有相互排斥的。那到底信誰才真能得永生呢?信傳統?信流行?信教科書?或者是乾脆甚麼都不信?!如何不成為人云亦云的「迷信」奴隸,智者佛陀在《羈舍子經》提出「十不依」的獨立智慧原則:

  1. 不因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2. 不因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3. 不因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4. 不因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5. 不因邏輯正確,就信以為真。
  6. 不因符合哲理,就信以為真。
  7. 不因符應常識推理,就信以為真。
  8. 不因符合己見觀念,就信以為真。
  9. 不因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10.不因對方是導師或大師,就信以為真。

  風說、傳說、臆說、經典說、尋思說、理趣說、熟慮說、共鳴說、專家說、大師說……皆不可輕信?!將以上佛陀關於「信」的十個準則,對比目前短資訊滿天飛、人人皆可立說成為網紅專家的資訊暴走時代,可說是直戳當今「知識暴食族」的敏感神經!

  佛陀不是倨傲的懷疑論者,他直指「信」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沒有做的結果,等於不相信」。任何未經自己親身實踐、印證的熱點新知,都應先保持冷靜、不急著輕信盲從。這種「信」,讓人在獨立的覺知能力中,不自囚於專家威名或流行、傳統。

  因輕信、迷信,對人的思、言、行所造成的「囚禁效應」,即是陳老師多年來以醫師世家出身,卻不斷著書、登台反骨疾呼審視西醫藥盲點的發心所在:「傳統這個名詞表面上有接近保守的意境,而保守則有不能改變的壓力,代表一種不能做自己的環境,這是一種違逆生命價值的風氣,這是一種有很多人從來都不知道為自己而活的悲慘世界。」

  「在民眾心中,傳統醫療依然代表先進,也代表權威,所有的證據都顯示它有脫胎換骨的必要。可是傳統總是沉重,傳統總是每一個人一生難解的習題。」

  「幸福除垢學」怎麼除?如何學?本書中沒有任何一蹴可幾的健康神話,見過作者本人的讀者都同意:陳老師台下靦腆謙和的書生風範,絲毫不見偶像男神的岸然造作。這裡沒有信靠神蹟,這是陳立維老師面對人們「病苦」輪迴,不斷慈心演示直指的凡塵解脫寂滅之道:「身體不處理食物就處理廢物,這是身體的智慧,也是本能,是生物的設定,也是造物最縝密的原創。」

  「我們和身體不溝通,我們不對自己的身體同理是遠離自己的起始。說的和知道的不相同,說的和做的不相同,最終細胞的記憶和自己的認知相距遙遠,身體只能透過更加劇烈的訊號來提醒。」

  如果,二百年來我們信仰的主流仍藏有神話迷說,那麼本書企圖翻轉的故事真相究竟是什麼?什麼是「幸福除垢學」?垢在哪裡?「思考有垢、情緒有垢、身體管道處處藏汙納垢」。陳老師說:「我們有機會活得比現在更輕鬆、更快樂,而且更加遠離病痛,能力與機會都在自己身上。」

  重要的問題值得再問第三次:「你認為:醫學和神話,是二回事嗎?」

  人,因共同的「信仰」而凝聚壯麗。

  但重點是:人多勢眾的「主流」,不一定直指絕對真理!

  1. 你不需要因為坊間斷食傳說,就信以為真。
  2. 你不需要因為斷食淵源流傳,就信以為真。
  3. 你不需要因為名人盛行斷食,就信以為真。
  4. 你不需要因為諸多斷食名著,就信以為真。
  5. 你不需要因為斷食邏輯正確,就信以為真。
  6. 你不需要因為斷食符合哲理,就信以為真。
  7. 你不需要因為斷食符應常識推理,就信以為真。
  8. 你不需要因為與斷食觀念共鳴,就信以為真。
  9. 你不需要因為陳老師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10.你不需要因為眾多大師名人推薦斷食,就信以為真。

  請你,莫因陳老師光刀級的文字激發力,就輕信他、為他的熱血喝采!

  請你,不要輕信斷食對健康的翹動反轉威力!

  請你,不要輕信陳立維老師一字一語!

  請你,不要輕言你有多愛自己!

  因為--在你將「幸福除垢學」親自體驗實證為「幸福除垢行」之前,所有你對健康的信仰,都有你未曾修煉到位的「迷信」盲區!

  健康行者們,你夠了嗎?!垢了嗎?!

  由衷祝你 體證生命的煥源新視界!

推薦序二

與身體共舞
黃彥學/家醫科醫師

 
  你曾經想像自己年老後的樣子嗎?

  我是一個家醫科醫師,在三十歲的時候,曾經想像二十年後的自己,應該跟我大部分的病人一樣,有著慢性病,每天服用一堆藥物。究竟,我從住院醫師以後,身形就是肥胖臃腫,加上先天的地中海貧血、過敏性鼻炎,在我的醫學教育裡,或者一般人的觀念裡,「生、老、病、死」似乎就是人生的寫照。

  三十八歲糖尿病重症,雖然幸運的從鬼門關走一回,還不到四十歲的我,每天十多顆的慢性病藥物已經與我為伍。在飲食與運動的調養下,雖然病情穩定,但是心裡難免會想著:是否有一天可以脫離「與藥共舞」的日子,甚至是可以回復到身體健康的狀態?!

  直到有一次回診,我的主治醫師告訴我,雖然目前情況穩定,但是無法難保二十年以後,不會開始進入洗腎的日子。這對我來說有如晴天霹靂,心裡面很清楚,目前的醫療無法逆轉我的疾病,回復我的健康,只是可以控制著不讓它快速惡化!我想這不是我要的未來生活,世界上難道沒有方法可以讓我脫離這樣的宿命?

  天無絕人之路,從接觸學習間歇性斷食,我看到了逆轉疾病的曙光,更藉由「初斷食」的因緣,幸運的認識了陳立維老師、認識了「自律養生」!

  跟著立維老師學習這幾年下來,讓我瞭解:原來我們在斷食的時候,可以打開跟自己身體對話的那扇門,原來神醫不用遠求,每個人的身體就是自己的大醫王!還有「養生」不是只有「養身」,還有「養心」,當你學會「愛自己」的時候,最稱職的療癒,就在自己身體裡面!

  今年我五十歲了,我逐漸脫離了藥物生活,我可以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充滿自信,我可以遠離了六十歲等著要洗腎的宿命,我可以期待在七十歲的時候,優雅的進入老年生活。原來年老不一定要有慢性病或癌症來陪伴,我們也可以期待成為健康人瑞的未來!

  真的有那麼多一輩子好不了的疾病嗎?!還有你的醫生為何治不好你的慢性病?!史懷哲說過:「這本來是職業機密,但我還是要告訴你,我們醫生什麼事都沒有做,只是幫忙跟鼓勵你內在的醫生。」

  在這本《幸福除垢學》裡,每個人可以瞭解認識「身垢」、「心垢」,還有「腦垢」的存在,也可以學習如何「除垢幸福」!

推薦序三

「止於至善」的智慧結晶
蔡凱宙/蔡凱宙自然骨科診所院長


  智慧結晶:幸福除垢學。

  Enough is enough. 垢真是夠了。

  垢:不舒服亞健康

  晶:高效能真健康

  每個分子都無垢,方能成結晶

  每個細胞都淨化,才能高效能

  很榮幸有機緣能夠為立維老師的《幸福除垢學》寫推薦序。

  立維老師著作等身,「立」論深、思「維」廣,真是人如其名。其文對仗工整,婉如詩詞古賦;閲讀起來不僅知識含金量超標,更適合口開朗誦,宛如公開演講,文字擲地有聲。

  立維老師是「醫生的兒子」,自幼受到最好的教育,因著對於生命的覺知,沒有走上傳統的「繼承父業」的那條路。神奇的是他成了身心健康的養生大師;相較於被藥廠掌控的「醫生」,更能夠為人帶來幸福。相信在天上的陳騰蛟醫師一定以立維老師為榮。

  垢真是夠了!很佩服立維老師的思維及立言的功力。這本書的思想文字發生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讀到此書,深感共鳴,原來養生之道離你我不遠──就在你我日常的吃飯睡覺、行進坐臥、打情罵俏之間!

  幸福的路上,一路除垢。修行之人必定「聞過則喜」,「改過向善」,最終成為「止於至善」的智慧結晶!

自序

了悟


  回想寫書的起心動念,可以很單純說只想留下紀錄。至於記錄什麼,早期沒有很明確的方向,唯一的信念是自己腦海中的豐富想像力。

  我寫作的動機連結到身為人的價值,深信人都可以為世界做點事情,不認為人可以白活這一生。

  生命留給我不少重要的印記,裡面盡是價值觀的衝突和驗證,原生家庭的價值思維影響最大,包括病人對我父親感謝磕頭的印象,包括母親和我的價值觀碰撞的印象。

  我不認為家教嚴格是一件壞事,嚴格說,我父母的教育談不上嚴厲,可是家裡就是存在嚴厲的氣氛,相信和我從小和祖父母住在一起有關,因為多了一層管教。

  不順從和嚴厲有所抵觸,對立可能直接勾引病痛,這兩條線可能都發生在我身上,也可能會造成不好的結果。

  從小到大都和醫療脫離不了關係,此刻的我竟然存在和醫療完全無關的養生觀,針對醫療,我能說的剩下人的無明,細部解構就是貪得無厭和自私自大。

  你一定要相信,當有一方說的永遠都對,他們所言一定都不對。

  我在是非對錯的環境長大,這種教育喚醒我小時候極度不快樂的記憶;因此就努力用價值來取代對錯,就努力用真理來征服是非論戰。

  我很熟悉病人對醫生感激涕零的畫面,這是一種看似毫無爭議的價值教育,可是一般人看不到它失焦的部分,最該感謝的對象竟是最常凌遲的對象。

  感謝醫生沒有問題,醫生至少為你的疏忽盡了善後的處置,可是療癒工程和醫生的專業沒有任何關係,身體才是你應該要磕頭感恩的對象。

  對於養生的階段性覺悟都從轉換成身體視窗開始,這就是我從事養生教育的方針,曾經比喻自己像是在十字路口指揮交通的義消,引導車子走不擁擠的路。

  遠離自己是一種集體迷失,這是我母親和我之間的衝突來源,書讀得好就得去從事能夠匹配的行業,和沒有身體的視角一樣,我的上一代少了尊重個人天賦的養成。

  民間存在一種階級意識,看得到成功者的身影,看得到貴族的足跡,我從小沾染到這種攀高結貴的氣氛,內在卻不斷出現掙脫桎梏的聲音。

  從生命的初衷,每個人都平等,從身體的立場,我們更是平等擁有護衛健康的能力,可是身為人的生命考題中,橫豎都是引導我們迷路的人性角力。

  醫生的位階就是最恐怖的偏執;形容成恐怖,因為處處是趨之若鶩的追逐,因為處處是口碑行銷的市場。醫院的存在無可厚非,問題是身體不存在,成為全人類最大的觀念破口。

  我們都有機會活得比現在更輕鬆、更快樂,而且更加遠離病痛,能力與機會都在自己身上,可是我們硬是把這一切天生的資源丟得好遠,我們硬是藉由自己的聰明智慧選擇不再相信自己的天賦。

  我的思緒經常糾結在「咎由自取」和「作繭自縛」的意境中,類似的電影劇情不斷在我眼前上演,每個人都很會殘害自己,然後請求別人來修理自己的傷口。

  或許是召喚,或許是命定,我的生命轉折似乎隱藏著很多連結,有些困境是必要的發生,有些衝突是必然的歷練,階段性的頓悟都是必經的開門。

  人生是修行路,健康是一條反璞歸真的修行路,共通之處是往內看,共同的道理是自己原始就擁有。該做的是不停的練習以及不間斷的進步,我們都將在和自己充分對話之後,了悟這一生的職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细节处理得极其到位,体现了一种匠人精神。我注意到书的边缘做了圆角处理,这在运输和日常翻阅中都能有效保护书页不被轻易折损,一个小小的细节,却彰显了对读者的尊重。更让我惊喜的是,附赠的书签设计——它不是那种廉价的塑料卡片,而是一张略厚的、带有纹理的卡纸,上面印着一句非常引人深思的话,每次我把它夹在书页里,都像是在给自己留下一个即时的提醒。这本书的整体重量也拿捏得很好,足够厚实,拿在手里有份量感,但又不会重到让人拿久了手酸,很适合在睡前或午后的悠闲时光里,捧在手上细读。这种对阅读器具本身的重视,让我感觉自己买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个陪伴我进行内在探索的伙伴。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带着水墨晕染感的色彩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股宁静又深邃的气息。我通常对这类“心灵成长”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内容会比较空泛,但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却非常讲究,带着一种沉稳的书卷气,让我忍不住想翻开看看。而且,书脊的设计也很有巧思,不是那种僵硬的直线,而是略微有一点弧度,握在手里的时候,感觉就像在抚摸一块温润的玉石,触感极佳。光是这份对物理形态的尊重,就让我对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多了一份期待。我记得我是在一个非常喧嚣的咖啡馆里打开它的,周围的噪音似乎一下子都被这书的质感给柔化了,它仿佛自带了一个小小的“静音场”,让我在纷扰中找到了一片可以安放思绪的角落。这种第一印象的建立,对一本需要深度阅读的书来说至关重要,它成功地把我从日常的急躁中拉了回来,准备进入一场缓慢的自我对话。

评分

翻阅了目录结构后,我发现这本书的逻辑构建非常严谨,不像有些心灵鸡汤那样天马行空,而是明显地分层递进,像是在引导读者走过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那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到最终的实践落地的脉络感,让人感到踏实。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划分上的命名艺术,它们既有哲思的深度,又不失日常的烟火气,读起来不觉得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娓娓道来,语气中充满了洞察力,但又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斟酌每一个词语时所花费的心力,这使得整本书的语言风格保持了一种优雅而坚定的姿态。它没有使用太多生硬的专业术语,而是大量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场景,让复杂的概念变得立体起来,这种叙事技巧非常高明。

评分

从印刷质量来看,这绝对是出版界的精品之作。油墨的着色非常纯正,无论是大段的文字描述还是穿插其中的少量示意图(如果有的话),都显得锐利清晰,没有出现任何模糊或重影的现象,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纸张的韧性也很好,即便是用力翻折,也不会留下永久性的折痕,这对于经常需要“回翻”查阅重点内容的读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我通常对书籍的装订方式很挑剔,很多书翻开到中间部分就会有明显的“书脊吃字”现象,这本书的平摊度做得非常好,可以轻松地平放在桌面上,不需要我费力地用手压住两边,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和专注度,让我能更沉浸于文字本身,而不是与书本的物理结构做斗争。总而言之,这本书在实体呈现上,就已经为一次高质量的心灵旅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效率”这个词,总觉得现代生活把我们都塑造成了行走的工具人,什么都要快,什么都要量化。这本书的装帧,尤其是纸张的选择,给我带来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它用的不是那种光滑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道林纸,每次翻页时,那种轻微的沙沙声,仿佛在提醒我,有些事情是不能催促的,需要时间的打磨。我注意到内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会让人觉得局促,也不会因为太空旷而分散注意力。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标题上的设计,没有用醒目的粗体加黑,而是用一种非常内敛的、略带手写感的字体来呈现,这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更私密的交流,好像不是在阅读一本出版物,而是在研读一位智者的私人笔记。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远超出了普通畅销书的水准,它更像是一件需要被珍视和慢慢品味的工艺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