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感之外的世界(限量作者親簽版):認識動物神奇的感知系統,探見人類感官無法觸及的大自然

五感之外的世界(限量作者親簽版):認識動物神奇的感知系統,探見人類感官無法觸及的大自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德.楊
图书标签:
  • 动物行为学
  • 动物感知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 科普读物
  • 动物世界
  • 感官认知
  • 限量签名版
  • 自然探索
  • 动物沟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果我們不是人類,我們會如何感受這個世界?──

《我擁群像》普立茲獎得主全新力作!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衛報》、《時代》雜誌⋯⋯橫掃歐美年度最佳圖書榜★
★歐巴馬2022年度選書★
★卡內基傑出非虛構獎章得主★
★入圍 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科克斯書評獎★

臺灣爬行類動物保育協會常務理事 曾文宣──專業審訂

王道還    生物人類學者
李家維    國立清華大學侯金堆講座教授
林大利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林子皓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邵廣昭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退研究員
徐堉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張東君    科普作家
楊恩誠    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
裴家騏    台灣野生動物學會理事長
趙軒翎    《科學月刊》執行總監、副總編輯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嚴宏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推薦


從視覺、痛覺、熱覺 、觸覺、聽覺、回音到電覺與磁覺……
上天下地,走訪世界各個角落,從最新、最全面的動物感官研究成果,發現超乎你我感知的另一個世界。


生物利用感官形塑周圍環境,卻也不可避免地封閉在各自的感官泡泡中。人類過去曾因此認為世界就是我們所見的樣子:七彩的虹、反覆的鳥鳴、海浪的波動等。但事實上,動物覺知到的可能與人類相當不同,例如狗的視覺比人類黯淡、蝙蝠聽得見超音波、蜜蜂能在向日葵上看見靶心圖案⋯⋯,我們也能透過麥克風聽見葉蟬唱歌,或者在腦中想像鱷魚敏感的皮膚,就像在表皮上長滿指尖。

了解動物的感官,能帶我們看見世界更多元真實的樣貌,而更懂得尊重、謙卑地看待大自然。當我們知道藍鯨會用低頻率的次音波長距離溝通,可讓人類意識到海洋上普遍使用的聲納系統會影響到牠們的生存;又或者人造光源的光害會使得黑暗消失,威脅到野生動物的感官。對於逐漸消失中的安靜和黑暗,人類需要有更多同理和理解,才能與生態更和諧共處。

本書將帶你走入令人眼花撩亂的動物感官世界,從我們也很熟悉的五感,到回聲系統、磁覺、電覺等較陌生的感覺,拓展你的眼耳鼻口,甚至手指,也會探討那些正悄悄消失的感覺景觀。現在就帶上你的好奇心,一起體驗五感之外的世界吧!

書中還有更多令人驚奇的生物感官:

◆ 埃及穢蠅擁有超高速的視覺能力,能讓牠抓住快速飛行中的昆蟲,而人類行為在牠眼裡就像慢動作。
◆ 扇貝的生物構造看似簡單,卻有複雜的視覺,貝殼內緣環繞著許多亮藍色的眼睛。
◆ 鯰魚就像是一隻會游泳的舌頭,全身的皮膚上都布滿味蕾。
◆ 海獺敏銳的肉掌和紅腹濱鷸的鳥喙都能在沒有視覺的輔助下快速辨認深海或沙地裡的獵物。
◆ 斑胸草雀能聽見同類歌聲中的快速細節,但人耳聽不見。
◆ 鯊魚和魟魚頭部的勞倫氏壺腹能感應到獵物製造的微小電場。熊蜂也能感受到花朵的電場。
◆ 博貢夜蛾、歐亞鴝、赤蠵龜等生物可以藉由感應地球磁場的「磁感」導航方向,極其精準地抵達千里外的目的地。
……

【國內好評】

◎徐堉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人類常會忘記自己是世界上幾百萬種動物的一種,因此對其他動物的感官能力感到匪夷所思,好比蜜蜂可以看見紫外光,以及烏雲蔽日仍知道太陽的方位,而許多昆蟲扮演耳朵角色的器官不在頭部,而是在胸部、腳上,甚至翅膀上,能聽到的音頻甚至是分離的波段,一段聽同伴的歌聲,另一段偵測天敵的威脅。這是因為每一種動物的感官都是針對環境適應演化的結果。《五感之外的世界》這本佳作由淺入深介紹了形形色色的物種感官世界,讓我們可以跳脫人類基於對自身觀察所得的狹隘認知,進入萬物的大千世界!

◎裴家騏    台灣野生動物學會理事長
人類這種動物五技而窮,卻瞧不起其他動物,不過,隨著知識的成長,我們終將深入認識並尊重萬物。本書所提供的資訊,是個很好的入門。

◎嚴宏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1983年秋季班時,是我在美國德州大學動物系讀博士班的第三年。那一學期系上新雇用了一位助理教授Harold Zakon。他的專長是:用弱電魚大尾線鰭弱電魚 (Sternopygus macrurus)為材料,研究性腺激素如何影響弱電魚的發電頻率。有天他來找我,是因聽說我在台灣時曾繁殖過很多種魚。他邀我參加他的團隊,繁殖大尾線鰭弱電魚。他是想瞭解這種魚,是從生活史哪一階段開使發出弱電,作為溝通和覓食時的使用。也因為這緣故,開啟了我四十年有關水族動物的感官神經生理學的研究。我曾主導過的研究的題目包括了: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側線覺和電覺的領域。

在讀《五感之外的世界:從動物的感官,描繪出你我未知的領域》這本書的過程中有很親切的感覺。一方面是因為作者能將深澀的研究內容,以口語化的方式呈現給讀者另一方面,是書中提到的許多位研究者,其中有的曾是我的老師、同儕,有幾位甚至是我指導過的博士後或是學生。

在台灣從事動物感覺生物學研究的人數,是屈指可數的。可想而知是項冷門的學科,比較不容易從媒體上讀到這些訊息。因而想了解動物是如何感知和解讀環境中訊息的大眾,這是一本會令人大開眼界的入門好書。

【海外好評】

「生物感知的驚險之旅。⋯⋯大自然的奇蹟並不局限於偏遠的荒野或其他壯麗的景觀。你家後花園的土壤和大峽谷的土壤一樣壯麗。」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穿行在複雜的生物感官世界中,令人眼花撩亂。作者的書寫目的是擴展我們的思維,喚起我們的好奇心,幫助我們對共同存在於地球上鄰居們的能力保持謙卑。」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今年度最好的非虛構之作。作者的書寫富有條理、層次分明,其中有很多實驗室和田野的生動場景,也採訪了許多跨領域的研究人員。」
——《歐普拉日報》(Oprah Daily)

「我不知道該如何用語言表達我在閱讀這本書時感受到的敬畏——對於地球上令人難以置信的感官多樣性,以及作者的才華。」
——瑪麗・羅曲(Mary Roach),《不過是具屍體》(Stiff)作者

「幾乎沒有哪個作家能像艾德・楊一樣令我欽佩。他是一位傑出的記者,也是一位優雅的作家,他的作品自然得看似不費吹灰之力。這是一本關於發現和動物能力的日記,也是一趟令人愉悅的感官探索。」
——蘇珊・歐琳(Susan Orlean),《蘭花賊》(The Orchid Thief)作者

「如果沒有艾德・楊,我們該怎麼辦?這本書就像一股氧氣巨流,用生命和色彩為我們注入活力,每個讀者都將為這本書感到驚嘆不已。」
——芮貝卡.史克魯特(Rebecca Skloot),《改變人類醫療史的海拉》(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作者

「這書既有科學知識又有文采。作者引導我們穿梭於動物界的魔法之中,解開內心深處的未知。我再也不會以同樣的方式看待我們的星球了。」
——克林特・史密斯(Clint Smith),《黑奴未竟之旅》(How the Word is Passed)作者

「雖然我們無法感覺到磁場或電場,鼻子也不夠靈敏而無法將世界描繪清楚,但這本書讓我們認識那些擁有這些感官能力的生物。艾德・楊擴展了我們的世界,也帶領我們看見生物的感覺景觀。」
——亞歷山德拉‧霍洛維茨(Alexandra Horowitz),《嗅聞高手》(Being a Dog)作者

「作者的寫作天賦將動物以及牠們如何與世界相遇的真相完美地結合起來,令人眼花撩亂。他所知甚廣甚深,文字間可以感受到他的熱愛和嚴謹。」
——艾咪・那祖庫瑪塔多(Aimee Nezhukumatathil),《奇蹟世界》(World of Wonders)作者

「充滿驚奇的一本書——它提醒我們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中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都超出了人類的理解範圍。」
——大衛・逵曼(David Quammen),《纏結的演化樹》(The Tangled Tree)作者

「簡直太驚喜了,就像走進愛麗絲的夢遊仙境。⋯⋯充滿驚喜、好奇心、科學、優美散文和奇蹟。」
——安德列雅・沃爾芙(Andrea Wulf),《博物學家的自然創世紀》(The Invention of Nature)作者

「一場動物感官之旅,這本偉大的書將挑戰你的想像力,讓你對所生活的世界充滿好奇。」
——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瑪瑪的最後擁抱》(Mama’s Last Hug)作者
 
超越感官的界限:探索自然界非凡的感知宇宙 在浩瀚的生命图景中,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构成了我们理解世界的全部框架。然而,这个人类设定的感知边界,仅仅是自然界宏大交响乐中的一个微小片段。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寻那些隐秘在日常经验之外的奇妙感知领域,揭示生物世界中那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第六感”,甚至“第七感”、“第八感”。 第一部分:地球的脉动——磁场与电力的罗盘 想象一下,在万里无云的海洋上空,在万籁俱寂的深林之中,生物如何导航?答案往往隐藏在地球最根本的物理属性之中:磁场与电场。 1. 磁感应:地球的无形地图 许多生物——从迁徙的候鸟、洄游的鲑鱼,到地下生活的甲虫——都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磁力感应器”。它们并非依靠太阳或星辰,而是直接感知地球磁场的微小倾角和强度变化,绘制出精确的生物罗盘。 鸟类的量子导航: 我们将剖析鸟类眼中潜在的“磁感官”机制。这可能涉及视网膜中特殊蛋白质(如隐花色素)在磁场影响下产生的量子效应,使它们能够“看到”磁场的方向。这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感受,而是一种主动的、与光线深度交织的感知能力。 昆虫的生物指南针: 蜜蜂和蝴蝶在长途迁徙中,如何确保它们能找到回家的路?研究表明,它们利用腹部或触角中的特定细胞,读取地磁场的细微差异。我们将详述这些微小生物如何在复杂气流中,利用地球的无形之线进行定向。 地质学的生物侦测器: 某些深海生物和地下生物,对地磁场极端的敏感性甚至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地壳的活动。它们对磁场微扰的反应,揭示了它们对环境稳定的依赖程度。 2. 电场感知:水中与空气中的“雷达” 电场,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副产品,但对于许多水生动物而言,它们是主要的交流和捕猎工具。 电鱼的“社交网络”: 在浑浊的尼罗河中,刀鱼和电鳗如何找到配偶、警告敌人或定位猎物?它们释放出微弱的电场,并通过遍布全身的电感受器接收反射回来的电信号扭曲,构建出周围环境的“电场图像”。这是一种真正的三维感知,不受光线、温度或泥沙的影响。 鲨鱼的“生命感应器”: 掠食者如鲨鱼和鳐鱼,拥有一种被称为“劳伦兹壶腹”的器官。它们能探测到猎物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微弱生物电信号——即使猎物完全静止,只要心跳或呼吸,就会留下电的“幽灵”。我们将探讨这种在水下环境中极端高效的被动探测技术。 空气中的电荷: 甚至在空气中,某些昆虫也能感知到植物表面的静电荷。花朵在授粉后,会改变其表面的电荷分布,这使得那些尚未“光顾”的花朵对传粉昆虫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这是一种快速、低能耗的“广告牌系统”。 第二部分:共振与振动——超越听觉的声学世界 人类的听觉范围是有限的,但自然界中充满了超越我们理解的声波和振动信息。 1. 次声波:宏大事件的低语 次声波,即频率低于人类听觉下限的声波,以其极强的穿透力和远距离传播能力,成为了自然界长距离交流的“电报”。 大象的“地面电话”: 非洲象通过脚掌和象鼻接收来自数公里外同伴发出的次声波振动。这些低频隆隆声可以携带复杂的社会信息,甚至预警即将到来的天气变化或捕食者。我们将分析这些振动如何通过土壤介质高效传递,以及象群如何区分这些来自地面的“脚步声”。 海洋的深层通讯: 鲸鱼的歌声是著名的,但它们的次声波交流能跨越整个海洋盆地。我们探讨这些低频信号如何克服海水密度和压力,成为维持庞大迁徙种群联系的关键。 2. 超声波:黑暗中的声呐大师 超声波,人类无法听见,却是蝙蝠和海豚构建精细世界模型的工具。 动态声场成像: 蝙蝠的声呐系统远超我们想象。它们不仅能探测物体的位置,还能通过分析回声的频率调制(多普勒效应)来判断猎物的飞行速度和方向,甚至能区分金属箔片与飞蛾翅膀的材质差异。 水下声纳的进化: 海豚利用高频的喀哒声进行回声定位,构建出清晰的水下三维图像。更令人惊奇的是,它们能够调整声波的焦距和强度,实现对特定目标的精确“声学扫描”。 第三部分:化学的维度——气味的宏大叙事 嗅觉(化学感知)在人类感知中处于次要地位,但在许多生物眼中,它是构建时间、空间和身份认同的绝对核心。 1. 信息的分子海洋 生命体的化学沟通是持续且无处不在的。我们不只是闻到气味,而是生活在一个由分子构成的信息海洋中。 费洛蒙:无声的命令: 昆虫世界是费洛蒙的王国。一只工蚁释放的特定化学信号,可以在几秒钟内召集数以千计的同伴进行防御或觅食。我们将深入解析这些高度特化的信息素如何精确控制群体行为,甚至模仿和欺骗其他物种。 植物的防御与求援: 植物并非静止不动。当受到昆虫啃食时,它们会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不仅可以警告邻近的植物加强防御,更是一种向“第三方”求援的信号——吸引捕食这些害虫的天敌。 2. 远距离的“分子雷达” 某些动物的嗅觉灵敏度已经达到了探测单个分子的程度,这使它们能跨越巨大的距离进行追踪。 犬科动物的“气味追踪时间机器”: 狗的嗅觉不仅强大,而且能解析时间信息。它们可以分辨出气味分子在空气中扩散和沉降的不同阶段,从而推断出目标对象是刚刚经过,还是数小时前离开。这使得它们能建立一个基于气味分子的“过去”时间线。 鲑鱼的故乡密码: 鲑鱼洄游数千公里回到出生地繁殖,它们依靠的不是记忆,而是对故乡水域独特化学特征的“嗅觉指纹”记忆,这种指纹是水流、矿物质和特定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四部分:超越物理的感知边缘 除了广为人知的感官变体,自然界还存在一些处于科学前沿,甚至挑战我们现有物理学理解的感知模式。 1. 偏振光:天空的隐藏标记 光不仅仅有亮度和颜色。光的偏振状态——即光波振动的方向——对于许多动物来说,是比颜色更可靠的导航线索。 天空的指南针: 许多无脊椎动物,包括水蚤和某些甲虫,能够精确感知天空中的偏振光模式。即使在阴天,只要太阳位置被云层遮挡,偏振模式依然清晰可见,为它们提供了比太阳本身更稳定的导航参考点。 水下的交流秘密: 某些头足类动物(如乌贼和章鱼)不仅能发出变幻莫测的颜色,还能改变皮肤反射光的偏振特性,以此与其他同类进行不被捕食者察觉的秘密通讯。 2. 热成像的生物学应用 红外辐射是热量的一种体现,而一些生物则能将其转化为图像。 蛇类的“热眼”: 蝮蛇和蟒蛇头部具有精密的颊窝,能够像热像仪一样,在完全黑暗中捕捉猎物散发的热辐射,并将其转化为可视的温度图。这种感知能力使得它们能够在无光环境中,准确判断猎物的大小和移动轨迹。 结语:重塑我们的宇宙观 这些非凡的感知系统,并非是生物为了“炫耀”其进化优势而特意发展出来的奇技淫巧,而是它们为在特定生态位中生存和繁衍所做出的最精妙的物理适应。通过理解这些超越人类五感的感知方式,我们不仅拓展了对动物行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开始认识到:我们赖以生存和理解的这个世界,其真实面貌,远比我们所能感知的要丰富、复杂和充满奇迹。每一次对未知感官的探索,都是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一次温柔而深刻的提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德.楊Ed Yong
獲獎無數的科學記者、暢銷書作家,現為《大西洋》雜誌撰寫報導。畢業於劍橋大學動物系,並在英國倫敦帝國大學得到碩士學位。曾獲普立茲釋義報導獎(Pulitzer Prize in explanatory journalism)、美國醫學作家協會頒發之約翰·P·麥葛文獎(John P. McGovern Award)以及AAAS 卡弗里科學新聞獎(AAAS Kavli Science Journalism Award)等。
在成為《大西洋》雜誌的特約作家前,也為《國家地理》、《連線》、《新科學人》、《科學人》等媒體撰文。他的文字力求精確,書寫主題在時空及物種跨度上廣泛多元,充滿故事性與人文關懷。現與妻子居於美國華盛頓特區。

相關著作:《五感之外的世界:認識動物神奇的感知系統,探見人類感官無法觸及的大自然》《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我擁群像:栽進體內的微米宇宙,看生物如何與看不見的微生物互相算計、威脅、合作、保護,塑造大自然的全貌(作者限量簽名版)》

譯者簡介

孟令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悲傷的大腦》、《你聞到了嗎?》、《我是賽伯格——彼得2.0》等書(以上皆由臉譜出版)。

图书目录

序言 唯一真正的發現之旅

第一章 無處不在的化學分子:嗅覺與味覺
第二章 看見世界的各種方式:光
第三章 紫外光紅、紫外光綠、紫外光黃:顏色
第四章 沒人喜歡的感覺:疼痛
第五章 太酷了:熱覺
第六章 粗糙的感覺:接觸與流動
第七章 地表的漣漪:表面振動
第八章 用心傾聽:聲音
第九章 來自寂靜世界的回應:回音
第十章 活體電池:電場
第十一章 心中自有方向:磁場
第十二章 同時打開每一扇窗:統合感覺
第十三章 拯救寂靜,保留黑暗:瀕危的感覺景觀

謝詞
附註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52922
  • 叢書系列:科普漫遊
  • 規格:平裝 / 520頁 / 22 x 16.8 x 2.9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线性地从A到Z介绍所有动物,而是围绕着不同的“感知维度”来组织内容,这种编排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惊喜和连贯性。比如,从嗅觉和味觉的化学信号世界,过渡到振动和压力感知的力学世界,再到电磁波谱的视觉拓展,每一步的逻辑转换都非常流畅自然。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建立的隐形联系,比如展示了嗅觉敏感度高的动物如何利用化学信号来“感知”到电场变化带来的影响。这展示了自然界中信息整合的统一性和复杂性,而不是孤立的技能展示。对于那些对生物学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很好的深化理解的机会;而对于完全的初学者,它也足够友好,因为它始终将焦点放在“体验”和“理解”上,而不是纯粹的记忆定义。它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肃性与探索的乐趣完美融合,让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参与一场盛大的、只有少数人能参与的自然界“秘密会议”。这本书绝对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重温,都会带来新的感悟。

评分

作为一个对自然史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觉得有些科普书在趣味性和严谨性之间难以平衡,要不是过于浅白,要不就是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在这方面拿捏得非常到位。它既能满足我对“哇,太酷了”的好奇心,又能提供足够扎实的科学背景支撑。那些关于海洋生物如何利用声音进行远距离交流的描述,简直像是一部深海交响乐的剧本。特别是书中对某些昆虫利用紫外线标记进行求偶或导航的描述,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阳光,在不同的生物眼中,负载了多么丰富和秘密的信息。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仿佛带着你亲自潜入深海,或飞到热带雨林的上空,去体验这些“第六感”、“第七感”的运作。它不是在告诉你“动物有特殊能力”,而是在细致入微地展示“这种能力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为什么它如此重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对科学事实的尊重,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扎实可靠,让人心甘情愿地被引导着去探索每一个新奇的感官世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是谦卑。我们总以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拥有最发达的智慧和最完善的感觉,但这本书无情地揭示了这种傲慢的局限性。书中对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生物——比如某些甲虫如何通过嗅觉区分极其细微的化学梯度,从而定位到几公里外的食物源——的深入剖析,简直令人叹服。这些生存技巧的复杂性,远超出了我们想象中的简单反射。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人类自身感官的“效率”和“盲点”。我们错过了多少信息的流淌?我们对这个星球的“实时动态”了解又有多少?作者在叙述中巧妙地植入了人类技术在模仿这些动物感官系统时所面临的挑战,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间接提升了对自然界设计精妙的赞叹。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就扔在一边的消遣读物,它会像一颗种子一样种在你的思维深处,促使你在未来的每一次户外活动中,都带着一种全新的、充满探究欲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去思考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生命奥秘。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装帧和作者的签名版本,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收藏的价值。但抛开这些外在的仪式感,内容本身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实在令人赞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不同动物的特异功能,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感知系统是如何在特定生态位中进化出来的,它们如何影响了物种的生存策略和社群结构。比如,有些鱼类如何利用水流的微弱震动来判断捕食者的距离和意图,这种对环境信息的极致敏感度,让人不禁反思人类在现代社会中对环境的“钝感”。作者在讲解复杂的生物学原理时,总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让那些深奥的神经学和物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信息处理”层面的讨论,即这些感官信息在动物大脑中是如何被转化成行为指令的,这不仅是生物学的问题,更是认知科学的前沿。读这本书,就像是接受了一场顶级感官科学的密集训练营,它强迫你跳出人类中心的视角,去理解生命为了延续和繁衍所能展现出的无限创造力。那些关于热成像、化学信号追踪的章节,读起来充满了悬念和史诗感,仿佛每一次感官的切换,都意味着一场生存游戏的规则重写。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未知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已经足够全面,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人类的感官局限性有多大。它没有用那种枯燥的学术语言去堆砌知识点,而是用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方式,带你沉浸到那些动物们赖以生存的、对我们来说完全陌生的感知领域。比如,书中对蝙蝠超声波定位的描述,让我仿佛能“听”到它们在漆黑的夜空中构建出清晰的世界图像,那种精妙绝伦的导航技术,完全颠覆了我对“黑暗”的固有认知。更不用说那些依赖电场、磁场甚至偏振光来导航和交流的生物,它们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充满了我们肉眼和耳朵捕捉不到的“信息流”。作者的叙述充满了对自然界复杂性的敬畏,每一次翻页都伴随着“原来如此”的惊叹。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我们这些习惯了五感世界的“井底之蛙”,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日常光景之下的,更加宏大、更加精密的生命运作体系。它不仅仅是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小说,只不过所有情节都基于最真实的科学观察。读完后,我走在户外看世界的眼光都变了,总忍不住想,这片草地、这片天空,还有哪些我未曾察觉的“信号”在传递呢?这份对未知的好奇心,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宝贵的礼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