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

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傑弗瑞.薩德
图书标签:
  • 催眠
  • 米尔顿·艾瑞克森
  • 心理治疗
  • 临床心理学
  • 精神分析
  • 潜意识
  • 沟通技巧
  • 治疗实录
  • 案例分析
  • 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現代催眠治療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絕無僅有的五日工作坊完整實錄。
  ‧一窺艾瑞克森學派始祖的治療手法,顛覆你對催眠和心理治療的印象,入門者參考必備。
  ‧透過趣聞軼事、多層次溝通等技巧,暸解艾瑞克森學派與其他催眠學派的不同。
  ‧艾瑞克森和薩德師徒二人專業剖析學員催眠引導案例,進階催眠學習者必備。

  我只是提供氛圍的人,把自己當作一座花園,讓他的想法可以在裡頭滋長、成熟,而且是在他不自知的情況下進行。──米爾頓.艾瑞克森

  治療師只是提供你一個機會,在有利的環境裡好好思考你的問題……我五十年來的發現是,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我總是把每個人當作獨特的,強調他或她自己的獨特性。──米爾頓.艾瑞克森

  米爾頓.艾瑞克森是催眠和心理治療領域的傳奇人物,被喻為「現代催眠治療之父」。他對心理治療實務的貢獻堪比佛洛伊德之於心理治療理論。

艾瑞克森以趣聞軼事作為治療和教學的工具,這種手法在心理治療中非常獨特。他擅長透過隱微的觀察發掘個案的獨特性;他運用非傳統的催眠技巧,幫助個案打破僵化的自我設限,激發潛意識的力量,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正面的建議和轉變。

  領略艾瑞克森的方法不在於精熟理論,而在不停地親近他的治療現場。本書正是為此而寫,完整記錄了艾瑞克森為期五天的研討會,不管治療對話、實例示範,或是現場實況的細緻描寫,都讓讀者如臨現場。作者薩德博士身為艾瑞克森重要的傳人,不僅在書中對艾瑞克森的催眠手法進行解析,也和艾瑞克森一同針對研討會成員在工作坊反應進行討論,師徒二人的精采對話,也都如實收錄於本書。

  不管是不是心理治療從業人員,閱讀這本治療實錄中都會發掘源源不斷的驚喜和創意,不僅啟發我們應對生活難題與治療現場的智慧,還能從中感受到艾瑞克森旺盛的生命力,並深深受到鼓舞。

專業推薦

  洪偉凱/艾瑞克森學派心理治療師、「薩德談經驗式治療」系列著作譯者
  張忠勛/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讓潛意識說話:催眠治療入門》共同作者
  黃天豪/ 臨床心理師、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創會理事長
  蔡東杰/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創會理事長、自信催眠師線上學習平台創辦人
  (依姓氏筆劃排列)

 
深入探索人類心靈的奧秘:一場跨越邊界的意識旅程 本書並非聚焦於催眠技巧的教學手冊,而是帶領讀者進入一個更為廣袤、更富哲思的心靈疆域。它旨在描繪人類心智運作的複雜性、潛意識的巨大力量,以及個體如何透過內在對話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重塑自身的認知框架與行為模式。 第一部:心靈地圖的繪製——意識與潛意識的交響 我們的心靈,如同一個深邃的海洋,表層的意識只是一朵翻騰的浪花,而絕大部分的能量與智慧,則隱藏在深不見底的潛意識之中。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剖析這兩種心靈層次的互動模式,並提出一種更具動態性的心靈模型。 1. 認知的邊界與彈性: 傳統的心理學常常將心智視為一個線性的、可預測的系統。然而,本書挑戰了這種簡化觀點,探討「信念系統」是如何編織成我們現實的結構。當我們固守某種認知邊界時,我們便限制了自身的可能性。書中通過對多個個案的深入觀察與分析,展示了當這些邊界受到溫和而精確的觸碰時,個體如何經歷深刻的認知轉化。這轉化並非外力灌輸,而是潛意識層面對於自身限制的「自發性覺察」。 2. 符號、隱喻與經驗的轉譯: 人類的思考,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符號與隱喻。語言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心靈建構工具。本書深入探討了當直接的、邏輯性的溝通受阻時,如何運用更深層次的象徵性語言來繞過批判性心智,直接與更深層的智慧進行溝通。我們將看到,一個看似隨意的比喻,如何能瞬間激活個體長期壓抑的資源或記憶。這部分內容強調,心靈的運作往往是詩意的,而非純粹的數學公式。 3. 記憶的重塑與時間感: 我們對過去的記憶並非不變的檔案,而是一個不斷被當下情境所「重讀」的文本。本書討論了時間感在心理狀態中的核心作用。當一個人被困於過去的創傷或未來的焦慮時,他的當下體驗便被扭曲。透過精妙的引導,如何讓人們得以在心理時間軸上移動,重新定位他們與過去事件的「距離」,從而釋放被束縛的能量,轉向建設性的未來。這涉及的不是遺忘,而是意義的重新編排。 第二部:內在資源的喚醒——從受限到無限的探索 本書的後半部,更側重於描繪人類內在潛能的巨大儲備,以及如何策略性地啟動這些資源,以應對生活中的複雜挑戰。 1. 非線性問題的解決之道: 面對許多看似無解的困境——無論是長期的習慣性行為、難以突破的職業瓶頸,或是持續的關係張力——線性邏輯往往失效。本書提出了一套「策略性迂迴」的方法論。這不是關於如何直面問題,而是關於如何巧妙地改變問題的背景,使其自然消融。我們將探討,有時候,最直接的解決方案,恰恰是最無效的,而那些看似與問題無關的「旁門左道」,才是通往突破的橋樑。 2. 狀態的轉移與環境的影響: 人類的行為與情緒狀態,與其所處的物理和社交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書中細緻地分析了環境如何潛移默化地強化或削弱我們的內在資源。如何設計一個支持性的內在「空間」,即使在外部環境充滿壓力時,也能保持心靈的穩定與清晰,是本部分探討的核心議題之一。這涉及到對感官輸入的精細調控與心態的即時校準。 3. 信任、連結與共鳴的藝術: 心靈的轉化很少是孤立的事件。它往往發生在一個充滿安全感與深刻連結的互動場域中。本書花了相當篇幅來探討「關係中的共鳴」這一微妙的藝術。這不僅是關於傾聽,更是關於如何精確地「回應」個體的獨特經驗,從而在不干預其自主性的前提下,引導其發現自身的解決方案。這種連結的力量,在於它能讓個體相信,他們所擁有的資源是真實且可用的。 4. 經驗的整合與身份的演化: 最終,所有的心靈工作都指向一個目標:身份的演化。我們是我們所相信的故事的總和。本書探討了如何幫助人們將那些曾經被視為「缺陷」或「障礙」的經驗,重新整合進一個更宏大、更有韌性的自我敘事中。當一個人不再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某種問題的人」,而是「一個正在經歷某種挑戰並持續成長的人」時,其力量便不可同日而語。這是一種對自我定義的根本性解放。 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次對人類心智潛能的深度致敬,它鼓勵讀者超越既有的框架,以更具彈性、更富同理心和更富策略性的視角,來理解自我與世界。它揭示了,真正的改變,源自於對心靈深層運作機制的理解與尊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傑弗瑞.薩德(Jeffrey K. Zeig,1947-)


  臨床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學派催眠治療師,為現代催眠治療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創辦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並兼任執行長,亦為世界短期心理治療大會創辦人兼主席、伴侶治療大會創辦人兼主席、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派國際大會創辦人兼主席。獲評為美國國家實踐學院心理學傑出執業者。

  薩德精研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問並實踐超過四十年,且勤於著述與教學,在世界超過四十個國家演講、主持工作坊。薩德也參與編撰超過二十本心理治療書籍,其著作被譯成十四種語言風行於全世界,已中譯的有《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喚醒式治療:催眠.隱喻.順勢而為》、《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等。薩德現居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為私人執業的婚姻和家族治療師,亦頻繁地透過線上課程與台灣、中國等地的心理治療工作者進行培訓。

譯者簡介

朱春林


  臨床心理學博士

陳建銘

  專業譯者

朱恩伶

  專業譯者

秘魯

  專業譯者

張書森

  精神科醫師

潘怡如

  精神科醫師

簡意玲

  精神科醫師

陳冠宇  

  精神科醫師

吳其炘  

  精神科醫師

蔡芳茹  

  精神科醫師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徜徉在艾瑞克森宇宙的最佳起點/黃天豪
∣推薦序二∣ 信手捻來的人性觀察/張忠勛
∣作 者 序∣ 二十世紀催眠治療的領導人/傑弗瑞.薩德
∣原 序∣ 催眠大師的教學與風範/理查.凡戴克

致謝
關於艾瑞克森醫生
∣前 言∣從故事中激發潛能的治療與教學

∣第 一 章∣ 艾瑞克森運用的趣聞軼事
∣第 二 章∣ 研討會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附 錄 一∣ 針對莎莉與羅莎的催眠引導的評論
∣附 錄 二∣ 催眠引導

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3050
  • 叢書系列:Psychotherapy
  • 規格:平裝 / 448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徜徉於艾瑞克森宇宙的最佳起點
黃天豪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新田/初色心理治療所首席顧問臨床心理師)


  在當代心理治療的領域中,米爾頓.艾瑞克森醫師被譽為「現代醫療催眠之父」,他獨特的方法與卓越的成就,影響了許多心理專業人士。而傑佛瑞.薩德博士所編著的《跟大師學催眠》一書,是認識和學習這位大師的絕佳起點。

  這本書提供了米爾頓.艾瑞克森教學研討會的詳盡記錄。透過書中的內容,我們有機會了解到艾瑞克森的方法和技巧,以及他對於個體發展與心理治療的深度洞察。書中提及的諸多案例,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些思想的具體樣貌。例如,我們可以從艾瑞克森身上學到,如何真正聽見案主的語言──包括所有說出口與未說出口的話語(頁97,搭機恐懼症);如何為案主量身訂做、個別化每一次的心理治療(頁164,黎巴嫩男孩);如何順勢而為,運用案主的症狀(頁176,神經性厭食症);以及將案主呈現出來的所有身心狀態,化為治療資源的方式(頁236,乳癌末期)⋯⋯。我無意將本書所有案例列出成為目錄。事實上,每一個案例也絕不只有一種看待的方式,在此列出的例子,只是弱水三千的一瓢。

  但就算僅只是一瓢,也足以讓人品味再三。

  讓我進一步為各位讀者介紹艾瑞克森的「一瓢」,如何形成獨特的「艾瑞克森宇宙」。這本書中記載的教學研討會,發生在1979年7月 30日到8月4日。星期二這天,有個名為「莎莉」的女士遲到了,艾瑞克森直接運用她的遲到,開啟一段催眠引導示範(從本書頁119開始)。難得的是,在1980年1月30日與2月3日,薩德博士與艾瑞克森針對這段催眠引導,做了五個小時的詳細討論(約莫在該次教學研討會半年之後,而艾瑞克森醫師在3月25日,也就是再過不到兩個月,便因急性感染過世。)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因為艾瑞克森極少評論自己的治療。這些討論的內容,收錄在本書的|附錄一|。在2002年10月,薩德博士又針對這段治療與討論,增添了新的評論與解析,並拍攝剪接成「處理阻抗(Working with Resistance)」這部教學影片,讀者們可以在艾瑞克森基金會的網站購買這部影片觀看。而這些新的評論解析內容文字稿,又收錄在薩德博士另一本書,《喚醒式治療》的第二章。

  其實,單單這段影片與這些解析內容,我已經看了不下十次。也正因為如此,我愈發理解為何薩德博士要針對這些影片再三回顧評論。在艾瑞克森晚年的這些教學研討會中,他已經融合畢生功力,進入無招勝有招的境界。我們有幸活在各種「紀錄工具」(錄影、錄音)已經發明的年代,故而透過「回看」與「解壓縮」的過程,真的能得到極為豐富的收穫。薩德博士在前言中提到:「如果你能因此知道艾瑞克森所為的50%,你一定是個非常敏銳的觀者與聽者。」也許我們無法一次知道艾瑞克森所為的50%,但我相信多看幾次,終能累積出超過50%的理解。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體現在對心理專業人士的專業發展上,同時也對一般讀者的個人成長和探索,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同前述,艾瑞克森的治療理念,強調個體的內在資源和自我療癒能力。而相對於過去,他更強調現狀與未來:「我們要接受病人的現狀。他只能活在今天,明天,下週,下個月,明年。他的狀況就是現在的狀況。洞悉過去也許有教育性,但是並無法改變過去。」心理/心靈成長在當代臺灣社會,已然成為顯學;此刻這樣的觀點更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故而這本書不僅帶給我們對催眠治療的了解,更啟發我們探索自身潛能,從「當下」開啟內在的成長之路。

  我想呼籲所有的讀者們,不論你是否對催眠治療有任何先入為主的觀念,都能給予這本書以開放的心態和求知的渴望。催眠治療是一門充滿「可能性」的領域,它不僅局限於臨床應用,還有其他廣泛的應用領域,如自我成長、運動表現、學習優化等。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探索催眠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和影響力。

  願這本書在華文世界得到熱烈的歡迎和廣泛的讀者群,並帶給每一位讀者深刻的啟示和改變。願催眠治療的智慧在我們的生活中綻放,帶來內在平靜、健康和幸福。願我們在這本書中相遇,踏上心靈成長的旅程,共同徜徉於艾瑞克森宇宙!

信手捻來的人性觀察
張忠勛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讓潛意識說話:催眠治療入門》共同作者)


  正和家人在日本旅遊,收到心靈工坊來信邀約替薩德老師的書籍全新修訂版寫序,欣聞老師的書籍重新出版,當然立刻一口答應。但是回臺灣之後,仔細思索,這才驚覺到要寫什麼才能真正描繪出本書的價值,這是一個難題。

  腦海中盡是浮現出和薩德老師相處的時光:還記得當年為了進一步了解艾瑞克森的治療取向,特別參加薩德老師第一次在臺灣開的課程。
 
  整個課程中滿是驚喜,在治療示範中,薩德老師穿著有笑臉的襪子,翹著腳有意無意地摸著襪子,彷彿在引導你生活中無處不是樂趣,加上老師提到:治療師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治療工具,艾瑞克森會在引導個案時,一邊說著:你可以聽到我的聲音在你的左邊、在你的右邊、在你的四周……然後一邊切換自己說話的位置,當事人聆聽到的就是忽左忽右極具變化的聲音。這就像一個剛學基本拳法的入門小弟子,突然聽到無上武功心法一樣,開啟了一個新天地。這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國王,他有三個聰明伶俐的女兒。有一天,國王驚覺自己年歲已高,到了該世代交替的時候。國王就出了個題目,讓三個女兒回答。他要三位公主形容她們對國王的愛,說得最好的,就把王位傳給她。

  大公主清了清喉嚨,說道:「父王啊!您就像是黃金一樣,尊貴又氣派!」

  國王點了點頭,接著二公主說了:「父王,您就像是鑽石一樣,閃亮又高雅!」

  國王更滿意了,微笑地看著小公主,滿心期待他最心愛的小女兒會說出什麼樣的內容。

  小公主一臉嚴肅地說:「我親愛的父親,您對我就像鹽巴一樣,無比重要!」

  國王不可置信地要小公主再說一次,小公主不慌不忙重複了同樣的內容。

  國王的神情由詫異轉為憤怒,他不能理解為什麼小公主是用這樣廉價的東西來形容自己。震怒之下,國王把小公主驅逐出了王宮。

  聰明又善解人意的小公主在流浪中遇到了鄰國的王子,兩人墜入愛河,最後小公主成了鄰國的皇后。

  王子知道當年小公主被驅逐出王國的故事後,希望能夠改善小公主和國王的關係,於是邀請了老國王來作客。

  小公主事先告訴御廚,宴會裡所有的菜色都不能加鹽巴調味。御廚滿臉驚訝,只能依命行事。
    宴會上,所有賓客看著滿桌的美食,各個食指大動。大家迫不及待地把美食送入嘴巴,卻很快吐了出來,紛紛抱怨道:「怎麼那麼難吃?沒有味道能吃嗎?」

  在眾人抱怨中,只見老國王流下眼淚,賓客們紛紛看向老國王。老國王哽咽地說:「當年,我以為小女兒用鹽巴形容我是一種貶抑,現在我才真正知道,看似平凡卻又不可或缺的鹽巴有多重要啊!」

  這時,已經身為皇后的小公主推開大門,走進宴會廳,並高喊著:「父親!」老國王驚喜地看著自己心愛的小女兒,兩人立刻擁抱起來,父女終於重新團圓,且比以往更珍惜彼此關係了!

  其實這個故事就像是我在學習心理治療的歷程一樣:國王難道不知道鹽巴的重要嗎?當然知道,但是知道是一回事,感受到又是另外一回事。過去,我一直試圖要改變個案的認知,但是當個案告訴你:「老師,我知道了。」之後,他真的會改變嗎?他真的改變了嗎?直到我遇到薩德老師。

  當我們看到一部好看的電影時,我們彷彿身歷其境,融入在劇情當中,感受和劇中人一樣的緊張刺激或是悲歡離合。當我們看到一本好的小說或是聽到一首動人的音樂也是如此,對導演、作者和音樂家而言,怎麼樣讓觀眾、讀者、聽眾和自己的作品融入其中,產生共鳴,這就是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心理治療也是如此,治療師的課題在如何塑造一個情境讓個案產生感受,藉此鬆動過往僵化的行為或是思考模式。

  艾瑞克森就是這樣的一位治療大師,很多人在學習艾瑞克森取向時,常常遇到的問題是:看完艾瑞克森的治療後,我要怎麼做才能像他一樣神奇?

  艾瑞克森一點都不神奇,雖然他就像是武俠小說中的絕世高人一樣,飛花落葉信手拈來,可以傷敵。這些飛花落葉都是源自於他在日常生活中對人性的觀察,他把這些觀察的心得和體悟放入,要打造出一個怎樣的情境來讓個案體驗或是感受。這也是艾瑞克森和其他心理治療學派極大的不同:他沒有要建立一個理論體系來解釋個案的問題和特定的治療方法。相反地,他就像是《笑傲江湖》中的獨孤九劍一樣,以無用之用乃為大用為原則。

  說了這麼多,到底要如何練成無招勝有招的獨孤九劍?當然最好的方法莫過於由獨孤九劍嫡傳人風清揚老前輩來解說這套絕世神功精妙之處,就像薩德老師就是艾瑞克森治療取向最重要的學習對象!

作者序

二十世紀催眠治療的領導
傑弗瑞.薩德博士(Jeffrey K. Zeig, Ph.D.)
米爾頓.艾瑞克森基金會執行長


  我很榮幸能夠協助財團法人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將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醫生的工作帶到臺灣,他們策劃了這次的翻譯和我第一次到臺灣的工作坊。我也要感謝心靈工坊文化公司在出版和宣傳方面的著力。

  米爾頓.艾瑞克森(1901-1980)在心理治療史上是一位獨特的影響人物。雖然沒有師承於名家,他自我焠鍊而成為二十世紀催眠界的領導人物,同時也是短期心理治療的創始人。很多人主張,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貢獻在於治療理論,艾瑞克森的貢獻在於治療實務。艾瑞克森發表在心理治療文獻的案例多過任何臨床工作者;他所發明的技術多過任何一位執業醫師,而且他的一些發明還沒被清楚闡釋。我研究艾瑞克森已經超過三十年,然而我知道從研讀他的工作當中還有很多値得學習之處。

  艾瑞克森對心理治療的了解冠乎群倫。他是一位實用主義者,著迷於人類的韌性和無限的潛能。他探索人如何能改變。他不是一個試圖去描繪人為什麽是他們當前面貌的理論家。

  艾瑞克森也有著令人驚奇的生命力。他承受著許多身體病痛的折磨,包括長期的疼痛。當病人來到他面前,他們面對的是一位承受的磨難不亞於他們的人,可能還超過他們所受的。然而,他很快樂,用活著的姿態柝放他的喜悅。當他鼓勵病人去欣賞生命,和超越病痛與限制,他的病人知道他是從自己的經驗發聲。

  《艾瑞克森──天生的催眠大師》(Experiencing Erickson:An Introduction to the Man and His Work)和《跟大師學催眠──米爾頓.艾瑞克森治療實錄》(A Teaching Seminar with Milton H. Erickson)是姊妹作,前者清楚地揭露了艾瑞克森身為一個人和一名治療師的樣貌,後者是他作為一位老師的風範。為了眞正了解艾瑞克森的技術,我們需要去瞭解他身為一個人的樣貌;為了真正了解他的治療方式,我們需要看到他是如何教導他的學生。

  艾瑞克森是一個獨特的老師。他不是一個理論和實務的線性講述者。他是一個經驗性的老師,著重在引發學生的潛力,如同他引發病人的潛力一般。他的教學類似於他的治療,兩者都根植在經驗性地引發內在資源。

  我敬愛米爾頓.艾瑞克森。我從他身上所學的勝過任何其他的老師。我個人希望這些書能傳達一部分我對他的敬愛之意。也希望這些書能激發讀者的興趣,來認識這位心理治療史上最偉大的人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权威”的理解。它里面的案例,那位大师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不拘一格的姿态,完全打破了我对传统心理学家的那种刻板印象——严肃、公式化、缺乏人情味。相反,这里展现的是一种深厚的智慧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既带着学者的严谨,又不失艺术家的浪漫。每一次的介入都像是即兴创作,没有固定的剧本,完全根据现场的气氛和来访者的即时反应来调整策略。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专业能力,不在于你背诵了多少理论模型,而在于你在面对未知和复杂性时,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它鼓励读者去质疑既定的规则,去相信自己内在的直觉和观察力。每次读完一个小节,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回想自己最近一次与人交流的场景,思考是否错过了那些被我忽略的微妙信号。这种自我反思的价值,或许比书本内容本身还要珍贵。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上了一堂高级的沟通艺术课,远超出了我原本对“催眠”这个词的刻板印象。它展示了一种极其灵活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让人意识到,我们日常交流中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其实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和潜在的转化力。书中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我们是潜伏在治疗室角落里的观察者,亲眼见证那些神奇的“瞬间顿悟”。我特别欣赏那种不直接对抗阻力,而是绕道而行的智慧。这不仅仅是关于解决特定的心理困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世界”的指南。作者(或者说案例中的那位大师)似乎总能精准地捕捉到对方的“心之所向”,然后用最不引人注意的方式,将目标植入其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比任何强硬的命令都更持久、更深刻。对于那些从事需要高度人际敏感度工作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欣赏一件精密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而非阅读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我最欣赏的是其中展现出的“无为而治”的境界。在许多情况下,大师选择的干预是如此的微小和不引人注目,以至于读者可能会在第一次阅读时轻易错过其深远影响。但当你结合后续的描述仔细推敲时,才会惊叹于这个微小举动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它挑战了我们“必须做点什么”的行动主义倾向,告诉我们,有时候,最好的治疗就是恰到好处的“不作为”,或者说,是最精准的、恰到好处的“恰当作为”。这种对时机和分寸感的把握,是千锤百炼才能得来的,并非单纯靠理论堆砌而成。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学会耐心等待,学会观察事物自然演变的方向,而非急功近利地去推动。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更高维度的生命智慧。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全新视角,尤其是那种不落俗套的干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为催眠治疗是那种老套的、刻板的、需要精确控制的流程,但读完之后才发现,真正的艺术在于如何顺应来访者的心智模式,找到那个独特的入口。那种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步步为营的引导技巧,像极了一位高明的园丁,知道什么时候该修剪,什么时候该静待花开。书中呈现的那些案例,都不是教科书式的标准问题与标准答案,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人性的复杂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治疗师似乎从不急于“修正”来访者,而是利用他们已有的资源和看似“不合理”的信念,巧妙地转化为成长的动力。这种尊重个体差异、强调内在潜能的理念,对于任何想在人际互动中更有效沟通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教会我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看待问题和对待他人的哲学——温和而坚定地,让改变自然发生。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期望看到一些戏剧性的、能立刻解决所有问题的“速效疗法”。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却是更深层次的震撼——它揭示了人类心智的复杂与美妙。那些被记录下来的治疗过程,与其说是解决问题,不如说是一场精彩的“心智探险”。大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位引路人,他并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通过精妙的提问和叙事结构,引导来访者自己去发现通往自由的道路。书中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无论是对来访者肢体语言的捕捉,还是对那些看似荒谬言论的巧妙回应,都体现出极高的心智成熟度。它让人明白,真正有效的改变,往往需要一点点“悖论”的刺激,需要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势,才能让潜意识的能量被释放出来。对于那些渴望提升自我觉察能力,不想满足于表面修补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理解内在运作机制的绝佳蓝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