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世界民族誌

將來世界民族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菲利普・德斯寇拉
图书标签:
  • 未来学
  • 人类学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科技
  • 乌托邦
  • 反乌托邦
  • 科幻
  • 社会趋势
  • 未来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菲利普.德斯寇拉(Philippe Descola)作為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人類學榮譽教授、師承李維史陀的美洲印地安研究大家、「四大存有論」學說的創立者,無疑是當今最為知名的人類學者。這本他2022年發表的《將來世界民族誌》,是一部深入淺出的跨界思想對談錄。藉由受過哲學訓練、兼具人類學素養的生態運動者、漫畫家亞歷山德羅.皮諾紀(Alessandro Pignocchi)的參與,甚至主導,使這本書在議題設定、論述及呈現方式上都別開生面。兩位作者以各自的學思生命經驗為基底,探問我們這個空前富裕的時代為何會同時充滿極端的仇恨與痛苦,世界到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走上這條失控的道路、改變命運的典範與可能又藏在哪裡。觀點前衛縝密,文字淺白易解,不論在學術研究、社會實踐面向,都深具意義且有出色成績。而對話之外穿插其間的漫畫,幽默具象,也讓作者對當代社會的反思與批判更加鮮明可親。

  本書凸顯資本主義社會由經濟邏輯宰制所有領域的荒謬與難以為繼。從法國荒地聖母保衛區反機場運動切入,並借重其他社會、時空強調不可比性的價值系統,提醒我們,面對傷痕累累的地球,「公民不服從」、與萬物平等共好的環保運動不是意識形態的產物、也不只是社會責任的實踐,而是我們應該繼續深化思考與堅持選擇的生存方式。

 
好的,这是一份不是关于《將來世界民族誌》这本书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且力求自然: --- 《失落的星图:亚历山大港图书馆的秘密档案》 一卷跨越千年的知识迷宫,一次与古代智慧的耳语。 内容简介 本书带领读者潜入历史的深处,聚焦于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也最令人扼腕的知识宝库——亚历山大港图书馆的兴衰史。我们并非探索一个固定的事件,而是追踪一系列散佚、重构与误解的知识碎片,它们共同描绘出一幅关于知识的起源、传播与消亡的壮阔图景。 第一部分:纸莎草上的幽灵 故事始于托勒密王朝的黄金时代,详细描绘了亚历山大港作为当时世界知识中心的无与伦比的地位。这不是简单的编年史,而是对知识收集机制的细致考察。从尼罗河三角洲的湿地到遥远的印度和希腊城邦,我们追溯那些不为人知的“抄写员探险队”——他们如何冒着生命危险,以近乎狂热的执着收集泛希腊、埃及、波斯乃至更东方世界的卷轴。 本书重点揭示了那些被现代史学家忽略的“边缘文献”:例如,关于腓尼基航海路线的详尽记录、巴比伦星象学的计算手稿,以及被认为是神话的亚特兰蒂斯遗民留下的部分哲学残篇的摹本。我们深入探讨了馆藏中那些“不存在的”分类系统,它们远比卡利马科斯的《典目录》所记载的更为复杂和隐晦,揭示了古人对世界认知的层次结构。 第二部分:燃烧的迷雾与回响 历史记载中,亚历山大港图书馆的毁灭往往被简化为单一的灾难事件。然而,本书基于新的考古发现和对多语种文献的交叉比对,提出了一个“渐进式消亡”的理论。我们描绘了图书馆在罗马统治下,权力更迭、资金削减、教义冲突如何像慢性病一样侵蚀着这个知识巨兽。 重点剖析了关键的“知识转移节点”。例如,朱利乌斯·凯撒围城战中的火灾,究竟烧毁了多少典籍?它是否仅仅是一次重大的财产损失,还是标志着某一特定学派——比如早期的赫尔墨斯主义文本——的彻底失传?我们追踪了那些被“秘密转移”到偏远修道院和私人宅邸的卷轴的命运,它们如何被重写、篡改,或仅仅被视为异端而掩埋。书中详细呈现了数个案例,展示了古代抄写员在面对政治高压时,是如何进行“知识的加密与转译”,以保护核心思想不被湮灭的策略。 第三部分:重建的星图 最后一部分,我们将目光投向中世纪的伊斯兰黄金时代和文艺复兴的黎明。本书核心论点在于:亚历山大港的知识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碎片化回声”的形式存留了下来。 我们追踪了关键概念的“回归路径”:例如,希波克拉底体系的医学知识是如何通过叙利亚语和阿拉伯语的中介,最终以新的形式回到欧洲;欧几里得几何学在拜占庭的幸存版本与拉丁文翻译版本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异,揭示了不同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对原著的“再诠释”。 本书通过详尽的文献对比,重构了一份“失落的知识清单”。这份清单不是要证明某本书存在,而是要模拟那些我们永远无法读取的文本可能包含的知识疆域——它们或许涉及古代的原子论、失传的音乐理论,甚至是关于地中海深海的早期测绘技术。 《失落的星图》是一部关于人类求知欲的史诗,它提醒我们,每一次遗忘都不是虚无,而是知识在等待下一次被唤醒的形态。 --- 目标读者: 历史学者、古典文献爱好者、知识史研究人员,以及任何对古代文明的未解之谜抱有好奇心的人士。本书力求严谨,但叙事风格充满探险色彩,适合所有对“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菲利普.德斯寇拉(Philippe Descola)


  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榮譽教授,學術成就享譽國際。德斯寇拉先讀哲學,後再研讀民族學,經過三年於厄瓜多亞馬遜森林的阿秋瓦(Achuar)社會的田野研究後,1983年在李維史陀指導下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他開創「自然人類學」的獨特思考與理論創建,讓人類學的知識既是當前世界性危機的反思工具,也蘊含了可能的解決方案,使他成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人類學家。代表著作如:Les Lances du crépuscule (Plon, 1993), Par-delà nature et culture (Gallimard, 2005), La Composition des mondes (Flammarion, 2014)。

亞歷山德羅.皮諾紀(Alessandro Pignocchi)

  認知科學家,哲學家。近年離開研究機構,致力於圖像小說的創作。其作品深受德斯寇拉著作的啟發,如:Anent. Nouvelles des Indiens Jivaros (Steinkis, 2016 ), Petit traité d'écologie sauvage (Steinkis, 2020).

譯者簡介

宋剛


  譯有《解體概要》、《莊子四講》、《沉默的中國》等。

 

图书目录

前言

1讓自然人類學講政治
思考為什麼需要超越自然與文化的現代二分

2為什麼是人類學?
介紹「對稱化」概念:注意這一概念用於出田野的民族誌學者與坐研究室的人類學學者時,意義不盡相同

3社會組織方式之多樣性
批判所謂人類社會都是依照單一路徑逐步演變的觀點

4別的造世方式
介紹組織人與非人關係的四大方式;指明人人都潛在具有這些方式

5裂解自然主義領土
嘗試從目前在荒地聖母鎮發生的事件中總結幾點觀察

6經濟與自然主義
確認經濟領域的霸權位置是將我們封閉在自然主義中的根本死結;陳述在反資本主義抗爭中,與非人結成一種新的、越來越自如的團結關係有何可能

7破除經濟領域之霸權
透過人類學素材的視角,思考「經濟領域霸權」這一說法具體意味著甚麼;繼續追問有哪些方式可以將它擺脫

8價值系統多重化
提出有必要將民生物資抽離普遍化的可比性,強調轉換多重價值系統之重要意義,因價值系統乃形成對自我與他人的尊重之路徑

9自治領土與國家
勾勒一個讓國家型結構與自治領土可以共存互動的混融性政治計劃

10多樣性
說明多樣性乃唯一真正可以普世化的價值

11巫師與學者
強調在一個多重世界中,平衡我們賦予主體化與客體化認知模式彼此位置的重要性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譯者後記_宋剛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09192
  • 叢書系列:【奪朱】社會政治批判叢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前言

  曾經有一度,我常說自己熱愛「自然」,說自己感覺有種強烈的想跟自然在一起的需要。在這方面的政治抗爭願景,我當時覺得是相當明確的:增加國家公園一類的機構,盡可能多保留自然空間,把人和他們那些破壞性活動趕出自然的邊界。然後有人拿了Descola的書給我看:特別是講他和他伴侶Anne-Christine Taylor,在厄瓜多亞馬遜森林的阿秋瓦(Achuar)1印地安部落生活經歷的那本《暮光之矛》(Les Lances du crépuscule)。這本書對我觸動特別大,因為跟我自己最初去亞馬遜的旅行形成了呼應,我是去那裡觀察鳥類,在那邊曾經與舒瓦人(Shuar)相處,他們是跟阿秋瓦人很相近的一個族群。我那時候完全沒有人類學的概念,大概就是覺得這些印地安人是神乎其神地「親近自然」。而對於這種流口常談,Descola寫道:「說印地安人非常『親近自然』其實是一種謬論,因為他們賦予自然中的存在一種跟他們自己相等的尊嚴,所以他們對待這些存在所採取的行為,與他們自己彼此之間通行的行為並沒有什麼真正的不同。要想親近自然,首先還得要自然存在才行,而自然其實是只有現代人才具有的特殊觀念,它使我們的宇宙觀比起先於我們的所有文化所持的宇宙觀,可能來得要更詭異,且不甚友善2。」一個新的世界向我敞開了。

  我驚訝地發現,自然這個概念,遠不是指一個客觀的現實,而是現代西方的一種社會性建構。世界上其他大多數民族都不需要這種自然與文化的二分,他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組織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係。所以保護自然就不可能是,像我原本想像的那樣,針對工業西方對世界造成的破壞,作出激進政治對立行動。保護與開發其實是同一種利用關係、同一種與世界的聯繫的兩個互補面向:植物、動物以及生命環境都被賦予一種客體物的身份,可以任人隨意處置,包括對它們加以保護。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去保護還能夠被保護的,而是說,意識到這一點能打開更激動人心的政治願景:解除自然與文化的二分,以邀請植物、動物和生命環境來分享人的社會關係。它們不再是一些需要保護的客體物,而是一些可以與之友好共生的存在,一些具有正當性的對話對象,有著它們自己的利益、欲求以及對世界的視角。與它們的關係所具有的可能,比起保護與開發這組虛假對立所允許的來說,會變得要豐富又歡樂許多。

  於是我聯繫了菲利普・德斯寇拉,去他的社會人類學實驗室跟他見面。我勞煩他給我一些可以幫助我去阿秋瓦印地安人部落的建議:我想要自己親眼去看一看,一個人能夠每天和植物、動物交談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然後,我興奮不已,揣著一本《暮光之矛》,又去了厄瓜多。

  如果說我在阿秋瓦人那裡的生活,帶給了我非常多的收穫,他們已經變成我時常要回去看望的朋友,但就我原初的目標而言,卻相對令我感到有些失落。我痛苦地發現,做人類學研究不是幾個禮拜就可以的,特別是當你不會說當地人語言的時候……那個世界太過含蓄、太過遙遠,讓我無法從其中歸納出什麼經驗,或是一些具體的建議,可以帶回家來3。

  對於我正在形成的政治生態主義敏感產生衝擊的具體情境,我要在好多年以後,才在荒地聖母鎮(Notre-Dame-des-Landes)的那片防衛區(Zad:zone à défendre)裡遭逢。我以抽象方式探索了好一陣子的東西,突然之間有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存在。我被捲進一種新世界,在其中的每一個人,只要他或她願意,就可以在同一星期裡成為農人、匠人、木工、自然學家、麵包師、檄文作家、舞蹈者或是導演;所有這些活動都有機地交織在那片林地網絡之中,並且始終努力嘗試與非人共存者保持一種友善的關係。而在我到達之後一個月,國家發起軍事行動要消滅這個我滿懷欣喜剛剛發現的世界,更使這一切不再只是修辭,而把政治衝突的概念刻寫進了我的身體裡。所幸驅離行動失敗了。防衛區雖然被改變,但是存活了下來,重建了起來。它進入了其存在的第二階段,而且到今天還非常活躍4。

  這一次,換我邀請菲利普・德斯寇拉和Anne-Christine Taylor來看看這片土地:人們不管是不是經過反思,都非常細緻認真在解開自然與文化的二分。隨著我們對阿秋瓦人、對領土之爭、以及世界狀態的討論和爭論,誕生了書寫本書的願望。這本書希望能夠比較切實:該做什麼?我們是集體性地在被一個霸權世界碾壓,這個世界只遵循經濟的法則,植物、動物、生命環境以及數量在不斷增長的人都被指定為一類事物,供人開發剝削、利用到極致,完全無所顧忌,亦無絲毫對等責任可言。那麼,要削弱那個世界,要裂解它,要讓別的、更為平等的世界出現,讓政治權力不僅僅是公平分配在不同的人之間,而是同時以多種方式擴展到別的生命存在之上,究竟要怎麼做?
 
亞歷山德羅・皮諾紀 

譯者後記

  菲利普.德斯寇拉(Philippe Descola)作為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人類學教授、師承李維史陀的美洲印地安研究大家、「四大存有論」學說的發明人,無疑可謂當今學界最為知名的人類學者。今年年底他將應邀訪台,參與一系列有關氣候變遷、生態危機的台法文化交流活動。在法國在台協會與無境文化出版的積極籌劃下,譯出這本他2022年發表的最新作品 Ethnographies des mondes à venir《將來世界民族誌》,是希望交流當中台灣讀者不必「但知其名,未聞其聲」,讓交流能夠落實深入。

  這本書在德斯寇拉的作品當中相當特別。因為它不是一部學術專著,甚至也不是他作為學者的個人論述,而是一份別開生面的跨界思想對談錄。受過哲學訓練、兼具人類學素養的生態運動者、漫畫家亞歷山德羅.皮諾紀(Alessandro Pignocchi)的參與,甚至是主導,使這本書在議題設定、論述方式以及學理探討上都有別於標準規格的學術著作。書中兩位作者以各自的學思生命經驗為基底,由充滿時代性、現實感的問答對話帶動思考,內容樸實而不乏深刻乃至尖銳之處。既有對當代西方生態思想、學術研究成果的介紹與討論,又有聯繫現實案例的脈絡耙梳與理路分析。觀點新穎前衛,頗為生動地展現了法國知識界與公民社會由思維範式轉換的角度,切入環保議題在思想實踐層面的活力。而對話之外穿插其間的漫畫,更是別具幽默諧趣地呈現了作者對當代社會的另類反思與批判。

  在這場對談當中,兩位作者介紹了德斯寇拉最為人關注的四大存有觀類型分類理論,即泛靈主義、自然主義、類比主義、圖騰主義,以及各自的主要特徵,並特別對「自然主義」的概念及其與當代人類生態危機的關聯加以說明。他們引述多種歷史學、人類學研究成果,對主流的社會進化論提出了質疑,梳理了自然主義存有論與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歷史共構關係,闡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循環模式、普遍化的經濟通約原則在形塑經濟主義霸權之時,對世界產生的宰制與破壞效應,並討論了在當代生態危機情境下我們應當嘗試的思維範式轉移,尤其是在對待非人生命的方式上,如何從各個方面,包括在法律制度層次,做出改變。

  而皮諾紀作為環境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則特別介紹了法國當代環保抗爭行動的標竿案例,反西部機場開發案的荒地聖母防衛區(ZAD de Notre-Dame-des-Landes)是如何創造實踐了新型生態關係的組織與互動。兩人還擴充討論了幾個不同的自治領土案例,包括東南亞高地的自治聚落、南美的恰帕斯(Chiapas)社群等,以觀察國家結構之外的自治組織模式對生態關係可能具有的革新意義。最後,他們還討論了諸如普世收入這樣的政策方案,以及跳脫經濟通約邏輯的生命價值觀可能的實踐方式,指出今日世界的普世價值範式需要走出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前提下的個人主義型態,轉而提倡所謂相對普世,即以關係為基礎的價值再定義。

  而以民族誌研究、人類學思考為切入點的這場對談,還著力闡發了人類學思維內在的顛覆效應。兩位作者認為,從田野工作到理論建構,人類學方法與思路上兩個層次的「對稱化」,能引導我們這些生於自然主義及資本主義世界的人進入不同的認知模式,嘗試走出客觀主義幻覺,從而開啟應對今日生態危機必須的思想範式的轉變。

  如此駁雜的當代思辨議題,因為以對談方式展開,或許在分析論證上未必充分詳盡,但是深入淺出、簡明扼要的優點也很明顯。而閱讀此書,讀者應該不難感受到一種仿佛身臨其境的親切感,這恐怕正是其最具特色之處,即對談本身的話語特質:一場坦誠開放的思想交流,從資訊的提供到觀點的碰撞融會,都可以給讀者帶來思考的衝擊。當中既有知識的擴增、視野的轉換,也有對等溝通現場感的快樂與自在。這一話語質性,與表述的觀點、推動的主張有種內在的契合關聯。德斯寇拉作為知名學者,示範的社會參與因此對我們可以具有相當的啟發性。而皮諾紀展現的好奇心、開放度與理想性,則無疑也是當代歐洲生態主義行動者整體動能的一次具現例證,同樣值得我們借鑒。
(宋剛, 癸卯六月初四於巴黎 )

  此書值得我們注意的另一大特色則是兩位作者本人及其討論議題與現實生態政治的高度關聯性。尤其是自今年三月法國反水資源私有化「超級大池」的遊行示威過程中發生嚴重警民衝突後,法國政府對激進生態運動集體「地球起義」(Les Soulèvements de la Terre)發出禁制警告,經過三個月的反反覆覆,最終在總統本人授意之下於六月二十一日由內閣會議下令強制解散,創下法國史上第一起生態運動團體遭政府勒令解散的先例。本書兩位作者在這起事件整個過程當中,積極聲援抗爭行動,投書媒體、接受訪談、參與連署,明確反對政府決定。鑒於勒令解散的決定竟然基於反恐法規《反分裂主義》法,而內政部長本人一度還給環保群體扣上「生態恐怖主義」的帽子,可知法國(甚至歐洲)社會在就環境危機、氣候變遷、生態浩劫的認知理解與應對主張上,存在著怎樣嚴重的分歧與對立。當以「公民不服從」、「抵抗」、「破壞」等激烈行動為主要抗爭方式的當代激進環保運動,遭批評者指為「暴力化」、「意識形態化」的非議之時,可能也只有繼續深入反思現代性、堅持批判經濟主義霸權、揭露資本主義及其政治附庸對地球生態與人類處境造成的破壞與傷害,亦即是繼續強化論述的組織與觀念的傳播,維繫社會意識的醒覺和集體動員的力量,才是可能帶來範式轉變的唯一路徑,亦是當代人文思想理應篤力推進的一項工作。

  而這一覆蓋全球、攸關萬物的時代命題,台灣亦難自外。此書的翻譯出版希望也可以是一種參與。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非常复杂,它带来的冲击不是那种瞬间的震撼,而是一种缓慢渗透的、逐渐显现的焦虑感。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赞叹,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未来世界里特有的气味,感受到那种不同于现今的空气湿度和光线强度。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身份认同”部分的处理,那种在技术高速发展下,个体与集体之间界限的模糊化,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赛博朋克式的反乌托邦,而是一种更微妙、更贴近人性的挣扎。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同涓涓细流,缓慢地铺陈场景,时而又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让人屏息凝神。我几乎能想象到作者在构建这些未来图景时所付出的心血,那种对人类学、社会学乃至哲学的高度融合,让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深意。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我对“纪实”体裁的理解。虽然名为“民族志”,但其内容显然超越了传统人类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种高度浓缩的、对人类社会潜在演变轨迹的哲学推演。书中的某个章节,描述了一种新型的社群组织形式,其运作逻辑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任何制度都大相径庭,但作者用一种极为冷静、近乎无情的客观视角去剖析了它的内在逻辑和运行的必然性。这种冷静的力量感是极其强大的,它剥去了所有情感色彩,只留下纯粹的结构分析。读到这里,我感受到了一种智力上的震撼——作者似乎已经站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上方”,以一种超然的姿态俯瞰一切。我感觉自己像是在阅读一份来自遥远未来的官方报告,那种专业性和深不可测的洞察力,让人对我们目前所处的“现在”产生了强烈的陌生感。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参与一场深度的智力游戏。它的结构非常精巧,章节之间的关联不是线性的,而是像一个复杂的网络,需要读者不断地在不同的时间线和文化碎片之间穿梭。我喜欢作者对语言的运用,那种精确到令人发指的词汇选择,使得每一个描述都像是经过了极其严苛的筛选。书中对“记忆”和“遗忘”在未来社会中的角色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挑战了我们对真实和虚构的固有认知,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所珍视的那些“历史记录”的可靠性。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开放的思维,但一旦你进入了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那种豁然开朗的体验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套打开了通往另一种可能性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某种宏大叙事和对未来的期许,拿到手里,首先被它厚重的质感所吸引。封面的设计很简洁,却又透露出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仿佛在预示着里面承载着不只是文字,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深刻反思。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种科幻小说里描绘的、充满奇观的未来图景,但深入阅读后发现,作者似乎采取了一种更为内敛和深邃的视角。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社会的某些侧面,然后将这些侧面投射到我们想象中的“未来”里,让我们以一种抽离的、近乎人类学家的身份去审视我们自己。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但手里拿的却是我们自己的日记本,只是用了一种更遥远的口吻来记录。我对其中关于社会结构变迁的描述特别感兴趣,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引人深思,让人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久久不散的思辨的余韵。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精神考古”。它的文字密度极高,每一句话似乎都蕴含着多重信息和对未来社会运作机制的微妙暗示。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批注,试图梳理作者构建的那个复杂多维度的未来社会图景。最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非物质财富”的重新定义,那种对价值体系彻底重构的描绘,细致入微,让人不得不去思考,在未来,真正有分量的是什么?这本书的叙事声调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而坚定的力量,它没有试图说教,也没有刻意渲染恐慌,而是以一种近乎冷峻的优雅,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剧变时的适应与异化。它像是一部极其精密的仪器,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扫描和记录,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轻轻地、但却是不可逆转地调整了位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