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世界民族誌

將來世界民族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菲利普・德斯寇拉
圖書標籤:
  • 未來學
  • 人類學
  • 社會學
  • 文化研究
  • 科技
  • 烏托邦
  • 反烏托邦
  • 科幻
  • 社會趨勢
  • 未來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菲利普.德斯寇拉(Philippe Descola)作為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人類學榮譽教授、師承李維史陀的美洲印地安研究大傢、「四大存有論」學說的創立者,無疑是當今最為知名的人類學者。這本他2022年發錶的《將來世界民族誌》,是一部深入淺齣的跨界思想對談錄。藉由受過哲學訓練、兼具人類學素養的生態運動者、漫畫傢亞歷山德羅.皮諾紀(Alessandro Pignocchi)的參與,甚至主導,使這本書在議題設定、論述及呈現方式上都別開生麵。兩位作者以各自的學思生命經驗為基底,探問我們這個空前富裕的時代為何會同時充滿極端的仇恨與痛苦,世界到底是從甚麼時候開始走上這條失控的道路、改變命運的典範與可能又藏在哪裡。觀點前衛縝密,文字淺白易解,不論在學術研究、社會實踐麵嚮,都深具意義且有齣色成績。而對話之外穿插其間的漫畫,幽默具象,也讓作者對當代社會的反思與批判更加鮮明可親。

  本書凸顯資本主義社會由經濟邏輯宰製所有領域的荒謬與難以為繼。從法國荒地聖母保衛區反機場運動切入,並藉重其他社會、時空強調不可比性的價值係統,提醒我們,麵對傷痕纍纍的地球,「公民不服從」、與萬物平等共好的環保運動不是意識形態的產物、也不隻是社會責任的實踐,而是我們應該繼續深化思考與堅持選擇的生存方式。

 
好的,這是一份不是關於《將來世界民族誌》這本書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且力求自然: --- 《失落的星圖:亞曆山大港圖書館的秘密檔案》 一捲跨越韆年的知識迷宮,一次與古代智慧的耳語。 內容簡介 本書帶領讀者潛入曆史的深處,聚焦於人類文明史上最輝煌也最令人扼腕的知識寶庫——亞曆山大港圖書館的興衰史。我們並非探索一個固定的事件,而是追蹤一係列散佚、重構與誤解的知識碎片,它們共同描繪齣一幅關於知識的起源、傳播與消亡的壯闊圖景。 第一部分:紙莎草上的幽靈 故事始於托勒密王朝的黃金時代,詳細描繪瞭亞曆山大港作為當時世界知識中心的無與倫比的地位。這不是簡單的編年史,而是對知識收集機製的細緻考察。從尼羅河三角洲的濕地到遙遠的印度和希臘城邦,我們追溯那些不為人知的“抄寫員探險隊”——他們如何冒著生命危險,以近乎狂熱的執著收集泛希臘、埃及、波斯乃至更東方世界的捲軸。 本書重點揭示瞭那些被現代史學傢忽略的“邊緣文獻”:例如,關於腓尼基航海路綫的詳盡記錄、巴比倫星象學的計算手稿,以及被認為是神話的亞特蘭蒂斯遺民留下的部分哲學殘篇的摹本。我們深入探討瞭館藏中那些“不存在的”分類係統,它們遠比卡利馬科斯的《典目錄》所記載的更為復雜和隱晦,揭示瞭古人對世界認知的層次結構。 第二部分:燃燒的迷霧與迴響 曆史記載中,亞曆山大港圖書館的毀滅往往被簡化為單一的災難事件。然而,本書基於新的考古發現和對多語種文獻的交叉比對,提齣瞭一個“漸進式消亡”的理論。我們描繪瞭圖書館在羅馬統治下,權力更迭、資金削減、教義衝突如何像慢性病一樣侵蝕著這個知識巨獸。 重點剖析瞭關鍵的“知識轉移節點”。例如,硃利烏斯·凱撒圍城戰中的火災,究竟燒毀瞭多少典籍?它是否僅僅是一次重大的財産損失,還是標誌著某一特定學派——比如早期的赫爾墨斯主義文本——的徹底失傳?我們追蹤瞭那些被“秘密轉移”到偏遠修道院和私人宅邸的捲軸的命運,它們如何被重寫、篡改,或僅僅被視為異端而掩埋。書中詳細呈現瞭數個案例,展示瞭古代抄寫員在麵對政治高壓時,是如何進行“知識的加密與轉譯”,以保護核心思想不被湮滅的策略。 第三部分:重建的星圖 最後一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中世紀的伊斯蘭黃金時代和文藝復興的黎明。本書核心論點在於:亞曆山大港的知識並未完全消失,而是以“碎片化迴聲”的形式存留瞭下來。 我們追蹤瞭關鍵概念的“迴歸路徑”:例如,希波剋拉底體係的醫學知識是如何通過敘利亞語和阿拉伯語的中介,最終以新的形式迴到歐洲;歐幾裏得幾何學在拜占庭的幸存版本與拉丁文翻譯版本之間存在的細微差異,揭示瞭不同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對原著的“再詮釋”。 本書通過詳盡的文獻對比,重構瞭一份“失落的知識清單”。這份清單不是要證明某本書存在,而是要模擬那些我們永遠無法讀取的文本可能包含的知識疆域——它們或許涉及古代的原子論、失傳的音樂理論,甚至是關於地中海深海的早期測繪技術。 《失落的星圖》是一部關於人類求知欲的史詩,它提醒我們,每一次遺忘都不是虛無,而是知識在等待下一次被喚醒的形態。 --- 目標讀者: 曆史學者、古典文獻愛好者、知識史研究人員,以及任何對古代文明的未解之謎抱有好奇心的人士。本書力求嚴謹,但敘事風格充滿探險色彩,適閤所有對“我們究竟失去瞭什麼”感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菲利普.德斯寇拉(Philippe Descola)


  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榮譽教授,學術成就享譽國際。德斯寇拉先讀哲學,後再研讀民族學,經過三年於厄瓜多亞馬遜森林的阿鞦瓦(Achuar)社會的田野研究後,1983年在李維史陀指導下取得博士學位。此後他開創「自然人類學」的獨特思考與理論創建,讓人類學的知識既是當前世界性危機的反思工具,也蘊含瞭可能的解決方案,使他成為當今最具影響力的人類學傢。代錶著作如:Les Lances du crépuscule (Plon, 1993), Par-delà nature et culture (Gallimard, 2005), La Composition des mondes (Flammarion, 2014)。

亞歷山德羅.皮諾紀(Alessandro Pignocchi)

  認知科學傢,哲學傢。近年離開研究機構,緻力於圖像小說的創作。其作品深受德斯寇拉著作的啟發,如:Anent. Nouvelles des Indiens Jivaros (Steinkis, 2016 ), Petit traité d'écologie sauvage (Steinkis, 2020).

譯者簡介

宋剛


  譯有《解體概要》、《莊子四講》、《沉默的中國》等。

 

圖書目錄

前言

1讓自然人類學講政治
思考為什麼需要超越自然與文化的現代二分

2為什麼是人類學?
介紹「對稱化」概念:注意這一概念用於齣田野的民族誌學者與坐研究室的人類學學者時,意義不盡相同

3社會組織方式之多樣性
批判所謂人類社會都是依照單一路徑逐步演變的觀點

4別的造世方式
介紹組織人與非人關係的四大方式;指明人人都潛在具有這些方式

5裂解自然主義領土
嘗試從目前在荒地聖母鎮發生的事件中總結幾點觀察

6經濟與自然主義
確認經濟領域的霸權位置是將我們封閉在自然主義中的根本死結;陳述在反資本主義抗爭中,與非人結成一種新的、越來越自如的團結關係有何可能

7破除經濟領域之霸權
透過人類學素材的視角,思考「經濟領域霸權」這一說法具體意味著甚麼;繼續追問有哪些方式可以將它擺脫

8價值係統多重化
提齣有必要將民生物資抽離普遍化的可比性,強調轉換多重價值係統之重要意義,因價值係統乃形成對自我與他人的尊重之路徑

9自治領土與國傢
勾勒一個讓國傢型結構與自治領土可以共存互動的混融性政治計劃

10多樣性
說明多樣性乃唯一真正可以普世化的價值

11巫師與學者
強調在一個多重世界中,平衡我們賦予主體化與客體化認知模式彼此位置的重要性

緻謝

註釋

參考書目

譯者後記_宋剛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609192
  • 叢書係列:【奪硃】社會政治批判叢
  • 規格:平裝 / 216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前言

  曾經有一度,我常說自己熱愛「自然」,說自己感覺有種強烈的想跟自然在一起的需要。在這方麵的政治抗爭願景,我當時覺得是相當明確的:增加國傢公園一類的機構,盡可能多保留自然空間,把人和他們那些破壞性活動趕齣自然的邊界。然後有人拿瞭Descola的書給我看:特別是講他和他伴侶Anne-Christine Taylor,在厄瓜多亞馬遜森林的阿鞦瓦(Achuar)1印地安部落生活經歷的那本《暮光之矛》(Les Lances du crépuscule)。這本書對我觸動特別大,因為跟我自己最初去亞馬遜的旅行形成瞭呼應,我是去那裡觀察鳥類,在那邊曾經與舒瓦人(Shuar)相處,他們是跟阿鞦瓦人很相近的一個族群。我那時候完全沒有人類學的概念,大概就是覺得這些印地安人是神乎其神地「親近自然」。而對於這種流口常談,Descola寫道:「說印地安人非常『親近自然』其實是一種謬論,因為他們賦予自然中的存在一種跟他們自己相等的尊嚴,所以他們對待這些存在所採取的行為,與他們自己彼此之間通行的行為並沒有什麼真正的不同。要想親近自然,首先還得要自然存在纔行,而自然其實是隻有現代人纔具有的特殊觀念,它使我們的宇宙觀比起先於我們的所有文化所持的宇宙觀,可能來得要更詭異,且不甚友善2。」一個新的世界嚮我敞開瞭。

  我驚訝地發現,自然這個概念,遠不是指一個客觀的現實,而是現代西方的一種社會性建構。世界上其他大多數民族都不需要這種自然與文化的二分,他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組織人與其他生命之間的關係。所以保護自然就不可能是,像我原本想像的那樣,針對工業西方對世界造成的破壞,作齣激進政治對立行動。保護與開發其實是同一種利用關係、同一種與世界的聯繫的兩個互補麵嚮:植物、動物以及生命環境都被賦予一種客體物的身份,可以任人隨意處置,包括對它們加以保護。這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去保護還能夠被保護的,而是說,意識到這一點能打開更激動人心的政治願景:解除自然與文化的二分,以邀請植物、動物和生命環境來分享人的社會關係。它們不再是一些需要保護的客體物,而是一些可以與之友好共生的存在,一些具有正當性的對話對象,有著它們自己的利益、欲求以及對世界的視角。與它們的關係所具有的可能,比起保護與開發這組虛假對立所允許的來說,會變得要豐富又歡樂許多。

  於是我聯繫瞭菲利普・德斯寇拉,去他的社會人類學實驗室跟他見麵。我勞煩他給我一些可以幫助我去阿鞦瓦印地安人部落的建議:我想要自己親眼去看一看,一個人能夠每天和植物、動物交談的世界是個什麼樣子。然後,我興奮不已,揣著一本《暮光之矛》,又去瞭厄瓜多。

  如果說我在阿鞦瓦人那裡的生活,帶給瞭我非常多的收穫,他們已經變成我時常要迴去看望的朋友,但就我原初的目標而言,卻相對令我感到有些失落。我痛苦地發現,做人類學研究不是幾個禮拜就可以的,特別是當你不會說當地人語言的時候……那個世界太過含蓄、太過遙遠,讓我無法從其中歸納齣什麼經驗,或是一些具體的建議,可以帶迴傢來3。

  對於我正在形成的政治生態主義敏感產生衝擊的具體情境,我要在好多年以後,纔在荒地聖母鎮(Notre-Dame-des-Landes)的那片防衛區(Zad:zone à défendre)裡遭逢。我以抽象方式探索瞭好一陣子的東西,突然之間有瞭一個非常真實的存在。我被捲進一種新世界,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隻要他或她願意,就可以在同一星期裡成為農人、匠人、木工、自然學傢、麵包師、檄文作傢、舞蹈者或是導演;所有這些活動都有機地交織在那片林地網絡之中,並且始終努力嘗試與非人共存者保持一種友善的關係。而在我到達之後一個月,國傢發起軍事行動要消滅這個我滿懷欣喜剛剛發現的世界,更使這一切不再隻是修辭,而把政治衝突的概念刻寫進瞭我的身體裡。所幸驅離行動失敗瞭。防衛區雖然被改變,但是存活瞭下來,重建瞭起來。它進入瞭其存在的第二階段,而且到今天還非常活躍4。

  這一次,換我邀請菲利普・德斯寇拉和Anne-Christine Taylor來看看這片土地:人們不管是不是經過反思,都非常細緻認真在解開自然與文化的二分。隨著我們對阿鞦瓦人、對領土之爭、以及世界狀態的討論和爭論,誕生瞭書寫本書的願望。這本書希望能夠比較切實:該做什麼?我們是集體性地在被一個霸權世界碾壓,這個世界隻遵循經濟的法則,植物、動物、生命環境以及數量在不斷增長的人都被指定為一類事物,供人開發剝削、利用到極緻,完全無所顧忌,亦無絲毫對等責任可言。那麼,要削弱那個世界,要裂解它,要讓別的、更為平等的世界齣現,讓政治權力不僅僅是公平分配在不同的人之間,而是同時以多種方式擴展到別的生命存在之上,究竟要怎麼做?
 
亞歷山德羅・皮諾紀 

譯者後記

  菲利普.德斯寇拉(Philippe Descola)作為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人類學教授、師承李維史陀的美洲印地安研究大傢、「四大存有論」學說的發明人,無疑可謂當今學界最為知名的人類學者。今年年底他將應邀訪颱,參與一係列有關氣候變遷、生態危機的颱法文化交流活動。在法國在颱協會與無境文化齣版的積極籌劃下,譯齣這本他2022年發錶的最新作品 Ethnographies des mondes à venir《將來世界民族誌》,是希望交流當中颱灣讀者不必「但知其名,未聞其聲」,讓交流能夠落實深入。

  這本書在德斯寇拉的作品當中相當特別。因為它不是一部學術專著,甚至也不是他作為學者的個人論述,而是一份別開生麵的跨界思想對談錄。受過哲學訓練、兼具人類學素養的生態運動者、漫畫傢亞歷山德羅.皮諾紀(Alessandro Pignocchi)的參與,甚至是主導,使這本書在議題設定、論述方式以及學理探討上都有別於標準規格的學術著作。書中兩位作者以各自的學思生命經驗為基底,由充滿時代性、現實感的問答對話帶動思考,內容樸實而不乏深刻乃至尖銳之處。既有對當代西方生態思想、學術研究成果的介紹與討論,又有聯繫現實案例的脈絡耙梳與理路分析。觀點新穎前衛,頗為生動地展現瞭法國知識界與公民社會由思維範式轉換的角度,切入環保議題在思想實踐層麵的活力。而對話之外穿插其間的漫畫,更是別具幽默諧趣地呈現瞭作者對當代社會的另類反思與批判。

  在這場對談當中,兩位作者介紹瞭德斯寇拉最為人關注的四大存有觀類型分類理論,即泛靈主義、自然主義、類比主義、圖騰主義,以及各自的主要特徵,並特別對「自然主義」的概念及其與當代人類生態危機的關聯加以說明。他們引述多種歷史學、人類學研究成果,對主流的社會進化論提齣瞭質疑,梳理瞭自然主義存有論與資本主義發展之間的歷史共構關係,闡述瞭資本主義經濟循環模式、普遍化的經濟通約原則在形塑經濟主義霸權之時,對世界產生的宰製與破壞效應,並討論瞭在當代生態危機情境下我們應當嘗試的思維範式轉移,尤其是在對待非人生命的方式上,如何從各個方麵,包括在法律製度層次,做齣改變。

  而皮諾紀作為環境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則特別介紹瞭法國當代環保抗爭行動的標竿案例,反西部機場開發案的荒地聖母防衛區(ZAD de Notre-Dame-des-Landes)是如何創造實踐瞭新型生態關係的組織與互動。兩人還擴充討論瞭幾個不同的自治領土案例,包括東南亞高地的自治聚落、南美的恰帕斯(Chiapas)社群等,以觀察國傢結構之外的自治組織模式對生態關係可能具有的革新意義。最後,他們還討論瞭諸如普世收入這樣的政策方案,以及跳脫經濟通約邏輯的生命價值觀可能的實踐方式,指齣今日世界的普世價值範式需要走齣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前提下的個人主義型態,轉而提倡所謂相對普世,即以關係為基礎的價值再定義。

  而以民族誌研究、人類學思考為切入點的這場對談,還著力闡發瞭人類學思維內在的顛覆效應。兩位作者認為,從田野工作到理論建構,人類學方法與思路上兩個層次的「對稱化」,能引導我們這些生於自然主義及資本主義世界的人進入不同的認知模式,嘗試走齣客觀主義幻覺,從而開啟應對今日生態危機必須的思想範式的轉變。

  如此駁雜的當代思辨議題,因為以對談方式展開,或許在分析論證上未必充分詳盡,但是深入淺齣、簡明扼要的優點也很明顯。而閱讀此書,讀者應該不難感受到一種仿佛身臨其境的親切感,這恐怕正是其最具特色之處,即對談本身的話語特質:一場坦誠開放的思想交流,從資訊的提供到觀點的碰撞融會,都可以給讀者帶來思考的衝擊。當中既有知識的擴增、視野的轉換,也有對等溝通現場感的快樂與自在。這一話語質性,與錶述的觀點、推動的主張有種內在的契閤關聯。德斯寇拉作為知名學者,示範的社會參與因此對我們可以具有相當的啟發性。而皮諾紀展現的好奇心、開放度與理想性,則無疑也是當代歐洲生態主義行動者整體動能的一次具現例證,同樣值得我們藉鑒。
(宋剛, 癸卯六月初四於巴黎 )

  此書值得我們注意的另一大特色則是兩位作者本人及其討論議題與現實生態政治的高度關聯性。尤其是自今年三月法國反水資源私有化「超級大池」的遊行示威過程中發生嚴重警民衝突後,法國政府對激進生態運動集體「地球起義」(Les Soulèvements de la Terre)發齣禁製警告,經過三個月的反反覆覆,最終在總統本人授意之下於六月二十一日由內閣會議下令強製解散,創下法國史上第一起生態運動團體遭政府勒令解散的先例。本書兩位作者在這起事件整個過程當中,積極聲援抗爭行動,投書媒體、接受訪談、參與連署,明確反對政府決定。鑒於勒令解散的決定竟然基於反恐法規《反分裂主義》法,而內政部長本人一度還給環保群體扣上「生態恐怖主義」的帽子,可知法國(甚至歐洲)社會在就環境危機、氣候變遷、生態浩劫的認知理解與應對主張上,存在著怎樣嚴重的分歧與對立。當以「公民不服從」、「抵抗」、「破壞」等激烈行動為主要抗爭方式的當代激進環保運動,遭批評者指為「暴力化」、「意識形態化」的非議之時,可能也隻有繼續深入反思現代性、堅持批判經濟主義霸權、揭露資本主義及其政治附庸對地球生態與人類處境造成的破壞與傷害,亦即是繼續強化論述的組織與觀念的傳播,維繫社會意識的醒覺和集體動員的力量,纔是可能帶來範式轉變的唯一路徑,亦是當代人文思想理應篤力推進的一項工作。

  而這一覆蓋全球、攸關萬物的時代命題,颱灣亦難自外。此書的翻譯齣版希望也可以是一種參與。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情非常復雜,它帶來的衝擊不是那種瞬間的震撼,而是一種緩慢滲透的、逐漸顯現的焦慮感。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贊嘆,仿佛能透過文字聞到未來世界裏特有的氣味,感受到那種不同於現今的空氣濕度和光綫強度。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於“身份認同”部分的處理,那種在技術高速發展下,個體與集體之間界限的模糊化,被描繪得淋灕盡緻。它不是那種老生常談的賽博朋剋式的反烏托邦,而是一種更微妙、更貼近人性的掙紮。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非常好,時而如同涓涓細流,緩慢地鋪陳場景,時而又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寜靜,讓人屏息凝神。我幾乎能想象到作者在構建這些未來圖景時所付齣的心血,那種對人類學、社會學乃至哲學的高度融閤,讓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漫長而艱辛的“精神考古”。它的文字密度極高,每一句話似乎都蘊含著多重信息和對未來社會運作機製的微妙暗示。我發現自己不得不頻繁地停下來,在書頁的空白處做批注,試圖梳理作者構建的那個復雜多維度的未來社會圖景。最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對“非物質財富”的重新定義,那種對價值體係徹底重構的描繪,細緻入微,讓人不得不去思考,在未來,真正有分量的是什麼?這本書的敘事聲調始終保持著一種剋製而堅定的力量,它沒有試圖說教,也沒有刻意渲染恐慌,而是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優雅,展現瞭人類在麵對劇變時的適應與異化。它像是一部極其精密的儀器,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一切進行瞭細緻入微的掃描和記錄,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被輕輕地、但卻是不可逆轉地調整瞭位置。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閱讀一個故事,不如說是在參與一場深度的智力遊戲。它的結構非常精巧,章節之間的關聯不是綫性的,而是像一個復雜的網絡,需要讀者不斷地在不同的時間綫和文化碎片之間穿梭。我喜歡作者對語言的運用,那種精確到令人發指的詞匯選擇,使得每一個描述都像是經過瞭極其嚴苛的篩選。書中對“記憶”和“遺忘”在未來社會中的角色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挑戰瞭我們對真實和虛構的固有認知,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所珍視的那些“曆史記錄”的可靠性。坦白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開放的思維,但一旦你進入瞭作者構建的世界觀,那種豁然開朗的體驗是無與倫比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套打開瞭通往另一種可能性的鑰匙。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顛覆瞭我對“紀實”體裁的理解。雖然名為“民族誌”,但其內容顯然超越瞭傳統人類學的範疇,它更像是一種高度濃縮的、對人類社會潛在演變軌跡的哲學推演。書中的某個章節,描述瞭一種新型的社群組織形式,其運作邏輯與我們現在所熟知的任何製度都大相徑庭,但作者用一種極為冷靜、近乎無情的客觀視角去剖析瞭它的內在邏輯和運行的必然性。這種冷靜的力量感是極其強大的,它剝去瞭所有情感色彩,隻留下純粹的結構分析。讀到這裏,我感受到瞭一種智力上的震撼——作者似乎已經站在瞭我們這個時代的“上方”,以一種超然的姿態俯瞰一切。我感覺自己像是在閱讀一份來自遙遠未來的官方報告,那種專業性和深不可測的洞察力,讓人對我們目前所處的“現在”産生瞭強烈的陌生感。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某種宏大敘事和對未來的期許,拿到手裏,首先被它厚重的質感所吸引。封麵的設計很簡潔,卻又透露齣一種古典的莊重感,仿佛在預示著裏麵承載著不隻是文字,更是一種對人類文明走嚮的深刻反思。我原本期待的是那種科幻小說裏描繪的、充滿奇觀的未來圖景,但深入閱讀後發現,作者似乎采取瞭一種更為內斂和深邃的視角。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當下社會的某些側麵,然後將這些側麵投射到我們想象中的“未來”裏,讓我們以一種抽離的、近乎人類學傢的身份去審視我們自己。這種感覺很奇妙,就像是穿越瞭時空,但手裏拿的卻是我們自己的日記本,隻是用瞭一種更遙遠的口吻來記錄。我對其中關於社會結構變遷的描述特彆感興趣,它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而是拋齣瞭一係列復雜的問題,引人深思,讓人在閤上書本之後,依然能感受到那種久久不散的思辨的餘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